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

时间:2022-08-15 12:56: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

篇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空巢老人亦包括独居老人[1]。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高达90%[2]。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末,浦东新区老年人总数为37万,其中纯老人家庭即“空巢老人”家庭就有5万余户,共8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更好开展老年社区卫生服务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于2011年5月对浦东新区浦兴社区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和卫生需求进行调查,旨在改善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浦东新区浦兴社区辖区内40个居委会2010年8月登记的空巢老人,且60-70岁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文献[3]和本社区家庭医师根据当地老人生活习惯自行设计的空巢老人调查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形式。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家庭支持度、社区卫生需求、心理精神方面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等。本文主要调查分析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本次调查由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作为调查员,大部分空巢老人能够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空巢老人,由调查员以无偏向,无暗示语言讲读问卷内容,待其理解后自行回答,由调查员填写,所有问卷填写完整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 本次实际调查130位空巢老人,有效应答率100%。男8人(6.15%)女122人(79.2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人(3.85%),初中51人(39.23%),高中49人(37.69%),大专及以上21人(16.15%)。退休前职业:企业职工106人(81.54%),教职工17人(37.08%),机关7人(5.38%)。居住方式:1人单独居住104人(80%),夫妻两同住26人(20%)。94.6%独居老人有子女。

2.2 一般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以退休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占94.62%,经济状况够用有余占50.77%,具有生活自理能力93.85%,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健康占48.46%,患一种慢性疾病占49.23%(见表1)。由此可见,空巢老人高中专以上学历占53.84%,经济状况较好占55.77%,说明空巢老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济基础。

2.3 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就医模式中有病就吃药的老人占70%,只有39%老人只要表示有病就去医院;陪伴人群中自己看病占43.08%,其次为保姆、老伴、子女及亲戚;在希望得到照顾服务中93%老人希望能有社区护士居家生活照顾,21.54%老人需要亲人经常探望得到情感支持;卫生健康需求中66.92%老人希望得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16.15%老人希望得到养生保健知识讲解,8.46%老人希望定期做全面检查或康复指导。对社区卫生服务非常满意占8.46%,比较满意占47.69%,一般满意占36.92%,不太满意占6.92;对目前生活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占10.77%,比较满意占33.08%,一般满意占28.46%,不太满意占27.69%(见表2)。空巢老人总体对家庭病床和康复指导需求较多,心理问题出现较多,所有老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3 讨 论

老年人群是社会的脆弱群体,空巢老人更是其中的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以其就近便利的优势,逐渐受到空巢老人的青睐[4]。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在空巢老人各方面服务需求中,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与照顾需求急剧增加,尤其在家庭病床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定期体检、健康教育方面需求最高,说明空巢老人与普通人群对卫生服务需求明显不同。慢性疾病以较高比例困扰着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自评心理状态差,自觉健康水平下降引起他们的担忧,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度不高,对家庭与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这些情况与空巢老人年龄逐渐增长,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子女不在身边或独身居住,缺乏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3.1 提升并延伸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及内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就医模式不合理,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理念缺乏,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延伸和扩展服务内容,比如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定期做全面健康检查,讲解健康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康复等,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及时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转变健康观念,有利于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3.2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 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心理问题出现较多,缺乏社会关爱和照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应增加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服务内容,取得子女、亲戚以及居委会的支持与配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多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多种形式活动,使老人们从中得到心理慰藉,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独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本调查结果中显示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空巢老人医疗保健工作和慢病管理计划,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内容及形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给予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照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社区其他部门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使老年人在社区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建设安定、和谐的中国式社区。

参考文献

[1] 赵芳,许云.成是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5(3):61-67.

篇2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而空巢、独居、纯老老人因为文化基础、生活习性、自理能力、记忆减退、缺乏交流等的影响,往往服药依从性较差。区政府要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独居、空巢、纯老老人提供助医卫生服务,为了寻找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推进“助老”与“助医”结合,整合发挥医疗卫生资源,真正实现为老“助医”,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选择该类人群众中需要服药降压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 年上海市静安区古柏社区在册(户籍居民或居住满6 个月以上)的空巢、独居、纯老老人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192 例患者,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年龄60~92 岁,平均年龄(75±9) 岁,其中男性83 人,女性109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患病情况,药物治疗依从性,依从性不佳的原因,其他情况等。问卷由调查人员发放,入选患者自行完成,对视力减退、文盲、行动不便者,由调查者采用问答方式记录完成。调查人员为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

        1.2.2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定

        采用Morisky推荐的Morisky-Green测评表,用4 个问题评价确定患者的服药依从性[2]。表中4 个问题为“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用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根据回答结果评估服药依从性的高低。4 个问题均答“否”,即为服药依从性佳, 否则即为服药依从性不佳。

        1.2.3  资料分析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研究结果

篇3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17-02

随着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空巢老人人数迅速增加。所谓空巢家庭, 是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 但已成家立业或长期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年夫妇两人或者是夫妇中的一人独自居住的家庭周期现象。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人,即称为空巢老人。[4]目前,中国城乡至少有2340万老人独守空巢,老年人的平均空巢率已达26.4%。有关专家称,到2010年,我国“空巢老人”将达到80%(如图1)。多数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变大,人际关系发生很大改变,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现状出现很多空缺,而子女因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会产生失落感,促使空巢老人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如图2),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抑郁症状的发生对老年期常患的其他躯体疾病起到促进作用,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2]本文旨在分析空巢老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妥善解决空巢家庭带来的种种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图1 空巢家庭

图2 产生心理危机的症状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遵义市某县1000名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分析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收到有效问卷963份,其中非空巢老人278份。结果发现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1000名老人中有963人(96.3%)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二)方法

1.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由笔者组成的调查组进行调查。首先对研究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答卷方法,并做到知情、同意。然后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问卷,书写障碍者由调查者向研究对象逐条询问代为填写,试卷发放1000份,收回963份,收回率为96.3%。根据调查情况分为正常、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4],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

2.统计学方法:将调查资料检查、核实后,建立Epdate数据库,将数据进行整理,由笔者录入和计算机核对,对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空巢老人进行客观评估分析。

二、结果

第一,通过对患有抑郁症状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5],其中空巢老人685例(71%),轻度抑郁507人,中重抑郁178例,非空巢老人278例(29%),均为轻度抑郁,表明空巢老人发生抑郁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见表1。

第二,对调查的空巢老人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居住方式、与子女关系、兴趣爱好与社会交往、文化程度等情况看,都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各组间抑郁症状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2。

从以上结果来看,空巢老人与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不同兴趣爱好、社会交往、文化程度等抑郁症的发生率成常态分布。

三、讨论

抑郁症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它可导致严重的情绪异常、躯体功能下降并增加死亡危险[4],极大危害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生存质量。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显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56%,空巢老人患有抑郁的可能性较高,有孤独感的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无孤独感老人的近9倍;更加证明抑郁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易产生的孤独感。[6]这种潜在的心理问题和孤独感增添了独居老人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空巢老人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他(她)们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空间就显得更加狭窄,更多地感觉自己生活空虚、精神不好、不快乐、子女不在身边,心中的苦闷无人倾诉,显得整天闷闷不乐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再说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少些。[7]因此他们会常常感到寂寞、空虚、无助,并对自我持负性评价,产生自卑感、无价值感,最终陷入抑郁状态。[1]

上述原因使得空巢老人心理更加脆弱,因而更容易引发抑郁症,因此要多方协同作战。一方面社会应加大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心理支持,如成立老年人互助协会,搭建空巢老人交流平台,增加老人之间的交流[3];另一方面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子女应支持丧偶的父母再婚,常回家看望父母,陪他们聊聊家常抑或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与之多交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精神赡养。[9]同时,空巢老人也应注重自我心理调节,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广交朋友,培养种花、养鸟、钓鱼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抵御不良情绪的能力,多方共同努力帮助空巢老人走出抑郁的阴影,从而减少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使老年人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5):69.

[2]孙慧明.儒家孝道在老龄化中国的价值[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172.

[3]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决策探索,

2006,(2):81-82.

[4]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 关注“空巢老人”[J].经济师,

2009(3).

[5]Yesavage JA,Brink TL,Rose TL,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ariatric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a preliminary report[J].J Psychiatr Res,1982,17(1):37-49.

[6]秦侠,周成超,徐晓超等.GMS量表自动诊断系统用于农村社区老年抑郁症的信度和效度评价.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1):31-32.

篇4

【关键词】

跌倒;老年人;护理管理;农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跌倒也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原因,可致伤残、失能,甚至直接致死[1]。有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约18%[2]。农村空巢老人比例大,一个或一对老人带小孩在农村居住较为常见,加之农村特定的出入环境,导致农村老年人发生跌倒概率更高,后果更严重。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各种特殊性,积极开展跌倒的社区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农村老年人跌倒提供指导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随机选取宜宾地区5个乡镇,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309人,资料完整回收302人,回收率97.7%。其中男138人,女164人;年龄60~88岁,平均(68.3±4.4)岁,在农村连续居住时间超过2年以上。

1.2问卷调查

采用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包含4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健康状况、居住情况、心理情况等。②跌倒发生的回顾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过去1年内跌倒的发生情况、次数、原因、时间、地点、后果、是否接受过防跌倒健康教育等。③Morse跌倒量表[3](MFS)。预测跌倒发生可能性的量表,内容包括有6个条目:跌倒史、其他疾病诊断、使用行走辅助用具、静脉输液或使用肝素钠、步态、认知状态。每个条目评分为0~25分,总分为125分,评分越高表示跌倒风险越大,跌倒发生风险的建议诊断界值为45分。④修订后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4](MFROP-Com)。MFROP-Com是针对我国国情修订后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量表包括13个项目共1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nkert-4级评分(0~3分),得分越高跌倒的危险性越高。调查采取入户调查,调查前以村为单位开展宣传,征得老年人及家人的同意,调查前调查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现场填写调查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内容录入SPSS17.0,对分类资料直接录入,并以频数、率或比进行描述,对MFS和MFROP-Com问卷进行评分,分数以数值资料进行录入,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其中空巢老年人占59.6%,身体有疾病者占63.9%。

2.2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

调查对象过去1年内共有44人发生过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4.6%,跌倒发生率无性别差异(χ2=0.48,P=0.30)。按年龄进行分组,跌倒发生率有年龄差异(χ2=9.74,P=0.01)。

2.3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发生跌倒风险评估情况

所有调查对象MFS和MFROP-Com评分分别为(31.9±8.1)分和(18.4±5.6)分,MFS评分有性别差异(t=3.17,P=0.00),MFROP-Com评分无性别差异(t=1.11,P=0.27)。若按MFS≥45分定义为高跌倒风险,其中26人属于高跌倒风险,占8.6%。

2.4老年人跌倒发生地点、原因及受伤情况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跌倒地点中,室内跌倒比例占所有跌倒的构成比为54.5%;跌倒原因中,滑倒和绊倒占58.2%;受伤情况中,软组织挫伤和骨折占82.1%。

3讨论

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事件之一,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自理的威胁极大[5]。WHO报道:2002年全球有近40万人死于跌倒,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50%以上,70岁及以上者占40%[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跌倒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报道社区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13%~49%,我国关于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报道也不完全一致,发生率在15.6%~23.5%不等[7]。本调查结果显示: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14.6%,其中男性跌倒发生率为13.0%,女性15.9%,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跌倒风险评估中,MFS和MFROP-Com平均评分分别为(31.9±8.1)分和(18.4±5.6)分。室内是跌倒的主要地点,滑倒仍是主要原因,应在高危风险的老年人群中改善室内环境,减少跌倒的环境因素。

总之,老年人跌倒是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积极有效的开展跌倒预防已变得刻不容缓,有效预防跌倒,关键是要寻找可逆的跌倒风险因素并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干预。农村老年人存在明显“空巢”现象,应关注空巢老人,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管理和关心,积极预防农村空巢老人跌到问题。跌倒的危险因素有老年人自身生理方面的,也有环境方面的,老年人要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合适选择运动或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或平衡能力,增强跌倒的防范意识,家庭、社会要有足够的重视,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熊静 单位: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2]夏庆华,唐传喜,钮春瑾,等.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3):207-209.

[3]唐玮,甘秀妮,刘章会,等.汉化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中国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11):943-946.

篇5

为进一步了解我街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关爱空巢老人的惠老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我街在武胜、万年、涂家、大董、和平五个社区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并未与子女(晚辈)同住的老年人,由社区专职干部对老年人组织入户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由调查员按照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入户直接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由调查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当面回答有关问题,并认真记录答案,当场回收问卷。现将我街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汇总。这次调查对象总量191个。汇总结果显示如下:

 

性别分组:男性66人,占34.55%,女性125人,占65.45%。

 

年龄分组:60~69岁的33人占17.28%,70~79岁的91人占47.64%,80~89岁的62人占32.46%,90岁以上的8人占4.19%。

 

文化程度分组:文盲39人占20.42%,小学初中的112人占58.64%,高中中专22人占11.52%,大专及以上18人占9.42% 。

 

婚姻状况分组:未婚7人占3.67%,丧偶的107人占56.02%,配偶健在的65人占34.03%,离异的8人占4.19%,再婚的4人占2.09%。

 

家庭存续时间分组:0-5年的29人占15.18%,5-10年的42人占21.99%,10-15年29人占15.18%,15-20年的32人占16.75%,20年以上的59人占30.89%。

 

现有子女分组:有1个子女的35人占18.33%,有2个子女的45人占23.56%,有3个子女的55人占28.8%,有4个子女以上的43人占22.51%,无子女的14人占7.33%

 

二、调查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健康方面

 

1、空巢老人多数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身体疾病较多。能自理的老人153人;半自理的老人29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的9人。调查对象的情况显示,大多数空巢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些小毛病,但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就有61人、另外还有27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癌症。

 

2、空巢老人就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统计看每月医药费支出状况的人数,每月支出100-500元钱的多达106人,500-100的有27人,1000元以上的有18人,在100元以下的仅40人。调查显示,有155为老人认为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疾病,这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经济收入方面

 

1、调查对象中,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一倍,但有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人数男性却比重较大,且退休金大多数都在1000元-1500元,仅仅够维持生活。

 

2、空巢老人中基本生活开支都不大,每月开支500-1000元的112人,1000-2000元的48人,2000元以上的13人,但对于自费购买助老呼救设备,还是有150人认为无力购买,并有182老人希望政府购买。

 

(三)生活安排和精神慰籍方面

 

1、空巢老人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其中108位老人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和邻居聊天散步,有98人选择看电视、听广播、阅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旅游等的仅56人,没有一个人上老年大学,甚至有23位老人没什么事干也缺少人说话常感到空虚和寂寞。

 

2、调查结果显示,子女关心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有167人,但仍然有20人对老人漠不关心,并且160为老人半年之内会见面,但有9位老年人很长时间都很难和子女见面。

 

3、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不太接受到养老院养老的方式,仍然愿意保持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但他们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照。

 

4、大多数空巢老人对于“爱心门铃”、“红飘带”、“一键通”等助老呼救系统还持有保守态度仅61人表明需要,还有130命都表示不太需要。

 

三、建议及对策

 

(一)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要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的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老年人口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要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在配偶遗嘱补贴、社会养老补贴等方面,也要适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这些收入来源生活的老人能够维持起码的基本生活。

 

(二)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三)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我街这种老城区,空巢老人普遍感兴趣的是政府买单的免费服务,而目前能够享受这种免费服务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情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同时,应加强社区照料服务的.整合和宣传工作。

 

(四)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籍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动用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空巢老年朋友们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是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给予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空巢老人。

 

此次开展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状况普查时间紧、范围广、受众面宽,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够为市委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来能够使老人们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切实贴心的实惠,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为老服务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秉承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讲奉献的一贯作风,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是我街全体老龄工作人员的执着追求!

 

范文二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篇6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的标准,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社会。本次调查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现状,针对社区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呼吁社会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特别是一些空巢(和老伴但不和子女一起居住)、独居(一个人独自居住)老人。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调查把杭州拱宸桥街道台州路社区老人(年龄≥60岁)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7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涉及调查对象的四个方面内容:个人基本信息、自理能力、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其中,60~69岁76人(54.3%),70~79岁35人(25%),80岁及以上29人(20.7%)。

(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中国老年人的具体特点,调查组自编了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作为了解老年人生活状况实证研究的工具。整份问卷共包括23道题目。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

(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占多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内空巢老人的数量有84人,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0%,独居老人有23人,占到16.4%,这两者就占到了76.4%,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只有33人,占到23.6%。也就是说,社区当中,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占较大的比例。

(二)绝大多数老人具备自理能力。在调查的老人当中,86.4%的老人表示自己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和一些老人的访谈当中发现,这些老人不愿意给子女增添负担,只要是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从不让子女操心,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三)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较多。在问到“您常参加社会活动(如晨练、散步、聚会、旅游等)”时,有33.8%的老人会主动或积极参加,28.1%的老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占24.5%,而不去参加的只占到13.7%。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会选择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充实自己。社区也会经常组织老人年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舞蹈队、合唱团、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四)老年人家庭关系基本融洽。调查发现,64.3%的老人认为家庭关系非常融洽,25%的老人认为比较融洽,这一点显示出老人对于家庭的关系基本满意。在调查到“您的子女是否会常主动与您聊天”时,有63.3%的老人表示子女会经常主动找他们聊天,32.4%的老人表示子女有时会主动找他们聊天,还有4.3%的老人表示子女从来没有主动找他们聊天。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老年人帮子女带孩子意愿强烈。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有39.1%的老人在帮助自己的子女带孩子,60.9%的老人没有。

而当问到“您照顾第三代的意愿程度”时,有45.7%的被调查老人表示有非常高的意愿,16.4%的老人表示比较有意愿,表示一般的有27.9%,剩下的10%没有什么意愿。这一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老人很愿意帮助子女还照顾第三代,这在很大程度是由传统的家庭观念造成。

(六)老年人对邻里关系基本满意。在调查“您对邻里关系满意”时,54.3%的老人表示非常满意,23.6%表示比较满意,20%表示一般满意,只有2.1%的老人表示不满意。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于邻里关系还是满意的。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左邻右舍之间方便互相照应。

三、建议

(一)子女应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其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老年人。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这个立法从另一面说明了,在社会当中,存在众多缺乏家庭温暖的孤寡老人。

物质条件日益发达的今天,老年人缺乏的不是好吃的和好穿的,而是对于他们精神上的关怀。正如1999年流行的这首《常回家看看》所唱:“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为人子女,应该经常关心家中的老人,没事常回家看看,哪怕不能常回家,也应该多打电话问问老人的近况。

(二)社会应多重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问题。正如调查中显示,目前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为数不少,并在日益地增加,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年7月份以来,在杭州的独居老人因为高温病不幸离世的消息时有发生,相关媒体报道了“敲门行动”,提到通过志愿者主动去敲社区独居老人的家门来关心老年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篇7

这几天,我们每天都会下到不同的村子,去做一些调查问卷,和村民们进行交流沟通。我从小就很喜欢和别人沟通,我一直觉得和不同的人沟通,透过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是世界。 在村里的时候,我最多的就是和老人闲话家常,可以说每个队员应该最多的就是和老人沟通,这并不是我们有多喜欢和老人聊天,而是偌大的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年轻力壮的大都出去打工了。

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个情况在下乡之前,我们也是有做数据调查的工作的,多少是有些了解的,但是冰冷的数字总是不及真实的画面更令人震撼。七八十岁的老汉,带着五六岁的孩童一起生活,这个画面没有给我温馨的家的感觉,倒是莫名的衍生出一种苦涩。

在我眼里,人的一生有两个时间段是最温馨最幸福的。一个是童年,而另一个则是晚年。在天真烂漫的童年里,可以无所事事,可以无所顾忌的去做一些你想做的……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小孩子做什么坏事,只是觉得在孩童时代,总是可以放开的去玩耍,去嬉闹,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父母会一直在你身后保护你。他们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而在一个人的晚年,是在经历过了年轻时的风风雨雨,风光也好,落魄也好,晚年算是人生最后的避风港,儿女就是屋檐,理应为自己的父母遮风挡雨,让他们安心,安享晚年。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90

资料与方法

选择上海郊区护理院老人115人,男55人,女60人,年龄61~94岁,平均78.72±7.10岁。

方法:调查工具:①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法问卷调查,选择了20位老人进行抽样复查,每一位老人由2位医生间隔7天进行前后2次调查;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结 果

被调查的115名老年人基本情况:①年龄:60~79岁53.91%,>80岁46.09%;②性别:男47.82%,女52.18%;③文化程度:小学或以下69.57%,初中以上30.43%;④婚姻状况:有配偶78.26%,无配偶21.74%;⑤每月经济收入:1000元80.00%;⑥子女情况:有84.35%,无15.65%;⑦目前患病种数:1种6.96%,2种26.96%,≥3种66.08%。

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经济收入、患疾病种类对护理院老年人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均有影响,男性较女性易获得客观支持(P

讨 论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社团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精神上的支持和主观体验。

重视对护理院老人的社会支持: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水平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社会支持也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无论哪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我们研究显示上海郊区护理院老人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国内常模。

总之,老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应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给予物质帮助外,更应该从精神给予更多的关心,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机会,从而增加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减少孤独感,更好的利用社会支持,达到身心健康的完好状态。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109-03

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空巢老人”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的老人;广义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另立门户的纯老人家庭。具体包括三种:第一种是没有子女,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或者鳏寡孤独的老人;第二种是虽有子女,但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留守老人;第三种是有子女,且与子女在同一个地区,但单独吃住,或者尽管与子女同在一屋檐下,但因子女工作繁忙或其他的原因,缺乏沟通,形成理论上的空巢[1]。本研究基于对“广义空巢老人”的研究。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这个比例应该只增不减。看来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个人或者家庭问题。从常州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发现:常州市常住人口468.68万人,户籍人口364.77万人[2]。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3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17%,其中空巢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9%。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资料收集及分析

1.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常州市工人新村社区、兰翔新村社区、河海社区三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该样本的选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前两个社区90%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且空巢老人数量居多;而河海社区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国家补助,且空巢老人数量较少。采用多阶段抽样调查的方法,一般,在每个社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大多数空巢老人能够独立完成问卷,对完成问卷有困难的空巢老人,将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在每次采访中,都会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他们的描述,大概知道空巢老人的相关情况,同时,在每个社区选取25位不同年龄、性别、独居、夫妻居住的空巢老人进行实地访谈。

2.样本数据分析

常州市工人新村社区和兰翔新村社区的老人大多数有退休金,工资2 600元左右,而河海社区空巢老人几乎都没有退休金。同时,前两个社区空巢老人数量巨多,工人新村社区总人数为4 320人,老人人数为1 498人,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33.5%,其中空巢老人占老人总数的65%;兰翔新村社区空巢老人数量占老人总数的80%,他们几乎全为一个工厂的下岗工人;河海社区空巢老人数量相当乐观,占总人数的10%,大约占老人数量的30%。入户及居委会访谈的75位空巢老人中,男性30人,占40%;女性45人,占60%;已婚且有配偶26人,占35%;已婚且丧偶37人,占50%;未婚12人,占15%;60~69岁老人12人,占15%;70~79岁老人15人,占20%;80~89岁老人42人,占57%;90岁以上老人6人,占8%。

二、城市空巢老人增多的归因分析

城市空巢老人的形成是由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下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空巢老人自身层面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老年人“儿孙绕膝、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思想逐渐弱化,希望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希望与父母居住的子女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3]。同时,随着高楼大厦的逐渐耸起,年轻人向往在高楼中生活,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父母并不喜欢去高楼中生活,而是喜欢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社区生活,这里有他们熟悉的邻里和环境。

2.家庭层面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中国的人口基数得到了缓解,也有人口数量颇多带来的问题逐渐缩减,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显然也是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之一。当然,在此阐明自己的观点,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它也有很多积极影响,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它也是合理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空巢老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让一些家庭形成了典型的“421”模式,显然这对子女在抚养及慰藉父母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而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家庭照顾”的功能在逐渐弱化。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大多数空巢老人有点无法适应,他们在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还无法与子女同步,为避免不必要的不愉快,他们宁愿选择与老伴或者独自生活,他们在调查中所占比例大概为40%;儒家思想中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逐渐淡化[4],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在几千年前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也许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有点不太适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好多子女因求学或者更好的发展,他们可能离开父母,这样空巢家庭也就形成了,大约占31%;对于刚刚毕业或者成家的子女,他们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好,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期,来解决家庭住房问题,他们的住房面积根本无法让三代或者两代人生活在一起,大约占23%。

3.社会层面

当代社会,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一个人在外工作挣钱养活一个大家庭,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调,这也是妇女就业率直线上升的原因之一,生育率大幅度下跌,人口流动性增加,父母与成年子女分开独立生活的情形越来越普遍,有些甚至天南海北。由此可见,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子女照顾父母及探望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照顾功能逐渐弱化。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子女结婚后都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在采访中,有些老人非常愿意两代分开居住,父母子女认为在经济上相对富有,各自拥有一套住房,这样子女和父母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三、城市空巢老人获取幸福感的对策

从理论层面讲,城市空巢老人获取幸福感的途径甚多,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本研究基于对城市空巢老人自身支持获取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1.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这个物质丰富及钱权重要的大千世界里,我们眼里充斥了太多东西。不仅年轻的子女应该用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空巢老人更是如此。大多数空巢老人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担心子女没有邻家及亲朋好友的子女过得愉快、富有;担心自己的身体功能衰退,会出现想象不到的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瘫痪在床等,给子女带来负担;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反映退休金可以满足日常开支,但对突如其来的大疾病没有积蓄用来治疗。该花的花,该省的省,未来的事情就不要过多地杞人忧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在风险到来之前,做好应该做的,这是应对风险最好的措施。

2.组建新的家庭

两位空巢老人不存在代际的交流障碍,同时彼此有大量的时间陪伴,互相做彼此的聆听者。不管子女多么孝顺,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有寥寥无几的时间顾及健在的父母。如果父母身体不适或者不能自理时,他们仍然时刻会肩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且会细心陪伴他们,给予父母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于城市社区的空巢老人,大多数都拥有退休金,如果没有患严重的疾病,在经济上相对“富有”,可他们的心灵缺少慰藉,这不是一个空巢老人的心声,是无数空巢老人的心声,特别是那些失去配偶的空巢老人的心声,他们的心灵异常孤独。对于一些失去配偶的空巢老人,如果在条件允许及子女支持的情况下,尽量还是找个“伴儿”一起生活吧,让“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独、寂寞的生活远离自我,寻找晚年的幸福生活。

3.参加公益活动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也就是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仅适合年轻人,对健康的空巢老人也是适用的。老年人从事公益活动,正好印证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做志愿活动过程中,他们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在经济视觉下,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空巢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被他人需要、认可的一种情感体验,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种满足及快乐。从事公益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仅在年轻时为社会创造价值,老了也为社会创造价值,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充满活力[5]。

4.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空巢家庭孤寂而封闭的环境,会加速空巢老人的生理退化或行为退化。社区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常常鼓励空巢老人利用社区的设施锻炼身体或者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事实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人已放弃锻炼。其实,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锻炼会受益良多。它不仅可以减缓身体机能的退化,而且感觉精神矍铄。锻炼相当于为“健康买保险”,且这份保险不收费。例如,采访中的一位爷爷已经82岁,可看上去精神矍铄。他每天5点起来跑步,跑完后去压压腿等。同时社区会不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唱歌、跳舞、舞剑、做虎头鞋等,让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同时提供平台让空巢老人相互学习[6]。这样,可以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还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老有所用”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艳.“空巢老人”的幸福生活――居家生活篇[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

[2]常州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13:1-10.

[3]陈友华.中国养老制度设计问题与认识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3):59-66.

[4]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67.

[5]吴金晶,梁博娇,张旭.城市老人从事志愿者活动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南方人口,2012(5):24-31.

[6]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方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31-33.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Study on the Reason of Empty nester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to Obtain Happiness

HOU Hong-yu,MIAO Xu,CUI Jin-ming,SHEN Bei-fei,GAO Xiao-qing

篇1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企业医院适时提出以医院为依托,发展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养老)-临终关怀的医护养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模式(以下简称医护养老)。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入住医护养老机构的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便为企业医院转型医护养老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所社区217例老人及2013年9月~10月内科、肿瘤科住院患者89例。纳入标准为:①患有一种及以上医生明确诊断慢性病,且处于稳定期。②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1]得分

1.2方法

1.2.1工具 ①设计医护养老需求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健康状况、健康问题等。②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BI指数评分标准:100分表示生活自理;60~99分表示有轻度功能障碍;41~59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碍;≤40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③制约医护养老需求的因素。

1.2.2发放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306份,回收306份,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30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的年龄为37~94岁,平均(71.51±10.58)岁。既往住院接受过治疗的305例,占99.67%。空巢家庭58例,占18.95%。人均可支配收入

2.2健康状况 调查对象中,93例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占30.39%;189例存在健康问题,占61.76%;151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占49.34%。

2.3影响医护养老潜在服务对象对医护养老需求的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Wald法,以是否有医护养老需求作为因变量,将一般资料、疾病、健康问题及自理能力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3讨论

3.1医护养老机构潜在服务对象入住医护养老机构需求分析 本次调查中,有医护养老机构入住需求的服务对象72例,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3.53%,此结果高于周子琦等[2]19.15%选择护理院接受长期护理及牛惠玲[3]15.52%接受老年病院护理。分析原因与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传统养老观念转变、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有关。

3.2自理能力是影响入住需求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反映,自理能力是影响服务对象入住需求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组调查对象的B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3经济水平、传统养老观念是阻碍入住医护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低水平经济状况、传统"养儿防老"思想也影响机构养老的选择。另一方面,儿女方面有舆论的压力和传统思想"百敬孝为先"的影响,思想上接受行动上难于实现。

3.4医护养老的发展大有可为。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世界人口增速的五倍多[5],未来医疗资源将有近50%的比例用于老年人口[6],患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也迫切要求养老服务介医介护,这种养老模式能承接从医院诊治到养老院养老的中间功能,既延伸了医院老年病的治疗过程,也前移了养老服务提供的关口。

参考文献:

[1]Mahoney FI,Barthel D.Functional evaluation:The Barthel Lndex[J].Maryland State Medical Journal,1965,14(2):56-61

[2]周子琦,金晓燕,尚少梅,等.护理院潜在服务对象对护理院的入住需求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7(11):463-464.

[3]牛惠玲,王秀丽,王晓丽,等.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3-1025.

篇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乡村却日渐成为市场化的牺牲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结构性难题,社会问题倒逼教育,使其空间日显困窘。

根据2009年全国老龄办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农村空巢老人达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人的43.9%。其中包括2271万留守儿童。

再根据社科院最新调查报告,目前大陆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是全球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国土资源部去年5月份表示:约60%乡村景观风貌“一般”或“差”;约80%的村庄街道和田间道路绿化不足,居民点绿色覆盖度低。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

我们不能回避乡村的衰落以及因此而来带给我们的悲观想象。缺乏优秀的教师,没有父母的关爱守望以及各项硬件设施的落后,通过很多人希望的提升乡村教师工资根本无助于彻底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很少有人愿意生活在空巢化下的乡村――缺乏活力和创造性、法冶环境恶化、各种道路设施极不发达、没有可以交流的同类人、医疗系统不完

善甚至极少专业人员的环境中。在某些地方,乡村更被政治黑金和黑恶势力笼罩,所谓提升教育的空间看上去几乎没有。

在这种意义上,乡村教育无疑处于一种恶性的封闭状态下,改善它将是一件系统工程。它的改观有待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变化。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明显不能绕开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化结构。

篇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 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百年》 报告指出:2001~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17%;到2030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1.93%,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 亿,老龄化水平将大于30%。

而与人口老龄化得速度和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相比,我国老年人医疗健康用品的发展还远远滞后,老年医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研制和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且功能合理、品质优良的医疗健康产品带来良机,日常身体健康状况监测与良好的预警机制完全可能实现,并且适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产品开始更加注重满足情感化的需求,尊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使用体验,以达到符合老年用户的特殊需要,由此,基于人性化医疗产品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当人们步入老年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

1.2 老年人群基本现状及分类

根据我在关于空巢老人医疗健康产品调查问卷的294份问卷分析中,平均年龄为70.8 岁, 其中60~64 岁的老年人占27%,65~69 岁的老年人占19.4%,70~74 岁的老年人占22.3%,75~79 岁和80+的老年人分别占17.9%和13.5%。文化程度状况中以受过初中教育为主,人数为88 人,占29.5%;其次为受过小学教育的为74人,占24.8%;大专以上为46人,占全体调查老年人的比例为16.1%;中专/高中教育为44 人,占15.4%;不识字和私塾教育的人数为42,所占比例为14.3%。居住地在城镇的老年人数比例为77.7%,农村的比例为22.3%。本次调查 旨在通过了解老年人口基本状况及变化情况以及老年人的经济、医疗、生活、照料、消费、心理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警和及时了解健康信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和身体健康状况,将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1)低龄老年人。年龄在55岁~65岁,根据问卷分析,从身体健康状况看,37%的老年人一年没有看过一次医生,35%一年看过5次以下,18%看过5次以上,仅有10%的老年人一年看过十次以上的医生,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基本健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多数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他们仍具很强的自理能力和识别能力。

(2)中龄老年人。年龄在65~75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从患病状况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仅有7%的老年人未患任何慢性和重大疾病,75%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下的慢性和重大疾病,1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上的慢性和重大疾病,这些老年人逐渐呈现出对医疗、护理、药品、保健品以及相应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有适当的自理能力。

(3)高龄老年人。年龄在75岁以上,从问卷分析中,这些老年人中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头脑不清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行走不方便、吃饭困难等生理问题,53%的这个阶段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要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

2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需求分析

2.1生理特征需求

由于身体、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思维系统逐渐的衰退, 并且大多老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居家生活中, 经常没有子女或是护理人员与之相伴, 无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老年人迫切需求一款智能化医疗产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和预警, 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2.2心理特征需求

老年人空巢或经常独居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入误区, 集中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衰亡感、病态等。大多数空巢老人很少参加室外活动, 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同时因疾病在身, 他们很担心病情突然发作无法控制, 因而心情变得焦虑不安,老年人对于智能化医疗产品的需求, 在生理方面是为了解决因年龄增长和孤单而带来的不便; 在心理方面则是要达到调节老年人情绪和给予心理安慰的目的。

3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

3.1国内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加剧,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现如今, 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日益弱化, 医疗护理器械尤其是自助医疗护理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 远远不能够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 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种类也在日益更新,中国医疗设备及器械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2002年的短短5年内,从8%跃升至22%,并且继续增长的趋势迅猛,有力地说明了其高速发展的潜力。

3.2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医疗产品正在从最初的幻想慢慢变成现实,各式各样运用各种技术的医疗产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更令人可喜的是,其不仅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并且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第一,信息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将在推动车的科技革命过程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相应,医疗产品将发生重心转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老年人可以在家中对人体健康实行有效的监测,家人和医生与不处于接近病人的情况下,可以收集到的医疗读数电子指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医生做出健康的判断。

第二,人性化。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化医疗产品,它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医疗或保健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必须建立在可用性的基础上,以老年人为中心,让产品去关怀老年人、亲近老年人、体贴老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亲切、易学、易用、有效的交互智能化医疗产品。

4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初探

4.1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原则

(1)简单操作。老年人在记忆数字、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化。为了避免其生理上的缺陷,因此在设计中虑操作程序的简化,尽量简洁明了,让老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减少在操作过程中的重复动作和体力消耗。

(2)可识别性。人进入老年后,视力逐渐衰退,对物体的辨别能力开始减弱;听力也会随之下降,对声音敏锐度降低。因此在设计中,将现有的产品转化成老年人熟知的样式及功能模式,符合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习惯。

(3)安全性。由于老年人在身体各项机能方面的逐渐弱化,使其对人身安全的防护也会降低,因而在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产品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设计的整体性,产品外形的圆滑性。此外,在设计中既要考虑产品结构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功能、结构与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结合。

(4)满足老年人特殊情感需求。老年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有怀旧心理,经常会感觉空虚和孤单,有很强的自尊需求,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尊重和关注。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与操作的便利,还要使老年人在自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其怀旧心理入手,着重考虑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元素,以迎合老年人怀旧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消沉的情绪,还可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4.2 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

(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

从起源上说,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

广义的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蜂窝移动电话、PDA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移动无线网络(例如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等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了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开发技术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智能终端的信息显示,让智能化医疗产品从设计走向现实。

(2)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特点

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

4.3 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实现路径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有机会对老年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拥有新的视野。我们通过对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的开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再加以终端APP应用的开发,让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行列,实现家庭-户外-医院医疗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由移动互联网发到家人和医生的移动终端中,家人和医生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的相应的APP应用接受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随时监测和预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解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疾病发生时的及时救助,进而给予老年人健康有力的保障。

5结语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标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据调查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 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只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 因此, 加大对空巢老人家庭医疗护理的关注, 智能化医疗产品开发变得尤其重要。

智能化医疗系统对于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救治突发疾病患者,进而给予有力老年人保障、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此课题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家庭-户外-医院一体化医疗系统的智能化,改善了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了救治机会,从而创造更高效更有保障的就医机制,并且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 百年[J],新华网,2006 年10 月11 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