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2-11-30 13:02: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关于元宵节的诗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篇1

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8.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10.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 宵》 (明) 唐寅

11.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

1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1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14.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壬辰元宵夜咏》作者:伯永

15.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元宵夜》

1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17.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

1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宋)辛弃

19.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20.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21.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2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3.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元宵有感》

24.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曰》作者:姜白石

25.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26.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27.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28.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京元夕》作者:李梦阳

篇2

2. 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吉祥的信,温馨的讯,如意短信发给你,祝你元宵节快乐!

3. 祥瑞的鲜花为你而开,欢乐的硕果为你结,幸福的甜蜜为你而酿,平安的阶梯为你搭,祝福的短信为你而写,祝你元宵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4. 佳节共品元宵香,真诚祝福传四方,东方紫气送吉祥,南方寿星保安康,西方如来保你事业旺,北方财神送来钱满箱,真心祝愿你元宵节幸福、安康!

5. 新春是光芒的,普照你人生的每一步前程;元宵是融洽的,温暖你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我的祝福是绵长的,陪伴你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6.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正月十五吃汤圆,梦想之月为你圆。值此元宵来临之际,祝你及你家人阖家团圆、万事如意、元宵快乐!

7. 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佳节在眼前!说声珍重,道声平安,祝您元宵快乐健康,恭喜发财!

8. 今夜明月高悬,且将烦恼抛远,先吃一口汤圆,此刻快乐无边,让那温馨离弦,幸福洋溢每天,刻刻都要团圆,亲人永在身边。元宵节,无极限。

9. 张灯结彩龙狮闹,团圆欢乐一家好,家庭事业火红照,爱情友情亲情绕,平安健康都来到,真情滋润好运交,元宵节的吉祥一路抛,洒下前程更美好,洒下明天如花娇。元宵节快乐。

10. 张灯结彩过十五,欢天喜地庆元宵。一束烟花带给你辉煌一年,一碗汤圆带给你圆满的一年,一年又一年,我祝你年年精彩。元宵节快乐。

11. 烟火在空中绽放,感动在你我心中荡漾。新春的空气伴着呼吸进入心里,温暖着你我。晶莹的泪光在我的眼中闪烁,元宵节又到了,你眼中是否也跳动着感动的泪花。

12. 烟花纷飞,随着寂寥的风,欢快地舞动,晶莹的烟花,带着情谊,温暖了我的心窝,萧瑟的回忆里,因为有你,而更加美丽。祝你元宵节快乐!元宵节祝福语

13. 当主安慰我时再恶的诽谤不能使我愤怒;当主抚摸我时,再利之刀刃无法造成伤痕;当主拥抱我时,再深的痛楚都要烟消云散;当主定睛看我时,再久的委屈也要释放!

14. 张灯结彩龙狮闹,团圆欢乐一家好,家庭事业火红照,爱情友情亲情绕,平安健康都来到,真情滋润好运交,元宵节的吉祥一路抛,洒下前程更美好,洒下明天如花娇。元宵节快乐。

15. 张灯结彩过十五,欢天喜地庆元宵。一束烟花带给你辉煌一年,一碗汤圆带给你圆满的一年,一年又一年,我祝你年年精彩。元宵节快乐。

16. 烟火在空中绽放,感动在你我心中荡漾。新春的空气伴着呼吸进入心里,温暖着你我。晶莹的泪光在我的眼中闪烁,元宵节又到了,你眼中是否也跳动着感动的泪花。

20xx最新元宵节祝福语精选1. 当主安慰我时再恶的诽谤不能使我愤怒;当主抚摸我时,再利之刀刃无法造成伤痕;当主拥抱我时,再深的痛楚都要烟消云散;当主定睛看我时,再久的委屈也要释放!

2. 元宵佳节祝福你,小小短信表心意;我祝你:美满生活幸福长,升官发财事业旺;我愿你:身体健康万事吉,钞票捆捆堆墙壁;我送你,美好祝福暖心窝,元宵快乐心欢乐。

3. 元宵佳节煮元宵,糯米皮料“粘贴”到如意,丰富内馅“搜索”到欢乐,在“祝铁”锅里煮一煮,就能用“宝碗”“回收”到“幸福”,请你品尝一下,美好的滋味甜在口中,美好的感受荡漾心头!元宵快乐!

4. 喜迎元宵,送您一轮圆月!寄去祝愿,明月生辉度佳节!愿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喜喜的,是节日;圆圆的,是汤圆;黏黏的,是情谊;甜甜的,是思念;滑滑的,是日子;美美的,是生活;溜溜的,是好运;浓浓的,是祝福。元宵快乐!

6. 甜蜜元宵吃出幸福,大红灯笼照出幸运,欢乐灯谜猜出兴致,喧闹锣鼓敲出兴旺,飘香美酒喝出富强。元宵节快乐。

7. 田园诗画生明月,正月十五元宵节。歌舞升平放烟花,敲锣打鼓扭秧歌。快乐做馅团做圆,晶莹剔透蜜蜜甜。奔驰停在东篱前,开着宝马看南山。爆竹声声人康健,烟花烂漫事圆满。元宵快乐!

8. 十五佳节闹元宵,圆圆明月高高照,月儿弯弯对你笑,把酒赏月食元宵,景美人美心更美,短信祝福送一条,愿你开心乐到爆,好友团聚心情妙,佳节赏月烦恼抛,甜蜜幸福伴朝朝!

9. 十五的月亮照梦田,爱情的美酒映笑颜;十五的元宵甜心坎,亲情的暖流涌心间;十五的灯笼福寿连,和和美美庆丰年。愿你元宵节月圆人圆左右逢源,灯红爱红万紫千红。

10. 元宵佳节,汤圆月圆,时时团圆,情缘福缘,日日逢缘,心愿意愿,月月兑现,官源财源,年年有缘,祝你心想事成,龙马精神,幸福美满,元宵节快乐!

11. 元宵儿圆圆,心里儿甜甜;画一个圈圈,添一个弯弯;加两个点点,送你个笑脸;心儿再酸酸,也该会缓缓;如果还烦烦,再吃斤汤圆!元宵快乐!

12. 把幸福“包”在汤圆里,把快乐“抛”在月光里,把吉祥“放”在灯笼里,把如意“扔”在烟花里,把祝福“寄”在短信里,愿你事事顺心,大吉大利,元宵节快乐!

13. 一轮圆月寄托不了我的思念,一道霓虹湮没不了寂寞的孤独,一声叹息道不尽漂泊的无奈,一条短信包含我无尽的祝福。朋友,祝元宵节快乐!

14. 一看到你肤白如雪珠圆玉润,我就决定带你回家,一到家我就烧水给你更衣沐浴,沐浴后的你散发着诱人的气息让我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地要享用你,汤圆!祝元宵节快乐!

15. 如果天晴,我愿轻风捎去我的祝福;如果天阴,我愿薄云捎去我的祝愿;如果雨天,我愿水珠带去我的想念。祝福你元宵佳节快乐,是我今天唯一的心愿。

16. 人生路短,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遇又相知是缘分;有缘成为朋友,惜缘成为知已。结识你这个朋友是上天对我的厚爱一份缘,贵在相惜;一份情,贵在相契!祝你幸福如意吉祥安康!元宵快乐!

17. 元宵到,送你鲜花一束:有玫瑰,成双成对;有玉兰,万事不难;有茉莉,事事如意;有秋菊,年年有余;有火鹤,红红火火;有牡丹,一生平安!

18. 元宵吃汤圆,幸福又团圆,正月十五夜,月儿分外圆,佳节送祝福,花好人团圆,赏灯人欢快,汤圆味道鲜,事事都如意,鼠年好梦圆。元宵节祝福短信

20xx最新元宵节祝福语推荐1. 正月十五月儿圆,美好祝福在耳边。正月十五元宵甜,祝你今年更有钱。正月十五汤圆香,祝你身体更健康。正月十五乐团圆,祝你元宵乐连连!

2. 汤圆端上来,好运滚滚来。灯笼挂起来,快乐喜连连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名句 句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名句 句。花灯转起来,事事顺着来。烟花升起来,鸿运当头来。祝福送上来,幸福喜颜开。预祝元宵快乐!

3. 岁月的流逝有友谊的温暖,节日的问候代表朋友的心愿,祝福永远在你身边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平安幸福,元宵节快乐!

4. 佳节送来喜气多多,愿你合家欢乐团圆多多,爱情甜蜜美满多多,事业腾飞发财多多,生活幸福快乐多多,吉祥如意好事多多!元宵节快乐!

5. 走在人生路,观念朋友处,关心很投入,快乐最专注,元宵不唐突,祝愿为你福,生活没有苦,甜蜜最是多,好运如瀑布,幸福开心沐,祝你元宵幸福。

6. 锣鼓敲,烟火耀,张灯结彩迎元宵;舞狮子,踩高跷,眉开眼笑凑热闹;耍龙灯,猜字谜,七言八语来逗趣;迎紫姑,走百病,祛病延年笑盈盈。元宵快乐!

7. 正月十五月儿圆,美好祝福在耳边。正月十五元宵甜,祝你今年更有钱。正月十五汤圆香,祝你身体更健康,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正月十五乐团圆,祝你元宵乐连连!

8. 佳节送来喜气多多,愿你合家欢乐团圆多多,爱情甜蜜美满多多,事业腾飞发财多多,生活幸福快乐多多,吉祥如意好事多多!元宵节快乐!

9. 正月十五的祝愿,是热气腾腾元宵中最为浓香的甘甜;正月十五的祈盼,是寂静池塘里最为鲜艳的那朵莲;正月十五的惦念,是过元宵节的时候,想起你,希望看到你幸福的笑颜!

10. 冷冷的冬天,键盘上的手指也都有点不听使唤,可是,我寻爱的心,真的没有变。一直在这冬天,许下我最真的愿望,元宵节快乐!

11. 月圆,人圆,元宵圆,事事满圆!花好,灯好,焰火好,好事连连!在元宵圆夜的此时此刻,我心中有那份牵挂,捎给远方的你,愿幸福永远与你相伴!

12. 元宵到,送你一盏彩灯,愿照亮你幸福的家庭,照亮你光辉的前程,照亮你甜蜜的爱情,照亮你红火的日子,照亮你健康的身体,照亮你平安的一生!

13. 最好喝的酒也许不是最贵的那瓶,因为买得到酒却买不到心情。最好的朋友也许不是联络最多的那个,而是在特别的日子记得你的人,祝元宵节快乐!

14. 但愿我寄予您的祝福是最快,最早,最精彩,最难忘,最迅速,最具分量,最有盼头,最百看不厌,醉生梦死,罪大恶极,最后通牒祝你元宵节最最快乐!

15. 月上柳梢头,花灯溢彩流。人潮熙来往,指点玉琼楼。圆月当空挂,思念垂几愁?愿君共婵娟,福泽长千秋。恭祝元宵节快乐!

16. 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甜甜的甜甜的鲜灵的汤圆,满满的满满的盛给你一碗,装上我美美的美美的祝愿,元宵夜你一定要笑开颜!

17. 给你一碗元宵,从此不再伤悲,生活没有泪水,前途属你最美;给你一碗元宵,从此幸福伴随,全家合合美美,生活有滋有味。祝元宵佳节快乐!

18. 月圆之夜,赏灯观月,品味汤圆,家人团聚,聊人生百态,道世间情缘,惦记远方亲朋,祝福你我传送,元宵节之际,愿你和你的家人能过的快乐!

19. 群星闪烁,点缀这欢聚时刻;月光皎洁,照亮这温馨之夜。彩云飘吉祥,幸福不忧伤;佳节情味浓,祝福共分享。祝您元宵节快乐!

20. 爱耍龙灯,爱舞狮子,爱吃元宵,爱过节,更爱把真挚的祝福送给你,我不是神马无聊的骚扰信息,我的出现永远给力,我是祝福短信,预祝元宵佳节快乐!

21. 风清月高树梢头,月华如水,祥云升人间。灯红酒绿喧哗里,汤圆露白寄情意。人生得意须尽欢,举杯换盏,醉酒醉思念。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22. 庆元宵,贺元宵,又是一个好元宵;过元宵,闹元宵,家家欢喜家家笑。朋友,元宵节到了,但愿你亲人总团圆,家人永开怀,爱人永相伴,笑容永不变!

23. 烟花点燃四季的激情,花灯照亮岁月的安宁,元宵快乐是祝福的深情,好运在圆月旁边开心飞行,吉祥陪伴你一直不停,祝愿元宵佳节好心情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名句 句好词好句。

篇3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篇4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元宵节了,而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诗词歌赋中的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数不胜数,例如唐代张萧远的《观灯》,“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白居易的“灯火家家市, 笙歌处处闻。”秦观在《念奴娇》 中写道:“花灯家家罗列, 来往绮罗, 喧阗箫鼓, 达旦何曾歇。”最有名的要数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卷六 “元宵” 条里说,正月十五,汴京不仅华灯火树,争奇斗艳,而且“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朝张岱《陶庵梦忆》 卷八记龙山元夕放灯盛况时写道:“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从古代文人的这些文字中,我们便可以一窥当时元宵节的盛况。

元宵节各地习俗

元宵节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由来已久,而因猜灯谜引出来的奇妙故事更是数不胜数。相传王安石少年时赴京赶考,在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虽然相当有才华,却也被难住了。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一见大喜,当下以招亲联应对出,主考官大惊,于是录王安石为进士。王安石归乡时又路过那户人家,得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主人一看,真是珠联璧合天生绝对,立马招为女婿。于是,一副对联,成全了王安石的两件幸事。

如今,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在全国各地仍然流行。例如广东省南雄闹花灯时, 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戴, 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其实是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元宵节的时候,山东省淄川县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河南省襄城县元宵节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陕西省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 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 称之为“添油”。

特色汤圆美食

随着时代的变迁, 很多复杂的元宵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元宵佳节, 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的吃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水煮元宵: 煮元宵时要多放些水, 水烧开后将火调小, 见水面有轻微的滚动时, 便可将元宵下到锅里,文火煮10分钟后,元宵都浮在上面,松软了即可起锅食用。

2.油炸元宵: 先把元宵煮熟晾凉,然后再炸,这样不会炸崩了皮,同时也省油。如果炸生元宵,最好先放在鸡蛋清里滚一下,再放到油锅里炸,这样既安全,又能使炸出的元宵带有鸡蛋味。炸元宵时,需不断地翻动,以免炸得不均匀。

我国各地有不少做工精细的风味汤圆元宵, 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

1.上海擂沙汤圆。 擂沙汤圆是上海著名小吃, 已有70多年的历史。以大红袍赤豆 ( 红小豆) 煮熟后磨细, 将带馅汤圆煮熟, 外滚豆沙而成, 其特点是形美色艳, 豆香宜人。

2.宁波猪油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 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 汤圆皮薄而滑, 白如羊脂, 油光发亮。 苏州五色汤圆位于苏州吴门米粉店, 以糯、粳米粉镶配, 包以由鲜肉、玫瑰猪油、豆沙、芝麻、桂花、猪油等五种配料制成馅心。这种汤圆甜咸皆备, 为脍炙人口的江南风味。

3.成都赖汤圆。上世纪初简阳人赖源鑫到成都挑担卖汤圆, 因其汤圆质好、味美, 被人们称作“赖汤圆”。 这种汤圆选用上等的糯米粉加水揉匀, 包上用芝麻、白糖、猪油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的特点是香甜滑润, 肥而不腻, 糯而不黏。

4.四川心肺汤圆。四川彭水县的风味小吃, 以糯米粉制皮, 将豆腐干、 冬菜切碎, 用猪油炒后制馅, 煮熟配上卤煮的猪心、猪肺及多种调味料而成。食用时, 再调以葱花、蒜末、花椒粉、辣椒等作料, 鲜香可口。

5.长沙姐妹汤圆。长沙一家餐馆的著名风味小吃, 已有60多年历史, 由于早年经营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 故此得名,其制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浆,取粉制皮,用枣泥、白糖、桂花做馅。其色泽雪白、晶莹光亮、小巧玲珑、香甜味美。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