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重症监护室范文

时间:2023-02-15 20:37: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实习重症监护室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习重症监护室

篇1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在带教中不仅提供给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且对培养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护生角色的转化、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均有很大帮助[1]。因此带教老师既是护士又是教育者,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面对特殊的患者群体实习生的带教更加严格,这种特殊角色就需要带教老师具备更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素质[2]。现分析目前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护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目前大多数护理实习生都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社交活动中,父母主观干预较多。一旦进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群与陌生环境,不由就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遇事表现为不知所措,评判性思维差。另外监护室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带教老师无暇顾及实习生的带教。

1.2缺乏工作主动性,自我约束能力差。刚进入临床的护生不会更不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不知如何关心、帮助患者。在校学生主要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知识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临床学习期间不善于总结,对陌生的监护环境及危重患者觉得束手无策,缺乏工作主动性[3]。另外大多数作为独生子的现代护生非常自我,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约束能力差,更缺乏慎独精神。

1.3带教老师授课水平低 临床个别老师护理工作做得很好,经验也很丰富,但讲授不出来。原因是在公开场合授课较少,缺乏综合性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部分在职护理人员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临床教学只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讲课内容也只局限于基础知识,同时带教老师知识老化、缺乏讲授知识的能力和经验,学生听课缺乏兴趣。另外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不同,带教的质量也会不同。

1.4带教老师带教方法缺乏灵活性。过去带教中不管护生理解能力如何,是否能听懂,只管讲解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对自己要求非常低,不去与护生沟通,使带教质量下降,带教效果甚微。带教老师缺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从而也使得护生学习积极性降低。

2 对策

2.1做好护生的岗前教育,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学生实习之前护理部应组织较强的师资力量对所属学生进行各种临床技能的培训、突发事件的演练以及各种应急预案的强化学习。使得学生领会在重症监护病房应具备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培养护生的观察力及敏锐力。这样学生在下科后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不再不知所措。护生入科时带教组长应向护生介绍科室的基本概况、疾病特点,告知其监护室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责任心是第一位的。使护生正确认识自我,尽快地进人护士角色。带教老师可布置观察的内容,如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药物反应、思想动态、营养状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等,并指导护生如何观察,护生必须收集以上观察内容,这是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之一。

2.2培养护生动手能力 护生动手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差除个别护生自身素质差外,更主要的是护生对所面临的护理知识及操作不是特别掌握,从而导致让人感觉主动性差。开始时作为带教老师应将一些复杂的操作技术分成简单容易的操作程序,以促进记忆和操作,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学,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熟记规程后再到实践中应用,做到了熟练、规范。对于现代护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问题,科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应耐心讲解科室的规章制度,入科时科室和护生之间要签署双方责任书。对于护生无故不上班、迟到早退、带教老师带教不认真等现象,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得科室及护生均能做到相互约束的作用,从而提高护生自身护理水平。

2.3制订标准选拔师资力量 带教老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特点,带教老师一言一行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护生身心发展和教学效果。护士长在平时的教学管理选拔带教老师时,首先选拔口齿伶俐、表达能力强、专业素质好的作为师资培训对象。管理者利用晨会为带教老师创造讲课机会并组织考核上岗,护士长应根据科室情况制定带教计划,每周至少组织科内讲课1次,教学查房1次。授课老师在科室所有护理人员面前上台预讲,护士长组织带领资深护理人员对授课者从内容、授课教师的行为举止、幻灯质量、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评,提出整改措施,以提高授课质量,预讲合格后方可运用到临床教学当中去,从而起到了非常好的授课效果。

2.4带教方法决定带教效果 带教老师应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带教老师言行举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科室对所属护理人员可经常性的进行一些礼仪培训、形体语言的培训等,从而提高老师的人文素质及自身修养。另外护士长要经常给带教老师传授带教经验。老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批评性方法和语言,如对于平时表现良好偶尔犯错误的学生,在确定批评内容时最好紧扣批评目标,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但对于工作不积极主动的学生,批评内容应详尽具体。借批评激起这些学生的上进心,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使用批评性的语言时,尽可能明确易懂,勿过分刻薄。更不能使用一些挖苦、讽刺及牢骚语言,这些语言不仅会造成双方情感上的疏远,而且还会造成逆反心理,对实习生产生负面影响,会让学生害怕甚至产生畏惧、逃避心理。

2.5对护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护生和教师一起在临床工作时可以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教师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获得的知识传授给护生,即经验教学法;也可用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及兴趣,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晨会提问可锻炼护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教学护理查房,帮助护生积累护理临床经验。另外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需求、思想状况从而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实践活动。使护生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为其走向护理岗位打下基础。

3 结论

要做好带教工作,首先带教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工作责任心和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来提高业务水平。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带教模式,加强人性化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和对护理专业的情感。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和自学能力,并且因人施教,发挥护生的最大潜能,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45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1]。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重症监护室(ICU)应用较广泛的抢救方法是机械通气,包括气管内插管和呼吸机治疗。本院自2010年来对重症监护室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其中男73例,女43例,年龄32~85岁,平均48岁。重症胰腺炎30例,脑梗死28例,中毒性胆囊炎27例,肺性脑病18例,重症肺炎7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重症监护室常规治疗,当患者出现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情况时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进行辅助通气;观察组采用呼吸机,经面罩无创正压辅助通气。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通气前后的PaCO2、PaO2值。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例经辅助通气后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状况,PaCO2和PaO2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通气治疗前后各种监测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通气前后各检测指标比较(x±s) kPa

3 讨论

人工气道机械呼吸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最常用方式,是借助呼吸机或导管等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衰竭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可分为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实验表明,虽然两种通气方式均能很好地改变血液中的血气参数,但有创的气管内插管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是造成呼吸道损伤,气管内导管为异物,如插管时动作粗暴或用力不当,可致口、鼻腔和咽喉部黏膜损伤,引起出血。导管过粗过硬,易引起喉头水肿,长时间留置甚至会出现喉头肉芽肿。二是使患者出现过度应激。在浅麻醉和手术过程中,气管内插管对患者是强烈的刺激,浅麻醉下进行气管内插管,可引起患者剧烈呛咳、憋气或支气管痉挛,有时由于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而产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或心动过速、室性早搏、血压升高、心室纤颤。三是呼吸道梗阻或肺不张、导管过细、过软,增加呼吸阻力;或因压迫、扭折而使导管堵塞;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未能及时吸出,时间稍长后,使导管内径变窄,甚至堵塞导管,影响患者正常通气。若气管内导管插管过深,误入支气管内,一侧肺不通气,引起通气不足、缺氧或术后肺不张。无创正压通气解决了气管内插管的种种不足,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易,护理人员容易掌握与实施。

3.1 心理护理 (1)心理分析:在治疗初期,家属及患者很容易对呼吸机产生排斥及抗拒、紧张、焦虑心理。使用呼吸机后,重症监护室的陌生面孔和环境,无法正常交流,产生孤独感,独自忍受着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痛苦。当患者长时间使用呼吸机,逐渐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抑郁心理。(2)心理护理。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安慰、鼓励的同时对其进行呼吸衰竭疾病的基础常识教育,告知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控制的,以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焦虑不安、急躁、精神高度紧张等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音乐治疗:舒缓优美的轻音乐可使人身心放松,使全身肌肉获得放松时,大脑皮层的神经组织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调整某些功能紊乱的系统达到稳态,消除紧张情绪[2]。

3.2 呼吸机的调节 通气方式选择:在确定应用呼吸机进行通气时,首先根据病情选择一种适宜的通气方式,首先确定给予患者提供多少机械通气,再考虑减少气道压力,减少机械通气肺损伤。其中主要通气方式有:IPPV、CPAP、IMV、SIMV、PSV、MMV和PEEP、BIPAP、PRVC、VSV、PAV、MVV。护士要熟悉呼吸机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并能分析各项指标异常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呼吸机管道每周消毒一次,设单人房间,以减少交叉感染。

3.3 呼吸机的撤离 撤机指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病情稳定,感染控制,循环稳定,营养状况良好,血气分析稳定,无水电酸碱紊乱。

总之,在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之问的密切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护理人员要具备娴熟的医护知识,确保机械通气顺利,保持气道通畅。并要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有计划地进行撤管处理,为患者的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躁动是ICU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引起的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创伤性导管的刺激、药物的副作用、ICU环境的刺激、疾病本身等原因均可引起患者发生躁动。如果处理不当会使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我们针对ICU内患者躁动的原因,探讨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共收治患者1200例,其中出现烦躁激动的患者543例,占45%。

1.2临床表现 患者坐卧不安、撕扯衣服和床单、企图拔除身上的导管、定时、定向能力障碍。能够交流的患者可能说出些有意义的句子,但大部分都是无理智的,该类患者往往夸大地抱怨疼痛,通常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听从指令则更为困难。可同时伴生命体征异常,血压升高,呼吸心率增快;代谢率增加导致全身的氧耗增加;机械通气患者与呼吸机不同步,产生明显人机对抗,导致气道峰压升高,通气不足,PaO2降低,严重可产生气压伤。

2原因分析

2.1 疼痛 外伤、术后、心肌梗死等常易因疼痛而出现烦躁。疼痛导致机体应激改变、睡眠不足和代谢改变,进而出现疲劳和定向力障碍,导致情绪改变。疼痛是引起患者烦躁的常见原因。外伤和大手术患者常由伤口疼痛引起。心脏疼痛则由心肌梗死直接刺激所致,表现为手按胸前、坐立不安、自诉疼痛等。

2.2 环境改变 :ICU特殊的治疗环境与患者发生烦躁激动密切相关。其原因有:①ICU与外界隔离。②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控仪器,给患者带来一种被禁锢的感觉,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ICU内限制病人的活动,以上均可增加患者的不适,影响休息和睡眠。③ICU内因仪器设备多,致噪音大。噪音水平白天为50~70分贝,夜间为45~55分贝。Hitton指出每天超过6小时噪音水平超过60分贝[3],会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患者感到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④ICU内通宵照明,缺乏时间感和昼夜的节律感。⑤危重及抢救病人多,特殊治疗及护理多,致患者睡眠被剥夺。试验证明,睡眠剥夺2~5天后,会出现焦虑、多疑等精神症状。⑥高强度的医源性刺激,频繁的监测治疗,被迫更换卧位,经鼻或经口腔的各种插管、气道吸引,深静脉的穿刺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各种管道等均会使病人产生不适,导致烦躁。⑦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恐惧感:治疗过程中,如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采取被动卧位,甚至使用约束袋等,均会使其感觉失去支配自身的能力,当一个人活动能力丧失时,会改变其对自我身体形象的概念,认为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从而产生恐惧感,导致烦躁。⑧疾病本身的损害以及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担心和不了解。⑨个体因素:年龄、知识层次、性别等的不同,对监护病房缺乏认识,加之无亲人陪伴,会使病人产生不安全、被遗弃的感觉,引起烦躁。

2.3低氧血症、低血压、低血糖等也是引起烦躁的常见原因。研究表明,PaO2

2.4脑损伤 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血栓破裂、感染、空气栓塞等均可造成脑部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额叶、颞叶、海马回损伤,更易导致情感异常,造成功能区活动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躁动。

2.5药物作用 危重病人使用的药物较多,会产生不可预知的 作用和不良反应,导致烦躁激动和意识紊乱,较多的药物相互作 用导致难以预计的情况。使用某些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等过 量或速度过快等,病人可出现烦躁,结合其他表现进行判断,及 时减量或停药。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造成的躁动,病人一般进入监护室无 家属陪伴,有一种不安全感,或者环境改变所致。需要创造一个 安静、舒适的环境,降低各种噪声,夜间降低照明度,多与病人沟 通,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人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机械通气 不能言语交流的病人可采取图片、卡片、写字以及面部表情等方 式进行交流,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和熟悉医院环境,教会病人在治 疗护理中配合以消除各种不良情绪。

3.2 改善ICU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保持病室整洁、温湿度适宜。晚间如非必要,尽量降低病室的照明度,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最小,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医护人员交谈声音应低,动作轻柔,以避免强光、噪声等环境因素而诱发或加重患者的烦躁。各项护理操作应在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减少不良刺激。认真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的舒适,选用适当的衬垫,按需要协助病人翻身及按摩受压部位并活动四肢。在病人意识清楚合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约束带的使用,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主动活动。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增加单间病房,以减少大病房各种治疗抢救的相互干扰。

3.3认真做好基础护理:①保持的舒适,选用适当的衬垫,按需要协助病人翻身及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并活动四肢,在病人意识清楚合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约束袋的使用,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主动活动。②做好晨、晚间护理(如为患者温水擦浴、清洗手脚)及各种基础护理,不仅可给予和安慰,还可增进护患感情。③临床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水平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可赢得病人的信任及尊重。同时,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治疗护理,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同时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3.4 管道护理 因气管插管、尿管、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管、深静脉穿刺管等多种管道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疼痛而导致烦躁。向患者讲解应用各种管道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等,使患者易于接受。做各种治疗、操作及翻身时应保持管道和身体同步,妥善固定,防止由于管道牵拉、扭曲和刺激伤口,加重不适而诱发烦躁。气管插管时要做好标志及记录,防止插管过深或过浅,致通气改变而引起烦躁。认真评估病情,及时拔除相关导管,避免因导管造成的不适。

3.5 执行医嘱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出现因药物造成的躁动,及时予以调整药物剂量及用药速度,针对患者个体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诊疗不合作者做好心理疏导。

4 结论

ICU内患者躁动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可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ICU护士相比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更应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及广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患者烦躁激动,从而全面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篇4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06-02

重症监护室(ICU)内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是ICU内棘手的危重症。不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是决定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要依据细菌耐药结果给予适当的抗生素。目前,合理应用适当的敏感抗生素,减少耐药细菌感染,提高临床抗菌疗效,降低细菌感染病死率,是临床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则尤为重要,临床监测并了解患者细菌耐药性的动态变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对我院ICU 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5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入ICU后首先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迅速控制感染,用药48~72h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调整抗生素,即给予相对窄谱、针对性的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情况,改善患者预后,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ICU 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5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资料,感染诊断依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确定。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5.6岁;入ICU前48h内未使用过有效抗生素治疗。56例中COPD合并感染10例,急性肺炎5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1例,大手术后15例,脑卒中6例,心肺复苏后5例,其他4例。

1.2 治疗方法

收集患者痰液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吸痰管或纤维支气管镜无菌毛刷从人工气道吸取分泌物,采集至痰无菌盒,立即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定。以痰培养连续2次以上培养出同一种病原菌或同一培养皿培养出2种以上病原菌并且优势生长为阳性。过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2,3]。

进入ICU后,首先给予广谱抗生素临床治疗,迅速控制感染,在患者用药48~72h内控制临床症状、降低体温。广谱抗生素给予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疑为高水平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则使用万古霉素、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疑为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加上糖肽类抗生素。待患者细菌学检测与药敏试验检验报告出来后,调整给予相应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相对数用率、比表示。

2 结果

2.1 痰培养结果

所分离的56菌株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13株(23.21%),鲍曼不动杆菌10株(17.86%),大肠埃希杆菌8株(14.29%),痰培养结果揭示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不动杆菌等为本研究病例中主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多。详细结果见表1。

2.2 药敏情况分析

药敏结果显示出主要病原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达41.7%~70.5%,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达40.0%~89.5%,万古霉素素的耐药率为19.7%~45.6%,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0.9%~39.8%。各种细菌的药敏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进入ICU呼吸道感染患者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并同时采集患者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送检,在获得细菌学和耐药报告后立即改为相对窄谱、对症抗生素,给予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细菌耐药,避免广谱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外科患者或严重的颅脑损伤、肝脾外伤和腹内手术患者,呼吸道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本身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这些患者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还有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医疗用具消毒不严格以及临床广泛大量使用抗生素都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4]。预防呼吸道感染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加强人工气道和器官切开的管理和呼吸道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患者进入ICU后经验性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尽量不超过72h,随后根据细菌检验和耐药报告及时给予适应抗生素,才能达到临床疗效好、广谱抗生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Kollef MH, Sherman G, Ward S, et a1. Inadequate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of infection: a risk factor for hospital mortality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hest, 1999, 115 (2): 462-4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