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12:4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就业创业指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在的卫校学生都是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就直接报读的,他们与过去通过统考进校的中专生有很大差距,多数学生文化底子薄,综合素质比较差。因为学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将是对学校质量的检验,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出口畅通度还直接影响到入口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业率又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所以怎样把学生保质保量送出校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不能等到毕业时才着急,要把所有工作提前做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过硬的医护技术是卫校学生的生存根本。大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吃苦耐劳,钻研业务,忠实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我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7.5亿劳动力,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一方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帮助他们了解,正视就业难的形势,使学生认清今后毕业时将会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清楚自己选择医护专业是明智的,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状况下,医护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我国医护比例的现状,告诉学生护理专业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从低层次岗位做起,不应梦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卫校学生需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就业优势。与大学生相比,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就业观和动力能力强的优势,而几乎所有医疗单位都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卫校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既适合横向发展,拓宽择业面和转岗的职业群,如护士、按摩师、育婴师、营养师等,又适合纵向发展,能够晋升的职业,如护士分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医师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按摩师分中级按摩师、高级按摩师。因此,卫校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形势不要气馁,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消除过高评价自己或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心理。卫校学生在首次就业时,既要争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自己规划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又要正视就业难的现实。应珍惜机会,先解决生存问题,再积累经验,选择理想的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本着“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观念,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自己。首次就业时,择业期望值不宜过高,当就业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发生矛盾时,不妨先改变一下目标,争取及时就业,然后在新的职业领域里培养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继续向既定的长远目标努力。
我们还应通过诊断、护理技能实验课、实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长观。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医院实习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实习,学生亲身体验当地经济发展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卫校学生的需求,实地感受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深刻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自觉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鼓励某些专业(如高级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北京、上海、深圳等更需要医疗人才的地方实践、闯荡,掌握更新更先进的医学理念,积累病例经验,为将来回到家乡就业或创业奠定基础。对于某些家庭经济条件好,英语口语流利的护理专业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国外就业。总之,应鼓励学生把职业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断地积累中总结经验,调整、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1]
3.1要求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收集就业信息
低年级时,应注重搜集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及职业群的信息。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将其作为确定求职大方向的依据,二是将其作为按职业要求调整自我、提高素质、适应职业的标准,提高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的针对性。高年级时,应注重搜集具体用人单位信息。这主要是指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方向,对聘用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工资待遇、入编、晋升机会等。这也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确定具体医疗单位的依据,二是面试时有利于和招聘者沟通。获得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2]: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社会实践活动与毕业实习、招聘广告、网上招聘、个人社会关系等。
3.2引导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在回答所提问题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实事求是,正式用语,简洁明了,热情适度,掌握节奏,把握分寸,不指责他人,不与人争执。同一个面试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同一个答案并不是在任何面试场合都有效,关键在于应聘者掌握了规律后,对面试的具体情况进行把握,有意识地揣摩面试官提出问题的心理背景,然后投其所好。面试时要掌握谈话的技巧:第一,准备充分,做到有备无患;第二,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三,礼仪周到,显示自己的修养;第四,机智幽默,恰当运用语言艺术;第五,巧妙回答,充分展示自我;第六,借助手势,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
3.3鼓励学生积极推销自己
在求职中,要鼓励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积极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尽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要根据对方需要推销自己。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强调自己的优势。比如医院招聘儿科护士,展示自己的护理理论、社交技能就不如介绍自己的儿护技能,对儿童的爱心来得实在。专业特长加上广泛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往往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二,要扬长避短地推销自己。了解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什么,再针对自身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向用人单位展现。轻松愉悦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巧妙地展示特长推销自己,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第三,要多渠道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有直接推销和间接推销两种。前者是指由自己向用人单位做自我介绍。例如现场推销、书面推销、网络推销。后者是指借助中介人推荐自己,例如请学校老师、实习带教老师、父母亲友等推荐。
4.鼓励学生为创业做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此,必须对卫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指导教育。
4.1帮助学生分析中职生创业的优势
4.1.1卫校学生接受了与医疗单位有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学习的课程有专业性,优于只接受基础教育的年轻人,又具实践性,强调操作,优于侧重理论学习的大学生。
4.1.2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卫校学生学习内容针对性强,有一技之长,且熟悉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校期间已经为适应这一行付出许多努力。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几率就大得多。
4.1.3学校组织的实验、电教、多媒体课程及实习等活动,为卫校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诊所、药店经营创造了条件。
4.1.4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创业观念。
4.1.5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调适心理、训练能力,为创业做好准备。
4.2鼓励学生做创业准备
鉴于以上五点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根据内外条件确定创业时间,既可以毕业后立即创业,又可以“先就业,后创业”,把创业安排为职业生涯规划中后期的某个阶段目标或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于涉世未深的卫校学生来说,后一种选择更稳妥。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在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三方面做好准备,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打下基础。
4.2.1调试心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创业能力的差距,制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调适心理、调高能力的计划。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在图书馆、阅览室查阅书刊资料或学习相关知识,在实习中感悟,积极加入学生会,在为同学的服务过程中反思,为缩短自身素质与创业要求的差距不懈努力。
4.2.2学习经营,懂得融资。除了要看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普及读物,还应多到医院、诊所、药店看看,最好利用实习时间,注意、观察管理者对人、财、物的组织和使用。创业者还需考虑资金来源并学会融资。
4.2.3构思项目,编织网络。卫校学生创业一般会选择开诊所、药店、做保健器材营销等,这些都与医护专业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卫校学生驾轻就熟,创业成功率较高。当然,若要创业成功,往往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在这个行业建立人际网络,加强与过去和现在的同学、朋友、师长、亲戚、邻居的沟通。人际关系重在平日的维护,建立人际网络是训练人际交往、合作、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等社会能力的过程。较强的社会能力,不仅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而且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产业化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与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毕业,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年的特定时间将成为人们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毕业生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家庭的未来,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力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容
在当今的大学里,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创业”的狭隘概念已经慢慢淡化了,取而代之的事转变成更广泛的职业、进取、开拓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创业精神的内涵,体现了创业精神和创业精神,体现了开拓创新的过程。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基础上,从具体的操作技能作为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础教育转型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教育无疑是学生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新的视角和载体:创业的概念并不局限在自主创业,更指的是企业家精神,创新和综合素质发展和推广,这些对于从事各个领域和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创业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受教育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发展未来企业家的教育和教育实践的理念。(1)创业意识深化。创业意识教育是开展教育的基础。创业意识,所谓的“指商业实践活动,是为了激励人们的人格心理倾向,包括商业需求和创业动机,对创业精神和创业理想的兴趣,开拓信念和世界观等。”(2)创业知识整理。所谓的创业知识是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知识。(3)创业能力实践。创业的能力,教育,是开启教育的关键。“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商业实践效率的心理状态,使创业实践顺利进行。(4)创业心理学教育课程。创业心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条件。企业家心理,是指企业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心理和行为的实践活动,对人格特征的调节作用,即情感、意志、情感过程和意志。
二、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出现的问题
(一)近年来,高职院校盲目扩张,发展过快
大学和大学是否有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有争议的,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扩张和扩张。关于创业教育的想法有一个神话。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不受创业教育或教学的启发,一些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首先学好专业知识期间学校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是为数不多的创新能力强,好成绩的学生教育,没有统一,缺乏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机构,不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指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项领导工作,而不是与自己有关的工作。在学生层面,大多数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即使是那些有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也还没有形成一种风险意识,这种风险是盲目和冲动的。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育就业市场上,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业务的大部分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就业适用于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较少,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了解少,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设置,这项研究是不够的,很难开展课程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创业教育也是不可能的。与市场的联系更少。我们不应该有效地把握市场,正确引导学生创业。目前,我们学院主要从事就业指导、创业教学和研究室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条件没有,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实践基础,不能有效地学习和组合。
(三)缺乏支持指导和增长机制
创业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绝大多数的国内高校学科发展历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分支和不够深入研究规则,当学生有开拓意识,如何进一步指导和帮助是导致商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还会有必要的业务情况分析,工业和商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政策支持等。高职院校办学模式c市场不相关联。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没有紧密结合,反映了地区特色。其次,建立职业创业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和一种不考虑实际需要的轻实践。第三,教学方法简单、陈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现在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组织水平的创业竞争,报告,局限于表面,并提供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和其他实际的帮助少之又少,一方面,很少有公司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操作,另一方面是缺乏倡议在这个过程中,很少的学校积极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们没有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和选择职业理念,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工作机会给国有企业机构,大公司,不愿意去小公司小单位。对就业问题的优势分析和表现的不够充分。
三、强化就业创业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工作创造业务的目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创业教育来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理念,丰富学生的商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一定的创业能力,完善大学生的创业模式。
(二)建立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体系。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不同的开放创业教育课程没有成熟的条件,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重点培训已被选为一些专业的教育课程。在课程的形式中,可选课程可与必修课程结合使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同等的教育。
(三)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创业水平和实践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教育、培训、实践教师工作实践的机会,真正了解市场,建立专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队伍。创业教育实践、创新和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师创新素质、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教育观,加强自身素质,积极收集有关就业和创业信息,给学生提供桥梁引导。此外,学校还定期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企业的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面对各种工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的经验,很难达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理论研究来改善他们的创业理论,通过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雇佣社会工作者来填补企业家的职位。
(四)拓宽创业教育渠道,提高教W效果
当前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单一的,效果不理想,可以模拟,课外实践小组,和创业竞争,深化学生的经验,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课程单元设计,实施项目教学,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加强行业和技术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是一个知识单元作为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理论与示范,操作实践整合单元教学。提到学生兴趣,在每个任务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可以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仿真应用通过外部专家模拟面试,模拟环境的创建一个完整的采访中,该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形象设计、面试技巧、创业教育等。除课堂教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比赛。
(五)提高教育事业的知名度。促进大学生的教育
学位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必要手段。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心态。只有通过提高思想意识,才能鼓励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领导已不再是耀眼夺目,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宣传尤为重要。因此,大学应该把宣传工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和人生选择或他的价值和广泛的实现理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专栏,报纸、电台、网站等,加强公众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优秀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构建大学生“创业舆论氛围,形成提倡大学生创业的价值;第二,我们必须在学校建设教学和学习精神,和加强创新,创造性教育,构建创新教学的氛围,形成“研究创业,创业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创业巧妙;第三,我们需要鼓励大学教师和学生对系统建设的创新、创造、创业,特别是广泛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行为,创业精神和斗争,刺激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理念,形成一个浓厚的气氛。
四、结语
总体而言,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最近火热的模式是高职院校可与地方企业实施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高职院校也可以尝试创建创业孵化园,把公司企业引进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在校生在孵化园创业,这样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8
Abstract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gets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would be a standardized,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ystem. 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guidance is not good enough.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is of lack of overall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1 学科研究不深
一些高等学校没有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大多高等学校也没有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开展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仅仅针对大学毕业生展开突击性质的培训,忽视了对低年级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展开,无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成有效的宏观指导。
一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便无形中给大学毕业生发出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的信号。而且我们知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水平,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高就业率。而大多数高等学校存在忽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全程化要求、单纯盲目追求高就业率问题的直观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观念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等学校像国外那样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不少高等学校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清,也因此对其难以给予太多的重视。这自然不利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发挥出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明灯般的指导作用。
部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观念落后,在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单单重视管理功能,却忽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根本指导意义,即教育和服务功能。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还做得不够细致到满足个性化要求。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要想对大学毕业生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系统、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作基础。高等学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大都没有相对规范的材,所采用的教材普遍是自编、参编以及翻译教材,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上课教师常常拿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便去授课,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2 课程时间较短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的确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在授课时只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启发,大多数内容大学毕业生可以课后自学,但现有授课时间很难在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对大学毕业生的引导和启发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受到开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删减,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也被取消,教师在授课时也只能给大学毕业生讲授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常以“考研辅导”、“专家讲座”、“职业生涯大赛”等形式来作为补充。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大四学生,这样会忽视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的要求,更没有建立起全程化、规范性、系统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临近毕业时才开课,开课的时间太晚,应该在大一时就开始,一直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的全程化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对课程的反思,也是大学毕业生乃至全体大学生的诉求。就业创业指导的教育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
3 教学内容单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创业指导形式单一乏味,缺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观、职业价值观、成功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关于择业技巧指导、理论性指导的理论较少。有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俨然成为了应试性的指导和对付面试的针对性指导。这样过度强调就业的技巧,忽视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过度重视面试和包装的针对性,直接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采取欺骗性的手段攫取机会实现就业。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授的重点,停留在针对毕业班大学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这些仅能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无法达到持久有效的教育效果。讲课的过程采取传统“填鸭式”的老师讲、大学毕业生听的形式,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个别咨询、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课等。
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目的不明确,这些现实存在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轻视,失去了对职业教育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学习重点仍然是放在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始终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式教育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也变成了“自习课”,成为大学毕业生逃课的首选目标。
4 师资力量不足
就业创业指导涉及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门学科,需要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基础支撑。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再加上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流动性很大,积累一定经验和有理论思考的工作人员可能由于轮岗调离原先的工作岗位,这便造成了资深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流失,便直接影响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效果。就业创业指导不仅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初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如长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老师的教学效果好。
虽然大多数高等学校成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并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范畴,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进行大多是由各学院的部书记或辅导员担任,他们大多缺乏必须的专业化知识理论背景,以及正规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经验,虽然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无法实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职业化。在指导工作开展时的内容和方式上也相对比较单一,同时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因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实际指导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程度。
5 信息化水平不高
高等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高等学校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当作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法规的实时传递和以及相对应的网上招聘和手续办理的阶段。这种认知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时,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介绍社会职业的发展现状,还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职业测评、网上咨询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
而部分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化服务依然相对缺乏,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层次和水平都相对较低。许多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明确的建设目的,在建设中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与信息化物理建设的硬件投入相联系,忽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投入,在这种错误认知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效果自然不明显。
部分高等学校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看成简单的形式化过程,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单纯地建设表面工程,并没有依据高等学校的自身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高等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极大的浪费。有些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一味追求硬件设备上的高配置,但与这些硬件设备在购入时的高投入相对的却是再投入实践后极低的使用率。高等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并没有发挥出这些高配置硬件设备的功效,从而造成了投入与产出间的失衡,即资源上的浪费。高等学校在信息化物理建设上的高投入还会造成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与更新的资金匮乏,更加阻碍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宇.坚持以“四拓展”为核心,实现学生充分就业――探索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13.
[2] 周云霞.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比思考.[期刊论文]职业教育研究,2014.
[3] 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4]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关键词】就业指导 创业基础 课程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千百万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95万人,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在国家大力推进就业创业的新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采取有效举措开展改革与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的意义
(一)认清就业形势,培养创业意识。就业指导课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国家就业政策及趋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以及就业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大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子女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当面对创业与继续学习深造这两个选项时,大部分毕业生会倾向于选择后者来逃避进入社会生活。创业基础课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参与创业实践,让大学生接触更多与创业有关的活动,营造创业的氛围,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技能。
(二)缓解就业压力,定位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变大学生被动就业为自主择业、创业。有创业的分流在,就会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可以缓解几百万就业大军的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大学生通过该课程还可以了解每个职业的技能需求,从而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详细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无目的的“随波逐流”。
二.从不足中完善课程改革
(一)高校重视程度低,应引起重视加强管理。因为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把专业课程放在教学计划的核心位置上,对就业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高校形式化的开设一个学期一两周的课程,且一周里只有两节课时,或者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安排教学计划,考核方式还是传统的试卷答题。这样相对草率安排的n程,时间短,没有重点,没有完善的授课指导计划,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2]而且学校和授课教师课后并没有持续跟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情况,也没有对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导致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没有准确完整的认识。高校应该对就创业课程改革项目引起重视,清楚认识到学校是开展就创业指导课程的主阵地,应该要顺应时展,做好学生迈进社会前的指导工作,担当好“指路人”的角色,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1.在教学方面,重视课程的安排设置,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注重考核结果,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一味强硬授与学生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经验价值的理论知识,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进行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应该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并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特色来进行指导工作。
2.在管理方面,高校可以成立一个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的授课老师,资金容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社会专业人士作为管理人员或者授课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抛弃传统的打分模式,奖励授课成果显著的教师;指导中心各个职能部门分工要明确,从管理者到授课者再到持续跟进者的安排都要落实到位,对大学生就创业指导工作要进行整体科学合理的规划。
3.在资金方面,高校应该尽量投入适当资金建立一些就创业培训基地,举办创业竞赛等活动,组织创业技能比赛,或者聘请成功人士到校交流经验,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就创业技能的机会;还可以建立职业咨询室,完善各种硬软件设备,促使老师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因材施教”,努力将就创业指导落到实处。
(二)学生就创业观念不强,应加强指导提高觉悟
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由以前的“包”分配到双向自主择业,然后才到现在的鼓励创业机制,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跟上自主创业这个时代潮流。在大部分毕业生固定观念里,选择“铁饭碗”比选择无预知结果的创业更适合自己,更符合父母的要求;另外,高校教师不能积极对学生进行就创业指导,学生接触的就创业信息缺乏,高校缺乏浓厚的创业氛围,也是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根据就创业指导课上学到的知识,正确判断自身的能力,准确分析自身学习、动手、沟通能力,求职时切忌“眼高手低”,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还要培养创业意识,不是只有选择稳定的工作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生要具有拼搏奋斗的精神,积极配合就创业指导中心老师的指导,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根据自身兴趣、优势选择创业方向并持之以恒。总之,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就创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创业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三)实施改革效果不明显,政府应重视并给予援助
我国的就创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对于如何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创业没有科学的认识和规划,造成了就创业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这时候政府的援助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可以健全资金保障体系,出台多一些利于大学生就创业的优惠政策,然后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推进高校就创业课程改革,让大学生就创业无后顾之忧;政府尽量在高校与企业间扮演好“桥梁”的角色,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让大学生可以有地方进行“实战演练”,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也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更可信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总之,政府应从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去支持就创业课程改革,在资金支持、创业环境、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给予援助。作为课程改革事业中高校与大学生的“忠实靠山”,政府如果可以切实做到毕业生就创业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强化督查并狠抓落实,就创业课程改革体系就会得到完善,目前严峻的就创业压力就会得到缓解,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持续发展。
三.小结
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从政府、高校、大学生各个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完善。就业难、创业效果不明显,使得课程改革成为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和主要途径,也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就创业思维,还有利于高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以及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更应该大力推进就创业指导课程改革,为大学生就创业打好基础,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就创业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蒋庄.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新举措[J].亚太教育,2016(08):115.
[2]李慧娟.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3):157-159.
[3]胡琨.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如何提升教学实效[J].科技资讯,2016(31):158-159.
[4]王锦华.浅谈如何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46.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最突出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到社会上无用武之地;而不少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令他们满意的人才,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与他们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自身没有很好的创业能力作为基础,所以对于充满风险、缺乏保障的自主创业很少有学生敢于涉足。即便是选择了自主创业,也多以失败告终。
1.2就业观念陷入误区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偏差,其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将来就业区域的限定、就业单位的限制以及就业岗位的要求等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而西部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根本不予考虑,这就直接导致东部地区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西部边远地区的大量空缺的就业岗位却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正面、健康、积极的,但市场经济的过度物质化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冲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的并存也直接削弱了青年的道德修养和情商的提高和发展。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功利化思想、急于求成、盲目跟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路上思想和行动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和情商教育弱化的表现。
2.1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科学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策略,采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招聘模拟等第二课堂的形式构建学生发展平台,提高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择业竞争力。
2.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心态
针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岗位人才济济的现象以及西部偏远地区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的局面,高校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和第一线去就业创业,既能有效填补西部地区的职位空缺,又能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青年大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对过分看重工作地点、单位性质、福利待遇等脱离实际,拔高就业条件的大学生,老师要针对他们进行个别的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就业大环境,促使其自身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需要的对接。高校要努力把就业创业工作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与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创业工作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2.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具备和增长一定的社会就业能力,从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为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还可以通过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造更大更多的社会财富。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进各项事业的积极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4创建和完善就业创业基地
高校在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快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步伐,结合实习基地建设,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实训。与联系密切、专业结合度高的企业挂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毕业前的就业实习,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通过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模拟演练,提高大学生在就职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和方式方法,以此来达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2.5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学校的质量工程、生命工程,在现有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下,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实践和探索出一套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新整合和有效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对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社会三者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5.1变分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上处于无序零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系统、权威的教程体系,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澳大利亚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起点比较早,体系也相对完整。在初中教育阶段,就已经将职业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中,而到大学阶段,就业创业教育已经被列为学生教育培训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由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内部的教育机构与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丰富的预备教育课程和多种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技术和继续教育部门的课程培训,可以掌握具备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就业创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成功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把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储备及政府的创业政策、心理承受力调适、招聘面试策略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加以教育和指导,达到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的目的。在实践和完善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时,要特别注重整体的结构是否合理,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的就业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具科学性、长期性和系统性。
2.5.2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就具体的改革措施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①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变传统的单一人才观为现代复合通用人才观,培养具备交叉专业基础、应对激烈竞争环境、勇于独立创新等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②高校不单要设置就业创业理论课程,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流通渠道,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人才队伍;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科突出优势,推动和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有效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全面互动发展,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④高校要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平台,完善相关方面的配套服务体系,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吸收和利用社会资金,创造政策上鼓励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物质上的保障。
2.5.3变智商教育为情商教育
我们倡导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要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步甚至是领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强调大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智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情商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要具备高于普通人的智商,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创新技能,而且应具备高于普通人的情商,能轻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社会压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6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指导学生尽早适应"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新形势下的就业政策,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好就业准备,尽快转换角色,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技能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笔者多年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深感其重要和责任重大。
一、形成困境的原因
1. 学生原因。普通高校逐年扩招,导致高职生源急剧减少,生源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基础课不牢,学生之所以选择职校,皆是因中考失利的无奈之举,读普通高中被拒之门外,就业的话年龄尚小,退而求助职高过渡一下,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二是学习的信心、动力、毅力很成问题。刚入学时,因充满新奇感,学习意识还较浓。但这些学生大多属于应试教育的落后者,长期失败的体验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使他们自认为学习能力不行。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地厌恶、逃避学习,得过且过,临到考试,才临阵磨刀、抱佛脚;三是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信奉“工作要凭关系”、“好工作要拼爹”等消极论调。不少学生认为,就业与创业是走上社会以后的事,甚至认为是老师、家长的事,学不学无所谓;四是缺少社会实践和职场竞争残酷性的体验。他们看不到《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现实价值和对自己终身发展的指导意义,觉得学习该课程没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缺乏学好该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学习提不起劲,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2. 教师原因。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缺乏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专职教师。很多由德育课、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兼任,还有外聘教师,他们大多没受过专门、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更谈不上专任教师的资格证书。教师大都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因而讲课时针对性不强,指导性和启发性不够,导致学生没学习兴趣;二是没有系统的专业教材。该课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需要一本既有政策引导,又有理论指导,更有实践案例辅导的专业教材,但由于教师是兼职的,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目前还没有一本理想的专业教材。教师只能通过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或加上一些自己编写的补充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刚开始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案,满怀信心地上课,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无私地“塞”给每位学生。但是,教学效果极不理想,面对学生冷淡的课堂反应和沉闷的课堂氛围,他们先是感到无可奈何,进而觉得束手无策,最终产生厌倦,甚至应付教学的行为。这使得本来就不受重视的就业与创业课程越发变得尴尬和无助。
3. 家庭原因。就多数学生家长而言,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进入职业类学校学习不抱多大希望,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女能学到一技之长。部分家长目光短浅,只希望儿女能混到一张文凭就足够了,不在乎能否真正学到什么,认为社会关系还在,随便安排个工作不成问题,大不了就跟着自己做。只要子女日后会赚钱就行,自己也从来没学过什么就业和创业,一样工作得很好。家庭教育的失控,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4. 社会原因。社会对职业类学校存在着许多偏见。在许多人的眼里,只有读普高才是真正有前途,上高中、进大学才能“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实在没办法才会考虑让孩子就读职校。孩子进了职业类学校,家长对外也不愿意讲,觉得很没面子。他们片面地认为职业类校学不到东西,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另外,社会对职校毕业生存在偏见。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指明招聘对象必须是普通高校全日制毕业生,把职业类学校的毕业生挡在门外,如此做法既有失公平,又伤了职校学生的心。种种世俗偏见并不是教师上几节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就可以改变的,社会的负面影响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情感交流。教师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不应用一言堂的方式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找到实用点,让他们亲身通过体验来建构知识。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和备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备学生就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不能用纯理论的框架去“套”学生。备教学方法,教师应改变一味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做法,而应注重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能力培养,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自由抢答法、分组讨论法、上台演讲法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影视教学等,还可结合当地的就业创业现状,善于运用成功的典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教育态度上,教师更要讲究教育艺术和教学智慧,富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善于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伤害学生。教师要敢于面对事实,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正视社会现实,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全体学生,努力唤醒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努力创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意境,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学习的愉快,进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寻找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上大课可提前十分钟进教室跟学生聊聊天、主动参与主题班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春游或秋游集体活动、加入班级QQ群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强了解,增进感情,以利于教学。
2.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定适合自我个性和能力的职业目标,学会各种择业技巧,顺利实现就业与创业。因此,学校要重视该课的教师配备和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要合理、科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就业与创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必要时可以请名教师和企业的有关专家携手开发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并参加考试,获取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职业等级证书。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组织参加相关的社会培训和技能资格考试,给教师“充电”,不断提高专业执教水平。学校要大胆拓展用人机制,从社会上招聘有资历、有经验的人才来从教,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师的水平。
3. 加大正面宣传,重视家庭教育。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看法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技术"蓝领", 需要技术实干人才,培养他们的摇篮就是职业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职业类学校的作用,鼓励他们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配合学校的正面教育,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要使家长明白,日后孩子无论求职还是创业,在校期间掌握了相关知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一生受用。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职业类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定会走出困境,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74-02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就业指导意义
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心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既迎合了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也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推进自主创新的时代需要。同时,对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着重要意义。
就业指导作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主要方式,在帮助学生就业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就业指导没有做到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没有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到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核心位置。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价值关怀,把人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中心内容。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没有达到这一功能,而且在操作上也被当作追求“高就业率”的手段和工具,这与以人为本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现实中,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简单的就职指导,功利性强,往往是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供需见面会,宣传宣传政策,就算完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了。
高校就业指导之所以会表现出较强的急功近利性,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就业指导中缺乏核心目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即便是意识到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进一步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层解读,导致实际工作的粗糙化与简单化。要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就要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二、就业指导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1.一种人格: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它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独立人格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能保持对事物的持久性兴趣,能把追求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进行统一;保持思想上的较强的独立意识,善于独立思考,往往能具有独特的见解;有较强的自主性,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践、证明,追求客观;具有批判精神,敢于怀疑(这是创新能力得以存在的关键因素);在行动上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的品质。不难看出,独立人格的以上特征正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所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特征,是人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的重要内在条件,是其他各种能力与素质的思想与心理支撑。
就业指导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的统一,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了高校就业指导价值与人的价值的统一。要实现对大学生的良性就业指导,在初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严谨、勤奋、踏实的作风。教育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分析,勇于实践,充分做到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统一。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重视不够,措施不够得力,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强,进而影响到其创造性的发挥,最终造成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相对滞后。
2.两种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归纳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堪称是孪生姊妹。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逻辑性以及创造性,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是其主要方面。批判性精神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敢于怀疑的精神和习惯。这种精神与习惯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与养成。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怀疑的思维程序。在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方面,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思考时养成一种寻找“例外”的习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结论,在进入思维的瞬间都能怀疑其真实性,并努力寻找“例外”情况。许多创新的成果都是来自对传统的怀疑与批判,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表现这一思维过程,久而久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
归纳性思维。目前,我国教育更多倡导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演绎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必须在演绎基础上能进行归纳思维活动。
演绎推理基本上是通过给定的定理或原理等加上一些条件进行推理、推导的模式,这一模式对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创新能力来说却是不够的。创新不能光靠演绎推理做到,它往往是在众多现象中归纳出新东西、新想法、新发现等。
3.两种意识:问题意识与创业的非商业价值评判意识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识上存在误区。一部分人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就是在教授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只适用于想创业的少数人,对不想创业的大多数人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部分人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就是一场实践演练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设计大赛、企业家讲座等来丰富自己的简历。这样偏颇的观点,极大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在学生中的影响力。[1]第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课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是其主要开展形式,或者请几个当地的企业家举办几场创业讲座。也有一些高校做了创业模拟系统来模拟企业的运营情况,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管理难度大,缺乏各个环节的有效指导,使得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等活动覆盖范围较小,也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第三,教师团队的素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通常是由其他岗位的教师兼职担任,很难做到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就业创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上来。而且大部分的教师自身并没有相关的创业就业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很难讲出实质性的有效内容。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鼓励高职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业指导则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从而保证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创造、创业”核心素质的人才,满足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结合,能覆盖到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了创业者的能力,用创业来实现就业,又提升了就业者的素质,加强了就业者的职场竞争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品格,并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开创自身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规划。
(二)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部分中,教师通常会以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经历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使学生在课程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第二,自我认知。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充分了解自我,对自身职业价值观的误区予以纠正,并学会正确看待、评价他人。第三,职业认知。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应当带领学生关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经济局势变化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敏锐度,并加强对相关行业领域中各大企业的组织架构、专业岗位设置以及岗位需求特点的关注度,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来经营自己的学业。第四,择业准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招聘和求职的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划分以及职业标准等要求有所了解,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信息采集、处理、甄别以及整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增加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能力。第五,创业准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对企业的模拟运营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市场的调查方法、企业的经营程序以及融投资、企业计划、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计划、统筹、决策、组织、协调、管理以及执行等相关能力。[2]
(三)提高教师团队素质
学生作为一批未走上社会的群体,对于就业知识了解较少,进行创业的想法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与创业的认识。例如在进行就业求职时,应该怎样回答考官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得到考官的认可,帮助自己更好地得到理想的岗位,在进行岗位工作时需要注意哪些事情,以便可以更好地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自身的工作氛围更加的健康向上。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方面的了解,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更好地了解到进行就业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实现自身的成长,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未来。
二、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工作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进行就业指导时,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普及与传授。进行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相关学习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及时地将当下就业情况与趋势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于当下的就业有一个较为清晰地认知,这种认知对于其之后认真地进行相关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的巩固、就业的选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对于当下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便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当学生对于就业盲目乐观之时,便很容易造成自身的松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所学不扎实、能力欠佳问题的出现。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知识目标,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管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能力提升。
2.能力目标
能力的提升才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时,院校需要注重理念的传达,进行就业指导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的选择,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只有能力过硬才可以真正地胜任本职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切不可因为学校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在进行能力目标的制定时,学校需要根据当下的发展形势,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更加符合企业满意的职员要求,从而获得企业的认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扮演着被动学习的角色,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但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多企业更加注重员工自身自学能力的高低,这种自学能力可以使职员获得长久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成功贡献更多的力量。除此之外,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很多企业重点了解的方向,因此院校应该注重对于学生该能力的培训,以求获得更好的效果。
3.素质目标
良好的素质不仅可以使人获得更为宽广的人脉,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更是很多企业所进行员工考察的一个重点方向。良好的素质可以代表企业的形象,相反素质较差的员工往往会使客户以小观大,造成对企业的误会影响企业间的合作,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员工的选择时,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质往往被考官所重视。良好的素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影响着人才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中,重视以素质为目标进行学生的培养同样重要。
三、高职就业与创业的指导模式
1.课堂知识教导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进行培训的知识目标,学校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当下就业形势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位置,并很好地进行自身的定位,良好的准确的定位对于学生之后的就业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相比于以往的课程,就业培训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知识普及,而不是传统技能的培训,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对于其之后想要竞聘的职位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对于新生的教学则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放松,主要以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主。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循序渐进的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会有着十分有效的帮助。
2.模拟实聘
学生对于求职竞聘总会存在很多的疑问,通过单纯的知识讲解很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求职需要重视的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可以采用模拟实聘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了解。在进行教师的安排时,学校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主要选择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于社会企业招聘了解较深的教师进行这一角色的扮演,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有一定程度的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实聘演习将使学生对于所学进行更好地了解,虽然教师并不是企业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员,但是长期从事教学对于企业招聘的了解使他们可以很好地胜任这一角色,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因此,进行模拟实聘是一种效果较为良好的培训模式。
四、就业与创业指导平台的构建
1.健全就业与创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时,要注重师资力量的配备,可以保障学生存在就业问题时得到及时的解决,获得真正的帮助,同时加强相关成果的验收,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接受相关培训,例如学校增加实训课程的数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竞聘流程,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数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斗志,主动地进行能力的提升。
2.就业信息服务
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的共享。学校可以在校内网页中设置相关的就业信息介绍网站的链接,在进行相关网站的选择时,学校必须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确定网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之后才可以进行链接的创建,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学习。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事业用人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进行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手用人单位所需要求,帮助学生制定更好的成长目标,最终实现成功就业。然后,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当下国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相关政策出台较为频繁,进行相关政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与创业的选择,利用政策支持进行相关发展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效果。最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所需安排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针对性的讲解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提高。
3.就业市场服务
据统计,校内就业市场是当今众多高职院校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校园招聘会中成功就业的学生数量占到总数的20.1%,其次便是通过学校就业网站进行信息的获取,参加相关面试成功获得岗位学生,其数量占到总人数的19.8%,可见进行就业网站的建设对于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性。校内就业市场往往基于学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其可靠性与真实性较之一般的网站以及中介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赖。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因此为了可以更加顺利的就业而不被不法企业所欺骗,很多学生十分重视校内就业市场的利用,积极地进行岗位寻找。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各专业的特色进行相关市场建设与发展,同时注重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使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学生的招聘可以帮助在校生获得更好的工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农科院校工程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农科院校要加强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建立起相对成熟的指导模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适应和职业的发展所进行的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实现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1.突出学生“就业主体”地位。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首先要突出学生的“就业主体”地位。学校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主体”到“就业主体”的转变,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同时将学习活动置于“就业”引领下,突出并强化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意识。学生从高中升入农科院校,高中阶段的学习意识根深蒂固,农科院校要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与规划意识,并将职业发展与规划作为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职业发展与规划中不断提升学生就业意识、目标意识,从而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夯实工程类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
3.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主线。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说到底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要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无论是工程类专业教学,还是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教育,都要围绕“就业能力”发展主线,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一切教学活动与教育实践的中心。
二、构建特色化、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模式
目前不少农科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存在“速成”现象,没有突出就业创业教育特色,缺乏长效指导机制,农科院校必须要构建全程化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模式。
1.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特色化。农科院校都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但普遍存在共性化现象,缺乏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特色。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可以尝试构建“模块教学”与“项目教学”模式。根据就业创业教育目标,将目标模块化、项目化,各个模块与项目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体现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系统化,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贯穿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
2.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全程化。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要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全程,根据不同学段学习的特点与实际,逐步实施,突出学段特点。大一学段主要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渗透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大二学段进行就业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纠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包括合理定位、就业心理、心理素质、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教育。同时对学生第一阶段的职业规划进行纠正,使职业规划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大三大四学段,重点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完善学生择业观,偏重于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对学生展开个性化就业与创业教育。
三、构建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农科院校工程类职业要建立起“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如何实现三位一体呢?
1.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要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利用思想教育的优势与有利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职业发展、就业创业置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与职业价值观,以崇高的理想为引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更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能否就业、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等都直接与学生的素质有关,农科院校工程类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要与学生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能结构。
3.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观、就业能力发展是否科学,必须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农科院校工程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模式构建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融合,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发展规划,调整就业观、择业观,积极地开拓创新。
总之,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要坚持就业导向,合理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并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活全程,有机地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相融合,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攀升,以及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探索,大学生不得不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改革当前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主创业意识与积极就业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我们若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就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就要完善高校就创业指导课程,加快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促进高等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高校《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的不足点
(一)课程理论内容过多。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大部分都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和实践教学课程。因为高校没有并没有建立专业的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体系,没有对课程进行细致的规划安排,这些课自然就会显得枯燥无味。而且高校订购的教材上都是一些零散的资料和翻译的国外教材,甚至只是一些笼统的就业与创业的步骤和方法,缺乏专业的内容。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自然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没有实践案例的详细讲解和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接受度自然也不会很高。
(二)教学师资实力不强。当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数量较少,质量较差。虽然有的高校成立了就创业指导中心,但是却没有专业的教师授课。可以说目前这些指导中心的授课教师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其他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他们没有经过专业机构的培训,对最新的就创业信息不够了解,在课上只能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按着教材念一遍内容,却无法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实际经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效果自然不明显。
(三)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在很多大学生的固定观念里,安定的生活是第一选择。据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按部就班的进入职场生活,而且更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里的稳定工作。面τ蟹缦铡⒒刮薹ㄔぶ结果的创业选择时,大学生们显得毫无信心同时也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所以只能“随波逐流”的就业或者考公考研,这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们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高校的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单一,校园创业氛围不浓厚,创业教学系统不完善,也会造成大学生对创业课程缺乏兴趣。
(四)高校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的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将就创业指导当成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认为就业和创业是学生自主自发的事情,不需要学校进行指导,这就造成高校对就创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是形式化的开设一两周的课程,缺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就创业指导课程体系。
二、完善课程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增加实践操作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理论内容可以增加创业资源、创业思维训练、就业创业计划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授课内容、信息应该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高校还要尽最大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创业园等实用性强的活动阵地,让大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让大学生们投身实践中去,才能看到学生们是否吸收了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有效。高校还可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从传统的试卷考试转变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这样,大学生们就不会仅仅为了拿到学分去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起自主创业的兴趣和意识。
(二)增强师资队伍力量,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教师在就创业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就创业的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就创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在给大学生授课前应接受专业机构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当然高校也可以选择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到校工作,增强学校就创业指导中心师资队伍的力量。陈静曾说过,在就创业指导过程中,实践教学里建立起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双方关系融洽,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除了刻板的灌输就创业理论知识,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与就创业有关的专题讲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分享经验、组织创业技能竞赛、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奖励创业实力优秀的学生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活力。创业意识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树立的,除了学生自身要有坚持不懈学习的意志、敢于创新的思维,还需要高校、教师给予耐心的鼓励和引导。有了学校、教师的支援做坚强后盾,大学生们就不会太排斥创业,从而可以慢慢培养起自主创业意识。
(四)提高高校重视程度。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处对学生就创业不够重视,总觉得专业知识的授课应该摆在第一位,所以没有对学生未来长远发展提供实际性帮助和扶持。但高校作为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阵地,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顺应时展的要求,配合好国家政策对就创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首先,高校应改变传统观念,把就创业指导课程放在与专业课程相对平等的位置,对课程授课教师或者硬软件设施做好安排和配备工作;其次,高校可以尽力去争取政府或者企业的支持,让学生创业有制度保障,与有发展潜质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获得更多创业资本和学习机会;再次,在校园里加大对就创业的宣传力度,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比如通过广播、讲座等途径宣传创业相关知识和信息,营造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更近距离接触创业;最(下转215页)(上接237页)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也要跟上时代潮流,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的信息平台,学生在平台上收集信息、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的接受信息然后进一步制定创业计划,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平台上与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学生进行交谈,为自己的单位寻找人才,这可以说是互利共赢的方法。
三.总结
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课程可以让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了解职业信息,认清就业形势并科学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作用至关重要。所以,面对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人才济济的严峻就业现状,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免的过程。政府、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做好思想准备以及详细计划,完善课程改革,开创共赢局面,从而提高高校自身知名度,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巍,刘冰.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390-391.
[2]桂元.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角色研究[J].学理论,2015(04):157-158.
[3]黄静宜,李松.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22(6):7-9.
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规模呈上升的趋势。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导致的毕业生就业日益突出。本文从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将就业指导转向创业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艺术院校大学生招生就业现状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目前我国已经有一千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相关的统计数字表明,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人们对艺术设计产品的需求的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大学生通常都有明确的自我职业定位,这些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有的学生还能够自主创业。这些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心理准备,对于自谋职业与双向选择的国家就业政策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由于该专业所具有的实用性强的特点,且专业性也比较突出,因而就业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呈降低的趋势,因而该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得到更多的改进,已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2.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毕业后在能力上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学校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重视不足,在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主,与就业实践需求之间存在这脱节的问题;三是在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上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在就业指导想创业指导的转换方面没有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同时还存在着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方面社会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以外,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没有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些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创业指导转换策略
1.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创业指导转换的思路
从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对学生在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方面采用系统性与阶段性的转换思路。其方式是在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的过程中坚持共性指导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创业指导的需求出发,在原有关注就业指导较多的基础上,加大对创业相关的指导,具体指导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
2.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创业指导转换的具体策略
首先,学校在艺术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增加与创业教学相关的课程,从而使得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知识能够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创业课程和艺术类专业课程交叉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并通过创业校园文化的影响,加深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理念和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举例来说,可以通过将创业成功的人引入到教师队伍中,通过他们本身的榜样力量和成功的经验给学生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其次,设置专门的学生创业指导机构,通过设置创业指导中心的方式,更专业性的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同时通过有效的培训、绩效考核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创业指导人员在自身工作能力上的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指导。为了更好的实现就业指导向创业指导的转换,应在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中广泛的开展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举例来说,学校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创业场地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可以通过设立虚拟公司的方式,不断的让学生适应创业的氛围和要求。
总之,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专业性与应用性都较强的工作,在就业指导向创业指导转换的过程中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所处新经济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的完善就业指导策略。从而不断的培养出适合新经济发展的艺术类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李云先.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