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06 06:0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绩效审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绩效审计论文

篇1

绩效的衡量方面,英国没有完整的绩效指标和标准,通常是参照使用各个行业的指标和标准,由审计人员在进行检查时,根据谨慎的职业判断,选取指标进行绩效评价。

一、英国外部绩效审计

(一)外部审计机构。在英国,会计师是指会计机构协调委员会所属6个会计职业协会的会员。这6个会计职业协会为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财政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

这些外部审计机构的会员单位,既按照英国的审计准则开展私营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及绩效审计,同时也承担政府委托,对私营企业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开展绩效审计。无论是对私营企业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审计,没有固定的、统一的绩效评估指标,指标的选取取决于绩效审计服务的目标对象,即私营企业委托诉求和政府公共服务目标导向。

(二)外部审计绩效评价。外部审计绩效评价,通常会经历以下五个过程:

1.与公司管理层达成绩效审计目标。掌握公司董事会或委托人的委托意愿,与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充分沟通,了解绩效审计要实现的目标,详细确定绩效审计需要达成的具体任务内容。

2.确定绩效评价的标准值。绩效评价标准值通常有包括:公司或部门的期间预算;公司管理层的预期或期望;公司所处行业的水平;委托人特定目标的评价标准。

3.绩效审计实施。结合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对照绩效评价标准值,实施绩效审计。实施过程还一般包含以下部分:一是了解实际经营情况、绩效评价预期和绩效监管情况。二是进行绩效考核,可以依托如毛利润率、净利润率、平均收款期、平均付款期、流动比率、现金营运指数等财务管理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同时评估这些指标与绩效考核评价的相关性、可信度。绩效考核除利用财务指标外,还可以分析使用企业行业指标或特定指标。如对BKV运输和仓储有限公司公司绩效考核利用了对省内运输指标,每一员工应记工时,省内运输的次数和每次使用的平均劳动时间数;对省际和国际运输指标,平均运输的重量,每次运输的平均里程,每次运输平均价格和BKV作为的提成比例;产能利用指标,跟踪和监督统计数据以显示可获得的产能,以及已利用的储存空间和已利用的分段运输能力,可利用的货车数量以及已利用的数目。三是得出绩效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师意见。

4.绩效审计评估。重新回顾绩效审计目标的适当性、与公司管理层期望能否吻合和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度,评估绩效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如果发现绩效审计目标与评价标准的重大差错或疏漏,应再次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说明补充或修订审计目标、绩效评价标准的必要,取得公司管理层的认可和支持,增加补充审计程序。

5.绩效审计评价报告。绩效审计报告虽无固定的格式,但通常报告中会包含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方法,然后主要报告绩效审计结果,并阐明审计的依据和结论。

二、英国政府绩效审计

英国是目前国际上较早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国家之一。目前英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审计体系。

(一)政府审计机构。英国主要的政府审计机构包括国家审计署、审计委员会、北爱尔兰审计署、苏格兰审计署和威尔士审计署。

英国下议院设有公共账目委员会,国家审计署的主计审计长负责向该委员会提交审计报告,公共账目委员会根据主计审计长的报告制定听证会计划,不受政府的限制,在听证会期间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主管人员都要出席听证会,回答相应问题。

(二)政府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1.法律依据及基本原则。1983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审计法》,赋予主计审计长开展绩效审计的职责。在20__年更新了《绩效审计手册》。审计手册中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公正性,严密性,客观性,独立性,责任,增值性,沟通协调;建立了适用于所有绩效审计项目的循环程序。建立了贯穿于所有绩效审计项目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应考虑下列各项要素,并对其进行充分研究。这些要素包括:

(1)审计准备。选择恰当的审计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和风险管理制度;对审计中需回答的问题予以清晰归类;适当的审计方法体系。

(2)审计实施。取得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提供简洁明了的审计信息;组织好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有效审计信息。

(3)跟踪检查。实现增值并扩大影响;建设性的事后检查和质量保证工作。

2.考评的对象和实施方式。

英国政府为保证公共支出目标实现,每年对一些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考评。从公共支出角度看,英国政府绩效评估主要是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开展,其绩效考评的对象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及其管理的项目,包括对政府部门开展的绩效考评,对基层单位开展的绩效考评,以及对政府预算投资项目开展的综合性考评。财政部代表政府与公共部门签订服务协议,审计机构负责对公共部门服务绩效的审计,组织形式也各有差异,有项目由政府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评估,有的委托外部审计开展绩效审计,并聘请一些专家参与咨询,并相应提出建议。

3.考评内容。考评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对支出项目的效果考评,主要是考评公共服务支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二是对支出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考评,主要是对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考评;三是对支出项目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进行考评,主要是对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状况考评;四是对支出项目社会影响的效果进行考评,主要是对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形、无形效益和结果的考评,重点是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等宏观方面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考评。

这些考评的目标都紧紧围绕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进行,这些目标都在政府公开信息中进行。如苏格兰政府公开信息中包含了政府公共服务目标导向的五大目标,宏观目标确认和领导能力;有效的合作伙伴;管理和责任;资金使用;绩效管理。苏格兰绩效审计也就围绕这五方面进行,绩效审计又没有固定的标准,在绩效审计手册中也体现出力求避免对如何成功实施绩效审计作出过多的硬性规定,利于不同项目或行业往往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如对纳入国民保健计划的手术室进行审计时,应考虑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设计和目标的符合程度;建筑质量和维持成本;诊治病人数量;适用手术器具的配备程度;整洁度;利用率;手术安排清单;取消手术的频率和原因。

4.英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评价没有固定标准,所以审计师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可以灵活选取具体审计对象的行业标准、公众调查结果或专家研究成果作为等评价标准。

(1)以行业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包括国际行业标准和国内行业标准。如20__年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提供公共服务情况绩效审计,依据全球独立标准计量研究结果,即国际上公共服务热线部门66%开支用于人员工资作为标准,将英国各部门77%费用支出用于人员工资的情况与之比较,指出英国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热线中心的人员工资在费用支出中比重较大。依据国内行业标准,即84%的来电在20秒内得到应答是合理的作为标准,检查发现,有的部门100%实现20秒内应答来电,有的部门只有38%实现20秒内应答来电,公众平均满意程度最低71%,最高99%。审计得出结论:各政府机构所提供服务的社会满意程度不均衡。

(2)以社会公众调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同样是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提供公共服务情况的绩效审计,审计人员以“公众是否愿意通过拨打电话来获得商品和服务”这个主题,对部分社会公众进行综合性调查。调查表明, 60%的公众愿意通过电话获得建议服务。审计以此为依据得出结论:公众对公共服务热线满意度较高。

(3)以专家研究成果和意见作为评价标准。如中央政府工程绩效审计,参考专家研究报告,指出英国建筑领域存在法律不完善、建筑合同非标准化、某些建筑工程效率低下、拖工期、超概算,甚至出现工程质量差情况等问题。

三、英国绩效审计的借鉴

1.绩效考评得到了很充分的应用,成为重要的考核依据。绩效考评的结果成为调整政府长期经济目标和计划的依据,也成为财政部门对各政府部门制定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还作为国会和内阁对各政府的行政责任制落实的重要依据,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企业内部也广泛开展绩效审计,服务于企业的审计目标。

篇2

二、构建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建立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有效的考核和评价科技资金使用产生的效益和效果,有利于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也为审计人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提供有效依据,在指导和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和指导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当前,我国试点地区开展的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大都处于试点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评价指标各式各样、评价标准差别很大,亟需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有利于节省审计人员工作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可以规范绩效审计基本工作流程,缩短审计现场工作和数据分析时间,精准提炼审计结论,节省审计工作成本。

(三)有利于相关部门开展资金绩效管理和考核。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项目、资金分配和管理过程中也在大力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审计部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发挥结果导向作用,以审计建议和意见方式为上述部门开展资金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四)有利于促改革、调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通过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科技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形成的新产业、新品牌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政策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优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更加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三、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资金扶持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和效果做出的标准性限定,可以为审计人员评价被审计对象的成绩效能提供标准,一定程度上能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构建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独立客观原则。评价指标应客观存在,指标内容应提前限定,不受任何人的主观影响,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并评价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效能和效果。相关有用原则。评价指标设定应紧紧围绕审计工作目标,只有按照审计目标来进行设定和选择使用,才能正确确定审计评价标准,达到预期的绩效审计效果。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科技项目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政策规划等各个方面,要全面的反映地方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就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获得使用各种指标。易于操作原则。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易于采集,易于理解,使用方法简便易行,合理控制成本,能满足横向与纵向分析研究需要。长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科技项目有的见效很快,有的需要长期才能见效,因此建立指标体系要兼顾短期效益指标和长期效益指标相结合。

四、构建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科技项目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能否量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计量性指标,这类指标值可以直接用数值或比率表示;另一种是说明性指标,这类指标不能通过计算分析评价内容,一般采用专家评议、调查问卷、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对此,我们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采用“1C&3E”的模式,即:合规性(Complianc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并以此模式来研究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合规性指标。合规性是检查有关主管部门或项目单位对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要求的遵守情况,是对履行遵守法律法规或承诺的评价。具体包括项目立项情况、项目承担单位申报资料真实性、合规性以及企业诚信情况,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但也应设定一些定量指标。1.计量性指标。合规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比、财政拨款到位率、项目进度比、验收比例等。其中,项目立项比、财政拨款到位率和验收比例指标反映的是科技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情况的指标,项目立项比是项目立项数占企业申报项目数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管理是否规范;财政资金到位率是实际拨付财政资金占应拨付财政资金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资金拨付的效率;验收比例是项目验收数占项目立项数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的验收管理情况。项目进度比,是项目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额的比例,反映项目单位是否按照合同规定进度开展项目研究。2.说明性指标。主要关注项目立项的规范性、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审查设立的项目是否经过集体讨论、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资金分配是否按照政策规定在合理范围内;对申请的项目是否组织内部审核、专家评审、中介机构评估等;完工的项目是否经过验收,是否按照合同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二)经济性指标。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预定目标,检查经济性,重点是分析审查科技项目的可行性,科技资金的投向合理性,以保证科技资金的投入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取得最大的收益。1.计量性指标。经济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项目资金使用率、财政投入乘数、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其中,项目资金使用率反映项目实际使用金额占项目投资总额的比例,反映科技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科技投入;财政投入乘数反映财政投入后带动其他资金投入总额占财政投入金额的比例,反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后起到的杠杆效应;内部收益率反映项目收益情况,根据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考核评定;投资回收期反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后回收弥补项目投入的期限,期限越短越好。2.说明性指标。主要关注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方向,是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重大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需要,是否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合理性,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篇3

消防部队当前的各种审计业务类型,有的注重查错纠弊,有的注重节约资金,有的注重规范程序。大部分审计工作注重的是过去和现在,对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将来的影响很少关注,这就必然导致现存审计业务模式与消防部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无法满足部队发展要求。而绩效审计不仅关注到各种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同时还关注到经济活动产生结果对未来的影响,它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审计方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当年审计工作逐年加强的趋势下,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适应部队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和必然产物。

2.绩效审计是科学衡量消防部队经济管理情况的有效手段。

绩效审计其主要特点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于消防部队来说,经济性就是要求以最低的经费、物资投入获得一定的设备、物资购置或装备、营房建设等成效;效率性是指在经费、物资投入或人力消耗一定的情况下,力争取得最大建设成效或实现最大既定工作目标,或者是在实现一定工作目标时使所需投入经费、物资或消耗的人力最少;效果性是指既定的工作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一项经济活动对后续工作预期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通过绩效审计的三个方面的考量,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部队经济活动及经济管理的最为真实准确的情况,能够有效促进各级消防部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管理工作。

3.绩效审计是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途径。

在常规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下,对领导干部的评价衡量多是从合规性、合法性方面衡量,缺少了效益性、效果性的评价,即使一些评价的规定制度对其有所涉及但也存在不够全面、细致的问题,可操作性不强。绩效审计的效果性评价恰好可以作为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有效补充,通过效果性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当前消防部队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有关的决策和管理行为的后续影响,对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提供有力证据和参考,避免了经济责任评价中的片面性和主观臆断。

二、开展绩效审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绩效审计标准制度未建立。

目前消防部队还没有有关绩效审计的标准制度,绩效审计的方法、程序,特别是评价标准无相关依据。又加上影响绩效审计评价的因素较多,没有统一可用的评价量化细则,不同的衡量标准,会导致评价结果产生较大差异,造成了制度难建、标准难出的现状。

2.绩效审计方法技术缺乏。

由于绩效审计面对不同的审计项目需要不同的评价衡量标准,相对专业的方法技术也比较缺乏。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无法根据审计业务实际,选择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过程中,除采取常用的查询、座谈、分析等方法外,对项目建设效益、效果及其长远影响没有具体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选择,审计人员必须更多地采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衡量,也导致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3.审计人员素质与绩效审计要求不相适应。

绩效审计不同于其他常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除一般的财务知识外,审计人员更应当掌握当前消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部队建设的发展方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被评价审计项目在部队整体工作中所占的地位和影响,能够客观中肯地判断所审计项目的真实情况。当前消防部队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相关知识、经验缺乏,部分基层审计人员多数为“半路出家”,有的甚至不具备独立开展常规审计业务的能力,开展绩效审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消防部队开展绩效审计的方法与对策

1.建立完善制度标准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展绩效审计必须建立完善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标准体系,规范审计工作程序,细化绩效评价,使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具备规范性又有可操作性。如在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中,除对项目建设的规范性、合法性评价外,还可以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前期论证情况及其影响)及经费投与建设成效(主要考核其经济性)、举债情况与正常经费的比例及是否影响正常工作(主要考核长远影响及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评价考量建设效益。

2.探索完善审计技术方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

消防部队如开展绩效审计,应当对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总结完善相对应的审计技术方法,以便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症下药”,避免出现失实评价。笔者认为,可结合当前经济责任、预算执行、基本建设、物资采购、信息化建设等各类审计业务,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关的审计方法技术,提高绩效审计水平。如开展上述审计项目中,可结合审计项目实际,采取常规评价与后续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或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发现和纠正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提高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使绩效审计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客观实际。

篇4

2.公共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因为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所以在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标准上就会不统一。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都要在工作开始之前,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协商衡量标准问题。这样绩效审计人员就很难保证其公正、公平的立场。

3.审计工作人员配置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评价方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现代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统计、审计方面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要对项目工程设计、经济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熟练精通。这就要求审计机关总体知识结构平衡合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我国当前审计人员大多数为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才相对缺乏。

二、对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1.制定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绩效审计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健全法律依据,审计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审计,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把绩效审计制定下来,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才有法可依。首先,要认真总结在绩效评价方面取得的经验,结合财务审计准则,制定出比较系统、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因为绩效审计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同时也可以分别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各个行业的准则。其次,建立、完善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公共支出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公平地体现指标的科学性。

2.完善绩效预算制度。政府拨款要看到效果是公共支出绩效预算制度的本质,在学术上称绩效预算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预算。绩效审计预算中的“绩”字是指政府相关部门都办了哪些事,而“效”则是指政府部门办事的结果和取得的成绩。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干成哪些事,预期将要达到的效果怎样,来衡量拨款的依据就是绩效审计预算。完善绩效预算制度至关重大。

篇5

2国内研究现状

2.1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视角

何芹(2009)针对目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流两大类指标,即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两者的独立运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袁广达(2007)建议以货币方式作为计量单位,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视角,考察资源耗费、环保成本等方面评价绩效。并且参考《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使用效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等维度评价环境保护的效益。黄溶冰等(2012)从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6个维度来定义绩效,并且对每个维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贾卉(2013)建议可以运用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进行评价。

2.2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刘晔、窦国栋(2007)以山西省污染防治资金为例,强调制定了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与项目的效益审计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将标准划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定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等;定量标准主要包括计划概算指标、部门或行业绩效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等。何芹(2009)指出,评价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真实合法、环保公平以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尺度,它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绩效指标的具体标准等。刘长翠等(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结果显示,69.39%的被调查者参照其他行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18.37%的被调查者将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2.3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刘晔、窦国栋(2007)以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为例,认为效益审计分析评价的内容复杂多样,应该采用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全面、深入的进行审计评价,例如价值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程亮等(2012)在其构建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中建议,对项目效果层次的评估可选用系统分析、专家评议、文献调查法、横向对比法、费用效果法等;对项目影响层次的评估可以选用规制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先后对比法、横向对比法以及系统分析和专家评议等方法。杨玉楠等(2010)认为绩效的评估适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可持续运行的需求。袁广达(2007)认为环境效益评价中,可以运用“因素量化法”把一些与环保资金相关的非计量因素进行量化,并且按照其影响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进而运用“对比分析法”与有关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王爽(2012)建议环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可以选用沃尔评分法、模糊数学分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方案比较法等,并且举例说明了沃尔评分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2.4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房巧玲等(2000)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环保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模型。模型涵盖了作为一个系统的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绩效的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系统反馈回路,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关注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运作转换过程的指标———合规性、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输出的指标———环保的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万寅婧(2012)以江苏省节能减排(重点污染排放治理)专项引导资金为例,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包括从投入、管理、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在内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并且对应模型的三个方面构建了有三个级别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孙童等(2007)分析评价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该办法坚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以及实施管理情况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袁广达(2007)借鉴《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议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强(2012)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到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首先使用德尔菲法、文献调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基于此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篇6

对医疗设备相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审查和客观评价,优化医疗设备运行的有效途径,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在投资决策、使用管理、维护与保养、运行调配、报废等环节上的薄弱点;提高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审计范围

单价5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纳入审计范围,审查一年中经济运行、设备管理等情况,以此来评价其运行能力的真实性、经济性、效益性。

二、审计方法

(一)常规审计

以医院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中涉及的设备科、财务科、临床科室等部门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使用的流程和环节,对临床资源配置、资金取得、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由相关部门提供书面材料,包括设备名称、编号、购置日期、折旧年限、购置价格等基本信息;设备购置、维修等管理制度;设备有关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从成本核算体系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调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医疗设备样本的医疗收入、工作量和各项支出(主要是折旧费、人员工资、水电气费、耗材费等)、设备采购价、折旧年限等相关资料。按年统计汇总每台设备的收入、使用次数、折旧费、维修成本、耗材费等,进行数据处理与核实(主要是检查治疗人次、收入指标)。对于存疑的数据,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以避免分析结论有误。

(二)重点分析

对医疗设备运行成本和运行效益的绩效审计,按照审计项目所需评价效益事项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通过年现金净流量、单位边际贡献,年保本人次、安全边际量、净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进行设备成本和运行效益的分析,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对设备购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评价。

三、审计过程

(一)审计步骤

一是审前准备。初步了解医院医疗设备总体概况、大型医疗设备总台数、总金额、占医疗设备比例、分布科室。二是选择重点。根据重要性、敏感性、典型性原则,选择投资金额大、对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影响大、对医疗科研比较重要、经营状况有一定代表性的设备作为审计重点。三是收集资料,拟订方案。收集设备管理制度、设备运行统计资料及相关数据,通过筛选、数据整理,拟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四是内控测试核实资料。通过内控测试,审阅设备收支数据,核实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完整性。五是测算评价分析原因。通过对设备全面绩效评价,观察效益指标完成情况,选择评价标准,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影响设备效益原因,综合评价后作出结论,提出建议,形成内审报告初稿。六是落实措施。及时反映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递交主管领导,为医院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二)审计结果分析

审计部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疗设备样本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分别为A、B、C和D设备的统计资料及相关数据,并通过年现金净流量、单位边际贡献、年保本人次、安全边际量、净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进行绩效分析。A设备全年检查1793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3715人次,超过保本人次,营运经济效益尚可;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A设备运行3.04年收回投资成本,而A设备折旧年限为8年,投资收益率为20.04%。B设备全年检查20567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34987人次,超过保本人次,营运经济效益尚可;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B设备运行3.97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而折旧年限为8年,投资收益率为12.47%。C设备全年检查27.61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21人次,没有达到保本人次,设备利用率较低,营运效益较差;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C设备要运行7.56年才可收回投资成本,高于折旧年限6年,投资收益率为-4.16%。D设备全年检查231.61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311人次,超过保本人次,营运经济效益一般;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D设备运行4.28年收回投资成本,D设备折旧年限为6年,投资收益率为6%。

四、审计结论及建议

(一)审计结论

通过对选择的医疗设备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发现:一是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总体良好。从投资回收期来看,常见且使用率很高的大型设备回收周期较短,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设备回收年限小于其使用年限。二是部分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由于设备购置后预期使用病人数与实际相差甚远、使用条件发生变化等原因导致部分医疗设备使用率不高,造成投资回收期等指标都远远低于预期值。三是在单位收费水平已定的情况下,安全边际量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在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可通过降低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来提高医疗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在安全边际量不变的前提下,工作量决定利润。因此,应充分开拓医疗市场,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以提高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

(二)审计建议

一是加强对新购医疗设备的可行性研究。在充分考虑设备先进性、适用性、科研作用、教学作用的同时,还要从财务角度分析现金流量、投资回收期,对大型设备投资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二是切实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加强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对现存的效益不高或闲置的医疗设备,要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法,并统筹调剂。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增加开机时间,开展新的检查项目;加强科室间的横向联合,提高设备使用率,实现资源统筹和共享,提高效益。三是控制大型设备购置成本和维修成本。大型医疗设备投资金额大,回收慢,更新周期长,维修费用高。因此,对高、新、尖的大型设备的引进要反复论证,对于同种大型医疗设备拥有多种型号和价格的,应当多方调查,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诊疗特点进行多方调查,注意控制大型设备的购置成本;要对医疗设备维护进行重点管理,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严格设备使用规定,防止人为造成仪器损害,努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效益。同时在选择维修策略时,应根据各设备结构特点、效益、工作状况、是否有替代设备、备件供应以及维修工程师水平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量化处理,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优维修策略。

篇7

能源缺乏与浪费俨然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节能减排降耗已被提到国家政策层面倡导,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已成为节能减排降耗的主要做法,机关每天、每月、每季都要支付这笔未产生任何效益的电费,实在令人痛惜。

(二)没有建立能耗设备节能审查机制

机关缺乏专业的人才,建立节约性机关从机制上没有保障。节能监管手段比较单一,以及人员增加的刚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实现节能目标造成困难。

(三)宣传教育不够

调查中有人认为频繁开关对机器不利,没有做到及时关机;有人因事外出,下班前没有返回工作岗位,致使没有及时关闭计算机;有人没有意识到待机状态耗电量惊人,从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日常管理者缺乏操作性强的管理手段

对于节能减排降耗,仅限于领导大会讲、小会说,缺少科学的技术手段,没有完整的、方便的、可靠的信息披露渠道,也没有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管理方法滞后,致使部分员工有A机关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思想。

二、建议措施

(一)强化对人员管理

利用机关科技网络技术的介入,依托现有的科技力量和内联网资源,将全辖200多台电脑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对工余时间对不关机人员进行监测,一台电脑对应一个IP地址和MAC地址,全部地址的集合就是要挖掘的对象。通过IP地址定位识别未关机的电脑,具体到机主个人。科技部门通过数据筛选生成EXCEL表格,定期把结果传送至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责成各科室上报未关机原因,开展原因分析,对图1红色和黄色区域部分加强管理。

(二)增加科技控制手段

对A机关在用的计算机重新设定“电源使用方案”,将“关闭监视器、关闭硬盘、系统待机、系统休眠”的时间设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这种配置使得长期没有进行操作的计算机自动关机,利用计算机自身的功能控制达到节能的效果。

三、审计成效

(一)实现了绩效审计成果的有形化

机关各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计算机安全及节能降耗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加强计算机管理。仅用一周时间,“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制定并投入运用。方案实施3个月后,我们对节能数据又进行了统计,当年9至11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A机关节约用电4420度,节约电费3646.5元,实践证明,A机关内审科在“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建议中提出的节能降耗方案有了实际的效果。

(二)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操作性

仅A机关一家中小型单位,一年就能节约电费近2万元,推而广之,如果全国行政机关均能做到定时开关机,节约金额更是一个可观的数据。该种方法投入零费用,投产零时间,即不需要投入任何软、硬件成本,不会引起成本费用的增强。

四、增值型审计的延伸启示

(一)内审延展性的优势得以显现

本案例就是通过对多个年度电费消耗数据的分析和观察,发现了电能消耗中的问题,并通过对当下内控措施做实质性测试,找出实质性缺陷,提出了改进意见。

(二)内审组织治理的职能得以发挥

根据IIA的最新要求,内审要向管理审计转型,向绩效审计转型,要为组织提供增值。要由“对不对”提升至“好不好”,乃至上升至“如何更好”的高度,要由“纠正”至“完善”,再到“建设性”建议的长足进步。内审区别与其他审计关键之处,也就是其为组织治理结构服务。通过这次节能减排审计,从绩效角度去考虑,内审确实在节约机关运转成本方面做出了贡献。

篇8

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效益审计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呢?

就政府审计而言,“政府审计也考虑政府组织是否达到了批准项目和筹集资金所期望的目的,工作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是否遵循现行法规。”①据此,确定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目标包括:

1、被审机构是否正在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诸如人力、财产和场地;

2、工作效率不高和不经济的原因何在;

3、该机构是否遵守了有关经济性和效率性问题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确定的计划项目效果审计目标包括:

1、由权力机关确立的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正在实施;

2、该机构是否考虑了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一是向政府中的决策者和社会并通过他们向人民提供信息来加强行政部门的责任;二是改进政府部门的质量,其方法是鼓励和促进更好的计划工作得力的管理方法,建立适当的综合信息系统,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对原有方法不断进行评估,用适当的办法改进缺点,以达到预期目标。最高审计机关认为通过绩效审计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打好基础,为经济更强、效率性更高和效果性更好的公营部门管理作出贡献,并促使公营部门的信息和全面经济责任得到改进。

由此可见,政府绩效审计不但要审查信息质量,还要提出促进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目标(建议),要求克服缺点,采取措施,经济有效地实现被审单位本身的目标。它可以通过对政府项目的绩效评估,检查国家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及其使用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评估这些资金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和整个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

在我国,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与法定目标相联系,可将其经济效益总目标概括为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或党政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情况。可分为一般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二个层次。

一般目标就是审查、评价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指节约地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经济资源的程度)、效率性(指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关系上反映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效果性(指经济活动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另外,还有收益性②。一般目标是审计必须达到的目标,适用于所有审计项目;项目目标是按每个项目或每类业务分别确定的目标。依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不同的表现的特殊性,在具体实施某项经济效益审计时,应确定的适用于某一特定项目的目标。

二、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目标的特点

具体到一个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目标的特点来看,其审计目标的实现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审计目标的高层次性。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它要以预算执行和决算,预算外资金、专项基金、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其它预算收支、重大投资及决策为主要审计事项,但它又高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要在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查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性,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他既是法定目标的合理归位,又是科学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客观需要。也是科学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政府绩效审计是保证国家资金有效、正常、合规使用的有效方式。检查国家资金使用不当,重复建设及‘豆腐渣’工程绩效远比检查财政财务收支本身等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浪费,和由于违反财经法规所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③

2、审计目标的特殊性。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的单位效益表现与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一般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效益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且很容易用货币形式来反映,而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是非盈利单位,其效益主要表现为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往往很难用货币形式来反映。成果不是有形的产品,通常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法律、法规、人才、技术专利、管理服务等。

3、审计目标对象的多层次性。按国家有关规定,党政干部可划分为党政、事业、县(市)区或乡镇领导干部,因审计对象的不同,一般在审计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业绩时,即要确定宏观目标,又要确定具体目标;既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立足宏观经济效益,又要放眼综观、微观效益,既考虑定性标准又要考虑定量标准的评价。

4、实现审计目标手段的复杂性。

(1)表现在审计的程序上,审计目标的实现,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审计计划阶段依据审计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根据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审查、评价、取证,以便作出切实、正确的审计结论。实施阶段,围绕目标,对内控制度系统加以调查、测试,对形成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和因素加以分析,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获得确凿的审计证据。报告阶段:整理、评价、综合审计过程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在分析经济效益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途径、措施以及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后续阶段,审计人员要跟踪检查审计建议执行情况,看落实审计建议,实现目标的程度。

(2)评价、论证方法的多样性。

(3)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

(4)审计目标落实的不确定性。

(5)审计标准的模糊性,由于党政事业单位成果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评价比较依据一般是显得很模糊,没有现成的帐户和法定标准,难以量化。例如,政府部门政策制定的好坏,对国民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某项具体政策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却很难用明确的数字来表示。

(6)审计人员素质及配备情况。

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效益审计目标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其整个过程去分析,它也是以一定的投入,经过业务过程的管理,最终产出一定成果的过程。

三、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效益审计目标及其内容、范围

行政机关的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审查其效益应侧重领导干部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的水平。因此,审查效益离不开对其所辖地区(部门)管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一方面要对行政机关自身经费使用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即审查行政机关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是否节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行政机关资金使用的效果性进行评价,也就是对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绩效进行审查。其审查的要点包括:

(一)审查评价行政机关人员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行政机关合理使用干部,节约使用人员经费。可用下列财务指标考核:

本年实际经费支出数

本年人均经费=——————————————

本年平均人数

将此数与历史数据或同类先进单位数据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二)审查评价行政机关办公经费的使用效益,促使行政机关有效地使用办公经费,合理使用办公设备。既不断地提高单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又不盲目追求购置现代化办公设备,防止国家资金的浪费。可以下列指标考核:

比上年经本年实际支出总额-上年实际支出总额

=———————————————————×100%

费节约率上年实际支出总额

比预算经本年预算经费一本年实际经费

=——————————————×100%

费节约率本年预算经费

自筹经费数

经费自给率=————————×100%

实际使用经费数

实际支出费用数

单位工作量费用率==————————×100%

实际完成工作量

(三)审查评价行政机关所辖地区(部门)经济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促进行政机关优化地区(部门)经济结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该项内容,审计人员可采用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及咨询专家意见等方法进行评价。

(四)审查评价行政机关所辖地区(部门)管理效果,主要审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促进行政机关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坚持办实事、办群众关心的事。可用量化依据考核:

所属地区社会本年社会总产值一上年社会总产值

=——————————————————×100%

总产值增长率上年社会总产值

所属地区国民本年国民收入总额一上年国民收入总额

=——————————————————×100%

收入增长率上年国民收入总额

所属地区引进本年引进外资总额一上年引进外资总额

=——————————————————×100%

外资增长率上年引进外资总额

所属地区出口本年出口创汇总额一上年出口创汇总额

=————————————————————×100%

创汇增长率上年出口创汇总额

(五)审查评价所辖地区(部门)的利税上缴的计划完成情况,上缴是否及时和足额,促进行政机关树立全局观念,努力完成国家预算。可用本年利税完成率考核:

本年实际上缴利税数

本年利税完成率=————————————————×100%

上年上级下达利税指标数

(六)审查行政机关对群众来信来访的处理情况,促进行政机关树立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可用群众来信来访率考核:

本年己处理来信来访件数

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100%

本年来信来访总件数

(七)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除审查以上内容外,还应对财政收入增长、税费上缴增长同GDP增长是否一致、财政结构比率进行分析;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国家其它法律法规条例规定情况进行检查。当前要着重检查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问题展开调查分析。

(八)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要审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用电变量、公路等级等,审计时要注明数字来源。

(九)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引进外资等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审查投资的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的。

注释:

篇9

二、案例审计内容的分析

开展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的前提是确定审计内容,并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审计部门围绕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共设计了21个指标,根据评价指标明确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或获取方法)及评价方法,具体审计内容和指标分别为:

1.经济性评价指标。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较少资源配置所必需的办公设备。按此思路,审计认为应按照办公设备采购或取得的节约情况、办公设备配置数量和标准合理情况、办公设备使用成本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设置了10个指标。

2.效率性评价指标。效率性主要体现在办公设备集中采购管理及日常管理过程中是否及时高效率地完成相关工作,围绕两个方面共设置了6个评价指标。

3.效果性评价指标。办公设备管理效果主要体现在设备使用者满意度和办公设备运行状态两个方面,因此从员工满意度、办公设备配置满足率、设备完好程度、非正常损失等方面设置5个指标进行评价。

4.非正常损失率非正常损失率=非正常损失的办公设备数量/办公设备总量×100%评价办公设备非正常原因造成的丢失、人为损坏和非正常报废等情况。可结合问卷调查了解是否有设备丢失的现象。

三、案例的启示

1.审计指标的确立是开展好绩效评价的前提。审计指标是对审计重点内容进行绩效评价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反映了审计内容绩效管理情况的主要特征。确立好的审计指标,并使各类指标形成有机的体系,以系统的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是绩效审计成功的一半。审计在确立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指标时,下大力气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型三个方面,对审计指标进行了全面细致考量,分别运用金额、占有数、满意度、完成率、消耗量、差异度等不同维度对审计指标进行考虑,力求能够全面、准确地对三性进行评价。同时在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尽量避免对单个指标进行片面的评价,力求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组合分析,客观地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

篇10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

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

篇11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在接受人大委托开展审计项目的同时,接受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的双重领导。这种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无法有效地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机关行为很容易受到制约,绩效审计较难开展。这种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冲突和自我评价上,本机政府的管辖范围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具有很大的重合性。绩效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标准、审计程序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更多的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干涉。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可能与绩效审计项目具有利益相关性,双重领导的隶属模式使得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审计时,在审计范围、审计所需的人财物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上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约束,审计独立性和审计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审计人员素质未能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

绩效审计不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国家重大相关政策,被审计主体的综合目标,以及实施绩效审计所依据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及效益,考虑是否在未来期间存在潜在的副作用等。这些都为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我国以前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人员知识结构偏财务会计,而经管、信息系统、法律、环境资源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三)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绩效审计涵盖的范围较广,对象千差万别,如何衡量,以什么标准衡量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难以统一,而依据不同标准形成了审计意见。这不仅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会存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不认同的问题。

(四)未能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大部分为事后审计,即项目已经结束或有关责任人已经换岗、退休,这使得绩效审计处于“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境遇。就以与绩效审计有许多相似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按规定应在责任人旧岗位离任之前对之实施审计,可实际上许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出于各种目的,往往采取先调任后审计,使得审计对被审计人员的约束力大大下降。地方政府基于信息不对称优势,不可能指派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真正存在许多问题的项目,地方审计机关被迫错配宝贵的审计资源。

二、人财物统管可能带来的改善

(一)脱离本级行政隶属,增强审计独立性

实施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后,审计人员的配备和流动,审计机关的财力物力支持和保障,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不再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以往很多不好审、不敢审的项目,在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后,都具有了审计的可能性。

(二)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省级审计机关在人才的选拔和引进上更容易采用统一的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打造职业素质相对均衡的审计干部队伍。同时易于兼顾不同知识门类,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高校宣讲引进新鲜血液,适当向社会抽调绩效审计急需的人才,特别是法律、计算机和相关专业人才,逐步优化审计干部队伍,实现审计人员多样化,以适应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要求。

(三)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管后,省级机关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全省在绩效审计领域获取的实务经验,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最大的困难就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计量性,这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找到单一普适的衡量效益好坏的评价方法。

(四)有助于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绩效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是对已经存在的制度或过去发生经济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作为事后审计,审计的收益必须通过后续的审计跟踪整改加以实现。为了避免绩效审计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规范化,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省级审计机关在专业性以及自身地位方面,更加具有能力推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健全。

篇12

二、影响高校绩效审计的客观因素

(一)绩效审计体系不健全,缺少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标准

这是目前绩效审计缺乏实施条件的主要因素。绩效审计的对象具有复杂多样、综合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多理论知识和操作模式都没有定性,给绩效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绩效审计虽然在很多领域已有所实践,并颁布了较为详细的绩效评价操作细则或准则,如:《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等,但是此类文件,所提及的指标体系多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财务指标,仅与经济性和效率性效益相关,对于其他效益方面难以评价。高校作为主要依托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财务制度;且高校主要职能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仅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不能满足高校资源使用效益全面评价的要求。缺乏针对高校情况所制定的绩效评价体系、操作细则,没有明确的量化的评价标杆,直接影响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审计证据的限制

传统财务审计中,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评价,主要是对报表、凭证等财务资料进行检查,通过翻阅会计凭证即能获得大量原始证据,收集起来较为简单且完整。而绩效审计却要收集大量业务资料来作为审计证据,证据收集时还需要审计人员依靠财务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经验来判断证据的相关性、充分性及可靠性。同时相对于高校财务部门财务制度的完善程度,被审对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不一,所提供资料真实性、可靠性存在风险,甚至存在无法提供足够的审计所需资料的情况。审计证据的不充分增加了绩效审计评价风险,按照“四个不评价”原则之“对在审计过程中,未取得确凿证据或审计证据不充分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绩效审计难以进行评价。

(三)结合型绩效审计的制约

目前绩效审计在高校展开的主要形式是结合型绩效审计,该形式无法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特色。目前高校绩效审计主要采用传统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工作中,将绩效情况作为额外需要关注的方面提出,未明确要求做出有关绩效情况的审计分析及评价;另一方面,一些资源使用的绩效情况,从宏观角度进行汇总分析,才更容易全面发现问题,如:高校资源各部门之间共享程度低,一些设备购买买来了闲置不用,一些老师却缺乏经费购买必要设备;基础建设工程缺乏长远计划,反复工程等。仅在单个部门或项目的传统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对于资源使用情况的信息掌握容易出现不够全面的情况,导致对绩效情况无法评价或评价不够准确。

三、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相应对策

(一)健全绩效制度建设,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绩效审计程序

要想更好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就需要在实践中规范体制,发现和总结问题,健全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适用于高校经济和教育活动的绩效审计制度,这是发展绩效审计的前提,之后应在此基础上确定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评价指标,这是有效展开具体审计工作的依据。相对于较为成熟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2011财政部颁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更为适用,目前该评价体系已对“项目决策”及“项目管理”这两类一级指标细化了其评价标准,而对于“项目绩效”这类一级指标仍然没有细化出具体评价标准,高校需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发展情况,对评价体系进行细化,才能更具有操作性。

(二)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优化绩效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优化现有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员才能更好的实施绩效审计。首先绩效审计的发展需要得到学校各层领导的重视,正确认识绩效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其本身的局限性,才能正确推进绩效审计的工作开展。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部门的内控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妥善保存必要的基础业务资料,提高审计所需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绩效审计提供良好的可实施环境。最后审计部门需要规范绩效审计程序,明确审计对象,确定审计重点,做好审计计划,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便于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考核。

(三)加强高校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审计部门普遍存在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情况,因此需要保证审计队伍的精锐性。高校应加强审计人员的任前选拔制度,选拔具有一定的审计专业背景的人才;上岗前,应重视岗前培训,如财务审计人员需要在财务处进行实习,了解高校财务运作体系等;在岗员工应加强后续的理论教育培训,形成一定的后续培养机制。同时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审计人员在需要具备基本的审计、财经、高校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要依靠审计人员丰富的个人实践经验。因此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需加强在岗人员的实践锻炼,轮流担任主审、高校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开展独立型绩效审计

独立型绩效审计更有利于从宏观的角度汇总材料,分析现象,从而发现体制、机制的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其可以着力查处资源浪费、资产流失、效率低下等专项问题,促进各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审计监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传统审计突出查找问题,独立型绩效审计则突出对影响绩效成因的分析并提出建议,其审计报告可以以审计调查研究报告、审计建议函等形式,向被有关决策部门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对于一些虽然符合现有政策,但存在制度性缺陷或政策落后不符合发展现状,短期内难以做到根本性改进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报告模式,向被审单位、决策者阐明问题存在的本质原因,提出改进或发展的思路和框架。所以,通过独立的绩效审计,更能宏观的、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利于更好的发挥绩效审计建设性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