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3:30: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业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三、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四、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万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五、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及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六、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七、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八、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样,中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将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加大国家对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财税和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可考虑设立鼓励施工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补偿基金,基金来源可采取国家财政资金补助、行业统筹等方式设立,主要用于施工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施工设备和装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亏损补贴等。二是对由施工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而带动的建筑建材类产品的出口实行全额出口退税政策;对施工行业所获得的国外收益全部免征和减征企业所得税等,以增强国内施工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国内银行尤其是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逐步加大对施工企业承包国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并按国际惯例提供足额、充分的信用担保等,切实解决国内施工行业对外承包建设工程的“融资难”和信用担保难的问题。
十、切实加强国家对施工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和引导
一是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商务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应努力加强沟通和协作,及时搜集、整理和国外主要国家工程建设市场的相关信息,对施工行业对外工程承包、分包和劳务出口协作活动提供信息指导和引导;二是国内各类驻外机构的工作重点应逐步从过去的“政治外交”向“经济外交”的转变,为国内施工行业在所在国的承包建设工程提供从招投标、建设实施、工程结算到施工企业及人员出入境、外部环境协调等全过程的服务。
一、入世给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机遇
首先,外资会更多的进来,会创造更大的投资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建筑市场的增量。外资投向我国的能源、交通、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从而为国内建筑业的就业提供很大空间,进而带动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其次,促进建筑业国际化经营。国内市场上的国际化竞争加剧,迫使我们从国际市场上找出路,必然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按国际市场需求、国际标准体系、价格体系、国际惯例来组织生产,促使国内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较快地和国际接轨。
二、入世给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挑战
我们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摘要:首先是体制的挑战。加入WTO后,地方保护、部门保护都将弱化乃至取消,国内外企业基本上处于平等竞争地位。我国建筑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监理体制及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和国际有很大差距;我国还未建立以工程担保和工程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使企业竞争能力大大减弱;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很不规范,其公正性、公平性有限,丧失客观性;市场准入制度虽初步形成,但缺乏严格的市场清出制度。这些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很难适应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其次是人才的挑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方面不比发达国家同行逊色,但一专多用的人才普遍比发达国家少,工程成本必然提高。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资本和跨国公司将会以各种优厚条件及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和我们争夺人才,必将加重人才流失。
再次是市场的挑战。国外大型建筑业承包商逐步进入我国建筑市场,现行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大型工程项目,非凡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治理和工业成套设备市场竞争加剧。加人WTO后,我国建筑市场规范化的压力将迅速增大,工程项目承包对承包商在管理、技术以及资金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要求将更加苛刻。
最后是价格的挑战。入世后价格的挑战十分严重,必须迅速采取办法使行政型定价向市场形成价格方向转变,使价格随行就市,政府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作为价格形式的综合参数进行调控,通过价格竞争促使企业进步。入世后我们还面临另一个价格挑战,就是我国企业的利润并不完全作为利润来使用,例如折旧率偏低、补偿不足、福利奖金、住房补贴、职工医疗等都是从利润中开支,而在国际上大都是列入生产成本的,因此在会计成本预算上也必须和国际接轨。
三、针对挑战可以采取的多种策略
1、观念的转变。树立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观念,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迅速地把实力转化为竞争力。建立起真正的市场主体,要一步调整结构,剥离不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花大气力尽快向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管理型公司转变,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2、企业运作体系的发展。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应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建立相结合,包括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及平安管理体系,并以这三大体系为核心有机地构建协调运作的建筑业现代管理模式。开拓和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方面使国际市场成为减少国内市场波动的调节手段,一方面又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使之成为应付国际市场变化的缓冲机制。
3、利用政策、法规保护我国的建筑市场。要加强对国际惯例和规范的学习和使用,加快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针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不平衡和各地建筑市场规范管理不尽一致的状况,政府要采取相应办法,灵活地对建筑企业采取适当保护模式,对建筑市场管理按照《建筑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作,使其在较短的调整时间内,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1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这一概念阐明,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大量同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中,而其经济学本质则是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波特等学者都对产业集群作过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产业集群几乎是任何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在区域竞争优势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产业地理集中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很多方面,这里统称为集群效应。王缉慈等对集群效应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再次从技术经济学角度,产业集群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2]。还有学者从网络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效应,认为集群网络的作用机制决定着集群的竞争优势。网络是指集群内行为主体在交换、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当网络内部成员实现了基于产业链的紧密合作,通过积极的合作互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集群的竞争力就可更为充分地体现[3]。总而言之,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各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不是均衡的,而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地理集中,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从多方面为企业带来集群效应,从而提升集群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原因,也是发展产业集群所追求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的地理集中并非必然带来集群效应,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企业间密切联系和交流,甚至良好的区域文化与社会资本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即只有建立和形成集群网络才更有助于集群效应的发挥。否则,仅仅依靠单纯的地理邻近而缺乏产业联系只能叫“企业扎堆”,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2建筑产业集群现象及特点
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这使得建筑产业集群和其他产业集群特征不那么一致,但建筑产业集群仍然存在,并且应该得到关注和研究。产业集群首先是企业的集群,即相关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中。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有很多建筑强省、建筑大省;从省域范围内来看,各省又分别涌现出一些建筑强市(县)和建筑之乡。这些都表明了建筑业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集征。以建筑业比较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南通建筑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群特征。南通市共有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及专业承包企业近90论文格式0家,从业人员83万人,2009年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2035亿元和455亿元,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全省建筑企业30强中南通占13家,前10强中有7家是南通企业[4],无论在企业数量、规模还是各项经济指标上,南通建筑业都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的优势地位。2009年初,沈阳市提出在铁西区建造国内最大、全国一流的现代建筑产业园,打造以产业集群为目标的现代建筑产业之都,重点发展建筑装备、建筑部件和制品、建筑物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和智能高科技型建筑产业。据了解,铁西建筑产业园除沈阳远大、三一重装、北方交通重工等重点项目外,日本通世泰洁具、广东中山格兰特玻璃等72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目前已有宝钢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决定入园投资[5]。此外,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区的建筑业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群现象。建筑产业集群既有与其他产业集群共同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建筑行业特点所决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企业集群为特征,产品和生产要素则是分散的。这是由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建筑产业集群以一定区域内企业集群为特征,但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劳动力、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则分散于不同地区。
(2)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产业集群通常按照产业链或者产品的零部件进行分工,集群内企业分别承担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通过大批量和专门化提高生产效率。而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主要依托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一次性、单件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必须根据项目的情况来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具有较强的根植性。根植性是社会经济学的概念,也称为本土化程度或者本地化程度,是指经济行为嵌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现象。建筑产业集群通常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习俗、历史文化传统等有关,如南通及很多建筑之乡,历史上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往往能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制度较好地结合,很难迁移到其他地区,具有较强的本地化属性。
(4)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国家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等很多方面制定了法律法规来加强行业管理,如将建筑业企业资质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禁止串通招投标等等。这使得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必须考虑法律法规的规定,很多转包、分包以及联合承包等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
3建筑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集群效应是指由于集聚所带来的好处,建筑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形成集群效应,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归根结底,集群效应来源于经济的外部性。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是指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而集群效应主要指的是正外部性。综合分析,建筑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以下几方面的集群效应:
(1)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日益复杂,很多巨型项目往往需要多家企业联合完成。建筑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企业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共赢,提升整个集群的产业竞争力。
(2)集群的产业协同有利于树立市场品牌和形象。集群的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的高度一致性或和谐性[6]。协同有助于建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形成品牌效应,由集群内企业共享。如南通的建筑队伍已成为行业品牌,被誉为“建筑铁军”,南通的建筑企业往往具有良好的市场形象。
(3)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是指知识和技术在一定范围内扩散而给相关主体带来好处。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普遍存在的,但具有空间局限性。这是因为除了可编码、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外,还存在许多含糊的不易编码和传播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的最好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和连续的、重复的接触与联系,并且不易与个人、社会和环境分开,也正是这些知识才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使企业更加接近,更加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从而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超级秘书网
(4)集群文化和信用机制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科斯把交易成本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其中包括了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和执行等活动所花的费用。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密切关联,信息交流频繁,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集群文化和信用机制可以减少有限理性和投机行为,不仅可以减少谈判环节,降低签约成本,还可以大大节约签约后的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更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4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
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建筑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集群效应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地方建筑业的发展;其次,集群内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优化建筑企业结构,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层次构成的三角形企业结构;再次,集群内信息和技术的频繁交流,有助于溢出效应的形成,从而促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建筑产业集群,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发展市场主导型的建筑产业集群,即在一些建筑业较为发达、已经具有一定产业集群雏形的区域(如南通),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通过建设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促进集群内企业加强产业联系,建立集群网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建筑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二是发展政府主导型的建筑产业集群,即通过地方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依托于本地建筑产业特点和基础,招商引资,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建设建筑产业集群(如沈阳铁西建筑产业园)。需要注意的是,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建筑产业集群,必须注重集群内企业的产业联系。如果企业间没有密切的产业联系,不能建立相应的分工协作关系,仅仅是依靠当地政府土论文格式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集聚在一起,则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当优惠政策取消时,该地区可能会由于很多企业外迁而成为“飞地”。上述两条路径均有各自特点,但都必须充分考虑建筑业的实际情况,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创造适宜集群发展的条件,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理想的集群效应。这两条路径好比一个是“自然林”,一个是“人工林”,只要具备生长条件和良好的环境,都可以成长为茂盛的森林。
5结语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不乏许多成功的典范。建筑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可以形成集群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这对于促进建筑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有选择地培育和扶持一批建筑产业集群,这对于做大做强建筑业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和探索的新思路。当然,由于建筑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匮乏,本文只是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77-90.
[2]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意义[J].经济地理,2001,21(5):550-553.
二、在危机中找先机,把握发展主动权
首先,抓订单,慎选企业市场。要保证有订单、保证有现金流、保证生存,这是至关重要的,哪怕是订单收益低一点也要做,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抓订单。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点抓政府订单、国有企业大订单和无风险订单;二是原则上不做贷资、垫资的项目,宁愿效益少一点、也要抓资金好一点、风险小一点的订单。
其次,抓结算,抓清欠,加强账款催收,努力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清欠的前提条件是抓好工程结算,建筑企业要明确每个项目的结算负责人,哪个时期完成什么内容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企业要对清欠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如果错过时间,那么对方企业就可能倒闭了,当资产一转移,钱就回收不过来了。再次,强化风险控制,防范风险。风险的产生会加剧危机的程度,越是在危机出现时,企业越要强化风险的控制,既要注意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又要控制导入式风险。一是提高投资业务的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防范回款的风险。即我们都履约,对方没有偿付能力、法人随时可能消失的风险。施工单位应逐一排查,做好财务和法律方面的风险评价,及早应对。三是规避履约的风险。现在的市场行情不是很好,施工企业要在履约的同时规避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即使不履约,也必须以对方的不履约换取己方的有利条件。如对双方会谈的内容形成纪要,完善有关手续,组织相关保证履约案例的学习等规避风险。
三、敢向管理要效益,强化管理挖内潜
建筑企业要全力推进管理的精细化,树立成本领先的管理理念,构建严密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要以施工现场管理为龙头,规范安全质量行为,狠抓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一是优化材料采购管理流程,降低采购成本。对于施工企业,可以采用供应链的方式进行采购。企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减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向市场要“库存”。同时,施工单位要注意优化业务流程和施工工艺,降低材料损耗。材料费用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0%多,是成本要素控制的重点。正确分析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抓住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过程,实施监控,是实现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二是确定成本目标,明确目标责任制,多渠道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要注重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把成本控制工作做的扎实、细致,落到实处,就必须细分管理单元,将施工项目成本总目标分解为若干细小的成本单元,落实到项目管理的各部门和全体人员,不出现管理的死角。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成本考核。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措施,也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企业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加大市场开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业的整体合力
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创新企业间合作、互补、共赢的机制,在项目上进行战略联盟,并积极主动与涉外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努力吸收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凭借企业自身的业绩、管理能力和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积极培育市场资源、建设、经营新型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领域项目。尽快建立完善区域化市场开拓、管理模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立足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向机场、水利水电、污水处理、环保等相关领域土建市场的开拓。做好在建项目,在建项目中应履行合同、创建名牌、打造企业品牌,利用在建项目结识朋友,开拓市场,锻炼队伍。形成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集成配套的核心技术优势,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在经营工作中巩固强项、突出专业,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专、精、特、新等技术和管理特色打下基础。
五、加大资金回收和融资力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建筑企业要积极寻求银企合作,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运用;企业要挖掘内外资源潜力,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以资本市场化来带动企业对社会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工程承接环节和合同签订环节,将风险化解为零。尤其要增加国际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关注国际时局,实施多区域开发,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