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00:44: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 含有大量Fe2+的溶液:ClO-、Na+、Cl-、SO42-
B. 能使氢氧化铝迅速溶解的溶液:Na+、Fe2+、NO3-、SO42-
C. pH=0的溶液:NH4+、Na+、SO42-、Fe3+
D. 水电离产生c(H+)=1×10-12 mol・L-1的溶液:HCO3-、NH4+、Cl-、Ca2+
2.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l+OH-+H2O=AlO2-+H2
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Ca2++OH-+HCO3-=CaCO3+H2O
C. 食醋和小苏打溶液混合:CH3COOH+HCO3-=CH3COO-+H2O+CO2
D. 敞开体系,向FeCl2溶液滴加NaOH溶液: 4Fe2++8OH-+O2+2H2O=4Fe(OH)3
3. 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K+、Al3+、Mg2+、NH4+、Cl-、SO42-、HCO3-、MnO4-中的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肯定有Al3+、Mg2+、NH4+、Cl-
B. 可能有K+、Cl-、MnO4-
C. 肯定有Al3+、Mg2+、SO42-
D. 肯定有K+、HCO3-、MnO4-
4. 实验室需配制一种仅含五种离子(水电离出的离子可忽略)的混合溶液,且在混合溶液中五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 mol・L-1,下列能达到此目的的是( )
A. Ca2+、K+、OH-、Cl-、NO3-
B. Fe2+、H+、Br-、NO3-、Cl-
C. Na+、K+、SO42-、NO3-、Cl-
D. Al3+、Na+、Cl-、SO42-、NO3-
5. W、X、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Z是非金属元素,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向一定量的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m[X(OH)3]] [n(XZ3)][O][a][b][c][d] 应的水化物溶液中逐滴加入XZ3溶液,生成的沉淀X(OH)3的质量随XZ3溶液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d点对应的溶液中:K+、NH4+、CO32-、I-
B. c点对应的溶液中:Ag+、Ca2+、NO3-、Na+
C. b点对应的溶液中:Na+、S2-、SO42-、Cl-
D. a点对应的溶液中:Na+、K+、SO42-、HCO3-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要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已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性面对问题,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懂得家庭中的责任分担与民主协商,逐渐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识;了解并理解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懂得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
2.通过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良好的形象:认识到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主要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
“我参与我奉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秉持的价值选择,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
3.通过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整体把握中国近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程,探究不同阶段不同人物的不同追梦之路,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敢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方法,增加学生爱国情怀。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
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是一种急性起病的过程,它的特征是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发生恶化,超出日常情况的变异,同时需要改变药物的治疗。AECOPD同时并Ⅱ型呼吸衰竭是致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住院的最为重要的原因[1]。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中、重症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已成为国内外的通用治疗方式。机械通气能够改善通气,但通气参数的设置不当可致使CO2呼出过快,过度通气产生的代谢性碱中毒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碱中毒能够增加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减少组织细胞的氧供,使组织器官缺氧进一步加重,易造成人机对抗,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为此,我们回顾性总结了2年来我科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后的临床数据,代谢性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状况。旨在探讨AECOPD患者恰当的处理方法,以期提高AECOPD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并提高AECOPD抢救的成功率及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呼吸科明确诊断为AECOPD,并存在Ⅱ型呼吸衰竭同时使用了无创通气治疗的40例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7.8岁,病程5~26年,有吸烟史28例。入选病例均符合20l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2];患者入院时动脉血气分析pH50 mm Hg,PaO2 45~60 mm Hg(或 PaO2 /FiO2
2.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与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止咳化痰平喘,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氧疗等综合治疗。无创通气均使用伟康BiPAP Synchrony型呼吸机,选择S/T模式,吸气压(IPAP)数值从8 ~10cmH20开始,逐步提高到12~24cmH20,潮气量为10~15ml/kg,IPAP以每次增加2cmH20的速度递增,最高不超过15cmH20;呼气压(IPAP)初始数值为4cmH20,逐渐增加至6cmH20;吸氧浓度30%~50%,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呼吸频率12~16次/分。一般情况好转,血气分析达到患者稳定期水平后48h改为间断使用或停用无创通气。
3.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均立即检查动脉血气及Na+、K+、Ca2+,观察通气前与通气lh、2h、3h、24h、72h后及通气结束时患者一般情况,血气及电解质Na+、K+、C a2+的变化,判断酸碱失衡情况。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结果
1.一般资料
治疗前患者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病率较高且机械通气前均存在呼吸性酸中毒。离子紊乱多为低Na+、高K+、低C a2+,见表1。
2.通气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
通气前、通气后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2。机械通气治疗结束后患者动脉血pH、PaO2、PaCO2、Pa O2/FiO2、SaO2,均比机械通气前有明显改善(P
3.通气前后电解质变化
通气各时间段可见无创通气后钠、钾与通气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4.碱中毒与酸碱正常患者电解质情况比较
碱中毒发生率较高的时间点为通气后24h时,碱中毒者与酸碱正常者电解质钠、钾、钙的情况比较,见表4。可见碱中毒者平均K十浓度、C a2+浓度均低于无酸碱紊乱者,但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注:aAPACHEⅡ为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6.代谢性碱中毒情况
患者各时间段出现代谢性碱中毒情况,见表6。在通气72h后有22例(55.00%)患者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包括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其中失代偿期碱中毒8例(20.00%),达碱中毒高峰。
讨论
COP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居第四位,其发病率在成人中约占8.3%[3],AECOPD是在COPD所致Ⅱ型慢性呼吸衰竭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在COPD的慢性呼吸衰竭期间,由于长期二氧化碳(CO2)潴留,机体已适应高碳酸血症状态,此时需要通过肾脏进行调节,增加碱储备来代偿升高的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pH值。机械通气的目的是通过改善通气,纠正缺氧,适当降低PaCO2,使动脉血气pH值提高到7.35~7.45范围,为AECOPD的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和抢到时间,缩短AECOPD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4]。然而机械通气后,由于潮气量或每分钟通气量增加,使原有的PaCO2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而肾脏代偿性排除HCO3ˉ的功能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导致HCO3ˉ相对增加,这样就发生了高碳酸血症呼出后的代谢性碱中毒。
在常规AECOPD的治疗中,无创通气以10~15 ml/kg潮气量进行正压通气,高于人体正常的潮气量。本研究的临床实践证明,AECOPD的机械通气潮气量的设计应采取两阶段方式进行,即在AECOPD无创通气开始治疗的2~3h,采用10~15 ml/kg的潮气量,3h后将潮气量降低到8~10 ml/kg维持治疗。采取两阶段不同潮气量的方式既有利于机械通气在AECOPD治疗的开始阶段通过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又可使潴留的二氧化碳快速呼出,使动脉血pH值快速恢复到7.35以上。在通气2~3h后根据血气分析的状况,将潮气量降低,既可避免高碳酸血症快速过度呼出后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和相应的副作用,同时又能维持充分的氧供给。本研究中尽管根据血气对患者的潮气量进行了两阶段的适当调节,但3h的失代偿期碱中毒发生率仍达到12.50%,24h达到20%。本组患者代偿期碱中毒发生率较高,在机械通气72h有14例患者存在代偿期代谢性碱中毒,失代偿期发生8例,总的碱中毒发生率高达55.00%。提示我们对机械通气后AECOPD高碳酸血症快速呼出后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应加强认识,提高预见性。同时对两阶段设置不同潮气量的理论理解不够,不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较好的合理应用。这有待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增加预见性,适时的根据血气分析将两阶段设置不同潮气量的理论落实和贯彻,减少机械通气后AECOPD高碳酸血症快速呼出后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率。
表2 患者通气前、通气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x±s)
注:表中数据为通气治疗后与通气前动脉血气比较,aP
表3 患者通气前、通气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Na+、K+、C a2+
注:表中数据为通气各时间段电解质比较,aP
表4 24h时,碱中毒与酸碱正常者离子比较
5.通气前后酸碱类型的变化
通气前后酸碱类型变化,见表5。可见在机械通气后酸中毒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并随着通气时间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碱中毒。
表5 两组患者通气前、通气1h、2h、3h、24h、72h及通气结束时酸碱类型变化(例)
注:酸中毒、碱中毒均为失代偿期,pH7.45;呼酸:呼吸性酸中毒;代碱:代谢性碱中毒
表6各时间段代谢性碱中毒(代偿期、失代偿期)情况[例/百分比(%)]
注:代碱:代谢性碱中毒
高碳酸血症呼出后碱中毒时,均可发生低钾、低钙血症。碱中毒时会使H+从细胞内溢出到细胞外,细胞外的K+进入细胞内。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H+,Na+交换减弱,但K+-Na+交换增强,增加尿K十排出。同时,肠管的pH值偏碱时,Ca2+吸收会减少。通气后由于代谢性碱中毒结合Ca2+增加,游离Ca2+会出现减少[5]。
本研究显示,入院时呼吸性酸中毒,高钾、低钠、低钙血症患者偏多,而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减中毒患者的血钾低于无酸碱紊乱者,符合疾病病理生理变化。在通气前Na十低于正常值,可能为缺氧、高碳酸血症,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衰,胃肠道淤血,使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Na十的摄入减少所致。同时部分COPD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长期使用利尿剂以及过分限制水盐的摄入等,导致钠、水的丢失过多或摄人不足,发生血钠降低[6]。本研究中亦发现,患者通气前后C a2+均较低,考虑可能为老年患者,骨量底下,加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钙质流失所致。早期阻断和终止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需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①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在机械通气后着重观察2h、3h血气变化情况,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潮气量,降低分钟通气量,适当减缓CO2的排出,在机械通气初期有力的阻断碱中毒的发生;②较轻的患者可以静滴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而对于较严重的碱中毒需要给予适量的弱酸性药物,比如盐酸精氨酸溶液;③而对于低钠、低钾、低钙者,给与适当的补钠、补钾、补钙;④对于碱中毒引起的精神神经症状,常需应用镇静剂,如安定、咪哒唑仑等药物。
机械通气用于治疗AECOPD疗效肯定,为预防和减少碱中毒的发生,需在通气初期积极检测血气,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并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7]。总的治疗原则为:①尽快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使PaO2>60 mm Hg,SaO2>90%;②纠正威胁生命的呼吸性酸中毒,尽快使pH值达到7.35~7.45,机械通气初期可选用稍大潮气量10~15ml/kg,通气2~3h后降低潮气量为小潮气量6~8 ml/kg;③降低PaCO2,允许适当的高碳酸血症,PaCO2水平应适当参考患者缓解期水平[8]。增强对AECOPD的预防及治疗的能力,特别是努力提高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水平,对提高AECOPD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改善COPD患者预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富强,贺 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意(2011年修订版)解读[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939-940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10.
3 杨生岳,冯恩志,闫自强,等 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结果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2,5(l):4-10
4 Windisch W,Haenel M,Stomc JH,Storre JH et a1.High-intensit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1ation for stable hypercapnic COPD [J].Int J Med Sci,2009,6(2):72-76
5 赵鸣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衰时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的诊治[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5):7-8
一、单选题
1.下列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
①液氯、氨水、干冰、碘化银均为纯净物
②、NaOH、HCl、IBr均为化合物
③明矾、水银、烧碱、硫酸均为电解质
④火碱、纯碱、碳酸钙都是电解质
⑤碘酒、淀粉、云雾、纳米材料均为胶体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⑤
2.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的反应:
B.Fe与溶液的反应:
C.等量的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D.醋酸除水垢:
3.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测得溶液导电性(表示电流强度)的变化,以下选项中曲线与通入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4.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
②
③(稀)
A.
B.
C.
D.
5.已知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B.
C.
D.
6.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
B.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中:、、、
C.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可得到澄清的溶液:、、、
D.澄清透明溶液中:、、、
7.下列变化过程,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8.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一定有
B.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
C.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有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
B.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可以断定该物质
是一种纯净物
C.用过滤法无法除去胶体中的
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
性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得电子越多,氧化性越强
B.已知①;②,则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C.已知还原性:反应和反应都能发生
D.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均正确的是(
)
A.
B.
C.
D.
12.某无色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①、②、③、④、⑤、⑥、⑦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步骤
操作
现象
Ⅰ
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
溶液变红
Ⅱ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和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Ⅲ
将Ⅱ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和稀
有白色沉淀生成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②③⑥
B.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含有③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③⑦
D.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④⑤,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②
13.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在一起时,先与氧化性强的粒子反应,待强的反应完后,再与氧化性弱的反应,称为反应先后规律。已知氧化性:,在溶有和的溶液中加入铁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铁粉有剩余,则不溶物中一定有铜
B.若铁粉有剩余,则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
C.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有,则溶液中一定无
D.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无,则溶液中一定有,一定无
二、多选题
14.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是氧化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反应的氧化产物只有氧气
C.向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可以得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当反应产生1个氧气分子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
15.下列各种情况下,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中:、、、
B.使酚酞呈红色的溶液中:、、、
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
D.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
三、填空题
16.Ⅰ.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制备,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转变为和;滤去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反应,生成和等产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的提纯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将粗(含有较多的MnO和)样品转化为纯实验,其流程如下:
(1)第①步加稀时,粗样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2)完成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1”也要填写在内)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①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错误;②、NaOH、HCl、IBr均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正确;③水银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④碳酸钙是电解质,火碱是氢氧化钠,纯碱是碳酸钠,二者也都是电解质,正确;⑤碘酒是碘单质的酒精溶液,淀粉、纳米材料不是分散系,云雾是胶体,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2.答案:A
解析:A.碳酸氢钙溶液和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正确;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故错误;C.等量的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离子方程式为,故错误;D.醋酸是弱酸,不能拆成离子形式,故错误。
3.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越来越少,导电性减弱;但由于溶液中还存在浓度很小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等,故电流强度不可能为变为0;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则溶液中存在的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大,导电性增强。因此B图能反映出电流强度与通入量的关系。
4.答案:A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在反应中亚硫酸是还原剂,碘被还原生成HI,所以还原性是;反应中HI是还原剂,氯化铁被还原生成氯化亚铁,则还原性是;反应中氯化亚铁是还原剂,硝酸被还原生成NO,则还原性是,所以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5.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中,Cu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A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B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C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不符,反应不可能发生,故D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显紫红色,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存在大量,与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与发生反应:,然后与发生反应:,溶液变浑浊,C项错误;澄清透明溶液中,这些离子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次氯酸钠,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不需要加入还原剂就能实现,故A项错误;,铁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B项正确;元素化合价没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项错误;,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等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将所得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溶液均变浑浊,A错误;先滴入稀盐酸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的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B正确;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硫酸银、碳酸银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错误;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碳酸钙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D错误。
9.答案:B
解析: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选项A正确;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
物,如与组成的物质,选项B错误;胶体能通过滤纸,用过滤法无法除去胶体中的,选项C正确;向豆浆中加
人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选项D正确。
10.答案:B
解析:氧化性与得电子能力有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则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多少无关;还原性与失电子能力有关,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还原性越强,与失电子多少无关,选项A错误。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所以氧化性在反应②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所以氧化性,故氧化性顺序是,选项B正确。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还原性,故反应能发生,还原性:
故反应不能发生,选项C错误。具有强
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反应条件,如氯气有强氧化性,氢气有强还原性,两者只有在点燃时才会反应,常温下不反应,选项D。
11.答案:A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得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化合价降低数目=化合价升高
数目=转移的电子数目,据此分析判断。A.反应中部分
S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2价,部分S元素化合价由0
价升高到+4价,转移电子数为4,转移电子数=化合价降低总数目=化合价升高总数目,A正确;B.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H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低到0价,转移电子数为2,B错误;C.根据价态归中规律,反应中
HCl中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中Cl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转移电子数为5,氯气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C错误;
D.反应
中Cu元素化合价由+2价降低到0价,得到电子,C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4价,失去电子,得失电子标反了,D错误。
12.答案:B
解析:溶液无色澄清,可知溶液里没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溶液里不含和;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说明溶液里有;将Ⅱ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和稀,产生的沉淀为AgCl,但无法说明溶液里有,因实验Ⅱ中滴加了稀盐酸和溶液,引入了;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里一定存在②、⑥,一定不存在④、⑤、⑦,可能存在①、③,B正确。
13.答案:C
解析:三价铁离子氧化性强于铜离子,加入铁粉,铁粉先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剩余铁粉再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C项,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有,则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为铜离子只反应一部分,三价铁离子完全反应,一种为铜离子未反应,三价铁离子恰好反应完,一种为铜离子未反应,三价铁离子只反应一部分,溶液中含有三价铁离子,故C项错误;A项,若有铁粉剩余,则三价铁离子、铜离子完全反应,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故A项正确;B项,若有铁粉剩余,则三价铁离子、铜离子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故B项正确;D项,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无,因为三价铁离子先与铁粉反应,所以一定不含三价铁离子,一定含有二价铁离子,故D项正确。
14.答案:BD
解析:过氧化钠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过氧化钠是还原剂,故A错误;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则是氧化产物,是还原产物,故B正确;用浓盐酸酸化高锰酸钾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利用稀硫酸酸化,故C错误;根据反应可知,生成5个分子时反应转移,故当反应产生1个氧分子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故D正确。
15.答案:AC
解析:A项为酸性溶液,没有可发生的反应;B项为碱性溶液,铵根离子不能大量存在;C项可大量共存;D项氟离子和氢离子不能共存。
16.答案:Ⅰ.(1)
(2)
(3)
Ⅱ.(1)MnO、
(2)5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