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12:5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影视后期实习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英语技能、提高语言意识和获取人文素养。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家及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综合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总的来说,这样的探索基于国外流行的教授语言的方法和理念,在教学上或是跟从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暗示法、听说法等,或是试图从教师中心(teacher-centered)、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语言中心(language-centered)和学习中心(learning-centered)某一个方面找到“一套理论上统一、能适用于广泛的语境和学习者的课堂步骤”(郑玉琪,陈美华,2007:33)。从笔者的个人经验及对周围同事的观察,被多数教师接受的教学法有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法,教学过程多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在一个班级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班级却不奏效、在一个单元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单元却不奏效、以学生为中心有时并不能实现等等。所以在这个有多种教学法可供选择的时代,教师依然不能找到一种万能的、可适合各种语境的教学方法,可见万能的教学方法并不存在。而后方法理论则印证了万能的教学方法确实不存在,它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为综合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二、后方法观及其研究现状
从“方法”到“后方法”是二语/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巨大转变,甚至被认为是过去十五年来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大显著转向之一。后方法教学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二语/外语教学上的反映,其所奉行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不无关系。
国外最早对后方法进行研究的是语言教育专家Stern(1983,1992),另有Pennycook(1989),Prabhu(1990),Allwright(2000,2003)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后方法教学思想。而对后方法语言教学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他认为“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具有三个参数:实用性、特殊性和可能性,并提出十大“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并在后方法领域逐渐深入(Kumaravadivelu,1994,2001,2006)。国内近年来有不少人对后方法进行了研究,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外语教学要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但他们没有提及后方法这个术语;陶健敏(2007)对“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进行了述评,认为正确认识这一理论有助于外语教师实现个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郑玉琪、陈美华(2007)提出了“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一系列教学原则;郑玉琪(2014)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论证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董金伟(2008)探讨了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邓志辉(2008)结合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等等。
概括起来说,他们的研究或是从理论层面或是理论结合实际对传统教学、传统教师角色等进行反思,以期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目的也是探讨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由于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所以笔者拟结合自己教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的经历,从后方法视角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进行思考。
三、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当今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背景下,许多课程被删减甚至去除,而综合英语课程一周则至少有4节课时,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综合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及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说,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技能类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课。那么综合英语的教学现状是如何呢?笔者在此对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现状作简单介绍。
(一)教材使用
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第2版教材。基础阶段共有四册。第一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亲情、科技与教育、礼仪、疾病、独生子女、做人准则、帮助他人、节日、地方介绍、人物、宗教、语言、心理问题和教育。第二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帮助他人、成长、运气、英语语言、战争、学生、全球变暖、快乐、牛仔衣的起源与发展、宽恕、儿童良好品性的重要性、名人介绍和婚姻。第三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初入大学的尴尬、工作、汽车、快乐、谎言、写诗歌、爱、知识、食物、写作、学生、团队职责、时间安排和家。第四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激励人们不要放弃、个人空间、网络、核武器、朋友、民族归属感、人物、医生与病人、个人成长、城市生活、地震、种族歧视、婚姻和米奇、唐老鸭。总体来看,第2版教材比第1版教材较为理想,涉及话题较广,但也有些问题。如传递英语国家文化类的话题虽有一些,但更有不少文章类似于心灵鸡汤类的散文,很温馨但欠缺深度;有些话题安排不符合学生具体情况,如第三册第一课讲初入大学的尴尬;“帮助他人”“快乐”这样的话题不止在一册中提到,容易让学生厌倦。有的文章比较老,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另外从语言难度层面上看,第二册、第三册梯度较小。
(二)教学形式、手段
多数老师采用交际法或任务型教学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讲授一个新单元为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初的学生报告、教师与学生评论、教师的总结及导入新的背景话题、学生围绕相关话题讨论并发言、教师点评、教师介绍新的单元内容及写作、修辞手法、教师介绍文章大体框架及讲解语言点、组织学生对相关话题讨论或辩论、课文结束及教师总结、附加讨论、完成练习。所以这样的过程基本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发言相结合。教学手段包括电子教案、板书、视频、网络平台等。教学形式与手段看起来不算单一,但是不少教师会有本文第一段列举的困惑。
(三)学生自主性
虽然每个班都有少量的学生学习主动而积极,但多数学生学习不具备自主性。课前一般不会主动地去预习课文,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和记笔记,而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机会。笔者通过与其他教师交谈的方式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几乎80%的学生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向教师提问,而在教师安排的group-discussion中,有些学生根本不发言,自己放弃学习机会。因此整体来看学生虽然是在学习,却是缺乏热情、缺乏自主性的学习。尤其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因为要考专四,心思更不在课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性。
四、后方法理论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使用素材多样新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及有梯度的教材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宏观策略,尤其是“确保社会关联性”和“提升文化意识”策略,教师必须对教育环境及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孤立于社会的外语教学是不可取且没有意义的。教师的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还应是文化教学,即让学习者理解和认同目标语群体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适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程的教材应该是素材丰富的,紧密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且在语言难度上具有一定梯度的教材。
(二)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提高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尤其是“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的策略,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意义的协商互动及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学生对教师的、学生对课程的充分了解可避免理解偏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直观启发,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结构、特点,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及文化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不能被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牵住鼻子,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与教材,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经常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并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这点很不容易,需要教师具有语言储备、角色储备、文化储备、方法储备等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批判性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要想教学成功进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批判性也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语言灌输、设计活动、安排任务的形式逐渐让学生养成课前好好预习、课上通过提问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形式获取学习机会,在与同学的共同讨论及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与别人的合作能力,主动获取并加工知识并对问题作出批判性思考。
五、结语
后方法理论不致力于寻找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模式,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寻求新的教学理念和途径。本文从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角度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作出了思考,希望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33-35.
[2]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 Stern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 Pennycook A.The Concept of “method”,interested knowledge,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89(23):589-618.
[5] 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161-176.
[6]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R].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ALS Symposium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s,Edinburgh,Scotland,2000.
[7]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113-141.
[8] 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 (28):27-48.
[9] 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10] 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
[1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 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58-62.
[13] 郑玉琪.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9-64.
目前,我国影视后期行业对既掌握影视后期相关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相关软件操作的中职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影视后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操作水平总是偏于滞后。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反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适应新经济的发展,随时拓宽、更新知识;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相应的行业或职业要求。但是,实际上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限制了实习、实训及应用软件的投入与更新,为了满足社会对影视后期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我校对现有的影视后期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我校计算机影视后期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也是针对本专业由浅入深地进行布置,把理论教学和计算机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学习期间,特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OFFICE7办公软件课程、PS图像处理课程、FLASH动画制作课程、PREMIERE影视后期处理课程、AVID影视后期技能大赛参赛训练等十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学习起来循序渐进,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为实训作了很好的铺垫,夯实了基础。
目前在影视后期实习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希望按照统一程序和标准制造统一的“标准体”。这是难以适应学生掌握影视后期技能的实际情况的,会限制或阻碍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差异”是众所周知的,而学生在技能的掌握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很多学者专家都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其各方面的因素也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技能领域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如何做好实训教学呢?
为了更好地向企业输送合格的影视后期人才,笔者尝试把影视后期实训分为四个阶段,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和完善操作技能。
第一阶段:AVID案例训练。
这一阶段是学习影视后期不能逾越的过程。通过前面部分的基础课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影视后期重要软件AVID的相关基础部分,在影视后期实训的第一阶段通过AVID的专项实例训练,重点让学生掌握软件的采集、输出流程、软件的特效和字幕制作。学生根据难度划分的“基础篇”、“提高篇”、“综合篇”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深刻理解AVID软件的相关重点内容。在实例讲解上,每个实例都包含“知识点介绍”、“实例分解”、“最终效果展示”,细致介绍每一个操作及知识要点,关键知识点还设置有“小技巧”,对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辅导,让学生知道只有完成这一阶段的实训任务,将来才有可能自己制作精彩的短片。
第二阶段:仿真实训。
第一阶段的实训后,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操作达到要求的学生上机进行AVID综合练习的考试,参与电影短片的后期制作。这样做同时也能促进那些未选中的学生努力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首先,让学生熟悉需要剪辑的后期电影素材,明确每个短片的内容及需要进行剪辑的顺序要求,然后详细讲解短片制作的系统方法,最后让学生根据案例短片的讲解方法,使用所给素材进行电影短片的后期制作。完成制作后,通过作品展示讲评会,让大家一起欣赏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电影短片作品,并通过讲评及同学们的心得交流,共同提高电影短片的制作水平。
第三阶段:实训拓展。
在第二阶段实训合格的学生进入第三阶段的电影短片创作阶段。
通过案例讲解电影短片创作的具体流程,包括:编写电影短片脚本、台词脚本,拍摄电影短片,对所有拍摄的电影短片素材进行筛选以及电影短片的后期制作。通过实际案例操作进行演示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解决学生不理解的相关环节。
在这一阶段中,把实训合格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所给的实训拓展题目――“毕业短片创作”、“纪念回忆录”、“文明春风吹遍校园”、“雷锋就在你身边”、“焊花舞青春”等,进行电影短片的创作。小组成员根据创作要求,分工协作,按照编写电影短片、台词脚本、拍摄相关电影短片素材、进行电影短片的制作的步骤进行电影创作。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指导协助各组成员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阶段的实训拓展练习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这一过程,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把学生完成创作的电影短片作品按小组进行互评。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会对对方的作品一丝不苟地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或者让学生保存自己满意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如此,学生能全面了解电影制作的全过程,深刻理解电影脚本、电影拍摄过程、电影后期制作的原则,能够对电影短片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予以解决,对于将来从事影视后期工作有很大帮助,不仅上手快,而且操作规范,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
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训经验及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实训内容较多,步骤实施复杂,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要掌握影视后期的制作步骤,又要对电影短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准确实施,现场讲解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将电影短片的制作过程制成课件,能方便学生掌握和复习。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优化实训的效果。
影视后期实训教学过程:编写电影短片台词脚本――摄电影短片――电影短片的后期制作。这几步走的教学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使用性和实用性,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果能结合工作实际案例,其教学效果将更显著。
刚开始学习影视后期,指导老师可以展示一些精彩的影视后期案例,如公司的精彩短片案例、历届同学的精彩短片等,让他们体会到影视后期的趣味性;也可以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些公司,让他们看到影视后期制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体会现代大生产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习教学中,教师既要做老师也要做公司中的师傅,进行授课时要亲身示教。要考虑以新颖新奇的知识牵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理论与实际要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争取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随着数字影视电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数码时代的到来使CG(Computer Graphics)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行业。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了不少新型的专业方向。其中影视、电视数字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受市场欢迎和学生喜爱的专业方向。据调查目前社会对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素质要求也较高。
我系的专业方向培养是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的。经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3D动画、视频编辑、摄影、摄像的基础知识,八三年级时便开始全面接触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其中影视动画是重点课程和培养核心。通过对影视动画和电视片头的学习和制作,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多媒体影视制作的全过程。
在后期制作中After Effects(简称AE)是较为重要和使用广泛的技术标准。大量的影视动画和电视片头的学习和制作就是通过AE来完成的。AE是一个影视后期合成软件。我们通常把影视节目制作分为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前期实拍工作包括策划、拍摄、三维动画创作等工序。通过前期工作,会得到大量素材和半成品,将这些素材和半成品通过艺术手段结合起来,就是后期合成的制作与剪辑了。AE教学中给学生选用来完成后期制作的软件是After Effects 6.5、7.0专业版。AE是一个合成软件,他与创作软件有着很大不同。需要在一定艺术加工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所以他需要的知识准备便显得尤为重要,要求较高。目前,常用软件有:专业的数字视频编缉软件Premiere,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其他辅助软件IIIustrator、CoreIDRAW等。
1、AE课程简介
AE是著名的Adode公司的产品,具有Adode软件优秀的兼容性。AE采用了基于层的工作方式,因此在AE中,可以非常方便地调入Photoshop、IIIustrator的层文件,对多层进行控制,并且Premiere的项目文件也可以近乎完美地再现。特别是关键帧、路径概念的引入,使AE对于控制高级的二维动画游刃有余。使用三维层切换,可以随时使一个普通层转变为三维层。三维功能可以将二维与三维层在一个合层中混合起来进行动画操作,同时保持与灯光、阴影和摄像机的交互影响。而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特技系统。更能实现使用者的一切创意。
1.1 AE的工作原理及界面
AE通过对导入到项目中的音、视频素材进行组合,按时间排序将图层进行叠加来完成工作。启动AE后,将会有一个新项目自动建立。而要进行片头制作,需要打开或建立一个合成窗口。
1.2层的概念和管理
AE具有图像层的属性,它是通过对图层的编辑达到作品效果的。
1.3基础动画
动画是通过关键帧来实现的。所谓关键帧,即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对象属性进行变化,而时间点之间的变化由计算机通过差异计算来完成。
1.4丰富多彩的插件功能和特技效果
合成效果是整个教学最终效果的展现,其技效果是AE的最大魅力。他使得无穷无尽的视觉感观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AE被广泛的运用在电影、电视后期制作中,大量出现了专门为某部电影而制作的特殊插件用来完成其特殊的视觉效果。最著名的有成功为《未来水世界》、《泰坦尼克号》制作水面效果的psunami、制作雪景的snow for AE、制作雨景的rai n等。
1.5渲染输出
在影视动画完成的最后阶段,就是进行影片的渲染输出。AE可以通过多种格式输出影片,例如各种格式的视频文件或序列图片(如AVI、MPEG、TGA等)。通过外挂插件,AE还可以输出适用于其他平台的影片,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就AE教学而言。该课程是一门综合知识和技能运用较强的课程,我们应按照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知识和较好的学习方法,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2.1以学生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主体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缺少的是什么。想要改变的又是什么。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经验及技巧等知识后,把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方式、实践条件、实践环境和实践指导。通过学生全面、多样、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与教师有效、必要的指导相结合,完成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一种开放而不失纲要、自由而不失约束、自主而又有指导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各异、各有所长,思维开阔、懂理论、能动手,适应社会需求。
2.2以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任何不能指导和作用于客观生活的知识,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就是要找到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切入点,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相互促进。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我们收集了4.2G近2千种AE插件提供给学生,让其在练习中不断摸索研究。
3、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教育与绘画教育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不同。作为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设计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行为不仅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更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比如说在创作方面,将很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设计的动画技术为载体来一同演义,可以取得惊人的视觉效果。可以说,当代设计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设计教育和设计活动的灵魂,设计艺术教育理念离开了“创造”二字,将失去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课内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
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事实上,这种实践课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该课程可以走与企业和社会联合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做。而且做出的东西就可变成为产品。进而创造市场上的价值。这是一种主动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良因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9-02
一 调研的背景与目的
影视动画专业是一个社会发展前沿的专业,行业发展变化比较快。我校作为苏北地区较早开展影视动画专业的高职校,在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塑造能力上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文化产业日益升温,徐州的影视动画公司也发展迅速,企业对本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本着“与时俱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对在校生、毕业实习生和相关企业展开了问卷调研,旨在获得本专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探索新路子、新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影视动画专业品牌建设。
二 调研的思路
以“真实掌握影视动画相关企业对于人才的岗位需求、切实了解学生对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满意度”为指导思想,本专业教师对企业、毕业实习生和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取得徐州地区影视动画相关企业对于人才的理解和需求以及对于高职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要求的信息,最终将得到的调研结果反馈并用于专业建设发展。
三 调研的方法与对象
调研的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调研的对象:本专业相关企业、毕业生、实习生和在校生。
四 调研过程与分析
1.企业调研
全体专业教师于2013年12月12日~19日,在徐州地区有影视动画相关业务的12家企业和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投递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和与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口头交流的方式取得调查结果,12家企业(企业信息不公开)均参与了调查,结果真实有效。部分调研结果如下:
企业性质:民营企业11家占92%;其他性质1家占8%。
业务领域:动画定制6家;媒体合作10家;影视广告与制作2家。
企业规模:10人以下,4家占33%;10~20人,5家占42%;20~50人,2家占17%;50人以上,1家占8%。
企业成立时间:5年以下,7家占59%;5~10年,4家占33%;10年以上1家占8%。
企业员工结构(多选):硕士以上,2家占17%;本科,11家占92%;大专(高职),11家占92%;中专(高中),2家占17%。
企业入职薪水:1000~1500元,3家占25%;1500~2000元,7家占59%;2000~3000元,1家占8%;3000元以上,1家占8%。
企业1年后薪水:2000~3000元,9家占75%;3000~4000元,3家占25%。
企业福利待遇:养老、医疗保险,5家占42%;三险一
金,2家占17%;五险一金,2家占17%。
企业动画岗位主要来源(多选):影视动画专业,8家占67%;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3家占25%;艺术设计专业,3家占25%;其他专业,1家占8%。
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需求,5人以下,3家占25%;有需求,5~10人,1家占8%;有需求,10人以上,3家占25%;无需求,1家占8%;不确定,4家占34%。
企业对哪些岗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多选):二维动画方向,2家占17%;三维动画方向,4家占33%;漫画、插画方向,2家占17%;影视后期方向,6家占50%;摄影摄像方向,4家占33%;其他3家占25%。
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多选):高校招聘,2家占17%;人才市场,1家占8%;引进外地人才,4家占33%;熟人推荐,7家占58%;网络招聘,7家占58%;其他,1家占8%。
企业证书要求:需要有相关岗位证书,5家占42%;不需要有相关岗位证书,7家占58%。
企业对人才工作经历要求:无需求,3家占25%;一年,5家占42%;两年,1家占8%;其他,3家占25%。
企业对招聘人才时,注重哪些方面(多选):技能证书,1家占8%;吃苦耐劳精神,4家占33%;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10家占83%;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6家占50%;实际能力,8家占67%;工作经验,4家占33%。
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多选):持续学习能力,6家占50%;沟通能力,4家占33%;独立解决问题能力,8家占67%;职业道德和责任心,7家占58%;参加过项目或者学习,2家占17%;团队合作意识,6家占50%;学习成绩,1家占8%。
企业认为影视动画专业哪些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用处最大(多选):素描,4家占33%;速写,3家占25%;形态与色彩,4家占33%;剧本创作,6家占50%;Photoshop图像处理,9家占75%;影视编导,5家占42%;数码摄像,5家占42%;Premiere视频剪辑,7家占58%;After Effect,9家占75%;电视栏目包装技术,7家占58%;Illustrator矢量绘图,5家占42%;场景设计,4家占33%;动画运动规律,4家占33%;角色造型设计,5家占42%;影视作品创作,3家占25%;其他,1家占8%。
企业常用工具软件:AE、PR、PS、Maya、C4D、Da Vinci Resolve、Anime Studio Pro、Particle Illusion、Painter、3ds Max、Mocha、Camera Track、Audition、Edius、Uvlayout、Realflow、NUKE、Vegas、Sketchup、Office等。
第一,调研结果分析。从相关企业的调研结果来看,我们得到一些信息:(1)影视动画类企业基本以民营为主,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民营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较,更注重时效性,经营的业务基本能反映出时下徐州地区对于影视动画类职业的需求状况。(2)从企业经营范围来看,徐州地区从事纯动画和纯影视制作的公司较少,大部分影视动画类企业是以影视拍摄和后期包装制作为主。有5家企业是以影视动画为辅助类业务,或户外传媒、网站美工等。(3)民营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决定了他们在选择人才时非常实际,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同时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入职最大的困难为专业知识不扎实和工作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差和人际交往能力差。
第二,对企业调研的总结与建议。从调研中可以得出,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工作经验、动手操作及团队合作能力,入职薪水的范围也是依能力而定;并且大部分企业在未来是有人员需求的,表明影视动画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因此,建议如下:(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是永恒的话题,但是项目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议从企业的案例入手,根据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教学。(2)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建议课堂上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提前感受团队合作的流程和方式。(3)校企合作。有一半的企业同意并愿意接纳学生或教师去企业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的深化。
2.毕业生、实习生调研
第一,调研结果分析。从统计可看出:相当一部分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实习生认为本专业的总体教学水平为中等偏上。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80%左右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建设、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素质为优良;16.7%左右的学生认为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内容等为一般水平。
第二,毕业生、实习生的建议如下:(1)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仍需加强,建议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使学生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2)由于在校时参与企业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部分学生建议在学校时就可以多一些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让学生提前体会和认识市场,提高就业质量。(3)部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尽相同。部分学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一般,同时希望学校要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3.在校生调研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45-02
《视频编辑》是高职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影视后期制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影视后期编辑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传统的《视频编辑》课程教学往往按照学科体系的知识点和顺序教学,使课程内容变成了简单的Premiere或AE等相关软件操作,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我们对《视频编辑》进行了改革,通过对视频编辑岗位的调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从项目导向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课程设计以“视频编辑与制作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明确岗位技能,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任务,确定学习情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自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软件操作技能训练过渡到影视后期制作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对策划师、摄像师、编辑师等视频制作人员岗位能力的分析,遵循企业视频制作流程,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将《摄影与摄像》和《视频编辑》等课程进行整合,并补充了项目策划、脚本撰写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创意策划、脚本撰写、视频采集、编辑合成等岗位综合技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工学结合”,强调职业性、实践性、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体现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对视频制作岗位工作流程的调查与分析,总结视频制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为:项目分析、脚本撰写、素材采集、素材合成、渲染输出、交付客户。
根据视频制作的实际工作流程,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我们将《校园公益宣传片》制作作为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并根据视频制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分为9个学习模块(见表1),在每个学习模块中提炼典型工作场景,教学内容的安排强调遵循认知规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实现螺旋式上升。在学期初,任课教师就会向学生下达《校园公益宣传片》的制作任务,他们自由组合为多个小组,宣传片的制作和课程教学进度同步,学期末每个组必须按时提交作品。
三、课程教学方法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所有的课程内容均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每个教室配有投影仪,学生人手一台高配置电脑,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练习交叉进行,及时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操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做、评”四位一体。
2.项目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每个模块的学习都由项目驱动,包含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制作四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分析现有素材,进行人员与时间规划,制作步骤设计,直至实现提交作品。
3.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来源、层次比较多,既有文理科的差别,也有艺术生与非艺术生之分。其中一部分学生前期已经具备了相关软件的基础知识,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有所学习和了解,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内容较少。所以,根据此特殊性,在开课伊始,就向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明确每一类别的学习目标。
4.角色扮演
模拟企业环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创意策划、文稿和分镜头脚本撰写、素材采集、素材前期加工和后期合成全部由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完成,最终制作一部完整的视频作品,真正做到学做结合,一专多能。
5.校企合作,企业教师进课堂
“校企合作”是“工作课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我们和山东新视觉数码培训基地、济南娃娃文化传媒公司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专家不仅全程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还会每学期进课堂为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每年暑假都有学生到该公司的影视制作基地进行实习,切身体验影视制作的工作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影视创作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个主题明确的视频短片,课程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和理论测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作品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各占30%。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上交情况、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
学期末采用作品大赛的形式评价学生的作品。作品大赛要求每个组提交自己的原创校园公益宣传片,然后模拟项目竞标的形式,每个组阐述自己项目的创意策划、设计思路、制作流程及实现方式等,回答企业专家的提问,并由企业专家、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打分。
期末理论考试不采取期末统考的方式,便于教师控制。而是与Adobe认证相结合,学生全部参加 “Adobe 中国产品专家”认证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直接拿到Adobe的产品专家证书,并将该成绩做为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也为我们的双证书培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只有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才能在现阶段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19-02
近年来各省属师范类院校先后开设了新闻传媒类相关专业,以四川省为例,师范类或前身为师范类的高等院校均在2000年前后相继开设了传媒类相关专业,截止到2013年四川省内已有十余所师范类院校开设了此类专业。在省属师范院校的办学历史中其优势和特色均长期立足于师范技能教育,开办新闻传媒类专业以来,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影视技能的教育和掌握逐步在办学过程中广受关注并日益发展。
一、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产生背景
国内本科生教育培养的双导师制雏形产生20世纪90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的社会背景下,早期引入“双导师”制度的专业往往集中于与市场关联度更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近年来,教育部多次提及的高等教育转型议题在2014年初见成效,从国家到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分均对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部分学校和专业明确提出了转型目标和进程规划。以文科研究见长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为顺应本科教育规模扩张趋势,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在本世纪初以来先后开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类相关专业,以四川省为例仅省属师范类院校中开设此类专业的学校达90%以上,专业的重复建设和“艺考热”的兴起同时带来的则是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影视技能教育成为众多办学者的软肋。表现为骨干教师培养难、专业实验室维护难、教学团队打造难三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理论学习有余实训操作不足,技能掌握宽泛有余具体环节精进不足,课程丰富性与专业发展现状互动不足等方面有待改进。学界与业界的双导师制产生不仅是基于传媒类专业影视技能教育现状,更是省属师范类院校转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师资建设的需要
省属师范类院校大多建于建国后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地方各级师校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其强势专业均为传统学科并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传授,研究
与技能并重。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为例,学院下设的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分别开设于2003年和2009年,从专业建设之初办学者即确立了培养基层广播电视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但办学现状却存在专业培养历史短,专业底蕴弱,师资建设缺口大等问题,尤其是涉及影视技能课程师资引进和培养的困难度则从一开始就显露端倪。
高校传媒专业的影视技能课程涉及了新闻、传播、电影、电视、广播等多专业的技术课程,以当前四川省各省属师范院校的专业学生人数平均量和专业教师人数平均量来看,均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师生比例。同时,影视技能课程的师资来源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态势,并在高校教师的准入机制日益严格的时间点上被放大。严格的准入机制使得高校环境和氛围走向更趋向于研究性和学术化,实务经验和指导水平都与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这也是近十年来,传媒专业影视技能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且改善情况较差。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确立是
(二)校地合作的双赢
从筹办传媒类专业开始,省属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者便制定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实训实习计划,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政策逐步摸索找出一条更适合自身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最终要求和目标,传媒类专业则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能更好做到这点。继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之后,双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和地方各级用人单位的又一合作成果。也是高等院校在平衡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矛盾的最佳模式。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传媒类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进校开始确立自己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将从校内课堂和校外活动两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而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随着分批次进入各级电视台顶岗实习之后,学生将逐步建立起自己与业界导师的技能学习和实务交流,以此来完善学业导师校内指导缺乏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校地合作的内涵得到深化,双导师制成就高校和地方的双赢。
二、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应用模式
双导师制发展至今,由学业导师和实务导师对传媒类专业学生协同指导的模式已被广泛认同。但相较于省属师范类高校的具体情况而言,传媒专业学生的影视技能双导师呈现出不同的应用模式。
(一)校内的理论实践双导师
在省属师范类院校的传媒专业办学过程中,校内导师的制度建设屡次提出,但都难以实施操作。校内导师的地位和价值长期被低估和忽视,原因主要体现在:影视技能课程导师人数少,难于完成具体职责;影视技能理论知识滞后,脱离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学历程度高业内经验少,技能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以上原因导致传媒类专业教育过程中校内导师的角色长期缺失,或仅有制度没有推行。
本文所提出的校内双导师是指传媒类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习开始即确立一名影视理论知识导师,本科二年级协调专业兴趣配以影视技能课程实训导师一名,并在本科三年级的时候由双导师指导完成影视技能课程的汇报作品展演。校内双导师的职责集中在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并以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为依据,对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有系统认知,了解传媒类专业的业界前沿发展方向。经过课题组两年的调研发现,基于当前省属师范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师资现状,校内双导师的推行仍存在技术骨干教师匮乏,导师职责不明,有针对性的指导泛化等困境。
(二)校外的写作制作双导师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核在于校外导师的选择和职责。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省属师范院校中为应对自身专业背景的不足均大量各级各类型校地合作基地,常见的校地合作是高等院校将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学生送往传媒业界做实习实训培养,且多数合作方式仅局限于将学生派遣前往之后便任其发展,既没有前期规划也没有后期考核,校外实习指导的实际意义常常止步于学生的自律和导师的他律。因此,校外双导师的实际推行也已日益呈现出流于形式的趋向。
校内导师难以更好完成的指导可以由校外双导师补足这一点,各办学者已达成共识。但校外双导师的重要性却并没有为大多数人认识,影视技能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涵盖了策划、文案、写作、制作、播出的五大环节,其中具体制作工作则更繁杂。但大多数省属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专业学生今后的出口和去向则较为明确,即面向省市级甚至县域传媒机构。在这些传媒机构的日常工作分工并不完全细化,对应人才培养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名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的学生都能够在相应工作岗位接触到掌握影视技能的多项必备环节,使其能力得以最大提升。
三、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推广途径
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办学理念自上世纪初出现以来,相关论述和探讨在高等教育范围内长期被借鉴和使用。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由于其产生时间晚、专业特殊性强、技能要求高等特征,其双导师制的推广途径也与其他专业有较大差异。
(一)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
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是在传统双导师制基础上的拓展,由校内的理论和技能双导师及校外的写作和制作双导师共同构成,覆盖了传媒类专业的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因此,只有实现时间安排的灵活多样才能做到教学指导各环节协调合作,互为补充。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校内指导在时间上多集中在大学本科三年级以前,结合专业特点以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训制作为基础,以学期实训周、年度作品展、中期考核汇报为契机构建立体指导规划。在已完善的规划中两位导师的时间安排应做到互为独立但并不割裂,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校内双导师的具体职责。在大学三年级以后,传媒类专业学生将逐步进入到校外基地实习实训,校外导师应在前期就联系和约定。由于校外导师的时间安排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双导师的必要性得以体现。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学生的岗位工作可分为两阶段,将写作和制作技能的指导交叉进行,使之充实高效。
(二)内容指导的切实可行
内容是影视技能教育双导师制的核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的推行内容应以理论融入实践、实训践行理论,二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尤其是前期校内双导师的指导,教学的计划制定和内容选择多以影视技能基础教育为主,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校外双导师的内容指导则侧重以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适当加强技术要求的强度和深度,以适应传媒类行业的现实境况。在调查中发现就省属师范院校而言,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技能教育表现出欠缺指导内容的确定性和指导环节的合理性,这是非传媒类专业院校的共同症结,引入校外双导师的急迫性所在。
(三)教学目标的互为统一
双导师制的教学目标评估体系是之前学科中经常性忽视的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双导师系统的关键内容,影视技能教育的双导师制体系则应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影视技能双导师至的教育目标应划分为三个阶段,校内理论和技能基础指导的掌握,目标评估多以考试方式实现。除此之外参照专业院校技能培养的方式,校内外各等级竞赛也应逐渐成为学生技能掌握的评估参照。第二阶段教学目标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最为显著,在工作岗位的需求和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传媒类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个人技能掌握和中型作品完成为教学目标的评估方式是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得出,但具体到校外导师指导环节中又常常流于形式化难以推行。因此,在第三阶段中,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成为上一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延伸。在省属师范院校中,延续了传统学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应逐步以传媒类学科特点考量以技能掌握展示为主,响应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变革。
综上,构建省属师范类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影视教育双导师制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来看均已势在必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讨论成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使传媒类专业的办学适应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是推行影视技能双导师制的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艳,段联合.对影视传媒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2]伊继东,刘六生.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问题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3]潘秀通.论影视技术、艺术与知识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2000(02).
[4]胡智锋.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回顾、现状与展望[J].艺术教育,200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111-06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纷纷运用网络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实行课程改革,重视面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相混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视频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随着DV的兴起,社会上对DV制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教育技术专业,需要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的人员,迫切需要开设《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纵观各高校的电视节目编导类课程,发现大部分学校都能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建设网络学习平台,采用现代媒体手段开展影视类课程教学。但重心还是落在理论教学上,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为加强《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着实提高学生的视频媒体开发能力和影视创作能力,我们提出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重视课堂实验、课外实验、课外实践及实习相混合,建立基础、应用、创新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通过基于案例的实践过程与分析,为学习者及教学者提供实验教学和实践探索指南。
二 课程改革与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文艺编导》、《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21门包含实践的影视类精品课程作为实践教学分析样本。(表1中所列为部分精品课程情况,供大家参考)。其中,国家级9门,省级6门,校级6门。通过对其学习网站资源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90.5%的精品课程有课堂实况录像,85.7%的课程在网上提供学生作品及视频集锦,而实验指导视频只占14.3%。在互动交流方面,虽然有66.7%的课程设置了网络互动功能,但实际意义上的实践交流与探讨偏少。
通过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数据统计,得知每门课程都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其中采用三种教学方法的占42.9%,四种及以上的占33.4%。在这些实验教学方法中,示范.练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所占的比例较高(图2所示),这表明在影视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提倡在实践中互助合作学习。
以上21门精品课程中,有6门属于教育技术专业电视节目制作类课程。主要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影视作品创作能力、利用电视手段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以示范.练习、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设置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其中网上实验预习视频、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偏少,网络互动学习没有落实到实处。通过对温州大学08级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在《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缺少创新思想和主动探索精神。只有28.5%的学生在实验中能做到自主探究学习。
缺乏文学知识和艺术思想。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文稿撰写方面有困难。
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灵活。68.1%的学生都是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实验。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加深了影视艺术和技术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要适应时代的新特点,制作出优秀的节目,必须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DV技术的快捷发展,加快了《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更新的步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影视综合技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型建构
1 实践教学模型的构建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育者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式学习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根据混合学习的概念,以及对课程建设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我们本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理念,构建《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实践教学模型,将实践教学分课堂实验、课外实验、课外实践、专业实习四类,皆采用混合式学习方法进行体验。见图3所示。
(1)面对面教学与e-Learning的混合
顺应网络媒体时代教学的需要,实行面对面教学与e-Learning平台学习相混合。在课堂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面授引导、启发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e-Learning作为辅助学习。在课外实验、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参考E-learning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进行异地交流,面对面教学机会相对减少。e-Learning平台内容设有实验预习视频、课件、主要问题与答疑、影视文化资源库等,其为学生课外实践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混合
根据穆尔的交互距离理论,教师与学习者间的交互距离是对话程度、课程结构灵活性程度和学习者自主性程度三者的函数。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偏低或者自主学习影视技艺的能力偏低,就要求师生之间加强对话联系。如在课堂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的影视技能还处于低水平时,教师的指导就需增多;在课外实验、专业实习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仅作辅助指导。
(3)多种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混合
在《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践教学中,不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在e-Learning的信息化学习拟真环境中,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一种协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教材、录像带、影视媒体设备、互联网等多种学习资源,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有利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混合
不论是课堂实验、课外实验,还是课外实践、专业实习,每类实践教学都需要一定的学习理论与技术作为支撑。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如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影视基础理论、编导理论等,同时又需要整合多种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音视频技术等。
(5)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综合性实验可采取探究法、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混合的方式,专业实习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探究法、体验法等。
(6)多种评价方式的混合
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验、实践过程及作品完成情况。作品评价以量规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评价,促进影视作品的整改和影视应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有“混合”理念,时时有“混合”思想,将“混合式学习”落实到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优化实践教学效果服务。
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根据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学习接受水平、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绩效,本研究提出分层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分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层次。具体见图4所示。
第一层属基础层次,用以完成基本实验教学,分别设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三种实验类型。采取混合式学习方法,学生可通过教师面对面教授获取影视知识及技能,也可通过e-Learning平台在线开展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第二层属应用层次,组织有专业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成立DV工作室,积极与服务社会项目接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实践活动,如单位宣传片设计与制作、晚会现场直播的策划与实施等。此外安排学生到电视台或传媒公司实习,让学生边工作边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实践基础。
第三层是创新层次。是在学习课内外实验的基础上,依托开放实验项目,以竞赛为引领,组织学生小组到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纪录片创作、剧情片创作等。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师指导,分工完成任务,整个创作过程由学生在协作学习环境下、在混合学习的氛围中完成。
3 实践教学层次关系分析
根据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我们分别以“教学”、“任务”、“实践”为坐标轴,构建三维的实践教学层次关系,见图5所示。
以教学、任务构成的对应面为基础层,表示基础实验以任务形式供学生完成,任务难度越大,实验类型层次相对越高。如演播室文艺节目录制,作为一项综合性实验项目,需要浓厚的混合学习思想,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为实验服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遇到难点,可以向教师请教,或者向学伴求助。教师需要在教学上提供多种方法、多种手段的指导,把握好任务与教学的关系。
由任务与实践两轴构成的对应面为应用层,立于基础层之上。该层以任务为驱动,提供学生基于任务式的实践项目。任务越是繁重,实践性越强,应用的层次就相对越深。在这过程中,通常由学生自主体验完成,学生在实习点遇到问题,向当地的同事、学伴请教,或者通过互动学习平台与教师沟通,在线开展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
由教学与实践两轴构成的对应层为创新层,亦立于基础层之上。这个层面中,要协调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的关系。师生通过定期的面对面交流、e-Learrlillg平台互动教学,以多种媒体、多种手段、多种组织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混合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影视素养和创作水平。
四 基于案例的实践过程与分析
本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已用于08教育技术、09教育技术等班级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教学。下面列举“感知温州”纪录片创作的案例,体验混合式学习在课外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感知温州”纪录片创作是以实验开放项目的形式,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两个小组,每组6人。各小组按其在文案策划、拍摄技术、配音录音、后期编辑等方面的能力强弱混合搭配而成。组内分工明确,整个创作过程在协作学习环境下完成,可分为五个阶段,如图6所示。每个阶段任务按顺序进行,但不拘泥于线性顺序,每完成一步都做到及时反思和交流,并做好协调和整改工作。
1 考察调研
在实践任务的驱动下,实地考察与调研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给学生提供创作线索,启迪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及实地环境考察,在组内、组间交流思想,适当采取先期采访,初步掌握需要拍摄和纪录的内容,为主题策划、作品构思做准备。
2 选题策划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地展现真实场景、运用纪实手法拍摄制作的电视节目形态。它通过调动多种电视手段,多角度地纵深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中的美或丑。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与调研,一组学生以发绣艺术为题材,另一组以温州九山湖的义务救生队为记录对象,主题定为“救生圈”。
在这阶段中,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现场调查和访问等途径对被记录对象展开多方面的了解,搜集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为文案策划做准备。教师向学生展示e.Leammg平台上优秀视频案例,提供文案策划的基本框架及要点。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完成文案策划初稿。遇到问题,向学伴、老师提问,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异地指导,及时反馈信息。
3 采访与拍摄
拍摄前学生做好采访构思,拟定拍摄提纲。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找出优秀案例,琢磨其拍摄手法,熟悉其拍摄要点。在《救生圈》拍摄过程中,学生主动采取交友拍摄的方式,通过分工合作,顺利地拍摄到救生队员工作和生活细节的镜头。教师在基础拍摄中做好监督与引导工作。在拍摄难点上,采取启发法、情境法、探究法等,注重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注重网络交流与现场指导相混合。
难点1:拍摄守卫在九山湖两侧的队员的姿态、眼神的特写镜头。
湖面很宽,带着“能否拍摄到令人满意的特写镜头,怎样获取最佳镜头效果”的问题,指导师将小组学生分成两路,分别采取两种办法拍摄。一是站在河对岸拍摄,二是借助救生船靠近被摄主体拍摄。拍摄完毕,两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比较拍摄结果,并进行反馈和整改,如表2所示。经过多次对比实践,做好最佳镜头记录。
难点2:拍摄真实的救生场面。
纪录片要讲究“艺术真实”,必须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反映生活的本质,应主题需要,需要拍摄真实的救生过程。学生通过与救生队员、游客的沟通交谈,发现拍摄真实的救人场景面临很多困难:(1)事故发生突然,时间上无法预计;(2)河面又宽又长。事故发生河段不明;(3)摄像机数量有限,人员有限。面对众多困难,学生想到两种捷径:一是直接将“拉网式”救人演习谎作真实的救人场景,二是以扮演方式拍摄救生。在这种情境下,指导师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强调纪录片不允许采取虚构、扮演和导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做好耐心“等拍”的准备,在河两岸预设四个拍摄点,一有事故发生,以就近机位拍摄为主(其他三个机位为辅),移动机位进行目的性抢拍。指导师强调要以“实
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实践工作,并引入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在救生队员的配合下,由指导师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拍摄,通过救生队员模拟扮演,教师示范操作完成模拟救生的镜头拍摄。而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对拍摄内容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长镜头拍摄的不断体验,为捕捉到真实的救生场面做好技术准备。
4 后期合成
后期合成过程中小组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注重文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学生遇到问题通过e-Learning互动空间发表提问,教师及时在平台上进行解答,或亲临现场指导。通过e-Leaming学习与动手操作学习混合、教师指导与自主探索相混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和谐协助的氛围内完成任务。
5 总结评价
纪录片创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做一步都需要反思和整改。为更加公正合理地评定实践成果,特制了评价量表,具体如表3所示。通过小组成员参与自评、与老师交流,以及跟救生队员的交流,找出不足之处,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相混合的方式,促进影视作品的整改,最终取得作品的最优化效果。
经过以纪录片创作为代表的实践教学过程,充分验证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践教学改革的优越性,体会如下:
(1)任务驱动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能将教学、任务、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让学生在影视技艺方面获得更大的成长,还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反馈和经验积累。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混合学习环境,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多种方式的教学服务。尤其要重视协作学习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混合,注重影视创作中文学、艺术与技术相混合,充分发挥混合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地位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境,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
(4)注意在特定的环境、特定场合下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并在实践中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实践价值观。
五 实践效果调查
通过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施行,学生在稿本策划、编写,镜头拍摄、后期制作方面能力不断提高。根据08教育技术学生的问卷调查,有57.1%的学生参加影视类开放实验项目,64.3%的学生参与了晚会直播摄录工作,60%以上的学生为外校老师录制过课堂实况录像,60.7%的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拍摄与制作,10.7%的学生参加媒体公司或电视台的节目制作,40%的学生参加DV大赛并取得好成绩。通过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施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不仅自身的影视技艺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对其他专业学生的互助学习起一定促进作用。此外,对混合学习的认识加强,92.9%的学生认为混合学习方法有利于实践学习,68.6%的学生表示正将混合学习方法运用于其他课程实践中。
六 结论
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改革目前还只试用于少数几个班级,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验,更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混合式学习就是各种学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其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何时混合,目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混合合适的元素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完成任务为驱动力,以实事求是为核心,以混合学习思想为基本学习方法,养成混合学习的习惯,努力为实践成果取得最优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孟群.电视节目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2][4][6]孟庆双,刘向敏.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EB/OL]
[3]郭春霞.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20-22
[5]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7
中图分类号:TP391.41-4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基础教育, 而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看,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真正的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电影、电视、动漫和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影视后期制作实践技能人才的空缺很大,提高学生的影视后期制作技能水平,培养其职业素养,是开设《影视后期制作》实训课程的依据,也是中职学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本文对传统的实训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创新思维,模拟工作室情景,将头脑风暴法引进实训课堂进行项目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实训课堂。
1 头脑风暴法概述
1.1 含义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思维的方法,由美国创造学家Alex F.Osbom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采用会议的方式,让参与者在一个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中针对某一个特定议题进行思考,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激发灵感,尽可能的激发创造力。
1.2 实施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20世纪50年的,美国学者首先将头脑风暴法应用到教学中,近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学者将“头脑风暴法”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训练方法推广于教学领域。实施头脑风暴法应遵循自由联想原则、延迟评判原则、以量求质原则和综合改善4个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6个基本要求:主题明确;参与者自由的发表意见;确定团队成员采取信任的态度,观点可以联合也可以修改;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发言,想法越多越好;所有的观点需要记录,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新设想;在实施过程中,不进行任何批评和评价。
2 头脑风暴法在《影视后期制作》实训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影视后期制作》实训课程中“文化遗产宣传片”教学为例,谈谈“头脑风暴法”在实训课程的项目教学中的应用。本例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2.1 确定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一个鲜明的主题能够让学生明确讨论什么问题,并能根据议题构思方案,积极思考并发言。本例创设的情景是通过威客网接受宣传片的制作任务,根据任务要求确定主题是“文化遗产宣传片”的制作。
2.2 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教学资源:依据教学目标教师需求做好项目任务书、活动记录表、评价表;准备好网络、多媒体、机房及计算机网络广播教学系统;完成学PPT、样片、视频教程的制作。头脑风暴法:简要介绍规则、实施方法。要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自觉遵守规则,积极发言。
(2)学生准备:根据需要进行分组,全班分为7个组,每组6人,确定组长。并结合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角色分工,依据项目任务书做好素材资料的收集工作。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并取好队名,在模拟学生将要面对社会竞争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3 小组讨论,引发“头脑风暴”
教师通过网络系统,首先从威客网领取了制作任务,并展示了样片。围绕样片,小组从样片的创意、内容、表现形式和技术运用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然后提出主题:制作文化遗产宣传片。明确告知学生:做好的作品可以参与竞标,但是最后只能有一个作品中标。
在这一阶段定时为45分钟,教师作为主持人参与其中,在头脑风暴进行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启发、引导,掌握讨论进程,通报进展情况,归纳部分学生发言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讨论气氛;并注意对他们设想的每一个方案进行鼓励,并准确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小组内的学生在别人设想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形成自己的设想。
2.4 进行创意汇总
由每组1名学生作代表上讲台展示头脑风暴的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头脑风暴”完成后,教师综合各小组的方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任务要求、教学知识和教学目标,由教师主导,进行综合梳理,帮助每个小组形成完整的设计制作方案。
2.5 设计方案制作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角色分工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组长组织讨论修改,按照工作流程要明确分工,以工作人员的角色来讨论,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职业意识。
2.6 作品展示及点评
为了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同时能对他人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提高素养,增加激励。设计了成果展示环节,每组一人代表展示本组所完成的项目成果,并演示讲解该组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特色。依据具体的任务要求选拔出入围作品,再次进行分析评价,最后选出优秀作品作为中标作品。
这一阶段可以作为学生对头脑风暴产生结果的反思,在每一组作品展示完可以进行教师、小组之间和组内成员的点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进一步完善作品。
3 头脑风暴法在实训项目化教学应用的优势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性考核。在设计过程当中学生随时提问,教师解答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的作用。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和竞争意识的培养,使课堂变成多对多的交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时的利用率。具体体现在:
(1)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模拟实际工程流程,按同质分组,组内角色分工并轮换,学生相对独立又项目协作,体验不同岗位制作,通过每组自选设计方向,构思设计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建立自信,达成教学目标。(2)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主动承担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培养了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效果明显。(3)利用头脑风暴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教师将课堂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情境,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融人其中。头脑风暴教学法应用于设计类的实践教学中,能够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帮助学生将散碎的思绪汇集成有用的设计方案,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峰.头脑风暴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0)(15).
[2]李雪霞.“头脑风暴法”在设计实践课中的实施过程及其优化[J].河北:科技信息,2010,02(23)(294).
[3]于干千.让学生的头脑卷起风暴*――浅谈/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0)(23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3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各院校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花大力气进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而在众多的能力中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的最关键能力,是高职院校间竞争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办好图形图像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培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图形图像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大增,为了加强对区域经济服务,国内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相继开设了图形图像专业。但就目前调查来看,许多地方图形图像人才供与求之间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每年有大量的图形图像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而同时用人单位却由于对毕业生不满意而感到人才的紧缺。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学生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学生的多种能力,而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往往只是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中某项或某几项专业核心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得到各方面的深入发展,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核心能力,既是体现专业特色,又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可见,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学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应具有什么能力,尤其是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核心能力需要进行论证与探究,同时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专业核心能力是个人在某个专业中通过一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而形成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能力,它是个人在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他人无法模仿,具有较强知识特征和持续优势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中最关键的能力,而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需要的职业岗位群分析才能确定的。
(一)图形图像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国内相关知名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是:平面设计与制作,室内装饰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编辑。高职图形图像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IT行业的公司、技术先进型的企业、国家政府机构、各类平面广告、影视公司等从事平面设计制作、三维设计制作、网页设计、网站管理、影视后期制作等工作。毕业生面对的职业岗位在平面设计制作方向有广告设计制作员、界面设计制作员、包装设计制作员、VI设计制作员以及网页设计与制作员,三维设计制作(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方向有施工图制作绘图员、室内外效果图制作员以及影视制作方向的影视后期制作员等等。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机会升为设计主管、项目经理、网页美工师以及平面设计师等。
(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
在图形图像职业岗位群中,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既有相同相似能力又有不同的能力,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提炼,得出职业岗位群所需专业技能相同点与不同点,按照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行业人员的需要,提炼出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如下:
1.图形图像素材采集能力: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通过手绘、计算机网站、客户资料提供等不同手段,获得需要加工的图形图像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形图像素材基本加工;
2.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能力:根据基本确定的图形图像素材,通过艺术设计、个性创意确定图形图像制作的基调,用一些专业的工具软件,展现图形图像制作后的成果,同时进行作品输出。
3.展示能力:能通过计算机网站及网页设计制作展示作品,展现自我。
三、高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它具有一定的特点,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模仿本科院校,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出的人才不具有特色,应用能力偏弱。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了过多的专业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泛而不精。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软件操作为主,不注重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不具备职业岗位中所需职业能力,从而无法在工作中胜任实际的工作岗位。
(二)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的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转型而来,不具备专业所需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同时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职能能力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三)实习实训条件不足
由于图形图像软件更新换代较快,软件版本的升级意味着对教学环境和教学备的要求较高,由于专业建设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以及软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同时,由于行业特点,大部分图形图像相关的企业规模较小,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合作水平不够深入,对学生后期的顶岗实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高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一个比较突出问题。学生就业竞争的着力点是其具备的能力,而能力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专业核心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校获得过硬专业核心能力,在人才市场上突出竞争优势和在工作实践中具有持续竞争能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及学科发展动向,形成以“实践应用型”为导向的高职图形图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走访毕业生,行业专业家座谈等形式,对就业核心岗位进行分析,归纳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图形图像制作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专业技能,即平面设计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室内外装饰设计能力,以此作为转化专业学习领域并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围绕专业的三大核心能力将知识进行重组、序化并转化为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进行课程改革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及要达到目标。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与企业需求、行业标准相结合,课程内容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实际授课中,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依照企业的项目开发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为了达到课程目标,需要做好课程考核方式。摒弃传统的笔试考核形式,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多元化的考核。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
教师是教学的根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让专业教师加强企业锻炼,定期进行业务进修、学术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训;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引进企业一线优秀专业人才。
(四)加强校企合作
为解决教学条件滞后,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与当地的图文印刷以及设计类企业联系,与企业合作在校内设立经营实体店,这样也即可满足企业的营利目的,也解决了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不足的情况。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需求与企业的需要,与企业共同设计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以及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实训等等。课堂可以由企业中设计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即可以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双赢”。
加强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缩短企业人才的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竞争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高职图形图像专业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建设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等,把专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2]杨哲,张洪江,宋权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3).
[3]焦万鹏,沈鹤.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14-02
近年来,社会动漫专业人才需求量骤增,职业院校动漫专业发展迅速。我校作为广州市中职学校最早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之一,把动漫专业按照市重点专业的标准来建设,以“五个对接”为指导方针,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标,以提升教学效率为途径,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从校企合作入手,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担任授课教师;认真规划了专业教学内容,实施了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动画影视制作课程是动漫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而动画影视制作课程的核心内容为After Effects(以下简称AE)软件的教学,并辅加Flash和Premiere软件。AE是IT行业认可度和知名度都较高的影视制作软件,可以说是行内的影视制作标准软件,具备兼容性好,外挂插件、滤镜丰富齐全,制作效果一流[1]。但要求使用者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只停留在对软件的使用和掌握上,难以站在较高的层次对软件进行审视,或者站在行业的角度提高技能。因此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基础模块、特效模块、特效素材和技能竞赛四个不同的能力模块,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1 基础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在职业培训教育领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拥有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培训方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主要功能强在于强调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中心,让学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达到学会自我学习的目的。学生最终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的自主探索,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和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大脑和动手共同参与,因此是一种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教学法[2]。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在进行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被不断运用和发展,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广州的职教改革,提得最多的也是这种改革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技能能力方面起着重要和有效的作用,因此逐渐被职业教育界和培训行业的专家所接受。
软件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共性和通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是介绍软件的界面功能,其结果将使得影视制作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呆板无趣,学生很快就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加上软件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每年都有新版本出现,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出现力不从心,跟不上软件的更新速度,只懂软件的界面功能,而不能掌握软件在影视制作行业起的作用。针对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基础模块的教学过程摒弃传统的“界面功能”介绍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为基于任务的教学和借助任务的教学两种形式,两者的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同,教师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在基础模块的教学中采用的是基于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课程任务其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任务前先将本次课程要制作的最终效果展示给学生观看,尽量做到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角色;任务中就是分解任务和做到细化,教师可以充当指导和解决问题的角色;任务后就是学生的作业或者作品展示。在任务中的阶段还可以分为基于问题解决和基于项目活动的两种教学方式。该学法节省了本课程基础知识能力模块的授课时间,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2 特效模块的训练方法采用“量变引导质变”的原理
根据哲学规律“量变到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学生的学习更要遵循这一个规律和循序渐进,AE的学习对用户的艺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作为非艺术设计特长的中职生,甚至可以这么说,连文化基础课都相对薄弱的中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在基础能力模块学得较好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就遇到了学习瓶颈。因为在第一次阶段,学生只要肯付出学习的时间,加上教师的指导,基础技能是都可以弥补的。而艺术素养非“一日之寒”,连教师也可能存在这方面的缺失。因此在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训练,教师也要在平时自我提升中,注意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3]。
本校提出两种解决方法,一是聘请行业专家讲课,特别是动漫公司的职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讲座。二是开办影视欣赏第二课堂,通过本专业的教师精心准备影视作品,以电影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在广州现有多媒体充裕的教学条件下这是较容易做到的,笔者经常截取影视节目如《阿凡达》片段、《唐吉可德》片段、《哈利波特》片段、《电影频道》片头以及《天气预报》片头等,主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影视片断的特效使用,假以时日,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会达到教师预想不到的高度。
特效应用模块为AE中软件功能中最为重要的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个模块分成“色彩调整”、“噪波”、“运动规律”三大块,同时也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借助任务,通过大量的实例训练使得学生形成对特效应用的惯,对色彩搭配也有一定程度的熟练,大概了解什么色彩应用于什么样的场景,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实现有迹可寻的“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3 特效素材采用“商业案例”的方法形成教学库
困扰动画影视制作课程的最大瓶颈就是学生得不到商业案例的训练,只能停留在教材范围内的案例学习,就算把教材的案例学得再好,也可能只是“纸上谈兵”,笔者是这样认为的,以学习软件界面功能为主的教材很容易过时,学生较难与最新软件版本同频,也难学到现时最新和最流行的技能,从而造成真正能力的提升受阻。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通过教材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总结和综合运用前面基础能力模块和特效应用模块所学的技能和知识。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学案例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本专业教师主动出击,深入市场,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主动与本地区的影视动画公司取得联系和合作,利用假期时间进入公司实习,有能力的教师甚至参与到公司项目中,了解项目管理和任务分工等细节,其主要目的是得到真正的商业项目训练,再将已经没有版权利益纠纷的商业项目带回到学校,指导学生进行商业项目的实战[4]。如果与公司联系不够顺畅,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影视培训班,如影视培训市场比较有名“水晶石教育”,广州也有分教点。总的来说,教师要保持与社会接触,了解行业发展,而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教学生,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在毕业后社会认可度也会提高,教师在对本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随着学生制作水平能力的提升,本专业教研室可以成立了动漫专业工作室,面向全校普及影视制作知识,借学校搞大型活动的东风,锻炼学生能力,展示学生成果,也可以充分利用好中职学生好动的本性,引导学生有主题地拍摄短片,11级学生模仿网络流行视频的《江南Style》,拍摄和制作《中职style》,上传到视频网站,点击率不断攀升。
4 引导和激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正所谓“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 大赛指的就是职业技能大赛,从下往上,有市赛、省赛和国赛,层层选拔,这些竞赛平台都是学生施展学有所成的最佳空间,也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最好的检验,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标准和指挥棒。影视后期专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不但要熟练操作行业软件,而且要有更高层次的指标就是创造性,这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一项巨大的考验[5]。在教学中,AE与技能大赛的影视制作项目大赛规程基本对口,无论站在为校争光,还是为学生的前途考虑,教师都应鼓励有能力和有梦想的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笔者有五年以上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前几年广州市赛都是Premiere和AE作为竞赛主要使用软件,2012年改用AVID软件,2013年改用FLASH进行动画创作,AE进行制作片头和片尾并结合动画制作输出视频,虽然竞赛使用的软件不断变化,学生只要扎扎实实掌握本文所述前三阶段知识和技能,学习新的软件很容易上手,而且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近几年市赛中,指导学生参加的动画视频制作项目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有学生获得市赛的二三等奖。
5 结束语
随着企业的需求从单一人才结构向复合型转变,技能竞赛也紧跟企业需求步伐,2012年从国赛到市赛,影视制作项目转变成动画影视制作项目,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都需要相应调整。无论风云变幻,踏踏实实地从AE的基础模块认真抓起,特效应用模块不断训练,引入具有市场价值的商业案例提升技能,挑选高素质的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四个环节紧密配合,培养动画影视合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道娟.《After Effects影视特效》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电子制作,2012(12).
[2] 毕兰兰.《影视动画后期特效合成》课程设计浅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28-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社会都在转型。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要想更好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大学向应用型发展,既与地方对接又可以对接产业,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一直以来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其必要性。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对自己四年大学学习的总结验收,也是衡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量化途径与指标,它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而以艺术为基础的影视高校尤其强调实践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如果在毕业设计中能充分体现则必然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性的重要性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提到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因此实践教育就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本学院为例,作为应用型艺术类院校要求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衡量大学毕业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的综合考评手段[2]。因此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但从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却发现了众多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论文水平方面
以学院影视类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来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阐述了毕业作品的准备、制作到完成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毕业作品阐述,以毕业实践作品为基础阐述。近年来发现部分提交的论文首先出现格式错误、错别字比比皆是的初级问题;其次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3]。但是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较多的文学语言, 甚至还用了相当分量的时髦语言和网络语言;再次论文应该有理论依据,实践也是以理论为基础完成的,但是很多论文只有流水账式的单纯记录,内容方面没有理论阐述,没有参考文献,没有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学生因为没有真正完成实践作品,因此其论文可能就东抄西抄,出现毕业论文与实践作品脱节的情况。
(二)毕业作品方面
毕业作品类型单一、内容简单是毕业设计的主要问题,从近年的毕业作品来看类型主要是MV和短片,部分毕业作品从剧本到策划到拍摄都显得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特别是MV,简单拍摄一些镜头后期配一首歌曲,可能两三天就完成一部这样的作品了。但实际上如此的“实践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实践,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也不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部分学生应该是面临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就业的选择,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升学复习考试和找工作各项准备中,因而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就成了应付差事,只要能及格就好,因此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完成。还有部分原因是有些学生当初成为艺术考生并不是兴趣所在,而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单靠文化课难以考上本科院校,因此在应试教育突击培训之后考上了艺术类院校,因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好好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等到四年级时无法按要求完成毕业设计。
(三)教师指导方面
毕业设计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学生通过实践完成毕业作品,整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指导老师及时给予指正,学生才能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才能增加综合能力,才能有能力去创新。但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增加,一个老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学生在天南海北的拍摄,老师会出现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不能及时的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时,也无法保证定期的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或者无法严格的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措施
既然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和老师都分不开,那么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一)毕业生指导分组
对于毕业生数量较多的专业,可以在大四两个学期交替实习,这样就可以避免都到大四下学期实习时一个老师指导太多学生的问题了。也可以实行每个组固定一个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两三个指导老师交叉指导两三个组的制度,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老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提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也能保证学生及时地联系到指导老师。
(二)毕业作品选题
影视专业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影片+论文”的形式提交。在大四实习期开始之前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影视作品的类型,然后根据类型提交选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剧本大纲、组员分工、可行性分析等。选题报告经指导老师审核后给出指导意见,对于个别学生无法修改的选题,指导老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指定选题让其完成。在选题期间,指导老师给出严格的格式要求,格式不正确或者错别字太多也无法通过,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重视论文格式的习惯。
(三)毕业作品的分阶段检查
选题报告通过后,学生提交日程表来说明拍摄进度,指导老师按照日程表对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按时且有质量的完成作品,同时拍摄期间遇到问题老师也可以及时的给出指导,帮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即使在天南海北拍摄也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选择,如果没有阶段性的完成情况检查,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最后的作品是突击完成,这样就无法保证毕业作品的质量,学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实践学习。
(四)提交作品创作阐述
对于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完成作品之后要根据作品写出论文,对于我们学校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论文以作品创作阐述的形式提交,这是从另一个方面的实践性的体现,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可以防止学生为了完成论文从网上抄袭。但是在阐述中一定要有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必然运用到理论指导,列出参考文献。实践一定是有理论指导的,在实践之前一定是有理论支持的,大量的实例作品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而这样的作品阐述才有理论依据,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五)教学中的实践
事实上毕业设计与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在大学期间对每个学生多加关注,即使当初是临时抱佛脚而考进来的学生,也说明其是有一点能力的,否则是无法拿到艺术类的合格证的,因此引导这些孩子在大一、大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信好好学习,自然就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交上满意的答卷了。
总之,对于应用型艺术类高校来说平时的教学就要注重实践,不能单单在毕业设计时才强调实践。同时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其综合性、创新性,这样在毕业设计加强管理、制定且严格执行好毕业设计指导流程,一定会提高影视艺术类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目前,有些高校的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数码影视、动画等专业分别归属不同的学院,师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设施也散落于各个学院。使设备、师资等教学资源分散。
(二)资金有限,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实验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实验时要4-5人组,而有的一节课只能有一个小组上课。因此,实验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地。
(三)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共享度低
有影视制作类课程的相关专业散落于不同的学院,各个学院都要新建或扩建自己的实验室,造成重复投入,资金分散,各自为阵,不能共享;即使是将相关实验室建在其中一个学院,仍存在共享度低的现象。
二、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一)管理体制
探索建设资源共享实验大平台的影视制作实验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挂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兼任实验中心主任,统筹协调相关学院、专业影视动画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教学改革,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及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设常务副主任一名,负责实验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和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
学校将相关学院所有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全部下达给实验中心,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实验室的建设资金也全部投向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经费也由学校统一划拨,作为面向多学院、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实验平台,实验中心的建设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克服了分头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形成了规模效应,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了实验室工作的整体水平。
实验中心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管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践带教、学校影视服务等岗位之间定期轮岗,使教师能在实践岗位得到锻炼,继而把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案例传授给学生。
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和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执行良好。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流程》等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措施和开放方案,实行实验场所全部开放、实验时间全时开放、实验内容全项开放,使用效益好,资源共享度高。
(二)教学理念
确立以学生为本、强调自主学习与实践促进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主动学习与开展研究。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广播电视新闻类课程,以媒介调查的结果和业界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
实践促进则是一方面通过讲座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传媒工作者到中心来举办讲座,传经送宝,或组织学生到传媒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以传媒工作者为师,感受媒体一线的动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媒实践,积极向媒体投稿,参与媒体的节目制作,参与各项传媒技能竞赛,如校园数字媒体大赛、参与学校有关重要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践行“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实验中心与实习基地的有机对接,使校内的媒体实验教学与校外的媒体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地方主要媒体、广告公司等传媒机构合作,共建媒体实习基地,作为实验中心的有机延伸。实验中心和媒体实习基地一内一外,形成互补的平台,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中心面向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杏林学院和各专业师范类本科生开设了摄影、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等17门实验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共计96项,年实验人时数达3万。
(四)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过去单纯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梯级实验课程建设,建立了基础验证实验与综合应用实验相结合、规定性实验与自主性实验相结合、传统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相结合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1.第一层次:基础型实验-- 操作训练平台
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最基本要求设置,以个人为实验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基本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实践技能。其实验特点是按认知规律、实际工作流程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教学,以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技能的训练为主。如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和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等。
2.第二层次:提高型实验―能力培养平台
提高型实验建立于基础型实验基础上,综合了基础型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促进各课程和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为创新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其实验特点是以小组为实验单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自选题材,自拟稿本、自行拍摄编辑、独立完成制作与包装。如新闻摄影、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等。
3.第三层次:研究型实验―社会创新平台
这一层次的实验是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利用面向学校工作或社会的指导性任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其实验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作为任务驱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如为企业制作宣传专题片、广告,为学校制作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为电视台制作综艺片等。
三个层次的实验虽然有不同要求,但又互相融通、渗透和促进,体现了在实验教学中既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养,还积极服务地方、产生综合效益。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到应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五)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分析法
在实验之前播放一个电视成品给学生观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向学生演示编辑过程,分析编辑技巧。再将编辑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来进行操作,模仿练习,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时强化,而且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演示示范,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制作过程演示和高屋建瓴的技巧点拨,将学生引入专业制作的领域,进一步掌握技术的运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如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施之初,就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独立完成一个电视新闻报道,每个摄制小组独立完成一部电视专题片,并从选题、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拍摄计划、拍摄提纲、拍摄、编辑、后期制作等环节进行监控、辅导,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这样,学生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就有了目标。优秀作品上传到中心网站供大家欣赏,又激励学生将作品做成精品,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项目教学法
指导学生参与一个真实的传媒实务项目操作,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这样的真实任务有:学校或学院介绍专题片,学校的专业教学电视片,承接的校外制作项目如企业宣传片、公益广告、企业广告,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直播、转播和采访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社会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小组协作学习
电视传媒类实验有其独特的组织特点,即它的协作性。一部综合性的电视节目制作,必须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在这个小组中,编导、摄像、编辑、主持、配音等工种有相对明确的分工,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5.互动式教学
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互动: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资源、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通过媒体创作活动建立互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团队实验项目的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三是实验中心与媒体机构互动,通过与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积极互动,引领学生走进传媒业界,实验教学与社会接轨。
6.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演示各种案例,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运用实习拍摄节目、教学软件、教学影片等多种材料的观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摩中学习传媒实务的经验教训。
7.网络化教学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制作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学生通过网上提交开放性试验申请等。中心网络平台上设置教学资源的专门栏目,提供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讲义、指导书等实验教学开展的必备资料,方便学生认识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做好实验准备。在网络课程、专题学习资源、辅助教学平台资源方面,中心开发了“电视摄像与画面编辑”、“现代教育技术”、“平面设计”等多门网络课程和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辅教学材料和教师个性化的课外实验学习辅导。
(六)实验室开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