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2 17:19: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交际一词在英语里是communication,含义比较复杂,其基本的含义是“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把单个人联络在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人是社会的动物,单个人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同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构成社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这里我们把交际定义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不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交际不等于沟通。发出信息,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发出信息,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在不同民族之间,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外语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交际者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或者说文化背景不同,经常会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体系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本文指前者)的交际活动。当一种文化信息必须被另一种文化加以解释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
所谓语用预设,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预设,指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基南(EdwardL.Keenan)指出:“有许多句子的言语要得到理解则要求先满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条件或情景。因此,这些条件也就自然地被称作该句子的预设。如果它们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所说的话语不是无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来理解的。”这些条件比如:
(1)参与者的地位及其关系种类。
(2)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及其辈分关系。
(3)参与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个体之间的地位、亲属、年龄、性别、辈分的关系。
预设也可看作是话语跟使用语境之间的关系,说出一句话就其语境来说是合适的。如法语的“你真讨厌”预设“听话人是动物、孩子、社会地位比说话人低或者跟说话人关系很密切。”
总之,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三个方面。因此预设关系不能单靠语义分析,必须联系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会话的含义。
语用预设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合适性与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适性。所谓合适性是指预设要跟语境紧密结合,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
(1)请把那扇门关上。
(2)儿子,把房间打扫一下。
要实现以上请求就必然要求例(1)预设那扇门是开着的,例(2)预设房间是脏的,母亲知道儿子有打扫房间的能力等。如果说(1)时门是关着的,那么发话人就不可能发出上述言语行为。同样,如果要求打扫的房间刚刚打扫过很干净,或者儿子的年纪还小,尚无打扫的能力,那么说(2)就毫无意义。
第二,共知性。语用预设必须是交谈双方所共知的。预设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明确,则说话人说出来的话,受话人可以根据语境和预设做出不同反应。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师给日本学生讲完“龟兔赛跑”的故事后,让学生谈谈感想,一个女学生说:“我是多么愿意做一个大乌龟呀!”让老师听后哭笑不得。产生这种交际失误的原因是共知预设不同。这位日本学生语句表达本身没有问题,这当中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观念、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日本,乌龟都是耐力、长寿的象征意义,所以日本学生会说出“愿意做一个大乌龟”(意即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学习)的话。中国教师听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觉,是以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文化心理来理解日本学生这句话的。从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角度来看,乌龟在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义,用来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员在交际中,由于语用共知预设不同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这种语用失误在不同民族间的人员交往中随时随处可见。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语言环境、交际背景都属于语用预设的广义范畴,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沟通时,不能忽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则不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还会引起交际上的失误。
【论文关键词】交际;语用预设;共知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结合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定义,对跨文化交际中失误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解决对策
1.改变思考方式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思维方式不同,说话、意识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应对方的思想与行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重视整体与集团意识,因而在说话办事时,会把集体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但是,西方人则不然,他们有着典型的个人主义倾向。在具体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一定不要将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强加给对方,这样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交流就不会顺利进行。比如,在中西方跨文化谈判中,中国人喜欢在开始就将整体的思想总结出来,在这之后再慢慢地进行细节的讨论,中国人习惯于在整体之下一点一点地进行细节的论述。而西方人的思维却与之不同,他们在谈判开始时就会对细节进行讨论,在谈判的最后他们才会将结论表现出来,并认为只有一步一步地将细节规划好,结论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后,我们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就应学会改变思考方式,去适应对方的思考方式,这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的解决十分有效。
2.对西方文化与礼仪的学习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具体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受到了各种各样冲突的威胁。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间的礼仪、观念与为人处事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学习西方文化与礼仪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注意中西方风土人情、文化礼仪的不同,而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电影、电视、书籍等。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交流开放的世界,西方文化也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对西方文化与思维的掌握就不是难事。比如,在一些欧美的电视与电影中,我们就会看到很多与中国人不同的说话方式、问候方式与思维逻辑模式等;又如,在一些书籍里,我们也能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只要稍加注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十分容易的。此外,时常关注一些国际的时局动态,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有好处。西方国家的重大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以及西方国家的战争关注等,都会让我们不同程度地了解西方,对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学会运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交流,这一观点如今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支持。“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教学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语言文化观得到广泛的支持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英语教育界的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及国外的社会语言学发展,英语教师对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交际两者的关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外语界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语教学不仅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文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回顾历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大纲》,对于言语文化关系的陈述不断深入,对文化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明确。1998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深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2000年版的《大纲》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指出了:“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2009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改善学习策略,通过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满足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三个版本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逐渐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确指出: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同时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因素是与现代化生产密切联系的英语读写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等,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结果。中职阶段的英语教育成为了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英语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升学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视野,树立爱国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产生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语,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职校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正确的比较,了解外来文化,汲取多种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再有,就是进行现实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下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2.有助于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现代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经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教学大纲中对文化教学目标也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构建为方向,以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从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意识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层面展开,并协同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及社会教育共同进行。
3.有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社会的需求也从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人们的生活、思考、行为方式也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发生着变化,这就对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哟教会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从跨文化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层面着手,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化,视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文化教学的内涵
基于对文化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英语教育重要特别注重对文化教学的内涵挖掘。例如单词的文化内涵,单词作为英语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必须特别注重,单词的文化内涵包括其指代范畴,联想意义,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词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意义就不同,由于国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国,这是一个带有贬性意义的词语,因为它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主义”相反,而在美国的个人思想中,强调个人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价值观,这就是一个褒性意义的词语。因此,在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义,避免造成误解。
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
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
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手段
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分利用文字资料
包括课本、杂志、参考书等书籍的阅读。阅读书籍是学生系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利于人们对该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积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欣赏作者的创作技巧,还应该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时代及文化风俗进行详细地剖析,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该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培养其对跨文化的理解意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另外,杂志往往会及时地登载一些最新的信息,通过阅读杂志可以了解目的语国家最新的文化发展动态,以此来推察该国文化的变迁,以便系统完整地理解该国文化。
2.合理利用视听资料
现阶段人们使用的视听资料主要有幻灯、收音机、录音机、录像、电影、网络等。视听教育是把声音或影像资料作为素材进行教学的。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视听资料的长处,有机地使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的“听”与“看(另一种形式的读)”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视听教材能够把抽象的文化通过客观的声音、图像等以影视剧等形式,再现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
3.充分发挥实际指导者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指导者是指来自于目的语国家的外语教师、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跨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邀请外籍教师来担任会话、听解、社会事情、作文等课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习得通常情况下在教室和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文化。例如: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与人见面时为了表示诚意,要主动把自己的手伸给对方,通过握手来传达友好。而我们在书本上也学到了日本人见面时,要把自己的头低下,通过鞠躬来传达一种敬意。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是实际上,对于互不了解对方文化的双方来说,当时的姿势、视线、表情、时间的长短、使用的语言等都是难题。而且这些东西不经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实际接触会很自然地掌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请外教外,很多学校还邀请外国留学生走进外语课堂,互相做学习伙伴,以便在实践中学会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第二课堂
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对语言实践机会的需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二课堂的形势主要有外语角、原版影视作品欣赏、外语专题讲座、外事活动见习和去外企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体会感悟和检验课堂中所学相关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指导,让学生领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规律分析
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人们对跨文化的认识,通常有以下五个阶段。在课堂中学生对跨文化的接触吸收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以日语学习为例。第一阶段:接触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刚刚接触日语的。由于要接触一门崭新的语言和文化,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期待,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观去审视新接触的文化,觉得这也新鲜、那也新奇,而忽视了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经常听到的话语有「日本人は優しい「和室がすき等。第二阶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随着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阶段的新鲜感逐渐消失,两种文化间的本质差异渐趋明显,特别是开始与日本人接触时,本来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却不能理解,对于如何与日本人接触显得束手无策,于是慢慢的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情绪陷入低谷。代表话语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ていない等。第三阶段:自我调整(Reintegration)。在这一阶段严重者甚至会全盘否定目的语国家文化,以恶语攻击目的语国家的人或者事儿。从而排斥该文化,美化本国文化。在旁观者看来简直就是一种退步。这就需要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静的公正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该文化。第四阶段:自律(Autonomy)。这一阶段在明确两种文化异同点的同时接受该文化。逐渐从以本国文化观看待事物的态度转变到适应接受该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ても自分でやって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满足感。这样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恰当地应对各种问题。第五阶段:独立(Independence)。经过以上各阶段的磨炼,在此阶段基本上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自如地选择采用哪种文化观并付诸行动。在评价目的语国家的人时也不再笼统地归类,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了解以上五个阶段的特点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以传统讲义的方式把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包括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关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很难获得使自己发生根本改变的信息,也不能持续地从文化交流的实际掌握改变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们不太赞成学生通过此种方法学习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经验学习法。这里的经验学习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见闻过的事情。而是强调通过“交流”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实践。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客观地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经验的机会和过程。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设置题目,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某些事情,然后询问学生的心理感受,让其进行客观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