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02:0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实验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19
1 当今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化学实验课的系统完整性被其独立性破坏
因为现代的化学实验教学与相关理论的教学是相关联的,而且是同步的或者稍微滞后进行的。应该说,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理论教学的。四大基础理论化学完整性以及系统性全部自成体系,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实验内容出现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现象和部分实验项目责任不明导致出现遗漏的现象。
1.2 欠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出于这种现状,涉及化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有关联的实验内容非常少见。总体来说,验证性的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大,而设计性与探究性的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小。
1.3 在实验教学方法手段上比较欠缺
化学实验教学在方法手段方面而言,绝大多数学校现今仍然沿袭着过去的老传统,采用教师现场讲解并且示范的方式,老师把相关的实验内容以及步骤详细地写在黑板上,显得单调而古板,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2 改革措施
2.1 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让其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外,作为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并且提出问题。应该说,化学实验是最为形象、最为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2.2 加强基础技能方面的培训
对于学生而言,扎实的化学实验技能是所有的学习化学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实验教学的重点是,要使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化、熟练化,尽量达到标准化的程度。所以说从实验一开始就要强调操作规范化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通过基础操作使学生能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同时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学会准确地观察实验,重点认识如分光光度计、电导仪、分析天平等中学还没有接触到的仪器;同时对诸如分离、提纯、结晶等基本的实验技能也是要重视的。
2.3 要注意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实验氛围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操作不正确的问题时,要注意不要过分指责,要用婉转的语气进行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这正是考验每个学生的时刻。学生面对实验操作,必须要冷静、细心、具体、有条理地去分析每一个获得的结果和数据,并且去观察和回顾每一个实验的步骤以及整个过程。教师应该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设计的方案,即便学生提出的方案不够全面、完善甚至出现错误,也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充分地肯定他们在提出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
2.4 教师角色需转变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由传授者变成指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进行实验操作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只有如此,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应该做到四个不轻易:第一,不轻易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插话;第二,不轻易否定学生得出的结论;第三,不在学生进行争论的时候打断;第四,不直接给出学生正确答案。做到这四个不轻易,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相对平等的氛围中和教师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5 增加设置探究型和设计型的实验,鼓励自主创新型实验
应该说,化学实验在整个大学系统中是自成体系的,其具有相对的独特性以及独立性。要想真正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在现如今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各种设计型和探究型的实验内容。
2.6 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进行“化学实验”, 使化学实验与时俱进
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其中的奥妙。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现象都很明显,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接触多媒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技术,这样从多角度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有些问题将会变得很简单。
2.7 重视实验成败的分析
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需要完成实验报告,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报告内容在结尾处要完成课后的相关思考题,而笔者则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对实验成败以及自己得失的分析远远比那些思考题重要。对有机化学实验,要注意分析影响产率高低的原因;对分析化学实验,必须要考虑引起各组平行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对于物理化学实验,应该从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温度以及样品的浓度等方面考察实验结果和实际相偏离的原因……这样做更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8 改变传统实验考核,积极探索和完善实验操作考核制度
一般而言,长久以来大学实验课的考核依附于理论课的考核,理论课的成绩越高,那么学生的总体成绩就越高,如果仅仅根据这个结果是无法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动手能力做出准确判断的。作为我们教研室,通过各种积累,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操作考试体系,即先由教师准备好十几个操作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既有学生做过的,也有从未接触过的,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考题,然后一位教师监考一名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各种资料,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操作标准进行相应的评分,现场给出成绩。这一举措既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同时也能够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演示实验教学,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的阶梯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这时教师设下疑问:能否所有金属都符合这一规律?学生犹豫,不能正面回答,这时教师便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按一般规律设想,说出实验现象,很快有的学生就说出“钠表面覆盖一层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并写出了的化学方程式: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接着教师开始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钠的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硫酸铜溶液表面,迅速旋转产生火球并消失,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这精彩的现象,瞬间的变化,学生凝神观察,猜测被,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经讨论和教师点拨,对金属钠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解释,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明确了实验现象的产生和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除去“K、Ca、Na”三种活泼金属,这样以生动的实验探索,不断的设置疑问,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逐渐增加。
二、学生实验,探索创新
学生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要提高认识,教师方面不能只是“讲实验”“画实验”,导致学生方面“听实验”“背实验”,而要仔细认真地做好每个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定律,教师的演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做好演示实验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前必须使学生明白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要观察哪些要素。②实验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直观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建立概念、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材料,只有实验与思维相结合才能使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③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看清楚,效果明显。教师在实验前就应考虑到:实验台的高度,实验装置的位置,仪器的大小,试剂的用量等。要随时把不需要的东西移开,把需要观察的主体放在显著位置,操作的速度适当,操作的动作稳妥,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④提前试做,把握演示的各个环节,反复练习,力求实验规范,指导性强。
2.上好每节实验课
2.1科学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严格管理,注重效果。结合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以及观察、分析方法,实验注意事项。
2.2完善落实学生分组实验课的“预习实验报告”三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从实验步骤到记录数据都要有要求,杜绝编造或抄袭数据的不良习惯。学生实验完毕,指导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好的报告予以表扬和鼓励。
2.3要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内容,可将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为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给学生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编排实验小组时注意技术强弱的搭配,男女生搭配,小组成员要经常变换。
3.重视课外实验活动,利用课外活动进行绿色化学实验
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小制作,进行绿色化学实验;利用微型实验仪器完成家庭小实验,进一步鼓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如在学生熟悉了化学仪器和化学基本操作后,教师可放手发动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开展小制作活动,如利用青霉素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眼药水瓶、废衣夹、药丸胶瓶等制作微型的试剂瓶、水槽、长颈漏斗、试管、试管夹、量筒、微型酒精灯等。利用音乐贺卡制作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还可以把它制成使用方便的“导电笔”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
4.加强训练
进行实验习题训练,首先,教师要精心选题、编题、创造性的组题给学生练习。化学实验部分教师要坚持自己组题,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方便学生书写和教师批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和答题规范。在综合实验题中每次突出一个小主题,如“定量实验”、“探究性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等。其次,“逼”学生动手,将“练”字落实到位。学生在做题常常会眼高手低,经常是看题、想题,而不喜欢动手规范完整书写解题过程,尤其是需要组织文字、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另外,学生怕什么就练什么,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规范答题,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畏惧感,增强学生答题的信心。通过长时间地练习就能提高学生解答实验题的能力,保证实验教学有序进行。
5.在上化学实验课时应注意的事项
5.1注意安全
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没硫酸,必须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此外,还要注意操作时的安全。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实验用药量要少,时间要短,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5.2防止看了热闹现象的发生
初学化学的同学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同学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耍魔术,很好玩,由于他们只注意看“热闹”,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这样就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丢掉了“门道”,其结果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演示实验教学,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的阶梯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这时教师设下疑问:能否所有金属都符合这一规律?学生犹豫,不能正面回答,这时教师便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按一般规律设想,说出实验现象,很快有的学生就说出“钠表面覆盖一层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并写出了的化学方程式: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接着教师开始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钠的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硫酸铜溶液表面,迅速旋转产生火球并消失,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这精彩的现象,瞬间的变化,学生凝神观察,猜测被,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你从而发现了钠有哪些性质?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经讨论和教师点拨,对金属钠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解释,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明确了实验现象的产生和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除去“K、Ca、Na”三种活泼金属,这样以生动的实验探索,不断设置疑问,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逐渐增加。
二、学生实验,探索创新
学生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中起重要作用。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搞清通过实验要验证哪些性质,培养何种技能,受到哪些教育等。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操作起来自然顺利,由于实验前教师给学生提出了对实验改进的问题,学生在操作时就注意了观察思考,觉得课本中的装置图不是很科学,不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说出自己的改进方法,画出装置图,这样一来,学生得到了尝试创新的体验,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在第一次上实验课的时候,几乎所有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学习化学实验学生守则。初三学生处在特殊年龄段,其意识指导行为中的消极避罚因素正逐渐减弱,而理性因素已萌芽并发展。所以,在学习学生守则的时候,老师深入解释每一条的具体要求和原因,比一味地强调或威胁要好得多。
以下就结合学生实验守则具体谈谈。
1.学生进入实验室要保持安静,按规定位置就座。未经老师同意,不要擅动仪器。
2.实验前,学生应认真预习实验手册及课本有关内容,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方法,并事先检查实验器材、药品是否齐全、完好。在准备工作就绪后再开始实验。
3.实验时,必须听从实验老师的指导,做到操作正确、步骤科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草率从事。
4.实验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和问题,应及时请老师协助解决。
5.爱护仪器、设备、材料,一切仪器、材料未经实验老师同意不得带出实验室。不得擅自挪用其他组的仪器、材料。
6.认真、独立地分析实验结果,据实填写实验报告。
7.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清理实验器材并摆放整齐,搞好清洁卫生,关好水源、电源,放好桌椅,经实验老师验收后,方能离开实验室。
8.如遇意外事故,应沉着、镇静,及时报告老师,妥善处理。
第一条是基本要求,没有商量的余地,初次发现违规就要严肃指出。但关键是要落实按规定位置就坐这个要求,而且应在第一节实验课的时候就要把实验课座次表做好。因为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都有随便坐这个趋势,不固定座位后面的很多要求都得不到贯彻。
第二条是有关预习和实验课前的准备的。鉴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写预习报告不是很可行,那就应该着重把进实验室以后的行为规范好。首先,不允许学生迟到,尽管实验楼离教室有一段距离,要求要提前2―3分钟到,原因是到实验室后还有要求。按我们学校的情况,一般把对学生实验中的改动和注意事项都写在黑板上。所以要让学生养成到实验室先看黑板的习惯,并结合黑板上的内容进行预习。
第三、四条是必须要求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有事要告诉老师。但要达到操作正确、步骤科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草率从事的要求就比较困难了,平时要抓的就是态度和操作。
第五条是实验管理的重中之重。爱护公物这是道德方面的要求,但具体来看在实验中难免会打破仪器,所以要先把损坏赔偿制度给学生讲清楚,明确责任关系。要求学生来实验室后马上检查桌上仪器有无破损,有的话及时报告,这样可以避免责任不清。要求学生重视诚信,每人固定位置也保证了有必要的监督机制。另外仪器材料未经允许不得带出这条也要说明,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讲,带出仪器这一点一般不会有问题,但药品就要注意了,要先讲清楚这样做的危害。
第六条是作业问题。
第七条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文明而负责任的学生,这一条的贯彻执行关键还是看制度。
第八条的总则需要事先说好,在每次用到危险药品的时候需要强调。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入手
学生在做实验中很多细节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学生学习效果及实验安全都有莫大关系。比如经过多次训练,一个高一班级在下学期的时候就可以安静而有序地进行实验了。这些细节有:勿带食物进实验室、实验台脏别趴下、别将仪器当玩具、药品分开勿污染、动手动眼不动口、坐着实验不站立,现象精彩莫喧哗,有事必须先举手、酒精灯莫靠桌沿边。这些细节有些是保护学生安全和健康的,有些是确保实验课堂秩序的,第一次说明以后,以后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强调和提醒。
三、从健全学生实验管理制度入手
这里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损坏赔偿制度,一个是实验室清洁制度。对于前者刚才已经说过了,后者在操作的时候我曾经遇到很多困难。对于一节化学实验课,首先,实验室距教室有一定距离,所以清理和检查工作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次,学生在下课铃响后会急于出实验室,如果光靠老师检查会很混乱。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次,我指定了组长,要求组长检查后才可离开。结果因为实验室过道很窄,检查的组长和出来的其他学生移动方向相反,也很混乱,有人趁乱离开,事后我找那些没整理好的学生加以批评。但第二次又有其他人没收拾好,还有就是组长本人也要收拾桌子。
第二次,我在下课前3分钟就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桌,但有些学生还没完成实验,所以在下课的时候因为仓促也没有全班都收拾好,而有些学生认真收拾了但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也抓不到特别不好的学生做典型。
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学生收拾了但达不到要求呢?我认为是他们没有学过怎么系统地整理实验台,趁下一次实验课实验内容比较少,我专门用10分钟时间教大家怎么收拾。事先我根据该实验所用药品及仪器整理了几个基本步骤。
1.将所有试管洗净并倒放于试管夹上,将试管夹、试管刷、镊子、铁丝等插在试管架上,试管夹靠桌子的对面壁上。
2.将试剂瓶靠试管架放成两排,大的放后面,小的放前面,酒精灯靠着试剂瓶。
3.将桌上的废纸及火柴梗放垃圾篓里。
4.用抹布擦桌子。
5.洗手。
像这样我手把手教了两次,第三次以后就只需要说一下几个特别的东西该怎么放就行了。
同时,我还落实了责任制,检查发现问题后就让那几个有问题的学生下次留下来检查,这样做效果很好。
应该说,对学生实验的管理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大的话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无小事;小的话就是学习习惯问题。虽然学生过一些年以后把实验做的什么都忘了,但这样一个有序的习惯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姜淦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2000,(31):7-8.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教学方式也在迅速更新,微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不断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与传统课堂接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对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均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发挥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5分钟一学习,300秒一思考”,碎片化知识点,点点精致解读。相比传统教学,微课在突破难点、分散重点上更具优势,学生接收效果更佳。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略显陌生,笔者尝试用微课作为切入点,挖掘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从而构建教学新局面。
(一)用于实验教学的课前预习
九年级化学教学容量大、时间紧,学生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若能录制相关知识点的微课,供学生课前课后观看,对学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初中生初进实验室,实验仪器种类繁多,基本操作技能要求高,课堂中教师要先讲解,再让学生操作,时间有限。通过课本的课前实验预习仅有文字和图片,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这就需要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段录制成微课,更好地促进实验课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了解实验中所用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然后再对照文字描述实验步骤,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二)为演示实验提供新的教学平台
描述性知识是指描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应用等内容,化学教学中多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来介绍物质的性质。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真正参与实验演示过程的学生不多,距离越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越不全面。当微课出现后,可以将这些演示实验制作成微课,辅助课堂教学。微课画面清晰,在播放过程中还能将现象停留在某一瞬间或回播。微课与简单的录像不同,不但配有教师的讲解旁白,还有相关的知识讲解,不但可用于课堂教学,还能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或自学。
(三)建立实验微课系列,促进考点立体化
中考化学实验知识考点及考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在备课时路线比较清晰,平时的训练、模拟考试也相对有题可依。在这种情况下,可将部分热门小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形成系列,提供给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和思维等多方面感官的冲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扎实。而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教学素材的积累,在不断地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将这部分内容系统化,促进考点立体化教学。
(四)为中考实验探究复习开辟新路
中考复习时间有限,想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能够快速提高应用、应变能力,微课和化学实验复习巧妙地结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考中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实验探究题,离子共存题,常常是学生的丢分点,这些内容涉及的实验又属于可不做实验范畴,并且九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联系能力有限,只是通过练题、讲题训练,复习效果并不佳。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课,包括实验视频和分析讲解,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必然能解决这一难题。
中图分类号:TQ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181-01
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怀德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该站起来,四面望。”大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智慧,大学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新生走进大学校门,接受化学教育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第一堂化学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科学,与衣、食、住、行、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都有密切关系[1]。如此贴近生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在感。首先讲授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魅力,让学生对学习这门课感兴趣。例如我们做饭时味精不易早放,是因为高温时味精容易分解生成有毒的谷氨酸钠;炸油条时油条会膨胀是与化学反应有关,做油条的面里放了少量的酵母,还有苏打、明矾,和面时苏打和面团里的水分发生反应,这样油条及会膨胀而浮出水面,化学反应为:
Na2CO3+H2O=NaOH+NaHCO3
Al2(SO4)3+6 NaOH=2Al(OH)3+3Na2SO4
2 NaHCO3 =Na2CO3+CO2+H2O
二、教给学生实验学习方法。教师要避免干瘪单纯说教,要有理有据教给学生实验学习方法[2]。具体包括认真预习、重视实验操作、写好实验报告和作业三个环节。结合第一次实验教学项目――仪器的认领、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这一课为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可通过上课提问交流的方式来检查预习的效果;课堂上领取大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仪器名称、规格、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学习并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课后总结认真书写报告,重点落在实验结果讨论和对实验内容、方法提出改进意见,可在下一次实验课上进行集体讨论以促进学生学习。
三、现场演示教学。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进行演示,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多媒体色彩逼真的画面,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实验观察,使学生对仪器认领实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次实验内容,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让每一位学生代替老师教学。在第一次的实验教学中,让每位学生来讲解认领一种实验仪器,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当听众,并可适时提问,如果学生实在讲解不了的问题,由老师给予补充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就会被改变,这不仅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当有好处,而且也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课堂上,由于是第一次参与互动,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每人取一样自己认识的仪器,把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注意事项讲给大家听,比如有位同学在介绍滴管的使用时讲解非常到位,尖嘴距离试管口约1cm外滴加,不伸入试管内;不倒拿;不乱放;专管专用,不交叉使用;1毫升滴液是多少滴。
五、讨论互动式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讨论互动[2],教学重点放在实验事项及操作提示。第一次认领仪器,一是认领到手;二是认识领会。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未曾进过实验室,或者进过实验室,但没能亲自动手去作实验,取用、洗涤、整理仪器时,经常发生打碎玻璃仪器的现象,和学生讨论要注意到的问题:①取仪器时,放在实验台中心或实验柜台架里,切忌放在桌边。②洗涤仪器时,毛刷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捅破试管底;玻璃仪器不得触碰水嘴、洗涤池等尖硬器物。③实验结果要求,试管和其他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不挂水珠,表面有一薄层均匀水膜。
六、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化学实验素养则是化学实验活动中个人修养所达到的专业程度及其表现,它是学生个体在化学实验中的思想、态度、精神,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品质、习惯和作风等诸方面专业实际水平的综合体现。第一次实验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诚实,不仅是做人应具有的品质,更是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通过填写“仪器短缺破损补领单”,教师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实验态度,也是上好第一堂课的主要目的、主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第一堂课,既向学生讲明本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又注重教学效果。一位学生在实验总结中这样写到:“化学实验让我明白化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由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让我看到了化学的神奇,这让我对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力求创设宽松、和谐、愉快、自由的实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第一课中得到不同的感觉和发现。从而使学生化消极被动地学为积极主动地学,由不爱学到爱学,最后达到渴望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自己受益非浅,教学效率又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
作者简介:潘向萍(1974― ),女,安徽淮南人,工学硕士,教师,主要研究兴趣:功能高分子材料。
一、调查问清阻碍学生不喜欢实验课的原因
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似懂非懂、能够引起思考和实用的东西,而现在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数都是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的特点,有些还是教师亲手演示过的,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重复与枯燥无味。现在的学生提到上实验课就感觉满不在乎,以为实验课没理论课重要,在教学中可有可无,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没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不够。其次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就应该在每次上课时重复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必要性,学生做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师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验就是验证理论的,实验就是答惑理论的。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切忌教师不能长篇大论,自己“独角戏”式的讲解,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提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实验积极性,?相信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人们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教学实践证明,对某门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就会爱好某门学科,不仅在课内注意听讲而且在课外也会想方设法去寻找该门学科读物。
化学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要培养他们的实验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教师在给学生做化学实验时,首先要制造一个浓厚的气氛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才会把精力投入到实验中去。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干劲。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如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教师就先应该把他们的胃口吊起来。比如说:上提取果胶的实验时,一上课,我先拿一瓶果酱或者果冻,我先让学生先说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这个学生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但是我再问:“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怎么制作的吗,它们的主要原料是什么吗?”学生们肯定都会傻眼说不知道。那么我就说,好,如果你们不知道的话,咱们本次实验就让你们来揭晓答案。这样的话,学生肯定会兴趣十足了,接下来实验肯定都会动手踊跃的参与到里面。
三、教师引导学生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不断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能促进学生对求知欲的不断加大需求。
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训练,既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又注意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还要锻炼其从事实验教学的能力。
四、教师学生角色转换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最具生命性的个体,教师角色的定位对师生关系的维系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单一、片面、静态的教师角色常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学生发展。实践表明,教师角色定位的标准常常决定了其教育方式和方法,最终决定其教育效果如何。不管教师角色有多妙,其核心角色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而展开的。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会对此产生兴趣,他们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计首先应确保实验的切实可行,并选择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以及方法等要求的实验室,以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应确保实验原理、方法、操作程序遵循化学原理以及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原则,这也是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3.安全性原则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确保化学实验的安全,杜绝一切实验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在选择实验操作设备、方法或仪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毒性的物品以及危险性的实验仪器或设备。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还应做到规范、正确、熟练的操作,这样方能充分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4.简易性原则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简化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如若化学实验装置或流程太过复杂,不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以及实验的失败率,还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实验装置与方法。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策略
1.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室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设计化学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实验概念与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实验应突出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有启发作用;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③尽量控制实验过程;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奥妙之处。如,在演示“瓶吞鸡蛋”这一实验时,教师可先往一集气瓶中注满CO,接着将NaOH溶液2注入集气瓶中,并快速将一个剥皮煮熟的鸡蛋放置于瓶口处,此时将会出现鸡蛋被“吞”进瓶内的现象。又如,在演示“铝与稀盐酸的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铝的表面往往会有一层氧化膜,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反应现象将会不够明显。所以,教师可在课前将铝片放置到稀盐酸溶液当中,待其冒出气泡后,将其取出并存放好。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将事先处理好的铝片与另一片未进行任何处理的铝片分别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学生则可明显的观察到处理过的铝片表面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2.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进行实验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有着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性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时刻围绕关键性问题以及化学实验的主要线索(假设与猜想;实验与分析)来进行实验设计,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CaCO高温煅烧这一知识点3时,化学教材中是没有这个实验演示的内容的,而学生也就不会提出CaCO经3过高温煅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具有什么成分这类问题。所以化学教师应处理好这一生成性问题。①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CaCO高3温煅烧后,有可能烧完也可能没有烧完,而学生也可以知道,白色物质中除了含有CaO之外,也可能会含有CaCO。②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经过对3实验结果的猜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验证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此3时,有的学生会想到用HO来验证,有2的学生会想到用HCl(稀)来验证。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现象进行讨论,将白色物质加入HO或加入HCl(稀)中分别会出现什2么现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可知CaCO不溶于HO,会沉于试管底部,而32CaO可与HO发生反应生成Ca(OH),22而Ca(OH)微溶于HO,也会沉到试22管底部,此时则不好准确验证该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而如果加入HCl3(稀)中,CaCO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3气泡,该现象十分明显。由此得出,采用HCl(稀)来进行验证效果会更明显。由此可知,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更多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对提升课堂实验教学效益大有益处。
3.善于总结实验
无论实验成功与否,总结实验经验都能有助于教师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实验现象的总结。由于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发生的现象并不一定和课文内容描述的一模一样。②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应依据实验所得现象来进行自我总结,尤其是总结失败实验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来进行反思实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的方案,以达到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玉浦.探究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策略及实施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二、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够为初中生打下牢固的基本功,为其在日后的更深层次的学习以及参加社会的激烈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们对相关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们可以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投影仪以及幻灯片,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多媒体幻灯片技术具有直观、新颖等特点,并且能够从视觉以及听觉两个方面为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演示以及讲解,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另外,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危险的、不适合在教师或者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或者微观的实质性试验(例如原子、分子、质子等相关实验)便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播放相关的实验视频,帮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观看并了解相关的实验现象、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实验步骤、充分理解相关的实验内容以及原理。
三、引入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化学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认识到了化学实验课对于提高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重大影响,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越来越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是优化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具体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将班级学生平均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大致相同,防止小组讨论出现极端化的现象。在成功地进行化学实验之后,教师们可以为学生们提出相关问题,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讨论情况以及讨论进度,对于出现停滞或者矛盾的小组,教师需要及时地给出提示,防止偏题的现象发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小组讨论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引导学生们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思考,并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课的喜爱,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比如,用磁铁吸铁粉后,铁粉很难从磁铁上拿下来。于是他们先在磁铁外包一张纸,再吸铁粉,吸完后,将纸和磁铁分开,铁粉就全部留在了纸上。在用勺子舀起浮在水面上的种子时,学生发现勺子会连同溶液一起舀出来,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也只好这样做了。我们听课教师也认为这种方法可行,不会浪费多少食盐溶液。
实验结束后,授课教师讲解的实验方法让我们大吃一惊。教师告诉大家,这种分离种子的方法是错误的,应该用塑料吸管摩擦布,用摩擦产生的静电去吸引种子进行分离。我是化学教师,没有想到用摩擦起静电吸引轻物质的物理方法,而一起听课的物理教师也没有想到。他们认为这是一堂化学课,应该用化学方法,并没有仔细思考与研究还有别的什么办法。这个分离实验中还包含一个生物内容:种子未必全都浮在水面上。我们的想法和学生一样都是错的。
这虽然是一堂化学实验课,但却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铁粉、沙子、种子、食盐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这就十分自然地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课堂上用到的分离方法很巧妙,铁粉用磁铁吸引后不容易拿下来,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分离磁铁上的铁粉。这堂课充分说明,知识融合是课程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国内的化学课却过于强调知识的结构和原理的掌握,忽略了知识的运用与贯通。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是理工科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的基本实验方法,又与物理化学课程紧密相连。同时,它也是一门独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3-4]。因此,它在理解化学学科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科学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国内很多高校十分重视这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规范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然而,无论从授课教师对讲授这门课程的困惑,还是从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茫然,都说明要讲好这门课程、学好这门课程,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讲授这门课的经验和体会,简要探讨一下如何做好这门课程的准备工作,希望能够共同进步,以提高物理化学实验课的讲授和学习效果。
一、重温物理化学理论课教材,深入每一个细节。
二、参考多个实验教材,去粗存精。
由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高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使其授课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授课教师不能只盯着自己手头上的一本教材,而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再重点参考两到三本其它版本的教材,找到一个最合理、最简单而又能切实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例如:“旋光法测定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这一实验,原理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一级反应的动力学原理。然而,普通的动力学方程处理的都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该实验却是通过测定体系旋光度的方法确定速率方程。那么,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体系的旋光度与浓度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查阅了六七部国内运用较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通过反复推敲,综合了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主编的实验教材对这一问题的推导过程,大胆引入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三种物质反应过程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比例系数,通过这样三个独立的系数,运用普通的动力学知识推导出整个体系浓度与旋光度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到旋光度与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方程。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也加深了对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的理解。
三、植入最新进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大多是为了理解某个重要原理,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空洞乏味,缺少新鲜空气。而这门课程与其它实验课一样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为日后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授课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这一责任,从自我入手,调研、查阅本实验课题的最新进展,在授课时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植入这些信息,激发学生的本能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融入实验课的学习与实践中去。例如:在讲到“燃烧热的测定”这一实验时,不如拿出两三分钟时间讲一下目前化学反应热效应以及生物体系微量热在试验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如纳瓦级的等温滴定量热仪的应用,微瓦级的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体会到量热实验不只是一个乏味空洞的理论,而是一个在科学研究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强大武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做好预作实验,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实验课,做实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实际摸索和探究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如果不及时排除,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验过程,甚至影响实验结果,进而打乱整个实验课进程。例如:“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溶质摩尔质量”这一实验,溶液搅拌的规律和速度决定溶液过冷程度的大小,对固体的析出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笔者在做预作实验时,发现很难控制过冷程度,实验的重现性很差。经过大约一天的反复琢磨和改进,终于找到原因:手动搅拌很难做到每一次都一样的力度和规律。于是尝试单独对凝固点管运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但搅拌速度要比原来的速度大一倍左右,方可得到较好的结果。因此,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略作调整。如果连老师都很难把握的这些环节,不通过预实验去解决,盲目地让学生直接进行试验,那么其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教材的过程,而是一个授课教师主动的、积极的进行深入调研,精心准备过程。它需要广大授课教师真正地、脚踏实地地去付出和耕耘。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进行多层次的调研,多方面的准备,深入每一个细节,就一定能够备好物理化学实验课,也能够为学生学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常照荣.《物理化学实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