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09 06:06: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篇1

1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1.1环境权理念的提出

环境权是社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要求其所置环境资源具有基本生态功能的权利。环境权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2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指出了公民环境权的部分内涵。紧接着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萨克斯教授提出“环境公共财产论”、“环境公共委托论”,于是有人便在“公共财产论”和“公共委托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

公民环境权,即公民对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它既是一项实体性权利,又是一项程序性权利。从实体权利方面看,它包括:①优良环境享有权,即公民有要求享受优良环境的权利;②恶化环境拒绝权,即公民有拒绝恶化环境的权利。程序性环境权是实体性环境权的重要保障,同时环境问题自身的专业性、技术性等特质也需要程序性环境权与之契合。作为程序性的环境权,其基本内涵在于公众参与国家的环境决策和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权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知情权、环境立法和行政执法参与权以及环境诉讼权等。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社会权利也是人权的一部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公众参与环评则是其环境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环评中,只有让公众参与到与其自身关系密切的环评工作中,使其权利真正的得到实现,环评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

1.2外部性理论分析

外部性是指当不同的人效用函数和消费函数相互关联时,由于他们相互施加了收益和成本而产生的收益和成本的非意愿转移,它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具体到环评中,这种外部不经济表现为由于拟议行为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拟议行为的实施者追求生产的最大化的同时,很可能会造成所涉公众的效用函数的向下运动,效用减少,即产生了一种为了维护原效益而没有得到定价的“外溢性”成本。在拟议行为的投资者在实施了拟议行为后不愿付出这部分“外溢性”成本,而强迫所涉公众独自承担这种“外溢性”成本显然是不经济的,而且容易形成双方的对抗,使不经济扩大。在这个意义上,对拟议行动的环评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拟议行动的外部不经济,这就必须吸收相关公众参与到对拟议行动的环评中来,充分考虑相关公众的意见,以决定拟议行动的实施与否和选择最优方案,这是公众参与环评的经济根源。

2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状况

2.1我国公众参与环评的立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环评制度中推行公众参与,最早是1993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公众参与提出明确要求。

1996年,在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13条中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随后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也有了相同规定。在环评法出台之前,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我国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2003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进一步完善了公众参与制度,在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程序和时机作了相应的规定。紧接着,2006年3月18日正式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是中国环保领域的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为公众参与环评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对环评法的实施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有了一个较详尽和细致的规定,保障了公众参与环评的切实可行。

2.2公众参与环保的现状

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首个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显示,尽管环保在近两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但公众环保参与的程度还很低。仅有6.3%的公众在最近三个月参加过环保活动;知道“12369”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的不足20%;环境信息下情上达的不通畅竟位居公众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之首。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公众环境意识程度较低,公众缺乏获得环境信息和参与环保事务的有效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状况是这样,参与环评的状况就更不用说了。正如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我们可以看到,环评法的落实情况不太乐观,公众参与环评的制度显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都没有落到实处。

3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3.1公众可参与的环评的范围较窄

在《环评法》中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和“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才允许公众参与评价。《暂行办法》限定了适用范围为建设项目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对于专项规划的环评还是沿袭了《环评法》的规定,一方面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让公众参与,这样的限制过于严格,另一方面这样的标准非常容易受项目和规划编制机关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对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环评只是建议性的规定,可以参照《暂行办法》征求公众意见。这种规定更是给本来参与环评范围就很小的公众加了一个“紧箍咒”。

3.2公众参与环评的可操作性存在欠缺

我国的环评机制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在可操作性上还有欠缺。由于环评技术规范的不健全,还没有具体明确规定不同项目类型、规模、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占地面积、项目选择公众代表的人数,采用何种调查方式、如何确保公众的代表性。评价单位一般只是根据工作经验而定,难免忽略了一些公众的意见。

3.3公众的环境知识储备不足

公众参与中各方面的群众,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以及社会背景和各自利益的不同,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较难以形成集中的意见。而且由于部分公众不能正确理解发展、污染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不科学,调查结果有时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评目的的实现。

3.4公众参与环评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环评法》和《暂行办法》等都从实体法的角度规定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但是如何来监督和保障这些权利义务的实现呢?从当今我国的现状来看,在我国现行的环评制度中,环保部门对环评机构的监督,主要靠行政手段。虽然《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公众有参与环评的权利,但是这里却缺少相应的监管、问责机制,这一点在《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中有一些规定,但是并不具体。如果规划编制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及环评机构对于公众参与环评认识不足,如果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这个环评工作中不主动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谁来对他们进行问责。还有,当公众的意见不一致,或者出现分歧的时候,谁来做最终的决断?这在《暂行办法》中无明确的规定。4对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制度的建议

4.1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

《暂行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众参与环评的技术性规范,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规定。但是《暂行办法》实行两年多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一直是“待字闺中”,这不得不让《暂行办法》的实施和技术操作大打折扣。而且,从现今的技术导则来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等在环评的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左右,可见技术导则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制度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公众参与环评的切实实现和避免像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这种现实操作和法律脱轨的情况的重演,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

4.2扩大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

公众参与环评的基础是环境权的存在和外部不经济可能出现,因此,存在拟建项目中的可能出现的外部不经济和公民环境权,公众就有必要参与拟建项目的环评。我国目前法律的限定显然不利于公众环境权的实现,存在环评就应该存在公众参与。环评的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中,公众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而且受害最严重,因此,环评中必定要求所涉公众参与,即每一个环评中都需要公众反应他们的意见,参与到其中,为其利益而行使合法权利。

4.3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和意识

一方面要求社会组织和政府多开展宣传,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及环保参与意识,使环保意识由教育强化成一种习惯,从而使环保参与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也要帮助公众改变观念,由高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建立科学的环境和经济发展观。另一方面要求公众注重自身对环境的关注、对自身环保素质和环保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真正用科学的公正的眼光看待环评和自己的权利。

4.4建立权利保障机制和媒体监督机制

从司法救济角度来讲,在相关的法律中,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引进公民的环境诉讼权利的规定,赋予其获得因其权利受到侵犯而额外支付的没有定价的“外溢性”成本的权利,提高违法成本,使公众的环境权能得到有效的司法保障。另外,介于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和环评中对被评价项目和规划的信息披露的要求,建议在公众参与环评中借用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在一些省、市开展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生态学会等单位就城市环境状况和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中,专家学者发现文化程度、环境污染、媒体科技宣教等都是造成环保意识差异的重要因素。但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环境现状和农民的环境意识的相关研究还较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长期以来,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而有效的处理,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并且因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改善,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广西农村的环保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和探讨村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农村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其表现形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农户为单位,在被抽取的每户农户中由一名家庭成员作为代表来完成问卷的回答。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总人数为286人,其中男性占44.1%,女性占53.5%,2.4%未填。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83人,初中106人,高中47人,中专18人,大专及以上的28人(M=3.22,D=1.347)。年龄分布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38人,21~59岁的有237人,60岁以上11人,这一数据覆盖面较广,基本符合当地人口分布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各年龄组人群对生存环境的了解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测量工具的设计

问卷采用的是自编“广西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多数采用预先编码的形式,原则上要求多选一,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乡村环境状况,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及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环境评价等五个方面共21个问题。

首先,个人基本情况涉及被访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去过打工等个人结构状况。其中年龄为三分变量,1为20岁以下,2为21~59岁,3为60岁以上,主要是考虑到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文化程度设计为五分变量,主要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以考察文化程度对环境评价的影响。由于广西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把调查的地点分为“1是经济水平高”、“2是经济水平中等”、“3是经济水平较低”。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为了了解他们与城市接触以后是否会增强农民对环境的意识,专门设计了“是否去过打工”这个问题。

其次,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以农业为主,农村居住环境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中从“燃料使用”、“生活用水来源”、“卫生厕所的使用”、“住房是否人畜分开”等7个方面来考察。问题设计为多项选择题,由被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再次,研究中为了了解农民在改善环境中所作的具体事情,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由于考虑到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专门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注明所参加的改善环境的行动。

最后,还要考察被调查者对所生活环境的评价情况。主要是从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分为“你居住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你是否知道污染源”、“对所居住环境的评价”、“农药的使用是否造成污染”、“对居住地的环境质量的基本评价”(包括饮用水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声音质量)。这些问题为多项选择。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染的主要来源”设计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回答。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中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即先把广西全区所有的编制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水平发展中等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三个层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层次中抽取11个县,每个县继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县的乡镇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调查了全区11个县的12个乡镇,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89.37%。

二、广西农村环境现状及农民对环境的评价

(一)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

我们在调查中主要从农民燃料的使用、居住环境、生活用水和垃圾处理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农村的居住环境,通过频数分析,了解了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

1燃料使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不仅是山区而且是不能耕种的石山,农业耕地非常有限。农民的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火,占40.2%,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有33.6%的农民用上了液化石油气,有17.8%的农户还利用新技术,垃圾变废为宝,用上了清洁高效的沼气。这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也大大缓解了废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2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基本实现了清洁用水,有62.2%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由于在农村还无法实现污水处理,污水往往不经处理直接排到地面经土壤下渗或汇入地表水体,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直接危害。洗衣、做饭、洗浴及其他零散用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途径。

3居住环境。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壮族和苗族的农民传统的居住模式是和牲畜共处,楼房的旁边或者楼下就是关牲口的棚子。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64.3%的农户实行了住房与牲畜分开。经过这几年的建设,57.7%的农户已经用上了卫生厕所,改善了过去粪尿中的污染物随粪水渗入土壤内,粪便发出恶臭,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状况。

4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因来源广泛,其污染物成分也较为复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消耗的丰富,垃圾的组成成分将更为复杂。有12.6%的村民认识垃圾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随意堆放和倒入江河的分别占25.2%和22%,有49%实现了固定堆放。

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区各地农村的大力推广,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各种改善环境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美化家园,保护生存环境。有160人次参加了修路、46人次参加了卫生厕所的改造,在农村建起了更加卫生的蹲坑式厕所。其他还有人参加了集体或者自发组织的相关的活动,如人畜分离、处理污水等。

(二)农民对环境状况的评价

农民对居住的环境情况较为认可,认为家庭的卫生情况“很干净”和“一般”的占总数的30.8%和62.2%,“比较脏乱”的只有6.3%,评见表1。

农民对环境评价的五个等级变量中看到,他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评价整体较好,饮用水质、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和声音质量在优和良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农民对自身环境比较认可,评价较高。

在回答当地是否遭到污染时,有40.2%的人认为受到污染,有32.2%的人认为没有,27.3%的人不知道。有42.7%的农民表示知道什么是污染源,48.6%的人不知道污染源。但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污染的来源时,很多农民却无法准确回答,有66.8%的人不知道具体的污染源到底是什么?(这题设计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农药是农民在日常生产中接触最多的生产资料,但很多农民就连农药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都不是十分确定,回答“没有”污染的占7%,“不知道”的有9.4%。

(三)影响农民对环境评价诸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弄清不同因素对农民环境评价的影响情况,以受访者对环境的评价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民族、是否去过打工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在模型中,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为虚拟变量。具体见表2。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

第一,文化程度对于环境评价具有统计显著性。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对环境评价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与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相比,文化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在环境评价方面的得分也越高。这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环境评价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村民对环境评价。当以“经济发展水平高”为虚拟变量时,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有统计显著性,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是负相关。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环境评价也越高,对环境也能更加清楚地进行评价。

第三,虽然多元回归中是否去过打工和民族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为了进一步分析打工和民族这两个因素是否对环境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以“是否去过打工”和“环境评价”做交互表,经过卡方检验,具有统计显著性(df=4,x2=0.004,P<0.05)。同样用“汉族”和“少数民族”与“环境评价”做交互表,也具有统计显著性(df=4,x2=0.002,P<0.05)。这表明打工的经历和少数民族的身份对环境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这两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造成的。

第四,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性别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三、讨论

(一)农村环境基本保持良好但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广大农村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农民自身对环境的评价较高。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有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此外,在农村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源,主要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从城市转移到广大的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如一些化工、造纸的企业还有采石场等等。这些企业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就有很多农民向我们反映,由于当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接纳了从广东转移过来的一家造纸厂,工厂里的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当地的河流,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水质。

(二)农民对环境评价较为乐观但缺乏环保知识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看到,农民对农村总体上环境评价良好。但在其中也暴露出我们目前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是极其不够的,对外界接触比较多的外出经商者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中学生)对相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较在村里常年耕种的本分农民懂得多。这表明,农民是被忽视了的环保群体,各种环保宣传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许是人们的眼睛都专注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对于人口相对比较稀疏、面积比较大的农村来讲还没有引起重视。由于它的污染现象没有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来得明显迅速的原因,导致了对农村环境的忽略。

(三)本研究的发现和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对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和村民对自身环境的评价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和已有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在自变量中“民族”和“是否去过打工”也会影响到村民对环境的评价。根据我们的分析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所以环境意识较好。不少农民表示外出打工后会增长见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这使他们回乡后也积极地维护家乡环境。

篇3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除了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样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的长远利益,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怎样能准确的衡量这一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二、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加以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历史悠久,勤劳的中国人自古就有行修农业水利工程的传统,都江堰、郑国渠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都江堰历经二千多年仍然造福着四川人民,使自古蜀中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然而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尤其是时期的水利工程,由于人民偏执的相信人定胜天的思想,违背自然规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立的一些水利工程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人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新疆的农垦区越来越多的内流河干枯,沙漠化日益严重,北京的十三陵水库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典型,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教训。所以怎样才能与环境和谐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要深刻考虑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考虑周密,科学计算,科学管理,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定可以把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把负面影响压缩到最小。以往我们总是先破坏后治理,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这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有责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四、总结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必然要打破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生态平衡,使其变成良性。这个过程往往要带来一些问题,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一些成本,但只要我们作出科学的评估、科学设计和施工完全可以把这个成本压缩到最小,趋利避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观念上要更新,认识上要提高,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郭宗楼.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

篇4

0 引言

资源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的是使原有的能源过度消耗、消费,造成生态日益脆弱,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的生产与服务活动方式转变为能源资源的节约均衡利用,中间环节和末端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生产与服务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之路。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者、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对全社会对于工业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清洁生产的污染预防思想是优于污染末端控制的一种环境战略,将清洁生产的概念纳人环境影响评价中,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有利于建设项目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和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清洁生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清洁生产分析在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清洁生产方面工作,并将其纳入到环评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在环评报告中清洁生产论述存在许多问题。

1.1 概念不清

部分环评工作人员对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目的、清洁生产的出发点、清洁生产的好处等概念不清,在环评报告中只简单列出清洁生产的有关术语,对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分析缺少有利的技术支持,对如何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缺少清洗的思路,只能对建设项目进行清洁生产的系统论述。

1.2 方法不明

仍运用末端治理的思维方法进行清洁生产论述,对建设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缺少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就事论事,不能体现整体效果,或者采用的参照目标不具有代表性,造成结论偏颇。

1.3 数据不足

由于环评报告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受编制深度的限制,不能提供满足清洁生产评价要求的能耗、物耗数据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标,既缺少有利的技术支持。

由于各行业、企业对本身生产数据不愿公开,某些产品的生产数据属商业秘密,因此在收集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某些产品在国内,甚至国外没有同类产品,清洁生产的论述就存在无法定量比较,只能定性分析。

1.4 信息不准

在某些行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实施的有关技术已明显处于技术落后,能耗、物耗水平已处于中下水平,由于信息收集、技术更新方面存在问题,设计人员没能将先进技术落实到初步设计报告中,或环评人员也对实际生产、设计技术缺少必要的了解,提出的技术改进措施没有先进性或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对项目建设无指导意义。

1.5 审批不严

在审批过程中,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硬性指标作为依据,对清洁生产内容和深度没明确要求,缺少清洁生产评价方法的严格规定。因此,对清洁生产论述的评审缺乏法定的尺度。

1.6 机制不利

目前我国的清洁生产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在项目建设投产时,没有相应的清洁生产验收手段,对建设项目采用的技术水平,没有标准来衡量;同时对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建设项目,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因此在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清洁生产已被证明是优于末端治理传统观念的一种环境战略,必将在环评中日益实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规范和强化,从而大大提高环评的质量。

目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

第一是在环评中较注重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 ,提出详尽的治理方案及投资估算 ,过分依赖于末端治理设施;

第二 ,主要评价污染物产生经治理后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治理设施若未能有效运行 ,则环评结论就会失去其有效性;

第三 ,在环评中提出的污染防治设施的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 ,对企业是否能够承担考虑较少。

综合以上几点 ,环评中提出的末端治理设施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停止运行或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 ,环评将会失去其作用 ,给后续的环境管理带来不便。

2 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分析方法

2.1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认识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追求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为其考察和评价的对象,以产品为生产核心,向上追溯到原料制备,向下延伸到产品销售,服务点到最终处置。这就涉及到原辅材料的来源、生产方法、数量、成分、毒性及可利用程度;生产工艺过程、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及污染治理水平;产品销售及使用中的环境问题;产品最终及报废后可能造成的污染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来评价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程度。这样的评价更具有整体性和准确性。以清洁生产为基础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就不仅局限于末端治理,从而有利于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的可靠程度;有利于减轻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通过清洁生产分析,提出清洁生产措施,尽量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减轻污染物末端治理的负担,降低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减少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费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消除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的实施可以避免或减少末端治理设施产生的如填埋、贮存的泄露、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等环境风险。

2.2 做好清洁生产分析,必须强化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环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分析要对生产工艺过程的各个环节、资源、能源利用、储运、开停车、检修、事故、排放等状态下污染物治理及排放进行全面的介绍,找出排污厂芏点,列出污染源参数和排放清单。清洁生产则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排放的办法,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对于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则需对原有和新建部分的工艺路线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和增产不增污等原则予以全面衡量,评价改造项目的可行性。显然,工程分析是清洁生产的基础,清洁生产在更深层次上来说,也是一种环保措施。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所追求的都是对环境污染的预防, 目的都是要把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做好项目的清洁生产分析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2.3 以相对、发展的理念进行清洁生产分析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篇5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Key words: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environment influence assessment;multi-indicat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12-02

0 引言

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一项环境保护制度,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科学合理的确定该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对全面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及其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起步较晚,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比较复杂,尤其是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针对区域的空间布局和土地结构进行调整,所以,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成为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鉴此,本文以丽江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零方案”法对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进行评价,期许对相关研究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 数据出处及评价方法

1.1 数据出处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提供了土地数据,丽江市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通过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并与“零方案”进行比较,进而得到本规划方案是否可实施的结论。

零方案,即规划基期方案,也即无行动方案,它体现了区域环境的原始状态,通过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值与零方案之间的比较,若规划的综合环境影响度值大于零方案,那么规划就可以实施。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把对被评价事物多个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来得出对该事物的一个整体评价方法称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一般思路包括:①选择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②明确指标权重;③将指标进行无量化处理;④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合成。

2.1 构建指标体系 考虑到丽江市土地利用特点,确定丽江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指标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A1,第二层次为生态指标B1、环境指标B2和自然资源指标B3,第三层次是具体评价指标C。

2.2 明确指标权重 本文的指标权重是通过参差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来确定的,请对该区域的社会情况和自然环境比较了解的专家进行各项指标重要性的评价,并进行一致性的核对。

构建判断矩阵XnXn。因为影响因素X,对目标层A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采用成对比较,即每次选取两个因素,用0-1数字标度表示其相对重要程度,得出对目标I相对重要性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XnXn,如表2。

其中,决策层I中的不同影响因素用Xi(i=1,2…n)表示,元素Xii=l,Xij=1/Xji。

根据专家对各影响因素Xi相对于目标I的重要性判断,得出矩阵中元素Xij的取值。

2.3 无量纲化指标值 进行无量钢化处理是因为各个指标的单位、数量级和量纲不一样。有益指标(即越大越好)和成本指标(即越小越好),通常同时出现在指标层中,效益指标Xij一般用成本指标的倒数表示。

2.4 各级指标的综合集成 是通过所属下级指标层指标值进行加权运算求得,即指标层指标值和准则层指标值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

3 实例分析

3.1 丽江市概况 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滇西北高原,“三江并流”区域,山峦高耸,峡谷深嵌,江河跌宕,源远流长。海拔高差在四千米以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兼具暖性、暖湿性、温凉性、北亚热带和寒温性等垂直气候带。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市域重点水域得以保护、水质趋稳定;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基本功能基本稳定,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情况优良。

3.2 指标值的确定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各个指标值,是经过筛选、计算、专家评分和提取规划文本中的各项发展和保护目标得出。见下表:

3.3 评价分析过程 本论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结果如下:

以下结果(表8)是对指标层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的。

下述结果(表9)即为对各指标依据其组合权重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的。

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3.4.1 评价结果 由以上数据结果与零方案进行的对比可以得出,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方案可行,并对规划区域的综合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4.2 评价结果分析 针对丽江市规划方案,我们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定量分析得到,丽江市评价体系中准则层——生态(B1)综合值和自然资源(B3)的综合值与零方案相比都有所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丽江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实现了丽江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丽江市的环境状况。这说明了规划的实施对丽江市的环境有正面影响。可是准则层——环境(B2)的综合值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也会相应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长,这将会对丽江市的水和大气环境总体质量带来相对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规划期间,重点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复垦,适度进行土地开发,是不会造成新的土地退化;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在规模和布局上需要进行节约集约布置,要想环境得到有效控制,还需在建筑过程中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实施。

4 结论

本论文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结合了丽江市当地的基本状况,对丽江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该评价在使环境质量和资源供需状况得以改善的前提下,还考虑了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因此它不仅使丽江市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还保证了丽江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

篇6

 

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EIA)主要是预防开发行动(包括建设项目、区域性开发、立法议案、重大方针、战略性规划或行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作用,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使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限制到最小程度。然而单一的项目EIA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不能有效地控制各类区域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此外,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发展经济目标出发,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原则方法是为经济目标服务的。虽然工程项目开发方案拟定后,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措施,但在选择方案时,对环境影响的重视只是以可接受的程度为限,而未致力于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和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应运而生。

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提出

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的NLee、FWalsh和CWood等几位学者提出[1,2] 。目前,有关战略环境评价的定义很多,既有从宏观角度定义的,也有从微观角度进行阐述的。已被广泛采用和接受的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的学者RikiTherival给出的定义: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Policy)、计划(Plan)、规划(Program)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述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运用于综合决策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隶属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实施。自《环评法》颁布实施以来,为了更好地促进规划环评的有效实施,国家环境保护部先后在配套法规的制定、技术的准备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为了保障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有效结合,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3]。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从国家到地方,规划环评工作已经逐渐开展[4]。

但总的来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法、评价指标及体系等。特别是当前应用的规划环评方法多停留在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缺乏战略性。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3.1法律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开展的保证。虽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经纳入了“环评法”,但只是要求专项规划的审批机关应当将环评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若不采纳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时,只需作出说明并存档备查。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规划环评结论只不过是政府决策时的参考,并没有法律强制力。国家环保部从2005年开始进行《规划环评条例》的立法工作,至今仍未出台,其后果最直观的表现在厦门海沧项目上,因为在没有立法保障的前提下,环保部或者是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都只能以“建议”的形式对某些项目表示自己的观点,至于是否被接受,则只能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自我决策[5]。

3.2环评机制不合理,技术落后

我国现有的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存在各种利益关系,影响了环评审批的公正性。据统计,环保系统所属从事环评的科研机构占甲级环评机构的24.7%,占乙级机构的48%。一些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存在利害关系,将环评工作变成顺从建设单位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丧失客观、公正、科学立场。2008年前9个月,环保部直接受理的群众行政复议案件总数比2006年增加了170%,其中一半以上涉及环评质量问题[6]。免费论文参考网。

另外,现有的规划环评大多是对已经形成的规划草案进行评价。由于规划环评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体系尚未成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1)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方法的使用还在探索中,大多数方法是按照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规划环评应是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不确定和难以定量的因素多,采用EIA定量评价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规划环评变得更加困难;(2)评价成果不够全面。现行的技术导则中,虽然规定了规划环评的评价内容和程序,但没有具体明确规定不同规划的评价内容和程序,导致在实际评价工作中,评价者难以把握不同规划的评估重点,导致整个规划环评的成果不够全面。

3.3专业人才缺乏,评价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从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长从事战略环境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原来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持证上岗人员;各行业的规划设计单位。部分评价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规划环评了解不多,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要承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1)受传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思维的影响;(2)采用的方法和标准过于僵化;(3)容易混淆规划和规划环评的概念。

3.4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影响了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

按照《环评法》规定,环保部门对于规划环评行使的是“审查权”而非“审批权”,在环评机构作出规划环评报告后,环保部门只能召集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审查,提出意见,但最终审批决定权在地市级以上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而且目前规划环评所需经费尚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环保部门推行规划环评工作缺乏经费支持;另外,规划环评工作涉及政府发改委、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相互间的合作机制很难建立起来。

3.5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公众参与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工具,也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内容[7]。目前的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面不广,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由于国内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实践较晚,往往沿袭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的做法,公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采用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仅限于问卷调查、专家审查等,收到的效果、对环评工作以及政府决策的帮助也相对有限;另外公众参与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与程序,这使得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约束性,带有一定盲目性,往往工作不够全面到位,甚至流于形式。

4关于推进我国规划环评工作的建议

4.1 改革完善规划环评体制

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管理。环评业务必须由独立的环评机构来承担,所有环评机构应当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严禁环保部门在环评机构参股,更不允许环保部门以各种方式推荐、介绍、指定环评机构,索取、收受各种名目的回扣,确保环评工作不受干扰。对弄虚作假、环评质量低劣的机构要坚决吊销其执照,对严重违规的环评人员禁止其从事环评工作。

构建科学化、民主化的长效机制。坚持实行环评的受理、审查、审批“三分离”,审批的条件、过程、结果“三公开”。尤其是应对已经实施的规划定期进行回顾评价,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对原有规划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

4.2 对规划环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要改进规划环评的评价模式。摆脱传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将“自我评价”模式引入规划评价工作。其次是注重对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研究。免费论文参考网。在借鉴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规划环评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划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工作程序、评价标准和技术方法。最后要进一步扩大规划环评试点的范围。武汉、内蒙规划环评试点工作的成功,为我国规划环评积累了经验,应进一步扩大规划环评试点的范围,促进规划环评基础理论方法学体系的完善,有效推进规划环评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8]。免费论文参考网。

4.3 加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建设

(1)公众参与应尽早介入。从理论上讲,规划环评介入决策越早越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决策的源头保护环境,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在计划或项目层次上难以挽回的错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早期介入原则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实施规划环评国家的认可。所以,公众参与应在规划环评介入的同时一并介入,才能真正体现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意义。

(2)提高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向公众宣传普及“环评法”,使公众认识到各类规划与自身的相关性,让公众能主动参与对规划的监督。

(3)从技术规范上保证公众参与。明确公众的主体、公众的定义,规定公众参与的原则、方法、内容、要求和具体程序,建立论证会、听证会的公众会议程序。通过这些方法使公众参与有统一的标准,做到有章可循,从监督、技术层面上保障公众的参与度,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4.4提高规划环评人才的素质

从事规划环评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环保知识,而且要具有包括工业、农业、土地、能源、水利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要加强规划环评技术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保证规划环评编制的科学性。由此关于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1)规划环评的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建议根据参加培训人员的工作基础和背景情况给予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2)改进培训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培训方法,在培训期间增加互动环节,加强专家和参加培训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Lee,FWalsh.Strategic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an overview[J].Project Appraisal, 1992,7(3):126―136.

[2]CWood,M.Djeddour.Strategic environmentalassessment:EA of policies,plans and programmes[J].Impact Assessment Bulletin,1992,10(1):3―22.

[3]田丽丽,徐鹤等.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实践[J].湖南大学学报,2007,34(8).

[4] 赵艳博,林逢春.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8(5):10-12.

[5]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4):46-48.

[6]郄建荣.环评机构将与环保部门彻底脱钩脱利[N].法制日报,2008-11-04(008).

[7]张勇,杨凯,王云,叶文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4):324~32.

篇7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日趋严重,环境问题也渐渐由开始的个别地区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性灾难,继而相继出现一系列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个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是外国首创的一项制度,我国的环评制度是在吸收了西方国家宝贵经验,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源头控制、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

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从立法上开始建立。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通过30余年的尝试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以求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运行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下面就这些缺陷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1从战略上建立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近年来,我国经常因政策和规划的不完善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宏观决策,无论从对环境影响的潜伏性还是后果方面,决策的失误都要比建设项目本身更严重。为了加快提升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备程度,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将政府宏观决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功经验,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立足于区域评价和全面影响,合理又切合实际。

2加强公众的参与权

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权的完善工作,在公众参与中,首先应将可以不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况明确列举出来,规定采取一定的形式,将项目有关情况向有关群众公示,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公众参与主体的成员组成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通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将公众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等环境权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明确列出,另外还要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效的情形。

3加强法律责任的明确和完善

我们应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之中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予审批对未规定公众参与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相关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申请,对于未提交申请并擅自开工,且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的,应给予一定的罚款,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有些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隐匿公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对于这种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应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并处以罚款,同时应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4设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分离制度

对于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应设立专门的环境评价审查机构。同时针对机构重合所导致的权力重合问题,我们应建立相关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等专业机构,从而加大监督力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工作由审查机构负责,环保部门以审查机构作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结论为是否批准的依据,以求达到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的目的。

5公众的参与力度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由公众的监督、举报、宣传、督促来推进的,因此我们要切实保障环境相关者获取必要信息的权利。通过环境教育等工作,使公众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让公众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同时我们应将信息充分公开化,使公众对建设方、评价机构、审批机关等都能达到注视和监督的目的,而且也能使公众对自身的环境权益提高关注。

6结束语

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中,成绩与困难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该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与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并及时解决,以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法律教育网.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2011-2-22.

篇8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篇9

一.建设项目环境的经济评估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环境影响评价仅仅通过影响项目投资额来作用于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如排污收费、排污交易许可证收费、环境税等并没有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作为影响项目可行性因素考虑进来,深入研究分析。

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环评性质界定不明确

在项目立项论证的前期工作中,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应该是一个决定其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现有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环境影响评价只被列为一个普通的参考项。环境影响评价在决定项目是否可行方面到底发挥多大的影响力? 目前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很明显,在分析项目对未来环境的影响时,如果技术上不能达标,则该项目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污染治理成本以及运行费用太高,也会导致该项目整体上不可行。但是,建设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评的约束力只停留在反映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一般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2)环境成本分析缺失

原则上环境评估须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即通过项目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先性,或者计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 以判断项目环境影响的可承受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虽然我国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早已起步,环境影响制度已经实施了近20 年,但是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虽然评价内容也列入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然而由于缺乏经济分析的标准方法和参数,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现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对此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项成本费用是项目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会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考虑、不计入这个数字,严重地弱化了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2.项目可研中环境影响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一般从项目本身角度进行财务性分析,而项目的环境影响由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在可行性研究中几乎流于形式中国学术期刊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没有考虑因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费用的评价模式,忽略了环境经济外部性,不利于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的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毕业论文题目,我国较早建立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出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的实施细则或技术导则。根据有关研究,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对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把环境效益、环境损害和环境保护费用纳入投资项目的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的框架体系之中,有助于实现经济分析所强调的核心效率目标,即要求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优的政策目标。

二.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案例研究

1.案例描述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巫溪县300吨野生松籽加工生产扩建项目

建设性质:扩建

建设地点: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大包村(原黄泥村)

(2)产品方案

本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松籽2250吨和年产松仁 450吨目标,满足重庆周边及国内外市场对天然野生松仁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基础生产条件和加工规模,在已有的松籽加工生产线基础上实现设备升级、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生产环境,购置包括松籽加工、松仁烘烤、松籽烘干、松仁脱红皮、松仁自动拣选等5套设备和运输车3辆;完成技术转让的引进;完成工厂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3)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项目增量销售收入3600万元,增量净利润235.67万元,增量投资利润率22.75%,增量财务净现值1387.78万元,增量财务内部收益率41.42%,增量投资回收期3.87年。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设可直接带动当地农户5800户,2300户农户间接受益,安置农业就业人口200人。农户年均收入增加0.5965万元,人均增收0.376万元。对完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提升种植业和加工产业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生态效益:本项目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发挥林业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三大综合效益的结合毕业论文题目,有助于“森林重庆”目标在巫溪的实现。

(4)环境评估

环境影响:该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发利用野生松籽,可以提高林业附加值;有效避免成熟松塔落地发芽生长,造成树林过于密集,影响林木正常生长;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进林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措施:该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和交付使用后产生的废水,基本上不含有对环境污染的有害化学物质;拟收集、处理后排入尖山镇市政工程管网;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的排水沟渠,采取可行有效的施工方案;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送至处理场予以填埋处理或回收站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气也会较少;在项目建成后,也会严格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Ⅲ类标准,即:昼65dB,夜55dB。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设后期会有计划的恢复。

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经项目区环保部门综合论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庆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工厂选址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污染物能达标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在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同意建设该项目。

2.案例解析

案例简介中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涵盖建设名称、性质、地点、规模、技术方案、建设期限、投资结构、资金来源等,此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还要做项目的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市场风险收益分析、项目组织管理、投资估算、财务评估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分析研究。而项目环境评估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一个环节。

案例中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是从环境影响、环境治理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等三个角度展开,环境影响部分只是针对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若干一般性的措施,集中在项目施工方案及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但是毕业论文题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并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强弱问题。

如果项目方案的环境影响不能以货币价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就无法采用基于费用和效益量化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无法计算诸如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对各方案的经济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项目的取舍,因而也就无法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应借助于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效益不能货币量化的环境影响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对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可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现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忽视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可行性因素的影响力, 忽略了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国家在税费征收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方面有很多空白等。

针对这一现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纳入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是亟需且必要的。如何有效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不仅是环保观念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尤其是现实可操作性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现实可操作性,本文提出“路径可行性”,这种“路径可行性”首先体现在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界定和使用方法的选择上。

1.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

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是指当用于分析的资金有限、信息有限,难以用货币形式计算效益时,可以不考虑效益,只估算所有备选方案的费用,选择费用最小或在一定费用水平下效果最好的方寒。费用效果分析主要用于互斥建设方案的比选。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效益无市场交易条件,很难用货币价值估算出来。当这些物品或服务的损失不可逆时,最优的选择就是选取某种方案,使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经济费用效果分析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l)待评价的方案数目不得少于两个毕业论文题目,并且是互斥方案。 (2)待评价的方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目的。如果待评价的各个方案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各个方案就没有可比性,费用效果指标也就失去了意义。(3)各方案的费用采用货币单位计算,效果采用非货币的同一单位计算。

2.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方法选择

常用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价值作为计算基础;第二类是以污染后果的消除与损失补救的成本作为计算的基础;第三类是以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资及运行费用作为计算基础。第一类计算基础为众多专家学者所接受,认为其最合乎经济学原理,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第三类指标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入量进行的,技术上最可行,信息处理量不大。综合对比,第一类的环境的损害价值与第三类建设项目的环保投入,在操作上最可行。由于相同的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的不同和消除环境不良影响的成本差异的巨大,所以在项目可行性的论证中容易造成决策重点偏差,影响决策质量。而环境的影响有四大类:生产力、选择价值、健康和舒适性,所以在可行性研究的操作中,可根据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一驰、冯良华.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影响分析.林业建设.2007.2

[2]李开孟.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的必要性.中国工程咨询.2008.1

[3]李佳、吴军年.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建立.2007.10

篇10

 

一.建设项目环境的经济评估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现状是,环境影响评价仅仅通过影响项目投资额来作用于建设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如排污收费、排污交易许可证收费、环境税等并没有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作为影响项目可行性因素考虑进来,深入研究分析。

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环评性质界定不明确

在项目立项论证的前期工作中,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应该是一个决定其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现有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环境影响评价只被列为一个普通的参考项。环境影响评价在决定项目是否可行方面到底发挥多大的影响力? 目前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很明显,在分析项目对未来环境的影响时,如果技术上不能达标,则该项目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污染治理成本以及运行费用太高,也会导致该项目整体上不可行。但是,建设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评的约束力只停留在反映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一般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2)环境成本分析缺失

原则上环境评估须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即通过项目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先性,或者计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 以判断项目环境影响的可承受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虽然我国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早已起步,环境影响制度已经实施了近20 年,但是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虽然评价内容也列入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然而由于缺乏经济分析的标准方法和参数,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对于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现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对此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项成本费用是项目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会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考虑、不计入这个数字,严重地弱化了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2.项目可研中环境影响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一般从项目本身角度进行财务性分析,而项目的环境影响由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在可行性研究中几乎流于形式中国学术期刊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没有考虑因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费用的评价模式,忽略了环境经济外部性,不利于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的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毕业论文题目,我国较早建立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出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的实施细则或技术导则。根据有关研究,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化分析对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把环境效益、环境损害和环境保护费用纳入投资项目的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的框架体系之中,有助于实现经济分析所强调的核心效率目标,即要求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优的政策目标。

二.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案例研究

1.案例描述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巫溪县300吨野生松籽加工生产扩建项目

建设性质:扩建

建设地点: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大包村(原黄泥村)

(2)产品方案

本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松籽2250吨和年产松仁 450吨目标,满足重庆周边及国内外市场对天然野生松仁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基础生产条件和加工规模,在已有的松籽加工生产线基础上实现设备升级、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生产环境,购置包括松籽加工、松仁烘烤、松籽烘干、松仁脱红皮、松仁自动拣选等5套设备和运输车3辆;完成技术转让的引进;完成工厂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3)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项目增量销售收入3600万元,增量净利润235.67万元,增量投资利润率22.75%,增量财务净现值1387.78万元,增量财务内部收益率41.42%,增量投资回收期3.87年。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设可直接带动当地农户5800户,2300户农户间接受益,安置农业就业人口200人。农户年均收入增加0.5965万元,人均增收0.376万元。对完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提升种植业和加工产业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生态效益:本项目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发挥林业建设的生态与经济、社会三大综合效益的结合毕业论文题目,有助于“森林重庆”目标在巫溪的实现。

(4)环境评估

环境影响:该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发利用野生松籽,可以提高林业附加值;有效避免成熟松塔落地发芽生长,造成树林过于密集,影响林木正常生长;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进林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措施:该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和交付使用后产生的废水,基本上不含有对环境污染的有害化学物质;拟收集、处理后排入尖山镇市政工程管网;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的排水沟渠,采取可行有效的施工方案;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送至处理场予以填埋处理或回收站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气也会较少;在项目建成后,也会严格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Ⅲ类标准,即:昼65dB,夜55dB。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设后期会有计划的恢复。

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经项目区环保部门综合论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庆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工厂选址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污染物能达标排放。对于环境的影响在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同意建设该项目。

2.案例解析

案例简介中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涵盖建设名称、性质、地点、规模、技术方案、建设期限、投资结构、资金来源等,此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还要做项目的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市场风险收益分析、项目组织管理、投资估算、财务评估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分析研究。而项目环境评估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一个环节。

案例中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是从环境影响、环境治理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等三个角度展开,环境影响部分只是针对项目施工中和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和设备产生的噪音等,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进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若干一般性的措施,集中在项目施工方案及项目建成后营运期间垃圾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但是毕业论文题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并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强弱问题。

如果项目方案的环境影响不能以货币价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就无法采用基于费用和效益量化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无法计算诸如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对各方案的经济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项目的取舍,因而也就无法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应借助于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效益不能货币量化的环境影响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对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可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现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忽视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可行性因素的影响力, 忽略了项目建成之后运行期间由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费用,国家在税费征收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方面有很多空白等。

针对这一现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纳入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是亟需且必要的。如何有效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不仅是环保观念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尤其是现实可操作性问题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现实可操作性,本文提出“路径可行性”,这种“路径可行性”首先体现在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界定和使用方法的选择上。

1.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应用条件

经济费用效果分析是指当用于分析的资金有限、信息有限,难以用货币形式计算效益时,可以不考虑效益,只估算所有备选方案的费用,选择费用最小或在一定费用水平下效果最好的方寒。费用效果分析主要用于互斥建设方案的比选。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效益无市场交易条件,很难用货币价值估算出来。当这些物品或服务的损失不可逆时,最优的选择就是选取某种方案,使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经济费用效果分析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l)待评价的方案数目不得少于两个毕业论文题目,并且是互斥方案。 (2)待评价的方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目的。如果待评价的各个方案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各个方案就没有可比性,费用效果指标也就失去了意义。(3)各方案的费用采用货币单位计算,效果采用非货币的同一单位计算。

2.项目环境经济评估的方法选择

常用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价值作为计算基础;第二类是以污染后果的消除与损失补救的成本作为计算的基础;第三类是以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资及运行费用作为计算基础。第一类计算基础为众多专家学者所接受,认为其最合乎经济学原理,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第三类指标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投入量进行的,技术上最可行,信息处理量不大。综合对比,第一类的环境的损害价值与第三类建设项目的环保投入,在操作上最可行。由于相同的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的不同和消除环境不良影响的成本差异的巨大,所以在项目可行性的论证中容易造成决策重点偏差,影响决策质量。而环境的影响有四大类:生产力、选择价值、健康和舒适性,所以在可行性研究的操作中,可根据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一驰、冯良华.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影响分析.林业建设.2007.2

[2]李开孟.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的必要性.中国工程咨询.2008.1

[3]李佳、吴军年.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建立.2007.10

[4]张群、荀志远.考虑环境成本的项目经济分析方法.决策参考.2005.10

篇11

一、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协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系中,县市级处于管理体系的下游,点多面广,既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可宏观调控,又可微观直接影响接触建设项目,能能动全面的考察建设项目。因此,对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极为必要。

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县市级违规环评环境污染影响大

在2001年9-12月,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专项执法检察,查处未执环评项目3560个,未执"三同时"项目3211个,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禁止、淘汰、限制项目7560个。其中,4500多个违规建设项目建设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在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开展的"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中,所查处的违法排污企业竟有 51% 是新建的。这说明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情况存在很大问题。

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不高

县市级小型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重点常常放在工程分析及现状评价上,关于污染控制设备的选择的指导意义不强,国家没有控制技术分类和更新的规定。这些报告往往也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价上,而不是以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重点。

环评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存在环评提出的环境污染控制设施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环评在基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效果。此类情况在第三产业类和小型工业类建设项目中较为常见,建设单位按照环评报告的建议建设了相应的环保处理设施,但实现正常运转后仍达不到治理效果。

3. 监管能力建设不足

目前,国家基层环保部门均实行双重领导,即行政上隶属当地地方政府管辖,在业务上接受上级环保部门领导。由于人、财、物都属于地方,基层环评执法就难免受制于地方,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局限于地区发展水平,在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选择上,就会出现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

另外,国家、省、市环保行政机构对基层环保局的任务布置得多,宏观指导少,对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效能和严格执法的监督指导不够,使基层环保局负责的中小型项目的环评执法压力大、难度高上级环保机构对下级的执法监督不力使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评执法常常得不到有效保证。

4. 公众参与不足

基层环境影响评价对公众参与的强调不充分,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基本上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来进行的。调查表内容过于简单;而且在有限的时间、精力等条件下,往往调查范围窄,调查对象少,代表性差;再则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公众对拟建项目的内容、污染状况、污染损害不了解,很难发表有价值的意见。这样,造成个别项目即使环评阶段有公众参与,实施生产后仍然会造成对项目周围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污染事故和环境纠纷不断,公众的环境权益得不到维护。

三、思考与总结

要加强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环保部门自身职能,提高对不法行为的监察力度,首先要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很多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是由于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造成的。促进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是中国所有环境制度有效实施、促进环境管理的保障。

宣传教育是开展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制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经理、厂长的环境法制意识,能使人们自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正确行使职权,形成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执法氛围。

加强环评管理除应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强化其执法观念,还要协同相关部门一起来参与环境管理,相互配合,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环境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改善还有助于环境影响报告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环评工作的指导性和有效性。

为保障环评质量与环评单位的权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该监督收费管理办法的实施,履行统一监管的职责,在市场运行中,给以正确引导,在报告书审查中尤其要特别跟踪、加强稽查,遏制不正当竞争,建立市场秩序。

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有效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环评中的预测和分析更加完善,环评意见更为合理。基层环保机构要加强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确定合适的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明确的公众参与环评的程序和方法;规定公众参与的形式。

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加强基层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改进和完善基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2

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对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提出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与房地产实际不相符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一、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分析

从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来看,对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提出的建议所具备的针对性、可行性不强,与房地产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无法切实可行地指导实践。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房地产项目的环境评价来说,现有的评价导则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如果盲目地按照导则执行,还容易引发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对房地产项目环评予以了格外关注,并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要求及方法。

二、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策略研究

(一)规定评价开始的时间,规范房地产项目环评价工作

从现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来看,只对合适结束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束的时间进行了规定,而没有规定房地产项目环评的开始时间。因此,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进行评价,有时是在方案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即进行环境评价,有时则在方案设计全部完成后才进行评价。由于这两个阶段项目具有不同的成熟性,每个阶段给环评人员可以提供的资料及资料的确定性等均不同,从而导致两个阶段的环评结论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了评价结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信度。从方案设计来看,其评价的深度相对较浅,影响项目环境的因素还无法最终确定,譬如进行怎样的设备选型,选择数量的多少等,方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动等问题,均没有确定,可能会出现一些较大程度的改动,因此,在此情况下得到的环境评价结论缺乏足够的深度,其可靠性也会大打折扣。和方案设计比较而言,初设相对更具有全面性和细致性,出现改动的可能性比较小,其设计指标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如果在此时实施环评,得到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其可靠性和可信度都比较高。但时,一旦房地产项目没有通过环评,就非常容易使前期工作出现较大的浪费。因此,笔者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出开展环评工作的起始时间。同时,应对必须具备的项目资料提出科学的要求,对其确定性进行严格地定位,确保评价与实际的一致性,环评结论应尽可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提高环评结论的可信度。

(二)对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作用的新认识

对于项目所在地而言,其环境质量的现状如何,直接影响着环评的结果。这种评价工作主要依赖于评价资料,评价等级高,就要求评价的程度要深一些,其资料都必须是通过实测获得的。如果评价等级较低,其评价资料则主要为现有资料。对非污染型的房地产项目来说,如果直接套用《导则》,其工作等级是比较低的,一般是3级或比3级更低,因此,一般在实际工作中,都是认为没有必要实施监测,用现有资料进行评价就行了。这种结果主要是机械地套用《导则》的结果,与房地产项目的实际不限符合。

(三)施工期噪声影响预测方法

按照常规的思路,噪声预测就是利用《导则》推荐的衰减和叠加公式计算施工厂界和环境噪声,得到是否超标这样一种明确的结论。这种思路和方法适用于营运期,因为营运期设备的位置能在设计中明确。但对于施工设备的具置,很少有设计资料或相关人员能够告知,因此就无从知道设备与厂界和敏感点间的距离,试图按照《导则》的常规思路一定要得出预测点噪声的做法就行不通。这就导致目前这方面的工作结论含糊、不能自圆其说、说服力不强、可信度不高。《建筑厂界噪声限值》适合于已有施工场地的评价,不适合直接用于预测。因此,可以转换评价思路,改变评价方法,活用厂界噪声标准。叠加声源在满足厂界达标的最小距离的条件下可分布在施工厂界周边上任一点,假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敏感点与叠加声源之间距离最小,所受影响最大的最不利情况和距离最大所受影响最小的最有利情况。提出的这种施工期噪声影响预测的思路和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但其结论对施工设备的合理布局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和更强的说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房地产项目的实际缺乏应有的实际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分析,并不断分析问题,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助推我国房地产项目环境评价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