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范文

时间:2022-03-28 12:18: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风险管理部工作

篇1

现将**年的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年工作总结

一、人员合理配置,确保营业机构业务正常运行

**主管是营业机构业务**的现场组织者,是重要业务的授权和审批者,是**风险的事中控制者,种种职责都说明**主管在营业机构的重要性,所以做好**主管理的尤为重要。**年风险管理部制定了**主管轮岗位方案,保障**队伍的优化、廉洁、高效,保证业务**人员全面掌握核算和管理要求;二是建立**主管轮休制,避免休假高峰期轧堆休假,保障营业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保证**主管的正常休假,同时透过机动**主管的轮替,作为**主管的履职检阅,发现和整改**主管好的方法和错误的做法,达到全行统一标准;三是做好营业机构**主管的补充和配备工作,协助**主管做好支行的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二、  业务培训到位,确保各项业务操作合规

新业务产生后,业务发展的好坏,其中首要的就是培训到不到位,所以培训工作很重要,风险管理部认真梳理以往的培训方式,总结培训的效果,年初重新制定“**业务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每周**主管和专职人员培训),分层次转培训(由**主管转培训受派机构的**人员),集中考核(由风险管理部组织考试)的方式,以期达到各层级**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确保具备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以促进全体**人员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三、业务集中上收,确保业务顺畅高效便捷,促进网点转型

从3月份开始,总行和分行陆续上收了跨行支付业务、行内结算业务、个人开户及签约业务、支票影像提出、提入业务、自助设备加清钞业务、贷款发放业务、票据审验业务、账户录入业务、加密工资等9大项25种业务。为支行减负、为**人员减压,把风险集中化,把业务流程化,把管理扁平化,让柜面员工有机会、有时间充分的发挥其“一句话”的职能。

截止目前已初步形成“网点全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格局,逐步实现业务集约运行、风险集中控制和**效率提升。从而提高我行业务**效率,加强操作风险事中防控,促进网点由交易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

业务集中上收,为支行减员13人,为对公人员减压50%,为对公人员转移风险50%。

四、创新风险管控方式,提升营业机构风险防范水平

为全面提升分行**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控制基层行操作风险,围绕**工作服务基层、提升员工专业素质,风险管理部努力创新,通过编制“**业务风险月刊”、“**业务风险季刊”,通过下发“风险警示书”,通过与风险薄弱机构和人员约见谈话、通过委派**业务监督人员到风险薄弱网点监督指导、通过召开全行**业务操作风险案防大会等方式,给营业机构负责人和**主管提供参考,更加方便、直观、有针对性的使支行**工作有的放矢,使**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全行不受风险损失。为全行风险管控文化。

四、科技与业务结合,构建快捷模式,努力实现业务

业务的开办结合科技的力量可以使办理业务的速度和准确率倍增,风险管理部与信息科技部密切合作开发了“分行业务集中处理综合填单系统”,“知识库”,“问题库”、“数据报表系统”,小小的系统程序给支行和员工提供了数据参考和业务查询,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填台即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了业务核算质量,还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体现了科技与业务的完美结合。

**年工作计划

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要更多的体现服务职能(为客户做了什么、为前台部门做了什么,为全行做了什么),体现培训职能(创新培训方式),体现监督指导职能(加大联动模式)。

以精细管理提升制度执行力,以创新模式提升风险管控力、以沟通交流提升工作战斗力,以文化引领提升团队凝聚力。

一、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

按照总行风险管理部的指导意见,结合**的实际,对内设团队的相关职能进一步细分,将原有五大中心重新设置为集中作业中心(清算中心和出纳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质量管理中心,并分别指定相应的团队负责人员履行相关管理职责。建立一套精干的**管理体系及科学的**管理模式,达到“流程顺畅、风险可控”的工作目标,提高分行**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管理的支持保障作用。

二、建章立制,提升业务执行力和团队凝聚力

编制分行风险管理部管理手册,通过阐述风险管理部部门文化和警训,明确风险管理部部门定位和职责,建立风险管理部部门架构、轮岗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八方面的要求,科学规范的建立一支高效的**团队,提高组织机构整体运作和执行能力,更好的为前台经营部门和客户服务。

根据学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各部门及各岗位要将涉及本中心和本岗位的制度办法专夹保管,并严格执行。

三、打好组合拳 优化创新模式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一)培训+考核,提高员工业务知识水平,规范员工操作行为。一是改变对管理人员(中心主管和**主管)的培训模式,加入管理元素,提升主管管理水平;二是改变内容,用图片代替文字,用图表代替数字,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提高员工的业务认知度。

(二)监督检查+跟踪规范,促使营业机构各项业务统一,员工操作驱于规范。

改变检查模式,加大后续问题整改和跟踪检查的力度,做到现场告知、原因分析、持续跟踪、落实整改一条龙的检查方式。

改善监督方式,事后监督岗做好账务监督的同时,开展每周一个业务种类,讨论业务操作、凭证摆放等,逐步将全行业务统一、规范。

(三)风险刊物+数据分析,努力提高营业机构和**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为机构的业务发展、组织规划、人员调配、机具配置以及其他管理行为起到参考并在**业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篇2

风险管理部是负责**支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监测、评价和控制的综合管理部门,是风险和内控的日常管理职责部门。本人任职的综合统计岗,主要负责对本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和风险分类的统计、分析和管理;负责全行信贷数据动态管理、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本人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信贷手工台帐的录入与核对,对实际发生的信贷业务明细进行动态掌控、分析和管理,以便于及时准确的获得各项信贷统计数据;对**支行运行的老信贷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各部办录入的数据及报表进行统计及分析;提供**行各项信贷资产数据及明细,完成四级分类和五级分类的统计工作和分析工作;月度为行领导以及计财处、公司部、个金部提供同业经营情况的详细数据;月度、季度、年度,独立的或配合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对外提供各项信贷数据报表。此外,我行新设了信息安全员一岗,本人即任风险管理部信息安全员,负责部门电脑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

篇3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实体,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来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和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着极其复杂的经营风险。因此,如何控制风险,并从风险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是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经营管理目标。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作用,加大投入,早日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内涵

风险文化,又称风险文化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风险文化既强调精确的技术处理,又强调深刻的人文观念,它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风险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成四个最基本的方面: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主要价值观体系主要表现为前瞻性、预警性、科学系统性等。具体表现形式有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准则、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等。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意识是核心,对其他文化要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顺应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外金融市场的持续深化和竞争加剧,金融市场蕴藏的风险也愈来愈大,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也将是风险文化的竞争。因此,加快推进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建立和执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积极应对各类风险和危机的冲击,既为了安全、高效的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也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迅速的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保障其持久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创建平安金融的战略举措。

2、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银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银行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一家银行倡导的文化,决定了这家银行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各级管理层要明确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这些都能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因此,提倡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前提,才能使银行的经营目标和风险机制得以有效实现,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把风险约束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经营管理风险是银行的日常业务,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就是在管理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获取收益。对于银行来说,由于风险可以通过资本杠杆被放大若干倍,因此,受风险威胁的程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银行在发展各项业务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现防范风险与长效发展的协调统一。作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准确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强化资本约束的理念,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明确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的战略安排,率先从各个业务条线入手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以此来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支撑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使商业银行走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

4、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银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武器。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它能使绝大多数银行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银行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全面落实个人负责制与集体负责制,认真做好风险的预警及提示,树立自上而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为促进银行持续、协调、有效、和谐发展勤奋工作,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三、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现状

1、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协作。但是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防范银行风险的意识及观念没有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里乃至每一个操作过程。首先,在经营实践中,对于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得还不够明确。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着重防范信用风险,而往往忽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第三,风险管理理念还不能完全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2、风险控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各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风险监管工作还局限于风险形成后的事后监督,业务规章制度不完善,检查和责任划分上,缺乏对风险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分析预测,缺乏先进预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内部控制,内部稽核制度相对薄弱,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态和经营状况。

3、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但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手段与技术和方法普遍落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指标的方法控制风险暴露,不注重风险的定量分析,对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手段支撑。就贷款风险来说,贷前调查岗仅依靠判读企业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与不贷,而在处于转型经济的中国,贷后管理上信贷人员不能有效、及时、科学的识别客户的潜在风险预警信号,这时已经明显的失去了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由此可见,风险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已严重滞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新资本协议》所凝结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水平。

4、没有专业专职的风险管理队伍。

目前各商业银行既懂风险管理技术又会业务的风险管理人才奇缺,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兼职,风险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目前,信贷的风险管理都是由信贷员兼任,其在开展具体业务过程中不能够对关键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和评估,较难准确掌握放贷后的风险及其控制状况。并且他们工作繁重,既要营销贷款、做各种信贷报表、录入维护信贷基础数据、催收贷款本息等日常工作,还要对每笔贷款进行监管,风险管理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5、风险管理工作分散,信息披露不完善。

严谨、缜密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集中的监督管理部门。这就造成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不明确,从而使全面风险管理 “徒现其形而未具其神”, 全面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可持续性发展和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的支持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同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的分散不利于风险信息的归集和汇总,实物层面的文化缺乏,不但使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影响风险报告制度执行。而且会对银行经营形象和声誉产生不利影响,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对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很难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特别是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后,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国内银行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对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实现对风险的及时发现、分析、防范和化解。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纵观历史,各种金融机构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倒闭,往往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机制,而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日常工作和日常学习中向各位员工反复灌输风险意识,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根据风险管理能力与控制能力,全面落实个人负责制与集体负责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于实力达不到的地方,风险管不住的领域,一定要严格控制,防止盲目发展。认真做好风险的预警及提示,树立自上而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防止重要信贷事项的民主决策流于形式,使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培养员工的风险敏感性,在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和工作环节都受银行风险意识的制约与指导,使员工时刻防范风险。

2、完善风险控制体制。

国家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首先,完善的风险控制体制应注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全员参与,自上而下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其次,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标准,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合理运用不同风险的管理手段。商业银行要打破行政性的支行设置方式,在人员机构设置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保证和基础。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良好的措施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与之配套。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这样,将经常的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乃至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进行风险预警检查与控制,有效的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制定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

借鉴国际银行的先进经验,认真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并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向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发展,以便更加动态地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运营状况,从而把潜在风险杜绝于萌芽状态之中。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和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制定并推广完整的风险评分体系,有效地把风险标准细化,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常性的对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进行赋分,让每一个市场开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风险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的具体风险尺度,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5、树立“以人为本”经营理念

金融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来构筑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造就令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着力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建立科学的专业人员任职机制, 应积极推进风险经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经理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业绩评价和考核管理机制, 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篇4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作为主要业务,由于其以货币作为经营对象,这也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极易导致商业银行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各种完备的机制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来降低风险,确保使投资者获得收益的最大化,更好的促进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呈现出较强的特殊性,而且影响较大。基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这也使其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的不同,商业银行一旦经营产善,则会对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带来较大的影响,无法满足客户全部款项或是不能及时付款,因此引发商业银行风险发生。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需要必然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旦商业银行发生风险,则会造成较大的影响面,严重时还会引发区域内金融危机的发生。

2.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

存储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基本业务形式,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一理客户没有按约定进行还款,则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信用风险,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2)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具体业务及操作程序时,由于自身失误或是程序失灵而导致风险发生。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较多,如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职责分工不清、监督不力、人员素质不高等都会造成操作风险发生,从而使商业银行资金安全面临较大的风险。

(3)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或是为客户办理业务流程中存在缺陷,从而使客户利益受损,使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受到负面影响。一旦发生声誉风险,不仅会影响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忠诚,同时也会对一些潜在客户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品牌形象及提升自身的效益。

(4)利率和汇率风险

当前市场瞬息万变,利率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当利率发生变动时,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率风险。另外,汇率因素发生变化时,也会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损失发生。

二、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问题的措施分析

1.加快转变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管理的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各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地转变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将风险管理的意识、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上去,并与每位员工自身所从事的业务紧密集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在业务、操作、人员、流程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2.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拥有一个完善的银行内部治理机构和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银行内部应该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建立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各司其职,相互制约。银行应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健全内部授权审批制,完善内部岗位责任制,加强内部稽核,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措施。

3.建立人事干部制,强化资金防范风险

银行融资部门拥有资金出入的权限,而每个信贷员都有审查、调查以及跟踪方面的职权。在一个岗位呆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将感情加入工作中。在银行中工作,若是自身没有一定的自律意识,会容易犯审查不严的错误。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除了几个部门每月的检查之外,还要加强相应法律政策的学习,提高法律水平,严格要求自己。从人事管理层面来看,考核干部的重点在于把控资产的质量指标,创造多人监督的系统机制,建立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的管理。

在银行的管理系统中,每年需要提取足够的风险防范金融,此类基金可以购买一部分国债等稳定的保险方式每年存下去。而呆账的准备金也需要适当的放款,建立好存款风险以及回来期等风险策略,推动多元化的融资,分散当前的投资风险。

4.科W化的贷款组合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投资的分散化以及多样化的原则,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减少相关的贷款数量,缩小贷款风险组织,通过分散贷款的平均值来减小风险,精细化挑选授信对象,有效的降低放款的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贷款定价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对筹资成本进行核算,强化成本管理,银行还要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增强信贷的风险防范,并充分的借助于渠道宣传速度和效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也使金融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则需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增强自身对风险规避和化解的能力,确保商业银行在保证短期利益的基础上兼顾到长远利益的实现,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市场的弊端性逐渐凸显,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迎来了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认清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内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健全,运作规范性不高,产权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建立了激励与约束机制,但真正实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进行风险管理所必须依靠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仅仅注重业务量的发展,对于盲目发展业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风险因素不是非常重视,也并未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很多商业银行业务人员错误的把风险管理放在自己工作的对立面,觉得风险管理工作就等同于降低业务量,而并未真正认清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单纯的将风险管理理解为业务量的压缩,一味的以降低业务量的手段来逃避风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1]。

再次,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信息交流。国外商业银行通常都设立了董事会,同时也建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却放在了资产重组、转化以及清收等事后管理方面,对于事前与事中的风险控制不是非常有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岗位和部门基本上是分头进行风险控制,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风险信息共享,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最后,风险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管理学、金融学以及统计学等各方面知识,另外还可能使用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所以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严不足,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和国外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高银行风险意识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重业务、轻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能够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银行未来发展的长期效益,无论是操作层或者管理层人员,都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严格掌控。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单单注重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而应当将风险管理工作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中。最后必须要意识到风险也是成本的一种,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认识到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工作之间并不冲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效益[2]。

(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常来说取决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符合,所以现阶段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不同的业务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各个业务之间的风险因素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在对风险业务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具体客户与具体业务的审查;在授信业务中,必须做好企业现金流量的审查;因为零售业的风险不集中,所以应当关注整体违约率的审查。唯有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才能够真正的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三)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模式依旧停留在手工操作方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基本上属于静态数据,重心偏向于信用分析上,在分析时往往更多的是凭借人的主观经验,如此便很容易导致风险管理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引入量化分析工具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对自身的风险识别、决策、监督以及评价予以改革与创新,从而最终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程掌控。

(四)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要达到风险管理的实际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完善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要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其他管理部门协调,构成多层面、全方位的风险组织架构;其次是完善对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进一步扩展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不单单要注重事后的风险管理,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事前检测以及事中管理的重要性;再次是要做好监督与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最后是将贷款的发放与贷款的贷后组合分别进行管理,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五)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产品服务

过去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每一次危机结束之后都会出现大量的创新,从而产生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时期。商业银行应当结合企业的新的需求第一时间对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努力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新的层面不断扩展自身的服务能力。这是解决风险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创新应当坚持以做好风险管理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如体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都应当在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经营风险防范制度,科学的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整理经营管理流程,让新兴业务与新的服务产品都能过通过事前的风险论证,确保风险因素能够处于可控状态下[3]。

(六)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

因为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己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尽快的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队伍。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与选择过程中,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同时利用笔试和实践操作来筛选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训方案不单单针对中低层银行职员,同时还应当覆盖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风险管理决策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有效的提升国内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种管理理念。我们应当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各部门、各产品、各业务之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让风险意识打破部门限制,融入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至于每一名基层员工的工作习惯之中,确保商业银行中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重视风险管理,掌握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从根本上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第一,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一、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二、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三、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四、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五、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第三,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第一,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落后、资产损失率高、抗风险能力弱化,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根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要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提高风险计量水平是当前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虽然风险评级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风险计量则是最近20年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市场风险计量到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思想正是来自于这些风险管理技术。新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是鼓励更多的银行投资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将是银行主导型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协议,在技术选择上应该以建立内部评级法为目标。

第二,强化金融监管

篇7

《指引》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置首席风险官(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负责分管风险管理条线工作,不得分管前台业务工作,直接对行长(主任)负责”。结合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职责,发起行可通过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方式,对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实行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向发起行及村镇银行董事会、行长负责,在发起行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及村镇银行行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属于村镇银行经营层,接受村镇银行董事会及所在地监管部门的高管资格审定和考核。借鉴《指引》相关规定,发起行派驻首席风险官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是“三个确保”,即确保持续发展、确保审慎合规经营、确保风险可控。

推行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模式后,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垂直、独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发起行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报告路线如下图:

发起行村镇银行管理总部的垂直风险管理

一是制订并下发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或意见。通常包括信贷投向、信贷结构、行业及客户限额、流动性管理指标、合规与操作风险控制要求等,对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提出方向性意见。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对此意见进行督促落实。

二是按月开展非现场风险指标监测,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预警和分析。村镇银行须定期向发起行报告相关风险指标监测表,前期指标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和限额指标,如指标发生异常变化则下发风险提示书或整改意见书,进行调整或控制。

三是指导各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开展风险排查并要求其上报风险报告,以便全面了解和掌握村镇银行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风险监测和指导。

四是针对业务异常变化或风险指标变化,组织风险、合规人员进行现场风险排查或专项业务检查,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

五是制订并推动实施村镇银行内控评价办法和实施细则,按年组织审计人员对村镇银行开展全面内控审计评价,对村镇银行内控及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稽核监督,持续跟踪管理变化,并对发现问题下发审计整改意见书并进行后续审计监督。

六是开展以内控及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通过设置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人均工资总额、贷款拨备比率、发起行内控评级、监管评级等指标,引导村镇银行全力构建符合村镇银行特色和监管要求的风险管理机制,达到稳增长、控风险的可持续经营目标。

派驻首席风险官对村镇银行的垂直风险管理

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应按照《指引》规定,负责村镇银行内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并对风险进行统一、垂直、全面管理。具体工作如下:一是牵头组织拟订村镇银行所需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并推动实施。二是组织推动村镇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督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监督检查。三是组织开展村镇银行各项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检查及控制工作;指导风险管理部制订各项风险管理计划。四是组织开展村镇银行授权管理,并对授权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是组织实施村镇银行授信客户信用评级、信贷资产分类及不良贷款的管理,组织授信业务审批、管理,负责村镇银行授信审批委员会工作。六是负责指导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部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开展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同时还负有以下职责:一是组织落实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及相关要求,推进村镇银行按照发起行要求和自身市场定位开展业务及风险管理工作,并实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二是负责定期、不定期向发起行进行独立风险报告和预警。三是配合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开展风险排查、审计稽核工作。

为确保有效履行上述职责,派驻首席风险官应赋予超出一般高级管理人员的更广泛地知情权、审贷一票否决权、检查监督权、独立报告权、处罚权等权力。

村镇银行内部的垂直风险管理

村镇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应设置“三道防线”,《指引》规定“各业务部门是第一道防线,负责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对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负第一责任”,第二道防线是首席风险官领导下的风险管理部门(在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时与合规部门合并设立),第三道防线是审计部门(见上图)。同时,按照《指引》规定,风险管理部可通过向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委派风险管理人员实施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委派的风险管理人员独立实施风险审查,直接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村镇银行垂直、独立、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如下图:

发起行对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的垂直管理

一是为了确保发起行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有效性,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人事关系应隶属发起行,由发起行村镇银行管理部门秉承“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考核、统一薪酬”的原则对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是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应推行定期“轮岗制”。从增强首席风险官的风险管理能力及防范单体风险的角度出发,应进行定期岗位交流,在同一村镇银行连续任职时间不应超过两届。

三是绩效考核。发起行应负责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发放薪酬,基本薪酬应参照村镇银行高管设定,绩效薪酬考核应遵循“注重实绩,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发起行考核与所在村镇银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考核内容可以围绕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核心指标设置,同时参考村镇银行监管评级确定,以有力促进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指标设计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内控体系建设(以发起行内控评价为准)、监管评级、风险报告、贷款资产风险分类偏离度、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处置率、重大事项报告及时有效性、案件及责任事故等。

实施派驻首席风险官制的成效分析

通过石嘴山银行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派驻首席风险官与派驻前的实践对比,派驻村镇银行首席风险官机制在促进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由于村镇银行更多地考虑所在地政府及股东的影响,在市场定位及信贷投向方面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地偏离,通过派驻首席风险官的统一控制,能够更好地坚持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和信贷政策。

二是由于受股东回报率的影响,村镇银行可能会追逐短期利益,通过派驻首席风险官制度,能够更好地执行审慎经营原则,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发起行风险管理政策合规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更好地选择忠实稳定的客户,促进村镇银行稳健发展。

三是当前村镇银行大多实行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风险审查、集中管理的模式,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及时性上存在一定缺陷。通过派驻首席风险官制度,一方面推进了总行授信审批委员会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在支行派驻风险经理模式,提高了支行授信审批效率,统一了全行合规与风险管理理念。

篇8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金融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对商业银行风险实施的外部管理活动的总称[1]。

1.2 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借款者在贷款到期后并不能完全偿还贷款本息,或因为借款者在借款期内出现信用下降、可能下降等风险。

2)利率风险。因为利率的改变所带来的风险就是银行财务的利率风险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方面操作时,因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经营风险。

4)汇率风险。银行资产因为被市场上一个或者多个汇率因素的影响而致使银行中资产损失的风险就是汇率风险。

2.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给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银行是世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银行行业经营风险较高,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危机,不仅会对金融体系运转造成影响,同时对国家经济发展带了很大的损害。因此,对银行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在银行相互竞争、金融监管力度较为放松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风险管理成为了商业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减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缺陷

尽管我国十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多样性,但我国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3.1 风险管理认识及理念上的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往往仅以规模大小来作为对一家银行的评价标准,如果哪家银行规模扩张快、银行的规模大,那么这家银行就是好银行。现在重视扩大规模而轻视风险管理的现象普遍是存在的。事实上,银行并不是以规模大小论英雄的,关键还得看利润。英国有一家银行,总资产盈利率在5年中一直保持在1%,已达到花旗银行等其他欧美大银行水平,在英国受到相当高的评价,而它的规模不超过300多亿英镑、只接按揭的单一业务。银行是不以大小论英雄的,关键是看盈利能力和市值[3]。

3.2 风险防范方式较为落后

由于商业银行在对其经营风险进行管理上,常用采用定向分析管理,而为实行量化分析管理,导致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和度量存在一定的偏差,精确度还有待提高。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若用于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将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出现严重缺失和失真的现象,不能形成资产优化配置管理模式,对银行风险管理科学决策造成很大影响,给银行风险量化管理带了很大困难。

3.3 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线采用的体制都是纵向式的,故而对应的审贷官序列也都是纵向式的。从当前来看,我国的治理模式在结构上还存在很多缺陷,没有建立独立的审贷官序列。国内银行对审贷体制很多都没建立起现代意义上对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多采用横向。国内的大多商业银行中,不管是信货管理部、稽核部还是资金管理的部门,都不能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承担或者有效管理银行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的职责,因为国内大多银行中没有专业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

3.4 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风险管理人才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对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现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包括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的特点,因此,要满足风险管理的现代化需求,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对高的素质。但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与西方国家的银行来比较,存在着很大差异,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难题。

4.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方法

4.1 树立良好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属于并行不悖关系,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业务发展,为银行发展创造有利价值。商业银行每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在银行日常业务运行过程中,选择风险点,并对其风险程度进行衡量,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业务运行风险,在风险控制中创造更多的收益。首先,风险管理者要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以保证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其次,强化银行所有职员的风险意识,实例包括各个部门、各个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检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线融入全行的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当中,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

4.1.1 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

各银行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和风险差异。差别化管理就是要针对不同业务种类制定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归纳相同业务种类的业务特点,找出该类业务的风险控制点,另一方面,在不同业务种类中归纳出他们的共性,在制定风险管理方法时寻求一般性方法,减少风险管理方法数量,便于进行业务关系管理。

4.1.2 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

由于商业银行所开设的业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及信用体系等有着密切的管理。因此,在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需将这些因素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并依据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标准和方法。

4.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估体系等。其一,需对其组织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建立的组织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在商业银行复杂的股权结构中得到应用,并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防范组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行层面上,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善,以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纵向发展及横向延伸。其二,对政策体系进行合理调整。由于政策体系属于有机整体,具有良好的文整形,涉及多个领域和业务。为了防止风险政策体系缺陷的产生,需保证每个领域和业务的政策体系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其三,对决策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为了保证风险决策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必须遵循公正、透明的决策原则,并保证决策体系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得风险管理决策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其四,对评估体系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可以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银行业务风险及收益作为量化管理的基础,把资产质量及其回报率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得银行资产中的不良因素得到消除,资本回报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通过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3 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

从技术层面来看,提高风险管理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银行当前的业务种类决定了对应的风险特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能够有效规避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会受到某种特定的管理工具或者方法的影响,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建立并完善信息收集及处理系统是风险管理实施的基础。通过将市场上多数顾客的信息进行连续大量收集,同时识别预警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

4.4 打造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打造专业的、高素质风险管理队伍是将先进的管理技术、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落到实处的人才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但要注重风险管理技术及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更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才培训的环境,为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注入人本导向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使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打造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为面对今后激烈的国际竞争打下稳固的基础。(作者单位:广发银行郑州分行)

参考文献

[1]孙.国外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与流程的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1,(01):89-90.

篇9

德国邮政银行的经验

德国邮政银行建立了一个在既定目标下的持久而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它贯穿于邮政银行的各个业务领域之中,包括制定战略、分析与评价、管理和控制所有的银行风险。此外,邮政银行还将风险管理和盈利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因为风险控制而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他们用了股本回报率(ROE)来衡量风险管理的最终水平。

德国邮政银行的风险控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银行管理委员会;第二层次是风险控制部门和内部审计委员会;第三层次是分设的市场风险委员会、信用风险委员会以及操作风险委员会。如图1所示。

邮政银行的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织结构,控制风险交易的内容。它为金融市场和其他业务领域制定基本的风险策略,决定风险资本的量,制约风险控制程序和风险容忍水平,确定邮政银行参与交易的产品和市场。市场风险委员会(MRC)负责市场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委员会(CRC)确定信贷政策的框架和信用风险资本的分配。操作风险委员会负责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操作风险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几个不同的部门。

风险控制部门是独立于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外的一个专门部门,专门负责评价集团范围内的各种风险,并保证所有的风险都符合预定的计划和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内部审计部门是邮政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部门,它至少要在3年的时间内审查一次所有的银行业务,并经常审查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直接对银行的管理层报告审计的结果和建议。

国内主要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工行、建行以及中行在上市前夕,对风险管理架构进行了相应的流程再造,使得风险管理架构更加简单、清晰、有效。从总体上看,国有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更趋向于独立性以及全面性。

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构架

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业务战略相适应”。工商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建设中,除了在董事会、CEO两个层面分别设置负责风险管理的委员会以外,在首席风险官下设立风险战略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信贷检查部门等。其中风险战略部门负责全行范围的风险政策、标准的制定以及工具和系统的开发,该部门的工作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

在风险流程方面,工商银行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全国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一是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订和批准流程。二是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三是例外计划的处理流程。四是风险状况变动的连续跟踪流程。五是向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的报告流程。在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方面,工商银行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各类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和IT系统,因为风险计量是经济资本、风险限额、风险调整绩效考核等风险控制工具的基础。

工行设立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双线汇报。工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银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内部控制流程,以及对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关联交易委员会从属于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三人均来自风险管理委员会。工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向董事会汇报,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总行及各级分行的内控合规部承担内部控制以及常规审计职能。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为“六个全”,即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额的风险计量。中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三个模块”,一个体系即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三个模块包括对国内行的垂直式管理模块、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管理模块、对中银香港等机构的董事会管理模块。

垂直式管理模块是指在国内分行及海外分行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辖内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各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牵头组织实施辖内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汇集、管理工作;按要求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报告本行风险状况;对同级业务部门及下级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政策执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组织辖内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认定。

风险窗口管理模块是指在业务部门设立由风险管理部门管理指导的风险窗口。风险窗口的职责包括: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政策、制度,结合部门或系统业务特点制订本部门或本系统风险管理细则、办法,指导本系统各级机构建立风险控制程序;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授权参与业务审批,参与本系统风险限额的分配;组织实施本系统各类风险控制活动;对本系统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完成本部门及本系统风险状况的汇总、归集和分析工作,报送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窗口实行双向负责制,既向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向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窗口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经过集团风险管理部门认定,并定期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董事会管理模块是指对子公司采用参与董事会及其风险政策委员会的方法,传达集团风险管理要求,对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其风险状况进行有效监控。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调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延伸性、垂直性和统一性。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承担风险控制的相应责任。下属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作为风险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是集团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基础力量。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下设5个副总,分别主管风险规划、风险政策、授信评审、系统管理以及尽职调查;副总之下,设立各项业务主管,包括风险规划、内部控制、授信评审、系统管理、尽职调查、零售业务、风险窗口、国内外机构、集中授信、项目、信息以及行政主管;各主管之下,设立高级风险经理以及风险经理等,对各业务风险进行具体管理。对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管理由风险窗口主管负责。

需坚持之原则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与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意义重大,它可以促进邮政储蓄银行优化组织机构设置,提高资产部门的工作效率,强化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有利于邮储银行开展商业银行的全面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获得了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功能,但监管部门根据其风险管理状况对其开展储蓄以外的业务进行逐项审批。因此,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劣,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邮储银行发展银行业务的前提条件。

有利于加强邮储银行的内部控制。以前,邮储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由稽查部通过事后监督检查来促使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防止案件发生。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邮储银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补充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其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督。

有利于邮储银行增强资金运用能力。邮政储蓄转存款制度的改变将自主开展资金运用摆在了邮储银行的面前。邮储银行成立后,将逐步开展各类贷款业务和信贷衍生业务。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邮储银行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又能推动各类资产的发展。

有利于邮储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当前邮储银行对基层机构的风险监管主要是操作风险管理,不涉及到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对总行部门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于信用风险控制,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上比较薄弱。在监督评价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对应的部门进行管理。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将全行的所有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在总行以及分支行建立系统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业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能力。

有利于培养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资本总量有待增加,而且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偏好是追求低风险水平下的适当回报,应“立足于批发和零售业务,逐步向综合化经营迈进”。在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应为:“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发展”。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则是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与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因此,建立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考虑到以下邮政银行自身的特点。

邮政与邮储银行的紧密关系。邮储银行处处体现了邮政的特色。邮储银行的人、财、物与邮政有很多交叉的地方,特别是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邮政公司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必然要考虑邮政的影响。

邮储银行的业务特点。邮储银行目前的资产业务局限性很强。债券市场业务、银团贷款以及协议存款业务在短期内不会由分支行直接开展,但是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资产业务将逐步由分支机构直接开展。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也需要顺应这种业务特点。

邮储银行的人员特点。邮储银行的很多从业人员以前都没有从事过资产业务,更没有从事过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因此,在开展资产业务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速度,而忽视相应的风险,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考虑到以上因素,并借鉴GARP设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构建邮储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以两头为重点,以中间为纽带原则。在短期内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业务还仅仅局限在总行的批发类业务和基层支局的小额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应以两头为重点,总行对基层支局的风险管理又必须以省分行为纽带,省分行对下实施管理,对上实施汇报。

简单清晰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业务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保证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明确、清晰。

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架构设计必须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即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还要重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全面的风险因素。

集中与分级授权原则。采用矩阵式集中,即二维的风险管理架构,双线报告。

框架设计

总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邮储银行总行风险管理最终组织架构应该是科学合理、能满足邮储银行未来发展的结构。

成立风险管理部门,设立首席风险官。首席风险官实现双线汇报制度,对董事会负责,但有向行长汇报的途径。在风险管理部下设立二级管理团队,设立政策规划组,内部控制组、授信业务组、信用审批组、尽职调查组、法律事务组、资产负债管理组、风险窗口组。在各业务部门,如资金营运部、信贷业务部、国际业务部以及其他业务处室派驻风险经理(也可以由业务部门指定相应的人作为对应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部负责,同时也对该部门主任负有汇报责任。如图2所示。

各业务小组对应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块。政策规划组负责全行的风险政策的制定,起草相应的规定和流程;内控组负责全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授信业务组负责对法人和个人客户的主体评级;信用审批组对单个债项进行审批;尽职调查组对需要调查的项目、企业进行调查;法律事务组对全行的法律事务进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组负责全行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分析资产组合和风险计量,分配经济资本等;风险窗口组负责对全行的风险经理进行管理和信息汇总。

发挥内部审计部的功能。内部审计部作为风险管理部的补充,对全行的制度遵守情况进行审计,敦促和评价各业务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门的运作情况。

省分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省分行的风险短期内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风险,在长期内,有可能涉及逐步开展的其他类的资产业务。因此,对于省分行的风险管理框架分以下三步走:第一步,成立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对分行行长负责,并受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省范围内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以及对网点的风险控制,负责对小额质押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进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第二步,在省分行开展其他资产业务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对省分行风险管理的控制,权力上收一级,设立省分行首席风险官,由总行派出,直接对总行负责,但有向分行行长汇报的义务。第三步,省分行风险管理部派出风险经理,对省分行部门进行派驻。

县市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针对邮政储蓄银行基层机构风险内控管理体制的现状和特点,邮政储蓄银行基层支行的风险组织设计如下。

首先,在基层支行设立统辖辖内全部风险与内控管理的风险管理部,将现有稽查部的内控与合规管理等职能归并至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为基层支行风险与内控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在行政上对支行行长负责,业务上接受上级行风险管理部的领导,并定期向支行行长和上级行风险管理部提供风险与内控报告。

篇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篇11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问题优势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保险、制造业等行业的大企业有了发展,从风险管理内容的规范性来看当属银行和保险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在20世纪末2l世纪初,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它不仅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评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一、银行风险的界定及类型

1.银行风险的界定

关于银行风险现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二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双重机会和可能。本人同意第二个观点。

银行风险存在于银行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谋取收益的。对银行风险的正确理解须注意以下几点:(1)银行风险不等于银行损失。风险指的是发生不利或有利事件的可能性;而损失是消耗或丧失的东西,是原来不确定事件形成的一种事实。两者的着眼点不同,风险着眼于未来,损失着眼于现在和过去。(2)风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它具有双重性。(3)它包含多层次风险内容且有动态性的范畴。多层次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等。(4)商业银行风险更多的是经济运行中风险的反映,与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决策方式和经济环境相联系,并不单纯是银行自身的问题。

2.银行风险的类型

我国银监会制定并于2005年2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指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含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从实践来看,对于银行影响比较大的风险主要有四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职责与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单位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是组织内部成员,其利益同组织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各种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审计部门不同于其他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其职能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可以跳出业务各环节的圈子,从全局出发、综合、客观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

现在我们所说的风险管理越来越趋向于广义的概念,公司治理也好、内部控制也好,实际上都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只是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层次有所不同,而内部审计一直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指出,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外部审计师与内部审计师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石,成为开展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必须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定位应该是参与者、协作者和监管者。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条主线。因此,内部审计应当也必须参与风险管理。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内部审计不等同于风险管理。IIA指出,内部审计师在建立和管理风险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别于“风险所有者”的作用。为了避免起到“风险所有者”的作用,内部审计师应该要求管理层证实其在确定、防范、监测风险以及风险“所有者”的责任。2004年9月,IIA针对COSO委员会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以《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角色》为题发表了一份职位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有五项:为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保证、确保风险得到正确评价、评估风险管理流程、评估关键风险的报告体系以及审核关键风险的管理活动。其次,职位说明书对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方面的职责也进行详细的描述:协助识别和评价风险、培训管群层如何应对风险、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完善风险报告体系、维护开发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为决策层拟定风险管理战略。最后,也明确内部审计不应承担以下责任:(1)设定风险额度;(2)强加风险管理流程;(3)向管理层提供风险保证;(4)做出风险应对决策;(5)以管理者名义执行风险应对方案;(6)风险管理的受托责任。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国内外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企业,如杜邦公司和微软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都比较完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实现其业务目标,管理层应该保证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过程,并能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应该在确定组织是否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这些程序适当有效地运作等方面起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师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还需要指出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随着时问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并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即从无任何作用,到作为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到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到管理和协调对风险的管理过程。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内部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手段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二是管理与协调,内部审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协调、管理,并提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三是顾问与咨询,内部审计师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企业确定针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并评价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四是报告与防范,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及时传递并督促落实风险审计的成果,使各类风险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本文出自:

三、银行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风险管理与审计等课题的研究。但是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还存着以下问题:

1.内部审计理念落后

篇12

最早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开始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如何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综合了资产风险管理和负债风险管理的优点,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20世纪九十年代后,在金融全球化、分业经营壁垒消除、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此起彼伏的时代背景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方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的进展包括在险价值法(VAR)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等。现在,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市场风险VAR模型的方法和体系,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二、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新趋势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风险状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由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趋势。

1、要求银行董事会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银行管理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到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制定有关风险管理政策。与此相适应,在组织制度上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要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既同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又充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

2、加大了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力度。新协议广泛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表明,金融监管正从着重信用风险监管转向全面风险监管。全面风险管理(ERM)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要重视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商业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新协议在保留外部评级的基础上,强调建立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并提出三个可供选择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基础IRB方案和高级IRB方案,强调以内部评级为主导来衡量风险资产,确定和配置资本。新协议从过去强调统一外部监管标准转向多元化外部监管与内部风险模型相结合。

3、从事后的静态风险管理转向事前的动态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习惯于事后的静态监管,不能适应银行业的创新和环境变动,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反应。巴塞尔委员会的一系列文件,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原则,促使金融监管由事后的问题处理转向风险导向的事前动态监管。强调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监管。

4、更加重视强化市场约束和信息披露。新巴塞尔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支柱,充分肯定市场具有促使银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功能。因此,要强化风险管理,就要促进市场游戏规则和内部管理规则的互补互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了保证市场约束机制的有效执行,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明确规定信息披露包括核心信息披露和附加信息披露两种情况,综合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不仅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而且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资本结构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同时,加大对炮制和传播虚假信息者的惩处力度,遏制信息失真现象。

5、风险管理的措施不断趋于完善。为了对银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资本要求确定科学的原则,新巴塞尔协议更多地强调银行要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并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IBR法,即内部评级法。同时,它还要求进一步确认信用风险缓解技术来降低信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商业银行纷纷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细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逐步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同时,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逐步完善,银监会的成立,更是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一是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二是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九个方面的最低标准,但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三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也难以避免因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四是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风险监管工作还基本局限在风险形成后的监督、检查和责任划分上,缺乏对风险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分析预测,缺乏先进预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的制度化管理。

四、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应积极寻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增加银行规范的资本增加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水平,提高内部融资能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降低不良资产,减少风险资产数量;国有商业银行可向中央银行申请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增加资本金,发行次级长期债券,补充银行附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

2、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各商业银行要成立内部评级专门工作小组,对银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找出适应银行自身需要的风险分类特征,建立符合商业银行自身要求的资产风险分类标准。要建立一支风险评级专业化团队。对专业人员结构做优化调整,对现有人员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获得更新,从而确保内部评级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