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2-06-04 23:0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1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篇2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笔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如具备自我保健意识,读点自助手册,观察心理健康的人,当然,还可以直接到心理医生那咨询、求教。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内课外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在笔者从教经历中,有时俯下身子是多么的重要,下面是一个学生给我的书信:

亲爱的老师:

您好!

老师,我一开始觉得您很不好,尤其是第一次写语文作业的时候。可是,和您待时间长了,我开始觉得您很和蔼!

老师,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很严sù,我觉得很不习惯。可是,现在您的脸上多了一份微笑! 老师,我在第一单元测试中,得了个不好的成绩,我在这里真心地对您说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吧!”

老师,在这里,我真心地祝您:长命百岁、身体健kāng、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陈科伊

2013年9月16日

看到这段文字,我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在二年级时,是我校的卫生监督员,应该还在班里履行班长的职责,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她说的第一次,是我批评她的作业写得太潦草,书写要认真。实际上,我当时就是习惯性的表情和语言,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她,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没有其它特别的意思。但是,她却非常敏感,一时接受不了。这时我才发现,教师的严肃,有时带给孩子的可能是伤害,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我在思考:她的期中成绩下滑,是否与我有关?也许吧,感谢她的提醒!孩子们的那些纸条,我一直收藏着,有时拿出来看看孩子们真诚的话语,顿时有一种暖暖的感觉。纸条,悄悄话,多好的创意!我暗自惊喜。我找到了和孩子们交心的一种方式。另外,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

记得,前段时间和学生一起修改《班级作业管理细则》,当讨论惩罚标准时,钟宇飞高兴得不得了,说:“老师,我有办法,如果不完成作业,就罚他唱歌、跳舞。”据我了解,想在大家面前表现歌舞的,应该没有几个孩子,他怎么会这么想?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钟宇飞已经忍不住了,抢着说:“老师,您说行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炫耀上了:“老师,我最喜欢唱歌了,还喜欢跳街舞,要不我先大家来一段?”瞧!这小家伙,原来是迫不及待的要给大家表演呢!“不完成作业,还可以天天展示自己拿手的歌舞,真够美的!”“那还会写作业?永远也写不完了!”孩子们议论纷纷。怎么办?让还是不让?大家都看着我,等待我的最后裁决。我说:“你可以表演,但不是惩罚,而是奖励,前提是,你要完成作业。如果你的作业完成得有进步,我可以让你唱歌,如果你保质保量完成,书写工整,还没有错别字,你就可以又唱又跳,当然奖励你的还有你梦寐以求的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还没等我说完,这小家伙就“耶!耶!”地欢呼起来 ……放学了,钟宇飞走到我的身边,信誓旦旦的跟我说:“老师,明天我一定要给大家跳段街舞!”

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篇3

社会因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地球村”已成为现实,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复杂。而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主流虽是健康的,社会正能量不断形成,但也不乏存在一些不良风气,诸如“伦理观念、道德紊乱”“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社会现象倒挂”等,如此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冲击。又由于学生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的片面性及缺乏正确的社会判断力,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往往会出现社会认知失调,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障碍并导致错误的社会行为方式,譬如:逆反或盲从心理,利己或自私心理,攻击或侵占心理,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

学校因素 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发展造成一定伤害,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学、惧学,在教学过程中,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良好个性的培养。其次,有些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往往脱节,个体差异难以得到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没有落实。最后,一些学校对提出的某些要求常常采取强制措施贯彻,对某些问题处理不公。

家庭因素 由于目前城市学校里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中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占相当部分,学生自幼生活在家庭的溺爱和迁就之中,家长也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而忽略了子女心理、精神方面的成长,普遍存在“重生理、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辟心理教育途径

五育并举 心理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之一,与其他“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事实上,在“五育”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而心理教育的有机渗透又能为“五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学校的大量工作乃学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渗透心理教育,并把心理教育明确体现在教学环节中,积极而主动地去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并不失时机地辅导、矫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校风诸因素。学校的校容、校貌,不仅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的环境因素,也是最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环境因素。譬如,校园的整洁优雅、明净整齐则属一种心境导因,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就是一种潜在的诱导力量。校风则是学校中的一种精神氛围,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起至关作用。总之,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是避免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前提。

以心育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时刻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要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就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塑造其良好的个性。难以设想教师的身心不健康,学生的身心会健康。然而,在我们教师当中,还普遍存在对学生不尊重、不公正、不民主、态度冷漠,甚至伤害学生的现象及自身的言传与身教不一致,如此都极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简言之,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以高尚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公正无私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在根本上为人师表。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伟大典范、先进榜样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共鸣。实践证明,以心育心最为有效。

构心理教育模式

心理W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决定了人的精神活动,它以广泛的内容影响和制约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由此易见,学校心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学校的心理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疏导对象心理。当然,我们在把要求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首先就得把握好心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把握好个体对象的心理感受、心理困惑等;其次就是根据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直至达到既定的心理教育要求。

篇4

2、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

3、用“心”呵护心的健康!

4、交出你心,说出你情,解你之忧!

5、不要把本人定位为失败者,否则你永远是失败者!

6、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风采。

7、不求最好,但要更好;不在乎昨天,更看好来日。

8、实现心理健康,取得幸福绿光!

9、濒临那一点心距,成绩那一份健康!

10、十个主意不如一个举动。

11、一个人要对昨天感到快乐,而对明天具有信心。

12、倾诉一分钟的懊恼,享受一小时的快乐!

13、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14、放飞心灵,快乐自我。

15、不求最好,但要更好;

16、倡导跟谐心态,造诣健康心理!

17、悦纳自我、确定自我、观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18、微笑能够缩短心灵之间的间隔。

19、心理没有完美,只有更美。

20、挂上你迷人的微笑,浸礼昨天的阴郁!

21、披肝沥胆,从心做起。

22、让心理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

23、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健康心理。

24、提倡协调心态,崇尚健康心理。

25、打开心锁,解开心结。

26、带来步履繁重的发愁!带走心境轻松的快乐!

27、让心灵沐浴阳光,让快乐充溢胸膛。

28、为你的心灵翻开一扇窗户,为咱们的沟通搭起一座桥!

29、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

30、一个人要对昨天觉得快乐,而对明天存在信念。

31、不在乎昨天,更看好明天。

32、从前的苦楚就是快活。

33、一切都是临时的,所有都会消失,让失去的变得可恶。

34、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进入;敞开心扉,缔造美美人生。

35、爱心恒心自信心,心心相映;亲情友谊师生情,微微关心!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掌握生命全进程,展现心中一片天。

37、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透视心灵,关注成长;触抚性命,助人自助;发掘潜能,完美自我;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38、快乐接收好,心灵更美妙!

39、阳光总在风雨后,快乐总在倾诉中!

40、品心扉苦涩涌泉,酿百花甜美浓情!

41、心理健康很主要,老师学生都须要。

42、完美心灵,你我共创。

43、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感恩每一天。

44、品心扉苦涩涌泉,酿百花甜蜜浓情。

篇5

(乙):我是主持人 。

(甲、乙):今天由我们为大家广播,希望大家能喜欢。

(乙):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因此也使我们的身心存在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有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请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甲):有了好心情生活才会快乐,学习才会有进步,那《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呢?今天我们交大家几招: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过高,根本无能力达到,却在别人面前天高海阔地谈论起来,受到别人嘲讽后,终日郁郁不欢;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2)对他人期望不要太高。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篇6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篇7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

形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

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问题

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校联动;互联网+心理教育

我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的是身与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会对其性格的形成、品质的筑造以及兴趣的养成产生深远而有利的影响,让其以一颗自信之心、自强之心、上进之心和乐观之心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省会带来的压力。因此,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打造,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达到愉悦学生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的颁布,营造良好的“”校园,达到令学生信任的目的。具体而言,学校应打造优质的物质校园环境,做到活动场所卫生应洁净;学习教学楼应该新、亮、美、洁、齐;周边环境应该花草齐盛、茂林修竹;达到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绿色的效果。其次,学校应打造一流的文化校园,建设布置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文化长廊或是寓意梯间,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赛事或是文艺活动,美化学生生活,活跃学生身心,改善学生心理素质。最后,学校应打造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校园,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进而信任学校和老师,最后内化为自身进步的自觉力和进取心。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的交流氛围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严肃态度,代之以亲切的面容,采用平等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以此消除学生心中的压力。首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及成绩,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其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做人。其次,教师应该讲究公平,学生的思想与智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应该以公平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对于调皮捣蛋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对其好的行为应该进行鼓励,营造一种肯定的氛围,这种关心与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不少差生在受到老师特别的关心与鼓励之后,其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将大为增长。最后,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还应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世界,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倾听学生心中的烦恼,为其提供帮助,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校联动互通密切配合,适当辅之以个别心理辅导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其学会去感受爱,通过和老师与同学的交流,让其对合作与尊重具有初步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培养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良好生活习惯。学校也要向家长传达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家校及时互通交流的信息分享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班级公众号等),旨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分享,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丰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家长自己的道德情操、端正家长的亲子沟通观念、改善以往老旧的教育方法。同时,针对小群体或单个心理健康素质较差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适当时辅之以个别开导,及时纠正其悲观情绪。

4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动态

由于互联网世界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趣味性,小学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不少小学生都对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网络也有利有弊,其既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使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对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避开其有害的一面,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学校为主,多方努力

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与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老师应该与各科老师积极沟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其人格,使得其成长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结束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其心理与生理都处于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迫在眉睫。学校除了进行文化课程的教育之外,更应该腾出足够的精力进行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建设,预防与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作者:杨朝霞 单位:宁县宁江小学

参考文献

[1]牟联发.网络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9(5):5-6

篇9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

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孤僻

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羞怯、胆怯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3.焦虑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4.交往情感闭锁

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调查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转贴于

5.攻击性强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二、解决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即开设心理咨询室,如“心灵小屋”、“情感驿站”等。

2.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10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06-0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小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这两方面因素的不良影响,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小学生实际上从上学第一天起,还是被牢牢地拴在了无形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比如,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有的教师当着其他人的面讽刺小学生,或严厉指责小学生不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小学生就有可能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慢慢地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想接受教师的教育;有的小学生甚至学会了应付教师、家长,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有可能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当今小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有时候他们为了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表现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希望教师、同学注意他,就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有的学生得不到教师或同学的信任,就容易“破罐子破摔”,成为让人头疼的调皮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那么,如何对症下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呢?

一、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正因为教师的世界观、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我想让我的学生能成为“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于是就带头到贫困生家里慰问,带头给贫困学生捐款。小学生模仿力较强,时时刻刻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教师这么做,也会受到感染并模仿着传递爱心。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是很多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之一。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同样需要制订一个符合小学生实际、让其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如果制订的学习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容易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比如,不同的学生每天算多少道口算题,一个星期写多少篇日记,一个月要看什么书等,都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然后督促学生每天都认真完成。而且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教师要随时修改学习目标,以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三、家校配合,协同教育

在学校里,我们注重从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品德课等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活动题材。我们还鼓励家长充分利用双休日、暑假时间带领孩子去参加社区活动或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小学生的心灵……这些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所达到的功效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

四、培养集体荣誉感

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每次上课前,我都要用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表扬:谁有新发现了,谁进步了,谁的作业写得好了,谁帮助别人了,谁对班务工作认真负责了,谁做好早操了,等等,我都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小学生。每当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从参与的准备工作、参与的过程、参与的态度乃至于最后获得的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班同学的心血和汗水,大家要珍惜,并通过面谈、电话或互联网方式及时告诉家长,让教育效果最大化。此外,平时我们还从保持清洁卫生、爱护公物等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原本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任务,每次都得教师督促不可,自从我让学生轮流当上校级和班级的卫生协管员后,学生的上进心越来越强,呈现出积极主动参加劳动的一面。学生的集体意识在劳动中慢慢得到了培养,现在,我班的流动红旗次数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五、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篇12

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的氛围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到太多的拘束。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烦闷时,先向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竟达到29.7%。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理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等,它包括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及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观察者和引路人,要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往是人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于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

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进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的一种互动。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会对自己喜欢的老师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给予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了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使小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了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六、家校配合,达成共识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可通过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请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探讨,解决发现的问题,巩固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