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9 10:1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长个人研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7-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师群体,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一经引入就因其贴近教学实验场,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节省培训经费,而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欢迎。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特色,以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主要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学习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因为缺少专家引领、教师能力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获取信息资源通道不畅、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研修范围狭窄,过程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亟需结合农村学校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校本研修的有效推进机制,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一座桥梁。
一、校长引领策略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校长起着核心作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校本研修中,农村校长作为组织倡导者、学科领军者、思想引领者、成功激励者,势必发挥着核心作用。校长依靠其人格魅力、办学思路、管理艺术带领教师构建研修组织,制定共同愿景,选择研修内容,优化研修活动的组织过程,在思想上引领教师,在行动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以促进学生的最好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努力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让教师理解教学、研究教学、爱上教学,提升研修的针对性,让研修落地生花。因此,校长要敏于学习,勤于思考,积极获取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管理能力,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深刻把握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创新活力,增强服务意识,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好地引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
二、外界干预策略
农村教师专业视野比较狭窄,专业理论基础不够厚实,往往导致研修活动在低水平层次上不断重复,缺乏专业提升的动力。因此需要专家给予外部干预,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提供专业发展咨询、答疑解惑、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专业发展水平,了解自身不足;对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教师因为遇到疑难而出现激情丧失、热情退却的现象;对教学案例进行专业分析和指导,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艺术;对研修中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次,进一步指导研修活动开展。通过专家的言传身教,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聘请外部专家受到经费、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研修指导,也可以将本地教研员、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织起来,构建一支校本培训巡回指导队伍,指导本地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发挥整体功能。
三、内部激励策略
针对教师发展、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加强校本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调动、激励、促进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校本研修的执行力。激励机制可以是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目的是激发教师内心积极向上的动力,提升教师的学习、研究积极性,鼓励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个性培育,不断去探索、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的引导者,防止教师因为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动力而出现“职业倦怠”,导致对校本研修忙于应付,疲于对付,通过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研修文化。
四、个人自修策略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更需要有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最有效的策略。教师就要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上来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判反思,全面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新课程的理念及教育的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工作周期长,可塑性大,个人自修还需要学习和研究别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际,取长补短,与文本对话,与专家对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五、同伴互助策略
新课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同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会合作,形成合力。通过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开展课例研究,让教师在专业上切磋,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以团队形式进行研究,改变教师固化的心理模式,达到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的目的。培养教师进行随堂反思、总结经验得失的良好习惯,提倡多写教学随笔。在研修活动中,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与同组教师分享、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并将这种瞬间产生的灵感记录下来,再尝试、再提高,实现自我超越。同伴互助不要仅限于学校内部,学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地域的学校之间可以实现大范围内的连结,构建宽泛的学习共同体,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校本研修,进一步拓宽参与范围,使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引导教师同伴互助,防止同一学校,同一地区,教师能力发展水平的同质化导致校本研修的局限性。
总之,农村学校校本培训要取得实效,必须结合校情实际,探索有助于推进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采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校本研修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潜能,双管齐下,推进校本研修有序开展,保证校本研修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校长工作忙,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校长回到学校后,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评职称、上级的各种检查、安全问题等等,校长为了完成工作都有加班加点,没有时间去学习,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领导班子没有形成学习氛围。在同一所学校里,校长忙于工作,再加上每位领导分工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职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缺乏共同的研究对象,久而久之,领导班子难以形成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使得校长在学校里放松了学习的要求。
3.缺乏小组交流的平台。虽然在教育学院学习期间,成立了校长学习小组,大家开展了小组学习和讨论,校长们都觉得收获很大,但校长们回到自己学校后,忙于工作,学习的时间不同步,缺乏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导致校长们无法参加小组学习和交流。
4.学习任务虽有布置,但及时监督不够。学员在培训期间,教育学院对在训校长在岗自学研修阶段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布置,但由于地理上的距离,教育学院教师难以及时督促校长们抓紧学习,校长们在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再加上没有指导教师的及时督促,校长们就放松了学习。
5.缺乏把学习到得知识应用到解决本校所遇到的问题的意识。校长的培训能否有收获,校长的学习能否坚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学习结果能否直接帮助校长管理好学校,解决学校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校长没有把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意识,看不到学习的结果,校长也就不想平时化时间去学习。
二、提升校长培训在岗自学研修阶段学习成效的对策
1.提高在岗自学研修的积极性。校长要把自己的学习与学校的发展、校长个人素质的提高等联系起来,抓紧包括在岗自学研修阶段的学习,思想上予以重视,列出在岗自学研修阶段每周甚至每天的学习时间,严格按照教育学院校长培训布置的学习安排,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多联系学校的实际,多反思。
2.带领大家形成学习氛围:虽然学校每位领导成员分工不同、工作不同,但处在同一学校中,大家遇到的问题还是有许多共同点,大家可以就学校发展等共同性的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每位参训校长要在回到学校时,把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予以整理,把学习的收获在学校中层以上人员中予以交流,并提出在下一阶段里,就某个问题与大家一起学习和思考,这样,校长的学习带动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学习,并形成学习和研究的氛围。
校长要加强平时学习,整个学校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形成爱学习的习惯,处在这种氛围下,校长们也会受其感染,自觉学习,那在岗自学研修阶段学习就水到渠成。
3.加强小组学习和交流。同一小组的学员事先商定好学习的内容,平时做好学习和交流的准备,在约定的时间大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或大家定期聚在某个学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并形成互学互动。通过交流大家思想碰撞出灵感的火花,通过交流,增长了校长的管理知识,增强了校长的管理智慧。
线上线下 主题初成
在享受假期愉快生活之时,不忘主题研修。在寒假期间教务处就确定校研修主题,并要求各研修组组织线上研讨,初步确定研修主题,撰写主题形成过程阐述材料。各研修组通过在微信流,多次召开钉钉视频会议,反复研讨初步形成组研修主题和个人研修主题。
并于3月1日和2日上午召开各研修组主题论证研讨会,教务处深入各个研修组,把关两级研修主题的确定,各研修组根据主题修改主题形成过程阐述材,初步形成研修方案和计划初稿。
集中培训 专家引领
3月2日下午参加县教研部教研员蔡道贤老师的关于《研修方案的制定与撰写》的线上专题培训活动。由校长带队,教务处及全体研修教师到本片区第五小学进行培训。蔡老师的精彩解读,如雪中送炭给处在迷茫期的教师指点方向。
点穴学习揣摩修改
3日-5日根据培训所得,初步了解研修方案与计划撰写的基本思路和要求,结合针对主题进行的“点穴式”学习,进行研修方案与计划的首稿修改。
假日居家研讨依旧
6日-7日是开学的第一个假日,但我们仍旧流连于线上,进行方案和计划的研讨。研修组长形成初稿后上传给教务处,进行初步审阅,再次修改。再各组长与组长之间利用微信平台相互传阅,进行思维碰撞,查缺补漏进行二次修改。将基本定型的研修方案和计划上传到各自研修群内,供组内教师进行参考。组内教师修改自己的研修方案和计划,之后直接上传研修组长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修改。
组内论证打磨成稿
8日-9日各科研修组召开研修方案与计划撰写研讨会,教务处深入各研修组,进行专业指导与引领。研修组内从组长到每一位教师进行研修方案的论证,组内教师进行针对性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可行性策略,最后完善定稿。并择优推选优秀组和组内优秀个人研修方案,参与校研修方案的论证交流活动。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是研修活动的主体,其中校长首当其冲,校长不仅是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校本研修工作的引导者和学习者,因而校长及其领导团队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因校制宜地健全完善校本研修规章制度,重点是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学校教研室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教师学习与反思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等。同时落实好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制度,厘清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在校本研修框架下的工作职责及其关系,形成完善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健全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机制。制定旨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办特色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并把各阶段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各个相应机构,为全体教师的微观操作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好平台。决不能把校本研修简单地异化成教师为晋升职称而应做的个人事情,致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而面目全非。这就需要学校把做好顶层设计与教师的努力结合起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贡献。
二、遵循校本研修实施途径与方式,增强研修实效性
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从学校实际出发,聚焦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攻关,这就要求校本研修实施过程要形成序列,追求实效。校本研修的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包括个体的反思和群体的反思,它要求教师根据课改要求,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分析和思考各自的教学行为,提出问题,研究对策,及时调整并改善教学行为。
(二)同伴互助
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本人与教学伙伴随时随地进行研讨、切磋。常采用的形式诸如相互听课、对话交流、网上交流、教学沙龙等,可达到信息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校内合作
常见的校内合作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磨课、课堂观察、同课异构、案例研究、教学观摩、说课评课等,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与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校际合作
每一所学校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收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特别是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更应加强校际间的研修活动,积极参与同其他学校的业务合作与研讨交流活动。
(五)专家引领
通过专家引领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渠道,给予不同领域和学科相应的专业指导。专家引领可采用学术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其中教学现场指导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
三、明晰校本研修成果呈现形式,力促研修严谨化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研修工作,学校成立了以高亚真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王艳华为副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构建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校本研修网络,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切实抓好研修管理工作,认真布置研修活动和检查考核,使管理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为了加强教师的学习,学校花大力气,为各备课组增配了21台电脑,并全部连上互联网,使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为了加强网络管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为各年级组增设了网络管理员。
二、校本研修整体情况
本学期继续以“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创建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所有教研活动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集体备课、研讨课”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广大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开学初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各项活动安排具体。计划的可操作性强,执行起来容易,便于检查,便于管理。印发了“校本研修活动安排表”、“教研组、备课组成员一览表”、“乌伊岭区中学师徒结对表”、“教研课日程表”四个计划性的表格。
2、保证每月至少有一次业务培训讲座。针对教师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全校老师及时了培训,提高了培训的时效性。
3、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全员文化课测试及文化理论考试,组织专人评卷,测试成绩存入个人研修档案。
4、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钢笔字测试。
5、由于校址搬迁,新楼的计算机教室设备没有安装到位,本学期计划的汉字录入测试及现在教育技术测试没有如期进行。
6、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每次都尽可能多的派出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本学期派出7名教师赴金山屯参加“国培”经验交流会,派出14名教师赴铁力参加全市中考质量分析会。
另派出高颖、潘增华、田华三名教师分别到哈尔滨、石家庄、北京参加国培。所有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返校后,都将要为全校教师做报告或者讲示范课。使他们在外学习的收获在我校遍地开花。
三、常规研修制度化
1、鼓励教师自主研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学习,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函授学习等有力的推动了教师的研修工作。
2、学校规定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研修活动,或者以备课为单位,或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规定了校本研修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其中:每周一第三节课为史地政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周一第六节语文组;周二第六节英语组;周二第七节理化生组;周五第三节数学组,地点在会议室。在规定的校本研修时间内,校领导全面进行检查,保证研修成效。
3、为新教师安排了专人指导,以拜师带徒弟的方式引领他们快速成长。
本学期在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和指导下,组织参加国培经验交流会的教师杨海萍、田华、李加民、林志萍、侯兆坤、张晶华分别讲了一节示范课。
一、领导重视,营造氛围
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以来,我校领导始终把它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校长多次召开校委会商讨有关校本研修的话题,他还经常在学校例会上大力宣讲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搞好研修,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器。领导的讲话,使老师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上更加重视。我们教科室精心组织安排,使得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大力开展校本研修,主动研修,在我校以蔚然成风。
二、机制保障,带动学习
针对校本研修,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导处决策安排,教科室具体主抓实施。首先我们教科室拿出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总方案,并予以公示,收集意见,修改完善。老师们在大方案的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上交存档。平时无论是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还是自研活动,都要求做好笔记,以备不定期的检查。对于过程管理,我校根据上级精神和“白云路模式”制定了《子陵中心小学校本研修考评细则》;对于结果的评价管理,我校又制定了《子小能级考评表》,《子小校本研修奖惩方案》等。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教师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研修的活动中去,保证了一定的质量。
三、活动引领,促进发展
本期研修活动,我们主要做的有: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研究修炼,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的“草根式”的研修方式,这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出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持续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校本研修的直接目的就是持续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也就丢失了校本研修的实际效应,“以校为本”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强化校本意识、突出研修实效是当前学校广泛开展校本研修的工作方针。
一、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校本意识
校本研修能够成就好的教师、好的质量、好的教育,其关键在于研修的实效性。缺乏人本理念指导的校本意识,就不会有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缺乏实效的校本研修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现在,依然存在着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学能手带不出好的学习成绩,教研人员只满足于活动的轰轰烈烈,管理者只看重数量的增减而忽略内涵的提升,任课教师教与研分离……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研修缺乏实效性,没有实效的校本研修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县“三级两线一体”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县局、片区、学校三层级和行政、业务两条线一体化地承担培训、研修、管理等职能)的建立,解决了校本研修的机制建设问题;“教师研修三年行动方案”(县师训教研中心倡导:全县小学教师沿着“反思研究—课例研究—课题研究”的顺序,通过三年研修,逐级提升研究能力),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了目标性、层递性、序列化的平台。这两项举措为实现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学校的实际来看,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校本意识,仍然是增强校本研修实效的关键因素。
这里的“人本理念”是指校本研修应唤醒教师作为研修主体的研究与发展意识,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激发教师自觉投入校本研修,以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管理理念;这里的“校本意识”是指在“人本理念”的指引下,强化“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意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之校本研修的目标。人本理念、校本意识,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好学生”,这是校本研修实效性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在“教好学生”中提升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会把学生教得更好。因此,强化校本意识,即强化“教好学生”的意识,就是增强校本研修实效性的思想保证。
二、落实好“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这是陕西省教育厅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保障措施之一(详见《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号)。肩负这项职责校长们都知道,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就不容易了。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就是没有明文规定,校长也是第一责任人。可教学工作历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的灵魂,有些校长却忽略了,或者说口头上重视了,而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或者说忙于履行其他“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抽不出精力来。在这方面,魏书生校长是一个智者。正因为他是一个智者,所以他能身兼教育局长、校长、教师数职而教学质量不减,所以他能把办公的地点选在班级的教室里。其实要落实好“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不难,只要扑下身子就行。
1.把握好校本研修的方向
教师专业的提高是校本研修的第一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走进教师、进入课堂,而不让其他事情把自己从课堂中;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把实际、实用、实效的理念带进教学、教研活动之中,而不刻意追求排场、虚华;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做学者,而不刻意于做政治家、外交官;只要校长能够扑下身子把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放在首要地位,而不抠掐、设障。校长身体力行的是“教好学生”的校本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传递给教师,定能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实践这种意识,如此,校本研修就有了灵魂,何愁它不能产生实效?
2.落实好校本研修的责任
校长应带领学校一班人,立足本校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分级负责制的校本研修责任网络,校长、主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师人人肩上有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一级向一级负责;实行检查和考核统一的评估方式;激发所有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3.做好保障工作
没有有效的保障,就没有长久的工作激情。
(1)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并保障实施,让教师亲身感受到坚持才有出路,才有希望,放弃只能是放弃一切。
(2)技术保障
请进走出工作,让先进的理念、技术走进来,把教师的视野放开,让学校永远成为前沿技术的训练场。
(3)经费保障
最大限度地保障培训、教学、教研经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激发并长期保持教师研修的激情
没有激情的学习是无味的,没有激情的工作是悲哀的,没有激情的生活是痛苦的。激情是一种心态,激情是一种状态。试想,教师没有激情地参与校本研修,只是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做笔记,被动地批作业,被动地备课、上课、辅导,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激情从哪儿来?当然是从他们的迫切需要而来。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激发主人的研修发展需求,才能有效地长期保持他们的研修激情。
1.自我发展的需求是研修的原动力
同样是人,有的一生不断演绎着各种精彩,而有的只能永远平庸地活着;同样是教师,有的十分潇洒,十分惬意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是那样的深受爱戴,是那样的自豪和骄傲,而有的只能庸庸碌碌、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是那样的无奈,是那样的无语。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一生都在目标的追寻之中,一直积极地活着,而后者随遇而安,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目标,缺失了发展进取的激情,只能消极地活着。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实际的需求。作为学校校本研修的管理者,就是要引领教师确定奋斗的目标,摸清教师最迫切最实际的需要,让教师在不断的进取中,离目标越来越近。教师的发展需求就是他们成长的原动力。这里的“发展需求”专指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接受新事物快,他们的成长空间大,但缺乏先进理念的支持,需要不断地充电,需要更有力量的锻炼;新上岗的教师知识面宽,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知识与技能的磨合,需要制造机会让他们接受学习和锻炼,去观摩学习,去参加赛教,去交流演讲……年长的教师辛勤耕耘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长期的教学经历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改变,加上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差,需要痛苦的舍弃和选择,需要学习和观摩,需要弥补和锻炼。
只有了解了教师的实际需要,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找准校本研修的切入点,才能保证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2.研修重点落在课堂上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减负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必然要求。课堂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校本研修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应该在课堂上。
(1)要重视课堂效益,向常态课要质量
为此,我校提出并实践了课堂教学的“十字”常规,一是备课要“细”,认真学习“新课标”,积极钻研教材,细致备好每一节课;二是上课要“实”,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三是作业要“精”,作业设计避免机械重复,力求精当高效;四是教学要“活”,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灵活使用教学策略;五是手段要“新”,善用现代教育资源,善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常用常新;六是实践要“常”,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七是评价要“真”,实事求是,避免空洞、夸张的评价语言;八是辅导要“勤”,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勤于“学困生”的辅导,注重因材施教;九是负担要“轻”,关注激情、兴趣,反对题海战术,减轻课业负担;十是质量要“高”,课堂有效,学习质量不断提高。我们把“十字”要求作为强化教学中心意识的重要载体,作为校本培训的标准,落实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上。
(2)全面开展公开教学活动
安排好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等教学观摩活动,规范教师听课、评课过程。教学研讨活动有一贯的明确的主题,人人参与,按程序进行,以此作为锤炼教师、打造精品、塑造名师、提升质量的载体。
3.制度约束和成效激励并重
一、“基于问题”培训模式下校长基地研修学习的理论认识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培训”,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正在趋于认同这一观点。国际知名的校长培训专家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海林杰教授指出:“对教育管理实践的尊重也已渐渐成熟,研究学校领导者角色及其活动的方法更趋广泛,并直截了当地为理解学校真实环境下的学校管理活动而设计。”
但在传统的校长培训模式中,受建构主义有关思想和原理的影响,培训的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色彩比较浓重,学科知识界限较为分明,较少关注现实情境和实际问题。培训的有效性如何?普遍认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了校长们的教育和管理理论知识,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转换环节,使得这些知识与其工作实际脱节,较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培训结果往往是“学归学,做归做”,没有实效。
如何有效实现培训中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更好地帮助校长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校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研究认为“基于问题的培训模式”为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脱节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对校长培训具有独特价值,给我们解决校长培训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实践指导。
“基于问题的培训模式”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呢?“基于问题”教学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以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通过“基于问题”对学员进行职业训练,旨在解决教学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相脱节的问题。继而这种教学模式又在法学教育、工商管理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于问题”的培训理论认为:
(一)学习需要始于“问题”的存在
成人学习理论家诺尔斯强调,成人的学习准备状态是由真实的生活任务和问题所激发的,他们参与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弥补知识和不足。“基于问题”的培训模式正是坚持“先问题,后学习”,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尊重并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激发学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启发新思想。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知识获取和专业发展必须与工作场所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相联结,在“基于问题”培训模式,从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出发,并以受训者所在地――学校中的种种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工作,培训内容、教学过程、学习场所都力求表现真实情境。
(三)学员是主动学习者
在“基于问题”培训模式中,学员承担学习的主要责任,在教师的促进和引导下,学员被要求像平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一样去执行任务,围绕问题寻求新的见解,着力增强应对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培训模式下的校长基地研修学习的构建与实践
(一)培训“问题”的生成:基地学习的内容
确定基地学习的内容,即确定问题是首要任务。问题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方式:首先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实践,根据校长的管理实践领域,确定具有高影响力的、典型性的问题领域;然后,由参训校长在所确定的问题领域内,根据自身的学校和工作实际提出个性化的具体“问题”;接下来,对校长提出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对引起校长共鸣的问题进行交流,梳理出独特性的、真实性的、情境性的具体问题;之后,围绕“问题”,通过理论学习、情景模拟、专题发言等方式,学习、理解“问题”隐含的行动理论、价值观念等。最后,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进一步考虑自身学校的工作实际、解决问题的期望,以及即将蹲点的基地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确定的问题进行完善、深化,制订一个尝试性的解决方案。此方案应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方法、步骤等,使接下来的基地学习有所遵循。
(二)培训“问题”的解决:基地学习的实践
1、从问题的指向出发,确定有针对性的基地学校。“基于问题”培训模式,大力提倡在真实的、相近的“情境”中学习。实际上,提出相同问题的校长,其解决问题的期望指向也很集中,那就是从处于相似客观环境、相似“问题”情境的学校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选择基地学校时,要从问题的指向出发,确定客观条件基本相似,正发生或曾经发生与培训“问题”相似并且解决较好问题的基地学校,从针对性人手为提高基地学习绩效奠定基础。
2、以“同质分组”为原则,确定基地学习小组。“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指出:在一个共同情境下的学习,远比在独立场所的个体化学习更为有效。因此,基地学习以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较为理想。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把提出相同问题的参训校长编成一组,同时,若提出相同问题的校长较多,在分组时也考虑区域的情况,相同区域的尽量不要在同一小组。同质分组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实现“同伴互助”,由于学校环境基本相同,面临问题的共同性,解决问题思维的集中性,彼此的成功经验或教训都为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3、以“规范”为主导,让校长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问题。组织培训学员到基地学校研修学习,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培训工作,必须以“规范”为主导,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让学员在真实的教学及管理环境中充分“实践”问题。
明确基地学校的具体职责,是基地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培训机构与基地学校的反复商量与沟通,并以“协议”的方式确定好相应的职责。在“基于问题”模式下的基地研修学习中,学员要主动承担学习的主要责任。实际上,受工作原因和培训经费的影响,大部分的基地学习时间不长,这就要充分发挥学习效率,让学员清楚“学什么、如何学”这一关键问题。如果说到基地学校前制订的“问题”方案让校长知道了“学什么”,那么还应该制定在基地学校的“问题”学习手册,时时督促学员在学习中要随时带着“为什么?”“我该怎么做?”的疑问,让学员既有“问题”压力,又有解决“问题”动力,全心投入到研修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4、加强指导,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基地研修学习实行“双导师制”,一个是基地学校专家型校长指导,一个则是培训机构派出的专家,两者按照制订的问题解决方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通过指导学员进行现场体验(体验“问题情境”)――现场诊断(诊断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总结提升(总结评价“问题”解决效果与反思提升等)的学习过程,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剖析,帮助学员借助于教育教学实践,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促进学员通过有效交流、撰写总结等方式反思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与经验,实现在探究“问题”的实践中成长。
三、“基于问题”培训模式下的校长基地研修学习的绩效
(一)有效促进校长实践能力的提高
以论坛的形式为校长们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激活校长内力,发掘校长潜力,整合校长动力。其模式的运行结构为:切中问题(重点、热点、难点)——群体释疑——对话交流——多元分享。我们先后开展了“百题知识竞赛”、“创新教育”主题辩论大赛、领导干部“百人论坛”、校长“网上论坛”等活动。特别是校长“网上论坛”,切中校长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论坛内容全县开放,达到资源共享。通过论坛交流,丰富了校长的理论知识,为校长科学管理学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梯次研修模式
我们坚持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按岗位、按需求,分类、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培训。其模式运行结构为:专家引领——对比反思——理解内化——躬身实践。我们举办了校长、村小校长、后勤校长、初中教学校长、小学教学校长、教导主任等研修班。先后聘请全国小学教育专家窦桂梅、吉林二实验陈福校长;省学院干训办林森主任等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各位校长认真思考,消化理解,运用实践。在梯次研修中,击中问题,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效果颇佳。使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理念,收获了经验,有效地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名校带培模式
“名校带培”就是把学员置身于全国、省内、县内等名校,脱产带培学习,学员以该校一分子的角色,参与其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
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研究该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从而不仅学到大量的显性经验,也会在深层次、隐性方面获得亲身体验、感悟与启迪。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度、高效益地提高科学管理学校能力的目标。其运行结构为:确定名校——情境体验——实践反思——交流汇报。几年来,我们先后选送50余名中小学校长、村小校长,分别到山东、四川、北京、浙江金华、东北师大等名校带培学习,学员们在学习中思考感悟,在反思中分析对比,寻求接合点,探求生长点。使他们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带培学员回来后在县内巡回报告,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校长管理能力。
以论坛的形式为校长们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激活校长内力,发掘校长潜力,整合校长动力。其模式的运行结构为:切中问题(重点、热点、难点)——群体释疑——对话交流——多元分享。我们先后开展了“百题知识竞赛”、“创新教育”主题辩论大赛、领导干部“百人论坛”、校长“网上论坛”等活动。特别是校长“网上论坛”,切中校长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论坛内容全县开放,达到资源共享。通过论坛交流,丰富了校长的理论知识,为校长科学管理学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梯次研修模式
我们坚持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按岗位、按需求,分类、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培训。其模式运行结构为:专家引领——对比反思——理解内化——躬身实践。我们举办了校长、村小校长、后勤校长、初中教学校长、小学教学校长、教导主任等研修班。先后聘请全国小学教育专家窦桂梅、吉林二实验陈福校长;省学院干训办林森主任等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各位校长认真思考,消化理解,运用实践。在梯次研修中,击中问题,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效果颇佳。使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理念,收获了经验,有效地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名校带培模式
“名校带培”就是把学员置身于全国、省内、县内等名校,脱产带培学习,学员以该校一分子的角色,参与其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
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研究该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从而不仅学到大量的显性经验,也会在深层次、隐性方面获得亲身体验、感悟与启迪。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度、高效益地提高科学管理学校能力的目标。其运行结构为:确定名校——情境体验——实践反思——交流汇报。几年来,我们先后选送50余名中小学校长、村小校长,分别到山东、四川、北京、浙江金华、东北师大等名校带培学习,学员们在学习中思考感悟,在反思中分析对比,寻求接合点,探求生长点。使他们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带培学员回来后在县内巡回报告,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校长管理能力。
(1)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山东省10万高中教师暑期远程全员培训工作三年来,我校一年一个新台阶。2008年获得泰安市暑期远程研修先进单位,2009年获得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组织单位。2010年泰安市初高中教师远程研修现场会在我校举行。今年我校又获得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示范学校。徐春华、张纪广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王栋被评为优秀管理员,王英珠郭金萍陈西强李振郑传军巩玉兵刘晓桑征林苍劲等39为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
(2)骨干教师培训。我校非常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榜样的带动作用,2010年又有2名教师被评为泰山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教坛英才,1名教师被评为教学新星。2010年9月份,为进一步加强学科课堂教学的跟进、研究和督导,通过150多位一线教师的“公投”,在全体教师中“海选”出了五位特级教师、泰山名师和骨干教师成立了“学科课堂教学指导小组”。该小组是独立于学校教务处、教科所等职能处室之外的“民间组织”,其职责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跟进、研究和指导,二是对于学校中的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培养和推广,三是负责部分教学督导和教学检查工作。学科教学指导小组的成立,充分证明了该校对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关注,体现了“办名校、出名师、育英才”的办学宗旨。
另外,学校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教师与兄弟单位的互相交流研讨。2010年4月15日,张校长带领教务处、教科所主任和高三级部备课组长到二中听课学习,共同研讨高三复习课的思路和上法。2010年9月25日下午3点在报告厅举行了一场题为《学校西点执行力》的专题讲座,香港联成教育集团的于兆兴教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狠抓教科研课题研究,向教科研要质量
(1)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落实的扎扎实实。本学期在王校长引领下,老师们对于集体备课和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评课,形成了听者大胆说,教者虚心听,评后认真改的好现象。
(2)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是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阵地,“十一五”期间有我校承接了了国家科技部课题“青少年科技主题创新活动研究”,省创新教育课题“先学后教模块达标”课堂教学研究;市级课题“分层次教学的研究”、“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等。2010年“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课题由市教科所专家鉴定并顺利结题。
(3)学科走班的措施得力。在总结高二高三选课走班经验的基础上,高一数学学科实施了“选课”和“选师”走班教学实验。通过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反思、总结、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较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收获。这项实验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三、狠抓课堂教学研究,创新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1)2010年9月我校实施“校长分包学科”制度,王校长带头分包艺体教研室。每位校长每天都要所包学科参加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在校长的带动下,教学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学校形成了“人人关注课堂,人人变革课堂”的好现象。这一做法收受到了省规范化学校验收专家的好评。
(2)做好第八届创新课评比工作。我校第八届创新课评比活动,老师们特别重视,共有37位青年教师参加。有6位教师推荐到市直参赛,其中李莉(数学)、李玲(英语)获得第八届创新课评比泰安市一等奖;郑海青(语文)、周密(英语)、王兵(数学)获得第八届创新课评比市直一等奖;刘兴华(地理)获得第八届创新课评比市直二等奖。创新课总结会于11月23日召开。会上对创新课的过程进行了总结,特级教师宋士兰、张校长分别对创新课的上法和高效课堂的四个标准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领军”一届:理想主义的“黄金”一代
2006年9月下旬,正是一年之中最宜人的时节,一群带着苏南苏北不同口音高谈阔论同时又行色匆匆的男女行走在北大校园里。他们的年纪明显区别于身旁的学子,那种奋发的意气却并不亚于这座全国最高学府中的“天之骄子”们;他们来自江苏大地最基层的职业学校,是一线的教师、校长,却是经过了层层选拔、要肩负起引领、推动江苏职教事业发展的大任——他们就是江苏第一届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
“当年我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全省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种迅速发展的势头,一方面存在着许多教育教学领域的空白点需要去填补、去突破;另一方面,我们的事业发展也非常需要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一句话,需要一批既有想法又有做法的人来上接政策、甚至直接设计政策,下推实践、且能引领示范实践。这样的人不会自动出现,也不能靠常规的‘国培’‘省培’手段来培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借鉴经济等社会领域培养高级别人才的做法,打造‘领军人才’的念头就产生了。”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马万全先生介绍。
在当年关于“领军人才”培养的文件和报道中这样写道,“选拔和培养一批适应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人才”;“打造一批掌握国内国际职业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的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成长为职业教育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教育的创新者、创新的教育者”。毕竟,首批70名培养对象是从当时全省3000多名校长和40000多名教师中遴选而出,市县推荐加个人研究成果和工作实绩的评定,百千人里挑出一个,应该说,这样的期许是有现实基础的。再看第一次集中学习的课程设计:由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知名专家学者所做“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艺术”“中国宏观经济及长三角产业走势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形成”“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社会转型与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品牌建设与经营”“中西文化之比较”“企业执行力”等讲座,产业、企业的因素较多,还未脱经济界的底子,当然也有举办者“跳出学校看职校、跳出教育看职教”的用意在。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效益,每次集中学习还要求省内各地市教育局的分管局长、职业教育处处长、职教教研机构负责同志都能参加,省厅职教处则是全员参与。徐萍女士回忆,“当时住的地方离上课的教室单程要走半个小时,可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也没觉得怎么远”。
现在回顾首届“领军人才”的培养,最突出的应是其“首创”精神。比如确定了学习形式:定期集中学习,有国内知名高校的在校学习加参观考察、境外研修和实践锻炼等途径;确定了班额和管理者:校长班30人,由南京大学负责日常学习管理,教师班40人,由东南大学负责日常学习管理;比如人员遴选方式:地方推荐加组织者评选,等等。而最根本的,是在职教队伍建设中确立了“领军人才”这种形式,以培代评,为我省职教事业发展准备了一支生力军。正如2010年10月,基于本届“领军人才”培养成效调查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成长研究》一书面世时,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在其序言中所言,这一培养制度所“产生和积累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乃至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必将为江苏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领军”二届:在游泳中学游泳
2011年8月20日,第二届江苏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班。在开班仪式上,江苏省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对“领军人才”二届学员表达了要求和期望:“目前我省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创建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造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结构高度吻合的品牌特色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既需要高超前瞻的视野,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既需要苦心孤诣的钻研,更需要热忱忘我的创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出江苏看江苏,下大功夫刻苦钻研政治、经济、科学、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业务知识,切实提高理论修养、研究水平、实践能力,用新的眼光分析形势,新的思维研究问题,新的思路化解矛盾,新的办法谋求超越,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积累经验,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正是由于在“十一五”建设期间“领军”一届的出色表现,使得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职业教育的人才储备工作首先被主政者提上议事日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自此成为固定举措并有序延续。
“领军”二届的培养工作在前一届的基础上更为完备:每届学制固定为两年,每年集中培训6周。加强了过程管理,研修全程都有不同形式的考核并将结果填写进《学员手册》中,《手册》包括“研修期间课程记录”“研修期间省集中考察、实践、作业记录”“研修期间个人参加全国、省、市重大活动记录”“研修期间教科研记录”“研修期间获奖记录”“研修期间学习考勤记录”“研修总结”等项,结合各类证明材料形成学员档案,并作为结业凭据。另一重大进展是将“领军”学员作为一支整体专业力量参与到省级层面上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来,突破了只能“领”一地、一校、一专业之“军”的局限。
二届学员参与了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视导、品牌特色专业视导和三项管理规范检查,这些活动,出发之前有辅导、要求,回来之后有反馈、汇报,“既全面了解视导、检查情况,也考察学员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收获”。二届教师班学员许曙青说,平时自己只能在学校里转转,最多也就是到市里,眼界只有这么点宽。在视导、检查这些活动中,就能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把握问题,对平时接触不到的领域进行思考,还能吸取其他学校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获益匪浅。
就是常规的考察交流活动,在二届培养中也增加了目的性。在参观了湖南民政学院、广东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情况后,二届学员被要求在“江苏职教网”中率先开设个人空间,这是一项作业,也是一种示范。
集中学习与个人自修互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目标导向,过程控制,这是“领军”二届的特色,也是“领军人才”培养制度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领军”三届:实干就是未来
2013年8月19日,又一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南京大学开班。
“领军”三届似乎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务实和严谨的作风。首先,这一届的开班没有追求北大、清华的光环,而是立足本土,脚踏实地。其次,这一次的集中学习,特别邀请了扬州商务高职校校长周俊、常州刘国钧高职校校长王亮伟作为主讲成员,向学员传递现代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这也是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办学的热点和难点;还有关于“后金融危机”“大数据时代”“中国梦”等一些现实感和时效性较强的主题讲座,立足当下。再次,这届学员从一开班就领了任务,起草省“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以前这类省级标准的设计往往是有限的专家在有限的时间里闭门造车,局限性较大;而现在引入“领军”学员的集体智慧,一方面使他们的“引领”作用从操作层面上升到理念层面,另一方面,这种标准从现实中来,将来再到现实中去,更为实用、有效。这是立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