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19:0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药安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教学内容,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第七版,崔福德主编)为基础,参考《药剂学》(第六版)、《中药药剂学》等教材,并参考兄弟院校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地新安医药学特色。经过多次调整,现理论课共安排4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表面活性剂2学时,液体制剂8学时,无菌制剂8学时,固体制剂12学时,半固体制剂2学时,药物制剂稳定性2学时,新技术和新剂型10学时。实验课程共24学时,其中验证性实验5个,综合性实验1个,设计性实验1个。
1.1理论课程在理论课程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日常生活的应用和身边的实例,加深同学们对各种药物剂型的认识和理解。如在绪论中介绍药剂学的发展历程的同时,简单介绍新安医药文化的形成过程;介绍药物制剂中原料药可以是中药或西药,就可以导入黄山地区的当地药材以及应用情况;介绍各种剂型时,结合本地药企的产品,如剖析黄山天目药业的养阴清肺糖浆、河车大造胶囊、六味地黄丸、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黄山中皇制药的吲达帕胺缓释片,南京同仁堂黄山精制药业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复方丹参片、黄连上清片、板蓝根颗粒等品种,以促进同学们认识和掌握各种剂型的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1.2实验课程药剂学实验的教学,在实验内容上尽量多融入地方特色。我们开设实验学时共24个,验证性6个实验共18个学时:⑴液体制剂的制备(含有养阴清肺糖浆的制备);⑵片剂的制备(含有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的制备);⑶硬胶囊的制备(含有河车大造胶囊的制备);⑷注射剂的制备(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的制备);⑸栓剂的制备;⑹软膏剂的制备。其中4个实验中都包含本地企业上市的品种,沿用“课前预习—课上讲解、提问—课中引导—课后总结”的教学模式。当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所用到的原理进行总结,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进行评阅。综合性实验开设1个:吲达帕胺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其中包含处方组成的筛选,制备方法、崩解度、脆碎度、溶出度研究、紫外检测等内容,此实验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将分散的知识点很好的串联起来,促进同学们加深对黄山中皇制药的吲达帕胺缓释片的认识以及对缓释制剂知识的理解。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2.1搭建GMP实训仿真平台GMP仿真系统涵盖了国内药品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九条不同的生产流程:胶囊制剂线、颗粒制剂线、摇摆制粒流程、一步制粒流程、空气净化系统、快速搅拌制粒、片剂生产流程、水针剂制剂线、制药用水系统生产流程等的交互式仿真教学。通过仿真实训,能促进学生掌握现代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药物制剂设备、岗位标准化操作(SOP)、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及车间管理等内容,效果不错。
2.2创建生产实践教学基地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接触药品生产、检验等环节,了解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与实际生产的真实差距,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制药车间布局、洁净度等方面的要求,药物制剂的生产流程。为满足实验实践教学需求,已经购置多功能提取罐、喷雾干燥设备、摇摆式颗粒剂、小型旋转式压片机、挤出滚圆微丸机等设备,中药提取、制剂实训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可以初步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需要。另外,在周边浙江、江苏等地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特别注重联系本地医药企,分别在黄山盛基药业、黄山天目药业、黄山中皇制药等生产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实训基地。
2.3创建销售、监管实践教学基地在新安医药连锁药房、黄山华氏大药房、福美大药房、花园大药房、黄山人大药房等企业建立销售实习基地。通过药房实践环节,可以让同学们融入药品流通环节,更直接的接触药品知识,学习指导用药,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剂型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还有利于对药物制剂中各种常规辅料的认识。在黄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屯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建立药品监管实习基地。通过药品监督、检验实践环节,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掌握各种剂型常规的质量评价指标,还对药物制剂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加深认识,促进对各种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的理解。
3开设时间
前几年,我们和兄弟院校一样,药剂学是在第5学期开设,而药剂学实验是包含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中开设的,时间在第7学期。这样安排是希望能够通过集中实验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在第7学期,学生开始着手找工作和考研,学习上有所分心,大部分学生都是疲于应付实验,不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的思考与解决,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逾期的技能强化效果。所以将药剂实验调整到在第5学期开设,与理论课程同步,并融入地方医药,学生普遍反应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的都不错,也对本地区医药相关知识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使药剂学课程尽早融入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87-02
对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药剂专业的学生而言,《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是核心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就业、工作息息相关。该科目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多,抽象,要求学习者需具备一定的生理学、病理学、化学、内科学、外科学、药剂学等基础知识,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学好该门课程有难度。如何学好本门课程,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剂人才,是值得药理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作者就此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现状和不足
1.学生的特点。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均是90后,女生居多,平均年龄为14至16岁,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或是问题学生。惰性思维明显,存在心理缺陷,主动意识不够;自小娇生惯养,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律性不够,理解能力差,学习成绩一般,尤为厌学。
2.现版教材的不足。目前,《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张庆主编、第一版)是中职学校药剂专业的药理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课程的主要涵盖“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基础”两部分内容。其中“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为“药物治疗学基础”提供理论基础;“药物治疗学基础”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运用药理学等基础知识,来阐述药物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实践证明,现行版本的《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存在下列几个问题:(1)内容繁杂,偏深:除个别章节外,大部分章节为本科教材的缩写版,偏重于理论的学习,体现不了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比如列举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用药指导等内容学术性较强,学生难于接受。(2)实用性差:主要是指部分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一方面临床常用药物在教材上得不到体现,而临床上不常用的药物又有相应的编写章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如教材中罗列的抗肿瘤药物,许多已经被淘汰,而市面上常见的抗肿瘤药,要么没有,要么一笔概过。再如临床常用的钙剂、维生素类书中未有介绍。另一方面是该教材偏重基础理论,主要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某一代表药物,临床用药内容阐述得少且简单,实用性不强。(3)内容缺乏对比性:教材所涉及到的药物,无论是同系统的药物还是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在横比、纵比方面相对缺乏,缺乏梳理和总结,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例如钙通道拮抗剂的硝苯地平,在好几个章节里都有出现,对应的适应症也很多,但对所治疗的疾病没有总体概括,相对零散,不好掌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分类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具体对比每类药的具体优缺点[1]。
3.师资队伍的现状。(1)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来源于药学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一般未经过专业培训,同时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其教学模式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本的内容以“填鸭式”方式传授给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应该怎样,受此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仅能被动接受,缺乏自我思考过程,在知识运用上缺乏自信,是造成学生职业素养存在偏差的一个主要原因。(2)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现阶段的药理学教师,一般都是在本科院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药理学理论教学,他们大多有着一年的临床实习经验,但是缺乏在药房、药店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疾病和临床用药的现状了解较为局限。在教学过程仅能够将教材的内容向学生展示,缺乏进一步的讲解或者较少联系临床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讲授。(3)教学内容顾此失彼:中职药剂专业的《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兼顾“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基础”两部分内容,但是授课教师一般以“药理学”内容的讲解为主,“药物治疗学基础”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自学,几乎很少讲解。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多需要掌握的是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配伍、用药的注意事项、药物的联合应用等,而这些完全属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范畴。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即认定为重点,学习过程的心思在于“药理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学基础”,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技术技能不够,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既定目标不相符。
二、改进《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的举措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并不利于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尝试解决上述难题。
1.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材编写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材以“应用”目的,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目标。同时彰显区域特色、服务于区域经济。在此,笔者建议教材修编时邀请行家里手、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材的修编,修编过程要注意以下问题:(1)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去除没有必要的内容,尽量简便。将药理作用进行简化,明确其中的要点;优化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将常见的不良反应体现即可。(2)增加插图和表格。一是通过插图,相比文字描述直接明了,更具有说服力;二是通过表格,利用比较项目列举其中的异同,避免学生进入知识点混淆的误区。(3)联系工作实际,注重实用。调整好常用药、不常用药以及新药三项内容的比例。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可适当删减,不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宜编写得太多,每个内容要条理清晰,做到纲举目张。(4)加强非处方药物及复方制剂的内容。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增加抗感冒药、维生素类药、钙剂的篇幅。积极拓展健胃消食药、止泻药、止咳药、感冒药等复方制剂的教学内容。(5)添加病案讨论及处方知识内容。精心遴选药房、药店合理用药指导、处方审核的典型案例作为教材的讨论题,增加学生对药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高药理学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契机,通过建章立制,建立药理学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长效机制。定期让药理学教师到医院药房、社会药店等企业跟班学习或者挂职锻炼,目的是促进药理学教师对临床合理用药有更深刻的了解,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跳出教科书的限制,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为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附属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坐班,让药理学教师置身其中,切身体会其中的工作环境、受其熏陶,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同时积极鼓励药理学教师参与执业药师、药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考试,紧跟社会形势,以考促学、学以致用、紧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具有企业烙印的“双师型”高素质药理学教师队伍。
3.多举措改善药理学现有的教学方式。(1)因材施教。面对当前中职学生起点比较低、底子薄、根基差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大纲,积极创造实训条件,倡导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必要的板书可以展示授课提纲和重点,使学生整堂课都可以看见其中重点内容;而多媒体教学把相关临床疾病治疗过程采用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3)尝试多样的教学办法。以“启发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代替“填鸭式教学”。药理学的教学内容繁杂难记,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使得这些内容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以唤起学生主动和积极学习药理学。这就要我们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很快达到这种学习效果。(4)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快学生角色的转变。实训教学是指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4],它是培养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对今后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模拟药房”。“模拟药房”就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学校里开设一家“药店”,与真正的药店没有任何区别,而满货架的药品仅是一些空盒和空瓶而已[5]。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模拟药房”的资源平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总之,《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内容需紧密与临床岗位对接,实现产教融合。讲授《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需要改变现状,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修编现有教材;二是建立教师学习进修长效机制,促进药理学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深入临床,及时了解最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具有企业烙印的“双师型”高素质药理学教师队伍;三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多举措提高《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马春梅.试问职业教育《药理学》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238-239.
[2]万佑湘.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27):47-48.
为适应21世纪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各高校纷纷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按照“大药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以拓宽药学人才就业面的理念也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淡化课程意识,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药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1 构建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指导思想
药物化学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应用性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建设已成为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点[1]。该课程对于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和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各高校开展了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但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专业课-药物化学两门课组建成课程群并不多见。鉴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2],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我们进行了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包括: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其中,药物化学为专业课程且是主干课程,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后续课程。课程群的构建紧紧围绕“新药创制方法与原理”这一主线开展,教学内容涵盖药物的设计与发现、药物合成原理以及文献与外语的应用,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
2 构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1 理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以往教学中,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时间间隔较长,二门课程之间不注重交叉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回顾与理解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点,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理论教学方面,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体现“以药物结构为基础,以药物研究实践为目标”的特色,整合原有课程内容。药物化学课程是该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我们以“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出发点,突出新药创制方法的理念,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关“药物篇”的学习;有机化学是药物化学的学习基础,其上半学年课程侧重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原理,其下半年课程结合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合成部分授课,侧重药物合成方法。通过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药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加深学生对大药学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
2010年上半学年,我们以08级药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实践了有机化学课程中药物化学内容的引入,比如在讲述酮类化合物时,缩酮在有合成中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中也有缩酮的结构,授课重点由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到药物、药物的合成,最后再介绍构效关系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在2010年下半学年,我们以07级药学专业为授课对象,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更加注重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二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结构分析入手,推断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合成以及合理的结构改造,同时,还十分注重理论课程与药物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之间的联系。授课教师打破教科书传统的框架与要求,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注重新药研发的理念与方法,从众多药物研究与发现的案例中总结归纳出经验与规律。比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优化方法、新药设计的方法等内容,都作为整个课程中始终穿插于体现的知识点,这样会提高学生在新药设计与研发方面的敏感度,提高对药物发现的理性认识。
2.2 实验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课程过于从属于理论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有时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且近年来理论教学内容愈来愈深入,在教学实验室里验证课堂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重新认识实验课在药学教育中的地位。为强化实验课程,提高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实验整合成为系统的实验体系,单独设课,形成“有机药物合成实验模块”,使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及渐进性,实验教学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具体改革与措施如下:(1)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实验、药物合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布局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系统训练学生实验技能;(2)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反应类型较单一,我们对药物合成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删掉环境污染大、反应类型单一的实验,加入环境友好、综合性强的新实验内容,调整后的实验内容为阿司匹林的制备、普鲁卡因的制备、磺胺醋酰钠的制备以及苯妥英钠的制备;(3)开设了新型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以往我们开展的综合技能实验是阿司匹林的合成、质量分析及其片剂的制备,但该实验与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内容重复,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理念。因此,我们实施新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萘普生的拆分、分析、制剂及药理活性检测”,该实验体现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与药理学的交叉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药物研究、设计与生产的基本流程。尤其重要的是该实验项目是我院与江苏恩华药业、徐州市化工研究所进行企业合作开发的“拳头产品”,这为该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技术保障。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药品质量意识,能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一方面用双语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并按照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加强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
2.3 实践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十分注重让学生参与药物研究与发现过程。具体措施如下:(1)以校企合作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3],采取导师责任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利用课余、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以参与导师课题的方式,在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药物研究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科研实验室感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过程。(2)依托医药企业中试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目前,我院已经与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项目,这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生产的工艺流程,缩短理论与实验、实验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比如,我们带领学生重点参观了萘普生的生产车间,对药物萘普生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与公司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了学习交流,同时,相关指导教师对萘普生工业化投产进行了技术指导。(3)开展“药物研究、实践与应用”相关的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制药企业研发人员来校进行讲座,由企业人员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现状,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2.4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我们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还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教研室所有专业教师都讲授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二门课程,通过对二门课程的系统讲述,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的体会二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迸发出新的学科融合点。
我们根据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特色,面对不同专业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内容中课程之间前呼后应的紧密联系。为保证教学质量,教研室内部还设立了教学督导小组,对课程群的任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 课程群建设的效果
3.1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
课程群的构建基于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培养出发,打破行业壁垒及学科壁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与企业合作积极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之成为开放、高效、有序的校内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含药物基础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研究等三个子科研平台的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并使之成为了能够面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又一个开放、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
校企双方利用共建的实践教学中心与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医药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将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可为徐州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秀的教学、科技服务与产业化转化平台,具有技术实力强、影响面宽、受益面大的特点。通过校企双方的积极运作该平台,以教师为代表,大学生为骨干的实践创新团队已与企业签定横向课题10项,总金额253万元;进行了4项成果转让,总金额16万。申请专利7项,已授权2项。
3.2 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建设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普遍反应改革后的课程给予较好的评价。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培养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
3.3 人才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团队奖,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奖;学生参与发表了10篇SCI、EI收录论文;2012年,学生获得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黄荣荣与吴彦等同学的“木犀草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所致小鼠抑郁的改善作用”获得江苏省第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交流会的参展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参与基于企业需要的课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了“素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D-萘普生及其中间体药物综合利用研究”以及“七氟醚效及安全药理的对照研究”等研项目,通过教师的悉心栽培,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并且有多名同学就业于合作企业。
我们依靠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有效地开放校内和校外科研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该模式培养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2名优秀学生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 课程群的创新点
4.1 加强了学科间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课程群根据药学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国内药学教育中率先提出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课程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联系松散,缺乏统一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状况,突出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基础服务作用,也突出了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课程指导作用,对药学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 能解决学生基础课学习中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及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符合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做出贡献。
4.3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了知识的前后呼应,相互渗透,提高总体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教学体系的结构重组及实验践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 总结
总之,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正在成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总结。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领先生态技能与青年培训的楷模
On February, 25, 2014, with the spring breeze blowing in Beijing, the haze clocking Beijing was cleared away and the grey and cloudy sky turned into clear blue. Oyebanji Oyeyinka, the Director of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Division at UN-HABITAT and Director of UN Youth Empowerment and Urban Ecology Committee, Jiang Mingjun, Director-General of IESCO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UN Youth Empowerment and Urban Ecology Committee and Anantha Krishnan, Senior advisor to UN Youth Empowerment and Urban Ecology Committee and other delegates visited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and had a talk wit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2014年2月25日,阵阵春风吹拂下的北京一扫连日以来的雾霾,灰蒙阴沉的天空再现久违的湛蓝如洗。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中心主任、联合国青年赋权与城市生态委员会主任欧拉让・班吉,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总干事、联合国青年赋权与城市生态委员会执行主任蒋明君,联合国青年赋权与城市生态委员会高级顾问阿纳塔・克里什楠率代表团一行实地考察了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并与该校师生进行了坐谈。
Ideas go first
理念先行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is located in Dong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Combined by the original Beiji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of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is a national key vocational school. The reason why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can stand out to be the first school to set up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start courses of English HND and have the qualification to recruit foreign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focusing on ecologic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youth employment training.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由原北京市财经学校和东城区职业教育学校合并而成,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在中国众多职业学校中,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并成为北京市第一所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英文HND课程、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这与其注重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教育,促进青年就业培训的办学理念密不可分。
According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rincipal Qian Weido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holds the idea that every student should master a living skill and every youth should have a wonderful life. Youth is the hope of the world.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While leading youth in study and employment and teaching them in ecological skills and employment, the teachers also guide them to be responsible fo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hold awe and respect towards nature, pursu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mutual growth and prosperity of humans and nature and teach them the skills of maintaining ecological safety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These are the common mis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ll teachers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As a n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odel schoo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hope to build it into a platform for young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learn skills and exchange technology, a fertile soil for young people to have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and a paradis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have mutual development.”
据钱卫东校长介绍,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一贯秉承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种生存技能、让每个青年都实现人生精彩的理念。青年人是世界的希望,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证。如今,在引领青年人学习和就业,在教授青年人生态技能和就业的同时,引导他们对生态负责、对环境负责,敬畏与尊重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和谐共荣,教给他们如何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环境的技能,已然成为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每一个为人师者的共同使命与责任。“作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各国青年相互学习技能、相互交流技术的平台,成为青年人进行就业准备、社会服务的沃土,成为师生们共同发展的乐园。”
Excellent facilities, faculty and students
软硬件并行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s headquarters is in Beijing’s central urban area, close to Tiananmen Square. Its branch campuses are in Beijing Railway Station, Drum-tower, Hepingli and Andingmen areas. Walking in the campuses, you can see all kinds of modern education facilities with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Although the campuses are not very spacious, they have their own styles and are convenient for people. The green plants, teaching buildings, training rooms, stairs, canteens and gyms all manifest the generosity and the feeling of human kindness. For example, the students’ canteen is not very big, but it is very warm and sweet. No matter in corners or conspicuous pla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reveals natural and humane exquisite pictures. The reporter was impressed by the hardware of the school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high and youthful spirits who talked with UN officers in fluent English. It is these advantage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that ensure the high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school and students’ wide career prospects.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总部处于北京中心城区、紧邻天安门广场,分部延伸至北京站校区、鼓楼校区、和平里校区和安定门校区,这一布局堪称教育界的大手笔。走进各大校区,各类现代化教育设施应有尽有,优美迷人的自然环境萦绕四周,深厚浓重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虽然这里的空间堪称寸土寸金,但无论是路旁绿植,还是教学楼,实训室,楼梯间,食堂,体育馆,学校仍不忘细节处彰显大气与人情味。例如,这里的学生食堂,空间虽不算大,却温馨如家。无论在角落里,还是在显眼处,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展示出来的皆是一幅幅或自然、或人文的精美画卷。令记者钦佩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硬件,还有这里的师生用流利的英文与联合国官员交谈时所展现出来的那份神采飞扬,以及学生们求知若渴的那份朝气蓬勃。正是这些软硬件优势,成就了该校优质的教学质量,也铺就了学生们广阔的就业前景。
President Qian Weidong said: in recent three years, the country put in more than 40 million yuan, which improved the conditions of the school to a great extent. They built many modern training base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such as training base for finance, costume,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most advanced equipment for youths in high-tech training. Now, the school has 5 specialty groups and 17 sections. Among those majors, computer networking technology section is a demonstrating model in Beijing; the finance section is one of the backbones; tourism service and management, clothing display and protocol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ections are famous in Beijing. Besides, the school has in-depth cooperation with many foreign schools, introduces high quality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employs many foreign teachers and opens a direct passage to many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s.
“Our 15 sections are aimed at technical training for youth education. Our school receives about 7,000 youths for technical training with degree or non-degree education every year. Their employment rate reaches above 98%. It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youth employ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钱卫东校长介绍说,近三年来,国家累计经费投入达四千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新建了很多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如金融实训基地、服装实训基地、旅游实训基地、国际商务实训基地等,为青年在学校进行技术培训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至今,学校已拥有五大专业群,十七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北京市示范专业,金融事务专业是北京市骨干特色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展示与礼仪、国际商务(中外合办)等专业已成为全市知名品牌,引领示范作用凸显。此外,学校还与多所国外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引入优质课程、教材与评价标准,并常年聘用多名外籍教师,开启了中等职业教育与国际通用高等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的直通车。
“我们开办有15个专业针对青年教育技术培训,学校每年接受学历教育技术培训的和非学历教育技术培训的青年近7000人,青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为解决青年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Find the crux
找准症结
In President Qian Weidong’s view, in order to solve the youth employment effectively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study carefully the types of youth unemployment and the causes, and then solve the problems, so as to realize youth empowerment and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在钱卫东校长看来,要想真正有效解决青年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认真研究青年失业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应对和解决,这样才能实现青年赋权和城市生态安全。
Through President Qian Weidong and other faculty’s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y find that there are five main kinds of causes of youth unemployment. First,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inconsistence betwee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labor structure. The primary cause is that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lacks predictability, which just meets the needs of youth employment temporarily. In face of industry upgrading,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new technology, they can’t apply their skills to work, which eventually leads to youth’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Second, the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normal flow of workforce and new workforce.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i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Third,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old fashioned mode, training skill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hen students graduate, they become unemployed. Fourth, conceptual unemployment caused by single desig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hich focuses on the current technical training and lack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Fifth, regional un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asymmetry i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between workers and posts 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gional educational trainings.
通过钱卫东校长等教职人员的调研与认真分析发现,造成青年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五大类。第一,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一致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根本原因是教育培训的项目设计还缺乏可预见性,仅仅满足青年一时就业的需求,当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因素发生时,学到的技能不适应工作而失业,最终形成了部分青年的结构性技能失业。第二,由于劳动力正常流动及新加入劳动力寻找工作而引起的摩擦性失业,造成摩擦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畅。第三,教育培训方式陈旧、培训人员技能落伍、培训硬件设施落后形成青年技术性失业,学生毕业即失业。第四,教育培训内容设计单一,仅仅着重眼前技能性培训,缺乏对青年综合素质教育,形成青年观念性失业。第五,区域教育培训之间缺乏系统的沟通,形成了劳动者地域分布与岗位地域分布不对称而造成地域性失业。
Find correct ways to solve problems
对症下药
Altering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 employment training has become the aspiration of every staff in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Qian Weidong told the reporter that the previous methods adopted by the school show that future you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ld be improved as follows:
改变青年人的教育方式和就业培训的现状,已然成为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愿。钱卫东告诉记者,总结学校之前的一些教育方法,今后的青年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First, the programs of education and skill training should be visionary and ha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u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has adjusted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ing and network technology section focusing on information service, tourism and management section focusing on modern service, clothing display and etiquette section focusing on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ection focusing on business service. Relevant specialty groups have been initially developed and a professional structure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Beijing and Dongcheng District in next 20 years has formed, which highlights the clus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ies and improves youths’ competitive strength in future employment market.
第一,教育技术培训开展的项目应具备鲜明的前瞻性和区域性。为此,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调整了专业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了适应北京市和东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信息服务类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现代服务类为主的旅游与管理专业,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以商务服务为主的国际商务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相关专业集群,形成了与北京市及东城区区域经济结构未来二十年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形成专业发展的集群优势,提高了青年人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
Second, the school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eijing, and recommend youths who have completed the skill training programs in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so that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can be avoided.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holds demand-and-supply meetings for graduates and employers every year. It also holds various large activities and receives visiting groups from all over China and the world to promote the brand of the school.
第二,学校应高度关注中国及北京经济发展的各种用工信息,及时推荐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经过技术培训的青年,防止因信息不畅而出现青年摩擦性失业。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每年都举办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扩大学校知名度。接待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参观访问团体。
Third,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the support and help from the governments,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has established the most advanced modern cooking training base, landscape training base, computer network training base,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Professionals are hired to be mentors. It also regulates that professional teachers must have two months of practice or internship every year to know new skills and new techniques. A practice orientated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conducted in cooperation with society. In curriculum design, many relevant selective courses have been set up. In recent years,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has also made use of the advanced teaching resources to provide skil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to disabled youths in need of special care, which allows them to learn advanced skill and start careers they prefer the same as healthy youths.
第三,全社会都应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了目前最先进的现代化烹饪实训基地、园林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和学前教育实训基地,聘请专业人员任教,规定专业教师必须每年有两个月实践实习时间,以便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与社会合作共同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程设计上,开设多种相近、相关专业选修课程。近年来,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还利用学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免费为残障青年们开展技术教育培训,使他们可以向身体健全的青年一样,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从事他们喜欢的职业。
Fourth,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employment of youths should be the major reflection of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trains youths well to get jobs, and requires them to maintain their jobs with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respond to possible changes of jobs with extensiv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create jobs independently with the qualities of entrepreneurship when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s drastically.
第四,青年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应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要求培养出的青年人应凭借娴熟的职业技能赢得岗位,凭借综合的职业素养保住岗位,凭借宽泛的职业基础应对可能出现的岗位转变,凭借良好创业的素质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能独自创立岗位。
Fifth, we should enhance the radiation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regional coope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to realiz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herefore,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has cooperated with Xiajin and Fanxian County of Shandon Province, and Nanyang of Henan Province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the school to train the local youths and equip them with a particular proficiency, which enables them to get stable jobs in Beijing.
第五,加大教育培训资源的辐射作用,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此,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先后与山东的夏津、范县,河南的南阳等地开展合作,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当地青年,使他们掌握适应北京发展的一技之长,从而实现其在北京的稳定就业。
In view of the consistent efforts made by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in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c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and youth employment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Safety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will make further efforts together with the school to promote ecological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for the youth.
For future development, Principal Qian Weidong pointed out that they want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IESCO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s: 1. To bring ecological safety,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the contents of youth skill education; 2.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and transcultural education, establish greater employment outlook and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llaboration; 3. To improve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help youth raise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advance related skills and enrich business knowledge; 4. To intensify training for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elp youth become high-quality workers who can master various technologies on the platform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mong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ome and abroad, Beiji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grasps the initiative to combine ecological safety, youth training and school development in one with a broad and long-term view, which is indeed a model in leading ecological skills and youth employment.
大部分药物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进行开设,前期开设的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只有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才能较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的学习。本文对高职层次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充分掌握药学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学好专业课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类药学专业学生情况分析
(1)文理兼招、文化基础差。
高职学生虽属于专科层次,但录取分数线实际较低,而且在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部分是通过单招录取,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而且因招生老师的宣传以及市场需求,很多文科学生也选择了这理科性较强的专业。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经过前面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同学发觉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些课程还是听不明白。于是觉得听和不听老师讲解结果都是一样,从而产生消极的不听课的念头,认为混个文凭就算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选择。
有机化学课程囊括了各类有机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各类反应机理。这些内容通常理论性强、耗时多,理解难度大。针对药学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所需技能情况,我们必须选用一本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易懂的教材。通过多方了解及实际教学经验,最终决定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初玉霞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三版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精简了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了知识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选择。
有机化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且前后连贯性特别强,而我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只开设了42学时的理论课及一周的综合实训。其它,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则开设了96学时理论课时及一周综合实训,理论课时的骤减,这给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增加了很大难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1)体现所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必须、够用”原则,精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对于有机物的推导、合成等内容可不讲。
2)对于一些难度较大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先后可做适当调整,如:与该课程同时开设的有《天然药物化学》,这课程里就含有很多的关于手性碳原子的内容,左旋体、右旋体等,因此我们可把对映异构这章提前讲解,以便其它课程的学习。把握有机化学主线,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如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制备(氯霉素中间体C6),使教学内容与学科紧密结合。
3)教师在安排具体内容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化学性质将其讲透、讲活,对于一些化学性质类似的如烯烃、共轭二烯烃、炔烃可前后联系结合在一起讲解。
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师教学方法探讨
(一)上好第一堂绪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疑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到底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相关性?很多教师习惯性的直接切入教学内容的主题,一学期下来,书上内容讲完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知道了课程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做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上好这第一堂课,通常我们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要求、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针对专业的特殊性找到一些药物合成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首先要认识这些物质,要能知道他们所发生反应的类型,找到对应官能团等。从而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二)以具体的药物为实例讲解有机物的有关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繁多,单纯的理论角度去讲解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因此,若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具体的穿插一些实例,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二能更加了解这些内容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如在讲解官能团时,我们可以以具体药物结构,让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官能团,然后判断其有哪些物质的结构,如硝苯地平(心痛定)里就含有酯基、双键、苯环等。又比如在讲解物质的手性时,许多药物的对映体常表现出不同的药理作用,往往一种构型体有这样的药效,而另一种构型体却有那样的药效。甚至在一对对映体中,有时一种具有治病功能,而另一种却有致毒作用。如1961年,曾因人们对对映的药理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孕妇服用外消旋的“反应停”后,产生了畸胎事件。后经研究发现,“反应停”的,能缓解孕期妇女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R构型非但没有这种功能,反而导致胎儿畸形。
(三)布置具体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可安排一些比较合适的自学知识,布置好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交流。这样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自学能力。如命名,主链的选择我们就可以一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归纳和总结。也可适当安排些任务,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查找药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如网络,平时买的感冒药,或到药房查询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感观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现代化教学是形式所驱,利用多媒体,可以收集一些图片、声音文件,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播放一些药物生产视频,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世界大学程空间,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传到空间,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消化有关内容,同时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在空间互动解决,学生的作品也可传到自己空间上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四、考核形式探讨
因大学都没有期中考试,有机化学是一门考试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作业、出勤情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平时上课不听课,玩手机、看小说,作业一把抄,考试的时候也不复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我们加大学生平时情况的考核,对上课玩手机、睡觉、迟到、旷课不是单纯的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扣分制。对于老师所布置得任务能认真完成,大胆上台讲解的同学进行加分。若平时考核不及格则期末综合一定不能及格。考核力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探讨,紧扣药学专业特点,对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方式适合专业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知道了它与后续课程的紧密联系,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培训工作是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实现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以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机制,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是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基于知识传承的内部培训课程的开发是工程研究所培训工作的关键,决定着人才培训工作的成败和效果的优劣。搭建以职业化为目的的分类分层的培训课程库,有助于积累和传承内部智慧结晶,有利于实现培训目的,实现组织业绩的改善。
一、培训课程开发现状及意义
1.培训主体角色错位,效果不明显
当下的内部培训一般采取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用人部门自行组织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减轻人力资源部门承担培训开发任务的压力,又满足了用人部门和员工对培训的需求。
在培训效果评估时却会发现,效果往往只停留在反应层和学习层,即培训课程结束时心情激动,觉得收获不少,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行为的改进还是不显著。也就是行为层没有因培训而改变,培训无法给组织带来业绩的改观。
培训工作收效甚微,因为参与主体的角色错位。培训对象、培训主管、培训机构的方案策划员及培训讲师的角色定位,我们可以将培训比喻成医生治病的过程。培训对象是病人,培训主管和培训机构的方案策划员是医生,培训讲师是取药员。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仅提供病症,不能开处方。“开处方”即课程设计,应由培训主管和培训机构负责,而不是交给讲师代办。
2.培训课程构建有助于内部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英特尔公司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比过去提高了近两倍。
无数事实证明,对单位最有价值的、最能带来人员技能直线提升的培训教材,莫过于单位自身的经验教训和员工从实践中摸索体验出来的智慧总结。这样的培训内容,让学员感触深、记得牢、用得上,不仅促进学员快速成长,组织也能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因此,把员工的智慧固化下来,形成单位内部的培训课程,进而建立单位自身的培训课程库就成了越来越多组织的选择。
内部培训课程库以内部开发为主,外部引进培训(合作课程,主要是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的引进,其关键是课程设计开发)作为补充,其关键是课程设计开发。根据研究所特点和要求,合理规划、设计培训方案,将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和战术要求变成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训课程。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使培训实施者直指问题核心,迅速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组织业绩;同时又节省受训者的时间和精力,给员工提供高效、实用、先进而又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培训服务,减少培训双方的困惑和压力。
二、开发培训课程,构建内部培训课程库
对于一个肩负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所,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同时对技术革新也有较高要求。因此,构建一个着眼于积累和传承内部智慧结晶、提高技能技术培训效果的培训课程库,需要适应研究所任务特性及人员结构(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类)以职业化为目标,以提升培训效率、效果。
1.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一,符合组织和学习者的需求,这是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开发要以学习者为主导地位,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需要、兴趣、能力及过去的经验为课程开放的依据。成人参加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或补充新知识,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培训课程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且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教师的配备、教材的准备等方面要有利于培训学员学习方式。
第二,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培训课程,按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类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类、管理类、文化养成类三个方面。
第三,体现组织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培训的基本目标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课程的开发正是以提升员工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为立足点。
2.培训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明确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类别
课程库的开发研究是以课程体系为依托,是对课程体系这个框架下的具体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课程体系是骨骼框架,而培训课程是填充的肌肉。
课题体系应建立在以员工职业化为目标的分层分类上的。根据研究所的人力资源状况,可采用“三个培训系列、三个培训层次、三类培训类型”的三维培训课程体系,简称“三三”模型(见图1)。
图1 三维培训课题体系示意图
三三模型的交汇点,就是我们整个人员培训的起点,即新员工入职培训;三个培训系列是按照人员类别,将职工队伍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这三支队伍而划分出的三个培训领域;三个培训层次是指按照课程难易程度,三个培训系列均可划分为高、中、初三个培训层次等级;三种培训类型是指三个培训层次的培训内容均可划分为专业类、管理类、文化养成类三种。即每一类人员的培训课程结构设计,如图2。
图2 课程结构设计
专业类课程直接和各个部门的职能及工作岗位相关,具体包括岗位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生产操作技能、管理业务知识及相关能力。
管理类课程主要与软性技能相关,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员工管理、团队管理和关系管理等内容。
文化养成类课程主要与组织文化建设相关,主要包括:所的发展历程、发展规划、所价值观、制度、行为规范等内容。
(2)设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希望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或态度水平。目标描述是培训的结果,而不是培训的过程,所以重点应放在学员该掌握的知识,而不是愿意教的知识。课程目标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如常用认知指标:“记住”、“了解”、“熟悉”、“掌握”,较高级的认知行为目标:“分析”、“应用”、“评价”等,还有情感目标:“价值”、“信念”、“态度”等。目标的明确可以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也可为培训评估提供标准。
根据三三模型,首先要对专业技术、管理、技能三个培训系列,初中高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先从组织层面开始,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发展战略、组织资源、组织文化和人力需求等方面考察,梳理组织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其次以工作为取向,主要通过关键岗位的工作分析、绩效评价、任职资格、工作效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分析对组织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知识需求。最后,以人为取向,分析员工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方面,明确员工现有的知识能量并对比组织和岗位的需要之间的差距。
图3 培训目标分析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按培训类型统计归类,按照三三模型的分类确定培训目标。首先分清培训主次,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要区别对待;然后,根据单位的培训资源状况,对这些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将重复的目标进行合并,将不可行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对目标进行层次分析,明确哪些目标需要先完成,其余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见图3)。
(3)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
第一,培训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材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实施设计、课程评估设计等方面。
课程设计要根据课程总体的宗旨要求、课程内容不同选择和处理方式设计出不同的课程。课程内容设计首先是整体设计,根据学员心态、观念上可能存在的误区、学员的知识缺项等情况,准确定位课程。然后要整合观念,提炼主要观点,像人的骨骼一样,课程一定要有核心的理论框架,要考虑理论的高度、深度与广度。内容选定之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表达。观念态度类课程要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有清晰的逻辑主线;技能类课程要突出本堂课程的核心原理,解析要到位。
在确定课程总的论点和主题,列出分论点或几个部分,如图4。由于培训时间都非常有限,不可能按照课程体系系统学习,所以需要普及性了解时,可以采用横向结构;需要进行深入解析时,可以采用纵向结构。
图4 课程内容设计示意图
第二,能否为学员提供一套与课程内容相呼应的教材,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编写一套适合学员的实际的、先进的、实用的教材,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可以从培训手段、教学印刷教材及视听教材三个方面来开发教材。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课程实施培训对象的兴趣与动力,以及培训手段的可行性来选择培训手段(见表1)。使用讨论、示范、情景模拟等培训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员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器官调动起来提高学员的兴趣与动力,以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表1
培训内容 培训手段 视听材料 印刷材料
知识传授 讲授、讨论 录像、幻灯、电影、网络
…… 内容重点、岗位指南、学员手册、培训课表、测验试卷、调查问卷
……
技能学习 示范模拟、角色扮演
态度培训
…… 情景模拟、测量工具、个人及小组成长
……
教材开发要利用一切可开发的学习资源组成活的教材。尽可能地开发一切所能利用的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教科书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把单一的文字教材扩充到声、像、网络及其他各种可利用的媒体。
(4)试验、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对培训活动按照课程设计进行一次排练,以确保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不仅包括内容、活动和教学方法,还应包括培训的后勤保障。预演中可以让同事、有关问题的专家或培训对象的代表作为听众。在演习结束后,要根据培训对象、有关问题的专家及同事的意见对课程进行修订。课程需要做出调整的内容视存在的问题而定,可以对部分课程内容做出调整,甚至可以对整个培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即使课程已正式投入使用,也应在每次培训后进行培训效果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课程的内容结构、接受度、教学设计等。根据反馈的信息修订课程。培训课程需要循序渐进的修订,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3.课程开发的标准化、科学化
将上述课程的开发过程总结提炼形成一套模板,其他课程的开发按相同办法编写课件,有利于形成一套标准的科学的培训课程库。
(1)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化
实施标准化即意味着所有的过程都必须有统一的实施标准,按照相同的流程进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标准的制定;二是实施的控制。在课程试讲的过程中,要专门组织人员对照标准要求检查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难点或偏差;二是在组织落实工作完成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取得更大提高。
(2)培训课程开发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课程开发实施过程设置合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掌握,有利于各级人员参与实施;可行性强,实施效果明显。科学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体系运行的客观规律。二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观念。三是符合可行性原则。
三、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1.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承
由于显性知识具有可以编纂并能用正式系统性语言描述的特点,显性知识的梳理和收集效率较高。但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知识转移最核心的应是隐性知识,它是知识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创新的来源。研究所注重研究能力,体现在创新性上,这就需要更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承。
能力是一种隐性知识,它不能编纂并用正式的系统性语言来传递,依附于个人,转移通常负责,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是个人在实践中经过对事物长期的洞察而积累的技能和诀窍。组织中个人或群体会通过行动和观察来传递这种知识。传承的方法:师徒制、团队工作、个人网络或提供更多的面对面交流的谈话机会来分享个人的经验和教训。
2.课程要充分挖掘学员的潜在问题
潜在的问题正是我们的培训点,但学员很可能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必须在培训之初,通过游戏、提问、测试、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启发学员的思维,使其将问题展现出来。
松下公司将“教人五步”作为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式。一是“讲给他听”,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二是“做给他看”,也就是给他做示范。三是“让他做做看”,也就是让学员自己实践,讲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四是“表扬他一下”,就是结合学员的学员进展适时予以评估,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五是“回头看一下”,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讲师或主管要督察一下学员技能的运用和发展的情况。
借鉴松下公司的“教人五步”,我们可以采用“四步螺旋”法:第一模块“自我检视”,通过游戏、测试等方式,帮助学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维上的误区,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使其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模块,在“自我检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指导”,为学员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三模块,是“实战演练”,通过操作实训等形式使学员的认知与理论得以全面实践。四模块,是“总结反思”,通过课题研究、交流探讨等形式使学员联系工作实际,将学习所得进一步升华,深入反思差距及努力方向,与第一模块“自我检视”形成闭环,建立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
综上所述,培训课程的设计、开发是实现培训目标转化为学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方法和行动方案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整个培训过程成功与否。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在整个培训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然,培训的最终效果还是要看学员的反映。课程的培训效果当然也是检验培训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组织内部开发的课程更是关注受训者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及学员在受训后的行为改善,最终实现组织业绩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彭剑峰,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安鸿章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 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个性鲜明的环境文化景观,既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也是师生安心做学问的需要,又是承担社会教化和风气转移的需要[4]。高职环境文化是指融有高职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绿化美化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是高职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高职环境育人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校园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形象与蕴涵其中的文化神韵,对置身其中的高职人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1]。
1、研究背景
我国大部分高职是在建国前后的中专基础上升级形成的,当初所建的校园在如今存在着校舍、教学等设施不足和不适用的问题。我院由原农林水三所中专合并而成,自然形成三块版图。经过13年建设,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基本未变。这要求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和改造传统的功能区,使校园环境具备人文特色和多层次的交往空间,营造富有活力与特色的校园形态[2]。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只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尽量避免祈求完美的“大手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农林水专业特色,把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六化并蒂”(绿化、美化、彩化、亮化、香化、净化)、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1.1、三个校区一盘棋,掌握景观大框架
根据现有校区功能布局,构建“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框架。①一个综合展馆,以展示学院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文脉。②四个文化区:分别为南校中心区、南校北区、西校区和北校区。其中,西校区以四个分院专业背景为基础,集中展示我国农林文化内涵。③九个文化圈:即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韵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或饮食文化圈、医药文化圈,旅游文化圈和人文管理文化圈。④十三组院系文化群:力求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并形成活动中心。
1.2、传承创新理念文化,凸显农林水特色
理念文化是学院传承创新的灵魂,既是高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需要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①发展目标: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②校园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③校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校旨:裕德强能,安家报国;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校铭:内方外圆,严己宽人。④校蕴: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农业、林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林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融山水气概之路,汇人文大观之楼
山川河流、广阔天地、中华沃土是农林水孕育之源,也是农林水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以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等对楼宇道路命名,充分既体现了道法自然、路为人创,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理念;更契合了“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①西校区楼宇:新图书楼命名乐农楼,取乐于学农、立志献身农业,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奏乐给力之意。旧U字形教学楼命名为林和楼,体现农林共生、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之意。原图书楼、实验楼分别命名物竞楼、天择楼。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体现农林特色。②西校区道路:南北路从东往西以人类和农业始祖的名字命名为路、伏羲路、炎黄路;东西道从北朝南以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天山道、昆仑道、秦岭道、南岭道、秦川道。
2、研究依据
2.1规划设计原则
以建设集功能、生态、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校园为原则[3]。①功能为先的原则,首先以方便师生使用为出发点,营造可进入式开放景观空间,细化步行及车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情感交流空间。②生态保障的原则,充分利用并保护好校园雪松、法桐、国槐等大树群落,因树设景观,整理微地形,创造出自然式园林景观。③彰显人文的原则,体现杨凌后稷农耕文化景观特征,突出学校“农林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内在特质,使学校展现清新自然、蓬勃向上的自然绿色风貌。④艺术浓郁的原则,融合道路、内庭、大树、台阶四大景观要素,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建筑包容景观,景观烘托建筑”的特色,打造自然优美并有厚重感的校园环境。
2.2赋予人文内涵
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是指被赋予一定人文色彩的物质景观。对于当代高职生来说,坚持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充分肯定人的行为及精神、尊重和维护人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出高尚的人文精神,是高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人文景观往往与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有很大联系,因而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影响力,使大学人在人格上得到陶冶[1]。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表达一定的人文内涵[5]。空间序列的变换表达了人对动态审美的需求,在规划严整的校园中适当采用灵活的景观布局方式能够反映校园环境活泼的一面。校园环境小品是增加校园文化韵味的重要手段,它能切合校园环境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地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
2.3 塑造个性文化
高职校园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浸溢着特定的高尚、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无不发挥着育人的作用。特色的校园文化跃然展现,就成为校园环境文化的源头活水,随历史而常新,随时代而升华[8]。个性化就是自我认同,反映高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其永恒的生命力[6]。①彰显校训,或是借助建筑或雕塑在空间中的量势来予以彰显;或是与入口结合也较为常见。②丰富多彩的绿色植物,不但是校园景观形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还能激发不同的感受,塑造特色的文化韵味。③利用色彩所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映来增强人们个体高职独特性的认识。如与居民区或村镇相邻的高校色彩可选择偏暖色调,以获得明朗、近人的感觉;对于接近绿化防护林或隔离带的高校,其色彩选择应考虑深绿色丛林所带来的背景颜色。
2.4展现农林本色
纵观世界院校著名景观,凡是有特色被人称道的校园景观,一般都存在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一个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容易被人们记住[9]!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及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概括,有意识地运用形式美将其与园林要素组合成为景观作品,可以使学子们在追寻过去那些高尚品德的同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2]。一是配合专业教育,引导爱农思想,创设良好氛围,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教育[10]。特别是赵瑜的榜样也应该景观化,引起学生的持续兴趣。二是突出农林主题,发展观光农业,校园内的景点、环境小品、标志物等都可以农林主题为素材;良种选育区营造农田林网,在田间、地头上种植一些高大的遮荫树,将绿化与防护相结合,突出田园式自然风光[7]。三是创新素质教育,积极服务“三农”,应该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三农”。创造性地、积极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问题[10]。
2.5 彰显学科特色
高职的学科文化是对学科的不同认识和界定。学科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知识体系演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为分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建制[13]。在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关于本学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等一系列观念形态的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不同的高职学科分类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高职校园规划建设应按学科群进行分区布局,以强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征。因此,校园景观应该反映该校园的专业学科特色,形成不同的校园专业文化景观。
3、研究实例
西校区环境文化景观的改造与整合为“一苑、二轴、三圈、四广场”(见图1):
图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景观改造平面图
3.1一个养生文化苑
该苑位于林和楼东侧(原有大门位置),在充分利用原有大树的基础上,北侧绿地(医院门前)按照五行图案设置药圃,并以五行景观串联为一体。南侧绿地以竹带为背景,点缀梅花,和原有松柏构筑岁寒三友景观意境,铺设自然回环游步道,随机设置“琴、棋、书、画、茶”五艺景观,片状点缀花卉。既是医药文化景观轴的配套活动中心,也是教职工养生、修心的清静之地。
3.2 两大景观轴,三组文化圈
①景观主轴东大门秦岭道乐农楼秦川道运动天桥,为西校区景观主轴,并以乐农楼为界,顺势分为两组文化圈。东轴为农林文化圈,以现代亮丽的雕塑景观与自然古朴的实物形式交相辉映展现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构筑新形势下对农林高职人才的特殊需求,激发师生对农林的强烈兴趣;西轴为正禾文化圈,在构筑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轻松地游园活动之中慢慢品味勤劳节俭的美德。东西两轴文化圈相得益彰。②景观副轴林和楼西侧为原有老校区的景观轴线,构筑医药文化圈(中西结合、四医托福),在旗台处设置巨型葫芦(福禄)成为景观构图中心,在四周四块绿地中分别设置中国四大名医雕像,并散布西医的代表景观,构成中西结合、为民造福的主题寓意。
3.3、四组分院活动广场
①动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主大门南侧,在利用原有微地形的基础上,以树丛为背景,以草坪为基调,以成群的牛羊马动态景观为主景,以花镜为前景,将来人的视线引向兽医院。②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南侧,以麦冬草坪为基调,以堆砌假山与塑山为楼基边界景观,以双色材料的方圆广场为平面构图中心,以自然流畅的园路园桥为纽带,以原有五株毛白杨为休闲场所,为学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休闲活动之地。③生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生物实训中心南侧:以五色土花坛为构图中心,以环列的五组“五谷景观柱”为竖向主景,以柱间的四组“扇面农业耕作景墙”为立面主景(展现传统农业的工艺流程),以“田园格子”彩色铺装为基调,以造型果树与景观花卉为陪衬景观,充分展现传统农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④药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北侧,以螺旋型双色向心铺装广场为基调,在螺旋线上从外向里、渐次升高排列二十四组节气景观柱(顶上设置现代精细药物技术的代表),中心为生物分子螺旋结构的景观明珠,寓意攀登药物科技的艰难历程。
5、结论建议
高校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场所,环境文化的滞后势必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道德养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1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职校园绿地景观在文化特色建造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2]。多年实践表明环境文化建设有三难,一是独特的创意很难设计表现出来,二是优秀方案很难建造出来,三是好不容易施工了又管护不到位。特别是农林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持续发展,一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专家团队,二是邀请有实力的园林景观企业,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再招标选择企业按图施工。三是成立学院文化建设小组,对上能理解领导的意图,对下要能把握设计施工,以保证质量。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个性所在。在构建高职环境文化中价值观是环境文化的核心, 它所确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信仰, 能够激发起广大师生员工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和忘我工作、学习的精神, 促使大家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14]。
说明:本文得到学院党委曹毓刚书记、院长邓振义教授的深情关怀,分管学院文化建设的任得元副书记和分管后勤绿化的王周锁副院长的具体指导,以及党政综合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的大力配合,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陈祺(1964--),男,陕西泾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邮箱:,手机:13572555978
期刊邮递地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生态环境工程分院园林工程教研室,邮编:712100。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1、12
[2]刘颖,张键.重塑老旧校区的校园空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1
[3]徐建林、刘晓明.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3(7):98-99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2-45
[5]赵丽芳、熊燕.人文内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J].中国园艺文摘,2013(7):118
[6]朱凯.大学城中凸显高校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8
[7]裘鸿菲.高翅.吴雪飞.撷校园文化 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
:62
[8]郭贵春. 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
[9]肖妍玎.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三江高教,2012(8-2):56
[10]于长志等主编.农业本科院校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162-163,202-203
[11]陕西万象灵动环境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设计方案,2012.8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年全州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全州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20*年5月,我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二是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20*年,全州乡镇教育站实质性撤销,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20*年初,我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州、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今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由政府承担,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三是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年以来,州、县市政府连续为教育工作办实事,解决了584所农村中小学如厕难、227所农村中小学饮水难问题,在319所农村中小学实施污水净化处理及沼气池建设工程,消除、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初中100所,全州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
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通过对教师全员培训,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年的*、*和*提高到现在的*、*和*,全州民办教师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五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20*年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达到*人,比20*年增加*人。
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等条件制约,教育工作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基”成果巩固难度大。虽然我州在20*年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但在验收以后,抓“普九”的力度有削弱的倾向,措施没有验收以前过硬了,特别是初中学生辍学流失比较严重。
二是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初中、小学“超级大班”现象较为普遍。20*年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全州城镇小学班额在*人以上的教学班有*个,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其中56—*人的“超大班额”和*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294和*个,分别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和*。全州城镇初中班额在*人以上的教学班有*个,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其中56—*人的“超级大班”和*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331和*个,分别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和*。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20*-20*学年,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远低于湖北省*的水平,也低于全国*的水平。20*年,我州人口*万,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万人。20*年,咸宁市人口只有*万,普通高中30所,在校学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万人;十堰市人口*万,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万人。
四是学校条件依然较差。我州大多数中小学校条件依然较差,影响了全州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州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与国家标准相差*平方米,城镇中小学教学用房更加紧张。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宿舍十分拥挤,生均宿舍建筑面积小学*0*平方米,初中*平方米,与国家标准分别相差*平方米、*平方米。*的寄宿制初中无餐厅,*的学生宿舍无洗漱间和卫生间,*以上的寄宿制学校无活动场所及设施。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能满足需要,体育和艺术教学设施设备较差,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配备不均衡,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超编,外语、生物、历史、地理、艺体等学科教师缺乏。全州小学教师超编,初别是高中缺编较多,初中缺编*人,高中缺编*人。小学教师严重老化,全州小学教师35岁以下的只占*,51岁至60岁的占*。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还占一定比例,还有近500*名“民转公”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既要看到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坚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看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七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州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州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州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突出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3年,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以上,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和*以内;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龄前儿童接受入学前一年教育的人数达到*以上;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以上;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在校生达到*左右。到建州30周年,初步建成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发展协调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巩固“两基”教育成果。我州“两基”工作虽然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有松懈思想,还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两基”成果。一是要大力控制学生流失。控制中小学生流失是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成果的关键性的工作。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因贫失学现象已是极少数,造成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升学无望、厌学情绪严重。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初中生辍学情况,要把控制学生流失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分析“控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学生流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控流”作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和长远大计抓实抓好。二是要加大《义务教育法》宣传落实力度。要增强家长、监护人和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使广大家长认识到,不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取向,自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要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救助活动,让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公安、工商、文化、劳动等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控流”。教育部门要认真搞好调查,把中小学生流失的情况摸清,对症下药,下决心把中小学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切实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学生逐步转移到城区读书,城区教育资源短缺、“超级大班”现象突出。“超级大班”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隐患也十分突出。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城区“超级大班”现象,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市为缓解城区小学超级大班问题,市委、市政府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施州民族小学,从动工到建成招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此举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六角亭新修一所初中学校,缓解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各县市要像*市一样,筹措一定的资金,在城区分别新建或改扩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切实缓解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学校建设上,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学校建设质量敲响了警钟,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积极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从机制上解决“择校”、“择班”和“超级大班”现象。坚持按照“硬件坚持标准,软件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三是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高中要积极探索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农村中学,调动农村中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农村学校读书也能看到升入优质高中学习的希望。
(三)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湖北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我州了*的指标要求,到2013年达到*。按照当时的人口数测算,届时将有*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普高和职中在校学生分别达到近*万人,普高将增加*万人,职高将增加*万人以上,相当于要新建300*人规模的普高3所,中职学校7所。我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是要新建高中阶段学校。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要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民族中学是州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向全州人民作出的承诺,并将其列为20*年向全州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首,州委、州政府将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平民化”的要求,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步伐,尽快建成招生。要抓紧抓好巴东一中搬迁、来凤二中的新建,高中资源短缺的县市也要根据需要新建或改扩建1—2所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今年州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就是各县市要启动改扩建一所高中或职业高中,但部分县市还未启动,希望未启动的县市好好研究一下,确保实事全面完成。二是扩大现有普高、职高招生规模。要进一步挖掘现有普高、职高的内部潜力,不断实现外延扩张,增加招生容量。(四)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全州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办学条件简陋。只有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才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县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做出具体规划,到2013年把所有的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都建成班额合理、校舍配套、安全卫生的标准化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仅是盖一两栋房子的问题,要统筹解决寄宿学生就餐难、就寝难、洗澡难、行路难、新鲜蔬菜供应难等问题。鹤峰县最近推出了寄宿制学校“十有”、“六配套”的标准值得各县市借鉴。“十有”就是有标准的床铺,有学生用品壁柜或多功能摆放架,有设在室内或楼层内的厕所,有设施完备的洗漱、洗澡间,有开水供应设施,有餐厅、餐桌凳及餐具消毒设备,有洗衣机、晾晒架,有勤工助学发展项目,有常用应急药品,有蔬菜基地等。“六配套”是指食堂和餐厅配套,锅炉和浴室配套,宿舍和厕所配套,洗衣房和晾晒场所配套,学习和娱乐配套,生活和医护配套等,这是一个基本标准,州教育局要制定一个寄宿制学校通用标准,各县市按照这个标准来建设,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抓好。
(五)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一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扶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和招生就业形势较好的机遇,对职教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界限,统筹全州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使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招生就业两旺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使职业教育向市场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各县市新建或改扩建1-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一所办学条件较好、设施设备条件基本配套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阵地。二是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建设1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4所国家级重点或示范性职业学校。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示范院校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全州重点建设*个国家级实训基地,*个省级实训基地,分别进入国家*个和省*个重点实训基地。四是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产业兴州”的要求,结合州内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设置、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要以发展非义务教育和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积极鼓励、扶持发展一批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重点支持民办高中和民办职校发展,提高我州民办教育的整体水平。民办教育,不管是民办高中、初中、小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幼儿园,都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规模问题。现在总量还不够,我们要解决约*万初三毕业生读书的问题,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办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政很难在短期内拿出很多钱来扩充高中,财政的钱还只能更多地集中投入到义务教育中去。所以我们要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办民办高中,使民办高中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质量问题。民办教育要严格加强管理,不能把民办学校办成了一个薄弱的学校,办成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学校,有教室没有宿舍,有教室没有运动场,有教室没有实验室。政府部门不干涉民办学校办学,但要依法依规履行监管职责,用行业的门槛、标准把民办学校规范好,使其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公平问题。要不分所有制,尽可能为公办和民办学校提供平等发展、平等竞争的平台。
(七)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幼儿教育的责任。各县市都要办好一所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源,办好一所骨干幼儿园,鼓励、规范民办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要积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办好特教学校,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2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2010年)》,计划在中西部的地市和*万人口以上的县建设特教学校,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求矛盾。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扩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
(八)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是要建立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继续做好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工作,新进人员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一定要合理。对部分边远、艰苦学校试行定向招录,统一考试考核,单独划线,录取后签定5年以上的基层任教服务协议。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在招录时可以不受1:3报名人数的限制。凡师范专业二本(一)及以上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过笔试环节,经人事、教育部门考核可直接录用。2009年,重点解决好初中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为初中学校解决*名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年轻教师,由州人事局、教育局具体落实到县市。二是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制定和全面落实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支持教师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各级政府要把教师的冷暖挂在心头,依法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住房条件,加快推进“安教工程”建设。要从政治上、感情上、工作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爱护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四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学生评老师,家长、社会评学校”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重视师德档案建设和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对那些业务不精、工作不勤、品行不端、教风不好的少数人要清理出教师队伍。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大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经济社会整体布局之中,各级领导要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亲自抓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投入保障、教育政策落实和教育质量提高,努力成为熟悉教育、情系教育、善于指导教育、推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导者。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市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州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县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年为教育事业办几件实事,解决一批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总书记,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落实之后,县市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能上进下退,搞“挤出”效应,要确保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减少。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必须依率计征,全部拨付教育使用。公用经费按国家、省、州标准落实到学校。农村税费改革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统计监测公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杜绝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的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精打细算,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