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21:2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课研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 ”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 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1. 认真落实减负措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一如既往地贯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能严格执行《中小学减负措施》(减负30条)等文件精神,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7:45——8:00点之间到校(除通勤生外),为让学生能睡好觉提供保障;真正做到协调各学年学科教师,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经过四次抽查,没有发现一二年级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情况,其他年级课外书面作业量每天也基本没有超过1小时。本学期没有发现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经多次排查没有发现教师进行补课、办班、乱定资料的现象。
2.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及初教股相关文件要求。
能做到开齐开全音、体、美、微、地方课和校本课程,对音、体、美、微、地方课和校本课程进行不定时地抽查,一直到期末考试体艺课都没有停上。
二、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
本学期教导处加强教师上课管理,教导处能做到经常查课,杜绝了教师坐着讲课、玩手机、刷朋友圈等有悖常规的不正常上课情况。
4. 特别加强对教案的检查。
本学期是我校首次采取电子教案,为使电子教案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电子教案要实时更新,并且教师教课书上要有教学设计痕迹,而且真实、实用。特别重视“小学科”、薄弱学科的监控。从四次教案检查情况看,效果非常好。
三、以“校本主题研修”为基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研再进步
5.加强管理,提高研修水平。
3月5日,我校组织召开了“2019校本主题研修启动会”;
3月19日开展了“我的主题我的课”教学竞赛,历时两周,共15人参加竞赛课。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根据个人主题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达到了很好的竞争和学习的目的。
带领全体教师再学习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教授讲学内容和思想,根据中心校校本研修大课题——“常规教学中彰显特色”结合我校实际,确定适合我校的校本研修主题,制定计划、考核、规范、制度,有效地开展此项研修工作。
4月8日,小教部下乡到校进行指导听课,我校共有数学、英语、美术、计算机4个学科4名老师出课,全体老师参与研讨,教研员不吝指导、教师们虚心学习、认真笔记。把校本主题研修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月10日,本校开展了“校本主题研修”阶段性总结会,总研修组把一个月来教师们在校本主题研修中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优点和共性问题整理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教师们参与热情很高,效果良好。
4月28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由小教部组织、中心校牵头的全镇“校本主题研修”汇报交流活动,我校英语研修组祝庆萍老师在活动中出了一节交流展示课,耿宏军主任也进行了“校本主题研修” 交流汇报;数学研修组有两人进行了数学组的交流汇报。
6月18日,学校开展了“我的主题,我的教学改进”交流会,各研修组参与热情高涨,都能把自己三个月来在校本主题研修中的得失向大家交流,能通过研修提出我的教学改进、改进设想、改进规划等,围绕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理论和实践、推广的论题。其中,耿宏军主任的交流材料被推送到小教部进行评选,被评为“县级二等奖”。
7月3日,我校召开了校本主题研修总结表彰会。其中祝庆萍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责任领导;综合组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研修组”;祝庆萍、闫云芹、乔艳、孙铁艳、赵宏岩、李国凤六位老师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学员”。会上对以上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耿宏军主任作了总结发言。
四、抓好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依据初教股、小教部文件精神及下发材料、根据中心校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一)、教师活动:
6. 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
3月28日,我校举行了“教师朗诵、粉笔字、简笔画”——“我的主题我的教学基本功”竞赛。其中,教师朗读以“春之韵”为题;粉笔字、简笔画(古诗配画)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为题。本次基本功竞赛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激烈角逐和评为的公正量化打分,最后评出各单项奖:一等奖5人;二等奖12人;两项总成绩奖5人。学校为获奖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7.积极参加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不知是我们自身技术的原因还是平台的缘故,我们参与的10名教师只有科学和品社两节课允许上传到平台,但无论如何,老师们都积极准备和参与了网上竞赛,从课堂效果上看,这些课质量还是很高的。下学期我们会在平台开发后马上进行网上晒课,这样也许就能传上更多的课了。
(二)学生活动:
8. 开展写规范字、做正直人活动
为培养学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进取创新的良好品质,克服粗心、草率、浮躁的不良习惯。本学期我们提出了口号:“写规范字、做正直人”。学校从平时的学生作业书写、手抄报制作以及多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平时检查和各种活动中看,学生们的书写和品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有关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不可谓不多,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比赛展示或基于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等,都给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加上学习机会少,参与名额、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培训收效甚微。与这些大型的课堂教学培训相比,内容更具体、时间更短暂的“微课堂”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
“微课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微型课堂教学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课堂教学时间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较集中。授课时可以有学生授课,也可以无学生授课;可以是一课多议,即教研组一人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并参与评课,就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在甄别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启发。
“微课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内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课堂教学,确定重点研修的某一项或两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板书、提问、组织讨论、讲评、结课等教师的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然后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环节作为授课内容。如我校语文组已进行过的一些微课堂尝试: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入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研究等等,都让教师受益匪浅。
2.课前研讨。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这一内容“假如让我上,应该如何做”,每人简短陈述自己的设想,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
3.设计方案。上课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写“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教案中除了说明该技能实践构想外,还要注明设计理念、操作行为、时间分配等内容。
4.观摩展示。授课教师按教学详案进行课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对本次研练作简要解说,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以便观摩者作评价。
5.反思评析。展示教师课后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全体教师各抒己见。
6.修改再练。授课教师综合集体意见进行修改,进行第二次课堂研练。
“微课堂”的研讨活动目标明确,互动深入,耗时少,见实效,扩大了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
二、 微课题
课题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课题研究的高理论性、高专业性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类似“教育科研太深奥,我们不是那块料”、“课题研究太繁琐,耗时耗精力”的感觉,从而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缺少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课题研究更是望而兴叹。而微课题研究正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它是一种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种普及性强、基于实践的草根化研修方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从课堂走向科研的引桥。
1.研究文化做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营造校园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让青年教师就教学经验、读书心得、教育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促使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同时渗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奠定研究基础,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2.研究方式张个性。首先课题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又要符合研究规范,更要彰显教师的个性理念。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可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思考,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如我校已经进行的一些课题《一年级学生上课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研究》、《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案例研究》、《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等,就凸显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也明确了教师的研究指向。同时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动研究、案例剖析、实践反思等等;课题成果呈现方式不单一,可以是课堂教学展示、语言陈述成果、现场评价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重引领。既然是科学研究,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为尽快引领教师走上正轨,在研究初期,微课题申报评审书、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写要领;研究中期,开展研究咨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辅助,增强教师微课题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微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力抓手,虽然研究范围小,成果也小,但相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几乎具备一般意义上研修模式所具备的全部特点,如集体充电、个人研修、专业引领、团队合作、沙龙研讨等内容,因此更利于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
三、 微论坛
专家讲座是教师研修中常见的培训方式。在各级培训中不乏朴实而生动的专业阐述,对教师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操作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毕竟很少,而且切入教学实践的细节且有针对性的讲座更少之又少,教师常常是“听时激动,听后不动”。我们启动的“微论坛”研修,旨在缩短研修周期,拉近互动距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微论坛”不同于专家讲座,主要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现象来揭示教育教学规律,它一方面考验了教师的表达能力和精炼主题的能力,一方面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达到分享共赢的目的。一般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集中时间,每次耗时5分钟左右。主要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论题。论题可以是全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中筛选确定的话题,也可以是读书心得的微交流,还可以是现场话题,如看一小段新课导入教学视频或一个教育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我们曾进行过的微论坛主题有“学习单的设计构想”、“个性作业,你怎么看?”“面对这样的学生……”“新课导入之我见”等等,这些话题取自于教育教学一线,贴近教师生活,教师有话可说,有兴趣参与,效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2.确定主讲。主讲教师可以是对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临时“点将”。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所有教师都参与研究,保证了论坛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提炼概括能力,也训练了即时表述能力,同时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3.互动跟进。“微论坛”与集中的专家讲座相比,优势在于教师不需要带着仰视的目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倾听,大家都是一同研究一同实践的“战友”,彼此的亲近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地参与论坛交流,真正探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实问题,在论坛中即时互动,常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次微论坛结束后,将论坛的发言记录于校园网,供教师继续研讨交流。
“微论坛”已成为一种短小精悍的研修模式,在促进教师研究、思考、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体现出迅捷、有效的特点。
四、 微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在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文件中,对于教学反思都有明文规定,如我县“有效教学”推进过程中就提出“每学期20篇教学反思”的硬性规定。在学校教学内务的例行检查中、在各级教学视导等活动中,这也是必查项目之一,有时候还会将反思内容作字数的最低限制。与之相携而来的是教师为了体现“反思”过程,更看重“量”的多少,而忽视了“质”的存在。如何使反思落到实处呢?这首先要重新认识“反思”的本质。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不在于字数的多少,不在于问题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促进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从“微反思”的角度,鼓励教师一课一得,一人一博,一周一梳理,一月一交流。
一课一得:这“一得”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个词语的教学灵感,也可以是一道习题的解法发现;可以是一句过渡语的新思考,也可以是一个小环节的再反思;可以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萌发的灵感,也可以是听课、评课的活动中突然受到的触动等等,不求多求广,只求有所悟、有所得。这样“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如积跬步,必能行千里。如我校教师的《一得录》所收录的教学一得《“暂时”应该等一等》、《美丽的“错误”》、《方言“秀”课堂》等,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读有所悟。
一人一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校每个教师都申请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它是记录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使“微反思”的记录更便捷,互动交流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提升反思的效度。
一周一梳理:鉴于教师每天工作量都比较大,“微反思”常常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反刍”、整理、归纳而停留于简单的现象描述或问题陈述阶段。利用双休日回顾每周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如何改变现状。
一月一交流:每个月学校以网络和文本的形式将教师的“微反思”做一个简单的归类汇总,设置相应的栏目,如“课堂随想”、“心灵小语”、“创新方舟”、“案例点击”等等,再装订成册,或制作成电子简报,供全体教师学习研究,将“微反思”的效应进一步放大。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聚小溪,无以成江河”,“微研修”于微见大,于微见卓,于细微处求真知,正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校园,给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本文以学科研修组织者的角度,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入手,提出了以“项目化自主研修”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常规研修的有效补充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引发更多对提升音乐教师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内涵
所谓项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选取一个研修专题项目,明确目标,在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促进下,立足课堂教学,自觉主动地进行研修活动。
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项目可以是器乐课、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特色拓展课的教学研究;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评价、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等的专题研究;对小学某个年级、学段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或是音乐教师专业特色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方向研究等。
这种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实践,强调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借鉴、思考,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目标、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提升教师落实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实施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术支持。在落实自主研修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修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获得主动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研修的具体组织者――教研员,需要从诸多成功的专业成长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引导教师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从研修过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导教师在自主研修时必须把握好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
音乐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就是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同一单元或课时的课题在教学平行班中,作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录、对比课堂实践的反馈效果,记录有效教学设计与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从公式化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并且通过在学科集体研修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扩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比研究项目
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侧重且丰富的中外音乐教学法呈现在音乐教师们面前。在上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同一个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作品的理解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学法的对比实践中,不同教师将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运用情况,用录像剪辑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大家通过网络共享微格录像,进行对比剖析“同一环节的教学,哪些教学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导学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适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体悟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并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紧密联系。
3.“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
“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研究。如:某教师自行选择三年级作为重点研究的年级,此年级有六个平行班。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在给第一个班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手提电脑上接一个小型摄像头,用“拍拍”等软件,拍摄下教学过程;课后通过回放观测,并参照音乐课标和学科集体研修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进行自我评课,记录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用“修订”格式工具进行修改;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再次课堂记录,并做同样的自我评课与反思改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务安排、反思修改进展等情况,灵活地选择录像记录的次数。一般六个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记录为佳。
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持续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能够积累最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材料,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研究的过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并且,建立在这种认真实践与自我主动反思基础上的专家点评,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内化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宜,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研修。如:选择“歌唱教学”作为研究项目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中的同一课题分别备课,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执教和改进;然后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组(通常以四人左右为宜)现场研讨,各组的现场研讨过程一般需要四个课时。第一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自己的实践课;第二节课组员一起评课、修改教学设计;第三节课可由另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并结合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另一个平行班执教,同时,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进行进一步思考;第四节课由剩下的教师针对自己听课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进行片段教学。小组现场研讨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拍摄录像课,参加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实践中的即时体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时实践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使教师保持思维的活跃兴奋状态,并通过即时的课堂实践进行现场反思、改进,提高教师的剖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即时实践对教师常规课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关注经验的积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很好的专业能力锻炼和提升过程。
5.“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
“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是针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提升需要而进行的。首先是根据本区音乐教育和师资基础的实际情况,集合来自市级的学科重点培训和专家培训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大的研修资源库;然后,请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分享培训中的资源。如:在区级音乐研修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由专家提供的美国合唱教学系列视频中具启发性的精选片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完整的视频发在学科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同时,针对美国合唱教学视频中呈现的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安排进行区级合唱教学专题研讨与展示,请进行合唱项目研究的各位教师,以现场课和录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科教师在研修活动后的持续专业学习,发挥优质资源的实效。
6.“生活积累式”的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项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活积累式”的特色课程项目,即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音乐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和应用音乐教学中的可用素材,为建设自己的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服务。如:某位音乐教师,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意地寻找当地的音乐等艺术素材,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些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处理,编制成校本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资源的补充。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师丰厚了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价值。
7.“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
今天的互联网,使英语基础好的音乐教师,采集与借鉴国际音乐教学的信息变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正是鼓励拥有语言专长的教师,关注并收集国际音乐教学研究与活动的动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侧重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应用,则可以此作为国际音乐教学比较研究的项目主题,或通过网站与国外有相关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实践。这一自主研修的过程将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专业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创新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开展“项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径与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它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师提供了自主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也引发了以教师研修活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自主音乐研修活动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么,面向音乐教师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音乐研修需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一方面,音乐研修活动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愿景,在明确学科总体研修的方向的同时,引导教师增强参与研修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研修主体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参与度。同时,音乐研修活动需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师有应用的机会和动力,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老师推动教师的成长。
2.音乐研修需要创新提效
1)提倡灵活规划与实施。音乐研修活动应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丰富研修机制、组织形式等,以减少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中的路途、时间等方面的额外消耗和负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
2)提倡激趣开放式的研修引领。不能仅拘泥于课本的内容研讨,需要激发教师对音乐艺术各领域信息的兴趣,为教师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适应不同教师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3)提倡课堂、团队统整研修。音乐研修活动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领域中展开,不能仅局限于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应为音乐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音乐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方向与能力的引领,以及专家支持,帮助教师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乐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4)提倡多元化发展引领。音乐研修活动要针对不同研修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其感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强研修的信心和动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144-02
微课资源的课堂应用需求
微课资源开发是课堂教学应用的前提,也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系统工程。组织学员开发微课资源,势必要考虑投入与产出问题。于是,研修班就此发放了学生问卷,组织了教师座谈,经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问卷调查显示,约87%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减少对计算机的控制次数,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约65%的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愿意用微课来解决。显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能够帮助多数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愿望。
2.减轻教师课堂负担
多数教师认为,如果不考虑开发成本问题,且在教学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微课资源确实能够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技能,教师帮助落伍学生的学习辅导方面,微课资源所起到的教学作用非常重要。
3.适用学科教学内容
软件操作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通常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能型隐性知识。微课的视频演示与讲解,恰好是传授此类技能型隐性知识的最佳教学方法。
排除微课资源的隐性教学问题
1.“重复观看”现象
通过课堂观察,学员们发现学生在使用某些微课资源时存在“重复观看”的现象,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产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员们认为除了部分学生的主观因素外,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视频中教师的讲解速度过快,增加了学生识记难度;二是视频的演示画面细节不突出,没能引起学生即时关注;三是视频播放器缺少精确的进度控制,导致学生查找、回看操作不方便。
就此提出如下改进方案:用技术手段在微课的学习界面设计导航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实现查找、回看。用剪辑手法突出视频画面中的教学对象,增强学习的关注效果,同时要预留给学生必要的观察与思考时间。学习结束后,用知识树进行学习后的梳理,以增强教学的识记效果。
2.“快进观看”现象
微课资源教学管理平台的数据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时,还存在利用快进播放模式观看微课视频的普遍现象。这种学习操作方式,容易遗漏教师预设的一些重要讲解内容,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效果。学员经分析认为,“快进观看”除了与“重复观看”有一定的行为关联性外,还与视频画面设计违反了人脑的“3秒钟定则”原理有关。即在视频学习过程中,人的大脑每隔3秒钟就要重新感知―次画面的内容,如果视频讲解较长时间没有更新画面内容,学习者就很难被激发出视觉兴奋,进而降低观看的兴趣,影响其教学效果。
因此,视频剪辑要遵循“3秒钟定则”规律,充分运用镜头切换、特写、轨道叠加等剪辑手段,以确保视频每隔3秒钟左右就更换教学画面,以保证学习者的视频兴奋度,提高学习注意力。
3.视力疲劳问题
在机房狭小的公共环境里,字幕成为微课教学信息的主要传达方式。在传统的视频画面构图中,字幕通常居于屏幕下方,而起到操作指示作用的光标则通常位于屏幕的正中或跟随操作过程。学习者的视线既要跟踪操作步骤,又要同时浏览屏幕下方的字幕讲解,因此容易产生视力疲劳,进而影响教学。调查数据表明,约4成学生表示存在“同步观看操作与字幕,存在困难”的问题。
“视线频繁切换”是造成学习者眼睛疲劳的主要原因。解决字幕与操作光标不在同一位置,实现视线同时聚焦,是难题突破的关键,建议采用如下解决方案:精简字幕文字,减少阅读量。标注替代字幕,跟随在光标的临近位置。若有必要,可“先字幕提示讲解,后演示操作”。
4.视频教学的互动缺失问题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师生互动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更是沟通感情、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微课视频教学因为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难以实现体验、探讨、测试等互动环节。教师通常也没法即时收集、解答学生在线学习时产生的困惑,因此学生就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状况。
提高视频教学活动的互动性,能使学生真正产生“一对一”的现场教学感觉。为此,学员提出要打破微课只能是视频教学的观念,有机地运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弥补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不足问题:在微课视频教学之外,再组织必要的师生教学互动;在微课视频教学中,嵌入“人机交互”的教学互动环节。
实现视频教学的“人机互动”,需要简单、高效的开发软件支持。在此推荐Articulate Storyline,该软件不仅具有屏幕录制、自动生成操作提示标注、时间轴编辑等视频制作功能,还能很方便地导入PPT与SWF文件,也可集成学习任务单、辅助资源下载等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轻易地实现包括菜单导航、测试反馈、操作模仿体验、触发器及热区响应等人机交互功能,是当前教师实现“人机交互”在线课程资源开发的最佳工具。
探讨微课资源的课堂应用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倡应用微课资源,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促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研修实践活动中,学员们逐渐形成以下观点:
1.基于“学”的需求
基于“以学定教”理念,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需求才是微课资源选择、组织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选择微课资源时,要评估其视频教学逻辑的适用性;组织微课资源时,要体现学生的分类需求。具体如下:不要“为了微课而微课”,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落伍、遗忘的学习需求等;要区分新授课与复习课的视频教学逻辑。
2.倡导“混合式学习”理念
运用“混合式学习”理念,并不是颠覆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加以优化改进。以任务驱动为例,微课与课本、其他资源、同伴及教师一样,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自主选择途径。
结束语
微课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学术界对其成熟性存在不同的争议。作为从事教育事业最基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对微课这项稚嫩的新事物,要抱有较真的严谨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因为璞玉尚需细雕琢。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人参与探讨,共享心得。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5):59-64.
然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却存在许多问题,有其无法打破的魔咒。因此,混合式网络培训的出现便是对传统网络培训的一种弥补与改进。
一、传统网络培训无法打破的魔咒
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者对某一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往往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首先,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乏味。学习内容决定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那么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则难以调动,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其次,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形式单一,多为授课教师灌输式传授。授课教师即使在课件设计上已经尽力创新,却也难以改变教师学习的倦怠。一节45分钟的传授性课程,学习者通常会在15至25分钟之间进入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这种单纯灌输式的网络培训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传统的网络培训缺少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机器之间。这就决定了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学习者失去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的舞台,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激励。最后,传统网络培训容易忽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助于让学习者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向。传统的网络教师培训让专家和教师的交互变成了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传统的培训中没有精细的学习分析系统,这就让受训教师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而也就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果该教师还是在缺少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学习,那么他就更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师培训,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自2010年起,探索了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全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经过潜心学习与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具备综合平台特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型。
二、构建“精彩”的混合式网络培训
混合式研修(或称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在各大培训机构中被广泛热议的一个新生概念,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平台在混合式研修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互补双方的薄弱点,让教师在学习中获取完美的体验,从而为培训带来更优的效果。如何设计一次“精彩”的培训,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研修的兴趣,是此次探索的主题与目标。
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不同,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同步活动与异步研修相结合,将在线互动与实时沟通相结合,全方位改善教师的学习感受,变枯燥为多彩,运用多元化手段,真正打造适合教师长期参与的网络研修培训模式。
1.“精彩”的内容,真正切合教师实际需求
在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中,制订研修方案和撰写“教案”是必经的步骤,综合平台根据项目培训的进程,以及教师的具体需求,确定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混合式研修培训。以北京师范大学某个3年一周期的综合项目为例,根据其3年实施阶段的不同,综合平台适时调整方案,磨合实验区需求,使混合式研修形成了多种可行方式。
在第一年“做中学”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教授实验人员了解项目理念,掌握实施方法,明确实施目的。所以在此阶段,混合式研修活动一般有以下这些方法与做法:异地同步调研座谈会、经典培训课例异步校本研修、专家跟进性异步校本研修、在线同步听课评课、同步视频专家讲座、远程联片教研及互动研讨等。
在第二年“做中研”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引领实验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研主题,通过专家引领,令实验人员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做法有:基于主题教研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典型课例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课例研修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送课到校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同课异构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跨区域教育发展论坛等。
在第三年“做中发展”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让实验学校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通过总结项目实验的成果,形成专家辅助实验校自主发展的模式。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活动有:跨区域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千里传音话心手总相连”实验校结对子系列活动(如:观摩种子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经验分享、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等)、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论证会等。
2.“精彩”的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传统网络培训形式单一、学生坐在电脑前看课件、缺少同伴互助、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时,重视将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实时交互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途径,让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
首先,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优化学习效果。在一次混合式研修的培训中,面授学习充分利用学员整块的时间,通过开展集体研修,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总结问题,并反馈给专家。其次,将同步培训和异步培训融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家通过网络现场活动,针对实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同步培训的基础上,异步培训为回顾、反思、深入研讨主题提供了平台,实验人员可以反复学习,深化认知。后期的异步课程则是为实验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创造方便,通过零散的积累,学习上线课程,获取资源供线下学习使用。
3.“精彩”的交互,在冰冷的网络中融入情感交流
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可以激发教师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景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学习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方便教师参与“交互”式学习,综合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到同步视频培训与异步网络课程培训中,将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媒介加入培训,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与途径,方便教师参与互动。
在设计混合式研修的交互时,综合平台大致将其归类为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教师与专家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三种。首先,在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中,不单只用纸本、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提供信息,还将视频资源、问卷资源、演示文稿资源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载体提供给教师,教师还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网络课程等不同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交互,这是教师在项目培训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借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综合平台除了提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传统沟通途径外,还构建了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视频语音平台,为专家开展日常培训指导提供便捷,构建可交互的平台。最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互助是提升培训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教师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启发思维是培训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综合平台通过建立课程论坛、建立答疑区、建立交流小组等更多种形式,为实验教师搭设沟通桥梁。
4.监控效果,提供学习评价及信息反馈
项目实施的效果一直是项目委托方关注的重点。综合平台在服务项目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用数字说话,真实、客观、明确地反馈实验校、实验教师在参与混合式研修时的第一手信息。
第一,构建实验人员档案。每一位在综合平台参与混合式研修的实验人员,都将在平台中备份一份个人学习档案,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每一位实验者的每一次学习都将有所记录。
第二,实时更新课程学习信息。在综合平台异步平台上学习课程,教师都可通过2个渠道获取课程学习情况。首先,在登录平台的首页,教师们即可看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根据课程分类在“在读课程”、“审批中”、“已结束”的情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其次,在每门课程内,都有课程进度指示条,以及课程结课条件等,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了解课程学习进展。
第三,出具异步课程反馈报告。在综合平台开设的每一门网络培训课程,都会在课程完结后的一周内,向学员出具课程反馈报告。报告中明确地说明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整体数据分析学员的参与度、学习时间分布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提供依据。
第四,运用同步活动调研信息反馈表。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的过程中,注重倾听一线实验者的心声,每次混合式研修活动结束后,都运用信息反馈表对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意见采集,并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意见,改进混合式研修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真正贴近实验者的需求。
关键词:微课;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逐渐影响大学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被逐步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自助式的学习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微课之间的差异分析
当前普通高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有高有低,而且教学过程往往受学生人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各项因素限制。虽然教师的课前准备非常充分,但是课堂上往往都是前几排的学生听课,而且课堂专注力通常只限于刚开始的十分钟,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注意力往往不在课堂上,课堂积极性比较低,而且出现一节课只有教师一个人说话的现象。微课程的优势在于短小、精炼、主题明确,所占空间比较小,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上,以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适合的知识和课程进行查阅和下载,或者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和巩固,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讲解范文、组织课堂讨论、讲解练习。教师通过微视频讲解内容,微视频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精炼,主要内容以及知识框架鲜明,学生易于理解;具有多模态输入功能,比传统课件教学的教学质量高;可以反复观看,相对于传统课堂是一项巨大优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反复观看学习。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应用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解决了教学内容有限、教学课时减少等问题。
二、微课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包括课前、课上、课下阶段。课前,学生可以提前观看微视频,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就可以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充分发挥预习的重要作用,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上,教师可以选择播放与课堂内容契合度最高的视频或者难点部分,给师生互动以及课堂自由活动留下更多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微课可以分解难度较大的教学材料,类似于模式化的外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效果。第二,微课综合多种媒体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展示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微课还可以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文体、题材、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微课讲解或者微课和多媒体结合的讲解方式。当前,我国很多教学视频网站可以提供在线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2014年高教社举办全国外语微课教学大赛,参与教师共有五千多位,来自二十多个省市地区,参与比赛的微课资源内容丰富、样式多样。2014年暑假,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委员会对外研社进行指导,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继续丰富研修内容,完善赛制流程,提升大赛效果,推动教学发展,邀请各高校参加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积极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向全国院校参班教师展示优质课程、呈现教师风采、交流教学成果,共同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与突破。笔
者参加了2014年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暨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2014年,“微课”在外研社“教学之星”中应用,教师通过制作的微课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随着现代化教育不断发展,大学英语课堂呈现更多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会有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随着网络和移动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逐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微课就是这一形势下的产物,经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微课理论,总结经验,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04
一、“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地方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培训理念――技术主义和反思主义的冲突。技术派鄙薄理论,反思派轻视技术,两派各执一端,都有失偏颇。因此,从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将技术与思想融合起来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
那如何有效整合技术与思想,使培训既超越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的局限,又避免“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这是我们校本培训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受《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在培训中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培训目标是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行为。
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根据技术与思想融合的培训理念,在具体设计培训模式时,我们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了专家与教师、授课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着力让全体参训教师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和内化。在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要有理论冲击力,又考虑到要有实践的观照,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研究反思。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主题讲座――每次培训由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引领。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专家讲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课例实践――由一名青年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与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为受训者提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课程团队的力量,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打造学校名师提供一个舞台,探索一条培养教师的新路子。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组的力量、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个人风格,又体现学校教研水平与课程团队的实力,更体现培训专题的理念,实现四者融合,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辩课互动――“辩课互动”的核心是个“辩”字,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这是“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一个亮点。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人人为师”,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课过程中,正反两方围绕主题讲座,结合具体课例,就是否体现主题讲座精神,各抒己见,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辩课互动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词,一棍子打死人。因为每个人总是有思维的局限性,总有思维的盲区。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思维的盲区,比找到改进的方法与策略更加重要。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敞亮。
辩课发言时,应注意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是时间可控,限定每人每次的发言时间,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正反双方最后陈词时,观点应该基本“趋同”,使问题越辩越清,教师们越听越明。
点评提升――由于我们在辩前有意安排了正反两方,容易使辩论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各自坚持己方的观点,强词夺理,始终都不能悦纳、赞成对方的观点。这样容易使受训教师不听倒明白,越听越糊涂,不知方向在哪里;也容易导致教师对正确的理念、教学策略产生怀疑。因此,这时由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教师们信服的名师(如果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主题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这样就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受训教师就会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研修反思――“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主要考核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思考,到会教师结合现场学习,撰写研修心得,归纳理论上的收获、观课后可以借鉴的方法、从辩课中受到的启发,并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活动后的微格式教学,将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特点
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次活动,组织者要以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为原则,精心策划,着力于解决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它还需要参与辩课的教师,在主题和辩题确定后,提前一定时间(一般为两周)阅读理论与课例资料,列好辩论要点,先在理论上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做好厚积薄发的准备。同时,还要求每位辩手带着主题听课,从课例中寻找阐明自己观点的实践例证,以便辩课时能根据现场情况,适时、适度展示。
互动性强――互动环节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谈话的现实感,营造现实的谈话氛围;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到会者再起思维的涟漪,引发更深的思考,起到了拾遗补缺、调节气氛和节奏、提升参训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作用。互动时,无论是台上台下、教者听者都可参与;方式上,有线无线、短信微信,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在情感与理性、常识与偏见、技巧与常态、理念与课例之间实现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砥砺、观念的融合,既加深了对专题、对课例的理解与认识,又发挥其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潜能,提高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洞察与分析能力。
学用结合――注重教师操作水平的评价,以写研修反思和微格式教学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用结合”更有实效,我们建立了研修反思机制,形成以个人反思为基础、组内交流为桥梁、校内总结提升为导向的研修反思机制。要求教师撰写的研修反思要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思考、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的成败、启示和感悟,找出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最佳的应对策略。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形活效显――传统的教师培训,不管是一课多磨,还是同课异构;不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研员调研,其形式不外乎讲座、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这些基本环节。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一推出,就以其新颖的形式,赢得了教师们的喜爱。它从过去单一的讲座、授课,单向的评课、总结转向多层次的、立体的递进、互动,尤其是其中的“辩课”环节,一改过去“一言堂”的评课现状。“辩课”是双方的,是互动的,是针对一堂课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辩课时,听课的、执教的,都可以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观点,听课者和执教者之间、听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就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你驳我辩,展开思想交锋,寻找有效策略。
“生态高效”是让教师与学生保持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与学的状态。“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人应尽的努力,也是每一名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而@份努力,具体落实到初中英语教学,就是要生态、高效地为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英语课程,促进他们适性生长。这是工作室的第一重目标。
与此同时,学员教师的“生态高效 适性生长”同等重要,这是工作室的第二重目标。唯有老师的成长,才能有学生的成长。工作室不仅要引导每一名学员教师生态高效地完成自己教育教学任务,更要致力于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生长之路。
工作室的第三重目标,是在帮助学员教师及其所带学生适性生长的同时,构建生态高效的工作室研修氛围,完成工作室名师孵化、辐射引领的作用,达成工作室的个性、特色生长。这三重目标的达成与否,以及工作室的运作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作室主持人的管理意识与水平。
二、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
之所以要采用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首先是考虑到工作室学员教师的复杂构成。自2012年工作室启动以来,工作室先后培训过44名学员教师,其中,25名为来自全省各地级市的省级骨干教师,3名为汕尾市名教师培养对象,8名为珠海市农村英语骨干跟岗教师,8名为珠海市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学员教师具有不同的教育成长背景:来自全省15个地级市,各市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再有,很难师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些老师积极主动,有些教师则想着来“镀镀金”而已……成员构成的复杂化,增添了教师工作室的管理难度。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就是在工作室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管理模式的理论支撑
工作室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的理论支撑来自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见图1】
相对于一般的普通教师,工作室的学员教师在“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方面,有更强烈的渴望。如何激励这种渴望,化需求为行动的源泉,是工作室在具体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适性管理模式
工作室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的学员教师构成:第一种是没有成长愿望被领导点名被迫加入工作室的;第二种是本身非常优秀,渴望利用好工作室这个平台;第三种是介乎第一与第二种类型的学员教师,他们的成长能到哪里,关键取决于工作室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与管理。
针对以上三种学员类型,工作室也对应启动了三种适性的管理模式【见图2、图3与图4】:
管理模式一针对的是第一类被动型的学员教师。这一模式的主要操作方式是通过工作室新教育理念、技术的刺激,激励学员教师的个体需要,形成积极上进的心理动机,并落实到具体的培训行为,最后达成培训目标。
例如,2014年珠海市农村骨干教师跟岗的时候,有一名学员教师年龄较大,对于已经使用多年的PPT等基本教学手段仍毫无概念,校长点名将其送到工作室以后,主持人通过让她直接面对其他学员熟练的操作、跟岗能否顺利结业的多重刺激,激发了她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个体需要,最后,圆满实现跟岗的所有任务。
管理模式二对于上进心强的学员教师特别适用。2012年省级英语骨干教师的跟岗培训中,有一名学员教师特别有上进的需求与愿望,她渴望通过工作室的培训实现其成为学科带头人、名师的理想。主持人及时反馈她一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根据其个性与特点,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不仅在省级骨干教师考核中成为优秀学员,更在2015年成为所在城市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管理模式三则针对需要不断激励、提供目标的第三种学员教师类型而设。对于没有特别明晰目标的学员教师,主持人需要通过观察、沟通,根据其个性,为其设立成长的小目标,让其产生紧张的心理动机,并激励其朝着目标不断付诸行动。
(三)混合式研修模式
工作室的混合式研修一是指研修方式的多样化,如面对面研修与网上研修、集中培训与个性诊断辅导等,灵活且丰富;二是指培训载体的形式多样性,如利用博客、微博、微信、Q群、讨论组、公众号平台、手机APP等,拓宽了研修的时空;三是指工作室成员构成的“混合”:44名跟岗教师中,最年轻的25岁,最年长的45岁,中间整整20年的年龄差。这样的构成,或许容易产生隔阂,但正是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让工作室生机盎然:年轻的激情,有较新的教学理念;年长的沉稳,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运用在工作室中,着眼于学员教师的成长和工作室本身的特色,极大地发挥了导向作用,促进了学员教师生态高效的适性生长。
三、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在教师工作室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力的提升
提升学员教师的教学力是工作室培训的第一要务。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为教学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公开课的常态化
工作室把不试讲、不作秀的公开课与常态课、常规课结合在一起,锻炼学员教师寻找课堂教学规律的能力,提升其驾驭课堂的能力,将其从繁重的反复试讲中解放出来,减少其对公开课的恐惧与压力。
2. 引导学员教师教得高效
引导学员教师探究如何高效教学,是提升学员教师教学力的重要途径。
(1)课程与教材的整合,是主要的抓手。通过研讨课、公开课,学员教师们分别提炼了阅读课、语法课、话题课、听说课 、读写综合课、语音课 、写作课、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课型模式。
(2)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是关键的因素。“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日新月异,学员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与工具,将无法与时俱进。所以,从传统的PPT,再到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粤教云、班班通;从教师助手、翼课网、大耳朵英语学习网平台布置听说作业到教师本身的英语专业素养保持与提升;从微课、MOOC与翻转课堂到形成工作室系列的微课课程,引导学员教师从线上到线下,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并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达成教学效益的生态高效。
(3)ρ生的分层要求,是因材施教的开始。引导学员教师从听课笔记 、作业 、听写通过线、重听要求 、考试成绩的期待目标、背默改签的最低底线与不设上限,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3. 构建学法生态系统
教学是由“教”与“学”构成的。但常规的教师培训与学校教学管理,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主持人从新生英语第一课、英语课程系列公约、学生小组合作的组织细则、游戏(如The wind blows,Cat walk,Music and flowers,Memory challenges,Bomb games等)的运用、学生同伴互助法(如一对一、一帮一、师徒制、小组捆绑制等),再到过程性评价的使用,引导学员教师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构建学生学法的生态系统,让教学更高效,更适性,从而提升学员教师的教学力。
(二)科研力的打造
课题研究意识与课题开展能力、高质量的论文撰写能力是教师科研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但科研力的提升一直是一线教师成长很难突破的“坎”。如何让学员教师在高质量论文写作方面和课题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提升学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主持人作了主题为《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的讲座,邀请了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周新桥副主任就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作专场讲学,并与跟岗教师现场互动,清除了跟岗教师做科研课题的障碍。
工作室还以主持人负责的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强师工程项目“基于激励管理的混合式研修在教师工作室的运用研究”作为工作室的总课题,细化为十项子课题,由工作室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特长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挑选,做好子课题申报工作。
(三)成长力的奠基
对于学员教师成长力的培养,工作室主要做了以下努力:
1. 水晶的心
从学员教师进入工作室的第一时间开始,主持人就进行了“水晶物语”的分享:水晶代表矜持、珍贵,不管他人在与不在、爱与不爱,水晶都在那里,熠熠生辉,一颗恒久远。工作室以此激励学员:作为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名教师,更要有一颗水晶的心,更要保持梦想的初心。每一种教学经历,都是水晶球上的一个切面。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将构成水晶无数个“闪光点”。而水晶熠熠生辉的精彩度,就取决于这些“闪光点”。
在工作室研修过程中,主持人邀请有“水晶品质”的业内大咖与学员教师分享专业成长的道路:珠海八中雷英校长、特级教师孙新、特级教师鲍当洪、正高级老师李万涛等人,让大家都感受到了“水晶的心”的魅力。
研修结束的总结会上,工作室为学员准备水晶镇纸作为纪念,进一步强化学员教师“水晶的心”:教学需要发现,需要创造,更需要享受;每一种教学经历,都将成就“水晶”上的一个“闪光点”。
2. 二次成长
主持人从一开始就培养学员教师“二次成长”的意识,让其明白区别于新教师的第一次成长,二次成长是成为名师的必要心路历程,激励学员教师从一开始就观察工作室主持人、同伴教师的培训态度、做事风格、教学特质、适应能力等等,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效借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以运用,实现二次成长。
3. 成长规划
针对学员教师多为骨干教师,虽已有一定的教学积累,但却不知道下一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瓶颈情况,工作室开展了学员教师成长规划研讨沙龙。沙龙上,每一位教师都谈到了自己的困惑,每一位教师都给同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终每位教师都形成了未来三年的《成长规划书》。
4. 读书沙龙
一、智慧育人微课堂涵义
智慧育人微课堂亦称翻转课堂、翻转学习或反转课堂。教师在课前将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录制成5~8分钟的微课,通过网络搭建智慧育人云平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并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探究协作式学习或由教师提供个别指导。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微课形式翻转了既有的学习模式,实现了智慧育人,故称智慧育人微课堂。
二、智慧育人微课堂的优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是齐步走,为实现因材施教,有些家长不得不把学生送到一对一课外辅导机构。社会辅导机构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和学生难以甄别,难免会遇到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的情况。而智慧育人微课堂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手段,使真正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进教室前,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完成新课;智慧微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导学案、课中探究案,师生、生生参加自主合作探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只能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受教学进度与时间的限制,难以为所有学生做课后辅导。然而智慧育人微课堂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并通过课前预习案云数据快捷地获得智能化分析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情、班情。教师针对问题备课,利用课堂时间针对学生困惑做分层次的指导解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慧育人微课堂将学校和家庭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颠倒,即把记忆、理解这些难度较小的环节安排在家中,让学生通过视频和网络对知识进行识记和理解,把掌握、理解、应用、创造这四个难度较大的环节安排在教室中进行。教师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能带领学生实践,引导学生探索,进而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导学案、微视频、学习小组是智慧育人微课堂能够顺利实施的三个抓手。教师以此时刻关注学情的变化,精心打造智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智慧育人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只是一个指挥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打造高质量的课堂。
三、实施智慧育人微课堂的四个基本步骤
实施智慧育人的第一步是制作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微课教学视频。首先,确定学科核心素养;其次,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学情差异,提供分层次的“微课程自助餐”,实现分层次智慧自主学习。
第二步是校本研修。教师通过团队协作,结合微课编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分层次高品质“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巩固案”三案并举的导学案。
第三步是自主学习。学生在线观看微视频,结合自学完成课前预习导学案的自测部分,做好记录和总结,以备次日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第四步是组织微课堂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这一阶段向学生点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二是探究核心,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利用平板电脑再次观看微课,师生讨论过程中解决个人、小组的问题,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三是汇总疑难,提炼拔高。这一阶段学生整理学案、成果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教师的指挥官作用在第四步的三个环节中,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表现、课堂核心素养生成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配合课堂变化和学生需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智慧育人微课堂带来的改变
一是教育教学发生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从传统的单一方向的引导转变为针对各个学生的指导;在课堂中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实施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对教师来讲,利用云平台处理大数据,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校本研修、团队合作,形成了集体智慧结晶的数字化资源库;资源共享,减少了备课所需花费的精力,能将更多精力用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上,达到了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双提升。
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地点的选择更灵活;可依照自己的能力调适学习内容,查缺补漏;通过平台的诊断,快速取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升在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对课堂来讲,从传统的师生纵向主从关系变为横向对等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所需;通过增加互动与回馈次数,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