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14:0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员工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实行人本管理是符合医院现实的发展需要。医院作为向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要求每位医护人员依靠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优质服务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每位具备这种能力的医护人员都是医院稀缺的宝贵资源,是医疗卫生行业难得的知识型员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医学人才,人才是医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服务的对象成百上千,每位患者的病症情况又有不同。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不同病症的需求提供一对一的治疗和服务,有利于帮助患者加快治愈时间,利于间接宣传医院的良好声誉,对维持医院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行人本管理是满足新时期社会的要求。围绕着“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疗改革出台之后,医院针对服务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医疗卫生改革,要求每个医护人员把患者当成是服务的中心,围绕患者展开人性化的服务工作。然而出台鼓励的医疗政策与现实践行的结果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当前医院在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对医院员工进行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医疗卫生改革市场与政府监管机制不协调,出现医疗机构变相竞争逐利现象严重;医疗机构自身没有把发展内部服务管理与外部扩张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甚至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过度追求外延式发展;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时候,没有对自身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对患者的反馈与需求没有能很好地进行分析和满足,缺失合理的人性化服务。当今新时期社会要求的是具有专业技术与优质服务的医疗队伍,继续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完善医院员工管理制度,促进医院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实行人本管理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资料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的人们对温饱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更多优质服务的需要。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医院员工能够进行运用创新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在医院员工管理制度中引入人本管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从人的角度出发,根据每个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化管理,助推医院管理体系向着创新化道路的发展。
三、如何把人本管理与医院员工管理相结合
(一)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医院管理层通过加强医院的人文关怀,从人的需求出发,打破职位产生的等级制度,加强医院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与各个阶层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身作则努力奋斗,给基层员工做出良好的工作榜样,调动各个员工的工作热情;针对员工的需求给予员工适当的人文关爱,与员工一起携手创建和谐的、人文氛围浓厚的医院环境。(二)完善医院人事制度与考核制度。完善医院人事制度,是进行人本管理的措施要求。这就要求在用人机制打破干部终身任职制度,打破干部垄断医院职位的严重局面,在社会上进行公开招聘人才,创造健康的医院用人制度。完善人事制度的渠道可以走群众路线,根据基层员工的要求,多多听取医院基层群众的声音,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制度完善。通过完善医院绩效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同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奖惩制度,鼓励员工多劳多得,投身广大的医疗工作事业。(三)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人本管理的中心是人,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同时要兼顾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强化员工的自我参与行为。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表现员工的个人需要,从而加强员工的内在责任感与人文价值观念。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员工的全面发展建设团结合作的队伍,从而保障医院的常态化健康发展。
(四)人本管理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管理,在医院运用人本管理的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利于激发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全面增强医院对外的竞争力。在新时期须结合人本管理对医院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发挥管理与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也有自己的组织机构,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一般来说,企业在创办初期,股东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企业财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有多方面体现,主要包括企业股东出售股权、获得股利和股东分红等。其中企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股东持有的股票。股票价格在市场环境下,随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市场上股票价格的高低反映出来。因此,股票价值对股东财富有着重要影响,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股东的财富的重要影响。股票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决策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企业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因而,合理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企业成本,保持企业股价保持持续稳定,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排列。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员工。
①生理需求。
首先在学校工作每个人要解决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员工提供可口的饭菜,便利的交通工具,良好的办公环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
②安全需求。
主要是指学校能够保障教职员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包括防止被盗、危险的预防、职业有保障、有各种保险和退休金能够保证员工现在的生活和退休后的生活等。
③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员工是指每个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和他人有一定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以人们都需要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活动就构成了社交,当员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一种对社交的渴望,当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对员工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社交如果失败,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员工的精神状态,后果是影响工作,因此良好的社交环境也是管理者需要重视的方面
④尊重需求。
人们对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尊重需求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得到了尊重,就会更加满足和感到幸福,对生活充满向往。高职员工对尊重的需求主要是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看到自我实现需求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可见自我实现需求对于一位员工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如果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就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端,可以赋予他前所未有的力量,这是一种最和谐的状态。所以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来满足员工实现人生理想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1.2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
①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高职员工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合适的薪酬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②相互关系需要。
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的需要。高职员工也有社交的需要,学校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
③成长需要。
主要指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不仅想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还要开发自己的新能力。高职员工更需要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在学校中成长,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1.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所提出的。这个理论是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通过对美国匹兹堡地区二百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调查访问后得出的结论,调查中他发现,激励因素就是与员工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所有因素,如果能够改变这些因素就会使职工对工作满意。保健因素就是指员工的工作环境,这类因素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引起的后果就是员工对工作的不满。双因素理论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归纳为员工感到满意的就是激励因素,员工感到不满的就是保健因素。在高职院校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找到使员工满意的激励因素和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例如可以激励员工的因素包括工作上成就感,工作得到领导认可,个人成长和晋升的机会提供;管理者还可以从工作环境和条件、薪金、职务、地位、单位政策与行政管理这些外在因素也属于保健因素方面去探究如果达到高效管理的途径。
2过程型激励理论
2.1佛隆的期望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佛隆所提出。佛隆认为每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和实现目标,目标没有实现前,表现出一种期望的情绪。此时的这个目标反作用于人,表现出对人的动机是一种激发,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就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佛隆的期望理论如果运用到实际中可以获得这样的经验,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如果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可以为员工设置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为员工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员工通过努力最后能够比较满意地完成目标。
2.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员工将自己的所得与别人进行比较,感到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如别人时,就会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报酬公平,员工就会获得满足,从而被激励。如下述公式所示,报酬是否公平员工不仅要看绝对值,还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社会比较,报酬的高低都会引起员工心理上的情绪,当员工感到自身所得报酬与付出相同时,心理上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员工的报酬与付出小于他人的报酬与付出时,就会感觉报酬过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员工可能会减少自己的付出,从而使生产率降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员工,当员工得到的报酬比实际付出低时,员工就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当高职员工得到的报酬与实际付出相符合,员工的心理上就有一种满足感,从而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提出目标自身有激励功能,有目标比目标不清更能集中人的注意力;有明确的目标比只有空泛的目标更能激发人的工作动力。一个人如果定好了目标,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将自己取得的成绩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照,随时调整方向,最终实现目标。洛克认为设置合理的目标能够很好的激励员工。在高职员工中给员工设置一些合理的、难度适中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对员工的考核中设定量化考核目标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设立的目标通过员工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不要太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这样就能促进员工为目标而奋斗,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实践任务。
3强化型激励理论
该理论由斯金纳提出,他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不断地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在学校中当学校给予教师的课酬提高时教师们就会选择多代课以提高工资,这种方式就是一种正强化。反之如果课酬过低而科研经费较高,教师会减少课时数去集中精力搞科研,较低的课酬成为一种负强化。
4综合型激励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把一个人得到的报酬分为外在和内在报酬。外在报酬有薪资、地位、工作环境等,这一报酬满足了员工最基本的需要。内在报酬是员工给予自己的报酬,如员工对自我能力的肯定等等。它满足了员工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与工作努力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根据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来看,高职员工属于知识型员工,对高职员工的激励要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根据员工的特点,将各种激励选择后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
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1.这种看法说明,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研究营销人员的情绪情感在服务营销中尤为重要。
一、服务营销中员工情绪情感的影响
有形产品在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生产和消费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服务则与之不同,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活动或利益,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2。这也就是说服务基本上是表现出一系列的行动,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提供服务的员工、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用以解决顾客的问题。由于服务是一线员工与顾客面对面进行的,因而在服务营销中,一线员工情绪和情感控制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决定了员工提供服务的质量
情绪资本是智力资本的燃料。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生活的高级生命形式,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一般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
服务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点,即服务人员向顾客提供服务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在服务过程中,要能提供给顾客满意的服务,一线员工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准确可靠地执行所承诺的服务,还要在对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表现出帮助顾客及提供便捷服务的自发性,能将顾客当作个体对待,从而给予顾客关心和个性化的服务,强调在处理顾客需要、询问、投诉、问题时的专注和快捷,激发信任感,和友好态度,能增强顾客信任的能力。这些要求中情绪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而负面情绪则会使得原本顺利的过程出现障碍。如由于意识到即将出现的危险而产生的惧怕和不安、某种委屈和不平之事而引起的极度不满和对立情绪,无动于衷、缺乏干劲、对企业的事情不感兴趣、压抑等等都会影响到一线员工的认知水平和反应能力,从而降低服务质量。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员工就是服务、员工就是顾客眼中的组织、员工就是营销者”。
3.在服务中满意的员工有助于产生满意的顾客,如果员工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快乐,顾客的满意也难以实现。
(二)员工的情绪表达影响着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
情绪和情感还具有表达功能。当一个人某种情绪情感发生时,会伴以身体外部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表情,情绪情感正是籍以表情而获得其独特的表达功能。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还能反过来在影响这个人的情绪与情感,这是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
服务不是实体产品,服务既无可见的实体,又无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统一尺度。服务质量的高低,只能由服务对象感知。而这种感知结果的好坏,在感性消费时代至关重要。顾客作为拥有复杂的情感的个体,他们不只需要产品与服务,也希望与这些产品及服务建立起感情关联。当顾客感到员工用真诚与热忱对待他们时,他们也会以相同的情感回应。一个愤怒和沮丧的营销人员尽管按照工作流程对顾客进行了周到的服务,但可能会由于自己情绪情感而使顾客并不感到满意。这种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互动,会变成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
(三)服务中一线员工面临更大的情绪压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员工的情绪情感状态,服务产品的这种特性要求工作中除了一般需要付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外,服务中还要求员工情感的付出。情感付出一词由阿里·霍克希尔德提出,意指提供优质服务所需的超过体力与脑力技能之外的劳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付出在很多时候和员工本身的情感是相矛盾的。在某些情况下,一线员工感到他们被要求做的事情与他们的个性、价值观、生活取向之间存在着冲突。服务中的其它一些因素也会强化这种压力。在组织机构内部的政策与客户要求发生冲突时,一线员工需要确定是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还是尽可能满足顾客的愿望,员工在情绪、情感上倾向于哪一方才是合适与合理的。另外顾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时甚至相互冲突,在为众多顾客服务时,经常很难或不可能同时为一群口味各异的顾客提供满意的全方位的服务。而在服务中每个顾客的表达能力和方式不同,一线员工必须能在不同的表达中清楚捕捉其消费需要的核心,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虽然标准化管理对提高服务营销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但标准化无法成为服务营销质量管理的基本哲学。服务营销活动是一线员工直接与顾客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企业无法控制的若干因素,只有一线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经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某些因素变化对企业的不良影响。
二、有效开展员工情绪情感管理的方法
由于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服务市场不断增大,服务在经济中的主导性作用日益增加强,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及其经济贡献已经引起了人们对服务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服务行业中,管理好员工情绪已经成为更好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的一个关键。
(一)招聘合适的员工
在服务领域员工招聘中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在专业服务领域中如律师、医生、教师等的招聘中,只强调员工的专业素养;在一般的服务领域中,如不需要太多劳动技能的行业中,如各行业的服务员、导购员等,更多强调低工资和低成本,很少注意员工的服务意愿和服务精神。“招聘一个友善的人容易,把一个不友善的人训练成一个友善的人就困难多了”4。兴趣是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力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或积极的情绪反映。相比较而言,社交取向的人更喜欢社会交往性工作,这类人通常喜欢周围有别人存在,对别人的事很感兴趣,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
(二)树立为消费者平等服务的意识
一般企业在招聘到员工之后都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在培训中只注重对员工劳动技能和工作流程的培训,忽视对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的培养。在员工培训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素质培训之外,更要明确服务人员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培训员工以便提供标准化的友善服务。快乐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能够做到这些,必须具备平等的意识。一个优秀的服务人员,他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和客户是平等的,他认为为顾客服务,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具有能满足他的需求,我的服务具有良好的内在价值,是和客户等值交换的。他为客户服务的时候站的角度是平等的,不会感到为客户服务是低人一等的。
2.强化安全学习交流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按照“公司组织学、专业组织比、班所组织练”的思路,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技能演练,全面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实战能力。侧重典型案例分析。开设安全教育课堂,分析电力系统内及社会其它行业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结合本职工作分享安全经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开展特色主题活动。通过安全演讲、看图识患、安全知识技能比赛、员工“一带二”、安全标兵评选等活动,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3..强化风险管理
完善应急处置。成立应急抢修指挥中心,结合实际编制涵盖工程施工、事故处理、自燃灾害等16个类别的应急预案21个,并适时修改完善。围绕应急处置,实施“工单提醒-到达现场-故障排除-质量检查”的闭环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应急体系,提高职工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急演练。有针对性地安排季节性演练,开展应急抢修、配网维护、重大活动保电、自然灾害抢险等演练,在实战演习中规范、细化应急预警和风险处置流程。落实风险预控及隐患整改。围绕现场作业风险管控,实施“作业前风险点和风险源识别-现场安全措施布置和风险点控制-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作业后总结跟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围绕风险隐患整治,实施“隐患排查-梳理分类-落实整改-复查验收-信息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将风险及隐患及时纳入问题库,分等级编排预防措施和整治计划,落实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全方位控制和常态化管理。强化横向纵向沟通定期召开部门周例会。每周五各部门自行召开安全调度会,总结一周安全情况,清理分析风险点,完善安全措施,部署下周工作,形成一周安全动态分析报告,下发给每位员工,确保纵向贯彻到底。定期召开公司安全月例会。每月1日由供电公司经理主持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安全例会,对上月及本月安全动态进行分析,查找部门间协作盲点,确保横向执行到边。
企业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信仰、态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宗旨,对内要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活力,对外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个性,激发员工的潜质,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共同性寓于丰富多彩的个性之中,对员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企业文化要体现组织的鲜明个性,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社会对企业的信任。
企业是员工获得物质报酬、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员工在企业工作,企业就有责任用优秀的文化教育和引导员工,使企业文化的内涵、精髓变成员工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并转化成生产力。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是无形融于有形的过程,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领导的表率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示范效应在其中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根据企业和员工的特点,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定期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研讨和培训,不断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将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树立正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培养强烈的使命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同心同德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营业绩。
二、尊重员工的权利,提升员工的主体意识
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其天然禀赋与企业其他生产要素有本质的区别,管理者必须要抛弃以人为成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的元素,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尊重员工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员工自身的要求也是现代管理的要求。
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体现在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发展的愿景、规划要让员工清楚地知晓,涉及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决策要让员工参与;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注意倾听员工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员工的创新理念整合到企业发展的统一战略之中;给予员工关怀、理解,注重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需求,根据员工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进行管理;不轻易放弃员工,及时消除消极情感,经常鼓励员工去取得成功;诚心诚意地表扬员工,肯定其取得的成绩,激发其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为企业作出贡献。
尊重员工的权利,是保证员工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尊重员工的权利一要体现在实行民主化管理,坚持民主化管理,深化民主化管理,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体现员工的主体地位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既维护员工的自尊心又增强员工的士气;二要体现在给予员工合理的劳动报酬,承认和肯定员工的劳动价值,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为员工更好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三要体现在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培训员工,将他们训练成有专长的人,更好地发挥其潜质实现自身价值。
对人的心灵和人格的关注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美。企业尊重员工,员工才会把企业视作自己成长的家园,心系企业关心企业;企业尊重员工,员工才能真正做到心情愉悦、不遗余力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企业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维护企业的利益,增强凝聚力,形成企业合力,增强竞争力。
三、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成功的机会
企业是员工发展和成长的平台,而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又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发展。管理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员工就是雇佣劳动者,而要充分认识到员工是企业效益的源泉,员工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要树立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的理念。管理者要着力将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深造、培训的机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不同要求设立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培训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使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提高分析问题、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通过专业方面的培训,使员工更好地掌握科学生产经营的方法,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素质培训,使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个人成功于团队成功之中的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全局观念;通过培训培养员工不断学习的态度,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不学习就会落伍,落伍就会被淘汰的市场法则。
人人都期望得到信任和赏识,对员工最好的信任和奖赏莫过于重用。企业培养员工为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进步创造了条件,重用员工则是在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企业发展。
权利赋予一个人有时是一种最小的成本,又是一种最有效的成本。企业要建立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价值、实现自己最大梦想的经营机制,给员工提供发挥潜力施展才能的机会;管理者要独具慧眼根据员工的能力和个性特点给其一定的职位、责任、压力,让他在生产管理实践中展示各种潜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稳定性,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企业可以通过薪酬差距、职务提升,真正让工作表现好、技能高同时又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与赏识,起到激励和示范的作用。
企业对员工的重用会让员工感受到管理机制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对企业充满信心,真正将企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平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为企业作出贡献。
美国思科公司的成功秘诀是值得借鉴的:员工的成长是企业成长的最好推动力,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
企业真正的资源是人,人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而其他的物质都是死的因素。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应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者要善于通过开发和利用人的能动性,将企业第一要素的能力转化为有效的商品和服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征国:新生产力论.人民出版社,2003。
一般来说,心理契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形式。由于员工个人和组织都是有限理性的,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因此,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一样具有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与特征。(2)心理契约是一种动态的契约形式。如同经济契约一样,心理契约是依据缔约当事人的日常习惯、合作诚意和信誉来执行的。但不同的是,经济契约在签约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则随环境变化总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形式。(3)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认同。由于心理契约强调的是雇佣双方的心理期望,即一方希望为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希望从另一方获得什么,这种彼此的责任和权力是与知觉相关的,因而带有主观判断的成份。(4)心理契约的违背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经济契约的违反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制约,心理契约却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它往往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违背了心理契约,都将影响他们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目标的达成。(5)心理契约违约后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契约的违约所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双方的知觉和处事哲学,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来处理某种违约行为。
以员工满意度为主体的员工心理契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工作类型、同事关系、福利情况、受尊重与公平待遇、工作安全感、提出建议的机会、报酬、工作绩效的认可、晋升的机会。因此,员工的心理契约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安全感、雇佣关系、动机、缺勤率和离职意向等。如果一个组织只强调经济契约而忽视心理契约的话,则会导致员工个体重新评价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并对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离职率等形成不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员工的心理期望和经济期望都能够得到满足的话,则他们往往会体验到工作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需求
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知识型员工”这个名词,他认为所谓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主要通过脑力劳动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从而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知识型员工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多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1)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2)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3)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4)具有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5)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6)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7)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鲜明特点,根据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以作为知识型员工典型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中的研发人员为例,其主要激励因素依次为: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其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为:信任和尊重、得到公平对待、提升和进步的机会、开放和诚实的交流沟通、对业绩的承认、开展职业培训、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绩效挂钩的薪酬和奖金、管理层的支持以及有竞争力的高工资。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不但要考虑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更需要考虑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应该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发展、成就和成长。
在组织和知识型员工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对知识型员工来讲,心理契约的无形约束能使自己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组织的发展,促使知识型员工在环境动态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将个人的职业生涯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而对于组织来讲,则可以减少管理成本、丰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以无形的方式留住知识型员工。
三、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和他们对企业的奉献态度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能的过程,是保证知识型员工生产出高水平的内在激励和承诺(主要表现为高能量、延长工作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也是构建组织成员的“生命共同体”的过程。因此,加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对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内容可能在员工正式和组织接触前就已通过各种其他非正式渠道形成了,但毫无疑问,招聘过程是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正式接触的时候,也是员工心理契约形成的正式阶段。因此,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雇佣双方对心理契约理解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在招聘阶段过滤掉一些员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关于企业的不符合实际的信息和期望,以免这些信息和期望成为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所以,企业不但要为应聘人提供现实的工作预览(即雇主向应聘者披露未来工作的真实信息),而且应该清楚地、系统地为现任员工提供他们将来在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的预览。这种招聘方法能够帮助求职者正确理解雇主的期望,建立相互信任,减少求职者对工作的负面认识,并降低未来的员工流动率。
2.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要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氛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而展开。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会为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因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举措和宽松的企业氛围。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心,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从而真正实现人与事的完美结合。
3.塑造有价值的远景。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组织与个人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组织与个人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知识型员工拥有组织所需的专业技能,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因而没有必要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他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指引方向,确定工作标准、价值观和绩效标准。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远景的塑造必须既符合员工的价值观,又具有挑战性。组织目标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与知识型员工价值观的吻合程度。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在心理上引起知识型员工的共鸣,知识型员工就会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另外,挑战性目标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对知识型员工能力考察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管理者对他的重视与尊重。研究表明,设立挑战目标,让知识型员工有发挥才能的更大空间,会提高知识型员工对管理者与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心理契约打下基础。
4.实施全面的薪酬战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因此,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所谓全面的薪酬战略,就是组织将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认股权、购买公司股票、股份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会员卡、公司配车,等等。“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比如,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以及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比较而言,这些“内在报酬”对知识型员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他们的心理契约中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其中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高度的精神需求,因而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实现对知识型员工全面激励和有效管理的最优模式。
5.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组织职业生涯发展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的结果。知识型员工比较重视发展型契约,极端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他们能较为客观地审视自我,明晰自我发展的能力、动力和个性适合范围。企业组织性职业生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内部发现职业发展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根据员工的兴趣、特长和公司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知识型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知识型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促使员工的个体需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
6.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活动需要自主性的空间,需要柔性的工作制度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因此,为保护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能类同于一般员工的监控,必须在相应的制度上进行特殊的安排。应该授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工作自,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尤其是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两方面要给予相当的自。另外,还应该授予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活动的权力,营造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等。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支配、管理、运用企业内其他资源的主导性地位。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就成了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姜方放.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
[2]陈加洲,凌文拴,方俐洛.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孟奕爽.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3,(7).
[4]孙泽厚,罗帆.管理心理与行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的四大制度建立
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应当建立四大制度,分别是日常管理制度、工作绩效激励制度、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通过这四种制度,能够对国有企业的员工进行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进而实现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2.1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针对员工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应当要求每位员工认真按照日常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规定,结合自身本职工作特性,积极主动的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能动作用。同时,日常管理制度也明确规定了对企业员工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手段与问题处理条约,系统化的制定了员工管理的基本流程,保证了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的正常有序开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在保持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也融入了新的元素,比如传统的员工管理方式,主要依靠人员视察、工作记录审核等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元素的应用,大大的提升了国有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效率,也更好的发挥了员工的个人作用。
2.2工作绩效激励制度
工作绩效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员工管理工作时,必须重点考虑到的问题,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员工工作意识的转变,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某些员工对本职工作感到了厌烦,无法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日常生产。因此,通过工作绩效激励制度的建立,对国有企业中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精神与物质上的表彰,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潜在能力,从而促进国有企业日常生产效率的提升。工作绩效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员工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员工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激励,员工更加需求对自身本职工作的肯定,怎样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激励制度已成为重中之重。
2.3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
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分别阐述的是员工个人素质与员工工作意识这两个方面:员工个人素质教育是对员工素质进行普遍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国有企业的文化定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个人素质的需求,进而促进员工在日常工作上取得工作效率的突破;员工工作意识教育,则是针对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上出现的消极怠工等情况,进行思想意识教育,使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肯定自我工作价值,提升员工的工作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升员工在国有企业中的个人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将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热情作用到国有企业的各项工作过程中,是国有企业要想实现产能突破的必要管理制度。
2.4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
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同样是针对员工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进行培训的制度,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新兴产品的出现,这就要求员工不能总是停留在固定的生产知识与工作技能上,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本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加快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与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要通过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循序引导与政策鼓励,使员工意识到知识与技能完善的重要性,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技能。另外,国有企业在引入新人才、新员工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知识审查,确保进入企业的每位员工具有在相关工作岗位上的专业能力,防止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世界经济由主要依靠资源的工业经济向主要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转变,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知识员工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知识员工具有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特点,使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受到挑战。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员工已成为许多企业管理者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杜拉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提到的,“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会成为管理的重心,正如100年前(自泰勒以后),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是当时的管理重心一样。”
一、知识员工及特点
“知识员工”这一概念是由世界著名管理大师、美国学者彼得·杜拉克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用以称谓“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他们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一般认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都属于知识员工的范畴。与传统体力劳动者相比,知识员工具有以下特点:
1.较强的工作自主性。与流水线上被动适应机器设备运转的工人相比,知识员工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简单重复的程序化工作。其工作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工作说明书及固定的劳动规则对知识员工意义不大。因此知识员工的工作自主性较强。
2.较强的流动意愿。一方面,由于变革的加快,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知识员工的职业生涯,很可能比雇佣他们的公司更长,组织难以对员工做出终生雇佣的承诺。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员工拥有主要的生产工具,即隐含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他们有能力接受新任务、新工作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员工的职业选择权,对组织的依赖性相对较低。也就是说,一旦他们发现现有的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组织,寻求新的职业机会。而且知识员工的知识专长和社会对知识的广泛需求,为知识员工跨企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流动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3.较高的需求层次。一般地,知识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较高,同时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特长,其薪水和生活有保障,比一般员工更注重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并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4.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控。知识员工往往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工作,工作过程往往是无形的,传统的操作规程对他们没有意义,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甚至工作场所也与传统的固定生产车间、办公室环境迥然不同,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工作外时间和地点。因此,对知识员工的工作过程很难实施监控。
5.工作成果评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知识员工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对结果难以预先设定评价标准。并且知识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往往不具有立竿见影、可以直接测量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完成复杂工作对知识的需要,许多知识创新和科研性成果的形成通常需要团队的协同合作。比如微软公司设计的巨型软件程序往往是由近500名软件开发人员协同努力而开发出来的。这种通过跨越部门及组织界限的合作获得优势,导致劳动成果无法分割,个人绩效难以衡量。
二、立足于知识员工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要对知识员工实行有效的管理,必须立足于知识员工的特点,制定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认识和界定知识员工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作为重要而又短缺的资源,使得企业家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资本与雇佣的关系。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与企业家之间的传统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知识员工不再是部属,而是合作伙伴。因为知识员工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他们是知识资源的供应者,与资本的供应者一样,他们理应享有剩余索取权。
2.重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存在模式单一化的弊端,仍有56.2%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型企业也有54.2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在纵向上实行的是等级式管理,存在信息沟通不良、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在横向上按专业职能分工,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成为竞争关系,导致严重的本位主义,影响了部门、员工间的合作。特别在管理边界相互交叉的地方,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责任。并且这种层级式组织往往使得许多杰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组织中关注的不是自己的专业,而是能够在组织中管理岗位上的进一步晋升。但是实践证明,不少杰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管理者后,不仅给组织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而且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知识员工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员工的潜能。为此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应是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化。
3.充分授权。所谓授权就是指上级授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下级拥有相当的自和行动权。对知识员工实施充分的授权,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满足知识员工较强的自主需要。知识员工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过分的控制会扼杀知识员工的创造性。二是可以增强知识员工的责任心。在授予知识员工权力的同时,赋予知识员工相应的责任。权责对等是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三是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知识更新的加快,再加上今天的管理者往往未曾干过下属所干的工作,使管理者日益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管理比自己更专业的下属。将决策权转移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决策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4.进行工作再设计。根据哈克曼和奥德海姆的工作特征模型(Hackman﹠Oldham’smodel),具有激励性的工作应具备以下5个特征:技能的多样性、工作的完整性、任务的重要性、自主性和反馈性。因此,可以通过对工作再设计,使工作更具挑战性来激励知识员工。具体可以通过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弹性工作制来实现。
工作扩大化是扩大工作范围以把一个或更多的相关任务增加到现有的工作中。通过工作扩大化,既减少了短期内工作的重复性,消除员工对单调乏味的工作的厌倦情绪,又使工作的重要性增加,员工所需技能多样化,增强了对知识员工的激励。
工作丰富化是通过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改变,使知识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当知识员工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管理者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这样由工作轮换所带来的丰富的工作内容,同样可以减少知识员工的枯燥感。
此外,由于知识员工更多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什么意义,企业可以推行弹性工作制。允许知识员工在核心的工作时间和地点以外,自主调整工作时间和地点以协调个人需要和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公手段的完善,也为弹性工作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互联网,知识员工可以随时在家中与公司联络,并传输信息和数据,公司管理者也可借此对员工进行指导与监控,从而避免了管理失控。
5.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理解并认同公司的价值趋向,增加归属感。尤其对易流动的知识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他们保持对组织忠诚的重要方面。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1)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应该不惩罚甚至奖励失败。由于知识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没有现成的规章或经验可借鉴,其风险性极大。如果惩罚失败,势必扼制知识员工的创造性。(2)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工作与学习中由于共同的价值观或兴趣等而自发形成的一种非正式团体。非正式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既满足了组织成员在社会、心理、归属等方面的需要,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促进了知识的共享。调查发现,知识员工在工作场所获得的知识中,有70%来源于非正式沟通,他们的很多想法是在与同事、朋友、客户的聊天中产生的。但是,有的管理者却错误地将非正式组织等同于组织中的帮派、小团体而予以打击,实际上堵塞了知识员工的创造性源泉。(3)鼓励合作,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总是不太愿意将自己多年辛苦工作而获得的知识与他人分享,特别是当知识共享会带来裁员的结果或影响到其本人在企业中拥有的优势地位时。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鼓励知识员工间的知识共享。在一个鼓励员工知识共享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人能在企业内公开和广泛地传播自己的专业知识,他就会得到同事们极大的尊重,并因此获得重要的地位和他人的尊重,足以形成对其传播知识的有效回报。员工间的知识共享可以大大降低或避免组织的学习成本。如果每一个人都要去学习别人所掌握的知识,那么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就会消失。(4)重视员工培训。在当今变革迅速的年代,知识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终身就业的能力。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约占26.69%)、金钱财富(约占7.07%)。为了满足员工不断成长的需要,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不断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派遣制员工管理模式在落实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用工单位在任用派遣制员工时,安排给派遣制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它同岗位正式员工的工作性质有很大不同,但派遣制员工的心理预期与其它正式员工不尽相同,这主要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保障制度方面。针对这种现象,用工单位的管理者要明确派遣制员工的配套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单位人员管理中来,从而有利于本单位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1.派遣制员工的心理预期与其它正式员工略有不同。在我国现代社会劳务关系中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还是企业内部环境,对于派遣制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干扰。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建立在互信互惠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派遣制员工身份的特殊性,导致该类型员工对于用工单位有着极高的期望值,如果各方面条件满意的话,则希望能够长期在用工单位内部工作。但同时,劳务派遣公司又用既定合同牵制着派遣制人员的工作性质。这样一来,当劳务雇佣各方成员间产生有关责任与义务的期望时,心理契约就产生了。相对用工单位内部的其它正式员工来讲,派遣制员工的心理预期有着本质的不同。
2.针对派遣制员工的配套管理制度要明确。首先,在制定派遣制员工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并采用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用工单位经营管理的有序进行;其次,有必要让派遣制员工熟知自身的各项权益,并了解用工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与模式;最后,用工单位要辅助派遣制员工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例如:用工单位可以将制定好的绩效考核制度传阅,并要求员工在制度文件下签名表示已知晓,并留存有员工亲笔签名的制度原件,建档管理。
三、优化派遣制员工管理模式,提高用工单位管理效率
1.用工单位需要考虑派遣制员工对工作的心理预期。用工单位、派遣公司及派遣员工三方都要充分地进行互动式沟通,使各方在如何实现预期绩效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使得用工单位尽量满足派遣制人员的心理预期。
2.激励派遣制员工的有效策略分析。为了能够使派遣制员工更快的适应用工单位的工作性质,单位的管理者要适时对派遣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其快速融入单位氛围之中,促进单位内部人员顺利执行工作。一方面用工单位的管理者要帮助并指导派遣制员工实现个人绩效计划,最好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管理者要密切关注派遣人员的心态变化,每过一段时间要针对实际工作状况与员工进行交谈,从而了解派遣制人员的工作状态,对于员工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表扬,可以将工作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如实记录下来,作为派遣制员工绩效评价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用工单位的管理者要客观评价派遣员工的绩效及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它不仅决定着用工单位雇用此类员工的必要性,而且也会给其它正式员工带来有效激励。
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企业管理课题。优秀人才总是跳槽而去,平庸的员工总是赖着不走。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一个矛盾:如何解决员工欲望的不断膨胀和薪酬的相对稳定。因为员工随时都可能在企业中成长而薪酬不可能紧紧相随,没有人会总是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而个人财富过大可能产生副作用,激励过度却可能让人不思进取。在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面对企业员工欲望后面的永恒难题,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确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和分配机制,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
现实社会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薪酬分配。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所以如果你的员工对你的分配制度不以为然或者觉得理所当然,那么你的分配制度一定是失败的;而没有达到激励效果的分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损害。
毋庸置疑,企业成员都想得到而又不可能都得到最大化的企业所拥有的分配资源,将这些资源优先分配经成绩优异的员工,是必然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追求最大的工资、福利的回报。有的企业虽然给骨干员工以极其丰厚的工资待遇,但是他们并不满意,反而愿意到别的工资、福利相对低的单位去,这就是因为后者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协和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思想有魅力的企业家。在中兴的实践看来,解决人才激励问题,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员工待遇的一部分。 1、企业社会美誉度是员工得到的文化待遇。一个好的企业品牌必然产生良好社会社会美誉度,这会给每个员工带来许多无形的益处。比如中兴通讯的招聘门槛高,外界印象是非常难进入,而你一旦进入成为其中一员,首先你会觉得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有一种自豪感,自信心很强,工作是愉快而充实。同时社会也对你另眼相看;当你选择流动,中兴品牌背景又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砝码;有的企业招聘,只需要看中兴员工的工作牌就可以直接进入。有的公司为了挖人,在中兴各个研发基地对面租间房号称研究所,主要"研究项目"是如何挖中兴的骨干员工,主要工作是每天给中兴员工打电话。中兴公司员工在深圳买房,大多地产商都自发给予几个百分点的折扣,事实上,公司从未出面去协调,为什么愿意给折扣?因为中兴人的购买力影响大,市场调节本身起了主导作用。
2、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积累是宝贵的个人竞争资本。一个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有些经验甚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你只有深入其境,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经验的获得,远远无法用金钱的尺度去衡量,将使你终生受益。全国各大重点院校累计为中兴输送了10000多名高素质人才,同时中兴也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有出国深造的,有自己创业的,也有在公司末尾淘汰但换个环境又成为其他公司骨干的,等等,许多员工离开中兴时都是留着眼泪道别,因为他感到在中兴收获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3、企业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这是企业给员工的最大福利。中兴一直强调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文化是员工的一种隐性收入。每年投入给员工的培训经费几千万元,员工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始终具有很强的时代竞争力。
一、企业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
进入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建立在泰罗科学治理原则基础之上的、以增加物质财富为最终目的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正在被以精益生产和灵敏制造为代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方式所取代;相对于传统工业的金字塔型组织治理模式,精益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企业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企业的每一个体都是创造性的个体。为此,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由传统的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型技能性转变。因为:1、劳动者操作的机床设备和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其变化提升之快在一些领域已达到日新月异的程度,这对劳动者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迅速跟上形势,实现由一般的劳动操作向知识型技能型的操作转变。2、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去粗放型的简单操作的企业组织形式,早已向着集约的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过渡。企业集团化结成了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和并行关系,其组织结构属于网络结构,企业不但是良好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以建设学习型企业和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员工代替了传统的企业和员工。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技能。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当前,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发展,企业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如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机床等,使员工的工作性质从以体力操作劳动为主转向以知识、信息处理及脑力劳动为主;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专业间业务交叉,人员间的多方面的协作,也更需要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劳动组织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
二、对技能型员工和培养技能型员工的正确认识
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能力,一般表现为实际的操作技术。技能是实践训练的结果。企业一般把熟练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员统称为技能型人才,把掌握一定技术能力或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称为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在基层班组中占有很大比例,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工人相比,除了具备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和事故处理能力,能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能够组织或作为骨干积极开展班组技术革新活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意识中,技术工人的身份仅仅是工人,其作业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故而其待遇较差,也很容易受企业改革改制的冲击。而知识型、技能型工人则不然,比如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熟练的数控工和模具工,常常被企业重金招聘,而且不少企业重金也难以招聘到,由于技能型工人比较紧缺,所以才有了企业对技能型员工的呼唤。
三、培养技能型员工的措施
培养技能型员工要结合不同班组所担负的科研生产任务及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杜绝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序推进,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
1、强化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员工技能培训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理论上首先弄懂,才有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因此,搞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能型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员工在今后实际生产活动中运用理论,对实际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2、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是员工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是一项既需要细心耐心,又必须严密组织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企业培训部门应对所有技能性岗位展开培训需求调查,认真分析分类,力争做到技能岗位员工的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清楚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员工系统的培训计划。
3、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班组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充分利用导师带徒这一机制,为进入班组的新员工选配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技术骨干做师傅。通过一对一培训,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作技术。
2.绩效考核的内容考核指标是能够反映出目标完成度,工作的态度,工作的能力等数据,是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关键指标的确定需要根据硬指标和软指标两项数据确定。硬指标是工作完成情况的统计数据。软指标是考评的人对于被考评人的主观印象。两种指标必须相互依存,才能够很好地做出关键指标的确定。绩效考核分为业绩考核,计划考核,能力态度考核和部门满意考核。业绩考核主要是设置出关键的业绩指标,定期考察员工的完成情况,有效的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压力感。计划考核是对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考核,考核其完成程度。能力考核主要是考核员工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等,考核的内容主要是责任心,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工作主动性。部门满意度主要考核的是每个部门在平常生活中的工作协作和配合情况。
3.KPI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的原则在KPI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中,制定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具体性原则。绩效考核的目标应该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要求,不能够太笼统。第二,可度量原则。是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的,验证绩效的信息是存在的。第三,可实现性原则。是能够通过员工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不能设立过于高要求的绩效指标。第四,相关性原则。是指绩效的指标必须和年度的经营目标相联系,是预算部门,执行部门和企业的管理层经过分析、研究、协商后的共同成果。第五,有时限性原则。注重指标的完成时间。
二、KPI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
绩效考核的应用是为了员工的管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员工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第一,绩效考核可以指导企业对员工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对员工设置合理,有效,准确的考核指标,能够清楚地反映员工情况,发现员工的潜力空间,再通过换岗培训促成员工的发展。第二,绩效考核对于培训有一定的辅导作用。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不足之处,制定出有计划的培训,避免产生一些培训方面的浪费。第三,绩效考核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对员工设置出的绩效目标,可以使员工产生积极性,激发出员工的创造性和潜力,提高公司的业绩。
三、绩效考核体系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
1.制定出绩效考核管理计划绩效考核体系应该把每位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定出来,无论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前的资料和现在企业的工作计划,对每个员工的责任进行重新划分和确定,做出员工的个人绩效管理,制定出每个员工的总体目标和月分解目标。把企业员工在每一个新的月份的工作责任,工作范围,工作绩效和工作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并且做好记录。
2.做好绩效考核的辅导工作绩效考核的辅导是员工的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员工做出良好的辅导,让员工更加了解绩效考核的基本知识和目标,明白绩效考核的建立过程,推动员工实现绩效考核的目标。加强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辅导,主要是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做好KPI绩效辅导之前的工作,管理层要及时了解员工对于KPI绩效考核的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员工自己也要对管理层积极的反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第二,企业以季度为周期,确定考核结果,公司根据考核结果为员工安排培训课程。首先,应该明确一个理念,绩效考核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而不是区别好员工和差员工。因此,培训课程的第一个方面是公司的文化培训,对员工宣传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发放本公司的发展历程资料,提高对公司的认同感。讲解绩效考核的知识,提高员工对于工作绩效的认识。改进员工的态度。然后,在绩效考核成果出来的时候,会有一些员工产生心理抵触,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有效地心理辅导,既要肯定工作的努力,也要指出工作中的不足,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建立信心,鼓励员工倾吐自己的心声,消除员工对工作的陌生感和挫败感,增强员工的冒险精神和胜利心。最后,是对员工的能力做出评估,这是绩效考核最重要的内容,根据评估结果设置合适的技能培训课程。通过分析每个员工在过去一个月的表现,分析每个员工的技能水平,有的放矢,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提高员工比较薄弱的能力,扩展员工的知识面。
3.KPI绩效考核工作的展开为了有效进行员工管理,个人认为,绩效考核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开展。第一,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选择和确定考核小组的人选,包括领导小组以及每个部门的考核人员,公开考核标准,明确责任和考核目标。第二,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具体工作责任来确定绩效考核的级别。通过和以前的绩效考核对比,做出级别的具体确定和划分。企业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应该是统一划分,分别是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把绩效考核和个人薪酬水平挂钩,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