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23 21:38: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数据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数据毕业设计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25-05

Abstract: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is nowadays the most cutting-edge computer technology, through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can provide business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managers. In this paper, the work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Guidi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raduates graduate design work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of previous graduate design works quality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presents the final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analysi

1 毕业设计工作现状分析

1.1 什么是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全面的总结以及系统的运用,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毕业设计的难度要大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因为通常毕业设计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1.2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设计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前,要对其最后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学生综合素质也要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毕业设计对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2)毕业设计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毕业设计可以看做是对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后演练,在校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就业、创业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四个转变:从经济不独立到经济即将独立的个人转变;从同龄人活动群体到非同龄人活动群体转变;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工作项独立的学习、工作转变;从学习为主到工作为主的生活节奏的转变。

为了学生可以顺利的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毕业设计成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一环节,可以迅速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毕业设计可以成为衡量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所学专业的教育水平和总体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是高校专业教育最后的一个环节,可以对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性的检验,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准。

1.3 当前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分析

在以往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都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师指导,学生主导执行,然后到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得到最终的结果,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到这就结束了,缺乏最终的总结分析,通过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分析,毕业生才能更清楚明白的了解本次毕业设计自己毕业设计作品结果。

(2)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清晰

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将会有许多的问题或矛盾出现,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没有将这些问题很好的呈现,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所在,也就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所以毕业设计工作也就没有体现出最重要的意义。

(3)学生评价不准确

在当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而进行答辩时,各专业也都将会为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给予相应的分数,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个分数去衡量一个毕业生,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可能是由于在做毕业设计作品期间,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说以分数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

(4)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明确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对学生的培训和实践,也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标准,但是目前许多专业中的毕业设计工作对各专业没有推动作用,毕业设计工作反馈回来的结果对教学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2 大数据分析技术

2.1 什么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技术,通俗地讲,是在多样或巨量数据中快速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存储、 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及其集成。

当前,大数据不仅指数据量的巨大,更重要的是要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获取更多智能、深入、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之所以具备战略意义,之所以能够有效提升竞争能力,不在于掌握了何等巨量的数据,而在于其有能力对这些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用。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洞察和释放。因此,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核心,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它是最终决定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而言, 大数据分析主要涵括预测性分析能力 (Predictive Analytic Capabilities)、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 (Data Quality and Master Data Management)、可视化分析( Analytic Visualizations)、 语义引擎( Semantic Engines)、数据挖掘算法(Data MiningAlgorithms)等五个基本方面。

具体的大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但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挖掘。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处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基本理念可以凝炼为: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大数据处理可能用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基础架构、数据存取、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模型预测、结果呈现等。

2.2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具体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开展。当面对7届(从2005届到2011届)毕业生,854件毕业设计作品时,没有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是无法对如何庞大的工作进行整理和汇总。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解决数量大的问题,所以说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进行。在面对如此多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将会遇到许多无用或错误的数据(俗称“脏数据”),这些“脏数据”对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面对着这些“脏数据”,选择删掉,从而保障了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3)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完成。当完整对数据的整理和汇总后,这样的工作其实仅仅完后了一部分,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大数据分析技术是对有关联的数据进行再一次的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以某种形式呈现,从而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某种观点,从而实现分析的最终目的。

3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目标与流程

3.1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预期实现的最终目标

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主要为了解决上述中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整理分析历届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本次毕业设计数据分析统计的数据概况如下:

3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升本

7届毕业生:从2005届到2011届7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

41位指导教师:统计7届毕业生的所有指导教师信息。

854件毕业作品:统计7届毕业设计中所有毕业设计作品的全部信息。

(2)客观的评价学生。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分析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通过时间的长短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

(3)将存在问题呈现,直面问题。将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以绘图的方式呈现,直观的看出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促进问题与矛盾的解决,从而使毕业设计工作在以后的开展过程中更加有力、有序的进行。

(3)以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推动教学改革。通过对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查看出学生总体的学习范围,并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变,推动教学体系的前进。

3.2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阶段和流程

本次毕业设计工作主要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解释,具体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详见表1所述。

4 毕业设计分析数据模型设计

(1)相关分析模型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例如,在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以X和Y分别记一个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和该作品毕业生的性别,或分别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则X与Y显然有关系,而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就是相关关系分析。

相关关系分析模型也是本次大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的分析依据模型。

(2)对应分析模型

对应分析也称关联分析,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使用对应分析模型主要是为了以点的形式形成趋势,从而可以在趋势中看到数据波动变化。

(3)对比分析模型

对比分析是按照同一个参考依据,将同一类别的不同变量放在一起形成对比,通过不同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根据上述的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收集以及整理过程,如整理毕业设计成果形式数据分析时的内容如图2所示。

5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指标设计

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过程中,整理的大量指标及其数据,具体的指标有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科研项目衍生课题数量、参加二次答辩分析、不同软件开发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数据库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作品成果形式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作品扩展形式等众多分析指标,分析指标的具体内容详见表2所述。

6 毕业设计工作分析结果

6.1 分析报告结果形态

笔者与团队经过长时间的整理,最终将如此多的数据整理汇总,并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本次分析的结果改变了以往纸质分析报告的常规,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结果以Web化的形式呈现,网站地址为:http://,如图3所示。

本次的分析结果以网站的形式呈现,这样这设计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方便快捷。本次主要使用的是ECharts画图的方式,运用ECharts多种绘图的方式,将数据导入到ECharts画图代码中,可直接生成图像,也可对图像进行形状改变,从而方便快捷。

(2)修改整理方便。当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发现某些数值或字段是缺失或错误的,可在源数据中进行准确查找,并可将查找后的结果直接写在代码中,这将会自动从新绘制新的图形,从而可以在修改、查错的过程提供方便。

(3)分析结果直观、效果强。以网站形式将分析的结果呈现,可以直观、方便地看到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同时也可根据每个分析指标结果的色彩不同,从而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各个字段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可视化。

6.2 分析结果呈现

(1)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层次汇总分析

首先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数量进行统计,具体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然后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进行统计,并对其成绩层次比例进行汇总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历届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成逐步上升趋势,从图5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质量来看,所有的毕业设计中,优秀比率在30%以上的教师有9人(22%),优秀比率在30%以下的教师有32人(78%),从而充分的说明了,教师指导的力度不够,从而促使毕业设计的优秀率偏低。

(2)指导教师初评成绩分析

对历届指导教师初评平均成绩与毕业设计参加一次答辩时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指导教师给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普遍高于一次答辩时评委组给相应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

充分的体现出指导教师对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存在一定的“私心”,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把关,展现出毕业设计工作中的问题。

(3)毕业设计所用软件开发技术分析

对历届毕业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在本次分析的过程中,也根据性别进行统计,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通过两个分析结果,可以看出HTML/CSS和JS/Jquery是毕业设计中用的最多的技术;.NET、C#的比例也较高,但从趋势来看,C#的比例有下降趋势;JAVA、JSP和C/C++呈上升趋势;PHP的比例相对稳定;ASP技术明显呈下降趋势。结合性别分析发现,男生中,使用C#与使用JAVA的人数基本持平,约为1.3:1,而女生中,这一比例达到2.8:1,说明女生更倾向于使用C#。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为本专业类教学内容体系的改变提供重要的依据,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使用的比率而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7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7.1 存在的不足

(1)指标点少。由于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是第一次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分析,所以在设计和整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指标点都较少,所以造成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内容有待升华。

(2)关联性低。在进行关联数据分析时,对收集到的数据关联分析较低,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字段的价值,同时,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关联分析力度不足,如没有对毕业生的在校职位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分析、指导教师的年龄与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分析等,这都是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的所欠缺的。

(3)数据清洗度不高。虽然在前期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但是处理的力度不够,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仍能发现存在许多错误的数据,这样给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7.2 下一步计划

根据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分析工作中,将加大对指标点的统计整理,如学生的籍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项、教师的工龄、教师的性别等等,同时也将增加每个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分析,从而使每个指标点数据更加有意义。

8 结束语

随着国家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每个项目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也结合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质量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得到许多的结论,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也推动了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2014-06.

篇2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的办学走向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依据。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可见,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和校企融合将是未来教学的重中之重。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在不断探索中,近些年来,市场营销理念、方式等不断更新,互联网时代对营销人员的网络运用能力要求不断攀升,020时代的到来让所有营销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应行业需要、岗位需求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高校市场营销毕业生培养现状

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几个特点:求职容易、分布行业广泛、工作调换频率高,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策划、产品销售、市场调研、网络营销、客户沟通与管理等工作。毕业生跟踪调研成果同时显示,一方面毕业生创业者越来越多,涉及各行各业,实体店经营和网店经营均有成功者;另一方面企业对营销人员职业素质中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吃苦学习能力的需求远胜于对营销专业技能的需求,目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症结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趋同化,各高校培养的营销毕业生差别不大,就业择业时缺乏竞争力,说明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学内容来看,高校营销专业的课程安排趋同,实践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学生的差异性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的培养形成的。所以,高校营销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不外乎三大主线: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包括课程实训、校内基地实训、专业技能竞赛;实习主要是专业实习,安排有暑期实习、顶岗实习,可分散实习或集中实习;毕业设计即结合实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完整的文字阐述。在不断提倡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中,不断变革的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常规的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实训缺乏载体

市场营销常规包含课程实训的专业课主要有:公关礼仪、市场调研、推销实务、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广告促销、品牌运营等,设计的课程实训多数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某一个技能点,虚拟环境,课堂训练简单低级,缺乏载体,而推销的实训中必须有实体产品为载体才能展开技巧的运用,礼仪技能需有企业真实环境才能得体运用,市场调研需有企业需求才能有价值和意义,网络营销需有企业产品才能有实际销售环节的磨练和盈利压力等等,以往教学过多囿于课堂,囿于校内,学生无法体会到实际效果。

(二)校内实训过于肤浅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是三种形式:一是实训室实训,如营销沙盘模拟等;二是校园商业经营,如校园商业一条街,校园超市等;三是专业竞赛,如策划大赛、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常规的实训内容存在的问题是不够真实化,内容多以模拟为主,不贴近企业真实环境,没有市场背景和环境风险,即使经营失败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实质性损失,学生更多是在表演而不是实操,因此参与时缺乏动力。

(三)校外实训脱离企业需求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高校使出全身解数,部分高校和上百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纷纷挂牌成为高校实践基地。实际上,顺利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和人才有效输送企业的并不多,多数校企合作只是一纸协议,学生校外实训出现瓶颈。从企业来看,安排一些骨干力量参与学校教学和学生培训,必然付出更多的成本,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的,同时企业还要承担人才流失的风险,并且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时也不能触碰商业机密;从学生来看,能去实训的企业少之又少,往往企业需要时学生不肯“买单”,甚至企业、学生双方都不“买单”;从教师来看,教师不但需要完成校内的教学、管理任务,还要完成服务企业的任务和要求,工作量大大增加。最后,校外实训由于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讲究行动统一,企业很难接受大批量学生并提供饱满的实习任务,多数校企合作使得学生成为企业短期经营需要的廉价劳动力。

(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在毕业设计环节里,以往学生毕业设计更多涉及的是虚拟市场营销的话},或者以学生兼职内容为主题,略能贴近实际,大部分营销学生都能较快地完成设计任务,但毕业设计内容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有时就是空谈,甚至过于理想化,最终毕业设计并不能够体现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果。

(五)实践教学的管理、保障不到位,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很多专业实践内容过于形式化,缺少过程监督,学生缺少安全保障,考核缺乏依据。其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多数教师没有参与企业实际经营,风险分析、财务成本分析等能力都有所不足。再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各项实训,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打消了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实践教学会打破原有的常规教学规律,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三、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和网络营销模式

互联网,又称网际网络,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进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也称为互联网营销,就是以国际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以及互联网成本的低廉,互联网好比是一种“万能胶”将企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跨时空地联结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唾手可得”。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网络,而现代企业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服务顾客,也不得不从运用互联网,转而依靠互联网。企业营销理念、方式的转变带来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

(二)以差异化营销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打造专业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差异化营销战略是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三种通用的竞争战略中的一种:为使企业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之后,企业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措施。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同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从而形成专业人才的竞争优势,保持专业的竞争力。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要求各高校营销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中营销人才实际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方向,为特色岗位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毋庸置疑的是,高校营销必须培养集网络技术和营销技术于一身的人才。

(三)大数据时代路径优化的五点实践对策

1.优化课程实训内容,搭乘“互联网+”快车

从课程实训内容上来看,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简单模拟,要结合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点,或者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增强职场氛围。课堂案例改变以往的找案例分析,而是自己做案例分析,这样效果更好。同时,课程实训内容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提炼适合教学的实训内容。如课程实训以服务校园超市等校内实训内容为载体,增强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又如在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上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能力提升的“实训包”,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上经过“实训包”的训练能够独立完成营销任务。课程实训也包括请进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和安排学生进企业参观考察,分行业、分方向、分岗位增加对企业经营的认识,了解实际市场行情。同时,课堂实训从内容准备、筛选到运用教学、监督管理等都可以借用网络信息技术。

从课程实训教学方法上来看,搭乘“互联网+”快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微时代将实训课等内容以“微课”形式切入和运用,教师教学技能得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实训教学空间得以拓展。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课堂实训内容可以结合网络营销中的某些具体环节来设置,让学生能够在不离开校园的同时参与到一些网店的实体经营操作中来。

2.优化校内实训项目,服务企业电商市场

校内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校内实训的内容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为企业服务。如专业大赛与企业合作,形式多样化。又如在企业各种促销活动中积极参与策划和销售,将企业产品在校内加以积极推广和宣传,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电子商务运营、产品代销等。再如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学生串联产品采购、业务谈判、渠道筛选、产品陈列、广告促销等实操,并承担市场盈亏风险。在实践中与企业找到切合点,学生培训贴近半工半读亦可尝。

3.优化校外实训岗位训练,对接营销人才特色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继续开拓学生实习岗位,以多年校外实习指导经验为基础,总结校企合作四化原则:实习岗位的多样化,实习内容饱满化,实习考核企业化,实习时间灵活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外乎三种:企业走进校园,学生走进企业,政府统一协调。每所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同时,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实习管理也需要随之改革,可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实习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基本营销概念介绍等由专业教师教授,企业经营项目的实操借鉴、现场指导等由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来进行,考核也以企业的考核标准进行,必要成果可以形成毕业设计,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无论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成为必然。校企合作数年以来,碰到的瓶颈不外乎是企业的经营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工作取向的不吻合,这个难题就可以依靠互联网解决,企业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势必缺少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人才,如网络经营、物流配送等,高校可以和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下采取合作,避免企业大量人才引进的高成本,学校也及时添补了校外实训项目,为企业服务。

4.优化毕业设计流程,数据管理强化成果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始终坚持毕业设计和答辩等教学环节,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是填写大量表格,形式饱满,内容枯燥,没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建议毕业设计分三个阶段:选提阶段、实操阶段、成果阶段。第一阶段,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锁定一课题,确定指导教师,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内基本完成。第二阶段将锁定课题内容,通过实习,在企业中实践、实施、调研和总结。第三阶段形成课题成果并做汇报。这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同时,加强毕业设计中教师和企业双方指导、监督工作,做到管理简化,注重实效。关于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检验和推广可以通过企业和高校的数据管理完成,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依据。

篇3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统转变为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来主动迎合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作为一门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信息的设计开发,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信息开发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加以挖掘和分析,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对学生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推动课程群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6-7]。由于专业的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对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往届毕业生以及相应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面对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无法独立自主解决。因此,本文依托信管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在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整合了教学团队,软件平台和企业等资源,分别形成了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实践课程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四大实践平台,帮助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出发,项目组一方面调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同时对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项目组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系统调研,项目组充分意识到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比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他们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认为实验课程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无关紧要,造成了实验课的缺勤较多;二是实验课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三是教师相对于理论课对实验课的要求不高,造成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这些现象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支撑理论教学,不仅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软件平台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撑不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要求的软件也种類繁杂,而该专业所拥有的软件不足,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定位未能与课程密切联系而造成的软件平台对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未能与其专业理论课程完全对应,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结合度不够。

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原来的方式,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例如:关于数据挖掘的实践教学还是学生在学习各种数据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实践的练习。实践内容不够新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够前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度不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实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岗位,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IT技术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需要加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教协同”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基础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系

为了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容与联系,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衔接设计和集成,进一步划分为相互支撑的三个课程群: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与电子商务运营。“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核心课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四门专业课以及《专业教学实习》;“电子商务运营”核心课程群定位于管理决策在商业管理应用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与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四门专业课;“数据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群定位于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商务智能》、《R语言与数据分析》和《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五门专业课以及《数据分析实训》。

通过对已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我们构建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配套完善、实战训练、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的课程教学软件平台,“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战训练”的专业实验室平台,“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3.1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

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在课程群建设和已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形成满足课程群教学的软件平台。首先要保证信管专业教学各个课程群的软件配备。其次是为教学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软件工具,避免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使用最新最为实用的软件,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面确定了三项实训科目:《建模与系统应用实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通过这三项实训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训中检验,看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并且在实训中补充自己课程知识中忽略的知识点。通过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系统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训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論知识的学习。

3.2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构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基础上,我们完善实践课程与资源建设,发挥软件实验室的作用,更好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群的课程案例集“决策支持系统案例集”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的课程案例库“社交商务案例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群的大数据分析数据集“大数据分析数据集”。这些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们完成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实验手册》、《GAMS软件实践应用手册》等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3.3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

专业实验室平台主要是为信管专业学生构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实战环境,这主要是弥补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且较为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不足[10]。

因此,为了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形成数据分析思维,我们指导学生如何从数据采集、清洗到数据挖掘多个方面来锻炼,从而让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的需要。首先,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实践教学软件实验室,构建大数据实训科研平台,从企业引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和项目案例,为学生搭建起接近企业真实应用的大数据实战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通过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其次,我们结合实践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与学院的实验教师一起组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上课,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训实验指导老师,并以客座教授来引入企业导师加强实验指导的师资力量。

3.4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项目情况,而且在参与项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项目规划、设计到研发实施的整个流程。学生通过在实习训练基地实习,学习了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在校学习弥补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也加强了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们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放、共享、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专业实训的需要。该平台良好地支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于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毕业设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多学生以数据分析作为论文选题,论文质量很高,多篇论文获得校级、湖北省优秀论文。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数学模型竞赛和数据分析竞赛中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8年仅有3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省部级奖项,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其中3项国际级获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更好地走进企业内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中的任务。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领航”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科研能力,从理论与科研结合方面来更好地提升了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况,基本上报送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篇4

一、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Big Data)”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他们认为“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对于企业来说,海量电子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由于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点,使得数据处理工具、处理方式,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得到逐步发展,同时大数据应用也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从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2013年5月召开的“京交会”上,申通快递展示了其最新的“信息化智能平台”。该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分类和整合,可以清楚地查看申通网络任何一个网点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构成等。而在2013年初,京东商城就已启动云计算研发基地,并成立“京东商城――中国人民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着力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分析与合作。

二、大数据给物流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据规划,菜鸟网络将建成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让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这是大数据在物流领域的一次大应用,这种应用将会改变物流行业格局,势必给各物流运营商带来冲击。所以,物流快递行业必须及时提高企业竞争力度,扩大企业实力,进而迎接激烈的挑战,而一些菜鸟网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蕴含着有利商机,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大量的人才缺口。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报告,到2018年,仅仅美国可从事“深度分析研究”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短缺就将达到14万~19万人之间。这些人才不但需要掌握着机器学习技术、统计或计算机科学技术,而且还必须能够真正知道如何将庞大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商业情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可喜的是,物流快递行业正是一个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在物流快递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和整合,清楚地分析企业网络任何一个网点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情况等。然而,传统物流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更偏向物流系统构建、分析,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等精英人才。大数据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产生的物流系统数据分析师对企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这就对物流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会IT技术的人才是不能解决物流行业数据处理问题的,大数据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将深厚的技术背景与所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需求相结合。物流教育机遇随之而来。

三、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现状

虽然大数据给物流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当前的物流教育模式,仍然不能胜任,因为我国推行物流教育2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独立的物流知识体系,很容易造成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教学体系的冗余状态。(2)教育模式陈旧。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仍然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欠佳。(3)教材杂,不能因材施教。存在相当一部分教材知识出现了重叠问题,很少将物流实践经验技术总结指导来进行教材编写,教材质量普遍较低。(4)课程结业考察模式陈旧。学生只学习教材,容易形成期末突击学习,考完就忘的局面。(5)教学配套实验室建设落后。即使建设了相应的物流实验室,但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较少,拥有物流省级以上实验室的更少。(6)学术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物流教师缺乏。由于当前教师都需要博士学位,因此大量年轻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对学生培养不利。(7)案例、互动教学少。物流是实践行业,教育应辅以大量案例、互动教学,但当前案例教学大都较陈旧,国外案例不大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更多的案例没有能将问题分析透,不能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成长。

四、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教育模式

在当前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对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物流教育也应立足实践。大数据带来的是思维的转变,强调的是创新,是新发明、新服务的源泉。因此物流教育应立足实践并积极创新,其教育模式可适当借鉴国外教育模式。德国模式:德国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对于培养目标而言,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的技术骨干等工作,其课程体系也与企业实际应用紧紧衔接,师资队伍也以双师型(即双轨制)为主,实践环节考核也有严格要求。

英国“工读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需要和自己需要的理论知识体系,再回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之后再回到企业进行实践。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毕业时同时具备较好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技能。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均以应用为主,注重产学结合。多数高校与当地的企业形成互利合作机制,系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按社会需要调整,学校招生人数大都以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和劳动市场的人才预测来确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工程师,也大大提高了就业率。美国“生计教育”模式: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紧密关联,使高校教育与社会职业高度相关,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企业高校合作培养、政府企业支持培养、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培养。这三种模式总结起来,就是高校教育注重社会需求,按岗位需要来设置知识技能教育体系,注重实践,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其毕业后反哺企业,提高实践能力与行业热情。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物流教育模式可适当做出调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明确就业定位。全国各高校的物流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物流人才教育细分,不必全国都培养大致相同的人才。各高校有各自的优势专业,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进行差异化物流教育。根据定位来设置自己的培养计划,按需培养。

2.加强校企合作。各高校可根据自己情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细分行业,形成以行业为基础的物流专业特色。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至今已与建材行业、快递行业、快消品行业、电子产品行业等多个行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行业渗透积累科研经验,反哺教学,培养卓越工程师。

3.加强学生实践。在建立的产学研基地中,充分磨合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科研保障的同时,加大学生实践力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大数据教育靠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将学生投入到企业实践中,从企业获取数据,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挖掘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才是多赢。为此,建议设置两个实习期:大一暑假一至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所需学习的知识体系;第二个时期为大四上学期,学生学习后再实践,要求能为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大数据分析、网络优化、仓库布局及运作优化等。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当前已设置6周的企业实习,全身心投入到具体实践当中。

4.开展校企合作的科研训练计划。建立如全国物流大学生设计大赛类似的训练计划,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题目,由学生组队参赛,培养协作意识、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企业也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想法。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尽可能安排在企业进行,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更能让学生快速成长。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某件毕业论文,将企业的仓库效率提高30%。

5.鼓励教师到企业践习。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当教师拥有足够的行业经验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减少填鸭式教育,让课堂更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为企业解决更多的科研问题,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53-01

1.什么是课上"四步骤"

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运用能力提高的过程。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构成了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思构成了语文的运用能力。怎样充分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呢?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窄的,因材施教,我采用了课上"四步骤"。四步骤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成"四个步骤"。第一步骤---关注热点。正式上课文前十分钟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说一说,议一议社会热点:涉及社会万象。新闻、故事、趣闻轶事、学校的身边发生的事等等,这样做其一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其二培养学生评说的能力;其三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思考的能力,打开"思维网络"。教师五分钟短评小结。然后进入教学环节第二步骤 ---精讲阶段:教师讲解例文,点播重点字词句章结构;第三步骤----学生掌握写作格式规律后仿写;第四步骤---是纠错阶段。完成上述四个步骤后老师采用对比分析做总结。整个过程始终老师是点播,而学生是主动参与。例如《启事》写作课。在完成前三步骤后,用课件展示病文,让学生议一议纠错:

启事:秋风秋雨愁煞人,没有雨伞愁上愁。本人不慎丢了雨伞,有捡到者,立刻给我送来。丢失者:李玉

通过议一议,他们清楚了的认识到了错误在什么地方,知道应用文必须简练明确,其次格式要求正确、语言表达,礼貌上都有要求,然后写出正确的应用文。

失物启事

本人不慎,昨日18点在学校图书馆靠门口的座位上,丢失了一把紫色花三折雨伞,望有拾到者告知本人,本人不胜感激!谢谢!

本人联系电话:xxxxxxxxxxx 住址:学生楼A-301

失主:X学校Z2016302班学生李玉

2017年3月1日。

2.什么是课后"四结合"

应用语文,工具性较强,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用课上学到的"渔"去课后"捕鱼"――进行课外拓展,处处有语文,处处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在运用中学,在学中运用。应用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更多的拓展在课外。学生随时随地学语文,运用语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应用文,写作应用文。课后"四结合"指的是应用文学习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必须与其他课程诸如专业课程 、《礼仪修养》 、《德育》 、《美育》 、《国学》等课程学习结合;必须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这样做克服了课时少,知识多,运用少的缺陷,这样做克服了学而无用的状况,处处学语文,处处用语文,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听说读写与生活挂钩,人情练达即文章。

2.1 应用文学习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应用文中《计划》 、《总结》 、《调查报告》 、《合同》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从身边事入手。如做《计划》,如果学生仅仅在课堂做个学习计划之,那太简单了,那是闭门造车,到了社会,仍然不知该干什么。必须把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融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就结合他们的社会实践,教会他们怎样做生产计划,怎样排产,做生产调度,怎样进行现场管理。

2.2 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通过角色扮演,用活语文。抓典型,写真情。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活平凡,但也不乏有情有义的人,未来的工匠也许就在他们之中。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但真正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寥寥无几,组织他们拍拍礼仪情景剧,抒写自己的生活。去年我教的中烟班,正碰上他们参加贵州省中职院校校园文明风采大赛,指点他们如何选择典型材料,如何剪辑,他们用微视制作记录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的作品在文明风采大赛上获奖。

2.3 必须与其他课程诸如专业课程 、《计算机》 《礼仪修养》 、《德育》 、《美育》 、《国学》等基础课课程程学习结合。如毕业设计,既有用语文学习到的知识表达,又要专业知识。

2.4 必须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大数据在贵州有长足的发展,教育更应享用科技成果,依托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改变贵州教育落后,拓展思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带来丰富性、教学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它能把学生由单纯用手机玩游戏的手机控转换成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控手机能手。

总之,本人的应用文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专家批评指正。

篇6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2-3]。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模式选取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的特殊性来酌情选择与制定。集宁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主张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地理科学与城镇规划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将人文地理的人文、经济要素,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与规划设计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应用性强,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型快速城镇化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人才培养理念

集宁师范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既能在相关规划管理和企事业部门谋职,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发展。特别是能为规划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方法的改变和新的技术要求。

1.3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该校专业建设基础,围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直面设计类单位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规划理论及技能的交叉学科型人才。为此,学校构建了“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加1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等)以及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和野外实习内容,同时安排短期的集中实习(每学年两周)。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学生到设计类单位或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习(1个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实践性内容占总比60%以上,即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实践类论文,理论研究类论文占比较少。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实践内容深度的提高,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且促进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达到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措施

集宁师范学院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与改进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转变,如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上,具体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就是既可以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市政规划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关法律度,同时还可以从区域环境、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视角来从事行业工作,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得到了一系列调整: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实操技术并重,不断加强计算机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平台;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调研、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为学生在校外调研、实习创造优良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创新。

2.2 科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4],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勘探,通过告知调研对象、范围及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实地调研―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调研报告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

篇7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2016年12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作者:郑海清 廖大强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最终所能获得的学习成果来设计与实施教学环节,也称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目前,主流国际机构都将“成果导向教育”作为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工程类专业标准制订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从而巩固了其在工程类职业教育改革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成果导向教育也是《悉尼协议》认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倡导持续改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工程技能人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以下主要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为核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给学习者提供充足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能达成学习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对岗位任务进行分解以生成职业能力目标,从而构建课程设计框架、完善课程内容并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本研究拟从“软件实施顾问”岗位出发,以软件项目实施课程为分析对象,从课程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构建一套“基于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确保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准确、高效达到软件实施顾问岗位在课程中应该达成的职业能力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获得。

1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遵循的是逆向设计原则,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对具体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及由此需求派生出来的包括技能、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因此,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必须首先准确捕获专业对应核心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并将此类要求按照内在逻辑抽象整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在培养目标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行业未来3~5年发展趋势、行业企业在市场中的分布、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设规划等影响未来人才就业的外部要素,也要充分关注学校自身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学校自身师资力量配比、学校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等内部要素。只有充分调研、合理评估后才能准确定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帮助学生明确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职业发展方向,为其在未来一段时间(一般为5年左右)能够取得的职业和专业成就做好充分的铺垫。其次,要基于成果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逆向完成专业毕业要求(或指标点)的梳理和设计。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的分解过程,本质上是要从知识、能力、素质和思政等角度对培养目标进行有侧重点的采用聚焦细化,利用教育教学所擅长的工具或语言进行组织、归纳和提炼,以发挥其对后续教学设计活动的指导作用。最后,要将毕业要求(指标点)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设计。毕业要求(指标点)所呈现的是一个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体,但是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及客观学习规律,必须按照由易到难、由具象到抽象的演进路径逐步开展培养活动,这种设计思路就对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进行重构,将课程体系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并最终落地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同时,课程需要实现的职业目标、所服务的毕业要求、所开展的核心能力训练框架也需要与课程体系相一致,并作为一个有机体的“部件”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软件实施顾问”岗位为例,该岗位是高职电子信息大类中软件技术专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及类似专业的核心目标岗位之一。从近五年的公开招聘信息中可以总结出该岗位的毕业要求是:能够综合利用软件工程、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或工具对企业业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完成软件系统功能或数据分析功能与企业实际业务的智能化适配,确保软件系统在企业中能够顺利运行,并确保运行数据安全。同时,要求该岗位从业人员能够具备基本的软件项目需求分析与项目管理基础,并遵循与软件系统运行及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规定。将该岗位毕业要求进一步细分为具体毕业要求指标点,包括:(1)能够完成特定软件系统或数据分析系统的安装、环境配置及功能部署,为用户提供按需配置的功能访问入口。(2)能够运用软件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方法和工具,完成包括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过程推进、项目培训及项目验收等关键性实施工作任务。(3)能够掌握软件实施过程中常见技术故障识别与解决方法,能够合理、高效地完成客户沟通工作,具备初步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在软件技术及类似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能够支撑“软件实施顾问”岗位目标的课程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管理与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项目实施、企业级系统开发实训、毕业设计等。依照上述分析思路和逻辑框架,可以将软件技术或类似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间的联系逐个梳理清楚,并最终形成“课程—培养目标矩阵”,从而最终明确了每个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其承接人才培养目标的边界,为任课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能力训练模组、高效制定课程教学评价模型等提供最重要的支撑。在此过程中,课程团队应当深度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对“课程—培养目标矩阵”进行深入的研讨,确保课程充分、高效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应有的贡献。

2软件项目实施课程目标重构

为了服务“软件实施顾问”及未来成长阶段的“软件项目经理”等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框架对软件项目实施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构,采用基于成果导向的目标设计对软件项目实施过程进行阶段任务划分并制定对应的课程目标。具体而言:课程目标一:掌握软件项目需求获取方法和业务流程定义方法,综合运用多种需求分析工具对项目甲方进行软件需求调研活动的开展,能够完成软件项目需求调研报告并获得甲方签字认可。课程目标二:运用标准化软件系统模拟项目甲方业务信息化实现细节,正确安装、配置软件系统并能够通过配置业务参数以动态适应甲方业务情境,最终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写。课程目标三:熟悉软件实施过程,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灵活解决项目时间、质量、人力资源、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并将数据安全意识、项目管理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能够向用户提供咨询、指导、解释软件系统与业务适配问题,充分挖掘项目商机。课程目标重构后,与专业毕业要求(及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匹配关系,发挥了软件项目实施作为专业课所应当承载的人才培养任务要求。

3基于软件项目实施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重构确定软件项目实施的课程目标后,需要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思考“怎么教才能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要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同时还需要符合职业教育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位要求。为了让学习者真实体验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以及软件实施顾问的工作内容,课程内容应设计两个不同类型的软件实施项目,并按照实施过程进行任务设计,不同类型任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表1所示。针对不同的任务类型,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设计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剪裁,兼顾企业工作场景及学习者学习规律。以“小组研讨与训练”为例,通常是以教师本次任务清单,给出典型参考文献或文献源,由学习者小组自主构建问题解决思路,在讨论过程中形成思维激荡,并提供一次反馈修正空间,便于小组进行优化;在“企业讲师讲座或辅导”方式中,由校外企业专家结合实际项目经验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给出企业方真实问题,由各小组结合软件系统功能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提交书面报告。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给出任务要求外,还根据学生训练情况实时给出一些预先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前期实际项目中类似问题定义的,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逻辑并尝试逐步解决问题;在“模拟培训会议”方式下,教师与企业专家一同扮演了企业甲方人员角色,参与小组培训并围绕培训内容进行提问。另外,除了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外,在细节处不断渗透职业岗位要求,如任务、提交报告都通过统一的任务管理平台进行,每次任务结束后每位成员都需要撰写个人总结(类似企业工作日志),包括讨论过程、会议过程都需要提交过程记录等细节,种种设计都尽可能贴近真实项目工作场景,让学生体验职场氛围。

4基于成果导向的软件项目实施课程评价设计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课程评价方式是衡量学习者产出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软件项目实施课程评价中,要充分借鉴企业软件项目的过程考核思想,构建从目标成果导向出发,将评价考核点逐层下发到每个项目,再下发到每个任务直至任务考核点的“考核链”,同步构建从最明细考核点评价开始,逐层上移的“评价链”,并最终形成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结合的量化考核体系。同时,结合不同项目中任务的内容差异,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双导师评价、小组互评、操作考核打分、任务汇报打分等多种评价方式,从任务实施质量、软件系统掌握程度、项目进度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卓丽云.基于OBE理念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4):189-191.

[2]王水琦,傅娟娟,苏火煌.基于OBE理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4):194-196.

[3]郭朝霞,安婧.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21,42(7):117-118.

[4]吕增芳.“三教”改革背景下“662-N61”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53-56.

篇9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6-05

一、概述

21世纪,各国的教育体系、模式、内容和管理均发生重大变革,向开放式、网络化、终身化和普遍提高人的素质和基本能力为中心的学习型社会过渡。近些年,国内高校由于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人员、教学资源短缺,管理混乱与发展滞后[1],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繁杂性和艰巨性也大大增加,传统的学生管理思维、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实际需要。为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构建现代新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提上日程,而大数据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拥有可用的、高质量的海量数据逐渐成为现实,如何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利用,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价值,对教育管理研究者提出了挑战。很多高校正在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校用户IT使用行为产生的数据[2],确定用户行为异常,审计IT基础环境,制定安全防护措施。

基于此,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首先剖析高校目前大数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然后从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的角度来阐述高校大数据分析及利用的思路,最后给出基于高校大数据的学生管理的实践及成效,同时也详细阐述了高校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管理的实践思考过程。

二、相关概念

1.大数据

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有很多,根据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定义,大数据(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传统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虽然说法不一,但在研究者们看来,大数据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就是4个“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

但我们认为,除了以上四个特点,实际上,大数据与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有关[3],这三个转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其次,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

大数据通常用概率说话,而不是板着“确凿无疑”的面孔,整个社会要习惯这种思维需要很长的时间,其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2.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

大学生从入学、学习、生活、毕业到就业等整个活动周期中,在各个信息管理系统如招生、教务、学生管理、餐饮消费、图书借阅、网络学习、上网、实验、考勤、晨练、实训、毕业设计、财务收缴费、设备使用、离校、就业等各个电子行为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信息。这些数据建设有助于将学生管理工作者从日常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解决运用传统手段难以获取各类统计数据的问题,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经过过程性和综合性的分析,找到学生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背后的逻辑关系,并做出恰当的教学、管理决策,这才能被称为高校大数据[4],如何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来有效服务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三、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现状与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各高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少数高校也开始尝试进行大数据利用的探索,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数据治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利用高校大数据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存在很多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大数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数据管理体系

面对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校、院两级深化改革,信息量的大幅度增长和数据的快速更新变化,而高校的大数据管理职能部门仍无确立,管理模式没有变化,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大数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更加分散的信息处理和更新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劳动,从而导致了学生信息紊乱,数据一致性差,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给高校的大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大数据使用成效。

2.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数据质量差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开发或购买了面向特定领域功能、基于不同技术和应用模式的业务管理系统,导致数据交换通用性较差,难以实现现有系统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数据利用率较低。同时在数据录入与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环节中缺乏对数据质量的控制,经常出现数据维护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随意性等问题,导致数据的质量较差。

3.重视信息系统技术而非信息

如今的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在“T”(技术)上,而不是在“I”(信息)上,即国内高校大多重视业务处理系统(即OLTP系统、在线事务处理系统)建设,轻视在线分析系统(OLAP)建设的思路也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导致数据分析的数据建设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是时候把聚关灯打向“I”,开始关注信息本身了。

4.高校数据分析的传统思维影响

在很多高校,大多是通过调查问卷和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但是统计抽样其实只是为了在技术受限的特定时期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而产生的。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是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样本分析法,但这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

以上原因是导致国内高校在大数据利用与分析方面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他如大数据利用的观念与意识、信息化素养、数据治理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也影响到高校数据分析与利用。

四、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当代社会文明是建立在数据文明的基础之上[5],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平台应当是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有机系统,同时应该是“全样本”数据采集平台,必须融合高校所有相关部门的所有数据记录, 按照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特征,整合到统一的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中,实现各部门数据之间的无缝交换、共享、集成,同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确部门的职、责、权,构建一个统一、完整、多层次、智能、安全、可靠的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管理决策依据,促进学生管理与决策科学化。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管理,服务决策”的建设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大学生管理简要介绍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1.建立决策模型

我们认为,整个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建设目标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管理大数据,在满足学生管理部门需求的同时,也要为师生提供数据服务,为校级领导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即应具备多层次的智能服务功能,确保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要受益,才能促进有效决策[6],建立了金字塔模型,如图1所示。

按照分层原则,确立并通过若干个具体的且对实现学校学生管理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关键业务指标(KPI)来实现分层决策支持,促进学生管理者科学决策。

2.建立大数据标准

为确保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有效积累,参照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学生管理数据子集”中的规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基础信息编码规范和数据子集规范,统一学生编码,确保学生的编码唯一;统一部门编码,保证部门编码的唯一;统一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编码,保证业务数据的准确;同时制订编码和数据的管理、更新、维护规范。由于高校校园网络认证计费、校园卡等的数据管理缺乏标准规范,根据学校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我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单独制定和扩展了学生电子行为数据标准,如校园卡、网络认证和设备使用等数据标准规范,今后计划提交并参与该类规范的制定。

3.建立大数据管理与使用规范

我校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大数据分析和利用过程中,重视和强调全员参与,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为此学校建立了一支数据信息使用和维护管理员队伍,如各个二级学院分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同时建立了信息员管理制度,将全校各类数据责任到部门,专人负责,严格把关,统一数据录入管理,制定了数据维护的管理规范,对各部门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进行全面规范,确保数据动态唯一、准确及时。表1是我们建立的相关数据使用与维护规范――学生基本信息日常维护时序表,在该表中,明确了各个数据项的负责部门、负责人及维护时间频率。

4.建立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我们构建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了全校所有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了大数据的一个显著特征――记录所有数据,包括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图书系统、人事系统、资产系统、校园卡管理系统和网络认证系统等所有与学生管理相关的记录信息,实现了各系统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数据共享,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孤岛,使业务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完成由数据源到数据集成再到数据分析应用的一个完整过程,为大数据的分析与统计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五、作用与成效

通过上面的探索实践,我们建设了高校大学生大数据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如下功能:

1.由宏观到微观,全面、动态、及时了解、把握全校学生整体情况

由宏观到微观、整体到个体,按“全校―院系―年级―专业、班级”逐级显示,全面、形象地展现了全校学生数量、各院系、专业、班级数量和构成(如图2),还包括未能正常毕业的学生数和其详细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的基本信息和在校期间的动态行为,包括基本信息、政治面貌、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奖助学金、奖惩信息、学团干部经历、参加社会工作、证书考试、科技成果、财务信息、图书借阅、校园卡消费、上网门禁等详细情况。

图2详实地展示了学生个人在校的所有信息,该数据使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一站式”地获取学生的所有在校相关数据,方便辅导员快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详细信息和潜在动向,发现问题并及时关注,彻底解决以往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各业务系统块状分割、合力不足的现象,极大方便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简化了工作,提高了管理与决策效率,同时这些信息也可服务于学生个人,甚至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2.大数据异常预警,克服学生工作管理盲区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特别对一些问题学生的管理,容易产生疏忽和错漏。为了解决这类管理问题,我们设计了学生在校各类异常行为预警功能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深度利用,实现如不在校预警、学业预警、贫困生预警、网瘾学生预警等,将存在异常行为的学生主动预警并告知学生管理工作者,以便及时关注到此类学生,从而可以提早及时发现各类问题,避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疏忽。

为实现预警功能,设计了我校特色的电子行为大数据分析与预警决策模式[7]。充分利用各个业务信息系统每天所沉淀的数十万条学生各类活动的海量电子行为大数据(见图3),如校园卡消费数据、校园卡考勤数据、晨练、上机、实验、用水、电记录、校园卡借书信息以及上网数据(包括上网的地点、时间、时长、类型、金额等,不含具体网址、内容等个人隐私信息),构建主题数据仓库,形成多维数据集,并生成诸如每月全校校园卡消费排行榜、学生上网时间排行榜等各类“排行榜”,设置一些临界值(阀值)且反复修正,一旦达到临界值范围,系统自动发出警报(通过校园短信平台向相关管理人员发送短信或电子邮件等),实现学生异常行为预警。通过排行榜,结合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学生的平均在线时长等去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是否正常上课,是否已经网络成瘾等。对学生加以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防微杜渐。另外,通过掌握学生消费的整体情况,将学生个体的消费行为与之对照分析,如月总消费额、日消费额均在平均线以下,甚至每餐的消费额也大多低于平均水平,并且除了餐厅消费外,少有超市消费、网络消费等其他非必要消费,则基本可以认定为困难学生,再通过结合生源地和家庭情况等信息综合考虑来排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发放贫困生生活补助及助学金提供有力参考。这有助于领导层制定学生工作的管理目标和重点,帮助管理者及时做出反应,增加了管理的主动性,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做到了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思想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

3.大数据预测,优化科学管理

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很相似,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但却极容易被预测[8]。为实现管理者的科学和精细化管理,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核心功能――预测,如:各时间段学生在校活动人数预测,各时间段学生在各餐厅消费人数预测,各时间段学生在图书馆人数等。限于篇幅,下面以在校活动人数预测为主来介绍实现模型,利用数据基础仍然是上面提到的学生校园卡产生的各类信息、信息系统登录记录及网络认证行为记录,每个学生个体在以天为单位的时间留下各类电子行为记录,但凡有一次电子行为记录就等同于该学生在校,通过这种方式就真实、严格记录了学生每天是否在校的真实情况,虽然不能精确到百分百,但也确实能达到99%的精确率,这样就确实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性――不求百分百精确,只求基本精确。这一预测数据,可以让学校管理工作者知道各个时间段学生在校活动的总人数情况,能够指导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如在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各个节假日等各时间段的水、电、制作餐食及宿舍安排等资源合理配置,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可避免出现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比如如果“国庆节”的午餐做少了,不够学生消费,或者午餐做多了,造成明显的浪费等问题,通过大数据预测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为学校的管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图4为学生在校活动人数情况。

六、存在问题与展望

我们的大数据平台不仅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极大地促进管理部门等相应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支持、信息提升、信息服务的良性互动,我们的实践成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公平、公正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分析基础,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与价值。由于受专业人员少、技术能力较弱、数据模型建立难、观念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但通过实践与正向信息反馈,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研究的信心。今后计划在高校大数据分析的制度建设、管理规范、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大数据分析与教育治理工作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易鑫.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DB/OL].北京: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4日第5版. http:///burl?id=pxJMC.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2-110.

[3]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 广西大学出版社,2012:220-235.

[4]先晓兵,陈凤.挖掘大学数据价值,提升科学管理水平[A].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第一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88-209.

[5]张震,李丹霞,刘芬.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分析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系统模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47-52.

篇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一直在激励莘莘学子勤奋苦读,成就自己的人生抱负。然而在当今网络时代,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在阅读逐渐沦为快消品的当下,公众所缺的不是内容,而是读书过程中的那份宁静与耐心。”很多关于阅读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现代人阅读状况不佳,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对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大大降低。大数据时代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唤起大学生的读书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是当代图书馆人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阅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不进图书馆看书、不借阅图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虽然大学生的综合阅读率高于国民综合阅读率,但综合其整体的阅读习惯并不乐观。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多份调查结果显示出如下的阅读现状和特点,值得我们思索。

1.读书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非常有限,更偏向于电子阅读和睡前阅读。步入大学殿堂之后,升学的压力得到了极大释放,无处不在的网路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挤占了更多读书时间。

2.读书的类型范围广。从我馆近三年大学生借阅情况看,大学生在借阅的种类还是非常广泛的,如管理类、励志类、休闲娱乐类、文学类、传记类等图书都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其次是四六级英语、考研类、各类证书资格考试类也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

3.大学生读书追求功利的特点较突出。尤其是大学高年级学生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毕业就业或考研的需要,他们在考证类、考研类、公务员考试类、律考等方面的图书借阅量很大。

4.快餐式、碎片式的“浅阅读”渐成风尚,期刊、报纸相比图书更受欢迎。由于阅读载体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多样化,浅阅读成为时尚,通过网络甚至手机刷微信、微博的低头族已经成为校园甚至课堂的一道风景,真正做到精读或者做一些笔记的少之又少。在功利和浮躁的心态下,浅尝辄止、碎片式阅读则成为大学生读者的主流。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整个社会在转型时期信仰缺失从而导致功利和浮躁的大环境,便捷的网络及丰富的娱乐资源的诱惑、繁重的课业负担及就业压力较大等。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是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命题。

二、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大学生阅读

图书馆被誉为大学的心脏,是广大师生最理想的阅读场所,但是这些年来,这个心脏的跳动明显力不从心。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不是简单地借书还书,而是努力拓展空间,营造优雅的人文环境,拓展新的服务功能,让图书馆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的空间,文化活动的中心,让更多的大学生回到图书馆,喜欢阅读。

1.从图书馆环境建设入手,营造安静、温馨、舒适的读书氛围。和谐统一的建筑空间,明亮舒适的借阅环境,整洁有序的借阅秩序和丰富便捷的文献资源,等等,使读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2.馆藏资源建设。图书馆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吸引大学生阅读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他们的阅读需求,投其所好。另外,还要紧跟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及时推出相关图书书目,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阅读激情和阅读效果。

3.在大学的各个阶段积极引导,逐步培养读书的习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吸引他们到图书馆,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大学阶段的必读书目提供给新生;在二、三年级为他们提供专业课参考书目;在大四年级提供必要的成功就业和论文或毕业设计指导等。

4.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学校的社团如读者协会、读书协会等定期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读书汇报会、读书演讲会等,这样就会把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读书中,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同时让他们在活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阅读质量。很多高校图书馆借世界读书日开展各种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图书馆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书展和书评活动,从而激发大学生读书的兴趣。久而久之,积极健康的阅读活动自然成了引领学生人生导向的主阵地。

篇11

二、研究制订校企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的标准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技术和管理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努力联系企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目的就是要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以学校评价为主,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通过企业调研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最后对培养结果的评价却缺乏用人单位的参与,显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所以,高职院校在制订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时,应积极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及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最关键的环节,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专业发展研讨制定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既考核学生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及适应能力等职业素养,又考核评价其所掌握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操作技能等专业素养。顶岗实习中的职业能力评价,主要由学生与实习单位来完成。学生实习结束后,要对自己的顶岗实习进行总结,由学生所在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对实习情况做出评定。学生最终顶岗实习成绩可结合单位评分(占80%)、学生自互评(占10%)及实习指导老师评价(占10%)三部分进行综合评定。

三、应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与方法

评价工具是指为了收集评价对象的信息进行评价判断时所采用的手段。目前学生成绩评价除了采用试卷测试、行动观察记录、实验实训报告等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工具外,还积极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学业成绩评价上的巨大作用。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借助Moodle教学平台,对于《电路与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本专业课程标准设置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件、项目任务、作业等单元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内容,并建立起专业主干课程试题库。充分利用平台强大数据统计、汇总功能,这样既可以按照用户登陆时间、次数、操作内容等多种条件查看用户在课程中的活动情况,也可以将学生历次作业与测验的成绩进行加权计算生成课程成绩,每次考核从试题库随机抽取,随时检测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教考分离课程资源库及试题库的建设及使用,既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过程的学习,又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公正。

篇12

摘要: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数据爆炸性发展要求金融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金融大数据视野的责任。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实践结合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在当前教育新常态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也应该被重新赋予新的属性。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1)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强调回归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设及相关内容,但现代经验研究强调因果关系。因此,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分强调对随机扰动项分布、异方差及自相关的长篇讨论,显得不合时宜,而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新颖工具较少提及,其结果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应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现有课时安排等原因,教师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而轻视实际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中主要讲授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得较少。(3)由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实验课时,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特别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金融数据建模与处理。(4)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金融数据相融合的缺陷。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着重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没有将计量方法与金融大数据的获取与加工处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导致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面对查找和处理金融数据时却束手无策。(5)已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和现代时间序列方法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其结果是导致无法详细讲解金融时间序列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大数据处理及建模能力不强。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的优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学

丰富多彩又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搜集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就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而言,在为这些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金融理论和具体的金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来研究金融相关实践问题。金融市场相关实践知识更倾向于股票投资和资金资本等的利用,不能仅仅依靠消费-收入这一知识以偏概全,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老师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时,需要拓展到相关金融领域,通过讲解相关金融理论和具体的市场实践数据来开展课程教学。

(三)“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金融专业本科生金融大数据处理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拟重点对《计量经济学(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重在教,逼学生学”的缺陷,我们将使用“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杨汭华,2005;黄佐钘,2008;张玲,2014)。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1)项目强调针对金融大数据开发相关案例,并以“微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将金融大数据处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案例+微课”模式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案例+微课”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课堂知识。(2)传统计量经济学经验案例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重点介绍数学与统计技术,而忽视其内在的经济问题与变量间的内生关系。项目强调以真实的金融大数据为载体,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关系的讨论,从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现实。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案例分析,项目经验分析更接近现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四)完善考核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程论文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突出学生所在学科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例如可以将纸质试卷改为上机考试,增加操作题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会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只有明确清晰教学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重点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问题,才能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竞争力的本科教育,开创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发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力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进步。处于新时代的电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与意识,在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清晰的预判,在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针对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做好这几点,就离不开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工具的运用。本文选取2001-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以及典型电力企业华电国际年度报告数据,分析了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时间序列非平稳角度出发,利用协整理论并通过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关系检验对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长期均衡模型。再对模型进行短期误差修正,在证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所建模型对提升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预测。最后对以华电国际为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对华电国际而言其供电成本、管理与财务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完善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其短期内经济效益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全社会用电量需求的影响。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其他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决策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决策

经济研究的方法在于总结典型的经验特征与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经济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的可验证性,即能否通过数据实证检验相关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来解释事实,并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动趋势以及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则犹如硬币的双面,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计量经济学以实际经济数据的建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当实际数据不可得,或实际数据过于复杂而导致因果关系不易梳理时,实验经济学则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可控的实验数据代替实际数据,成为实证经济分析的又一个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论概述

协整的概念是由恩格尔一格兰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协整与误差修正,描述、估计与检验”中正式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可能会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该组合是平稳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所以协整理论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与一协整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

(一)非均衡博弈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验验证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纳什均衡以及相关均衡的概念过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内容,其定义为每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优反应。显然这种均衡的定义内在要求每个博弈参与者在决策信念上达到均衡,即每个参与者对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确的信念。在过去的研究中,经济学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从而做出对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尽管在一些博弈场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是准确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参与者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由于来自实验经济学数据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挑战,经济学研究人员逐渐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并且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来检验这些新理论。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继续假定博弈参与者在决策时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弃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强的理性假设。

(二)ECM误差修正

通过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协整关系的一系列变量会对应一个包含误差修正的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通过误差修正来研究华电国际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具体而言可根据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论,逐步剔除从三阶滞后变量及误差修正项开始的不显著量,从而得到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见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协整回归厚的一阶滞后误差,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不拒绝相应零假设的概率。从该方程式以及统计结果的数据可以发现,文中所进行的统计检验在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文中构建的误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图中给出了LY的实际数据与拟合结果以及残差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协整以及误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