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2-11-06 13:4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篇1

报告显示,本次调查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350多人,约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理科状元190多人,文科状元160多人。当中能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仅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

高考状元“阳盛阴衰”,文理科男状元优势凸显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高考状元中,男女状元比例严重“失调”,男状元约占64%,女状元约占36%。其中理科状元中,男状元占绝对优势,约占73%,女状元约占27%,女状元不到理科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文科状元中,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53%,女状元约占47%,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可以说,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呈现出“阳盛阴衰”的局面。

1977-1998年我国文理科高考状元性别比

文理状元

所占比例

理科状元

所占比例

文科状元

所占比例

64%

73%

53%

36%

27%

47%

北大清华成高考状元首选,中科大高居第三

调查显示,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能统计到就读大学的有190多人,约占总数的55%左右。其中,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状元最多,有85人,高居第一。选择清华大学就读的有46人,位居第二,其中北大和清华录取状元合计约占总数的70%左右。选择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的状元有16人,位居第三名。选择就读复旦大学状元有8人,位居第四。选择就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6名,列第五名。其中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清华大学的最多,文科状元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最多。

“状元归属”正在成为衡量大学影响力的“风向标”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对比“1977-1998年”和“1999-XX年”两个时期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来看,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自1977年以来,北大和清华一直都是状元的首选高校,而其他高校在不同时期情况则不同,如中国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1977-1998年是状元报考人数较多的高校,而最近几年则少有状元问津。特别是XX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而与此同时,香港高校也对北大、清华发起强有力的冲击。相对来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则表现比较稳定,不同时期均有一定数量的状元选择报考。

1977-1998年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状元人数

1

北京大学

北京

85

2

清华大学

北京

46

3

中国科技大学

安徽

16

4

复旦大学

上海

8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6

6

南京大学

江苏

4

7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3

8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2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2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

武汉大学

湖北

2

12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北京

1

北京外交学院

北京

1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1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1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1

暨南大学

广东

1

南开大学

天津

1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1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1

同济大学

上海

1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1

西南大学

重庆

1

中山大学

广东

1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

篇2

高考之后,状元常常成为热门话题:状元真姓大名、性别、出自何校,“状元”们的考试心得、爱好、成长历程、获奖情况……都被——翻出。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抢状元”大战也拉开了序幕。

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全科“状元”、单科“状元”;裸分“状元”、加分“状元”;全国“状元”,省、市、县“状元”……围绕着高考状元,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新闻。

为了避免炒作,今年高考放榜后广东省考试院出了狠招——对文理科前十名考生的成绩进行了技术屏蔽,这部分考生压根查不到自己的成绩,只能静候单独通知。强制性的技术屏蔽让2012年的广东状元信息寥寥,但是在别的地方则不然。

四川自贡上演了状元“乌龙”的闹剧,一林姓考生在网上被传为高考状元,所在学校准备了庆祝的烟花,当地媒体纷纷前往采访。数小时后,被证实为假消息。媒体一哄而散后,只留下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北京,人大附中学生雨中“拜状元”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后被疯狂转发和评论。图片中,一名身穿白底红条人大附中校服的中学生,冲着操场边摆放的两张大头照鞠躬,大头照上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今年北京高考文理状元。

而在微博上“天津大学生网”一条微博声称,“一名高考状元在清华北大的争夺战中选择了浙大,原因:浙大答应录取他没有过线的女朋友。”后被证实为谣言。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合理之处的微博竟然被转发上万次。

状元被过分炒作的现象引发了有识之士的担忧,这种对个别学生的过度宣传已经背离了教育的使命和本质。

事实上,炒作高考状元是对教育的误导,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突出状元个人;教育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仅仅关注分数。炒作高考状元,潜意识中就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各中学竞相攀比高考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毫无疑问也背离了教育的追求。

“客观地说,在炒作高考状元这场大戏中,媒体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湖南大学一新闻学教授认为,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眼球,状元每年都要被媒体过度“消费”。他指出,这种行为其实有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媒体更应当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成才,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之亡。”

谁在制造状元崇拜

热捧状元,在我国是有历史渊源的。科举制度下,“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的状元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前呼后拥地插花游街,这无疑大大满足了迂腐读书人的虚荣心。“金榜题名时”的无限风光,也让人津津乐道。

科举制度已经废弃百多年了,但高考状元依然很“红”,其所牵涉的面绝非媒体行为这么简单。有专家认为,高考“状元”其实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学校、教辅机构、家长、企业、媒体“心照不宣”地热捧状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

学校宣扬“高考状元”是为了显示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加学校名气,吸引生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学校甚至不惜重金。今年高考前,河北邢台一中在教学楼正门和学校大门之间,搭建了一个高台,高台上停放着一辆黑色轿车。邢台一中办公室副主任郑利民表示,轿车是奖励高三老师的,“对于培养‘状元’的老师,学校每年都会重奖!”

就个人来说,一个“状元”被学校、街道、政府部门等层层奖励下来,能收获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现金奖励和各种荣誉。早在2007年,福建省考生陈默获得理科状元后,在一个月时间内就得到了68万元“奖学金”。有一位宁乡的高中班主任告诉记者,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崇尚分数”意识仍然很浓。状元就是所在中学的“金字招牌”,甚至直接体现中学的实力。出了状元的学校在招生中有着巨大优势,一大批初中尖子生都会往这里挤。

而争夺高考状元也成为了高校之间实力的比拼和较量。为了抢夺“状元”,一些高校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奖学金”、“自由选择专业”等优惠措施是高校在招揽状元时频频使出的招数。2010年,国内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甚至打起了口水战,一家说自己囊括了全国九成的理科状元和近三成的文科状元,一家则称将六成以上的状元收归门下。而今年7月6日香港大学了新学年内地招生结果,称今年接到逾1.2万名内地高考生申请,录取363名,包括21名“省区市状元”,创下录取内地高考状元数目的历史新高。

热捧状元的还有一种群体——商家。当状元成为热捧的对象时,那些敏锐而逐利的商家自然就盯上了这个独特的群体。为了挖掘“状元”们的潜力,商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找“状元”做广告、代言产品,各种“补脑液”、“益智胶囊”、“学习机”都争相和状元扯上关系。甚至还有高考状元代言的名为“贴身侍卫”的学习短裤。这个品牌内裤的包装上有5名各地的高考状元作为广告代言人,内裤包装里还附有一本“高考夺冠秘笈”。“秘笈”约一万多字,据说全部由状元们撰写。尽管这样的“代言”产品让人哭笑不得,但还是有家长为了那一本“秘笈”而不惜重金购买。

篇3

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下所形成的一种集知识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于一身的荣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虽然科举制度废除超过了一个世纪,但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内容,状元情结已扎根于中国人心灵当中,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甚至在近些年有反弹的倾向。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下的状元与现行高考体制下的状元是不同的概念,虽然是同一个名词,但其内涵大为不同。科举制度下的状元有其特有的文化及政治内涵。作为一种“功名”,状元不但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包括某些特权的社会地位,而高考体制下的状元仅仅是某地高考中的第一名,除了在升入高等学校中享受某种优势和有利条件之外,并不具体古代状元的“特权”。

由于科举制度内涵的复杂性,加之距今时间的久远,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对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状元有一种模糊而朦胧甚至神秘的错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状元情结”,对状元寄托了美好的、理想化的情感。这种莫名其妙的情感使得社会大众包括大量知识分子强加给状元许多不合理的“期望”,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的《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们跟踪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的动向,关注他们在职场的表现,习惯性地认为高考状元是佼佼者,理应在毕业后成为达官显贵或亿万富翁,不如此,就有点配不上高考状元这个名头,也无法达到回报社会的目的——“对状元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其职业贡献及个人职业成就不成正比,高考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并未达到社会预期”。

很显然,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它既对高考状元之所以成为状元的大环境认识不清,也不清楚一个人的发展和职业成就不是由考试能力和状元头衔所决定的这一事实。说到底,这是“状元情结”所产生的超高期望引发的“失落性埋怨”,其实,这些与高考状元们无关,也与他们的成就无关。如果非要显现一下状元的过人之处——曾在高考中无意间比第二名高出“0.01分”而已。每个人包括状元们将来的发展和职场成就更需要考试以外的能力和社会的历练。

篇4

近日,《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中,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在“杰出政治家”中同样也没有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这与当前“热炒状元”的现象形成强烈反差。围绕高考状元的是一片喜庆景象:产生高考状元的学校贴标语、挂横幅、喊口号、敲锣打鼓、张灯结彩。企业为学校送锦旗,公司请状元代言产品,电视节目请状元露脸,教育部门为学校鸣鞭放炮,状元家庭大闹状元宴。围绕高考状元的新闻追踪、经历回顾、个人访谈、出书等活动层出不穷,大家纷纷用状元的光耀来给自己“贴金”。然而,昔日受宠的状元并非是今日的时代宠儿,许多高考状元已经如同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这前后的热冷对比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引人深思。

看看中小学现状就知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学校、家庭、社会依然使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不少地方专门出台重奖高考的红头文件,奖励经费由市县财政统筹拨款,许多学校为了提高“上线率”,将教师的工资、奖金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以分数为纲,以上线人数论英雄的教育大气候,使得处于樊笼之中的学子,也只有埋头读书,追求高分。正是由此,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忽视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掘,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如抱负、胸怀、勇气、意志等基本品质的培养。于是,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就不再是偶然。

转变观念,走出“唯文凭论”

高考状元作为各省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然而他们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得那么“理想”,他们头顶的“文凭光环”并不和后来的职业角色完全相称。再对比一下那些出身“卑微”而后成大器的典型人物,以及在基层成才、建功立业的事例,我们就不难发现,评价一个人是不能单单看学历和文凭的,社会上的“唯文凭论”也是多么偏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