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17:12: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摩擦力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多媒体投影):6.4探究滑动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力
播放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板书)
师:其实摩擦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木块在地面滑行,自行车在路面骑行,推不动的水缸,它们都是跟摩擦有关。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感知摩擦,我们来体验一下,把手掌压在桌面上,边压边向前推,感受一下是否有受到阻碍作用?你们终于体会到什么是摩擦力。
师:生活中这样的摩擦非常多,比如像双手之间也有摩擦力,那么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多媒体投影)大家把它的定义朗读一遍,同时把它记到笔记里面(板书)。
师:我们来解读下这个定义里面的关键字。看看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板书)
师:通过定义我们还可以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两类,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而动摩擦力又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板书)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探究其中一种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板书)翻到课本第19页,把定义圈画出来,物理学中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的相对运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首先我们来探究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我们来看下,在桌面上有一把刷子,现在让刷子相对桌面向右运动,观察刷子刷毛的弯曲方向,大家发现了吗?刷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说明刷子受到了力的作用,这就是滑动摩擦力,而且刷毛是向左弯曲的,这说明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向左,换句话说,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分析下三种模型的摩擦力方向。水平方向向左推动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向哪?竖直向上推动手掌时,手掌受到的摩擦力向哪?在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它受到的摩擦力向哪?
师:那知道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那它的作用点呢?其实也很好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就在物体的接触面上,且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知道它的方向和作用点后,接着我们来看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该怎么测量。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1: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那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
生:不能直接测出。
师:那有没有办法间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师:回忆一下,我们之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的大小,后来又用它测量了重力的大小,当时是利用什么原理测得重力大小的?
生:利用二力平衡原理。
师:那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要怎么操作?
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里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生:还是利用了二力平衡原理;转换法。
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的选择。
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
师:让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师:这两个力的方向如何?
强调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拉力要均匀,眼睛注视弹簧测力计,在指针不颤动时读数。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活动2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板书)
2、猜想与假设
师:根据刚刚在桌面推动手掌的体会,我们来猜想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出来:
①跟两个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可能还有其他什么影响因素?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我们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一个,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变量?怎样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而改变压力的大小?又如何保持压力的大小不变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我们需要在活动1的基础上增加哪些器材?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实验步骤要分几步进行?同学们来探究讨论一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在物理实验手册中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各小组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请一组同学分析、向全班汇报实验结论。(板书)对于忘记条件的,可由同学补充;对于能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补充影响因素的,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
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5)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人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学生举例,教师讲评)
四、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
五、总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
--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1.新课的引入
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简易,并且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样可以做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行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相互靠近.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
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行示范.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
(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
这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浪费时间,为了方便省时,可以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定性好,效果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可以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注重渗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
(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问题,讲解人类发现采用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
(3)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上一点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础.实验时可以分别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别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例题 用手握住一个啤酒瓶,啤酒瓶开口向上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啤酒瓶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将增大;
C.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时,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并未增大;
D.若啤酒瓶原来为空瓶,那么向瓶内注水的过程中瓶仍静止,
即使手握瓶的力大小不变,瓶所受的摩擦力也将增大.
评析 用手捂住啤酒瓶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为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1]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解答.
可是,学生在做该题的时候,却认为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将增大。学生甚至还搬出了教科书中的理论依据,如下所示:
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或接触面的性质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要让自行车更快地停下来,可以用力捏闸,体操运动员上器械前,会在手上涂防滑粉,这些都是通过增大压力或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例子[2]。
该段文字位于人教版教材第25页的最后一段。这段文字的划线部分,非常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以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故而学生会有上面的误判。为此,笔者通过仔细剖析教材,发现其中问题重重。
二、教材的不完善之处
1.教材偷换概念
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摩擦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事实上,摩擦力的概念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材中把滑动摩擦力中的摩擦力加粗,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成是摩擦力的概念。
2.教材的结论不严谨
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咋看起来,没有问题。可是细究起来问题颇深。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涉及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因素)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从而研究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结合控制变量的思想,该段文字应该改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结论的表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结论的表述可分为:定性关系(即:在……相同时,……越……,……越……)和定量关系[在……相同时,……跟……成正比(反比)]两种基本类型。针对这两种表述方式,教材在归纳实验结论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引领和示范。
3.教材的知识结构混乱
如图2所示,教材中又涉及了滚动摩擦力。我们知道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滑动摩擦三种。初中生既没有丰富的日常生活的经验,又没有高中生深层的知识体系,因而对摩擦力比较模糊,学生的模糊更多的是来源于教材编排的不合理。
三、完善对策
1.教材编排的整改
教材中关于摩擦力编排的内容要规范地给出摩擦力的概念、分类,重点介绍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由物理走向生活,对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给予介绍。目前的教材改革,丧失了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改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摩擦力的难度,让学生觉得摩擦力更难学。
2.教师意识的转变
在与物理学科的资深教师沟通后,发现老教师大多都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来上课,而是按照他们脑海中关于摩擦力的知识结构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经验,特别是摩擦力易混点的经验,会重点讲解如何去区别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对于物理教材,物理教师应建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材料、媒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3]。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结合自身的教学需要,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身边的事例,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古人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年轻教师若只是一味的迷信教材,必将误导一大批学生,教师应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由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
笔者深深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变学生普遍觉得有关摩擦力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的现状。
参考文献:
二、设计思路
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决定。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观,具体到英语学科就是要整合发展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所以在“Body language”这一课的教学设计里,我时刻体现了这一原则,尝试英语新课标理念下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材处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由学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语言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交流,真正地体现了“学中用、做中学”的原则。
三、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及应用本课出现的单词和词组。
(2)了解文化差异和身势语的变化。
(3)学生掌握各种身势语的英语表达并在英语对话中熟练运用,达到用英语交流、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
2.能力目标
(1)强化略读、查读等阅读技能,训练通过寻找关键词、主题句等方式更快速并准确地确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的技能。
(2)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借助图片、表格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身势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身势语,做个文明礼貌懂礼节的合格公民。
四、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2.略读法
3.细读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Step 1:Revision and leading-in
(The students are very excited and they burst out laughing every now and then.)Do you understand the film,And how?(Body language)
The students got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the learning about the body language,which is my hope.
Step 2:Act and guess
Demonstration
In order to inspire the students’appetite for more about body language,I lead them to play games. If I use thumb and forefinger knead into a circle,the remaining three fingers straight up separately.Then,ask them the meaning of the gesture.(In America it means OK.In Japan it’s the sign for money. In Arab,it means dislike.)
Step 3:Skimm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best title.(Key:3)
(1)Saying It Without Words.
(2)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3)Greetings Around the World.
(4)Read My Mind.
Step 4:Scanning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many ways do we hav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2)Why is it that in every culture there is a formal way to greet
strangers?
(3)What is the body language?
(4)Why does the writer say people give away much more by their gestures than by their words?
Step 5:Homework
(1)Workbook Ex7,8.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26-2
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写教案就是抄教案。至于备课,并不是首先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思路,在觉得自己不知如何下手或没有把握的地方才去查看别人是如何做的,为弥补和改进自己的缺失以资借鉴,而是或上网查找他人的成品,或东拼西凑不同教案的一个个片断,以为这就是备课,这就是最好的教案。于是,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老师要么在背教案,要么讲的内容前后分离、转换生硬,以致于关注了内容却丢失了学生,关注了学生又丢失了内容!课堂毫无灵气,效果可想而知。
备课,是对上课的准备――准备课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法。教案只不过是对备课过程的记录。如果没有上课教师本人对教材内容的认真解读、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学情的细致分析,拿别人的东西当自己的教案去上课,再好的教案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更何况教材虽是专家经过精心编写的,但再好的教材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也只不过是一些用以教学的材料,知识的展开是平面的。我们如何把平面的教材内容立体地展现给学生,才是我们在备课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换句话来说,只有把平面的内容描述变成立体的细节展示,才利于学生理解、吸收与掌握;只有把平面的知识点展示变成立体的情景再现,把死的材料变成活的、生动的场景,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达成应有的效果[1]。
人教版普通高中必修课《物理1》第三章的《摩擦力》一节,编者在内容的安排上非常合理、到位,环环紧扣,逻辑性很强,随着教材内容的展开,逐步深入又恰到好处地阐述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材第一句话是“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初中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摩擦力”的概念。接着给出一个“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给出三幅漫画,依据漫画内容的分析,得到被推物体有了运动的“趋势”,依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给出“静摩擦力”的概念;结合二力平衡,随着推力的增大,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且静摩擦力与推力相等;接着先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探究静摩擦力的增大范围:同时得到当静摩擦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反而又要减小到一个小于最大值的定值,被推物体运动起来[2]。依据实验探究得到的数据,给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最后,以一个例题及顺带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对教材上所给出的这一节内容,“摩擦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学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静摩擦力”,是物体在有了运动的“趋势”,但又还没有运动起来时所独有的[3]。“趋势”本身难以看见,相对抽象,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把“趋势”展示给学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
海绵的使用,恰好可以很好地把“趋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切地看到:用如图1所示的方式推海绵时,海绵还没有运动起来,但却产生了一个“形变”,形变的出现不正是运动“趋势”的一个很好的再现吗?这样就把运动的“趋势”直接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趋势”的真实性,这对学生理解“趋势”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老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把身边的事物引入我们的课堂!
水平前推挤压桌面的手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觉到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为学生对静摩擦力的认识、理解提供了能感受得到的依据,为静摩擦力“下定义”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认真研读教材,把平面的教材内容转化成立体的、让学生可感知的切身体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有了上面的“看到”运动的“趋势”、切身“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存在、大小、方向,对教材中的图3.3-1:推与地面接触的箱子,但箱子相对地面没动时,箱子与地面之间就有了力作用,且还与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只要箱子与地面之间还没有产生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推力的增加而增大,并与推力大小保持平衡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4]。
定性地分析了静摩擦力后,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亲自测一测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的范围,让学生通过体验更进一步认识静摩擦力及最大限度的真实性[5]。依据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一说“静摩擦力”在他们身边的存在及利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有用的,能解释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
学生刚刚测出的数据还应好好地利用:顺势给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恰似水到渠成。至此完成本节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
本节内容,教参上给出的参考课时是三课时。据此,绝大多数老师在处理的时候第一课时只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放在第二课时去上,其实从实践中也发现,如果第二课时再来处理滑动摩擦力,这样反而浪费了让学生测静摩擦力时所得到的很好的现存资源:最大值的得出、突然减小等,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比理解摩擦力的这两种状态的异同。
另外,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总想一次性地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这样当然好,但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吸收、消化、理解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延迟性:只有当学生对当前内容吸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理解,才可能吸收更深一层次的内容,也才可能消化、理解、掌握得了更深一层次的内容。否则,将会使学生因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至于教法,对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如“趋势”,讲是难以讲清楚的,重在让学生看见、感受与动手操作,在见、感、动中去学习。那么,不如换一种方式:给学生准备好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案,让学生结合教材,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从中去吸收所要学习的内容。当学生完成学案规定的内容后,让学生围绕教材与学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去达成共识。最后,随机抽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加以展示,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展示,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上,也是重要的一环,这样不仅可以暴露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以便及时加以调整、补充,更重要的还在于强化学习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当然,展示也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点到、达成目标为好,切不可为展示而展示。
总之,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达成高效率的教学。只有通过课前对教材的认真研读与充分的准备,做教学的有心人,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考虑适合本内容的教法,才可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平.初级阶段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亚莉.解读《摩擦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3):31-3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务必要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真切的体会到: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取决于自己课前的准备。
其一、课前要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这对许多教师来说可能是老生重谈,不屑一顾,但很多教师问题就在这个地方。简单备课课堂随意性大,备课一定要细到自己在课堂说的每一句话,课前都要备出来。对于课堂上要提出来启发学生的几个关键问题,要反复斟酌怎么提好。例如我在讲重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和质量有关系时,刚开始我这样问:“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吗?”这样问太抽象,后来改为“桌子和椅子谁的质量大?”再后来改为“老师让张明和李亮将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搬到三楼,张明先选他会搬什麽?”这样改后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增强了趣味性,课堂效果很好。
其二课前备课要心中有学生。新课标中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担任的八年级三个班物理教学,可以说只要备一次课,就可以轮流上完三个班了。其实,不然!我发现三个班的学生各有差异,有的班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习惯好,有的班级习惯较差。如果都用一个水平去衡量,用同样的教案去教,那么就会出现,差的班级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好的班级没有一个高度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令人不满意的。另外,课前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要做预测,针对不同的回答课前要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点拨诱导,回到既定轨道。例如我在讲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有同学说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由于我在课前预测到有这种问题并设计了预案,我当时就非常淡定,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总之,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多下功夫,备课时多为学生考虑考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三,教师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课前心情要平静,得静下心想课。写好教案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它是备课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如果我们写好教案后在头脑中回忆教案的整个过程,像看了电影后重现一样,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进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增补、删减等工作。另外精神要饱满,你必须做到爱学生和爱教育事业。这样你才会有精神上课。
俗语讲,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任何工作必须要有精心的准备。教学也不例外,更因为教学的对象为初中生,如何把学生培养好,更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
1反思教学进程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有反思价值的某个(或少数几个)教学环节的精心思考,而不是对所有教学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反思.教学反思重点放在课堂效果好和明显不足的地方,分析成与败的原因,总结出成功教学规律.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的教学中,我预先设想同学们应该轻易从电梯中抽象出超重失重现象,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课后,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更多地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于是,我在教学反思中提醒自己,下次上这节课时,请同学们回家后带上体重计、带上弹簧秤,亲自观察和体验一下超重、失重现象,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事先作好铺垫.
2反思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新见解和困惑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同一问题常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新见解、新看法.如果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及时记录在案并加以认真分析,这不但能丰富教学经验,更能转换思考角度和完善思维习惯.另外,对来自学生的新困惑、新问题时,即便一时难以回答,都应真实记录下来.就算是学习中的错误也应当“诉于笔端”,因为错误本身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在讲解《摩擦力》一节课时,有学生认为“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一定会运动,受到静摩擦力一定会静止”.在教学反思中,我认真总结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因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遇到的问题,十有八九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3反思教学中瞬间出现的灵感
教学中瞬间出现的灵感是由于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产生的,具有随机性、瞬时性和突发性特点,若不及时加以记录,将会很快遗忘.比如,在讲《摩擦力》时,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但不一定有摩擦力感到困惑.我顺手拿起黑板擦,让黑板擦顺着竖直的黑板面滑下,将接触但不一定有摩擦力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刻认识.这种教学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记入教学反思,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4反思教学中的突破与创新
例如在教授《弹力》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物体之间的微小形变,我把梯形棱镜倒放在平板玻璃上改用激光代替自然光,因为激光不受天气的影响,接触面之间的微小形变经激光放大后易观察.同时我又给每人发一个牛顿环,让学生们轻轻捏一捏玻璃观察牛顿环条纹的改变,体会一下玻璃之间的微小形变.无论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使用的突破、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小实验的改进,这些都可成为教学反思的资源.
5反思习题教学中的情景化设置
利用手边的物品创设习题情境,可以显示过程,在运动示意图不易画出的情况下让学生借助于视觉感官、变抽象为生动的形象,反映过程规律,改进习题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把学生的成绩看得比较重,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置课程前,要有侧重点地选择一些有思考空间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有关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础知识,然后引а生将平抛运动进行分解,提出问题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
教师在上课前,应该精心编写教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是验证物理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提出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进行验证与改进。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先让学生感知摩擦力,可以让学生用手摩擦桌面,感觉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情况,从而对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对摩擦力的大小进行定量测定,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二、教师在设计物理实验时应注意的原则
1.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设计创新实验的根本
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任务,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性人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设计创新实验的宗旨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通过对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操作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3.储备足够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变得简单快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物理知识,熟练应用积累归纳总结的方法,不断深化自我认知,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4.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灵魂
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设计创新实验的宗旨,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Influence of PDCA care on the life quality of adverse reaction induced by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WANG Danling ZHAO Liping GAO Xu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8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DCA care on the life quality of adverse reaction induced by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 28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with the same period with adverse reaction induced by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wa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gital way, each had 14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DCA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nursing adverse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such as malignant, vomiting (28.6%),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7.2%), blood system response (14.3%),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57.1%, 21.4%, 35.7%),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quality of life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body function, role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pain, energy, physical were (71.3±6.0), (78.1±6.4), (68.6±6.5), (80.2±7.3), (76.5±5.5), (78.8±6.7), (68.1±6.5) scores, which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body function, role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pain, energy, physical [(63.2±5.5), (69.8±6.2), (60.3±6.2), (73.1±7.0), (65.7±5.4), (67.4±6.2), (57.9±6.3)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Patients after radiotherapy with malignant glioma combined Temozolomide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with PDCA program car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Malignant gliomas; Radiotherapy; Temozolomide; Quality of life
恶性胶质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上皮的胶质细胞瘤,占脑肿瘤的40%以上[1],根据病理可分为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多形胶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母细胞瘤等。临床上标准的治疗方式为手术联合放疗及化疗[2]。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对28例恶心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期化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PDCA程序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进行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期化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5~68岁,平均(33.5±6.3)岁,病理诊断为均为星形细胞瘤,其中WHO Ⅲ级11例,WHO Ⅳ级3例;对照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5~63岁,平均(39.8±7.1)岁,病理诊断均为星形细胞瘤,其中WHO Ⅲ级12例,WHO Ⅳ级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放化疗前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无放化疗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8例患者均在术后病理分型确诊后接受放化疗。放疗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50~60 Gy/28F。放疗同期口服替莫唑胺胶囊75 mg/m2,1次/d,晨起空腹服用,直至放疗结束,所有患者均以止吐、补液等对症处理。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PDCA护理模式的指导下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步骤为:P: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D:采取积极有利的护理措施;C:对护理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A:对每个护理细节进行质量控制、处理。主要措施为对患者出现的恶性、呕吐、头痛、骨髓抑制及血液系统反应遵医嘱予以止吐、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升白细胞及补血等治疗;加强饮食指导,予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的营养支持,在不影响ICP的情况下多饮水;预防感冒及感染,减少外出,注意卧床休息,增强体质;健康教育等。
1.4 评估工具[3]
采用生存质量评分(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角色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精力、疼痛、体力状况,每个方面均以0~100分表示状态从最差到最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恶性、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占28.6%,骨髓抑制占7.2%,血液系统反应占14.3%,发生情况均好于对照组(57.1%、21.4%、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疼痛、精力、体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运用探究式教育法在增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还需采取赏识教育方式来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终,推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具体而言: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一、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更需要各学科教学的共同努力.为此,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要求,则是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极大考验.为此,本文强调:应把物理课堂教学适当的向前、向后延伸.向前延伸意味着:应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准备工作,包括对有关学习信息的收集;向后延伸则体现在,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两个领域都应该成为教学设计中的组成部分.
二、在教学环节如何引入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法的开展形式进行阐述可知,其中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交流自学成果.这时就出现了两类问题:(1)如何合理的设置问题.因为,分组讨论的问题应对新知识的引出有帮助的.(2)如何控制进度.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若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讨论、知识引出环节是不容易的.为此,这便成为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教学中如何使用赏识教育
教学中如何使用赏识教育,主要在于教师的理解与实施.不难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应给予他们自学的信心.这一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是无法体现的,却又是支撑本文主题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应在非功利的教学氛围下完成上述教学,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表扬与鼓励.
下文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案例一物态变化
1.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前向延伸.物理教师一般应提前一到两天时间,将需要预习的新内容布置下去;并且,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将一些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植入到了准备任务中.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上课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到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信息等方式,完成教师预留的问题.
物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主要完成这样几项内容:(1)挖掘本课题与现实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联系.如何加强对现实生活有关现象的解释力与应用性,怎样做才能吸引学生.(2)挖掘课题各环节的问题连贯性.通过问题的引入,启发和吸引学生不断完成任务.
2.课堂教学过程(导课).
教师:同学们,如果一群孩子在玩堆雪人游戏,突然发现“雪人”融化了,该怎么办?(提问)
学生1:可以给它盖被子.
教师:其他同学同意这个方法吗?
学生2:给雪人盖被子不是加速它的融化吗?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不够统一,那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程.学了之后,我们再来解决问题好吗.(语气温和)
导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子”,结合前期课外准备,学生则能够根据教师的问题,提出诸多方案来延缓“雪人”的融化.在方案的罗列中通过教师的最后评判,自然会引出有关“热导体”的相关知识.
案例二摩擦力的分类
学生将完成了对“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如下:教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把一个物体放在光滑的表面上,给予这个物体一个初始速度,这个物体将以这个速度匀速的直线滑行.然而,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一小组讨论5分钟,组长负责汇报讨论结果.
组长1:因为有地面有摩擦(根据生活常识答出的)
教师:回答很正确.正是因为有了摩擦力的存在,我们才能按时到校上课.(全班笑)那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根本动不了,而有些物体同样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一推就动了呢?同学们可以根据教材知识,分组讨论,给10分钟.
学生1:因为有些物体下面有轮子.
学生2:轮子自己在转,就把物体带跑了.
教师:不错.如果同学们脚下按上能滑动的轮子,你们跑100米会怎样.(课堂氛围被调动起来了)
学生3:我不会滑冰,一定会摔的.
学生4:我觉得不按轮子跑的会更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