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21:38: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数据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25-05
Abstract: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is nowadays the most cutting-edge computer technology, through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can provide business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managers. In this paper, the work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Guidi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raduates graduate design work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of previous graduate design works quality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presents the final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analysi
1 毕业设计工作现状分析
1.1 什么是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全面的总结以及系统的运用,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毕业设计的难度要大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因为通常毕业设计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1.2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设计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前,要对其最后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学生综合素质也要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毕业设计对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2)毕业设计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毕业设计可以看做是对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后演练,在校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就业、创业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四个转变:从经济不独立到经济即将独立的个人转变;从同龄人活动群体到非同龄人活动群体转变;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工作项独立的学习、工作转变;从学习为主到工作为主的生活节奏的转变。
为了学生可以顺利的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毕业设计成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一环节,可以迅速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毕业设计可以成为衡量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所学专业的教育水平和总体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是高校专业教育最后的一个环节,可以对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性的检验,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准。
1.3 当前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分析
在以往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都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师指导,学生主导执行,然后到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得到最终的结果,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到这就结束了,缺乏最终的总结分析,通过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分析,毕业生才能更清楚明白的了解本次毕业设计自己毕业设计作品结果。
(2)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清晰
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将会有许多的问题或矛盾出现,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没有将这些问题很好的呈现,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所在,也就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所以毕业设计工作也就没有体现出最重要的意义。
(3)学生评价不准确
在当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而进行答辩时,各专业也都将会为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给予相应的分数,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个分数去衡量一个毕业生,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可能是由于在做毕业设计作品期间,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说以分数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
(4)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明确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对学生的培训和实践,也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标准,但是目前许多专业中的毕业设计工作对各专业没有推动作用,毕业设计工作反馈回来的结果对教学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2 大数据分析技术
2.1 什么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技术,通俗地讲,是在多样或巨量数据中快速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存储、 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及其集成。
当前,大数据不仅指数据量的巨大,更重要的是要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获取更多智能、深入、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之所以具备战略意义,之所以能够有效提升竞争能力,不在于掌握了何等巨量的数据,而在于其有能力对这些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用。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洞察和释放。因此,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核心,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它是最终决定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而言, 大数据分析主要涵括预测性分析能力 (Predictive Analytic Capabilities)、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 (Data Quality and Master Data Management)、可视化分析( Analytic Visualizations)、 语义引擎( Semantic Engines)、数据挖掘算法(Data MiningAlgorithms)等五个基本方面。
具体的大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但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挖掘。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处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基本理念可以凝炼为: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大数据处理可能用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基础架构、数据存取、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模型预测、结果呈现等。
2.2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具体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开展。当面对7届(从2005届到2011届)毕业生,854件毕业设计作品时,没有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是无法对如何庞大的工作进行整理和汇总。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解决数量大的问题,所以说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进行。在面对如此多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将会遇到许多无用或错误的数据(俗称“脏数据”),这些“脏数据”对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面对着这些“脏数据”,选择删掉,从而保障了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3)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完成。当完整对数据的整理和汇总后,这样的工作其实仅仅完后了一部分,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大数据分析技术是对有关联的数据进行再一次的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以某种形式呈现,从而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某种观点,从而实现分析的最终目的。
3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目标与流程
3.1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预期实现的最终目标
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主要为了解决上述中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整理分析历届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本次毕业设计数据分析统计的数据概况如下:
3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升本
7届毕业生:从2005届到2011届7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
41位指导教师:统计7届毕业生的所有指导教师信息。
854件毕业作品:统计7届毕业设计中所有毕业设计作品的全部信息。
(2)客观的评价学生。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分析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通过时间的长短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
(3)将存在问题呈现,直面问题。将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以绘图的方式呈现,直观的看出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促进问题与矛盾的解决,从而使毕业设计工作在以后的开展过程中更加有力、有序的进行。
(3)以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推动教学改革。通过对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查看出学生总体的学习范围,并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变,推动教学体系的前进。
3.2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阶段和流程
本次毕业设计工作主要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解释,具体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详见表1所述。
4 毕业设计分析数据模型设计
(1)相关分析模型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例如,在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以X和Y分别记一个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和该作品毕业生的性别,或分别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则X与Y显然有关系,而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就是相关关系分析。
相关关系分析模型也是本次大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的分析依据模型。
(2)对应分析模型
对应分析也称关联分析,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使用对应分析模型主要是为了以点的形式形成趋势,从而可以在趋势中看到数据波动变化。
(3)对比分析模型
对比分析是按照同一个参考依据,将同一类别的不同变量放在一起形成对比,通过不同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根据上述的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收集以及整理过程,如整理毕业设计成果形式数据分析时的内容如图2所示。
5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指标设计
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过程中,整理的大量指标及其数据,具体的指标有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科研项目衍生课题数量、参加二次答辩分析、不同软件开发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数据库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作品成果形式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作品扩展形式等众多分析指标,分析指标的具体内容详见表2所述。
6 毕业设计工作分析结果
6.1 分析报告结果形态
笔者与团队经过长时间的整理,最终将如此多的数据整理汇总,并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本次分析的结果改变了以往纸质分析报告的常规,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结果以Web化的形式呈现,网站地址为:http://,如图3所示。
本次的分析结果以网站的形式呈现,这样这设计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方便快捷。本次主要使用的是ECharts画图的方式,运用ECharts多种绘图的方式,将数据导入到ECharts画图代码中,可直接生成图像,也可对图像进行形状改变,从而方便快捷。
(2)修改整理方便。当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发现某些数值或字段是缺失或错误的,可在源数据中进行准确查找,并可将查找后的结果直接写在代码中,这将会自动从新绘制新的图形,从而可以在修改、查错的过程提供方便。
(3)分析结果直观、效果强。以网站形式将分析的结果呈现,可以直观、方便地看到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同时也可根据每个分析指标结果的色彩不同,从而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各个字段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可视化。
6.2 分析结果呈现
(1)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层次汇总分析
首先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数量进行统计,具体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然后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进行统计,并对其成绩层次比例进行汇总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历届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成逐步上升趋势,从图5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质量来看,所有的毕业设计中,优秀比率在30%以上的教师有9人(22%),优秀比率在30%以下的教师有32人(78%),从而充分的说明了,教师指导的力度不够,从而促使毕业设计的优秀率偏低。
(2)指导教师初评成绩分析
对历届指导教师初评平均成绩与毕业设计参加一次答辩时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指导教师给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普遍高于一次答辩时评委组给相应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
充分的体现出指导教师对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存在一定的“私心”,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把关,展现出毕业设计工作中的问题。
(3)毕业设计所用软件开发技术分析
对历届毕业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在本次分析的过程中,也根据性别进行统计,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通过两个分析结果,可以看出HTML/CSS和JS/Jquery是毕业设计中用的最多的技术;.NET、C#的比例也较高,但从趋势来看,C#的比例有下降趋势;JAVA、JSP和C/C++呈上升趋势;PHP的比例相对稳定;ASP技术明显呈下降趋势。结合性别分析发现,男生中,使用C#与使用JAVA的人数基本持平,约为1.3:1,而女生中,这一比例达到2.8:1,说明女生更倾向于使用C#。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为本专业类教学内容体系的改变提供重要的依据,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使用的比率而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7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7.1 存在的不足
(1)指标点少。由于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是第一次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分析,所以在设计和整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指标点都较少,所以造成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内容有待升华。
(2)关联性低。在进行关联数据分析时,对收集到的数据关联分析较低,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字段的价值,同时,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关联分析力度不足,如没有对毕业生的在校职位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分析、指导教师的年龄与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分析等,这都是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的所欠缺的。
(3)数据清洗度不高。虽然在前期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但是处理的力度不够,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仍能发现存在许多错误的数据,这样给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7.2 下一步计划
根据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分析工作中,将加大对指标点的统计整理,如学生的籍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项、教师的工龄、教师的性别等等,同时也将增加每个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分析,从而使每个指标点数据更加有意义。
8 结束语
随着国家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每个项目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也结合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质量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得到许多的结论,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也推动了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2014-06.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的办学走向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依据。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可见,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和校企融合将是未来教学的重中之重。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在不断探索中,近些年来,市场营销理念、方式等不断更新,互联网时代对营销人员的网络运用能力要求不断攀升,020时代的到来让所有营销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应行业需要、岗位需求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高校市场营销毕业生培养现状
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几个特点:求职容易、分布行业广泛、工作调换频率高,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策划、产品销售、市场调研、网络营销、客户沟通与管理等工作。毕业生跟踪调研成果同时显示,一方面毕业生创业者越来越多,涉及各行各业,实体店经营和网店经营均有成功者;另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员职业素质中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吃苦学习能力的需求远胜于对营销专业技能的需求,目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症结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趋同化,各高校培养的营销毕业生差别不大,就业择业时缺乏竞争力,说明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学内容来看,高校营销专业的课程安排趋同,实践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学生的差异性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的培养形成的。所以,高校营销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不外乎三大主线: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包括课程实训、校内基地实训、专业技能竞赛;实习主要是专业实习,安排有暑期实习、顶岗实习,可分散实习或集中实习;毕业设计即结合实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完整的文字阐述。在不断提倡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中,不断变革的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常规的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实训缺乏载体
市场营销常规包含课程实训的专业课主要有:公关礼仪、市场调研、推销实务、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广告促销、品牌运营等,设计的课程实训多数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某一个技能点,虚拟环境,课堂训练简单低级,缺乏载体,而推销的实训中必须有实体产品为载体才能展开技巧的运用,礼仪技能需有企业真实环境才能得体运用,市场调研需有企业需求才能有价值和意义,网络营销需有企业产品才能有实际销售环节的磨练和盈利压力等等,以往教学过多囿于课堂,囿于校内,学生无法体会到实际效果。
(二)校内实训过于肤浅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是三种形式:一是实训室实训,如营销沙盘模拟等;二是校园商业经营,如校园商业一条街,校园超市等;三是专业竞赛,如策划大赛、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常规的实训内容存在的问题是不够真实化,内容多以模拟为主,不贴近企业真实环境,没有市场背景和环境风险,即使经营失败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实质性损失,学生更多是在表演而不是实操,因此参与时缺乏动力。
(三)校外实训脱离企业需求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高校使出全身解数,部分高校和上百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纷纷挂牌成为高校实践基地。实际上,顺利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和人才有效输送企业的并不多,多数校企合作只是一纸协议,学生校外实训出现瓶颈。从企业来看,安排一些骨干力量参与学校教学和学生培训,必然付出更多的成本,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的,同时企业还要承担人才流失的风险,并且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时也不能触碰商业机密;从学生来看,能去实训的企业少之又少,往往企业需要时学生不肯“买单”,甚至企业、学生双方都不“买单”;从教师来看,教师不但需要完成校内的教学、管理任务,还要完成服务企业的任务和要求,工作量大大增加。最后,校外实训由于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讲究行动统一,企业很难接受大批量学生并提供饱满的实习任务,多数校企合作使得学生成为企业短期经营需要的廉价劳动力。
(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在毕业设计环节里,以往学生毕业设计更多涉及的是虚拟市场营销的话},或者以学生兼职内容为主题,略能贴近实际,大部分营销学生都能较快地完成设计任务,但毕业设计内容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有时就是空谈,甚至过于理想化,最终毕业设计并不能够体现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果。
(五)实践教学的管理、保障不到位,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很多专业实践内容过于形式化,缺少过程监督,学生缺少安全保障,考核缺乏依据。其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多数教师没有参与企业实际经营,风险分析、财务成本分析等能力都有所不足。再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各项实训,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打消了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实践教学会打破原有的常规教学规律,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三、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和网络营销模式
互联网,又称网际网络,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进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也称为互联网营销,就是以国际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以及互联网成本的低廉,互联网好比是一种“万能胶”将企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跨时空地联结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唾手可得”。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网络,而现代企业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服务顾客,也不得不从运用互联网,转而依靠互联网。企业营销理念、方式的转变带来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
(二)以差异化营销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打造专业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差异化营销战略是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三种通用的竞争战略中的一种:为使企业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之后,企业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措施。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同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从而形成专业人才的竞争优势,保持专业的竞争力。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要求各高校营销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中营销人才实际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方向,为特色岗位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毋庸置疑的是,高校营销必须培养集网络技术和营销技术于一身的人才。
(三)大数据时代路径优化的五点实践对策
1.优化课程实训内容,搭乘“互联网+”快车
从课程实训内容上来看,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简单模拟,要结合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点,或者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增强职场氛围。课堂案例改变以往的找案例分析,而是自己做案例分析,这样效果更好。同时,课程实训内容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提炼适合教学的实训内容。如课程实训以服务校园超市等校内实训内容为载体,增强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又如在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上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能力提升的“实训包”,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上经过“实训包”的训练能够独立完成营销任务。课程实训也包括请进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和安排学生进企业参观考察,分行业、分方向、分岗位增加对企业经营的认识,了解实际市场行情。同时,课堂实训从内容准备、筛选到运用教学、监督管理等都可以借用网络信息技术。
从课程实训教学方法上来看,搭乘“互联网+”快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微时代将实训课等内容以“微课”形式切入和运用,教师教学技能得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实训教学空间得以拓展。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课堂实训内容可以结合网络营销中的某些具体环节来设置,让学生能够在不离开校园的同时参与到一些网店的实体经营操作中来。
2.优化校内实训项目,服务企业电商市场
校内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校内实训的内容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为企业服务。如专业大赛与企业合作,形式多样化。又如在企业各种促销活动中积极参与策划和销售,将企业产品在校内加以积极推广和宣传,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电子商务运营、产品代销等。再如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学生串联产品采购、业务谈判、渠道筛选、产品陈列、广告促销等实操,并承担市场盈亏风险。在实践中与企业找到切合点,学生培训贴近半工半读亦可尝。
3.优化校外实训岗位训练,对接营销人才特色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继续开拓学生实习岗位,以多年校外实习指导经验为基础,总结校企合作四化原则:实习岗位的多样化,实习内容饱满化,实习考核企业化,实习时间灵活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外乎三种:企业走进校园,学生走进企业,政府统一协调。每所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同时,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实习管理也需要随之改革,可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实习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基本营销概念介绍等由专业教师教授,企业经营项目的实操借鉴、现场指导等由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来进行,考核也以企业的考核标准进行,必要成果可以形成毕业设计,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无论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成为必然。校企合作数年以来,碰到的瓶颈不外乎是企业的经营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工作取向的不吻合,这个难题就可以依靠互联网解决,企业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势必缺少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人才,如网络经营、物流配送等,高校可以和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下采取合作,避免企业大量人才引进的高成本,学校也及时添补了校外实训项目,为企业服务。
4.优化毕业设计流程,数据管理强化成果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始终坚持毕业设计和答辩等教学环节,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是填写大量表格,形式饱满,内容枯燥,没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建议毕业设计分三个阶段:选提阶段、实操阶段、成果阶段。第一阶段,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锁定一课题,确定指导教师,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内基本完成。第二阶段将锁定课题内容,通过实习,在企业中实践、实施、调研和总结。第三阶段形成课题成果并做汇报。这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同时,加强毕业设计中教师和企业双方指导、监督工作,做到管理简化,注重实效。关于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检验和推广可以通过企业和高校的数据管理完成,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依据。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统转变为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来主动迎合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作为一门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信息的设计开发,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信息开发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加以挖掘和分析,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对学生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推动课程群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6-7]。由于专业的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对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往届毕业生以及相应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面对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无法独立自主解决。因此,本文依托信管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在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整合了教学团队,软件平台和企业等资源,分别形成了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实践课程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四大实践平台,帮助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出发,项目组一方面调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同时对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项目组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系统调研,项目组充分意识到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比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他们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认为实验课程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无关紧要,造成了实验课的缺勤较多;二是实验课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三是教师相对于理论课对实验课的要求不高,造成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这些现象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支撑理论教学,不仅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软件平台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撑不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要求的软件也种類繁杂,而该专业所拥有的软件不足,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定位未能与课程密切联系而造成的软件平台对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未能与其专业理论课程完全对应,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结合度不够。
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原来的方式,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例如:关于数据挖掘的实践教学还是学生在学习各种数据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实践的练习。实践内容不够新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够前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度不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实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岗位,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IT技术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需要加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教协同”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基础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系
为了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容与联系,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衔接设计和集成,进一步划分为相互支撑的三个课程群: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与电子商务运营。“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核心课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四门专业课以及《专业教学实习》;“电子商务运营”核心课程群定位于管理决策在商业管理应用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与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四门专业课;“数据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群定位于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商务智能》、《R语言与数据分析》和《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五门专业课以及《数据分析实训》。
通过对已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我们构建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配套完善、实战训练、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的课程教学软件平台,“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战训练”的专业实验室平台,“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3.1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
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在课程群建设和已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形成满足课程群教学的软件平台。首先要保证信管专业教学各个课程群的软件配备。其次是为教学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软件工具,避免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使用最新最为实用的软件,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面确定了三项实训科目:《建模与系统应用实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通过这三项实训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训中检验,看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并且在实训中补充自己课程知识中忽略的知识点。通过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系统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训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論知识的学习。
3.2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构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基础上,我们完善实践课程与资源建设,发挥软件实验室的作用,更好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群的课程案例集“决策支持系统案例集”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的课程案例库“社交商务案例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群的大数据分析数据集“大数据分析数据集”。这些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们完成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实验手册》、《GAMS软件实践应用手册》等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3.3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
专业实验室平台主要是为信管专业学生构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实战环境,这主要是弥补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且较为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不足[10]。
因此,为了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形成数据分析思维,我们指导学生如何从数据采集、清洗到数据挖掘多个方面来锻炼,从而让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的需要。首先,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实践教学软件实验室,构建大数据实训科研平台,从企业引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和项目案例,为学生搭建起接近企业真实应用的大数据实战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通过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其次,我们结合实践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与学院的实验教师一起组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上课,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训实验指导老师,并以客座教授来引入企业导师加强实验指导的师资力量。
3.4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项目情况,而且在参与项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项目规划、设计到研发实施的整个流程。学生通过在实习训练基地实习,学习了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在校学习弥补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也加强了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们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放、共享、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专业实训的需要。该平台良好地支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于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毕业设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多学生以数据分析作为论文选题,论文质量很高,多篇论文获得校级、湖北省优秀论文。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数学模型竞赛和数据分析竞赛中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8年仅有3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省部级奖项,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其中3项国际级获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更好地走进企业内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中的任务。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领航”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科研能力,从理论与科研结合方面来更好地提升了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况,基本上报送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一、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Big Data)”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他们认为“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对于企业来说,海量电子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由于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点,使得数据处理工具、处理方式,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得到逐步发展,同时大数据应用也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从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2013年5月召开的“京交会”上,申通快递展示了其最新的“信息化智能平台”。该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分类和整合,可以清楚地查看申通网络任何一个网点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构成等。而在2013年初,京东商城就已启动云计算研发基地,并成立“京东商城――中国人民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着力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分析与合作。
二、大数据给物流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据规划,菜鸟网络将建成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让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这是大数据在物流领域的一次大应用,这种应用将会改变物流行业格局,势必给各物流运营商带来冲击。所以,物流快递行业必须及时提高企业竞争力度,扩大企业实力,进而迎接激烈的挑战,而一些菜鸟网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蕴含着有利商机,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大量的人才缺口。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报告,到2018年,仅仅美国可从事“深度分析研究”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短缺就将达到14万~19万人之间。这些人才不但需要掌握着机器学习技术、统计或计算机科学技术,而且还必须能够真正知道如何将庞大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商业情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可喜的是,物流快递行业正是一个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在物流快递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和整合,清楚地分析企业网络任何一个网点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情况等。然而,传统物流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更偏向物流系统构建、分析,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等精英人才。大数据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产生的物流系统数据分析师对企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这就对物流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会IT技术的人才是不能解决物流行业数据处理问题的,大数据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将深厚的技术背景与所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需求相结合。物流教育机遇随之而来。
三、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现状
虽然大数据给物流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当前的物流教育模式,仍然不能胜任,因为我国推行物流教育2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独立的物流知识体系,很容易造成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教学体系的冗余状态。(2)教育模式陈旧。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仍然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欠佳。(3)教材杂,不能因材施教。存在相当一部分教材知识出现了重叠问题,很少将物流实践经验技术总结指导来进行教材编写,教材质量普遍较低。(4)课程结业考察模式陈旧。学生只学习教材,容易形成期末突击学习,考完就忘的局面。(5)教学配套实验室建设落后。即使建设了相应的物流实验室,但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较少,拥有物流省级以上实验室的更少。(6)学术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物流教师缺乏。由于当前教师都需要博士学位,因此大量年轻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对学生培养不利。(7)案例、互动教学少。物流是实践行业,教育应辅以大量案例、互动教学,但当前案例教学大都较陈旧,国外案例不大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更多的案例没有能将问题分析透,不能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成长。
四、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教育模式
在当前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对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物流教育也应立足实践。大数据带来的是思维的转变,强调的是创新,是新发明、新服务的源泉。因此物流教育应立足实践并积极创新,其教育模式可适当借鉴国外教育模式。德国模式:德国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对于培养目标而言,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的技术骨干等工作,其课程体系也与企业实际应用紧紧衔接,师资队伍也以双师型(即双轨制)为主,实践环节考核也有严格要求。
英国“工读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需要和自己需要的理论知识体系,再回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之后再回到企业进行实践。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毕业时同时具备较好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技能。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均以应用为主,注重产学结合。多数高校与当地的企业形成互利合作机制,系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按社会需要调整,学校招生人数大都以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和劳动市场的人才预测来确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工程师,也大大提高了就业率。美国“生计教育”模式: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紧密关联,使高校教育与社会职业高度相关,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企业高校合作培养、政府企业支持培养、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培养。这三种模式总结起来,就是高校教育注重社会需求,按岗位需要来设置知识技能教育体系,注重实践,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其毕业后反哺企业,提高实践能力与行业热情。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物流教育模式可适当做出调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明确就业定位。全国各高校的物流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物流人才教育细分,不必全国都培养大致相同的人才。各高校有各自的优势专业,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进行差异化物流教育。根据定位来设置自己的培养计划,按需培养。
2.加强校企合作。各高校可根据自己情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细分行业,形成以行业为基础的物流专业特色。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至今已与建材行业、快递行业、快消品行业、电子产品行业等多个行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行业渗透积累科研经验,反哺教学,培养卓越工程师。
3.加强学生实践。在建立的产学研基地中,充分磨合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科研保障的同时,加大学生实践力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大数据教育靠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将学生投入到企业实践中,从企业获取数据,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挖掘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才是多赢。为此,建议设置两个实习期:大一暑假一至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所需学习的知识体系;第二个时期为大四上学期,学生学习后再实践,要求能为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大数据分析、网络优化、仓库布局及运作优化等。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当前已设置6周的企业实习,全身心投入到具体实践当中。
4.开展校企合作的科研训练计划。建立如全国物流大学生设计大赛类似的训练计划,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题目,由学生组队参赛,培养协作意识、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企业也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想法。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尽可能安排在企业进行,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更能让学生快速成长。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某件毕业论文,将企业的仓库效率提高30%。
5.鼓励教师到企业践习。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当教师拥有足够的行业经验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减少填鸭式教育,让课堂更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为企业解决更多的科研问题,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