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00:5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班活动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丰富幼儿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用勾线笔勾勒出花卉的基本结构,并用线描画的手法进行装饰,注意画面的布局。
3、能坚持细心地进行线描画装饰活动,感受线描画的美。
活动准备:
1、范例
2、勾线笔、白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出示范例,引出课题师:我们小朋友已经接触过线描画,那你们来看看这朵花分别是有哪些点、线、面组成的?教师出示范画,幼儿观察讲述教师小结并出示相关的点、线、面
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点、线、面等知识,引导幼儿学习多种线描画的表现方式。过渡:这朵花运用了这些图案,那么还有许多的图案可以进行装饰,你还知道哪些呢?
1、幼儿讲述一些知道的点、线、面
2、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再来看这幅画,老师在装饰的时候又运用了一些新的图案,你认识吗?
出示范画二,展示:
点:三角形点、十字点
线:弹簧线、凹凸线、三角螺旋线、方螺旋线
面:圆形组成的面、半圆形组成的面、三角形组成的面、波浪线组成的面。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线描画的手法装饰花卉。师:怎样用这些点、线、面来装饰出漂亮的花卉呢?
示范基本步骤:
1、先画好一个圆形的大花芯,再画上花瓣,接着画花茎以及叶子。
2、花瓣、花芯和叶子这些大的形状可以先用直线或弧线进行分割。(花瓣教师分割,叶子留给幼儿上来分割)
3、在分割的块面中,用点、线、面,以及简单的图案进行装饰。
三、幼儿作画,师巡回指导
过度: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形状的花,老师还画了很多(教师出示多中花瓣、和叶子的花)并进行了点、线、面的装饰。
你们想画吗?请你画的时候先要想好,画几朵,一朵的话要得特别大一点,画两朵的时候可以一朵高一朵低,或者是一朵大、一朵小,如果是三朵那你要注意层次上的区别,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目标:
1、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学剪汽车,尝试探索,用镂空剪法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准备:
范例、泥工板、纸等。
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开汽车的游戏吗?现在想不想玩一玩?看,我的汽车开来了。
(玩游戏前,学会一首儿歌: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行。儿歌念完后,就可以开着汽车去玩了,但要注意红绿灯,听到警察叔叔说“红灯”就要停,“绿灯”继续向前开。明白了吗?现在我来做警察叔叔,谁来开我的小车。
幼儿游戏。
师:还有谁也想做这个游戏?那,你有汽车吗?那么,我们一起来用剪纸剪一辆汽车。
二、讲解镂空的技能。
(1) 做汽车先要干什么?(画汽车)你认为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的?
(2) 教师剪轮廓。
(3) 讲解车轮的剪法。
(4) 师:看,我的汽车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
(5) 我的汽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窗户)有哪些图形?
(6) 你知道窗户是怎么剪出来的吗?你能在一张纸的中间剪出一个长方形的窗户吗?怎么剪?
幼儿尝试操作,“还有谁有不同的剪法?”(掌握对称剪的技能)
(7) 圆形的窗户怎么剪?梯形的呢?你还想剪什么图形的窗户,怎么剪?
三、幼儿操作。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剪汽车。首先得在你的纸上画上汽车,把外面的剪掉,然后再剪中间的窗户等。把剪好的汽车贴在泥工板上。
该主题让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在于: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落体现象,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育目标:
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了解落体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生活中的落体应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
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探索科学奥秘、运用科学知识的乐趣。
主题活动案例 我们试一试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无论你往天上扔什么物体,它都会落下来。但是同时孩子们也发现:当你往天上扔一个皮球时,皮球会迅速地落下来;可如果你扔一张报纸,不仅是扔得不高,落地的时候也很慢,“报纸是飘下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有的落地速度非常快,有的却慢慢地落下来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疑问。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处理和解决的时候,思维就开始了。而教师就是要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做”来学。于是,我设计了“我的发明”这个活动,鼓励孩子们在自己的实验、探索、观察和比较中发现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幼儿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愿意在自己的亲自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
比较不同物体的下落速度,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小塑料玩具、软球、小沙包、手绢大小的布片等。
海报纸、记录笔。
阔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游戏:“谁扔得高?”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的物品,让
幼儿试着扔一扔,看看什么东西能扔得高?(引出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经验回忆,知道不管什么东西都会落到地上。)
2.讨论: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并作好记录。
⑴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它落下来的速度怎样?
⑵再试一次,比较一下什么东西落地最快。
⑶让幼儿将自己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幼儿一起统计各种物体下落的情况。
3.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然后讨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什么有关呢?
⑴引导幼儿使用材料相同、形状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形状会改变下落的速度。)
⑵引导幼儿使用相同形状、不同材料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材料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⑶引导幼儿比较刚才使用的两组材料,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得出:物体的重量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4.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⑴我们有什么办法让下落的物体比原来下落的速度慢一些或快一些?
⑵幼儿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的速度也快些;将玩具上放一个小手绢做成小降落伞向下落得慢些。
5.讨论:你刚才玩的什么东西?你是怎样改变它下落的速度的?
6.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我们今天的发现相似呢?(如降落伞)
活动延伸:
活动区中,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
鼓励幼儿继续收集有关于落体现象运用的资料,并进行统计。
引导幼儿对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进行分类。(改变形状、改变结构、改变重量等)
活动反思:
这一次活动是从孩子的生活中生成的,因为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就分外的投入。每一个孩子都急不可待地自己去试一试,每一个孩子都急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孩子们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还发生了有趣的争执:谭文馨说她的报纸捏成球以后落下来的速度要比没有别成球的时候还要慢,许欣迪马上否定了她的意见,说:“那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我马上让他们俩个重新实验。原来,因为报纸捏成球以后抛得更高一些,所以落地的速度感觉要慢一些,实际上捏成球以后落地的速度是快一些的。孩子们通过比较统一了意见。
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在活动中还力争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碰到困难请教听课的老师,邀请他们成为后援团;培养孩子数数的能力,如用不同的方法数五角星等,使幼儿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竞赛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四季的特征给予人们生活的关系。
2、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3、继续培养幼儿的小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积极的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一)、活动前准备:
1、根据幼儿意愿自由分成四组:春、夏、秋、冬组,并在每组中推选一位组长;
2、各组幼儿分头寻找相关的季节特征:资料或实物;
3、教师深入每组了解幼儿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活动中准备:
1、与幼儿共同制作五角星、金牌、银牌、铜牌,并在背面贴上双面胶;
2、在黑板上张贴春、夏、秋、冬四个字,分别代表四组;
3、幼儿分成四组而坐,带好收集的资料;
4、进行曲的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每组幼儿自由邀请来听课的教师作为嘉宾后援团
(二)、引出活动内容,提出擂台赛的要求:
如:介绍四季的特征及与人们的关系,回答正确以鼓掌通过,同时回答的幼儿自己上前在相应的四季下贴上五角星;每组按顺序轮流回答;随便插嘴或影响别人将被扣除礼貌分等。
(三)、幼儿进行擂台赛:
各组轮流介绍自己季节的特征及与人们的关系,并出示自带的资料
(四)、数五角星:
幼儿介绍数的方法
(五)、发奖仪式,放进行曲:
请冠军发言
(六)、评价活动:
表扬肯定幼儿积极动脑,鼓励幼儿继续努力,的冠军的幼儿不骄傲。
五、活动自评:
幼儿在这个活动中的积极性、参与性非常高,连平时不太声响的幼儿今天也表现积极,看来幼儿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想要争第一。活动中幼儿也非常自信,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实物和资料向大家介绍,声音响亮。幼儿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场上产生了很多的争论,活跃了气氛。活动中各组幼儿间还出现了互相帮助的现象,力争使自己一组获得好成绩。从活动中看出,幼儿喜欢探究四季,也在积极地做着准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四季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知识面比较广,带来的实物也很丰富,最后的发奖仪式使活动达到了,虽然只是一张纸,但由于是幼儿通过努力后得来的,因此特别得自豪和神气。孩子在请后援团的时候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活动中由于请了嘉宾后援团,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也为幼儿间的竞争带来了更激烈的程度。
但在活动前由于是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季节,因此使得每组幼儿间能力差异较大,特别是春季组能力显得相对较弱,虽然有后援团的帮助,仍显得较平淡。因此,以后在幼儿自由结伴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作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