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11:2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位特殊,需求旺盛
由于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
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装备制造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而意味着未来国家将对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予以政策上的扶持,所以,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产业热点。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厚积薄发,已到了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周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阶段,高铁的建设、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后发优势等正在加速我国重工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积累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积累。
此外,目前下游需求的旺盛也将推动着装备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加速成长,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机械化的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无论是纺织机械设备还是煤炭等矿产开采设备,都将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旺盛周期,这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成长契机。
二是我国大规模的政府或央企的投资。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特高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就意味着随着政府以及大型央企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行业也将面临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高铁等产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
所以,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而意味着该行业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主题。
走向高端是未来方向
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效益和效率不高,同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市场和用户的变化因素,如产品的个性化,客户要求提高,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的多元化等;还有产业内部的因素,同行的产能增加,利润空间减小等;另外,环境压力变大,企业社会责任增大,资源相对紧缺,生产和管理的成本增加,技术工人短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指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0-0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出现增速放缓、效益回落的情况,处于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仍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是我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业区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1.7%、31.9%、47.9%。辽宁装备制造业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推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果渐显。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等,逐渐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一批世界级装备制造产品,逐步改变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可以提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钻井船等海工设备。沈阳机床围绕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等于一身的工业服务商转型。已启动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
2.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一个新的动力。辽宁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输变电成套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等十大具备走出去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开拓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充分释放辽宁先进装备的产能。如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签订出口南非机车合同近10亿美元,实现从单纯整车出口,向产品配件、运营服务、属地化维修、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领域拓展。2015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货值5.2亿元,同比上升777%。2015年6月,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为印度网公司建设的220KV变电站实现全站带电运行。
3.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多层次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以来,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牵头的输变电产业联盟、沈鼓集团牵头的核电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机床牵头的数控机床产业联盟、华晨汽车集团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将有利于提高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竞争力,促进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如辽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联合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组建,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形成一系列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趋缓、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等问题。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1.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行业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出现了由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的转折性变化,对全省工业整体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销明显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98 582台,同比下降14.5%。市场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装备制造业中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煤炭、石化等专用设备领域受市场订单不足影响均较为明显。2015年,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床、瓦轴集团等重点企业累计订单金额同比降幅均在15%以上。
2.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骨干企业亏损严重。订单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上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市场利润,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业效益水平降低。2015年,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8.9%、-28.3%、-33.2%,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要子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降幅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4 95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742户,占全行业比重15%,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
3.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系统集成能力较低。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横向资源不共享问题,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产业链现状是:拥有一批龙头主机企业,其中不乏百亿、千亿级企业,有的甚至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和话语权。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缺乏自我升级能力,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同时,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装配环节,总体处于装备产品加工基地阶段,而非装备产品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单项技术世界领先,成套装备却处于中低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都属于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但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工,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附加值较高为主机配套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多数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缺乏,最终导致装备制造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的不足。
三、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条件,推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切实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1.以集成化和增量优质为突破口,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应围绕“补链、强链”,进一步理清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延伸和协作的产业链条。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针对装备软件、创新设计等产业链短板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强链。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检测、售后服务等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从制造商转型为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集成开发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服务等,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协同制造模式。
2.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重视“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实现方式,找准需求和强化营销。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需求升级结合,对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注重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具潜力的新的装备需求结合,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推动轨道交通、重型机械和数控机床等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谋求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科技企业、投资建厂、建立境外研发平台和营销体系等,打造跨国企业集团。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对方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彰显装备产品性价比好的优势。
3.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整合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推进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具备国际水准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统筹政府资源,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测平台,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企业或自主,或通过牵头协会、联盟等形式,组织提供一般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全方位生产。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何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培育一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逐步解决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完善装备制造业研究成果共享的政策机制设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4.扶持智能装备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是低能耗、精密和高速的装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装备的创新研发中,推进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发展工业软件,应用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对存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和开发水平,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降低能耗物耗。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 李昂,刘翰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48―04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作为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高端技术设备的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也直接关系到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更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二者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变成传统装备制造业。同时,二者也具有高关联性,即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配套条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进而决定了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转型升级的压力比较沉重。一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的占比不足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占有率低。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而在工程机械、汽车、化工装备、电气机械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一般传统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比较明显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三是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成为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与快速发展的主机产品相比,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而且,与骨干企业主机生产相协调的区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生产业不发达,区域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之下,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可以在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的同时,尽快为技术落后的存量资源找到出路、减少传统产业被动转型的痛苦等等。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我国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有很多种,如新技术的产业化、传统装备制造业分化、承接外部转移等等。其中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分化是指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动力、材料、结构、工艺而采取新的技术路线,最终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它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相比新技术产业化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途径而言,传统产业的分化可以以较低的风险、较快的速度激活存量资源,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就好像一棵以传统低端产业产品为主干的大树,利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主干上以新技术进行嫁接,由于二者的高关联性,嫁接成功的比率较高,新产品落地的速度快,因而可以使装备制造业这棵大树尽快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有助于防范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各项支持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各省纷纷将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新一轮投资风暴也使产能过剩问题正在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蔓延,风电设备、大型盾构机、经济型数控机床、大型水压机等都存在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现象。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强调的是利用现有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基础、配套能力、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以及资源禀赋等,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在原有的优势之上很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
二、制约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主要因素
1.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难于消除。关键核心技术的约束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走的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等等。但是,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需要较多的资金、较长的周期,风险也比较大,并且政府着重关注的是产品,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这导致虽然企业逐步加大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投资的步伐,但是多数企业在高端产业领域仍然延续着传统产业“投资和规模扩张、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业集中度不高、利润微薄”的发展模式,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伪高新。例如,由于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的新能源设备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产能严重不足,尤其在核电装备领域,不少企业拿着政府补贴却做着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行业利润普遍较低。消除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需要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找准制约传统产业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通过政策推动与体制创新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
2.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制约。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转型必然伴随产能的淘汰、技术的提升、设备的更新、资源的整合、人员的调整、文化的创新、管理的转型等,期间将产生巨大的转型升级成本,企业甚至可能因技术研发风险、市场风险导致转型升级失败。成本高与风险大是制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消化转型成本,降低转型风险,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将缺少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快新旧产业对接步伐,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通过专项引导资金、税收政策支持、政府采购、风险投资服务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降低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承担的高昂成本和一系列风险。
3.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与集聚机制不完善。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相比,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化,如高层次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要在传统装备制造业中催生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样需要高端生产要素这种"催化剂"。而我国高端要素的自我积累相对薄弱,对国外高端生产要素的引力不强,自主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政府要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要素保障能力,必须完善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引进与集聚机制,构建适宜于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的外部环境。通过高端要素尤其是高层次企业家的培育和引进,尽快把这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等嵌入到传统产业里面,以便尽快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
4.基础创新与合作创新不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在创新体系的前段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尚未发生应有的作用,使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缺乏基础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支撑,明显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在创新体系的后段部分,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刚刚形成阶段,但是,合作创新的观念和能力亟待加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贬值以及现代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整合性使一个企业靠自己的能力很难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合作创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还能达到共担创新成本和风险、实现合作各方创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缩短研发周期等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5.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弱。对一个区域来说,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完善区域产业配套体系也同样重要。相比消费资料制造业或一般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装备的产业链较长,往往需要跨行业配套,如核电装备制造业纵向覆盖或波及的产业有金属制造业、冶金、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业等等,横向联系的产业有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及核电站建设运营等。如果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企业技术研发落后或制造实力较弱,就会造成产业链断裂,最终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而且,如果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配套半径太大,会导致供货周期长、采购成本高,将不利于在以反应速度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中制胜,最终也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缺乏专业化分工,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本地配套的中小企业少,产业链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动力分析
1.消费需求的引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对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形成引力。目前,我国重工业化已经进入到提速阶段,轨道交通建设、航空航天产业、河海船舶工程、海洋石油工程以及新能源等的后发优势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引擎。而且,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自主化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核心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不少产品及关键零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工业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一直封锁尖端装备对中国的出口和关键技术的转让,这将对我国的安全形成威胁。
2.技术的内生动力。技术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从供给方面看,技术创新形成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渗透将使传统产业的产业形态、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在旧产业中催生出新产品并形成新行业,并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管理水平等等,从而直接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技术创新通过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进出口,借助于需求结构变动来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动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3.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与市场的自发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增强,倒逼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例如,煤炭紧张价格上升压缩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引致对火电设备需求的减少;资源能源紧张导致对太空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需求以及对新能源的需求,引致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风电装备、核电装备以及生物质发电装备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引致节能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为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转化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自发动力,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还不完善,企业还缺乏自发转型的动力。因此,政府要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快培育矿产资源、土地和环境市场,完善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把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传递给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形成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自发动力。
4.政策的外生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先导产业,而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正外部性特征明显,必须从战略角度优先部署。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一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变化也会给产业发展带来风险,导致研发投资不足、产业化步伐缓慢。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性、正外部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必须利用政策的外生推力,引导生产要素流入。
四、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的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在新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下,中国及各地区如何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竞争优势?那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跃升策略和聚焦策略,而不能盲目上产业、上项目。各地要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圈定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有成功样本的新兴产业、技术、项目、产品着力发展,尽快突破关键环节,完善薄弱环节,加快项目布局,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
2.探索并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传统产业里也有高端产品,新兴产业中也有低端环节,要针对价值链的不同业务环节实行不同的政策及措施,避免以前那种对整个行业实行统一政策的产业政策模式。因此,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技术研发、高端产品产业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等,例如要加快推进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实现高端技术的率先突破;支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支持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品牌、设计的附加值。政府要引导行业存量创新资源、增量创新资源以及资金向这些环节集中,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找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把二者无缝对接起来才能尽量降低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尽快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新产业,减小技术跳跃太大带来的转型失败风险。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关键在企业,只有企业才能把握好国内外需求信息、核心技术前沿发展态势等,适时进行“传统新兴”的结合。政府的作用是做好引导而不是指导,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集聚,而不是代替企业做规划。
4.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途径。利用多种途径,例如技术创新推动模式、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也是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的基础。由于传统装备制造业离散度很高,产业链条长,还可以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传统行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关联效应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从传统高端跃升,如支持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某一细分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存量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能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链式对接的高端装备制造“蜂王型”企业或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等。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结构把国内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通过技术转移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关联效应来间接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
5.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政府要依托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实现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政府要培育合作创新理念,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跨地域科技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6.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当前,需求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新旧产业更新步伐都在加快,传统行业的企业必须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转变为“传统新兴”的结合体,抓住每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推出新产品,实现做大做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这方面有着经验也有教训,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复兴,一些企业屡次错失良机逐步衰落。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改造市场潜力巨大,均将给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抓住历史机遇,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7.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针对装备制造业区域配套能力弱这一短板,政府在支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鼓励本地中小装备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某一方面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加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大、中、小企业间的链式对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延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8.建立完善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等,尽快形成激励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长效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高端产品、高端环节转移。如产业政策要在产业组织上重点解决产业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在产业技术上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化、产品市场推广环节;财政税收政策要发挥引导支持作用,必须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实施优惠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要有利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人才政策要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的长效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土地政策要增强土地供给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等等。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全面落实相关政策,为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组织保障。
五、结论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的跃升,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超常规发展才可以支撑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而且,各地区只有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基础去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才可以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从而避免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
虽然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但是,在发展模式、驱动力、要素需求等方面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重要的是改变以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创新,促使资金要素向技术研发、产业化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集聚,并且尽可能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志华.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健康发展[J].装备制造,2010,(01).
[2]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0,(13).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能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行业,由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集合而成。它具有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核心的特征,其发展水平能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意义
据《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但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企业能有效地降低原材料成本就尤为重要,而降低采购成本,成为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只要降低采购成本,就能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率
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社会资源日益紧缺,使得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造成本中一般要占50%左右,人工成本要占20%左右,其他的各种费用成本占15%左右。如是这样制造企业只要材料成本节约5%,就可以使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7.48%以上的杠杆效用。详见表1: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假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材料成本占销售收入的50%,在销售收入达到6万亿元时,节约采购成本5%,就可以使国家的税收增长率达到8.37%,国家的税收增加65亿元,企业的净利润可增长17.48%,净利润可增长110亿元。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
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采购成本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我们并不能单纯地降低采购成本的总额,应该将其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使采购成本的发生是为实现生产职能所需,只要不存在费用过剩或浪费的情况。在控制采购成本时我们需要采用精益管理思想,分析采购成本的开支的合理性,如果采购费用的需要随着生产扩大而有所增加,且生产的扩大所需要的,具体数额的增加要结合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来定,防止出现超额增长的情况。总之,要用最小采购成本,实现最优成本管理,以最低成本追求效用最大化。
(二)控制采购成本,可使企业成本管理工程规范化
负有责任的企业,在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在运用精益管理的精髓进行采购成本的管理时,企业应当一切为“顾客”、“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满足“顾客”、“社会”的前提下,尽一切可以减少不能增加顾客满意度的行为,不能增加社会价值的行为,因为,减少支出就能增加社会的财富。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是否到位,应当进行绩效评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点进行具体的运用,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然后落实到人,根据目标规定,建立目标责任制,对目标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对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奖惩,做到责、权、利、效的统一,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制定采购绩效评估目标时,其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效率和成本、顾客满意度、投入产出比率、服务质量等方面,即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额的指标,控制采购成本。这样的绩效评估结果,有利于改进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同时也让部门对顾客的需求更负责任,有利于降低社会资源的消耗,以促使企业采购成本管理工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控制采购成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资源消耗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利用率整体偏低、对外资源依赖度越来越、资源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在如此资源供给环境下,控制企业的采购成本,可以减少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用于采购成本过多,就会牵制企业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就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负担,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或消费能力。因此,企业在制定采购成本预算时,一切不能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的活动均视为浪费,减少其开支,在采购成本预算的执行上,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人人都要树立节约的观念,发现预算有偏差时,及时修订。在有限的经费中,尽量减少采购成本开支,以增加企业其他方面的支出,以改善企业的资金投资结构,改善企业的职工福利,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型的构建
目前,物流公司能够迅速、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和货物,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能够迅速地提供满足顾客特有的时间和交付货物要求的服务。因此,企业在控制采购成本时,不仅要依赖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实行数量折扣经济进货批量模式、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式、存货储存期控制等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型,还要采用存货ABC分类控制、存货周转率分析、准时生产制(零库存管理,JIT)等现代存货管理的模式,更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享受物流公司的服务,制定新的采购模型。
(一)采购成本构成
企业控制采购成本不仅要建立健全采购控制制度,还要建立采购成本控制模型。一般情况下,物资的采购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物资购价、采购费、搬运费、仓储费。购价因采购批量,而有所变化;采购费一般只与采购次数有关,与采购批量无关;搬运费与采购总重量相关,相对稳定;仓储费与采购批量紧密相关。
(二)几个参量的处理
1.采购价格
要以实际价格计量,因采购批量不同而有不同的采购价格,在数学模型中应用的价格必须科学处理。若采购批量在q0以下时,采购价格为pl;采购批量在q0以上时,采购单价为p2;假设实际采购批量为q(q≥q0),则在数学模型中采购单价p可表示为:
依次类推。
2.库存量
若采购批量为q,在一个采购周期中,库存减少量由0变化到q。数学模型中,平均库存量可近似为q/2。
3.搬运费
该项费用包括运费和搬运费,运费与用车次数成正比,搬运费与物资重量成正比关系,不受采购批量、次数变化的影响。
(三)建立采购成本的数学模型
构成采购过程中的年总成本F(q)主要有年物资购价C1、年采购费C2、年搬运费C3、年仓储费C4。在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一定情况下,某种物资年消耗量Q较易估计。假设存料费用率为i,每次采购费C0,单位搬运费为a,单位车辆运费为b,单位车载量为q1。则:
年物资总购价Cl=年消耗量Q×采购价格p
年采购费C2=年采购次数(Q/q)×每次采购费C0
年搬运费C3=单位车辆运费b×车辆数(q/ql)×年采购次数(Q/q)+仓储搬运费Qa
年仓储费C4=平均库存量(q/2)×存料费用率i
也就是求函数F(x)=ex+f/x+g的最小值问题。e、f、g为常数。
该数学模型可根据采购批量对应的不同价格,分段讨论函数F(x)=ex+f/x+g的极小值,比较各段极小值,其中最小者对应的采购批量,即为年采购总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经济批量q0。具体可列表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