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02:54: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滤波器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LC滤波器设计软件的种类繁多,早已步入寻常百姓人家,本文从使用简单、方便的角度来推荐几款免费设计软件。
a)AADE公司的FilterDesign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简单、快速地设计几乎是任何类型的集总参数的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同时也可以显示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群延迟和输入阻抗等。使用该滤波器设计软件时,当频率升高,内部的寄生耦合电抗和分布电抗就将破坏它的设计精度。由于寄生效应自然地降低了滤波器的中心频率,所以设计的频率比实际需要的频率要高一些。
b)RF-Filter.exe软件该软件使用非常简单,仅需选择所需用的函数类型、阶数、源阻抗和负载阻抗等参数就可设计出所需参数和仿真波形。用该软件设计一个输入输出阻抗为50Ω、7阶巴特沃斯、截止频率为200MHz的低通滤波器时的仿真波形和电路,用归一化参数计算和仿真设计的参数几乎完全一致,如图1所示。
c)FilterSolutions10.0滤波器设计软件该软件如图2所示。
d)Helical.exe螺旋滤波器设计软件该软件如图3所示。
用该软件设计时输入输出阻抗需要匹配,如果参数设置不合理时,就可以拒绝进入主界面,该款软件适合于窄带滤波器设计。c)FilterSolutions10.0滤波器设计软件该软件如图2所示。d)Helical.exe螺旋滤波器设计软件该软件如图3所示。用该软件设计时输入输出阻抗需要匹配,如果参数设置不合理时,就可以拒绝进入主界面,该款软件适合于窄带滤波器设计。
2进行LC滤波器工程设计时,考虑PCB的事项
a)频率越高时,较薄的介质层将增加插入损耗,增加介质层的厚度将减少这些损耗,但与此同时会增加电路板的穿孔电感或者会产生我们所不期待的信号传输模式。介电常数Er较高时将会增加介质中的损耗,而且也会稍微增加导体中的损耗。当LC滤波器需要尽可能小的插入损耗时,虽然选择较厚的PCB板会减少损耗,但也增加了穿地电感,介电常数Er应较小些。上面提到的穿透孔产生的穿地电感可由如下公式计算:这个公式说明了穿透孔的直径越小、穿透孔的长度越长则穿地电感越大。所以通过PCB板设计滤波器时,要使穿地电感越小则PCB越薄,滤波器的高频衰减特性越好。所以选择PCB板的厚度时必须考虑插入损耗和穿地电感的折衷。同时通过该公式可以算出穿地电感的实际值,在设计LC滤波器参数时,可以使穿地电感看成是线圈电感的一部分,使串联到电容器的电感值选得小一些。
b)LC滤波器通过PCB板工程制作时,所有元器件的引线必须最短以减少损耗和引线电感。传输的微带线保持50Ω的恒定阻抗,以减少失配损耗及由不连续阻抗引起的反射。在1GHz时,即使1cm的短线,也会有约10nH的电感,形成一个几乎很纯正的电感器。滤波器的微带线中的所有弯曲都应该斜接或者变成圆弧状,以防止辐射到相邻的电路中。一般地线通过最短的路线,通常是通过一个穿透孔接到PCB的接地板,主要是为了降低返回路径的对地电感。同时从PCB顶端的接地板到底端的接地板,应该以1/4波长或者更小长度的间隔,有规律地设置穿透孔。整个PCB的设计尽可能地减小实际的尺寸以减少损耗和辐射。元件应该交叉配置在微带线的两侧,以改善高频域的隔离程度。电容器接地旁边要有穿透孔,空余的地方尽可能地配置上引线孔。LC带通滤波器的制作要选用寄生电感量小的电容器,使含有寄生电感的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重合在几何中心的频率上。
c)进行LC滤波器的工程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PCB线、元器件和导线之间的耦合。可通过使用屏蔽、减少载流环路的区域、印刷板引线成直角和传输RF电流的印刷板引线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减轻这些不好的能量耦合。当RF信号遇到LC滤波器的耦合电容时,为了减少阻抗变化范围和降低电压驻波比VSWR,元器件应该与微带线具有相同的宽度,并且焊接的轮廓应该平滑以便不干扰信号流。
进行LC滤波器工程参数设计时的考虑事项
a)如果滤波器要隔直流信号,那么应在输入端加一个很大的电容,使得在最低频率上的电抗小于1Ω。如果该LC滤波器是高通滤波器,为阻止直流信号,就应该在输入端接一个串联电容,而不是并联一个电感。
b)如果要设计精度更高的滤波器就要采用更加复杂、准确的现代滤波器理论技术或者更昂贵软件程序来考虑寄生效应的影响。对于低要求应用场合和极点数少的情况下,仅通过软件仿真设计就足够了。频率大于30MHz时,表面安装的元件导致的分布式电抗会使滤波器的中心频率显著地降低,必须考虑寄生响应的影响。可通过减少绕组直径和圈数来减少电感器的匝间电容,可通过更小的元器件来减轻所有元器件的接地电容,可使用以电感相交成直角的方式来减轻电感的相互耦合,可通过使用一个并联的电容器来减轻引线内的固定电感,减小电容器的寄生电感,通过上述方式可减轻寄生响应的影响。
c)LC滤波器在高频率设计时,选用高Q值的电感可以减少插入损耗和降低边缘的圆滑程度。电容器要选用自感量小的元件,如果电容的容许误差较差或者温度特性差就会使得通带特性、中心频率、回波损耗发生变化。可采用将一个电容分为两个只有一半容量的电容器后再并联的办法,从理论上说,电感量可以减少一半,阻带衰减量实际上可改善约10dB。
d)根据衰减频率部分,考虑到费用、插入损耗、群延迟变化和物理尺寸的要求,滤波器应该设计成最小阶数。在没有放大器连接之前,若将设计好的滤波器级联,就会导致交互感应。
进行LC滤波器工程设计时考虑的滤波器函数选型事项
发射换能器激发的声波到达接收叉指换能器时,其中一部分转变成电信号输出,成为主信号;另外一部分反射回到发射换能器,此反射回的声波又经过发射换能器反射到达接收换能器,然后以电信号输出,该信号比主信号多走两倍路程,它总共在基片上来回走了三次,所以称该信号为三次行程信号[1],如图1所示三次行程信号由于比主信号多用了两倍的时间,故在频域上产生一个相位延迟,它与主信号叠加,使滤波器带通内产生波纹,所以说三次行程信号是一个干扰信号,要想法消除它。
图1 三次行程信号与主信号示意图
为了进一步对三次行程信号进行分析,采用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这里用导纳矩阵Y来表示SAW器件,如图2所示,是阻抗匹配电纳,是外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图2 包括外电路的SAWF电路图图3 电路简图
由图3得到电路方程: (1)
因为,上式变为:
(2)
所以输出电压为:
(3)
可以得到滤波器的频响表达式:
(4)
其中三次行程信号问题主要是由于项产生的,引起了通带波纹,表示IDT的声辐射电导,、t分别表示输入、输出IDT的声辐射电纳,k为常数。这些参数都可以从等效电路模型中得到:
(5)
(6)
其中表示等效电路一个周期段的静电容,为机电耦合系数,由第二章等效电路模型的导纳矩阵Yij得到:
(7)
(8)
把式(7)、式(8)代入上式(4)就可以得到SAW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图1-4给出了用matlab仿真的等效电路模型设计的均匀叉指结构的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频响中不考虑三次行程信号问题(k=0),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为37Mhz;IDT指条数N为255;静电容CS为10-12F;滤波器的频如图4所示,设计的滤波器带外抑制大于40dB。
图4 均匀叉指结构的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不考虑三次行程信号)
当把三次行程信号考虑在内,计入项对频响的影响如下图所示,k分别取1和3时滤波器的频响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通带内产生了明显的波纹,当k=1时,通带波纹峰峰值为8dB,当k=3时,通带波纹峰峰值为17dB。
图5 考虑三次行程信号的滤波器频响 图6 考虑三次行程信号的滤波器频响
(k=1)(k=3)
由上图5和图6可以看出,三次行程信号的干扰使通带内的特性出现起伏波纹,所以在滤波器设计中要考虑三次行程信号对频响的影响,本论文采用同相位法来抑制三次行程信号,计算发射和接收换能器之间的距离,使得发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差180度而相消,如图7所示。
图7 抑制三次行程信号的IDT结构
当信号频率f等于换能器的中心频率时,得到:
(9)
式中—声表面波的传播速度;
—声表面波的波长。科技论文。
从图4-18可得到,主信号的传播时间为:而三次行程信号的传播时间是主信号传播时间的3倍:
(10)
式中 K—正整数;
T—声表面波信号的周期。科技论文。
从式(9)可知,只要成立,那么主信号的相位就等于三次行程的相位,可以达到减少三次行程信号的影响。
从图7可以得到:
(11)
(12)
(13)
式(10)(11)(12)中——发射换能器和接受换能器之间的距离;
n——叉指电极数目和指间数目之和。科技论文。
将式(11)、式(12)和式(13)代入,得到
(14)
即
(15)
式中 K,n——正整数;
只要发射换能器与接受换能器之间的距离满足式(15),就可以达到减少三次行程信号的目的。
[1]W.R.Mader.Universal methodfor compensation of SAW diffraction and other second order effects[J].Ultrasonics Symposium.1982:23-27.
[2]武以立, 邓盛刚, 王永德. 声表面波原理及其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3..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81-02
继电保护装置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而发展起来的电力系统保护装置,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微机型阶段,并且利用软件技术可以实现由软件技术驱动硬件而实现微机继电保护,这就是目前研究很热的技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继电保护系统。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实现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具有传统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控制更加安全可靠等。
本论文主要将虚拟技术应用于微机保护实验系统,拟对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保护系统进行开发,并从中找到可靠有效的微机保护实验方法与建议,并和广大同行分享。
1 微机继电保护概述
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基本构成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其基本结构构成与普通的电力保护装置一样,也是有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部分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及逻辑判断控制模块等几个部分构成,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电力系统的相关电参数实现检测与采集,并将数据传送至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经过运算之后,由逻辑判断控制模块调用软件控制程序,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驱动保护装置执行保护动作,从而实现电力继电保护的功能。
随着集成电子电路技术的发展,目前发展的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其硬件系统主要由CPU(微处理器)主机系统、模拟量数据采集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尽管结构构成已经发生一定变化,但其实实现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仍是一样的,由模拟量数据采集系统负责相关保护参数的采集,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根据数据采集系统所采集到的电力系统的实时状态数据,按照给定算法来检测电力系统是否发生故障以及故障性质、范围等,并由此做出是否需要跳闸或报警等判断。
1.2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
微机保护与常规保护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由微处理器为核心而构成的硬件系统,因此借助于现代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2)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能够依靠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相关参数的检测与采集,整个过程实现数字化流程,这就为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功能的稳定性、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依靠微处理器内部的软件程序,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进行周期性自检,一旦发现自身硬件或者软件发生故障,能够立即实施报警,从而保障了继电保护装置功能的可靠性。
3) 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其保护功能较为单一,仅仅是实现基本的保护功能,动作依靠一次性机械元件完成,一旦该部件发生故障,则整个继电保护装置无法工作;而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除了能够利用弱电驱动控制实现继电保护的功能外,还能够依靠数据采集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相关电力参数都实施监测与采集,通过程序的分析,实现对电力系统整体性能的检测,保护功能大大丰富。
4) 传统的机械式硬件实现的硬件保护装置,其功能调试复杂,工作量大,而且极容易造成内部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失效,而现代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依靠内部的核心微处理器,能够开发专用的人机交互系统,利用人机交互系统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简单易行,还可以自动对保护的功能进行快速检查。
5) 利用微机的智能特点,可以采用一些新原理,解决一些常规保护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采用模糊识别原理或波形对称原理识别判断励磁涌流,利用模糊识别原理判断振荡过程中的短路故障,采用自适应原理改善保护的性能等。
2 基于虚拟仪器的微机保护实验系统开发设计
2.1 总体结构设计
本论文探讨的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因此首先面临选择合适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问题,这里选择基于G语言的LabView开发平台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虚拟仪器控制软件,集中了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各种总线接口、VXI仪器、GPIB及串口仪器驱动程序的编制。基于虚拟仪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是利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构建虚拟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实现完整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部功能,并对设计的虚拟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完成微机继电保护系统设计的一种设计手段。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开发设计,从具体设计流程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总体结构的设计:
根据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功能,列出所需要的相关硬件,构建整体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尽量采用模块化的开发设计模式,将微机继电保护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环节,设计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
如下图所示,是本论文所探讨的利用虚拟仪器平台所开发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结构原理图。这种方式既便于模块的单独调试,节省系统开发周期,又便于系统功能的改变,使系统具有更强的移植与升级功能。
如图1所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微机保护系统结构主要由一次系统、转换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保护测量模块及保护决策软件系统等几部分构成,一次系统主要负责面向电网系统模拟设置合适的传感器,将相关拟生成电网的二次侧电压、电流信号,信号经过转换、调理电路变换成符合要求的-5V~+5V模拟信号送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由DAQ数据采集卡构成,能够自动将模拟产生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A/D转换,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转换再传送给以虚拟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保护决策模块,最终将生成的继电保护控制决策信号输出到保护策略模块,最终实现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
2.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中微机实现的继电保护实验系统输入信号来源于继电保护测试仪,根据保护系统测试输入信号的特点,本论文采用数据采集卡来负责数据的采集与高速传输。
2.2.1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要实现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平台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一次系统在完成相应电力系统电参数的传感检测之后,数据采集模块要能够按照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于设计要求实现相应数据的转换与采集,因此,数据采集卡的选择成为整个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保护功能实现的关键。目前的数据采集卡,主要有12位或16位的DAQ数据采集卡,在具体决定选用12位还是16位的DAQ设备时,主要从采集精度和分辨率这两个指标考虑,可以由给定的系统精度指标衡量出DAQ卡需要的整体精度。
在本论文中,这里选取PCI-1716数据采集卡。PCI-1716是研华公司的一款功能强大的高分辨率多功能PCI数据采集卡,它带有一个250KS/s16位A/D转换器,1K用于A/D的采样FIFO缓冲器。PCI-1716可以提供16路单端模拟量输入或8路差分模拟量输入,也可以组合输入。它带有2个16位D/A输出通道,16路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和1个10MHz16位计数器通道。PCI-1716系列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专门的功能。
2.2.2 虚拟数据采集程序的实现
在选择了数据采集卡硬件设备之后,需要借助于虚拟仪器平台为整个系统设计虚拟护具采集程序。在具体进行设计时,由系统内部虚拟程序产生数据采集卡锁需要的相应信号,具体来说就是CT、PT信号,因此,在具体编程时,首先将CT、PT信号传输至相应的滤波器,LabVIEW提供了各种典型的滤波器模块,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成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类型的滤波器;其次,将经过数据滤波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输出。数据采集模块的程序如图2所示。
2.3 微机保护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既然在数据采集模块之后需要进行数据的滤波,尽管LabVIEW提供了各种典型的滤波器模块,但是仍然需要借助于虚拟滤波模块设计专用的滤波算法,而且在微机继电保护系统中,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功能的实现,主要是由相应的滤波保护算法实现的,因此有必要为虚拟微机电力保护系统设计滤波保护算法程序。
本论文采用如下的设计方法对滤波保护算法进行设计:
1) 利用LabVIEW自带的滤波器进行数据的排序滤波。
2) 按照系统保护功能所需要的数据频带,设置相应的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灯滤波保护功能。按照上述方法,基于虚拟仪器平台的微机继电保护系统,其滤波器输入得到的数据序列,多数是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参数,如电压和电流,而电压和电流数据是离散的数字量序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谐波干扰信号,因此有必要进行滤波。在本论文中,采用了二级滤波保护算法,即分别进行前置滤波和后置滤波,实现对数据的二级滤波保护,从而提高整个微机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前置滤波模块如图3所示,后置滤波模块如图4所示。其中前置滤波模块提供了差分滤波器、积分滤波器、级联滤波器、半波和1/4周波傅立叶滤波器、半波和1/4周波沃尔氏滤波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后置滤波模块提供了平均值滤波器、中间值滤波器,也可以自由选择。
3 结束语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够很好的避免了实物硬件开发设计所带来的周期较长、调试较复杂以及成本较高等劣势,所有的开发设计任务全部在虚拟仪器平台上完成。本论文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了微机保护装置的设计,对于进一步提高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具有优势,同时借助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开发,能够更好的实现电气继电保护功能的完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佑光,林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王亮,赵文东.微机继电保护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150-151.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是通信工程专业14级秋季班的郭胜强,学号1409421031001,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李彦菲副教授及南广学院何光威副教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论文的选题是经该论文选题是经李老师审核通过并给我提出此文的写作基调和原则,何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本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这期间何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专业知识水平上,二位老师敢于尝试、锲而不舍、推陈出新的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我谨向李老师、何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二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写作内容、成果、结论、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基于FPGA的数字音频信号源设计实现》这个题目是因在日常遇到的问题中有很多需要进行声音处理,所以选用FPGA器件实现音频信
号源处理的方案,即对声音信号进行了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还音回放工作以及如何在噪声环境中如何能有效地地把需要的语音信号提取出来,消除或者衰减噪声,从而显著提高数字音频信号源的质量方面的工作。另对系统如何进行声音信号采集、声音信号模数转换、编码、压缩、声音信号滤波、音频信号输出、传输、还音等工作进行了探讨。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音频采集、数据处理部分基本原理
首先使用话筒把收集到的语言信号作为输入信号,然后将收集到的音频信号转换为连续的电信号,耳机播放的声音是由经过滤波后转换的模拟音频信号;LM4550(AC-972.1)芯片将输入的模拟音频信号经过采样、量化、编码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FPGA中的AC-97模块用来发送及接收256bit的串行数据流,具有I/O的18位立体声PCM数据端口;AC-97Commands的命令则是用来执行初始化命令和设置放大器增益等;FPGA通过配置接口编写Verilog程序来控制LM4550(AC-972.1)芯片的正常工作;FPGA和LM4550(AC-972.1)芯片通过数据传输接口实现音频信号编码后的的发送与接收;FIR滤波器将LM4550传输来的数字化音频数据处理后,经过数据传输接口传送到LM4550(AC-972.1)芯片的模数转换后,其模拟信号由耳机线路输出。
第二部分数据传输部分,本设计的数据传输部分拟采用以太网传输,具体来说使用3类双绞线的l0BASE-T方式,在上一节中提到的通过帧结构封装,多路时分复用后的数据流转换成串行数据后,通过以太网芯片,对数据流进行IP包的封装,封装好的IP包,通过RJ45的接口,经华为QuidwayS2700series交换机,再通过RJ45的接口按照协议传送到服务器,并将数据流信息存储到服务器上。
第三部分是还音部分
还音是整个音频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6],还音的过程是这样的,通过网络将服务器中的数据流信息传送过来,由于先前对多路音频进行了时分复用,所以在此首先对数据流信息进行解复用,解复用后,生成多路音频数据流,将每一路音频数据流进行帧结构解析,去除帧头,帧尾,通道号,时间同步信号信息,纠错码信息,同时将时间同步信号信息和通道号信息提取出来,这样就解析出来带有通道的多路音频数字信号,这些信号之间的延迟信息通过时间同步信号信息来体现,然后将每一通道的音频数据信息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可以播放的wav文件,根据通道号和时间同步信号信息通过不同的扬声器播放出来,到此,就完成了还音的过程。
第四部分主要是各模块的设计
(一)音频采集、处理硬件平台的实现(二)传输部分平台的实现(三)还音部分平台的实现
第五部分主要是系统的综合测试和整体实现(一)采集、处理部分的整体实现
(二)系统功能验证和效果分析及硬件实物验证(三)传输存储和还音部分综合测试和整体实现
我的论文结论是:本课题研究了基于FPGA的数字音频源设计实现,并利用FPGA设计了对声音信号进行了采集、处理、回放以及如何在噪声环境中如何能有效地地把需要的语音信号提取出来,消除或者衰减噪声。同时进行了传输存储和还音重放的设计工作,
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以Xilinx公司Spartan-6系列XC6SLX45芯片为核心芯片,通过XC6SLX45芯片控制LM4550将麦克风采集到的语音信号实时的处理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数据传给主控制芯片XC6SLX45,对数字音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滤除非有用信号。利用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可编程门阵列)可反复编程、擦除、使用的特点成功的解决了语音滤波器可重构的特点。本文中基于FPGA的音频采集系统中的滤波器的设计实现了结构灵活、实时性好、通用性强、占用资源少、运行速率高等优点。
本文对系统如何进行声音信号采集、声音信号模数转换、编码、压缩、声音信号滤波、音频信号输出、传输、还音等工作进行了探讨。本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
1.实现了音频的采集,信号稳定。
2.对音频信号的处理完成了简单的同步处理,3.对音频信号采用时分复用方法进行数据处理。4.完成了对信号的测试。
5.接收的音频数据能够通过软件解析接出来。
6.本系统把从话筒收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实时处理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数据传给主控制FPGA芯片XC6SLX45,然后对数字音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通过设计数字滤波器来处理噪声信号,消除或者衰减噪声。
7.借助MATLAB软件来设计FIR数字滤波器,使用FDATooI工具箱设计滤波器的系数。利用MATLAB/Simulink建模及算法级仿真,验证了设计滤波器的可行性。
8.采用时下比较流行的SystemGenerator设计FPGA的方式,构建了音频采集系统中的滤波器的硬件模型。完成了采集模块、时钟控制模块、按键防抖动模块、滤波系统模块的设计与仿真,并在ISE软件中进行了综合,验证了软件设计的可行性。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本文设计把首先对模拟音频信号进行量化采集,其次量化音频信号通过FPGA数据处理,是否通过FIR数字滤波器输出,然后通过异步串口输出存储,最终通过软件解码,对音频量化信号归一化处理,将声音回放出来。整个过程已经实现。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