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4 01:5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世界科学论文

篇1

二、思维参与——利用微世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高阶思维是在目标分类学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分析、评价、创造属于较高水平层次的能力。根据斯滕伯格的思维理论,思维有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使用性思维。微世界的探索活动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如作出假设、推理结论、分析数据、生成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思维能力,因此微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光合作用微世界的思维参与过程如下(如图4):1.促进学生探究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用适当的技术可以来支持学生学习,微世界提供的活动,凸显在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微世界提供的探究环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将思维集中关注高层次的认知过程,脱离低层次的计算,可以帮助学生建模并可视化思维过程。微世界的实验操作是理想化的,减少了很多的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干扰,让学生的思考更加集中和深入。同时实验的操作过程可以重复和再现,学生在有层次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后的数据和图表中、评价中运用推理能力帮助建构概念。例如在微世界中的反馈和评估项目,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这些练习中可以培养和检测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如下面的题目(如图4),学生在探究光合作用后,让学生分析哪种情况下水草的寿命最长。该题,需要学生运用推理分析能力及光合作用的概念解决问题。答案是D的水草,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在叶绿素下进行,然后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在A、B项中缺乏光照,C缺乏二氧化碳。通过整个微世界的各个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2.促进学生分析科学数据能力的发展微世界的实验数据常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图表能够直观展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变量变化另一个变量发生的相应变化的情况。通过识别图表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实验中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实验后需要对这资料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说明,在微世界中,会通过各种数据表整理数据,用图表来解释事物整体格局、发展趋势并通过证据建构和解释概念。例如在生态平衡的微世界里,通过草原上植物、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的图表,让学生分析一段时间内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及要维持生态平衡的条件(如表2、图6)。还通过数据可以让学生对未来草原上植物、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进行推测(如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狼灭绝了,兔子数量增加,草不断减少;进而理解如果持续下去那么草会被兔子吃完,而兔子因缺乏食物而无法繁衍下去,最终导致生态失衡。图表还是培养学生预测、假设等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分析对象的发展趋势并作出预测。从图表中观察到植物、兔子、狼在这30.8年间的数量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推测分析时间与动植物数量变化的趋势,根据动植物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预测这个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持久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

三、情感参与——利用微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篇2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景交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情绪。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关键学科。语文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如果能够用教学语言或教学行为有节奏地调控课堂教学,势必会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一、课文结构起伏的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韵律无处不在,诚如郭沫若所说:“……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节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同,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的节奏。”做艺术家的人就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一切平板的东西里机看出节奏出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亦应如此。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如同一潭死水,无风无浪,便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文似看山喜不平”教学如文,或有风过悬崖,猿攀蜀道之势,或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雄壮;或如蜿蜒起伏之陵脉,连绵不断,迭起;或如《清明上河图》在形象排列上由静到动,由疏到密的节奏;或如板桥老人的无根兰花在形象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才能紧扣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时,充分考虑不同的文件特点,力求节奏鲜明,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琅琅上口,背诵如流。

四、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职业是服务性事业,树立起全新的服务意识,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学生当作教师的热心顾客,学生的成长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传统的学科本位,教材本位,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定位我们的教师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为经验、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教师是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不是被动地对课堂和教材进行执行,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于是教师服务意识的增强,才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角色的定位,才能随时踏着课堂的主旋律而进行教学,有效地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服务质量。

五、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语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情感节奏把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第二,师生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六、结语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艳.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J]. 中学语文教学. 2010(11)

[2] 胡国初. 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10)

篇3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是否可以用来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知识?(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的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

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

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1: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块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

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良好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篇4

“中国古典文学结课论文范文示例”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古典文学结课论文范文示例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古典文学结课论文范文示例”,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