时间:2022-06-07 00:44: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 含有大量Fe2+的溶液:ClO-、Na+、Cl-、SO42-
B. 能使氢氧化铝迅速溶解的溶液:Na+、Fe2+、NO3-、SO42-
C. pH=0的溶液:NH4+、Na+、SO42-、Fe3+
D. 水电离产生c(H+)=1×10-12 mol・L-1的溶液:HCO3-、NH4+、Cl-、Ca2+
2.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l+OH-+H2O=AlO2-+H2
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Ca2++OH-+HCO3-=CaCO3+H2O
C. 食醋和小苏打溶液混合:CH3COOH+HCO3-=CH3COO-+H2O+CO2
D. 敞开体系,向FeCl2溶液滴加NaOH溶液: 4Fe2++8OH-+O2+2H2O=4Fe(OH)3
3. 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K+、Al3+、Mg2+、NH4+、Cl-、SO42-、HCO3-、MnO4-中的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肯定有Al3+、Mg2+、NH4+、Cl-
B. 可能有K+、Cl-、MnO4-
C. 肯定有Al3+、Mg2+、SO42-
D. 肯定有K+、HCO3-、MnO4-
4. 实验室需配制一种仅含五种离子(水电离出的离子可忽略)的混合溶液,且在混合溶液中五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 mol・L-1,下列能达到此目的的是( )
A. Ca2+、K+、OH-、Cl-、NO3-
B. Fe2+、H+、Br-、NO3-、Cl-
C. Na+、K+、SO42-、NO3-、Cl-
D. Al3+、Na+、Cl-、SO42-、NO3-
5. W、X、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Z是非金属元素,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向一定量的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m[X(OH)3]] [n(XZ3)][O][a][b][c][d] 应的水化物溶液中逐滴加入XZ3溶液,生成的沉淀X(OH)3的质量随XZ3溶液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d点对应的溶液中:K+、NH4+、CO32-、I-
B. c点对应的溶液中:Ag+、Ca2+、NO3-、Na+
C. b点对应的溶液中:Na+、S2-、SO42-、Cl-
D. a点对应的溶液中:Na+、K+、SO42-、HCO3-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要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已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性面对问题,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懂得家庭中的责任分担与民主协商,逐渐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识;了解并理解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懂得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
2.通过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良好的形象:认识到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主要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
“我参与我奉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秉持的价值选择,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
3.通过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整体把握中国近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程,探究不同阶段不同人物的不同追梦之路,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敢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方法,增加学生爱国情怀。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
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是一种急性起病的过程,它的特征是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发生恶化,超出日常情况的变异,同时需要改变药物的治疗。AECOPD同时并Ⅱ型呼吸衰竭是致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住院的最为重要的原因[1]。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中、重症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已成为国内外的通用治疗方式。机械通气能够改善通气,但通气参数的设置不当可致使CO2呼出过快,过度通气产生的代谢性碱中毒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碱中毒能够增加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减少组织细胞的氧供,使组织器官缺氧进一步加重,易造成人机对抗,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为此,我们回顾性总结了2年来我科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后的临床数据,代谢性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状况。旨在探讨AECOPD患者恰当的处理方法,以期提高AECOPD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并提高AECOPD抢救的成功率及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呼吸科明确诊断为AECOPD,并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同时使用了无创通气治疗的40例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7.8岁,病程5~26年,有吸烟史28例。入选病例均符合20l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2];患者入院时动脉血气分析pH50 mm Hg,PaO2 45~60 mm Hg(或 PaO2 /FiO2
2.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与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止咳化痰平喘,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氧疗等综合治疗。无创通气均使用伟康BiPAP Synchrony型呼吸机,选择S/T模式,吸气压(IPAP)数值从8 ~10cmH20开始,逐步提高到12~24cmH20,潮气量为10~15ml/kg,IPAP以每次增加2cmH20的速度递增,最高不超过15cmH20;呼气压(IPAP)初始数值为4cmH20,逐渐增加至6cmH20;吸氧浓度30%~50%,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呼吸频率12~16次/分。一般情况好转,血气分析达到患者稳定期水平后48h改为间断使用或停用无创通气。
3.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均立即检查动脉血气及Na+、K+、Ca2+,观察通气前与通气lh、2h、3h、24h、72h后及通气结束时患者一般情况,血气及电解质Na+、K+、C a2+的变化,判断酸碱失衡情况。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结果
1.一般资料
治疗前患者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病率较高且机械通气前均存在呼吸性酸中毒。离子紊乱多为低Na+、高K+、低C a2+,见表1。
2.通气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
通气前、通气后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2。机械通气治疗结束后患者动脉血pH、PaO2、PaCO2、Pa O2/FiO2、SaO2,均比机械通气前有明显改善(P
3.通气前后电解质变化
通气各时间段可见无创通气后钠、钾与通气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4.碱中毒与酸碱正常患者电解质情况比较
碱中毒发生率较高的时间点为通气后24h时,碱中毒者与酸碱正常者电解质钠、钾、钙的情况比较,见表4。可见碱中毒者平均K十浓度、C a2+浓度均低于无酸碱紊乱者,但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注:aAPACHEⅡ为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6.代谢性碱中毒情况
患者各时间段出现代谢性碱中毒情况,见表6。在通气72h后有22例(55.00%)患者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包括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其中失代偿期碱中毒8例(20.00%),达碱中毒高峰。
讨论
COP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居第四位,其发病率在成人中约占8.3%[3],AECOPD是在COPD所致Ⅱ型慢性呼吸衰竭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在COPD的慢性呼吸衰竭期间,由于长期二氧化碳(CO2)潴留,机体已适应高碳酸血症状态,此时需要通过肾脏进行调节,增加碱储备来代偿升高的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pH值。机械通气的目的是通过改善通气,纠正缺氧,适当降低PaCO2,使动脉血气pH值提高到7.35~7.45范围,为AECOPD的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和抢到时间,缩短AECOPD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4]。然而机械通气后,由于潮气量或每分钟通气量增加,使原有的PaCO2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而肾脏代偿性排除HCO3ˉ的功能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导致HCO3ˉ相对增加,这样就发生了高碳酸血症呼出后的代谢性碱中毒。
在常规AECOPD的治疗中,无创通气以10~15 ml/kg潮气量进行正压通气,高于人体正常的潮气量。本研究的临床实践证明,AECOPD的机械通气潮气量的设计应采取两阶段方式进行,即在AECOPD无创通气开始治疗的2~3h,采用10~15 ml/kg的潮气量,3h后将潮气量降低到8~10 ml/kg维持治疗。采取两阶段不同潮气量的方式既有利于机械通气在AECOPD治疗的开始阶段通过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又可使潴留的二氧化碳快速呼出,使动脉血pH值快速恢复到7.35以上。在通气2~3h后根据血气分析的状况,将潮气量降低,既可避免高碳酸血症快速过度呼出后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和相应的副作用,同时又能维持充分的氧供给。本研究中尽管根据血气对患者的潮气量进行了两阶段的适当调节,但3h的失代偿期碱中毒发生率仍达到12.50%,24h达到20%。本组患者代偿期碱中毒发生率较高,在机械通气72h有14例患者存在代偿期代谢性碱中毒,失代偿期发生8例,总的碱中毒发生率高达55.00%。提示我们对机械通气后AECOPD高碳酸血症快速呼出后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应加强认识,提高预见性。同时对两阶段设置不同潮气量的理论理解不够,不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较好的合理应用。这有待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增加预见性,适时的根据血气分析将两阶段设置不同潮气量的理论落实和贯彻,减少机械通气后AECOPD高碳酸血症快速呼出后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率。
表2 患者通气前、通气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x±s)
注:表中数据为通气治疗后与通气前动脉血气比较,aP
表3 患者通气前、通气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Na+、K+、C a2+
注:表中数据为通气各时间段电解质比较,aP
表4 24h时,碱中毒与酸碱正常者离子比较
5.通气前后酸碱类型的变化
通气前后酸碱类型变化,见表5。可见在机械通气后酸中毒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并随着通气时间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碱中毒。
表5 两组患者通气前、通气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酸碱类型变化(例)
注:酸中毒、碱中毒均为失代偿期,pH7.45;呼酸:呼吸性酸中毒;代碱:代谢性碱中毒
表6各时间段代谢性碱中毒(代偿期、失代偿期)情况[例/百分比(%)]
注:代碱:代谢性碱中毒
高碳酸血症呼出后碱中毒时,均可发生低钾、低钙血症。碱中毒时会使H+从细胞内溢出到细胞外,细胞外的K+进入细胞内。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H+,Na+交换减弱,但K+-Na+交换增强,增加尿K十排出。同时,肠管的pH值偏碱时,Ca2+吸收会减少。通气后由于代谢性碱中毒结合Ca2+增加,游离Ca2+会出现减少[5]。
本研究显示,入院时呼吸性酸中毒,高钾、低钠、低钙血症患者偏多,而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减中毒患者的血钾低于无酸碱紊乱者,符合疾病病理生理变化。在通气前Na十低于正常值,可能为缺氧、高碳酸血症,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衰,胃肠道淤血,使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Na十的摄入减少所致。同时部分COPD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长期使用利尿剂以及过分限制水盐的摄入等,导致钠、水的丢失过多或摄人不足,发生血钠降低[6]。本研究中亦发现,患者通气前后C a2+均较低,考虑可能为老年患者,骨量底下,加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钙质流失所致。早期阻断和终止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需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①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在机械通气后着重观察2h、3h血气变化情况,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潮气量,降低分钟通气量,适当减缓CO2的排出,在机械通气初期有力的阻断碱中毒的发生;②较轻的患者可以静滴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而对于较严重的碱中毒需要给予适量的弱酸性药物,比如盐酸精氨酸溶液;③而对于低钠、低钾、低钙者,给与适当的补钠、补钾、补钙;④对于碱中毒引起的精神神经症状,常需应用镇静剂,如安定、咪哒唑仑等药物。
机械通气用于治疗AECOPD疗效肯定,为预防和减少碱中毒的发生,需在通气初期积极检测血气,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并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7]。总的治疗原则为:①尽快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使PaO2>60 mm Hg,SaO2>90%;②纠正威胁生命的呼吸性酸中毒,尽快使pH值达到7.35~7.45,机械通气初期可选用稍大潮气量10~15ml/kg,通气2~3h后降低潮气量为小潮气量6~8 ml/kg;③降低PaCO2,允许适当的高碳酸血症,PaCO2水平应适当参考患者缓解期水平[8]。增强对AECOPD的预防及治疗的能力,特别是努力提高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对提高AECOPD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改善COPD患者预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富强,贺 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意(2011年修订版)解读[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939-940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10.
3 杨生岳,冯恩志,闫自强,等 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结果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2,5(l):4-10
4 Windisch W,Haenel M,Stomc JH,Storre JH et a1.High-intensit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1ation for stable hypercapnic COPD [J].Int J Med Sci,2009,6(2):72-76
5 赵鸣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衰时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的诊治[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5):7-8
一、单选题
1.下列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
①液氯、氨水、干冰、碘化银均为纯净物
②、NaOH、HCl、IBr均为化合物
③明矾、水银、烧碱、硫酸均为电解质
④火碱、纯碱、碳酸钙都是电解质
⑤碘酒、淀粉、云雾、纳米材料均为胶体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⑤
2.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的反应:
B.Fe与溶液的反应:
C.等量的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D.醋酸除水垢:
3.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测得溶液导电性(表示电流强度)的变化,以下选项中曲线与通入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4.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
②
③(稀)
A.
B.
C.
D.
5.已知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B.
C.
D.
6.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
B.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中:、、、
C.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可得到澄清的溶液:、、、
D.澄清透明溶液中:、、、
7.下列变化过程,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8.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一定有
B.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
C.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有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
B.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可以断定该物质
是一种纯净物
C.用过滤法无法除去胶体中的
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
性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得电子越多,氧化性越强
B.已知①;②,则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C.已知还原性:反应和反应都能发生
D.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均正确的是(
)
A.
B.
C.
D.
12.某无色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①、②、③、④、⑤、⑥、⑦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步骤
操作
现象
Ⅰ
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
溶液变红
Ⅱ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和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Ⅲ
将Ⅱ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和稀
有白色沉淀生成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②③⑥
B.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含有③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③⑦
D.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④⑤,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②
13.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在一起时,先与氧化性强的粒子反应,待强的反应完后,再与氧化性弱的反应,称为反应先后规律。已知氧化性:,在溶有和的溶液中加入铁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铁粉有剩余,则不溶物中一定有铜
B.若铁粉有剩余,则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
C.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有,则溶液中一定无
D.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无,则溶液中一定有,一定无
二、多选题
14.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是氧化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反应的氧化产物只有氧气
C.向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可以得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当反应产生1个氧气分子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
15.下列各种情况下,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中:、、、
B.使酚酞呈红色的溶液中:、、、
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
D.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
三、填空题
16.Ⅰ.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制备,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转变为和;滤去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反应,生成和等产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的提纯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将粗(含有较多的MnO和)样品转化为纯实验,其流程如下:
(1)第①步加稀时,粗样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2)完成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1”也要填写在内)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①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错误;②、NaOH、HCl、IBr均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正确;③水银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④碳酸钙是电解质,火碱是氢氧化钠,纯碱是碳酸钠,二者也都是电解质,正确;⑤碘酒是碘单质的酒精溶液,淀粉、纳米材料不是分散系,云雾是胶体,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2.答案:A
解析:A.碳酸氢钙溶液和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正确;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故错误;C.等量的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离子方程式为,故错误;D.醋酸是弱酸,不能拆成离子形式,故错误。
3.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越来越少,导电性减弱;但由于溶液中还存在浓度很小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等,故电流强度不可能为变为0;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则溶液中存在的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大,导电性增强。因此B图能反映出电流强度与通入量的关系。
4.答案:A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在反应中亚硫酸是还原剂,碘被还原生成HI,所以还原性是;反应中HI是还原剂,氯化铁被还原生成氯化亚铁,则还原性是;反应中氯化亚铁是还原剂,硝酸被还原生成NO,则还原性是,所以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5.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中,Cu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A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B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C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不符,反应不可能发生,故D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显紫红色,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存在大量,与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与发生反应:,然后与发生反应:,溶液变浑浊,C项错误;澄清透明溶液中,这些离子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次氯酸钠,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不需要加入还原剂就能实现,故A项错误;,铁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B项正确;元素化合价没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项错误;,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等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将所得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溶液均变浑浊,A错误;先滴入稀盐酸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的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B正确;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硫酸银、碳酸银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错误;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碳酸钙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D错误。
9.答案:B
解析: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选项A正确;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
物,如与组成的物质,选项B错误;胶体能通过滤纸,用过滤法无法除去胶体中的,选项C正确;向豆浆中加
人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选项D正确。
10.答案:B
解析:氧化性与得电子能力有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则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多少无关;还原性与失电子能力有关,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还原性越强,与失电子多少无关,选项A错误。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所以氧化性在反应②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所以氧化性,故氧化性顺序是,选项B正确。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还原性,故反应能发生,还原性:
故反应不能发生,选项C错误。具有强
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反应条件,如氯气有强氧化性,氢气有强还原性,两者只有在点燃时才会反应,常温下不反应,选项D。
11.答案:A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得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化合价降低数目=化合价升高
数目=转移的电子数目,据此分析判断。A.反应中部分
S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2价,部分S元素化合价由0
价升高到+4价,转移电子数为4,转移电子数=化合价降低总数目=化合价升高总数目,A正确;B.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H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低到0价,转移电子数为2,B错误;C.根据价态归中规律,反应中
HCl中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中Cl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转移电子数为5,氯气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C错误;
D.反应
中Cu元素化合价由+2价降低到0价,得到电子,C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4价,失去电子,得失电子标反了,D错误。
12.答案:B
解析:溶液无色澄清,可知溶液里没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溶液里不含和;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说明溶液里有;将Ⅱ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和稀,产生的沉淀为AgCl,但无法说明溶液里有,因实验Ⅱ中滴加了稀盐酸和溶液,引入了;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里一定存在②、⑥,一定不存在④、⑤、⑦,可能存在①、③,B正确。
13.答案:C
解析:三价铁离子氧化性强于铜离子,加入铁粉,铁粉先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剩余铁粉再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C项,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有,则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为铜离子只反应一部分,三价铁离子完全反应,一种为铜离子未反应,三价铁离子恰好反应完,一种为铜离子未反应,三价铁离子只反应一部分,溶液中含有三价铁离子,故C项错误;A项,若有铁粉剩余,则三价铁离子、铜离子完全反应,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故A项正确;B项,若有铁粉剩余,则三价铁离子、铜离子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故B项正确;D项,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无,因为三价铁离子先与铁粉反应,所以一定不含三价铁离子,一定含有二价铁离子,故D项正确。
14.答案:BD
解析:过氧化钠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过氧化钠是还原剂,故A错误;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则是氧化产物,是还原产物,故B正确;用浓盐酸酸化高锰酸钾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利用稀硫酸酸化,故C错误;根据反应可知,生成5个分子时反应转移,故当反应产生1个氧分子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故D正确。
15.答案:AC
解析:A项为酸性溶液,没有可发生的反应;B项为碱性溶液,铵根离子不能大量存在;C项可大量共存;D项氟离子和氢离子不能共存。
16.答案:Ⅰ.(1)
(2)
(3)
Ⅱ.(1)MnO、
(2)5
2
4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心功能
The Short-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Stati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he Indexes Changes of Heart Function/TANG L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7):044-04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the cardiac function.And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A total of 200 CH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January 2016.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40 mg/times,oral,continuous treatment for 2 weeks.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icacy,cardiac function chang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and 6 min walking test (6-MWT) results.Result: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75.00%(75/100),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5.00%(65/1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2.89±0.15)L/(min・m2),(278.29±12.41)m,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4.20±0.16)L/min,(45.82±5.96)%,(259.40±15.29)dyn/s,(2.50±0.14) L/(min・m2)and (103.69±10.14)m,and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torvastat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Heart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eihai Hospital of Yantai City,Yantai 2657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1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左室功能下降,机体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常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临床主要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利尿剂以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为主,以缓解心脏功。他汀类调脂药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法他汀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3-4]。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CHF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并评估对其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月CHF患者200例,病例纳入标准:CHF病史3个月以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40%。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肌病、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冠脉综合征、顽固性心力衰竭、带有心脏支架或起搏器患者、严重肝、肺、肾等疾病患者。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46~77岁,平均(65.09±9.3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43例,Ⅲ级126例,Ⅳ级31例。根据就诊编号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脏病史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予地高辛片0.25 mg,1次/d,口服;氢氯噻嗪片25 mg,
3次/d,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 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49)40 mg/次,口服,连续用药治疗2周[5-6]。
1.3 评价标准 治疗2周后,评估患者心功能改善状况及临床疗效。(1)临床疗效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部分缓解,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7-8]。(2)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每搏心输出量(SV)、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计算LVEF=(LVEDV-LVESV)/LVEDV;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心脏指数(CI)及6 min 步行试验(6-MWT)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率为75.00%(75/100),高于对照组65.00%(6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V和LVEF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SVRI、CI和6-MWT结果比较 研究组CI、SVRI和6-MWT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病患者病情发展的严重表现,患者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排出量难以满足机体需要,心肌严重缺氧,同时伴随神经内分泌激活、循环受限或全身瘀血等症状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和减少超负荷心肌的能量消耗,最终导致各个脏器严重的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9-10]。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非降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国内外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能够有效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活跃、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抗氧化作用、内皮保护作用及抗炎作用[11-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评分显著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V、LVEF、CI、SVRI和6-MW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CHF患者具有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可起.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那普利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5,35(5):61-63.
[2] Silvestre J,Montoya M,Bruera E,et al.Intensive symptom control of opioid-refractory dyspnea in congestiveheart failure: Role of milrinone in the palliative care unit[J].Palliative & Supportive Care,2015,13(6):1781-1785.
[3]王冬松.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4):84-86.
[4]庞和能.氟伐他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0):2253-2254.
[5]樊留芳,殷泉忠,崔俊友,等.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12):1014-1017.
[6] Pareek A,Chandurkar N,Thulaseedharan N K,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fixed dose combination of atorvastatin and hydroxychloroquine: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with atorvastatin alone among Indian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J].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5,31(11):2105-2117.
[7]金丽红.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及效果初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120-121.
[8]靳玉丽.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J].临床医学,2015,35(12):70-71.
[9]郭春香.左卡尼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137-138.
[10]张爱文,巨名飞,张娜,等.阿托伐他汀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及脑利钠肽、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4(24):52-54.
[11] Dokainish H,Teo K,Zhu J,et al.Heart failur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background,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tudy (INTER-CHF) [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15,170(4):627-634.
[12]俞旭波,洪浪,李林峰.阿托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11):3-6.
[13]黄南清.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9):1592-1594.
[14] Tani S,Takahashi A,Nagao K,et al.Contribution of apolipoprotein A-I to the reduction in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by different statins: comparative study of pita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J].Heart and Vessels,2015,30(6):762-770.
[15]李莲.血清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程度相关性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9):59-62.
[16]王晓勇,燕成英,孔祥明,等.左旋卡尼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0):1895-1898.
[17]杨海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低钠血症的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2):22-24.
由于化学物质数量巨大,且品种繁多,对于高中生而言要驾驭好它是十分困难的,若不采用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很难让学生轻松学习化学并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化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分类法”的教学方法,将物质按照一定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其进行比较,总结出知识的共同点及其本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学物质,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现状
高中化学新教材不再采用旧教材的编排模式,而是采取以学生的学习及其生活经验为中心,并且结合了学科内部知识结构进行编排。由于新教材的改编,化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不能一次性将高中化学相关知识点的要求一次性达标,一次性到位。所以,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要求及其程度进行区分并分类,把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分,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知识点是十分复杂的,而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编排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是采用简单的罗列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这样高一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分类法”在高中化学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让“分类法”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分类法”难以驾驭,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而采用“分类法”教学模式。当然,化学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并理解化学新教材的编排模式,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恰如其分地使用“分类法”;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现象作为“分类法”的原型,例如:在文具店里,都会根据商品的种类、特性以及品牌分为圆珠笔区、水性笔区、精品区等,再将圆珠笔区按照笔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中掌握“分类法”,这样既可以消除高中生对于“分类法”的陌生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分类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高中化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初中所学的内容是相衔接的,既源于初中所学内容又高于初中所学内容,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列举,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真正体验“分类法”。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酸、碱、盐等这些物质,对于酸性物质的分类,如HCl、H2SO4、HNO3等物质,它们电离出来的阳离子都是H+;对于金属氧化物的分类标准,列举Fe3O4、Al2O3等,它们都是由金属原子和氧原子化合而成的化学物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初中所学习过的旧知识,又掌握了同类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使得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化学物质种类化、系统化。
2.合理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是实现新旧知识点衔接的重要形式,化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联系。首先,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锁住教材的要点和突破口, 正确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找出问题或者案例的原型或出发点;其次,教学情景不宜多,宜精。虽然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创设的教学情景过多反而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要注意教学情景的把握度;最后,教师应采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上,也不能仅限于一堂课上,而应该采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去教学,去引导学生。
一、静态的外观美
化学物质的形态和颜色是化学物质自身美的外在表现,也是最容易感知的美。如:美如蓝玉的胆矾、晶莹剔透的明矾、翠绿清澈的镍溶液、粉红如脂的钴溶液,等等。正因为它们以绚丽的色彩、美妙的形态展现于人们面前,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动态的变化美
化学的变化美是化学物质的动态美。化学变化之美表现在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变化中的颜色,形态变化以及一些声光产生时的外在美。如节日里大家燃放的烟花、能将漆黑的夜晚照得亮如白昼的照明弹、气体验纯时有时尖锐刺耳,有时轻如叹息……
三、物质的结构美
微观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其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而化学结构美是化学物质内在美的表现。化学物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结构美的多种多样。如:许多有机物存在几何对称美(如苯的正六边形结构),有一些则存在空间对称美(如金刚烷的结构),有一些则存在象形美(如乙醇的比例模型像小狗的形态)……无机物中同是碳原子构成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由于二者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外在表现:前者坚硬无比,无色透明,晶莹华贵;后者却质地柔软,灰色不透明,朴实无华,而还有许多物质存在协调平衡美(如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等等)。
四、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科学特有的语言,因为有化学语言,化学科学才如此生动多彩,化学用语又是传递化学信息的一种超级符号。化学本是具体存在的或理论存在的物体或物质,而我们用化学用语将其称谓,从而能很好地记住化学中的物质、变化,等等。它主要有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一些定理和名称,等等。正因为有了化学用语,我们才能描述化学的物质及其变化的微妙,故而它有化繁为简的魅力。
五、理论美
化学理论从本质上体现了自然界的“真”――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是化学教学中的真。在与善美的统一下,更表现出化学的魅力。化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除了我们已知的,我们探究自然界的化学大多是基于理论上的。比如我们用化学理论推理出一些不存在的化学变化,一些还不能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等等。在复杂的自然界中,理论是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总结,是客观世界在审美主体意识中的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
六、实验美
化学离不开实验设计,可以说化学的发展是基于理论而存在于实验设计上的,故有实验设计美。化学实验是化学中最综合、最丰富的环节。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得审美体验:既存在化学实验仪器及其装备的直观美,又有实验操作的动态美;既有实验中化学反应现象美,又有实验装置设计与实验原理美。尤其是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装置设计美及与其相关的实验方法设计美。
七、实用美
在现代化生活中,化学与社会生产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比如人们选用的医疗保健药物,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建立功勋……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化学。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化学带来的实用美。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
1.1 多成分系统论研究
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及分子4个不同层次的药理水平上开展药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梁逸曾等[7]认为中药复方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属于多组分分析体系,提出了采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王本祥等[8]认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主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的君药,仅为一种或少数几种化合物;次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臣药,为几种或多种化合物;各种次要有效成分对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起到协同、相加等作用,最终表现出复方的临床及药理作用。
1.2 二次药效学说研究
邱峰等[9]提出了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认为中药的物质基础由复杂的成分构成,由于中药多由口服进入体内,药物中的成分经过胃肠道时受到酸、碱、酶及微生物的作用,其化学结构产生了改变,包括形成新的化学成分,某些成分能够透过胃肠壁进入体内即可产生疗效,如不能通过吸收进入体内则不会产生药理效应。黄熙等[11]提出了“证治药动学”假说。该假说首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论述了不仅是方剂中进入的血清成分,而且他们的药动学均是能够研究的。该假说有六要素,即复方进入体内成分:(1)能定性定量;(2)与母方效应相关;(3)数目有限;(4)之间存在新生理活性物质;(5)能产生新生活性物质;(6)能被证机体独特地处置。其中前3个要素是探明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研究方剂药动学的先决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方剂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方剂血清 成分谱是指进入血清内的成分的结构、性质、数目、分布及其动态,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其数目是有限的。靶成分是指血清中与母方效应相关的成分,相对于某一个药效或证效指标来讲,靶成分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该理论与中医药理论中的君臣佐使、归经、七情等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薛燕等[13]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认为,方剂中多种成分在体内同时作用于多个部位和靶点,虽然单个成分或药物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但多种作用的相加或相乘却产生了较强的效应。
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2.1 中药复方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
化学物质组学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而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复杂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层次化、系统化及逐步化的研究策略,首先强调整体有效,然后从整体到部分,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认了有效部分后,再进一步研究有效化学物质组中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发现和确定有效成分群。常用如下方法对它们的化学特征分别进行表征:①整体化学物质组;②有效化学物质组;③有效化学成分群。如在清开灵的化学物质组学研究中,对由牛黄、黄芩、栀子、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珍珠母七味药材组成的复方通过多种分析表征进行了鉴定,共分析了清开灵的整体化学物质组中的40多种有机成分和10余种无机成分,能够基本讲清清开灵的主要化学组成。按照清开灵所含物质成分的性质可以分为9大类型的有效部位,即整体化学物质组可以分为9个化学物质组,并通过有效物质化学组学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清开灵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化学物质组的最佳配伍为4类有效组分即胆酸类、黄芩类、栀子环烯醚萜类、珍珠母提取物[14]。
2.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来源复杂,包括复方中原药材固有的活性成分、不同制备过程的形成产物(如pH值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导致不溶性复合物的生成)、胃肠道内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肝脏代谢产物等。为此,针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形成了两条最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方法,二是基于药代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方法[15]。这种研究思路侧重于从化学切入,将提取分离作为研究的入口,提取复方中的化学成分群,再根据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建立与某一病症相对应的药理模型(一般为整体动物模型)和相关的药理效应评价指标。然后对复方及其各种提取分离的有效部位进行活性追踪,确定某种药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对于有效部位采用现代色谱分析技术确定其化学成分,并分析其质与量的变化与药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律及疗效机制。采用这种研究思路已经进行了补阳还五汤、银翘散、四逆散、清脑宣窍方、参芍心欣方、苦参汤、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的有效部位研究。如梁燕等[16]等通过研究补阳还五汤及其该方中的生物碱、苷两类有效部位对小鼠角叉菜胶所致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证实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生物碱和苷可抑制该模型血栓形成,提示该方中生物碱和苷可能为其抗血栓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亢进有关。
2.3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药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多数是通过口服起效的。由于发挥药效的直接化学成分与口服前复方化学成分相比可能有很大变化,这样在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时,采用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就会存在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彭力宏等[17]采用神经元缺氧凋亡模型,加入补阳还五汤药物血清,应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bcl一2表达。显示补阳还五汤显著抑制缺氧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并减少神经元缺氧后NO、氧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s,OFR)的生成,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对神经元缺氧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神经元缺氧过程NO、OFR生成,及上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2.4 中药复方代谢组学研究
中药的体内代谢组学研究是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为指导,结合整体性思路的代谢组学方法,把中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定量和分类,明确中药进入人体后转变成什么成分发挥作用,如何转变的,追寻中药提取物的原型“关联”成分(群),揭示中药成分结构一代谢一活性的相关性。中药治疗疾病就是多成分系统调控生命体的代谢网络,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18]。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要阐明中药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代谢组学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阐明中药作用的靶点或受体。王喜均等[19]基于代谢组学的系统化理论,以及茵陈蒿汤干预后的肝损伤大鼠代谢组的回调趋势。同时,借助MS解析理论和主成分分析软件,明晰表征大鼠肝损伤的5个内源性特征生物标记物,并结合系统生物学的理论还原肝损伤的机理与实质,以及茵陈蒿汤的肝损伤防治机理,从药物代谢组学角度对经典方剂防治肝损伤给出全新解释。
2.5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5.1 利用细胞生物色谱分析方剂血清中的活性成份 色谱、光谱技术在中药成份分析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及其复方成份的研究。然而,效应与成分关系的研究难度在于难以得到一定量的可供效应分析的化合物,微量及纳克级的化合物效应分析技术不容易建立。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诞生的。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药物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药物分子与细胞上的生物大分子(如受体)结合,激活了生物信号放大系统。因此能与细胞靶点结合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产生生物效应。
2.5.2 利用分子中药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20] 该理论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以往对中医证候本质研究多局限在单个分子水平,采取的研究路线是从证候直接到信号分子,中间缺少分子网络和作用通路相连接,对复方研究的路线是中药复方作用部位有效成分,往往忽略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2.5.3 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从多靶点、多途径地研究中药复方的成分 ①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采用模式生物细胞进行实验,条件容易控制。目前已有多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如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而且基因组已全部测序, 细胞繁殖快,易于培养,与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生化机制,存在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②构建致病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靶细胞、器官,建立体内外疾病模型利用这些疾病模型可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理效应。因而,可利用这些模式细胞来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③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预测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21]。
3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考
3.1 当前存在的问题
数十年来,人们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①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重视不够:认为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配伍原则组成的,已被证实临床有效,没必要非得“小白鼠点头”才算数。②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信心不足:认为复方的组成少则数味,多则几十味,化学成分更是几十到数百;既有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又有生物大分子物质,而且这么多的物质在炮制、制剂的过程中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如此复杂,无从下手,所谓“丸丹膏散、神仙难辨”。③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当:只是简单地引入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等理论和手段,以西医的药理作用作为评价指标,逐步提取、分离、追踪复方的化学成分,力图以某些或某种“有效成分”来说明一切,基本走上了“中药西化”的道路。
3.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几点建议
3.2.1 加强中药复方标准化研究 ①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并使其应用更方便,这就涉及药材原料的质量、加工和供应,剂型和制剂工艺的先进、合理,内在质量检测监控的完善、严密。②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临床有疗效,药理有活性,必有其物质基础,应当要提高中药药理基础研究水平,采用新的靶点,从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酶-基因水平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说明中药的安全、有效及其作用机制。
3.2.2 加强中药复方药效相关性的研究与突破 ①加强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与药效相关性研究。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手段,从全方中分离出若干化学部位(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等,每个化学部位为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或化学成分[13],然后根据复方的药理作用谱,对分离出的化学部位或化学成分进行适当配伍后,选择病症结合动物模型,在整体、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或在正常、病理、特定环境等不同机体状态下,观察并比较复方化学部位、化学成分配伍的药理效应,比较药材配伍和有效组分配伍作用的异同。以期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中药复方配伍与药效的相关性,从而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成分基本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的新型中药复方制剂。②加强复方和有效成分(群)配伍的量效关系的研究。在复方的运用中,不仅要考虑单味药物的剂量,更要注意药物用量之间的比例。剂量直接影响药物作用发挥的方向,从而影响方剂的功效。许多方剂是通过剂量变化相互制约、相互监制,起到佐制作用的。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均以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但用量不同,两者的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在方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配伍研究方面,通过剂量及其配伍的研究,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的中药复方制剂。
3.2.3 加强对中药二次药效的研究 ①中药胃肠动力学研究:中药胃肠动力学是对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在胃肠道内的化学成分变化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口服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受到胃肠道生理环境以及肠道菌群或酶的作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影响制剂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所以中药胃肠药动学的中心问题是有效成分在胃肠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的关系。②中药血清化学研究: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难计其数,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化学成分都被吸收进入血液。除外用药、胃肠道用药等特殊情况外,只有被吸收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发挥药效作用。因此,加强中药血清化学的研究非常必要。中药血清化学就是将口服给药一定时间后动物的血清分离出来,再将血清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提取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效筛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加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命中率。
【参考文献】
[1] 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3,5(6):13-16.
[2] 吴风锷,吴 蔚,田 军.中药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2):93-96.
[3]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4] 刘建勋,任均国.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探讨[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2):8-11.
[5] 于向东,胡天真.中药复方药理思路亟需调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61-161.
[6] 罗国安,王义明.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1(1):11-15.
[7] 梁逸曾,龚 范.化学计算机学用于中医药研究[J].化学进展,1998,9(11):108-111.
[8]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9] 邱 峰,姚新生.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3):1-2.
[10] 黄 熙,任 平.防治高血压及冠心病难点与突破口-方剂的药物监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15-516.
[11] 黄 熙.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10(4):177.
[12] 姜廷良.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
[13] 薛 燕.中药复方霰弹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218-220.
[14] 罗国安,梁琼麟.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1):6-14.
[15] 张家玮,孙建宁,张爱林,等.有效成分组一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刍议[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4-5.
[16] 梁 燕,张淑萍,邓常青.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对小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4-155.
[17] 彭力宏,李翠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凋亡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报,2002,19(3):207-208.
[18] 齐炼文,李 萍,赵静.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J]. 世界科学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79-81.
1对象与方法
检测某汽车制造企业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有害化学物质质量浓度。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有害化学物质采样采用个体时间加权采样和定点短时间采样相结合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进行采样,同一工种每人次采样3个工作日,定点短时间采样3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在不同时间段采样3次,计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粉尘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检测;有害化学物分别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GBZ/T160—2007)进行检测。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进行评价。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某汽车制造企业成立于2003年2月,职工2089人,其中生产一线工人1651人。近年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不断引进先进技术,采取密闭抽风自动化等防毒措施,配置了机器人自动焊接线、自动机械加工生产线、机器人喷涂生产线等一批世界水平的生产设备,通过职业健康安全(OHSMS)等管理体系。主导产品为中高档轿车,制造过程覆盖了金属切削、冷作、电焊、电阻焊、装配、热处理、表面处理、油漆喷涂等加工作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岗位有电焊、电阻焊、油漆喷涂、表面处理等。原辅材料成分及用量见表1。企业配备了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工作场所醒目位置贴有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企业按照标准要求为不同作业岗位的现场作业工人配发了个人职业防护用品,气焊、电焊维修工及CO2保护焊接操作工配备长臂焊接手套、焊接面罩、防尘护目镜、黑白焊接面罩玻璃、防尘口罩(3M8210)、防噪声耳塞(3M1100/1110),油漆工配备防溶剂手套、医用手套、半面具(3M6200)、全面具(3M6800),打磨工配备了防尘口罩(3M3000)、防噪声耳罩(降噪率达26dB);作业工人配发个人职业防护用品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能监督其自觉佩戴。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化学物质检测结果正常生产条件下,电焊工接触空气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质量浓度合格率为69%,接触空气中氧化锌质量浓度合格率为72%,喷漆工接触空气中二甲苯质量浓度合格率为89%,补漆工接触空气中二甲苯质量浓度合格率为70%,其余岗位作业工人接触空气中化学物质质量浓度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详见表2。
3讨论
该汽车制造企业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及综合性防尘、防毒措施。车身车间采取全面通风及局部吸尘的除尘方式,共增设BSS-CAR型号除尘器11台,BSC1型号除尘器5台,用来排除电焊作业产生的烟尘,在人工不易操作的部位采用点焊机器人焊接,并采用计算机群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焊工位选用除尘器对焊接烟尘净化,可有效去除烟尘、有害气体中的主要化学有害物,如锰氧化物、锌氧化物等。尽管该企业对电焊、电阻焊接岗位采取了综合排毒除尘设施,但有些焊接工件较大且形状不规则,工件焊接点不固定,焊接工人操作空间相对封闭,固定通风除尘设施距离工人操作面较远,造成了焊接烟尘蓄积,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超标点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保护焊和手工电弧焊、手工电阻焊接岗位,这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1]。赵淑岚等认为[2],室内使用除尘净化机组不能使焊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全部达到卫生标准,作业人员焊接作业时必须正确使用个人职业防护用品。
凌女士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目前,许多家长都忽视儿童鞋类的安全问题。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许多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童鞋可能成为“诱人的毒苹果”――大部分的皮制及塑料制童鞋都是由可能引发孩子们的健康问题的化学材料所制成的。
问题童鞋化身儿童“健康杀手”
童鞋的种类五花八门。从休闲鞋、皮鞋、凉鞋、拖鞋到雨靴,这些童鞋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五彩斑斓。同时,通过印花,后处理和上漆的方式,使它们看起来更富有吸引力,用途也更广泛。然而,在其生产过程中,可能用到很多有害化学物质以生产这些童鞋。举例而言,皮鞋或者塑料鞋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被添加进特殊的化学物质,使得原材料具备特殊性能,诸如提升色泽鲜艳度,或者增加防水性能。当然,童鞋也可能进行抗菌处理,或者粘合剂的处理。这些粘合剂包括增塑剂和溶剂,儿童在摄入这些物质时可能产生头晕或麻痹症状。这些溶剂也可能导致皮肤过敏,例如湿疹等。当孩子们穿上这些童鞋时,危险便接踵而至――鞋子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损害他们的皮肤,甚至侵入他们幼小的身体。
以童鞋生产中的皮料制革过程为例,在此过程中,甲醛常常被用于提升皮料的吸水性,而甲醛这种化合物既致癌又容易引起过敏。根据瑞典自然保护协会(SSNC)的报告,即便是完成制鞋之后,甲醛这种物质仍可能残留在原料中。甲醛既可能刺激孩子们的皮肤,又可能引发严重的皮炎。另一种有害化学物质,富马酸二甲酯(DMF),也常常被皮料制造商用于防止鞋子在存储过程中因高温高湿而霉变。经证实,即使是在极低浓度的情况下,该物质也会引起过敏反应,继而引发大面积的、严重的湿疹,且难以医治。
由瑞典自然保护协会(SSNC)公布的一份名为《聚焦化学制品》的报告中写道:以某些国家的塑料制鞋作为测试样本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每27双鞋中就有17双对有毒化学物质呈阳性反应,也就是说,这17双鞋都含有有毒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损害儿童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同时,由于儿童的新陈代谢系统仍处于发育期,他们的身体不具备成人所拥有的排毒功能。
瑞典自然保护协会(SSNC)的报告还包含了用于证实皮鞋及塑料鞋中存在有害化学物质所进行的各项测试结果。这些有害化学物质包括邻苯二甲酸盐,可萃取重金属,以及有机锡化合物等。测试结果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塑料制鞋中含有邻苯二甲酸盐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这种可作为塑料软化剂的有害化学物质可能致癌,引起生育问题、肝脏衰竭以及皮肤过敏。在提亮色度的过程中也检测出有害化学物质,诸如多环芳香烃(PAH),可萃取重金属以及禁用偶氮染料。许多童鞋中含有聚氯乙烯(PVC),尽管这种物质逐渐令鞋类制造商感到头疼不已,唯恐避之不及,它们仍处于普遍使用中,尤其用于生产雨靴,沙滩拖鞋,及其它漆皮鞋或塑料鞋。此外,聚氯乙烯还被广泛用于印制拖鞋上特有的各种标志及卡通人物图案。大部分该类鞋产品都没有遵守严格的生产准则,对小孩来说,穿上这样的鞋等于吃了一枚慢性毒药。
童鞋产品硬性指标不合格率偏高
2011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适合3―14周岁儿童所穿着儿童鞋比较试验结果的报告,同样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报告称,19个抽检的儿童鞋样品样品中,全部项目符合标准的有10个,有9个样品在化学检测或物理性能上部分不符合标准。
此次比较试验中,耐折性能不符合标准的样品有5款。耐折性能是表示成鞋鞋底是否容易断裂、帮面材料是否容易出现裂面、裂浆和帮底屈挠部位是否容易开胶的指标。外底硬度存在问题的样品有3款。儿童鞋鞋底要有适当的硬度和厚度,太硬太厚的鞋底不利于鞋底的弯折,过软的鞋底不能支撑脚掌,易使儿童产生疲劳感。
业内人士指出,从试验结果发现的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童鞋的质量还很薄弱,企业竞争的焦点仍停留在价格和渠道上,对产品品质不够重视。
监管亟待加强童鞋或酝酿变革
欧盟法案《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CH法规)在监管许可或禁止鞋类生产中使用某些有害化学物质这一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帮助作用。被证实具有致癌性或容易引起高度过敏症的有害化学物质已被列入REACH高关注度物质(SVHC)清单中,帮助鞋类制造商识别并禁用这些高关注度物质(SVHC)。与此同时,因为未严格遵守这些指导条例中的使用规定而实施的惩罚性措施将有助于对“误入歧途”的鞋类制造商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更为仔细地监管其鞋产品的材料生产及制造过程。
REACH法规的存在,保证了进入欧洲市场鞋类的质量,保障了欧洲消费者的安全。然而中国呢?中国目前尚不存在明细规定的立法或者法规用以监管鞋类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成分,以及管理制鞋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其它物质及处理过程。换句话说,在中国自产自销的鞋类,在质量与安全监督上仍缺乏必要的保障与说明,这就使得中国的儿童们在穿上这些鞋子时需承受巨大的风险。
“今年将实施多个新的标准,着重加强童鞋品质监管。”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美在表达对1月份抽检结果不满的时候表示了提高童鞋标准的决心。
据悉,新标准对于童鞋的面料、工艺和强度都将有更高的要求。业内专家认为,新标准的门槛或将导致3成的企业面临淘汰,而整个行业也将酝酿大变革。
家长如何选购放心童鞋?
为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及童鞋的安全,鞋类设计者、生产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对这些潜在风险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并及时采取行动。
TÜV南德意志集团国际检测与认证部门的资深化学专家雷家文(Raymond Lui)博士表示,当前各地都有针对物理性能及机械性能的各种检测,以及各种非强制性的ISO标准和ASTM标准供鞋类制造商遵守。通过严格依照这些标准进行鞋产品检测,鞋类制造商们将与监管环境中时常发生的变化保持步调一致,同时也可满足来自家长们的与日俱增的对于安全性及质量的期望。此外,除了保护孩子们及家长的利益与安全性以外,这项举措也可用于确保其放到市场中的鞋产品的质量。
据了解,鞋产品检测将会顾及有关童鞋的两个关键方面――对儿童的保护和鞋子的耐穿性。化学物质检测在确保用于提升童鞋外观、增强其适用性、增加吸引力的化学物质对儿童无害,以及制鞋过程对生态系统无害这些重点问题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用于检测色牢度、耐曲折、耐摩擦性、防水性以及鞋后跟耐疲劳性的各种物理性能测试及机械性能测试将在确保日常用鞋的耐穿性这一关键点上也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雷家文介绍,所有打上TÜV南德意志集团标志的鞋类产品,都可保证该制造商在制鞋时为确保儿童安全及环境安全所具备的责任心和给予的承诺。该标志的预审流程既包含了相关符合美国和欧盟的产品检测和工厂制鞋过程的监督条例,又涵盖了那些被大部分主要零售商列入黑名单的有害物质的检测,以此提升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家长们也可以依据该标志的综合测试及指导条例,在购买童鞋时帮助自己做出明智的决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椎间隙冲洗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越来越多,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困扰。大部分患者经严格的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乃至消失,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方能缓解病痛。目前常用术式有两种:髓核摘除术和人工椎间盘置入术。后者虽然能重建椎间隙的生理解剖结构,恢复椎间隙的生理功能,但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费用较高,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前者因手术简便易行,又能彻底解除脊髓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仍被普遍采用。遗憾的是术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感到腰腿疼痛无好转,或减轻不明显,症状不能完全消失。这可能与术后残存在椎间隙内的病变髓核组织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根,导致化学性神经根炎有关。国内外均有研究资料表明,髓核组织能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根,使其发生血管栓塞、水肿、变性等变化。本院自1995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髓核摘除术加椎间隙冲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 例,83个椎间隙。男54 例,女26 例;年龄21~68 岁,平均42 岁。其中L4~5间隙35 例,L5S1间隙40 例,L3~4间隙2 例,L4~5L5S1双间隙3 例。单侧腰腿痛68 例,双侧腰腿痛12 例,腰腿痛伴下肢麻木52 例;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73 例,髓核脱出7 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12 例。行开放式髓核摘除术38 例,其中采用椎间隙冲洗20 例,未冲洗18 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2 例,采用椎间隙冲洗23 例,内有2 例椎管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未冲洗19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或侧卧位(腰椎间盘镜下手术必须采用俯卧位),消毒、铺单。准确定位,一侧椎板间隙开窗,切除部分黄韧带,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显露椎间隙,用棉片保护好神经根及硬脊膜,摘除髓核,直至神经根及硬脊膜完全松解。取一根金属吸引管,安装冲洗球,插入椎间隙,反复脉冲冲洗,见髓核碎屑顺水流出即予以吸除。吸除椎间隙内残液,去除棉片,切口内留置引流管一根,缝合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行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及腰背肌锻炼,以防止神经根粘连。
2 结 果
冲洗组术后无一例发生腰腿疼痛及下肢麻木,双下肢直腿抬高均超过80°。未冲洗组37 例中,术后腰腿疼痛无缓解18 例,加重2 例,占未冲洗数64.5%;直腿抬高介于60°~70°,平均68°。经激素冲击和甘露醇脱水等治疗后疼痛缓解,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3~4周后直腿抬高达到80°以上。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两组无一例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腰腿痛及下肢麻木均消失或明显缓解。
化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与我们的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化学---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周围,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小至分子、原子,大至地球甚至整个宇宙,都充满了化学物质,也可以说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宇宙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
可见,化学是多么的重要!
说到化学离不开的是“元素”.可以说宇宙中任何一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元素也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就有组成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多数元素,虽然还有很多未知,未发现,需要我们这代人去进一步的探索.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列好框架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学习的状态.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原子序数的含义,知道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②掌握并把握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自主学习
①周期表的排布;②周期;③族;④相互关系.
三、合作探究
①理解记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②各周期中元素的种数与0族原子序数;③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比大小定周期;求差定族数;④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原子序数差;⑤同主族及0族上下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
图1 四、典例精析
如,原子序数为 z 的元素R,在周期表中位于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下列数据,其中不可能的是( )
(A) 4z (B) 4z+10 (C) 4z+5 (D) 4z+14
解析:由周期表的结构可知C和R 或 R与D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 8、18、32,即 C、D原子序数之和存在三种情况:2z、2z+10或2z+14,而A、B原子序数之和为2z.
答案:(C)
教师引导学生做题的同时又多方面的、深入的了解并巩固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课下给学生留下一些习题更一步的巩固这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评价. 整体在课堂中通过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知识内容的梳理,同时也对必要的知识点加以必要的阐释.通过典例精析对代表性例题讲练,提高其解答能力,也对学生常出现的疑难问题作了必要的讲解和辨析.最后可以精选适量的有一定梯度的习题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检测,科学的学习,并在其中自我评价,为更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另外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要多讲述化学的发展及其领域.一切化学物质的发展、形成都离不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形成新化学物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有新物质的生成,但是这个新物质的生成,是在原物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化学变化中,有一种守恒叫做元素守恒,这个所谓的元素就是组成原物质的元素,化学变化只有物质的变化,并没有元素的变化,元素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单位,其本质上不发生变化!
化学,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其他的科学技术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生物学中也体现了化学的奇妙.在人体内也时时刻刻的发生着化学反应,我们体内的化学元素,对我们的生命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类也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在我们体内,含有大量的碳、氢、氧、氮、磷……是这些元素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才使得我们的生命可以延续!就拿动物最基本的行为来说,一切的运动,做功都需要消耗能量,但是这些能量从何而来呢,化学反应.通过体内的一系列化学反,ATP和ADP的相互转换来释放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当然ADP向ATP的转换需要吸收能量,这些能量就来自我们日常的一日三餐,通过食物来提供能量.这些食物转化为能量也需要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化学反应.
化学,涉及最多的还是我们的生活.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初中我们就开始接触化学,学习化学,再到高中,我们学的都是一些基础的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