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时间:2022-03-25 04:09: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考诗歌鉴赏

篇1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必考的考点。但从学生平时测试及高考的得分情况来看,都不理想。考题11分,学生得分大多在6分左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备考复习策略。

一、吃透《考纲》,弄清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及抒感

《考纲》规定:(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而:1.篇幅短小;2.语言内容浅易。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诗歌方面,只选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即可,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还有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运用的主要手法依次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每一类都有其固定的思想情感,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像咏物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无非为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等。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

高三学生必定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再以《月上瓜洲》为例,“鱼竿明月上瓜洲”塑造了一个“渔翁”的形象,我们所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也塑造了一个渔翁形象,虽然张词中的渔翁非柳诗中的渔翁,但两个渔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在阅读时,能联系已知的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形象,就容易回答出“‘唯有鱼竿明月上瓜洲’中塑造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了。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自;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自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茄―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借诗读诗法

借诗读诗法,是利用诗歌自身的信息―――题目、注释、作者、内容等,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鉴赏题目的一种方法。

1.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2.看注释。我们所鉴赏的诗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注释,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2

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诗歌的内容,无法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局面。下面,笔者将从“读懂”诗歌这个层面,结合有关试题谈一谈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一:关注诗题。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此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答:表达了作者在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方法二:关注注释和诗前小序。

“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试卷中无任何闲笔。因此,诗词下的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有的甚至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表达了诗人遇赦放还的兴致勃勃、欣喜愉悦之情。

方法三: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方法四:抓特定意象。

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必须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为突破点来解答题目。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做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正是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方法五:抓关键。

抓关键,包括表情达意的关键字、词和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捕捉诗词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如:孤、独、愁、喜、客等;抓抒情议论的句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结合尾联,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

方法六:调语序,补成分。

诗歌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同时,诗歌由于声律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表达需要,常会打乱语序。从语法上看,诗歌的语言充满了倒装与词类活用,这都需要我们将诗歌的语言顺序还原为现代汉语的语序,这才容易理解。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调整语序之后就变成“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诗歌就好理解了。

二、规范答题

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常会发现考生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胡乱答题,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为此,笔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考生常见的答题失误情况,希望考生在答题中能引以为戒。

【典型题例1】(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失误例举】

失误1: 脱离文本,分析空洞。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误答:“不似”具体指雪与梅花拥有不相同的特性,即尽管没有雪的那般纯洁,梅花依然有高洁的品质。(0分)

失误2: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误答:①年老之后心事无人交流;②不知为谁而醉,为谁而醒;③离别的伤感。(2分)

失误3:要点不全,笼而统之。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误答:上片用比喻,梅花纷飞如雪,写出了作者内心思绪的繁乱与内心的苦恼;下片回忆去年探梅旧事,抒发自己“无人说”的苦闷、孤独和当年的悔恨。(2分)

学生优秀答卷:

(1)①雪不似梅那么香;②梅不似雪可以飞舞。

(2)①无人抒怀的孤独;②对离别的怅恨。

(3)上片实写,将梅、雪做比喻,点明季节,引出“恼人风味”,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下片虚写,回忆去年探梅往事,与今日看梅形成对比,反衬出现在无人抒怀的孤独,并引出下文的离愁别绪之恨。

【典型题例2】(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失误例举】

失误4 :不明手法,泛化归类。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3分)

误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溪上三百叠的青山,只有诗人骑着快马,穿着轻衫奔驰着,表达了作者前往野人舍时的急切、喜悦之情。(2分)

失误5: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4分)

误答:①“倚山修竹”“横道清泉”写出居住环境的偏僻;② “芒鞋竹杖”“蒲荐松床”写出生活的简朴。(0分)

失误6:主观臆断,任意拔高。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3分)

误答:作者以孤萤自比,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不满、孤独之情(1分)

学生优秀答卷:

(1)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百叠”“来一抹”皆是夸张的体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速之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乐愉悦之情。

(2)①生活环境:“倚山修竹”“横道清泉”;②生活条件:“芒鞋竹杖”“蒲荐松床”。

(3)诗人以“孤萤”自况,夜色深沉,霜寒露重的庭院中只有孤萤在起舞,以环境之凄衬托出孤萤之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三、命题预测:2015高考最可能考的五大题型

(一)分析意境型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或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开头两句描写了诗人早晨乘船赶路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步骤1),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步骤2),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思乡之情(步骤3)。

(二)分析技巧型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手法)。(2)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考生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意旨。

5.答题示例:

对比(步骤1),诗人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步骤2),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步骤3)。

(三)分析情感(主旨)型

念 奴 娇①

[南宋]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全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某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2.提问变体:(1)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解答分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4.答题步骤: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喻了什么。即,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

5.答题示例:

对眼前大好河山的赞美;对自己年岁日增的慨叹;对历史英雄(孙策)壮志未酬的感怀;对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期盼。

(四)评价型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做简要分析。(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题干文字表述格式一般是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2.解答分析:此题型虽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考生自己分析评价的是诗眼,关键词句,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圈出关键词。

(2)依据关键词,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4.答题示例:

“春归”本是自然现象(步骤1),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步骤2),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真挚(步骤3)。

(五)比较鉴赏型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也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生应该高度重视。

3.答题步骤:

(1)通读这两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7―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学习诗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高考中答好诗歌鉴赏题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吃透《考纲》,理清常见题材,归纳思想感情

《考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面:一是篇幅短小。二是语言内容浅显。吃透这几点,便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因此我们就选择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另外,还可以选择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这些诗歌的主要作手法普遍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直抒胸臆,用典等,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只要理清诗歌题材类型,记住每一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在答卷时就很容易得分了。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

1. 文学知识储备。如果要鉴赏的诗歌的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的是他立志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他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 史学知识储备。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些不同之处。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 诗歌知识储备。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勤于归纳、勤于总结、勤于积累记忆。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自;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自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茄――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借诗读诗法

1. 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留心诗歌的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2. 看作者。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一些作者的风格。

篇4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结合历年高考的出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考不外乎四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始终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二、丢分原因

1.常识少。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和教师强调不够,以致其未能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所指诗句;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诗歌的描法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2.读不懂。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的薄弱和文化背景的缺失,以致其以今意理解古代诗歌,或是理解错误。

3.审不清。部分考生对于某些易混淆的题目没有审清,以致答题思路错误。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与“怎样描写的景象”,前一问是“形象类试题”,后一问是“技巧类试题”,自然思考的方向、答题内容也就不一样。

4.答不全。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

5.书写表达差。卷面涂改随意;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不注意规范,表达方式错误,句子不通;说空话,贴套话,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有少数考生以诗论诗等。

三、备考方案

1.坚决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在多次考试的试卷分析时不断强化巩固。基础知识是鉴赏诗歌的根本,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的名称;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等。

2.关键让学生读懂诗歌。如何读懂,教师要讲清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离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羁旅行役诗,怀古诗,咏史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因此可通过分类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从诗歌的题目突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诗歌的眼睛,很多诗歌从题目便可对其内容略知一二。

(3)从诗歌描写景物(意象)的“冷”“暖”色调突破。诗歌是通过意象组合而成的,情感也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因此,可以通过意象的“冷”“暖”色调来把握诗人的情感主旨。

(4)从诗歌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句或诗眼突破。诗歌的关键词句、诗眼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考生可以从此要点来把握。那么哪些是关键词句呢?关键词句绝大部分在诗歌的最后两句(绝句)或最后两联(律诗),词一般是词的下片。

篇5

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大多是在国势衰微,国家动荡不安等情况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书愤》等,字里行间对于国仇家恨的描写细致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尤其是我国的南宋王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与金人的战乱之中,百姓困苦不堪,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将领,其代表人物如陆游、辛弃疾还有岳飞等。若对此类诗歌进行透彻的了解与探析,就必须对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了解。

二、感悟诗歌包含情感

首先包含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又对如此美好河山正被外敌践踏而感到无比的痛心及悲叹,充分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还有的诗人表达出自己身为书生而无法驰骋沙场的遗憾。如“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一词中,从美好河山今、往的对比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河山遭践的的痛惜与感叹。再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诗中,诗人李贺将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的情绪利用提问的方式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其中又充满了作为文人不能投笔从戎的遗憾。其次因为国家的战乱,百姓的颠沛流离,而感到痛心。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描写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再次是抒发了欲要请缨却无路,欲要报国却无门的无奈与痛苦。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对于当时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熟知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写作使用的表达方法有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及触景生情,再如借用典故、今往对比、比喻、借代、联想以及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对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鉴赏的过程中达到洞悉诗人思想,引发自身共鸣的目的。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首典型的国仇家恨诗,其提问方式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在“万岁山前珠翠绕”的句中,具体运用了哪种修辞的方法?(该题考查表达技巧重在修辞手法的考查上,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和对修辞手法的把握上作答)(2)在这首词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象是与“风尘恶”相关的?(该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要求学生筛选、提取出相应内容)(3)作者于整首词的开头写道在黄鹤楼之上遥望中原,但是在结尾处又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句子来,从中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题是对作者情感思路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结合豪放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精准把握解题思路

国仇家恨型诗歌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如针对修辞手法的题型,先要将运用的修辞方法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到底是使用了哪种修辞的手法;其次是与诗句相结合,通过诗词的上下句进而说明诗中为何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最后,对于运用该修辞方法而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是突出了诗歌主旨,传达了诗歌情感,还是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若问题是针对环境意境的题型,可以先明确诗词的意象,然后对诗句进行完整的翻译,最后用文学术语对意境进行具体的概括,若是遇到不能用术语表示的回答,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画面之后一定要用形容词进行相关的修饰。针对思想情感的题型,首先,对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概括,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说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另一种是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其次,结合诗句对该情感进行细致的说明;最后,对情感进行再一次的强调。另外,若问题是针对炼字炼句的题型,首先,对诗中的词进行解释;其次,对于包含该词的诗句进行翻译;最后,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若是没有运用特殊手法进行修饰的,那么可以直接对效果进行描述,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一般情况下,炼的字就是指诗中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表达色彩的词。

篇6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或只有三个景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全方位“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篇7

首先,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怀古”说明是“怀古诗”;题目中出现“悲”我们就知道作者的感情,出现“送”我们可以界定为送别的主题等。

其次,关注诗人和时代。要知人论世。熟悉诗人可以了解其诗歌的大致风格和内容,如提到杜甫我们就知道他的风格是沉抑顿挫;李白诗的风格是豪迈飘逸。关注时代可以让我们对诗的创作基调和背景有所了解,如杜甫、李清照等人的诗词大多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再次,关注诗后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情感产生的原因。

以上所述能使我们对诗歌有一个粗线条的认识,是对诗歌的把握,有了这些“关注”我们就可以真正进入诗歌的内在世界。

二、深层鉴赏

1.关注诗歌的类型

诗歌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咏物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等。我们知道相同类型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也相类,采取的手法也有很多相同点。比如“怀古诗”,手法上主要是对比、虚实结合;情感基本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等,内容大多是写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中,作者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状,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运用今昔对比,历史沧桑之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关注诗歌的类型,就能对诗歌内容和手法有一个方向性的把握。

2.关注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是所有意象组合形成的氛围。一般来说诗歌都有意象和意境,诗歌中的很多意象表达的情感其实是固定的。了解意象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切准诗歌的脉搏,把握诗歌大致的情感倾向,比如杨柳、长亭、寒蝉等,都有送别的情感。又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淡酒、鸿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都有愁的情感。

3.掌握鉴赏诗歌的手法

教师可以分门别类构建一个诗歌手法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数。这些手法包括语言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它们不仅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而且能让我们明白诗歌是“怎么写”的。诗歌手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此只谈一下表达技巧。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大致可以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议论和抒情。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比、对仗、拟人、夸张等,这些都比较简单。表现手法较为复杂,用得较多的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起兴、联想和想象、渲染、抑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如2008年江西高考试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答题步骤:①概括实景、虚景。②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③效果: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国家南北分离。后两句实写鸥鹭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当然,诗歌考查不只是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所以只有平时就把知识体系构建好,积累专业术语,学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规范答题,不会束手无策。

4.重视直接抒情句

篇8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和客观形象。若想理解人物形象,学生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的烘托渲染,同时,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意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就是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要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例如高考试题“最爱东山晴后雪”,所设置的问题就是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欣赏诗歌主人公形象方面来把握诗歌情感,作者喜欢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而欣然忘我的美好情怀。教师可以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只爱”这些重点词语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掌握技巧,巧解古代诗歌语言的解题法

古代诗歌语言往往比较简练,所蕴含的哲理比较深刻,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巧解古代诗歌语言题的解题法。常用的方法一般为:套用法、删字法、倒推法。套用法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诗歌中动词、修饰词、虚词的常用法,通过这些用法套用他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删字法也就是把诗句中的关键字删去,看内容是否会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体现关键词的作用;倒推法就是根据全诗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全诗中的位置进行倒推。

例如高考试题“送邹明府游灵武”这首诗歌就是要赏析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诗句“边雪藏行径”来分析这个“藏”字。指导学生认识到这个词运用拟人手法,写了风雪之大;“林峰透卧衣”来分析“透”字,来写风之猛,又写出衣之单,内含丰富。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感染力。诗歌语言内含丰富,学生需要慢慢体会和感悟,并且通过阅读和欣赏来掌握诗歌的语言。

三.照顾全面,考虑诗歌艺术写作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让诗歌寓意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迅速地找到试题的切入角度。从诗歌的表达方式、结构形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来进一步欣赏诗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写作技巧是衬托对比,还是烘托渲染;艺术风格是雄浑豪放的,还是沉郁悲愤的。这些基础性的表达技巧,学生一定要掌握。

例如“余杭四月”就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要做出很好的回答首先自己要知道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据诗歌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范围。这首诗歌是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要学生来分析,学生就要考虑到诗歌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读后记忆深刻,让学生在阅读后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对于表达技巧的掌握,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体会情感,感受诗歌含蓄抒发思想情感

篇9

  1.分析意象的特点

  一般问题:诗中意象表现出什么内涵?

  变式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首什么诗?请结合诗歌说明。

  答题对策:了解古诗常见意象的特点

  例1.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抒写的是征人的戍边生活。

  2.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答题步骤:(1)描绘画面(2)氛围特点(3)思想感情;二要掌握基本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2.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2) 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

  3.分析形象

  一般问题:简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变式问题: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何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形象(品质)?

  答题对策:一必须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意;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明了形象类别(景、物、人)(2)分析基本含义(3)指出作用或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江苏高考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这个类型,因此,要予以特别关注并注意强化训练。

二.鉴赏内容和情感类

  1.分析层次内容

  一般问题: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析之。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概括出层次的内容。

  例3.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合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分析主旨情感

  一般问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变式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对策:一要掌握答题步骤:(1)表述观点(2)原诗证明;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我认为(),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例4.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冷落心情。

三.鉴赏语言类

  1.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一般问题:诗中某词或某句是什么意思?表达出什么情感?

  答题对策:知道基本答题步骤:(1)字面意义(2)景象或情感。

  例5.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炼字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题: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歌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知道答题步骤:(1)字面意思(2)句中景象(3)情感作用;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例6.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3.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问题: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变式问题:诗以某词开头,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内容上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2)形式上在结构、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例7.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2)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4.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

  变式问题:诗中有一联写得很感人,请作分析。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点明特色(2)结合分析(3)表现情感;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情感。

  例8.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6)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激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鉴赏表达技巧类

  一般问题: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熟悉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这三大类表现手法;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手法(2)具体阐释(3)分析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9.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诗见例6)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五、对比鉴赏类

一般问题: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问题: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篇10

一、明确考纲要求,解析考点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虽然《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

二、失误原因分析

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学生答题结果失分严重。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本人归纳了一下,总结出常见失误的失误大概是以下几种: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4)综合鉴赏答题方式不合理

(5)把握不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解题技巧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1、关注诗歌的题目

关注诗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旨意。诗题中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类型等。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笛”在古代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之意,那么试题问“折柳”的含义就好理解了。

2、关注作者与注释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考题中叫考生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考生联想到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就会轻易拿高分了。诗歌的注释富含多种暗示,考生抓住注释中的信息,就能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

3、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第一: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二: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第三: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仔细分析考题,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例如:2003年高考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

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

(1)诗眼是哪两个字;(2)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3)诗的主题是什么;(4)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5、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本人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b形象的基本特征+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b主旨情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考生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审题,积累做题方法,多做专项练习,提高诗歌解读能力,我相信,一直让考试头痛的“诗歌鉴赏”题也会迎刃而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题型。

参考文献

[1]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朱武兰《甘肃教育》2010年23期

篇11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登高情结,这种情结又影响着文人的文学创作和审美心境。登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登高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遭到贬斥,不得志,他们所追求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在登高望远的时刻才可以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释放,使自身获得片刻的自由空间。我心飞扬,不能与鸟同飞,也要站到离天更近的地方,去品味飞翔的感觉。

那么,怎样鉴赏登高诗呢?

1. 抓取关键词,探究登高的目的

古代文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目的:

①应和节令。中国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每当重阳之时,常常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②即席酬唱。如王勃的《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浙江绍兴之兰亭,江西南昌之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均依山傍水,视野开阔,是历代文人登高宴饮的理想胜地。

③借景抒怀。正因为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契合,所以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已成一种情结。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

④登高怀古。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⑤登高饯别。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离去,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和畅诉衷情的告别形式。如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 知人论世,探究蕴含的思想感情

登高有时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活的再发现,感情的闸门在一刹那间被打开,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古代文人在登高时阐发的情理常常有:

①盛赞风景之美,畅叙登高之乐。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

②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国之殷。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如:“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人登楼远望,只看见脉脉东去的江水,舟横渡口,人迹稀少,荒野里飘荡着几家没有生气的炊烟,寺庙古树上时而飞过一两只鸟儿,一切都显得寂寥。他想家了,想起了在八百里秦川渭水边上的家,到这远天远地来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孤独漂泊的愁滋味一下占据了诗人的心。

③哀人生苦短多舛,发壮志难酬之忧。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许多感慨。功业未就的苦闷成了一生的心痛。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目睹腰中宝刀,却不能用来杀敌卫国,悲愤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

④叹时事动荡之乱,表忧国忧民之志。身逢乱世,国恨家仇往往成了诗人登高时挥之不去的情思,少了闲暇登高的那份轻松和自得,袭上心头的忧国忧民之志让登高多了几分肃然。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晚年的羁旅之思、怀乡之情、垂暮之叹、衰鬓之怨以及家国之恨,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高考链接】(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解析】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接着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中原荒烟,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唱和诗:故人惠思我,百里寄遥音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有联句、酬和、和答、分韵、和韵、次韵等。古人唱和多为赠答,其内容有思友怀人、相互劝勉、畅言志向、倾诉际遇、怀古忆旧、游景玩趣等。古人一唱一和以诗会友,格调高雅,气息清新,友情深厚。历代著名诗人大都有唱和之作传世,他们或者以唱酬相往来,或者寄和答于别后,或者忆前人而追和。以诗相唱和来增进诗人之间的交往,表达诗人们对生活,对时事,对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之一。

唱和诗鉴赏要点如下:

1. 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

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它往往有助于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要明了产生唱和诗的原因

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因审美爱好与情趣方面的趋同而唱和;②因社会遭遇相同而唱和;③因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似而唱和。

【高考链接】(2009年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阅读下列甲、乙二诗,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甲]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乙]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A. 二诗均藉由描写景物的变化,具体呈现季节的交替、转换。

B. 二诗均藉由自己和他人态度的差异,深化面对春尽的感伤。

C. 甲诗以“犹是春”表示只要心中有春,即令春去亦无须伤感。

D. 乙诗以“何须恨”表示四季各有其美,当豁达迎接夏天到来。

【解析】古诗中保留了相当多的诗友间赠酬作诗作品,其中互表心志、互传关爱的很多。见之文字的是“赠”“见寄”“酬”等字样,这类诗作不同于一般的应制诗。古人习惯把每月的月初、月半、月末称作为朔、望、晦。诗题中的“晦日”即为月末三十日,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不言而喻。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宵一刻值千金”,暮春最后一天,犹为珍贵。联系甲诗文题及末句,诗人惜春、惜时、惜友情之旨昭然若揭。但乙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花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综观四个选项:A项错在“具体呈现季节的交替、转换”;B项错在“深化面对春尽的感伤”,乙诗没有感伤;C项错在“即令春去亦无须伤感”;D项正确。

哲理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在诗歌领域开创了哲理诗这朵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独特的智慧之花。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

哲理诗一般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鉴赏时要注意:

1. 明了诗人表达哲理的形式

一般有三种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2. 明了哲理诗视角的丰富性

哲理诗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描写自然景物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社会政治的如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描写人生理想的,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写文艺创作的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等。

【高考链接】(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篇12

全国Ⅰ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傍远村。③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从诗歌题目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交代了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内容――怀古。怀古诗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凭吊古迹,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诗歌前两联写近景,后两联写远景,融情于景。作者选择了诸多带有伤感意味的意象来抒发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唐王朝命运的深深担忧。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全国Ⅱ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解析】词的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晴渐向暝”一句点明了词人羁旅在外的季节是秋季,傍晚时天气时晴时阴,满庭的凄凉,这几句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这寒声秋意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云深无雁影”一句,让人想到,词人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信的鸿雁,然而只闻哀鸿长鸣,不见孤鸿形影。这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下片写深夜的羁愁,“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时间的推移。地点也由庭院转入室内,夜深只身独处室内,与孤灯形影相吊。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作者主要笔墨是写环境, 却意在写心情,上阕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下阕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3.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春天到来,冰雪消融,山谷中的溪水暴涨,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游客们纷纷乘兴渡过琅琊溪,穿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去欣赏美景。第三句作者展开想象:不知这琅琊溪的源头出自哪里?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呢?末句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令人想象山中繁花盛开的美景。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4.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第三联写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春天树”和“日暮云”也带上思念的色彩。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⑵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解析】首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山泉来表达个人的胸怀心志。接着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整体解读:山中有一股泉水,无人知道它的名字,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诗人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词的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最是一年春好处”直接抒发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词的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抒发珍惜春光、不能虚度年华的感慨。

【答案】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根据以上对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解题策略:

一、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思想情感指向。(初步感知)

诗歌题目包含了最丰富的信息,往往包含创作诗歌时间、地点、题材等要素。

诗歌题材体现一定感情倾向,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类型,如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等。

二、细读注释,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辅助理解)

在注意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关键把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