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1 23:0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跟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跟小学教育论文

篇1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30年来,陈勇老师先后在重庆市铜梁县大庙镇兴复小学、石院小学、大庙镇中、司马初中、四合初中、大庙中学任过教,小学包过班,教过初中语文、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1990年开始专教初、高中语文,当过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27年。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陈勇老师一直坚持“以德为先,以理服人,用爱感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当主人翁的自豪观和责任观。如教的2008级18班,这个班级由于关系户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县外学生占60%,他创新了工作思路,大胆放权,通过民主选举班干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后又成立了以王恒力等5人组成的“督查组”,负责对班干部的考核、任免。师生共同制定了“人心齐、学习优、班风正、校有名”的目标。针对班上有拉小团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班上开展了“讲团结、讲正气、讲大局”的“三讲”教育。通过这些措施,班上班风班纪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成绩一直居平行班前列。在班级管理中,他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保护。如2005级班上女生肖珊由于生长在农村,长期自卑,加之父亲意外伤亡,更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他通过多次的交心谈心,平等对话,在心理老师和他的共同努力下,该同学终于走出了阴霾,顺利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育人中树立辩证的师生观,在班主任工作中,他力求做到“实话实说”,他给学生说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教学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力求让学生理解,老师也是一个平常的人,跟学生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但老师一直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老师更应该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想想,去体验,重视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和你真正交上朋友。正因为如此,调入铜中13年来,他带了2004级10班、2005级22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四届毕业班,每个班在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管是重点还是一般本科上线率都居同类班级前列。特别是2004级10班,该班是理科平行班,高考重点升学率达47.1%,远远高出同类其他班。2009级21班参加高考,升学率为100%,重点上线率为67.8%,本科上线率为95。4%。600分以上22人,受高分“二视一”保护的有3人。由于带班成绩显著,学校德育工作年会几乎每年都由他去做经验交流,所写的德育论文《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分别发表在《重庆教育论丛》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上,《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获《班主任》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班主任》杯征文大赛三等奖,《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获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2007年全国中小学论文赛一等奖。《对高三毕业班级管理的几点探索》、《怎样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均获得重庆市德育论文大赛二等奖。他所带的2004级10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分获校先进班集体和县优秀班集体。

在30年的教学工作中,陈勇老师除了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进行教学外,还一直用“兴趣为先,学以致用”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注重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重视和家长称赞。如2004级所带理科平行班,高考平均分为104.51,上110分的有20人,最高分李珂 125分,及格率为97.1%。2008级9班张金莉以语文123分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艺术系。2009级所带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为109.13,及格率为100%。2012级1班语文二诊考试,张以126分获年级第一、六校第二。一班参加高考语文平均为106.6分,16班平行班为100.5分,圆满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

在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勇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开展了“阅读经典”、“佳作欣赏”、“海阔天空”、“课文质疑”、“故事接龙”、“新闻联播”等栏目,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班上还办起了“雏鹰文学社”,成立了阅读、写作、书法、演讲、研究性学习等兴趣小组,学生多次在各种活动中获奖。如蒲小龄、李珂等分别在《语文报》、《学语文》上发表过文章。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全国中语会会报《语文报》举办的“暑假读报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分别参加了中国报刊协会、、全国中语会等6家单位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作文大赛,其中刘涧瑶的《泪水》一文获重庆市唯一的全国特等奖,郭博、黄雁、高琅等20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他本人5次获优秀指导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近年来,陈勇老师一边抓教学,一边积极的投身于教研教改的时代洪流中,反复阅读教育大家如叶圣陶、于漪、李镇西等的教育教学专著,也从自己自费订阅的10多种语文类报刊中汲取营养。这些阅读丰富了他的人生,厚实了他的基础,启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满足于现状,立志做一位语文教学的探索者。于是,他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近年来先后参加了三个国家级课题研究。“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刘雪庵音乐作品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两个课题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7年10月结题,其中“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国家优秀子课题奖。《新课改下重点高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已于2013年12月结题,市级重点课题“区县市级重点中学争创示范高中,实现持续发展的研究”于2007年5月结题,市级课题“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知识化研究”已于2011年12月结题。课题成果影像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论文《优秀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和实践》都获中央电教馆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论文《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获重庆市第四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研究报告《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第五届优秀电教研究成果一等奖,《追求的脚步―铜梁中学示范高中建设与研究》获市教委研究成果一等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县内得到推广。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陈勇老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之余,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学反思述诸文字,近年来也小有收获:在《语文报》、《中国教育科学》、《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科学咨询》、《师资建设》、《电教世界》、《重庆教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10余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等12篇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论文《对高三毕业班管理的几点探索》等8篇获重庆市等级奖。参编课辅读物《高考个性作文》、《中学生报》、《凤山驼铃》等6种。

篇2

中图分类号: Z822.7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我国最普遍的城市形式,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根据《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我国的城市化目标为适当控制大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与大力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小城市这一环还比较薄弱,随之而来带给小城市诸多方面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麻城市市区人口约30万,是典型的具有中部特色的小城市。

小城市由于受自身发展条件、发展机遇和执政者的执政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就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上。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在教育公平这个当今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下,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所以社会上出现“择校热”,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小学校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校际差异,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最有效地被大多数学生利用,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教育、社会问题。

1 麻城市市区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

麻城市市区共有四个街道办:龙池桥街办、鼓楼街办、南湖街办、黄金桥街办,共有中学11所,小学22所(见图1、图2)。中小学的师生数量情况具有很大的校际差异(见图3、图4)。

麻城市的基础教育质量在黄冈乃至湖北都排名前列。以麻城市第一中学为例,自2009年以来麻城一中有5人进入清华大学、4人进入北京大学,2人进入香港中文大学,1人进入香港城市大学,近800人进入全国“985”和“211”重点院校。但是,麻城市市区的整体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中小学空间布局不均衡,由此造成非常显著的教育资源不公问题。

综合来看,麻城市市区中小学的空间布局均衡发展,面临以下瓶颈:

(1)新老城区发展时序上的差异,造成学生就近入学的不均衡。作为老城区的鼓楼街办和龙池桥街办,在人口集聚和经济效益的带动下,中小学数量明显多于南湖街办和黄金桥街办。新区的中小学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而老区的中小学服务半径过小,学校配套设施过度密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黄金桥街办的中小学生,因为学校服务半径的问题,会造成上学距离增加,时间、金钱上的成本花费明显高于老区街办的入学学生。

(2)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非重点发展的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教育设施的差异性,造成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当前重点学校师资力量过剩而非重点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非常缺乏,形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中心区和城郊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城郊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城郊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

(3)由于小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较小,经济薄弱,受周边大城市的影响,难以拉动全市范围的经济发展,加上人口基数等原因,对于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麻城市区的中小学普遍规模较小,除几所重点学校以外,其它学校难以形成集聚性,“麻雀”学校过多,且分布较散。长期注重对中心城区的重点学校的发展,难以兼顾全市区范围内学校发展的平衡,造成了“择校风”盛行。

(4)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漏洞,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足够重视。有关规划建设部门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小学校的规划建设问题,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2 空间布局均衡化视角下的中小学布局原则

调整学校布局,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及教育资源的迁移, 还涉及到政府和人民群众及产权问题等,因此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安排。

(1)均衡发展

均衡的概念不能跟均等混淆起来。均衡状态可能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均等化。提倡均等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不能片面地追求平均化而忽视了平衡的重要性。在城镇的某一个区域内,不能错误地认为所有学校应该同等规模,这是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在学校的空间布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受教育,确保其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应根据人口及居住分布,结合生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均衡分布。

(2)就近入学

在偏远山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方,学生上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上下学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由于家庭与学校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较远,学生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中小学空间布局应该在最大程度上覆盖有接受教育需求人群所存在的地方,让学生可以方便地接受教育,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

(3)安全入学原则

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确保其安全地上下学,因此,学校的空间布局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影响,避开主要的交通干道和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方,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4)环境适宜原则

中小学的布局应该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环境宜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避开较为喧闹嘈杂的环境,创造适宜中小学生学习的条件。

(5)集约化原则

中小学校建设应保证一定的规模,考虑到周边人口基数的影响,以及区位、经济等因素,设置合理的学校服务半径,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社会成本。

(6)综合性原则

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口、经济、交通等方面,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只有综合全面地制定发展规划,才利于中小学发挥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3 教育公平引导下的中小学空间布局规划策略建议

麻城市市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中小学空间布局较不均衡,建议分街办或者片区进行中小学规划布局,不同街办或片区具体对待。完整的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发展限制的。如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比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因此,规划对于老城区――鼓楼街办、龙池桥街办的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局的要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对于新区――黄金桥街办,由于用地宽裕,从长远规划考虑,可以提高学校的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小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有限,对比大中城市而言,中小学校的空间布局有自己的特点,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远期中小学校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发展趋势,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1)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小学的规划发展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很多方面,因此,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引起规划者的重视,将其作为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2)合理调整师资分布,提高非重点学校教育水平。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利用多种途径调整师资分布,例如,可大力倡导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对偏远学校的教育扶贫;提高非重点学校的教师待遇水平;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从硬件、软件条件着手,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

(3)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包括国家政策、社会、个人等多方投入,加大学校建设的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市场化运作,努力改善优秀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局面,保证中小学校能够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有优质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贵利.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姜涛,冯敏,刘莉丹.中小城市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究――以淄博市中心区为例[C]//《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736-741.

[3]孔云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J].遥感学报,2008,9,12(5):801.

[4]黄汉如,罗增雄.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