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19:53: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讨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应有多种解决途径,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
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我认为课堂讨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价值和积极性作用,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它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当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使用课堂讨论的现象。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是不仅没有起到课堂讨论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合理搭建讨论小组
讨论小组的建立是讨论的首要基础,合理的搭建讨论小组,会使讨论能积极主动的展开。我们现在的讨论过于简单化,往往以同桌和前后桌为一小组,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爱表现的学生直接就会控制了整个局面,时间会全部让这样的学生占去。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学生的能力、习惯、性格、兴趣等因素,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分组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还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要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使学生人人能讨论,人人有收获。
二、精心组织讨论内容
课堂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这段时间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组织。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够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值得教师们细细探究。
1.精心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学有成效。
2.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也迥然不同。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作出恰当安排。
三、正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时机把握的好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1.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状态时。
由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
2.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
在这时,运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难题,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程度的学生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面对问题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起来。
3.解答“开放性”问题之时。
解答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各种多样。而且结果也不唯一,不同学生常常发现不同的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间的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四、灵活运用讨论的技巧
组织课堂讨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讨论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
1.讨论前先独立思考。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必须要有自己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探索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2.学会倾听。
在讨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局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题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内容,把握教学进程,维持好课堂讨论秩序,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程序,明确学习要求及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尽早进入讨论的状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使讨论总是围绕一个题目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形成热烈而有序的讨论氛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有头有尾,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言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当好发言人的角色.发言人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教师的发言不能仅代表自己,而是要反映学生的整体意见.发言人发言,不能原样照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任意取舍,而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作简要的总结和整理,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发言人的角色是教师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之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整合能力.
(3)导演的角色
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虽然以学生为主,但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与指导之下,教师要像舞台上的导演一样,发挥潜在的影响力.教师通过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个人的见解,什么时候评论他人的观点;通过导演的角色规定哪些学生发言,哪些学生不发言,哪些学生多说,哪些学生少说.导演角色的灵活度很大,难度也很大,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循循善诱,启发引入开局
引入开局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引入环节.案例教学引入是学生讨论兴趣与热情启动的基点,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好的开局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案例讨论的开局.
(1)情景创设法
即将案例的特殊环境、主要任务、关键场景等,通过语言、实物、课堂布置等,融入讨论现场,形成案例的情景氛围,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开启案例讨论的序幕,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激情和兴趣.
(2)案例回顾法
即由教师对案例的故事梗概进行介绍,还原案例的矛盾点、疑难点、关键点,引导案例课堂讨论环节的启动.通过案例回顾,可将学生引入讨论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跟随案例介绍,逐渐进入角色,进行案例讨论.
(3)演示导入法
即通过与案例相关的报道、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或专门制作的动画、影片等,将学生引入案例讨论环节.
3聚焦矛盾,推动讨论深入开展
围绕问题,聚焦矛盾,逐步把讨论推向深入,是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应该运用好的一个主要方法.虽然案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把握内在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实施,推动案例讨论深入开展.
(1)明确目标
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目标是,激起学生兴趣,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案例的主题和基本目标,使之明确研究、讨论活动对于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发表见解.
(2)关注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是案例讨论的重点,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处置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引导、讨论、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难点问题.
(3)聚焦难点问题
越是难点,教育价值越大,越需要聚焦.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对于难点问题的认识,在和学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找到突破口,引导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4)鼓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和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掌控节奏,灵活解决问题
讨论节奏是指讨论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驰等.课堂讨论应该有、有平缓,要张弛有度、井然有序,既有使人激动不已之处,又有使人平静之时,体现出讨论过程的节奏感.但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冷场、偏离主题、发言不均衡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1)出现冷场的情况
冷场指的是当需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冷场主要出现在讨论的开始阶段,此时学生往往慎于开口.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讲清问题,指明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引导动员;第二,发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局引入中涉及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简化问题,引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第三,教师可以采取“点名”或者“顺序发言”的办法让学生发言,引导善长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同时“肋迫”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或对前面的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逐步让缺乏自信和有羞怯心理的学生适应讨论和交流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研究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避免提过空、过大和过于抽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2)出现纠缠不休、游离主题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主题,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逐步回到主题;第二,沿着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到主题;第三,以委婉的方式扭转局面,走向正题,如可指点一下事先写在黑板上的主题.
(3)出现发言不均衡的情况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发言过多或发言过少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对于发言过少的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促使他们积极发言;对于发言过多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限制他们发言,或者以诙谐的方法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或者规定他们的发言次数和时间等.总之,教师应从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的整体进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环节.
5总结讲评,归纳梳理观点
总结讲评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归纳梳理学生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讲评是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课堂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与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的过程.总结讲评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应把握两个方面:
(1)对讨论组织情况的总结
教师应从整个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发,回顾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批评,为以后的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二、课堂讨论模式的涵义
课堂讨论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指“在准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的基础上指导课堂讨论”[3]。事实性问题的回答能够直接从材料或文章中找到原话或推断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结论是唯一的;解释性问题是一些有歧义的问题,不只有一个答案,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评价性问题是要学生联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价值标准对材料中的观点作出评价。在“中西建筑文化”课堂讨论中,一般采用解释性或评价性问题,因为这两类问题没有特定答案,是开放性问题,能在问题的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事实性问题对于高职生而言,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答案,无须深入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筑文化课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比较、分析、鉴赏中外建筑的美,能评价当代社会的建筑文化现象,能预测建筑文化未来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促使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三、课堂讨论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一)准备材料构建一组好的事实材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能从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信息,课堂讨论的材料来源于社会,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各种建筑现象和事件层出不穷,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组代表性材料:材料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专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材料二、影视明星成龙把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科技大学。材料三、当下一些城市不惜以牺牲自己的遗产为代价,克隆西方的地标性建筑,如杭州天都城的埃菲尔铁塔,苏州相城区的伦敦塔桥,天津武清区的佛罗伦萨小镇等。材料四、中国许多地方成为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建筑,如“大裤衩、唐僧帽、大秋裤、桶装方便面”等。
(二)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模式的难点在于问题的设置,讨论的质量直接依赖于所提问题的质量[3]156,问题来源于材料。根据以上材料,提出如下问题:(1)现存古建筑需要加以保护吗?(2)保护古建筑的意义何在?(3)如何看待中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克隆建筑和奇怪建筑?(4)结合对以上三个问题思考,谈谈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组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内在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组问题是真实的疑问,具有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对问题的解答会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呈现材料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借助于网络海量资源,制作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对上述材料进行处理时,综合运用关于南京古长城、徽派建筑的视频欣赏,克隆建筑的图片呈现,成龙捐赠古建筑的新闻报道,网友论坛发言等,还原历史现场,模拟真实情境教学。
(四)合作探讨凯恩的大脑研究原则“对意义的探求是天生的”[3]5,启示我们教师,每个人都具有求知欲,只要手段得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讨论的形式采用小组式讨论和全班式讨论,前者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问题或角度进行探讨,小组成员内部各抒己见,组长记录并整理每位成员的观点,这种讨论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气氛活跃,当然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全班式讨论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对某一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掌控讨论的进程,引导讨论的方向,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评价和反馈。
(五)归纳总结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将会促使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反之,对学生的批评与否定将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学生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恰恰就是讨论带来的成效,因为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权威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增强处理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如讨论结束后,鼓励学生把探讨中得到的结论整理成小论文,以适当的形式发表,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学生看到此处“以羊易之”不免发笑,于是老师即兴设置问题,“大家对齐王的此种做法有何感想?”此问题一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然而,有的课堂对此问题的讨论却展开过度。问题一出,学生各抒己见,课堂讨论得热火朝天,学生也听得不亦乐乎,老师也认为枯燥的文言文课堂顿时有了生趣。
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这样一节表面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从中到底获得了些什么?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思考?对课文的主题是否真正探究到位?因此,命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所以,确定好课堂讨论题目是确保讨论课成功的第一步。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在难度上要把握适度,而且要确实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发学生围绕课文的主题做深层次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
一、对文本做精细的研究,挖掘可以设计问题的切入点
课堂讨论要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去积极参与,进入角色,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方向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二、讨论问题要有难度,有价值
教师无论是自己提问,还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一定要选准讨论的焦点。所谓讨论的焦点,就是根据文章的重点、难点、要点,提出有利于理解课文、提高认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感的问题。
鲁人版必修四《屈原列传》,有课堂在讲述最后一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很多老师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渔父、屈原的观点你同意哪一个?”
老师设计此问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处境及心境,明白屈原的赴死决心和救国无望而投江的壮烈绝望,领略屈原的高尚情操。课堂讨论的结果是一多半的同学倾向于渔父,认为“活着就是比死了好,只要活着还可以继续为老百姓做很多事情。”又有同学当即反驳此种论点,“屈原投江是迫不得已,是无奈绝望之举”。对方不服,当堂辩论起来,“难道他投江就会挽救国家吗?就是对百姓负责吗?”双方分作两派,唇枪舌剑,没有定论。
“择死与择生”的问题本来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历来被当做此课的一个讨论问题之一,的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然而司马迁对屈原做传的目的是否要纠结于择死择生?大多数人都认可“渔父”只是一个虚幻的人物而已。那么我们理应从什么方向设计问题?
我在研读此文时发现司马迁对《屈原列传》倾注的心血是很大的。司马迁在前文记叙屈原的生平一波三折,文思斐然,后文议论更是铿锵有力,而结尾写“屈原投江”一节却语调异常平静,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屈原投江一节为何没有描写悲壮的场面,而仅以‘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作结?司马迁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写这一场面?”
本想就此问题做一尝试性的提问,没想到学生反应很迅速。对于课堂讨论的驾驭非常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水平。有的专家提出“课堂二次备课”的说法,确实非常有道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老师一宣布讨论,前排同学回过头来与后排同学围成一个小组,每个人都在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满教室都是激烈的讨论声,当老师喊“停”的时候,声音戛然而止。在小组汇报时,发言的同学也只是代表了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小组的意见,这样的小组讨论也就成了形式。
(二)课堂讨论时间不够
教师设计了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之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时,往往一、两个学生发言后,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只好匆匆收场,很多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没有机会交流,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学习上的差距,在小组讨论时,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学困生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讨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讨论交流的机会。
二、合理地进行课堂讨论
针对以上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充分备课
认真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二)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艺术性,选取能突出本课重点、难点的问题,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
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四)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讨论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汇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课堂中的讨论交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历代教育家的实践积累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事实上,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这种差异逐渐明朗化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差异教学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不断深入,许多学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断增大。我校在2006年以前是一所区一级的普通中学,这种差异更为明显。02年高一级招生213人,我校分数线是527分(标准分),中考六科平均分为533分,物理平均分509分,物理最高分为639分,最低为425分,大部分学生本身存在严重“缺腿”现象,文科稍好的,理科差;理科稍好的,文科差;还有部分是学习困难生。由这样的生源组成的4个行政班,存在差异不言而语,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划一的教学模式和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按入学成绩高低分“快”“慢”班来解决矛盾,这样做每个班的差异是相对减少,但实际上,年级的整体差异变得更大了。因为“慢”班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失去了热情,成绩就越差。这种企图消除差异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并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了“差异教学”法,取得明显效果。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热爱、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主动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
2、“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因为学生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物理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基础。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
3.1分析差异尊重差异学生分层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风格。
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层,事实上不可能。但考虑到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而且考虑到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分为A、B、C三个层次,一般A、B、C的比例大致3:4:3左右,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来成绩,初步将学生分类。开学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所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习水平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学生档案是动态的。
在学生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3.2设立多层次学习目标
多层次学习目标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差异教学中,不再沿用划一性目标,而是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多层次的弹性学习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必须指出:目标分层不是学生分层的简单对号入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适用,但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3设计多种学习方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还应进行“异质”分组,以相邻前后4人为一组,这4人应是A、B、C不同层次的适当搭配,每个小组每周设一负责人,上述4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在大多数时间里,将全班、小组、个别教学组合,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保证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没有一个被冷落。
按最优化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流通最佳过程的道理,在差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较好,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学生实现“互补”,变学生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的复习的教学片段来说明如何实施差异教学。
教学事件
教师可能的活动
学生可能的活动
理念
事件1
今天我们复习《力》这一章,主要任务是梳理这一章的内容。下面有三个问题:
(1)你认为《力》这一章,应掌握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2)掌握这些内容有哪些方法?
(3)请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图。
要求:每个人都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做得不完整或有遗漏,把它视为一次挑战,有困难请向你的同桌或别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接受这次挑战,都会有所收获。
教师巡视、观察、点拨:发现有学生无精打采,看见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教师与之交谈,给他信心和指导,让他向其他同学请教一下,并对他的同桌说:“你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们肯定能组织的非常好”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同桌进行交流,约十二分钟,学生基本做完。)
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拿出书、笔记本、练习本,边独立思考边书写。有些一页一页地翻书作记录,有些看上课笔记,有些根据本章小结的问题写提纲,有个别不知如何入手,无所适从。
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找出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给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目标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按照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对自己适用的方法,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巡视过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
事件2
说出你的知识结构图是什么类型?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优点是什么?互相之间能不能有所启发。请三个代表展示各自的知识结构图。(放实物投影仪展示,分别是提纲式、网络式和集合式)
学生开始交流,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有提纲式、网络式、集合式、表格式等。
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由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
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
事件3
在完成了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各组之间比较一下,看需要调整吗?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学生开始交流,有学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合作学习,把个体差异变为学习资源。
事件4
师生一起把刚才三个代表的知识结构图调整完整并分析各自的优点。
在《力》这个课例中,学习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推出,并且每一目标的掌握程度也由学生自由掌握。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保证了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共享这些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符合现在实施的新课标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随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现代语文教学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创造性。自主学习是近年来颇受语文教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主张学生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语文学习,包括提前指定计划,自主选择材料,协作学习,并及时进行评估。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文学习中,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而在课堂讨论中这些能力最能得到锻炼。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课堂讨论,怎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互学习,锻炼能力呢?这些都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反思的问题。
二.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启动迅速,学生缺乏对问题的独立思索。语文课堂中,针对某问题提出看法并交流,其前提必定是学生有了充分的独立思索,只有这样,才会有热烈的交流、辩论,在激烈的碰撞中,才会有思想的火花产生。然而,现在有许多课堂讨论,学生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必要准备。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未必好。
2.参与面窄,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辩论。讨论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每位学生的充分参与。集中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达到思维资源共享的目的。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讨论组合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讲,其他学生听。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说,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听,课堂讨论导致了班级的两极分化。
3.结论虚假,缺少对个人意见筛选整合的过程。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学生都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是碎片式的,甚至是没有逻辑的,他们要对这些想法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得出思维清晰的结论。然而,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学生表达各自的意见时往往没有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析,并未真正形成思想的碰撞。而且教师往往会在讨论结束后直接投影出预设好的结论,这其实都是伪讨论。
4.不会倾听,缺少对别人的尊重。在课堂讨论中,有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但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说完便结束,也不考虑别人的看法,比较自我。当别的同学发言时,从不关注,甚至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养成了课堂上不倾听、不思考的习惯,不会将别人的正确观点为己所用。
这些都是因为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我们通常认为,课堂讨论中的问题是教师按照教参的要求来设计,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观点,获得知识。但是很多时候老师们注重课程目标,而学生的兴趣却在别处。学生们喜欢交谈,但他们对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通常不像谈论个人生活或社会问题那样有热情。课堂上大部分的提问都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但是教师的个人偏见、个人判断以及价值观则起着重大的决定作用。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未必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问题一致。如果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就必须鼓励学生把对课本的研究当成一种探险活动,鼓励、采纳、解决学生提出的真实问题。但是我们的困难在于如何在课堂讨论活动计划中设计有效的、系统的、可靠的方法,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使他们在讨论中感到受重视,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学习。
三.加强语文课堂讨论自主性的策略
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互补的过程,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应积极引导,当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能用“灌”的方式去教学生,不能像某些笑话中说的“学生拿着教参说我也可以当老师”那样,而要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更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成功,真正去感受语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评价,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语文。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讨论前的辅导,关于提问的本质。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文本类问题、推断类问题和拓展类问题。文本类问题的答案直接从文中就可以找到,考察筛选信息的能力;推断类问题需要运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判断;拓展类问题需要结合实际体验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根据讨论的内容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全班交流的问题。这样把提问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会加大。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讨论具有实效性呢?我想,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语文课堂讨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内容。
(1)讨论的问题应是学习中的重难点。教材中的重难点,不是教参或者教案中列举的,而是学生在研读文本后,不能理解的地方,所以一定要组织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要集思广益。同时在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中,要引导学生知道哪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如教《再塑生命》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称莎利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这个问题,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难点。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通过讨论,形成了如下较为统一的看法:“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研读文本后发现,“再塑生命”有着更深的内涵,它指“我”在莎利文老师的引导下,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选择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必须是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藤野先生》一课,在归纳本文主题思想时,学生的分歧较大。一同学认为:“本文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又有同学说:“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还有同学说:“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同学们见仁见智,意见难以统一。在这关键时刻,我及时地做了这样的点拨: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同学们猛然醒悟了,他们认识到,文章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具体写了藤野先生的四件事,来突出他伟大的人格,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经过讨论,同学们取得了共识。
2.准确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准确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
(1)当学生在课堂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思维受限时,教师要及时巧妙构思,抛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热烈讨论,这时讨论的效果最好。如在讲解文言文《五柳先生》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疏通课文后,问学生:“陶渊明的号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五柳先生。”我又问:“他的号由什么而来?”学生又很快回答:“宅边有五棵柳树。”我接着问:“陶渊明用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有什么深意?表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面对陶渊明字号不同寻常的来历,学生深深地思索起来,讨论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2)学生在课堂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后,思维会变得比较活跃,可能随时会提出一些题外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的精华,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在教《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一生中,经历的事情很多,可写的事情也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理解了作者对第一本书的复杂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附图{图}
以新授课为例,提出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
(一)制定教学目标
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教师统揽教材,学纲,弄清所授课(含章、节,下同)的知识点及其在学段
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
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
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前提诊断测评。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诊断测评,
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前提诊断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
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诊断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测试后,教师要迅速作
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
前提诊断测评,不是每一节课前都要作这一步工作,仅是新授课开始时,或遇到重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有关
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这一步所用时间一般在3—5分钟。
第二步,教学目标认定。上课时,教师将所授课教学目标,采取适当方式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带
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学习,教学目标认定方式要灵活多样。就认定的时间和层次而言,有课前认定
、课中(终)认定,有一次性整体认定,有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认定。教学目标的认定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学
什么(知识点),而且应先告诉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认知水平),还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达标方式)和最后
要达到的学习结果(预期达成度)。教学目标认定的时间一般在1—2分钟。
第三步,指导学生达标。这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
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活动。这一步的实施主要策略有三:
其一,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活动情景和问题情景。转化为活动情景,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
学生口、脑、手并用的智能活动。例如《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使学生接受德国赔款问题既是战胜的协约
国对德国人民的肆意掠夺,也反映出和平时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对欧洲霸权上的激烈争夺这一思想教育目标
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导入活动,学生回答“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德国赔款问题是怎样规定的?遗留下哪些悬
而不决的问题”后,教师指出:英、法、美、德等有关各方都想使这些问题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因而
使德国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国际关系中最为错综复杂的难题,然后导入本目内容。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教学目标
之一,“说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可转化为以下问题群:秦始皇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了哪
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是如何体现“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上又是怎样统一的?
统一前与统一后有什么不同?思想上进行了哪些强制统一?后果怎样?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产生疑问。然后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书、思考和讨论,课文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其二,对教学重点目标,教师要精讲点拨,增加信息强度。讲解要突出重点,关键处可加重语气,放慢速
度,增强语气信息;设计板书要突出重点,直观演示要体现重点,使用好教具,增强形象信息强度;指导自学
要指出重点,充分利用教材(包括小字部分),让学生对重点内容反复读,增强文字信息强度;提问和练习要紧扣重点,并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反馈信息强度。
其三,分层达标。有人把课时认知目标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主张低级目标引达,中级目标导
达,高级目标助达。所谓低级目标引达,就是对“识记”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开导、点拨下,学
生经过阅读、预习、讨论等方式达到迅速掌握。所谓中级目标导达,就是对“理解”、“应用”层次教学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引导、探索、质疑等教法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逐步达到目标。所谓高级目标助达,
就是对“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欲通而未达时给予帮助,在学生口欲言
而未能时给予指点。对于课时情感目标实施诱达。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
主要靠教师“以史为据,情从史出”,以情动情,有机渗透,自然联系,逐步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
指导学生达标的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
第四步,教学目标测试。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测试不断检测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及
时调控教学活动。教师对应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编制两套形成性测试题,题目考查的内容要覆盖全部知识
点,又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对“理解”以上水平层次的知识点,要编制不同形式的题目,从各个角度
测试。为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水平的需要,可设计A、B两组预测题进行测试。每节课在教学目标按
学习进程进行完毕之后,在当堂课运用形成性测试题,花5—7分钟时间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可采取测试与课堂作业的形式以提高测试的效果。
(三)评价教学目标
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掌握学习”的重要策略。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时间一般为3—5分钟,其要求是:
第一步,目标测试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形成性测试后作出正误判断。根据对每个学生当堂测试
有80%以上学生达成作为标准,找出未达标学生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问题分类,确定学生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为矫正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步,知识矫正补救。对目标测试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再次进行知识矫正补救教学。对少数学生
某些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学生重新看课本的某一部分
或指定的有关材料自我矫正。对大部分学生都未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采取新的策略进行
集体矫正补救,对学生历史知识补救情况进行第二次形成性的测试评价。
第三步,课堂达标小结。为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依据板
书回扣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尽量把课时的目标整体化、结构化,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二是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肯定成绩,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三是对与下节课有关的重点内容,拟成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课堂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
因此,关注学生学习,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科学有效地发展,怎样使教学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牢固树立以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有趣、有用、有效,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使得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能更有意义。①“有效”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有趣”是指如何运用游戏教学、故事教学、TPR的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③“有用”是指学习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有价值。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经常进行行动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注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层面。我们知道,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PEP四年级上册Unit5“Whatwouldyoulike?”PartA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计了“Menu”让学生到“餐馆用餐”的活动,让学生练习食物的单词rice,fish,beef,soup,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wouldyoulike?CanIhavesomenoodles,please?Sure.Hereyouare。这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学生表述食品和要求食物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而有些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向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单词Chinesebook,Englishbook,mathbook,schoolbag,notebook的拼写时,让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那里乱扭,甚至连字母都不拼读,只是觉得好玩,好笑。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但不能起到真正强化单词拼写的作用。像这样不能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活动我们不能认为它是有效教学。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便于操作,合理分配时间
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文具的词汇时,有的教师设计了利用pen,pencil,pencil-case,eraser,ruler,crayon等实物或图片进行猜谜游戏,让学生猜书包中的物品;在学习“Atthezoo”话题时,教师设计了带学生参观动物园的情景,让学生口头描述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如elephant,cat,dog,monkey,bear,tiger的特征,并能说Ilikemonkey。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目标明确。
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展示课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用大量的时间和语言创设情境。如,有位教师在教授“Myclothes”的内容时,设计了开服装店,买服装的活动。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分别在家里draw一些服装picture带到课堂上开展活动。但是在授课时教师首先教学生用纸和彩笔在课堂上制作shirt,T-shirt,skirt,dress,trousers,sweater,jacket,vest,jeans,pants等图片,结果35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制作“clothespictures”,最后教师仅在临下课前几分钟的时候,让学生用做好的“clothespictures”开展clothesshop,进行对话练习。整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非常不合理,教师用了过多的时间进行了非针对教学目标的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又如,有的教师在教“in,under,on”方位词时,设计了捉迷藏的活动。教师精心地把教室布置成家庭房间的场景,有床、桌子、箱子等物品,一名学生蒙着眼睛猜另一名学生藏的地点。由于学生对活动的场景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运用所学语言描述同学位置的教学活动中,并且由于活动场景的有限,每次只能有两名学生参与活动,使得该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而且要考虑到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性。
三、课堂教学语言应简单易懂
简单明了的指令语能够使教师讲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相对增加。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使用英语,这样可以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英语指示语应当简单和明了。然而,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句,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母语帮助学生理解,“TPR”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如,教big,small,short,long,tall等单词时,教师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演示,“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等,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且,学生也在一起跟老师做肢体语言表演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强调,尽量使用英语并不排除必要时教师可以使用母语。因为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语言,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无法正确地运用语言,教师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这时如果教师用汉语把意思说出来,学生立刻就会明白该句子结构的意思,这样也能节省出更多的教学时间开展其它的教学活动。
实施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有很多。此外,小组活动、两人活动、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合理有效的评价都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并鼓励和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尽量使用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不熟悉的教学语言则尽量使用体态语,必要时直接使用汉语;以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的依据,建立合理的、有层次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了解评价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是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通过有趣、有用、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设计的讨论问题是以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主,要有“语文味”,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分析、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有时,问题很简单,老师们为紧跟形势,也开始讨论,结果让这些与教学计划和学生思维能力毫不相关的讨论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更有一些老师策划一些“热闹”的主题,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笔者一次听课,有位老师讲《童趣》时设计了一个“回忆童年游戏并现场表演”的环节,讲台上学生们发言踊跃连说带唱,课堂下学生们笑浪滚滚手舞足蹈……此外还有老师上萧乾的《吆喝》时,真的在课堂上“吆喝”起来。这样的讨论不要也罢。
其次是缺少阅读基础的讨论,笔者把它看成“拔苗助长”式的讨论。
意境优美的散文,含义丰富的文言文,气韵生动的古典诗歌……这一类美文的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不能简单诵读之后就组织“讨论”的,我曾经观摩过一堂公开课。一位教师讲鲁迅《雪》,他的整堂课几乎都在讨论中度过。从表面上看,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很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仔细一想,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能有多少感悟,讨论时又远离文本,去体会“内涵”,去挖掘“深邃”。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频繁,实质的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讨论,老师预先设计答案和讨论步骤,讨论过程“环环相扣”,最后得出标准答案,我们不妨把他称作“请君入瓮”式的讨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讨论的目的,不只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这里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而非答案本身。比如有的老师在组织讨论《我的叔叔于勒》主旨时,总是使用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前倨后恭的态度来引出金钱腐蚀亲情这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看似无懈可击,可这种单项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又有多少帮助?
此外,许多教师设计讨论主题时只局限在课本教参这个范围,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把他看作“坐井观天”式的讨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的讨论设计完全可以更加有广度和深度。
课堂讨论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抓住课堂讨论中的重中之中――问题设计,才能把讨论组织得非常精彩。笔者认为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主导性、层次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原则。
首先是设计问题的主导型,讨论问题要紧扣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设计问题不能离开这个范畴,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可以讨论主旨和写法,科技类文章的问题除了写法外还可以重点谈一下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抒情类的散文要重点讨论事物的文化意义。
讨论要具有层次性,要打好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是感悟的文字,就是不要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要让他在诵读中感悟,去体会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优美的现代散文、字字珠玑的古典散文,前者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后者像像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这样的文本就需要通过美读来激情。在反复朗读以至背诵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高操的品节、豪放的气度。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次基础上来讨论提升的。比如,学习散文《春》,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照散文阅读的方法来自学,有了这样的知识导向,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了。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