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07:08: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员工关爱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 要: 如何管理并激励新生代员工成为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问题。职场新人的入职,如果适应不良,就会导致极高的工作压力、较低的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通过将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引入到新员工入职适应的管理过程之中,全面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环境,及时发挥工作能力, 有利于提升员工关系管理和员工服务体验,促使组织心理- 团队心理- 员工心理形成共振,为建立和完善与企业经营战略更紧密结合的组织心理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组织心理管理;心理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00-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刘丽荣(1984-),女,山西太原人,研究生,高级HR 经理人、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发展、员工关怀。
一、新生代员工的入职管理
1. 新员工适应管理的问题
A 企业是股份制、高成长型企业,因业务的发展,需要扩增企业员工。近几年通过校园招聘,录用了约1500 名新员工,新员工试用期为六个月,试用期内累计离职人数约451 人,离职员工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约24 岁,约60% 的员工离职时选择“裸辞”。
人力资源部通过进行离职访谈和用人部门的离职反馈情况表明,新员工存在突出的入职不适应问题。新入职员工进入职场,就面临角色转换、岗位职责、职场规范、工作要求等新的压力和挑战,工作适应难度大。上述状况会对新员工造成比较明显的心理压力,导致工作激情的减弱,绩效不佳。离职员工建议加强新员工的适应管理,开展职场适应和心理辅导等相关培训和指导。
2. 新员工适应管理理论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入职适应被认为是组织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Feldman, 1976)。在组织社会化的过程中,新员工必须学会胜任新职务、建立新关系、澄清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评估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工作适应的结果是促使新员工不断增进环境要求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匹配度,并且同时降低感受到的冲突(Aycan,1997)。因此,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而言,需要重视新员工职场适应的问题。良好的工作适应,不仅有利于新员工的职业发展,还能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的价值,提高人力管理效能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中,对新员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能帮助员工提高对角色的认识,让员工逐渐被组织和其他同事所接受。帮助新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成长的心理援助计划是必不可缺的。
3.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又称员工帮助计划,是由企业为员工提供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EAP 通过向员工提供关注其个人心理和行为健康的各项服务,帮助其解决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以此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满足感,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效益。企业界越来越重视并依靠员工心理援助计划服务于员工适应管理,一是员工的心理健康,二是员工的压力管理,三是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四是员工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协调。
二、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在新员工管理中的实施
1.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服务模式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服务,可以通过内部的工会、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与外部专业机构联合成立EAP 专项小组,开展多渠道、多方法心理调查,收集并分析员工心理状况,为企业制定有效的心理管理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开发内部咨询服务资源,培养员工志愿者服务团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手册、海报、短信、微信、讲座等平台,提高员工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员工心理服务水平。
2.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具体实施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新员工适应管理过程中,主要的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可以通过心理调查、心理培训和危机管理三种方式展开。
首先,心理调查以心理资本理论和员工心理健康研究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以问卷调研、面谈的方式进行,以积极情绪、工作压力、职业困惑等职业心理健康指标和满意度、忠诚度等组织态度指标为核心,以工作要求、组织资源为关键驱动因素,对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组织状况进行心理调查,帮助管理者全面了解员工心理现状,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其次,心理培训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员工心理需求,以EAP 实务培训、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进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员工以阳光、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发自我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主要心理培训课程包括:压力管理课程、管理者提升课程、心理资本提升课程。
最后,对于职场突发性事件,危机管理人员要实行从员工危机教育、高危群体筛查干预到突发事件危机干预三级危机干预模式,为组织提供全面的危机管理及干预服务,帮助员工及其周围人群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维护组织公众形象。
3.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运行机制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是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援助计划,通过对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行为方面的干预,帮助新员工更好地适应管理,平稳度过职场适应期,保证组织稳定运行、和谐发展。
首先,在生理方面,员工因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EAP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和身体保健措施,缓解和疏导生理方面的症状,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传递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强化员工的归属感。
其次,在心理方面,员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EAP 服务解决员工在工作及生活中的心理障碍,通过合理、科学的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心理关怀、精神按摩,提升员工的士气,积极主动地调整员工的情绪,重视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满意感与安全感。
一、安全生产
安全是电力生产的首要要求,也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安全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时召开班组安全周会,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员工从生命安全的高度认识安全的重要性,自觉的去关爱生命、关爱家庭、关爱企业,做到警钟常鸣,提高防范意识。认真学习国网公司,建德局,新龙公司的各类文件,结合三不发生,九个务必狠抓安全工作,始终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工作任务。
二、两票三制
严格执行两票工作制度,不管任务繁简,工作两大小,必需持票作业。第一,做好工作前的现场勘查,找出危险点,不安全因数,始终要让工作现场处在可控,能控,在控的状态中。第二,认真严肃的开好每次班前会,三交三查清楚,仔细。交底时每位员工必需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危险点,防范措施。第三,事后总结,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安全隐患。
三、材料及资料管理
制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材料管理员,必需了解每天进出材料,仓库必需有清楚的台账,进出材料清单,合理的上报各类材料。在项目结束后,马上盘存仓库及废旧材料的登记上缴局仓库。绝不虚报,假报材料。
在项目开始前拿到设计书及三措一按,仔仔细细的进行学习,每月排出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好每天的工作任务。在项目结束后及时上缴各类有关资料并留存根。
四、加强沟通,服务于民
加强与供电营业所,配电工区等主业的交流,沟通。在其范围内的改造,施工。停电必需提前出具停电联系单,做到事先提前通知,提前准备。
施工中,科学合理安排走线,支架的安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与用户发生口角,耐心,仔细的解释给用户听,必需做到百分之一百的优质服务。
一、新员工离职的原因分析
新员工加入企业时,面对周围陌生的面孔和全新的工作环境,心中多少会充满一些不安的情绪,在工作中也往往不知所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茫然,甚至有的入职没几天就提出辞职。一般来说,新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刚入职的员工都有自己的梦想,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与社会接触的深入,越发感觉到目前的生活与理想中的相差甚远。许多辞职者为了找到更适合自身条件的工作,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亮点,提高工作愉快程度,就会选择辞职,还有的人认为如果不能在两三年里获得重用,那就意味着职业前途的终结,因而选择辞职。
2)薪资激励体系不完善。一是薪资激励辐射面不大、力度不够。对新员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横向大锅饭”并未打破,打击了部分新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激励方式单一,基本只靠工资一种激励方式。而新员工最希望获得的激励方式是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奖金、职位晋升,由此可见,除了金钱之外,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奖励途径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3)绩效考核管理不科学。一是企业考核指标设定不合理,多劳者不一定能多得,容易挫伤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考核制度执行力不够。由于岗位说明和职位规范不够明晰和缺乏操作性,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流于形式,好好先生,平均主义。三是缺乏绩效反馈。考核者只对新员工进行单向考核,却缺乏与其之间的沟通,从而使考核存在不公正因素。
4)员工培训体系不健全。重培训计划,轻培训结果,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效果却不好。还有,只培训少数成员。这里有两个错误导向:一是有的领导认为应该重点培训那些经过挑选、有发展潜力的人员,从而忽视了对所有人员的培训;二是认为单位的现时工作最主要,因此,培训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了“闲人培训,忙人没时间培训,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造成新员工对培训结果满意度不高。
5)企业保障制度不完善。福利待遇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吸引人才的条件之一。新员工同样面临吃、住、行的问题。由于新员工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都比较弱,没有能力买房,企业又缺乏相应的住房帮扶措施,相当部分大学生买房压力大,不得不另寻高就。
二、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的对策
鉴于以上原因,企业应该制订具备针对性留住人才的有效计划,把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筛选出来,为不同的新员工做出不同的人才保留、培养计划。
1)源头控制,把好招聘关。新员工能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融入团队,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聘工作的好与坏。如果新招进来的人才都是合适的人才,那么他就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反之则不然。一是要招收对企业文化认同的新员工。一个不了解、不认同企业文化的新员工是不可能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也很难在企业中稳定下来。因此,企业招聘人员必须要对本企业的目标、策略、文化和价值有着很好的理解,并以此作为招聘过程中评估应聘者的一个重要依据。二是要对应聘者的岗位胜任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岗位技能对刚出校门的应聘者来讲几乎是空白,此时只能看一些能够表现出来的通用能力,主要就是胜任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与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招聘进来的人都是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的、合适的人才。
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科研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断重视,大多数的单位为了能招募到优秀的员工,不断拓展招聘渠道和完善本单位的准入机制。在人员招聘时,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诸多项考核,最后脱颖而出者在经过复杂而繁琐的签字审批后方可上岗。可以说整个招聘过程是慎之又慎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新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然而招聘工作只是一个开始,随之而来的就是新员工的接收分配,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新员工的试用期管理?
试用期是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适合其工作岗位,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试用期的约定是为了给企业考察劳动者是否与录用要求相一致的时间,避免用人单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对于试用期,用人单位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考察期;应同时看作“育人期”,通过试用期的培训、帮助、关爱,引导和促进新员工的快速成长,使之自身发展与单位的战略融合一致,避免因试用期内的管理问题或因彼此之间的误会而与优秀人才擦肩而过。
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及实际情况,我认为做好新员工试用期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单位从上到下,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定要重视新员工试用期管理这项工作。科研事业单位招聘中大多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人员编制有限,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因此特别重视招聘录用环节,设置诸多的准入门槛,一旦面试录用,后续的试用期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另外,很多HR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新员工我们招聘来了,试用期考核你们用人部门自己看着办。即便应聘者通过了面试被录用,也应该在试用期中对其进行跟踪考核,确保能胜任工作岗位,这才是招聘工作的闭环管理。
其次,明确试用期工作任务,制订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考核计划。试用期的首要目标是考察新员工是否具有与录用要求相一致的岗位胜任能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会同用人部门为新员工安排试用期工作任务,并按照工作任务实施考核。任务安排必须要结合岗位,并且要有明确的计划方案和考核节点。考核过程要有留证材料作为依据,被考核人应签字确认。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证明其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解除劳动关系的依据。这样即可通过试用期管理来防范因招聘选错人而产生的一系列用人风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试用期中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劳资双方关系并不稳定,单位不适合交给新员工特别重要的任务、不宜披露单位重要信息及商业机密。也不建议安排尚在试用期内的员工进行重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当然必要的岗前培训除外。
接下来,精心组织新员工参加系统完善的入职培训。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凝聚力量,而入职培训就是吸纳新生力量的最好方式。入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员工深入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使新员工在尽短的时间内融入到单位的氛围当中来,内容应该包括单位长期战略规划、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规范制度、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等。考虑到科研事业单位的新员工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在培训中应突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这些刚刚步入职场的学子从学生向职员的身份转变,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通过培训实现人与组织的高度匹配。入职培训可分为单位级、部门级、班组级等三级培训,应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切忌冗长、烦闷。
入职培训之后,应该让新员工尽快参与实际工作,适应具体的工作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建议请有经验的老员工作为导师对其进行工作指导与帮助。HR也应及时与新员工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
综上所述,科研事业单位在试用期管理中要对新员工综合素质、是否胜任工作岗位进行全方面的客观考核,继员工招聘之后,把好员工入职的第二道大门,及时规避因选错人而产生的经营风险、泄密风险以及劳资纠纷风险等,切实做到风险防控;同时还应利用试用期积极主动地宣传单位的长期战略规划、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引导新员工做好身份转变,使其深入了解单位、融入新环境、快速成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目前,科研事业单位由于受人员编制所限,以至于编制内、劳动合同制、劳务派遣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给试用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无论是从试用期管理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或者实效性,都与企业尤其是外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强力推进,试用期管理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