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制作范文

时间:2022-06-18 14:22: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影像制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影像制作

篇1

器材心得

拍摄者对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如果你拿着从没用过的顶级相机和镜头出去拍摄,一定会留下不少遗憾。

很多人认为,数码技术让摄影变得简单了。但相比以往胶片拍摄,数码时代的摄影人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举个例子,胶片拍摄后我们会送去专业店来进行冲洗,让专业人士来照顾这个初步的制作程序。而数码影像的初步制作恰恰完全落在了拍摄者自己的肩上,这时拍摄者不仅要校正拍摄时的曝光效果,同时还要在拍摄完成后进一步对图片效果包括色彩、锐度等进行完善。

当然更多的责任代表着更多的控制力,如何实现这些控制力,能否完成思想层面的画面,对摄影的理论和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就把摄影师们划分出了等级。简单的例子,正片和负片的宽容度上,大家都毫无争议地认为负片有着很大优势。但同数码影像文件相比,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数码影像的宽容度非常接近正片。也就是说,如果在曝光时没有准确控制好光圈和快门的组合,高光或暗部细节就会大大损失,而且没有任何软件可以恢复在拍时丢失掉的数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62-02

传统的课堂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改革,涌现出微课、慕课、翻转课程等课程形式,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微课以其独特的影像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得到教师、学生、社会的广泛关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由于微课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微课的理解与制作还存在许多的误区,为了促进微课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基础上,于2015年继续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要想将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准确、有效、直观、情景化地展现给受众,必须打破传统“课程”的概念。让“课程”在空间与时间上得以充分的拓展,是微课制作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将结合微课制作的实践,以影像思维为基础,探讨课程制作中的情景化、指向性等问题,有效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

一、微课的影像思维

(一)影像思维的内涵

人类的文明发展正在进入影像时代(即符号与符号交换的时代)。影像思维是影像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形式。数字化生存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

影像思维是当代人类的重要特征,是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实践思维与审美思维的统一,是人类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整体感悟的重要途径。

微课的制作必须符合影像思维的规律,将表达、传递的对象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听化,以画框(画面)的形态呈现给受众,受众在其情景化(微课拍摄现场的真实情景与微课传播的虚拟情景)的感染下,领悟微课的指向性,获得良好的自主学习。

(二)微课的影像思维特点

微课不是简单的课程微型化,它是一种可以辅助学习与教学的影像资源。影像受者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时、空,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因此微课的影像思维有如下特点。

1.微课制作的现实(真实)性。微课的制作需要现实,要有微课内容、教师、学生、制作设备与环境等,在这些现实基础上,通过微课制作人员的策划、拍摄、剪辑、合成,最终形成数字影像化的微课,实现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化。

2.微课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虚拟性。微课的传播是在网络平台上以影像符号进行的,表现出其虚拟性。受者接收到的是虚拟现实的影像,通过对这些虚拟现实的影像思维,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认识。这种学习与认识不是简单的现实回归,而是潜在的、超现实的,促进了现实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微课的影像思维特点要充分体现影像符号背景下的真实与虚拟、人造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实现“本质―现象”二元体系的完美呈现。

(三)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特点

1.短小。有专家认为,微课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不要解说[2]。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来说,微课具有短时间的特点。

2.精悍。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程,微课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问题、突出主题。在微课制作时应用影像超现实的手法,以精炼、动态、超现实的“文字、音乐、画面”,达到传递知识、突出思维与方法、虚拟仿真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目的。

3.流媒体格式。微课是以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播

放,为保证流畅的在线学习、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微课制作必须选用合适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并且总容量不能太大,一般不应大于几十兆。

4.情景化。情景化是微课的重要特点,情景是微课内容的载体,微课制作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以充分调动微课受者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性。指向性是微课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上述对微课的要求,微课制作中必须保证其显著的指向性。微课的指向性包括内容的指向性、受者的指向性与情景环境的指向性。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精心策划、合理设计、有效实施。结合情景化,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二、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情景化与指向性制作

目前,微课制作大多是将教学现场、教学课件、教学资料进行简单的视频化转换。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微课程制作势必要经历从粗放到专精的过程,成为具有知识传递、审美体验与艺术价值统一的微课程[3]。

(一)微课的情景化

微课最终是在网络上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受众,要充分体现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微课制作必须遵循影视的呈现规律,以一帧帧的画面传达微课的信息,每一帧画面就是一个场景。在微课制作中,场景可以是现实的复制(现场实拍),也可是人造场景(通过若干实拍的合成与制作),还可以是虚拟仿真场景(以现实为基础,对其进行随时间、空间变化的预测、控制等)等。场景是相对独立性的,每一帧场景表达了一定含义的信息,但是不完整,并且是静态的。制作者还要将若干帧场景关联起来,形成动态的、能够有效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情景。从一帧画面(场景)到动态的、有意义情景的制作过程就是微课的情景化。场景是微课制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微课情景化的基本要素,从影像思考的角度,微课的情景化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

受者接受微课是通过“感知―理解―深化”过程来实现的,微课制作的情景化要满足人的这一认识与学习规律。

1.情景的感知。微课制作要精心创设画面,引入场景,形成表象。根据人的感知特点,把微课的要点有机地融入画面,受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结构、背景等要素的观察、思考,获取对微课所传达信息的感知。

2.情景的深入。在微课制作中,通过对场景的设计、融合,使情景不断深入,达到情景与内容的浑然一体。以景导文,启发想象;引导理解,深化认识,领悟精髓。

3.情境的再现。微课的情景化要能够使受者达到情景再现的作用。情境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超现实的模拟。通过情境再现,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可以升华的形象,情境再现情深意长,融知、情、意,行为一体,能够使受者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微课的指向性

微课的指向性是微课制作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指向性对微课受者的学习具有良好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微课的指向性要依托一定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画面的设计、教师与对象的交流互动、视频环境的烘托等方式呈现。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指向性,要根据微课传达的信息进行策划制作,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

1.教师眼神的表达指向。教师眼神是微课指向性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微课的拍摄、制作、剪辑与合成中,要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眼神的指向性。在近景(呈现教师的胸部以上画面)画面时,教师的眼神应对着摄像机(视频观众),在全景(呈现教师的全部画面)画面时,教师的眼神应对着录制现场对象(现场学生或目标),眼神不能随意飘移。

2.PPT的点眼指向。要善于应用PPT的点眼指向作用,对于重要的问题、观点等可以利用PPT的特点(文字、动画、色彩、多媒体展示等)来表达,在微课制作时将PPT恰当地融入场景,通过场景的烘托突出PPT的指向,使微课受众得到直观、明了的指向感知。

3.场景的指向。通过对场景的设计、导入与导出等手段,可以达到微课的指向作用。场景的指向可以通过“跟踪―模式―展示”的途径实现,要求在制作过程中选好场景,设计模式,突出展示。

4.背景音乐(旁白)的指向。在微课制作中,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或旁白),将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指向性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对重点的学习与理解。

微课是“教学―视频―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产物,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微课,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需要教师、学生、教育技术人员、社会(微课的视频受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学、教育技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影像思维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指导思路,微课制作必须提升内容的情景化,为微课的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指向性。

参考文献: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

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5).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

篇3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测绘行业的4D产品已逐渐成为数字化测绘的主流产品,4D即指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地图(DRG),其中正射影像图以其信息量丰富、直观、获取信息快、数据现势性好等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目前,真彩DMC数码航摄影像已逐步取代了传统航摄胶片,DMC是一个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数字航空摄影系统,它可以完成小比例尺和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航摄工作。而基于DMC航空影像的正射影像图更具宏观性、美观性、实用性,它在城市规划、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未来的数字化空间信息系统中,高质量的DMC真彩正射影像图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

二、 DMC影像正射影像图基本概念

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是利用真彩DMC航片,通过数字摄影测量的原理及方法,对航片进行控制、定向、纠正、镶嵌、裁切等生成的影像图,它同时具有地图的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大比例尺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具有数学精度高、信息量丰富、影像美观真实等优点,有良好的判读与量测性能及具有生产与更新周期短的优势,因此生产高质量的数字影像图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 DMC影像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DMS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制作正射影像的方法是基于DEM数据进行纠正的方法,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的制作需要采集特征点和特征线构建TIN,才能保证其数学精度,使纠正的正射影像不发生变形,而成果图的视觉效果又是由影像的色彩调整决定的。

3.1正射影像图的制作流程

3.2特征点和特征线的采集

用DMS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生产大比例尺DMC正射影像时,影响其精度的主要因素除了航摄比例尺、像片质量、控制点精度外,高精度DEM数据的获取是一个重要而必须的制作过程,因为正射影像的平面位置只有与DEM同高的点才是正确的,但DEM的间隙不可能细到与正射影像的分解力一样,所以总是有变形。而特征线的作用是构建TIN来插出每个像元的高程值,从而保证其正射影像的绝对正确,减小变形,所以在制作大比例尺正射影像时,为了提高正射影像的质量,必须量测一定数量的特征点和特征线来控制DEM的数学精度。一般地要求所有地形变化处都要采集地性线:人工地貌和自然地貌的陡坎和斜坡均要采集上下两条断裂线;河流、沟渠、水库等的水涯线要采集;道路的路边线和路肩、路基线要采集;山沟的沟底线和山梁的山脊线要采集;此外还要采集一些地形变换处的高程点作为特征点,这些点不要求排列整齐。以上元素均要参加生成三角网,构建TIN,是必不可少的采集元素。

3.2数据采集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制作正射影像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变形和影像模糊的地物有道路、桥梁、房屋、沟梁、大面积植被等。以下是几点在数据采集中值得注意的制作方法和总结:

3.2.1.居民地房屋的数据采集

居民地房屋覆盖区的数据不能采集房顶高程,而要测至地面,并保证DEM的高度一致,纠下后的房屋才不会扭曲。

3.2.2.高速公路和立交桥的DEM制作

高速公路和立交桥的DEM的获取是制作正射影像的难点,要保证其上下位置都正确,需分层编辑DEM,一般先把DEM编辑到地面,纠正后的正射影像中路面和桥面部分是扭曲的;再把DEM编辑到路面和桥面上,并加绘特征线,纠正后的正射影像路面和桥面是正确的;然后在photoshop下进行裁切、拼接和合并,保留正确部分的正射影像图。

3.2.3.陡峭的山脊、山沟处的数据采集

一般地,在陡峭的山脊、山沟的沟底采集特征线,可适当压低山脊、抬高山沟处的高程,既能达到DEM的数学精度,又能避免影像变形而出现的“滑坡”现象。

3.2.4.大面积森林覆盖区的DEM制作

大面积森林覆盖区的DEM如果编辑到地面,纠正后的影像会模糊,而如果将高程切至树冠,影像会很清楚,所以为了保证清晰,将DEM编辑到树冠上,周围与地面相接的地方要平缓、光滑的过渡。

3.3.正射纠正

采集工作完成后,利用特征点和特征线生成三角网,提取数字地面模型DEM,然后用DEM数据对原始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对纠正后的单片影像进行逐片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有变形,最常见的有公路、铁路的扭曲变形;房屋的拉伸变形;山体植被的“滑坡”等,如果不能确定是否变形,可同时调出原始影像,与相对应的要素进行对比。发现变形后、就必须回过头来进行检查,如房屋变形处,可能是保留了房上高程点,也有可能是房后坎无下坎线导致变形,若是前者,就必须剔除房屋上的高程点或离散点,若是后者就要求补采下坎线;对于道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这一类线状地物,容易发生扭曲的原因,是此段道路边线采集高程不太准确,采集深度深浅不一,对此类因深度不对,即道路两边线深度不一致所引起的变形现象,则必须重新采集此段的道路边线,采集时结点不能太少,要有一定的密度。山体植被模糊是由于高程测至了地面,为保持影像清晰,需将高程切至树顶。

3.4.正射影像图的镶嵌

DMS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的正射影像镶嵌模块有自动镶嵌和选择镶嵌线镶嵌两种,自动镶嵌是系统自动根据像片重叠度进行拼接,这种方法速度快,但拼接处有明显的色彩差异,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选择镶嵌线镶嵌是根据影像的实际情况,在像对间、航线间勾出折线作为镶嵌线的拼接方式,选择合理的镶嵌线是正射影像拼接过程中重要而必须的操作。在作业过程中一般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 镶嵌线尽量贴着地面走;

(2) 镶嵌线要尽可能避开高大建筑物,并减少高大建筑物对其它地物的遮挡,否则在像对或航线之间拼接时会发生房屋对倒或相互挤压的现象。

(3) 镶嵌线尽量沿着线状地物,如田埂、路边线、水涯线等,便于后期影像处理,且不易产生明显分界线。

(4) 镶嵌线尽可能避开重要地物,以确保重要地物的完整性。

(5) 镶嵌线尽量走直线,避免选取小角度折线。

3.5.正射影像图的后期处理

正射影像图的后期处理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下进行。上面操作生成的正射影像图存在色彩不均匀、图像灰暗等缺陷,需在图像处理软件下调整饱和度、色阶、亮度等,达到图像美观、现势性强的目的;然后根据用图方的需要,加注必要的注记和符号标志,附上与地形图相一致的公里格网和内外图廓整饰及注记,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正射影像挂图或正射影像分幅图。

4.结束语

正射影像图作为一种数字测绘产品,因其具有几何精度、数学精度和影像特征,而且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直观真实等特点,所以各行业对正射影像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正射影像图的制作方法虽已成熟,但要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其制作工艺还需不断改进;再者,因为制作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外业要作像控,内业要加密和采集特征线等,使得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较长。所以除掌握以上工作经验和技巧外,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高效的制作方法将对于加快完善地理信息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祖勋、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学[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平,数字正射影像的制作技术及问题探讨[J],测绘通报,2003

3.赵巍、翟文,制作高质量正射影像图的生产实践,测绘技术装备,2005

篇4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gital navigation based on the number of projective is like figure (DOM)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through the test, the aviation digital imaging (UCD, UCX, DMC) process,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precision achievements, summarizes the technology process; Thus formed a more mature based on aviation digital imaging mode of production and process flow.

Keywords: aviation digital imaging; Numbers are projective like; Empty three encryption; DOM

中图分类号:TN1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航空数码摄影和胶片摄影相比,省去了冲洗过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航空数码摄影照片为真彩色、而且分辨率特别高,将慢慢取代胶片摄影。本文主要论述数码航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的生产流程,以杭州、永嘉测区为实验对象,了解数码航片的空三加密过程,并得出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可以实现数码航摄的规模化生产。

通过对目前航空摄影测量生产软件的升级换代及生产技术工艺的革新,达到胶片航摄生产向数码航摄生产的基本转换。

基于数码影像的数字正射影像(DOM)生产流程

本节主要简述了DOM的生产流程,在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软件,以及一些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Dom产品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内不附加矢量信息)、图廓整饰信息、元数据。

影像产品按颜色分为两类:黑白(代号为D采用256级灰度)、彩色(代号为C,采用RGB颜色)。

Dom以图幅为单位采用非压缩tiff格式存储数据*.tif,并附带空间定位信息文件*.tfw和图廓整饰文件*.dgn。

生产流程

数字正射影像生产使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采编系统(GeoStereo 3.0)完成数据采集,并由影像匀光软件(GeoDodging)与Photoshop来完成DOM的拼接与后期调色处理。生产流程如下:

图1-1生产流程图

数字空三加密过程

建立测区目录及准备测区基础数据:测区基础数据包括影像数据文件*.tif,测区信息文件*.inf、数码相机文件*.cam、控制点大地坐标信息文件*.gd。

制作金字塔影像,然后导入相机参数,无需量测框标,加密软件自动完成内定向。

加密区内航线间选取航线拼接点、每张航片选取标准点位点及地面控制点。

进行相对定向,即自动匹配内业加密点、构建自由网。

在经过多次人工修测人工点的粗差后、删除或修测航线连接点、地面定向点、检查点中的粗差点后,进行多项式整体平差和光束法整体平差。

在完成加密测区与相邻加密测区接边后,输出最后空三加密成果。

DOM数据采集

定向

导入数字空三加密成果。

核线重采样

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采编系统的测区管理模块下,将影像数据、加密成果、定向成果导入该系统内,由系统自动完成核线重采样。

导入的数据要求如下:

Geolord-AT空三加密成果导入

导入的数据包括*.tif、*.kb、*.outkb、*.wfw,以及控制点文件*.bmc 和相机检校文件*.ftc, 或者是*.tif、*.inf。

VirtuoZoAAT+PBBA空三加密成果导入

导入的数据包括*.tif、*.iop、*.aop、*.spt, 以及控制点文件*.ctl 和相机检校文件*.cmr。

获取DEM

直接导入由GEOTIN 软件生成的*.dem文件,获取的DEM 范围要求能完全覆盖DOM并满足DOM纠正要求。

DOM 数据采集

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采编系统测区管理的正射影像制作功能,以像片为单位,生成单片正射影像。

DOM 数据处理

正射影像镶嵌与图幅裁切

a. 选择图幅范围内需要镶嵌的所有单片正射影像,利用匀光软件对其完成拼接、图幅裁切、匀光输出,最后生成影像文件*.tif 和影像定位信息文件*.tfw。

b. 正射影像间拼接时,应检查和适当编辑拼接线,合理选择平滑参数,使拼接效果最佳,无明显拼接缝。拼接线应尽量避开成片居民区,沿河流中间或道路中间排列。

c. 图幅裁切按照覆盖内图廓线范围、最小DOM栅格矩形进行,裁去矩形外的影像,为确保影像拼接无缝,裁切时需要外扩10像素左右。

正射影像修饰

a. 本着自然美观的原则,应对影像进行适当调整,使影像清晰,色彩柔和,反差适中,图幅之间无明显色差。

b. 对正射影像里出现变形(如模糊、重影)面积较大的区域,通过贴补一块原始影像(经过纠正)的方法来解决。

c. 影像阴影过长,密度过大,并掩盖相邻景物的区域,应进行阴影和密度处理。

d. 影像反差过大造成色彩不柔和,反差过小影响景物判别,应进行反差调整。

生成图廓整饰文件

在MicrostationV8生产平台上调用程序生成DOM图廓整饰文件,并转换成DWG格式。

整饰文件包括图廓整饰和图内注记。

结论

通过对目前航空摄影测量生产软件的升级换代及生产技术工艺的革新,实施了胶片航摄生产向数码航摄生产的生产技术改造试验,基本完成了胶片航摄向数码航摄生产体系的转换。

成功探索了基于数码影像的数字摄影测量新的应用模式和航空摄影测量新的作业模式,并形成了较成熟的基于航空数码影像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航空摄影测量已经越来越多的采用数码航摄仪获取原始资料。而现阶段航测生产依据的《航空摄影测量规范》的一些技术指标还是针对传统的胶片航摄影像,因此目前在数码航摄影像生产中,需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合适的像片控制点的布设方法。

参考文献

[1] 楼燕敏、徐攻博. 数码航摄生产及雷达测高试验工作报告 2008.83-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