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4 01:5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世界科学论文

篇1

二、思维参与——利用微世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高阶思维是在目标分类学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分析、评价、创造属于较高水平层次的能力。根据斯滕伯格的思维理论,思维有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使用性思维。微世界的探索活动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如作出假设、推理结论、分析数据、生成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思维能力,因此微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光合作用微世界的思维参与过程如下(如图4):1.促进学生探究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用适当的技术可以来支持学生学习,微世界提供的活动,凸显在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微世界提供的探究环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将思维集中关注高层次的认知过程,脱离低层次的计算,可以帮助学生建模并可视化思维过程。微世界的实验操作是理想化的,减少了很多的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干扰,让学生的思考更加集中和深入。同时实验的操作过程可以重复和再现,学生在有层次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后的数据和图表中、评价中运用推理能力帮助建构概念。例如在微世界中的反馈和评估项目,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这些练习中可以培养和检测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如下面的题目(如图4),学生在探究光合作用后,让学生分析哪种情况下水草的寿命最长。该题,需要学生运用推理分析能力及光合作用的概念解决问题。答案是D的水草,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在叶绿素下进行,然后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在A、B项中缺乏光照,C缺乏二氧化碳。通过整个微世界的各个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2.促进学生分析科学数据能力的发展微世界的实验数据常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图表能够直观展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变量变化另一个变量发生的相应变化的情况。通过识别图表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实验中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实验后需要对这资料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说明,在微世界中,会通过各种数据表整理数据,用图表来解释事物整体格局、发展趋势并通过证据建构和解释概念。例如在生态平衡的微世界里,通过草原上植物、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的图表,让学生分析一段时间内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及要维持生态平衡的条件(如表2、图6)。还通过数据可以让学生对未来草原上植物、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进行推测(如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狼灭绝了,兔子数量增加,草不断减少;进而理解如果持续下去那么草会被兔子吃完,而兔子因缺乏食物而无法繁衍下去,最终导致生态失衡。图表还是培养学生预测、假设等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分析对象的发展趋势并作出预测。从图表中观察到植物、兔子、狼在这30.8年间的数量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推测分析时间与动植物数量变化的趋势,根据动植物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预测这个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持久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

三、情感参与——利用微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篇2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景交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情绪。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关键学科。语文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如果能够用教学语言或教学行为有节奏地调控课堂教学,势必会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一、课文结构起伏的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韵律无处不在,诚如郭沫若所说:“……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节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同,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的节奏。”做艺术家的人就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一切平板的东西里机看出节奏出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亦应如此。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如同一潭死水,无风无浪,便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文似看山喜不平”教学如文,或有风过悬崖,猿攀蜀道之势,或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雄壮;或如蜿蜒起伏之陵脉,连绵不断,迭起;或如《清明上河图》在形象排列上由静到动,由疏到密的节奏;或如板桥老人的无根兰花在形象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才能紧扣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时,充分考虑不同的文件特点,力求节奏鲜明,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琅琅上口,背诵如流。

四、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职业是服务性事业,树立起全新的服务意识,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学生当作教师的热心顾客,学生的成长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传统的学科本位,教材本位,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定位我们的教师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为经验、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教师是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不是被动地对课堂和教材进行执行,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于是教师服务意识的增强,才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角色的定位,才能随时踏着课堂的主旋律而进行教学,有效地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服务质量。

五、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语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情感节奏把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第二,师生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六、结语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艳.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J]. 中学语文教学. 2010(11)

[2] 胡国初. 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10)

篇3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是否可以用来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知识?(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的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

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

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1: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块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

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良好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篇4

“中国古典文学结课论文范文示例”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古典文学结课论文范文示例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古典文学结课论文范文示例”,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5

科学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实施科学教育,需要有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和总统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他们建议联邦政府在培训、招聘和入职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以在下一个10年招聘、培训10万名优秀科学教师,并创建科学精通教师团队(STEMMasterTeachersCorps),给予位居全国前5%的科学教师以更多的工资补贴、额外的项目资助,让他们不断反思、研究、改进教学策略。2011年,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theStateoftheUnion)中提出改进数学和科学教学,在下一个10年招聘10万名新科学教师[1]。据文献[6]报道,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华东和西南地区相对较好。文中提到肖文军曾经对河南省170多所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状况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科学教师是“老、弱、病、残”,96.5%的科学教师没有本科学历,多数是兼职教师,偏远地区则基本是兼职教师。文献[6]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62所高校有资格开设本科学历的科学教育专业,但是仅有44所学校正常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余18所学校因为生源不足或就业前景暗淡而选择放弃。至于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更是屈指可数。而文献[7-8]的数据表明:美国有约90所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36所大学招收科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5所大学招收科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专职科学教师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江苏而言,科学教育师资的身份认定是制约一些教师不愿意成为专职科学教师的重要原因。《江苏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通知》(苏职称〔2013〕4号)所附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第6章第31条指出“中小学教师专业资格评审的学科为:语文、数学、外语……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9]。其中没有列出“科学”学科。

1.2教学理念和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的丁邦平老师对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10],他认为,中美两国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不同,美国更注重综合教学,而中国则比较注重分科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注重归纳推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11],中国则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和书本知识,注重演绎推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1.3周课时数

笔者所在的师范学院重点培养小学教师,因此本文着重就中美两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文献[12]表明:我国大多数小学的科学课为每周2课时(少数3课时),和语文、数学、英语3门主课相比,属于“副科”。反观美国,2005年出台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课成为美国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美国小学共设有8门课程,分别是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健康卫生、艺术、音乐、体育)。各州情况有所不同,每周5课时到9课时不等。由于教师的素质高,科学课程也成为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2“五结合全科学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展小学科学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列入中小学教师专业资格评审的学科当中,把科学教师置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同等的地位。在师资培养方面,可以将小学科学教育纳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体系。目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已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方向)的师范生。培养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有特色,而且还要在教育模式上有特色,为此,笔者提出“五结合全科学教育”模式。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五行”必须达到某种平衡,事物才能顺利发展。某一要素过强或过弱都会让整体出现不平衡现象,事物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与此相似,科学教育中也应该贯彻“和谐、协调、平衡”的原则,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和谐、协调地发展。人文科学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在自然科学课中把所有的人文科学知识都融合进去,必须抓住重点和关键。笔者以为,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哲学和美学。“哲学是批判之学问,方法之源泉,理想之动力,道德之标杆。”而“美学则是和谐之学问,直觉之源泉,灵感之摇篮,统一之动力”。美学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开展工作),物与物之间的和谐(自然规律就是物体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目前特别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是人与物和谐的表现)。美学艺术强调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所以美学思维能提高人的直觉思维能力。此外,欣赏美好事物或艺术也有助于获得灵感,有利于创新。美学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是美的最高境界。而统一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上非常重要。当然,科学教育的主体是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和各种科学实践能力(如观察、实验和制作等能力)。此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是解决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上面的分析,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五结合全科学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有5个方面、3个层次,包括在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外语、计算机和数学知识),科学教师必须重点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应的实践能力(观察、实验、制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文科学知识(主要是哲学和美学知识以及批判精神与美学鉴赏能力等)。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实践能力和科学知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强调批判精神。

3实施“五结合全科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因素之一。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上探讨过这一问题了,笔者只是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3.1点面结合,融合人文知识

所谓点,即在各门自然科学学科中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在物理学科中渗透自然美、秩序美、和谐美的美学思想和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生物教学和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等。所谓面,即在《现代科技概论》中介绍最新的科技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3.2内外结合,增强实践能力

每位教师都知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少,条件有限,很难兼顾到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并举,很难长期坚持自主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为了弥补课时的不足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欠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每周安排4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搞一些小制作,效果很好。“课内打基础,课外强能力,校内增知识,校外扩视野”可以较好地解决由于课时不足所带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实验员或科技辅导员,这样效果会更好),也能较好地贯彻“教学做”合一或“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3.3书网结合,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书本知识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小滴,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远比书本丰富得多。但是,物极必反,太多的信息扑面而来,有时候会使学生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因此如何甄别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做好示范,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教会学生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比如在写毕业论文时,参考文献太多,学生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情确定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或课题,然后,寻找、遴选相关文献。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选题、研究情况作具体的指导。

3.4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笔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典型案例胜过100遍空洞的说教”。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法”非常管用,笔者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13-14]。如植树问题,即6棵树种7排,7棵树种6排,如何种?再如功率问题,即P=FV中,P一定,F与V成反比是否正确?再如,学生很喜欢玩的吹气球实验(连通气球)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大多数人认为,两个大小不同气球连通后,只有“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才是唯一正确的结论,网上还有人提出了用“肥皂泡模型”(即把气球和肥皂泡类比)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结果发现,两个大小不同的气球连通时会出现3种现象: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大的和小的直径都不变;大的变小,小的变大。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上网查阅资料,学生明白了这是由于构成气球膜的橡胶具有特殊的应力-应变特性所致(开始时应力变化很快,后来变化较慢,再后来又变快)。通过典型案例,学生从身边的小问题中知道了如何提高自己的批判精神、勇气、胆略以及创新能力。

3.5实战训练,提高教学能力

目前部分师范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班“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五年级时有专门的“小学科学教育与研究”课程。除了教授学生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之外,笔者认为,还要让学生多看教学名师的上课实录,在平时,多进行一些备课、上课、说课的训练和比赛,鼓励学生直接到小学上公开课,并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可以迫使学生重视实际的教学能力,通过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除了上面所述的5种措施之外,还可以借鉴英国大学的导师制(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和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清华大学的培训制(聘请校外一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担任实验或制作的辅导员)以及众多高校实施的校企合作(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是和中小学合作)、顶岗实习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6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严谨性、逻辑性和条理性的一面,在现代教学中,恰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仪器辅助教学,让学生有更直观、更详细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和参与式,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上作如下改进和探索: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我们事先参阅大量相关教材,精心备课,组织好讲义和ppt,教学内容上舍弃一些教材上非重点但需了解的内容,可由学生课后自学,既节省了教学时数,又避免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讲解过程中有些板书适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另外要讲好课程的绪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吸引力。我们准备在绪论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著名的地标建筑和我系各课题组承担过的一些重大工程的试验图片、录像、成果展示给学生。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照片图片清晰、直观明了等优势,对于一些照片图片、工程案例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同时也可提升学术水平,进而引出结构试验的任务和目的、分类等一步步开展下去,同时告诉学生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和进度安排,以及与前修课程关系等,使得学生能了解课程进度计划和课程纵向上的知识连贯性。要认识到学生只有2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正好是半节课的时间,因而准备在课中讲授到一半时留出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设置一些小提问或课堂讨论、互动环节,既活跃课堂学术气氛,又可促使学生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2.网络技术的使用。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在教学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了使同学们能够迅速地取得最新的教学资料、掌握更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我们准备专门建设建筑结构试验的网页,将电子教案、CAI课件、在线测试、工程案例等更多资料在网站内,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拓展知识,更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网络本身的魅力也使同学们能寓教于乐,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学习的新体验。

3.全面的考核方式。建筑结构试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我们除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外,还对其实践能力和文献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通过试卷考核、大作业考核和试验报告考核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此外拟建立试题库,为试卷组织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了条件。

4.教材建设。现有的教材出版距今有十余年,而我国在这十多年中建筑行业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期间的一些大事件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也促使许多新建筑、新结构的诞生,加上近年来国家规范完成了一次修编,因此教材的建设和更新势在必行了,以适应现代结构理论和应用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考虑到教材建设、编写工作需要一定周期和团队的合作,目前可先在教学讲义上做优化,在教学时数不增加的情况下,怎样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讲义中及时补充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最新学术前沿,提升课程的学术水平,同时加紧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早日面世。

篇7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导入语设计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但忽视对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合理把握与设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不利于主动式学习的开展,所以,针对高中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课堂结尾艺术的基本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决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等,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同样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结尾艺术的作用下对语文知识、规律等产生较全面的认识,并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和实验方法,为运用语文知识与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应注重知识点的有效归纳、教学中心的全面概括和对学生思想、素养的主动启发等,这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直接地传授相关知识、理论,而且要使学生在教学结尾对学习方法、重点等产生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生动、简练,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准确、全面地表达课堂教学结尾设计内容,发挥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作用,落实“授人以渔”。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体现

1.总结式结尾艺术

此种结尾形式注重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所以具有深化主题、突出重点、结尾呼应、强化记忆等优势,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教师的知识整理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教师在讲授《边城》时,可利用总结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直接指出学生应认真感知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主人公翠翠的人性美、灵魂美以及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中的人性美,使学生在对文章整体结构和内容等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全面的把握,这对达到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技能式结尾艺术

结合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知识传授学生相应的技能,进而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素养等,使学生的创造、实践等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强化训练,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也可以应用技能式结尾艺术,即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应用,使学生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并针对性地对自我能力进行完善和强化,可见此类结尾艺术在实用性、针对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结尾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沟通、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观点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等,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3.过渡式结尾艺术

此种艺术形式通常应用于某个“单元”教学完成阶段,如某篇课文、某个教学单元等,其强调教师通过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形成后续学习的主观愿望,实践证明系结尾艺术形式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树立整体学习意识,将分散的学习内容系统化,进而形成整体的学习思维,对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创造教学氛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陈情表》时,可利用过渡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在总结《陈情表》将孝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的基础上,引入下篇文章《祭十二郎文》中为何韩愈对只具有叔侄关系的十二郎去世悲痛欲绝,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情感,使学生在对《陈情表》产生一定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下篇文章学习的欲望,这种设置疑问悬念的过渡方式,在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想象式结尾艺术

语文教学内容通常是抽象的,学生不能通过视觉的感官,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全面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结尾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生活、学习、阅历等方面的经验与想象力相结合,进而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丰富,这对强化学生记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狭小的思维圈进行辐射式的思维扩散,将“填鸭式”被动教学向学生主动吸收转变。例如教师在讲授《项链》时,可利用想象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引导学生利用成语对马蒂尔德的性格进行概括,学生可能以爱慕虚荣、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恪守道义等看似矛盾,但在马蒂尔德身上却完美结合的词语对其进行形容,这对学生强化对主人公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可以将马蒂尔德与生活中的人物相联系,对学生深化认识也具有推动作用。

5.启发式结尾艺术

启发式结尾艺术是拓展高中语文教学范围,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的有效途径,可弥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化相关学习的主观欲望。例如教师在讲授《哈姆雷特》时,可利用启发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指出其节选自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中的学习,对《哈姆雷特》全本进行阅读,更加全面地体会人文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有限教学中得到启发,进而主动进行深入的学习,这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作用。

6.抒情式结尾艺术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通常通过故事叙述、语言描绘等体现作者内心的情感或精神内涵,而学生通过对作者情感、精神的内化吸收,形成《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素养、能力,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也可以应用抒情式艺术形式,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潜在情感的深度挖掘和正确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运用抒情的语言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刺激下,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可见此结尾艺术形式在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敏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赤壁赋》时,可利用抒情式课堂教学结尾艺术,以“苏轼作为一代文人,在国家有难时亦能有挺身而出、化身历史英雄的心声,对外敌入侵、国家衰弱产生忧虑,学生们作为现代青年,更应有爱国的赤子之心,时刻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自我进行要求。进行教学结尾,使学生不仅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而且在情感上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7.煽情式结尾艺术

煽情式结尾艺术与抒情式结尾艺术既具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其同样强调教师在学生对作者表达情感、思想产生一定共鸣的基础上,利用深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化,但其更强调学生通过教师的煽情,比感染和启迪,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入的情感熏陶,甚至在行动中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模仿等。此艺术结尾形式通常应用于在情感、精神、历史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章,其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氛围塑造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尾艺术的合理运用,是教师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其不仅使整体教学更加丰富饱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化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受到高中教育者的关注,并积极地进行应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耀新.新课程视野中的高中语文课堂艺术探微――以《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为例[J].中学语文,2012,09:38-40.

2.吴耀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二题[J].学语文,2012,02:68+59.

3.牟紫微.试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2:40.

4.王连花.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学;人文教育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这决定了化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作为基层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化学教学的实际现状显示,《课标》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与实际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①这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培养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出于各种原因忽略了这些内容。

一、教学经费问题导致的化学教学“偷工减料”

许多中学为了节省开支,对于化学实验室并不重视,许多必备的化学实验器材短缺,一些消耗性材料补充不及时,在日常使用中又疏于保养,导致器材损坏。《课标》中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仅能象征性的完成其中一部分,规定应当一周一次的实验课程往往被挪作自习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课标》要求的实验比如萃取实验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则因为实验反应现象不够明显或者反应速度太漫长而被选择性忽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忽视。

另一方面,中学图书馆内理科尤其是化学类书籍往往极其稀少,许多学校的图书馆甚至完全没有相关书籍。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二、高考制度导致的化学教学“唯分数至上”

《课标》中虽然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然而高考这种单一的检测方式决定了教学时只重分数的弊病。学校通常会为教师下达升学任务,有的学校更是以此设置奖惩体制,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师刻意忽视那些非考试重点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并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是更看重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标》明确地将化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事实是,在化学教学中,这三部分完全被简化成“做题能力”甚至是“考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题海战术,课时安排上显现出明显的失重。而《课标》中多次提及的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社会调查以及撰写小论文等内容就往往被教师彻底无视。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被完全忽视了,进入大学后往往并没有合格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思维能力,成为所谓的“高分低能”。

三、教师思维误区导致的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许多教师认为人文教育的责任应当由文科来担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理科同样也肩负着人文教育的重任。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课标》和化学教材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却常常被忽略掉了。

教材内的许多阅读材料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料。例如通过对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白马非马”材料②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了解思辨艺术。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比其他学科要更加有说服力。这些课本中的小资料正是用来弥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缺失的人文教育部分的,应当获得教师的足够重视。

以上这些问题往往并不会在学生阶段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影响,却严重制约了学生未来的实际能力与人格培养。如何让《课标》更好地与实际课堂相结便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高考一直都是中学教育的风向标,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改革单一的高考选拔制度。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大学的录取标准中加入每个科目的阶段性学习状况评估,而化学的评估内容则应当包括《课标》中所要求的实验完成情况、论文撰写情况以及社会实践情况等相应内容。

有了具体的要求,在教学实际中这些内容自然会得到相应的重视。当然,由于这些内容会占据学生的一些学习时间和精力,在高考试卷的难度方面也可以适当的降低一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并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而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够适应未来的深入学习研究和社会生活。

其次,教师应当改变思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人文教育方面,化学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标》中所要求的化学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是一门需要认真思考和严密计算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思想。比如在实验过程中精准认真的完成每一项示范步骤,重视学生对于资料收集与社会调查的准确度,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关的化学历史故事。

在化学教学中,德育应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都可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利用这些真实的素材来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身为化学老师必须要去思考和重视的。而如何正确利用化学知识,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更好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些也需要老师对学生做出引导和教育。

总之,《课标》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化学教学工作。然而如何正确的解读和贯彻《课标》中所规定的内容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化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是一门肩负着重任的学科。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学环境

1.问题

无法提供实战的真实教学环境,只好模拟实战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创设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十分重要,大学课堂的教室、大学的同班同学、大学的班级管理及教学管理、大学的知识水平等,这一切都使模拟说课、备课、上课、评课的同学感到无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应,特别是互动提问时的问题对回答者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还要“装模作样”去回答,去“懂装不懂”,双方都觉得有点滑稽,无形中影响到学生讲课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问题,问题回答,完善内容,导入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比较受同学欢迎的讲故事、猜谜语以及分角色表演等,课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课前我剪辑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并播放,想把学生带入那个时代,接着出示曹操画像,问:“历史上的曹操真是一个阴险奸诈的小人吗?”由于听课学生对曹操的了解要比中学生全面具体得多,所以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教学效果。

2.对策

应对的办法就是模拟,并且要坚持多模拟锻炼。在模拟时最大限度地彻底转变角色,换位思考,转变身份。但是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提问问题的有效性仍然难以把握。学生经常说假设下面坐的是中学生而不是大学生,假设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中学生的阶段,那么就会自信倍增、潇洒许多。告知学生如果这样的课堂你都能够驾驭并且挥洒自如,那么面对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观摩教学,通过网络观摩优秀教师的视频课例,如纪连海的《通过清明上河图看宋朝人的生活》,被称为“史上最牛的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老师的上课录像,看完以后也可以组织学生模仿,比较一下效果,认识一下模拟和模仿的区别。教师仍然需要在现有条件下耐心组织学生模拟试讲。

二、教学时间

1.问题

课程教学的实践课时时间过少,根本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要。由于以上限制,模拟教学的时间长短不好控制,既想充分检验学生的真实教学水平,又不能让每一个同学都自由发挥。实践中看到最长的一节课用了70多分钟,最短的用时十几分钟,差别巨大。中学课堂一节课通常为45分钟,既不能满堂灌,又不能放任自流,怎样游刃有余又收放自如?超时又不好意思中途打断,不够又不能让学生一直站到下课,说课(教学设计)的时间也不好控制,出现过讲课时间少于说课时间的现象,往往是用时过短,无话可说或抓不住中心,怎样尽量多说又抓住中心?因为按照计划的时间内有说课、讲课、评课几个必备环节,不少同学为了赶时间匆匆忙忙结课,不能真正反映真实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水平,评课时也就比较空洞,往往无具体内容可评。抓不住新课程的要求和重点,如对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把握就不到位。

2.对策

希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课时的课时量,不是通过大幅度减少本已捉襟见肘的理论课的课时来相对增加课时。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语速快慢微调时间,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语速适中,使学生听起来舒适又清晰,也可以通过内容灵活调整、互动调整,要有耐心,最好在讲课前预审查,说课练习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一步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内容应宽备窄用,不管是超时还是时间不足,都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对说课、讲课、评课时间上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分配,最好的方法是增加实践课时,现有教学时间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因为我觉得说课、备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轻视。一般建议说课15分钟左右,讲课30分钟左右,这样当堂评价说课和讲课效果的目标就实现不了,只好拖到下节课。虽然课间休息时学生有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但是激情不在的现象较常

遇见。

三、教学内容

1.问题

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宽窄程度不好控制,想要深入浅出,有时却适得其反。常把初中和高中的课讲得介于两者之间,让初中生感到有点难,让高中生感到有点简单和重复。甚至有同学把高中的课讲得像大学的课,因为自己就是大学生。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有效落实,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好具体落实,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把握不到位,评课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同学自由选课还是指定一节课大家共同来讲,共同来评?主要是时间问题。面对一标多本的教材现状,不少学生常常困惑,不知道究竟选择哪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

2.对策

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各种版本的教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的教材,更要熟悉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过渡、衔接,不能讲初中课程时越俎代庖,把高中内容基本上讲解到位,更不能讲高中课程时简单重复,想当然地认为某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要调查了解,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自由选课与指定一课要兼顾。说课时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抓注重点,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强调一定要注意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做出科学的分析。评课时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值得学习的、建议改进的、如何改进,并且前后尽量不重复,前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侧重于发现值得学习的内容,然后过渡到侧重于建议改进的,并且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改进建议。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情况,如:激动、骄傲、自豪、高谈阔论等等。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方法要灵活多样。内容可以重新整合,条理也可以再梳理。照搬照抄书上的内容是最没有创意的教学。

篇10

《世界中世纪史》在高校历史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中,起到了衔接《世界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课程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除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史学研究的新动态。若将疾病史内容引入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引导学生关注学界动态。

一、引入生态文明教学的必要性

疫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疾病的发展史。麦克尼尔指出:“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1]P.339

除以上现实意义外,将发生在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瘟疫”作为切入点引入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生态环境问题审视瘟疫发生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对研究过程的介绍,可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近年来,史学界之所以逐渐加大了对环境史的关注,尤其是对疾病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一旦发生瘟疫,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利影响。541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及其复发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导致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版图的计划破产。

综上所述,在《世界中世纪史》课程教学中引入与“查士丁尼瘟疫”相关的研究动态与成果,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情况。

二、“查士丁尼瘟疫”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以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为主,在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课堂教学时,应从瘟疫来源、症候、传播路线、瘟疫性质及其影响等方面讲授。

(一)强调搜集和研读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史料

应从本科教学阶段就让学生们了解,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对象。由于迄今尚未出现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因此该时期拜占庭史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资料。6世纪拜占庭著名史家普罗柯比的《战史》[2]对“查士丁尼瘟疫”做了详细叙述。此外,阿伽赛阿斯的《历史》[3]等作品则记载了“查士丁尼瘟疫”在不同阶段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与最为重要的一步。《世界中世纪史》课程属于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刚入学不久的历史专业学生,笔者发现,初入历史专业不久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一方面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提出问题或想法时忽略了论据的重要性。通过在“查士丁尼瘟疫”教学中强调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确定“查士丁尼瘟疫”的发源、传播路线和性质

首先,确定瘟疫首次发生的地点。根据普罗柯比的记载,“查士丁尼瘟疫”最初出现在北非的培琉喜阿姆[2]Book2, P.453,此地地处埃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在疾病史研究过程中,明确疫病发源地十分关键。

其次,考察瘟疫传播路线。根据史家记载,“查士丁尼瘟疫”从北非沿东西两条路线分别传到了巴勒斯坦、叙利亚、意大利、高卢等地[4]PP.136-138。而瘟疫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商船和军队。由此可见,对瘟疫传播路线的考察可以增强对这一地区的贸易和战争形势的了解。

第三,通过患者症状分析瘟疫性质。根据普罗柯比的描述,患者的腹股沟处出现了脓包,大部分学者据此将“查士丁尼瘟疫”确定为鼠疫。但由于相关史料中缺乏具体的人员死亡数据,学界对它的关注度远低于中世纪后期的“黑死病”。比对不同史家记载,可对瘟疫性质进行微观分析,对“查士丁尼瘟疫”的性质进行判定是进一步研究其所造成影响的基础。

(三)研究“查士丁尼瘟疫”的社会影响

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是疾病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查士丁尼瘟疫”的最直接影响是拜占庭帝国人口的大量减少。据普罗柯比记载,瘟疫高峰期中君士坦丁堡每天死亡人数可达5000乃至10000人。[2]Book2, P.469拉塞尔估计“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廷帝国的人口下降了40%—50%。[5]P.196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口的多寡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之一。人口的急剧减少会引起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连锁反应。

“查士丁尼瘟疫”在导致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的同时,也对帝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安戈尔提到:“查士丁尼瘟疫在帝国境内频繁的复发给帝国带来一系列的灾难,尤其是破坏了帝国的经济和人口基础。”[6]P.26城市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人口的绝对减少自然会对社会经济会造成危害。[5]P.181可以说,6世纪地中海东部城市所出现的衰落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

此外,“查士丁尼瘟疫”也对帝国军队和对外战争造成了不利影响。军队规模一般是与总人口成正比的,人口的绝对减少必然会造成军队规模的缩小。因此,在“查士丁尼瘟疫”的影响下,在役士兵以及征募人数的共同减少导致拜占庭帝国军队人数的绝对下降。兵源不足不仅是罗马帝国晚期军事史的主题之一,从6世纪开始也一直困扰着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在军队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战略形势从公元6世纪中期开始急转直下。查士丁尼一世试图重建旧日罗马帝国版图的希望破灭,拜占庭帝国的疆域逐渐收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6世纪前期与后期的疆域范围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纵向对比能力。通过分析“查士丁尼瘟疫”对帝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联性。

三、小结

对“查士丁尼瘟疫”的分析与研究,是对拜占庭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的研究,同时也是从疾病史的角度对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令学生接触到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同时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历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可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M].余新忠、毕会成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 translated by H.B. Dew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Agathias, The Histori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short explanatory notes by Joseph D. Frendo, Einband: Luderitz & Bauer, 1975.

[4]Michael Maa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Josiah C. Russell, “That Earlier plague”, Demography, V.5, N.1, 1968.

篇11

作为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1. 为了学习探索数学知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而主要由教师构作的数学问题,如教科书,复习参考书中的练习题和复习题等;这类问题往往是已完成数学抽象和加工的成品问题。

2. 出现于非数学领域,但需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的问题。比如来自日常生活、经济、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应用数学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还是“原坯”形的问题,怎样将它抽象转化成一个相应的数学问题是关键。当然,这两类问题是有交集的,它们彼此的边界也是模糊的,如可列方程(组)求解答文字应用题的一部分就在这个交集中。

二、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

1. 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 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 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 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 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三、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 尝试 自主 反馈

情境 引导 解决 梳理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 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 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 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篇12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促进了新型音乐教育观,评价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但许多新问题也在实践中凸现出来。有一部分小学音乐教师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因准备不足而使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的教学现象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小学音乐教师课堂失位。小学音乐教师如在课堂上准备不足,就会出现既没当好主导,又没有演好首席的现象,从而也使得音乐教学“误入歧途”。下面作者将提出几种不同的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最常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失位现象剖析

(一)想做开放的组织者却成自由的“放羊”者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没有准确理解新课程的真正意义,仅注重某些形式,并未掌握其中富有深刻含义的精神,将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标志,片面地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方式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为了实践这一理念,以体现其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一个开放教学的组织者,因而千方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忙于搞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忙着穿梭于在各个学生小组间,将“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反复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愿意怎样做就让其怎样做”作为体现学生主地位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出现了一片毫无教学秩序的“生机勃勃”、“热闹非凡”景象。他们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想做开放的组织者,却成了自由的“放羊”者。

(二)想做开明的引导者却成单独的表演者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过度表现自己,从上课一开始,就“引吭高歌”,展示她的“金嗓子”;或是夸夸其谈,施展如簧之舌;更有甚者,往往以“注重技巧”为托辞,在课堂上脱离文本,大开无轨电车,使听课者如坠五里之云。如此这般的“表演”占用了课间大半时间,无意中使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出现了偏差,自然成为了一个“表演者”。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多,这样“高明”的做秀也愈演愈烈。另外加上媒体的运用,有些小学音乐教师纯粹为展示制作的高超技艺,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却难免心中空空。

(三)想做问题的引导者却成无止的发问者

将课间提问作为活跃教学气氛的手段和方法,这无可非议。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金钥匙,而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而有些教师课前不作充分准备,随心所欲地提问,甚至整堂课都在提问,出现“满堂问”现象,使学生紧张应付问题,无暇思考,而有些问题或过于简单并欠科学,或有些问题不着边际,离题万里。而在回答问题上,教师总是在暗示或引导学生按照其预设好的答案回答,稍有不符便公布所谓“正确答案”,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表面看这似乎课堂上生动活泼,活力四射,学生都在自主学习,而实际上则是教师又在极力灌输教育,而学生只有消极接受的权力,这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相去甚远。

三、对小学音乐教师出现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放羊式的教育方法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上相当流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进步但片面或者极端的放羊式也会导致不当的后果,使学生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思维上处于无序状态,从而使得表明上课堂热闹无比,学生们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实际上却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无组织无纪律,教育缺乏有效的主导者和监督者,使得课堂教学中只存在模糊的自主概念,没有主心骨,学生哄成一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学生利用自主的机会学到更多,后进生利用课堂的自由性,扰乱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坏了一锅汤。而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是当好牧羊人有序有选择性的放羊,准确理解新课程的真正意义把知识和思考能力,方法有效的传达给学生是老师的神圣职责,鼓励学生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其与必要的教学组织、监督,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适时的放羊,妥善的“放羊”,让他们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茁壮成长。所以,小学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设立一个标准,既要有学习标准,也要有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老师的最低标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在这个标准下进行。

(二)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础,遵循教学大纲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