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03:4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师德师风督导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生活作风,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部署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确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给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进行师德学风建设,则抓住了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学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应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以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坚持加强思想建设与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抓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先导。其次,要加强管理和监督,转变干部作风。要把干部在作风方面的表现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和方法,将领导作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要紧紧围绕提升服务水平,抓好工作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加强理论修养;要提高工作业务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工作能力;要努力吸收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模式,提高决策能力和控制大局的能力,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具体要求,使部门的每一位同志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教育工作中来。
二、创新活动载体,提升服务水平
大学校园应十分重视在活动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创建以党员带头人为主的领路人队伍、创建以党员干部为主的贴心人队伍、创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解惑人队伍、创建以党员领导干部为主的公仆人队伍的“四创建”活动,畅通服务群众的渠道,形成教学科研的典型示范作用。结合教学技能大赛和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在教职工中开展教师技能“五比五争当”活动和“关爱农民工子女”师爱在行动,大力倡导当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五种精神”和“四项能力”,促进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 同时还应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创先争优,把师德建设落实到各位教师各级各科各个教学教研环节的具体行动中,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教育新风尚,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调规范常规,抓实过程管理,在“精”字上做文章,在“细”字上下功夫,注重过程督查,建立动态管理体系;鼓励教师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特色课堂,完成指导性教学目标。大力推行教育科研,以打造“三种课堂”、实施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强势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引导,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广大教职工立足岗位讲奉献、创先争优做标兵,推动学校党员示范岗竞争、师德标兵评比、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技能培训”赛课等活动取得实效。继续发扬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精神。在培训活动中老教师诚心诚意地教,年轻教师虚心诚意地学。通过培育典型,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学习榜样,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建设活力
要建立健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建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二是定期开展教职工生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将教师的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晋职晋升、评聘转岗、绩效考核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三是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箱,开通师德师风建设服务热线,畅通服务渠道。同时还认真听取教学督导的反馈意见和学生的评教情况,适时做好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引导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师德学风建设的前提,同时也是考核评价服务质量,衡量工作水平、工作业绩的依据。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长效的激励机制,树立师德师风典型,使各项制度更有利于调动教职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良师德师风的形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灵魂和支柱。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召和熏陶学生。大学校园应紧紧围绕塑造健全的教师人格,坚持重在实效的原则,结合“五先进一满意”党员创先争优教育活动,努力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争当教书育人的先锋、争当科学创新的先锋、争当行政管理的先锋、争当服务保障的先锋、争当勤奋学习的先锋,不断强化师德教育,履行师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铸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党的神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学院师德师风现状
1、学生对我院师德师风状况的评价,选择“很好”和“较好”的比例分别为16.81%和59.83%,选择“一般”和“较差”的比列分别为20.80%和2.56%;这说明学生对我院教师总体的师德师风评价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二成多的学生对教师由更高的期待和希望。
2、在对本专业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测评中,选择“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的比例达到66.66%,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3.74%;这一数据说明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离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从学生对学院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育人意识淡漠”、“学术功利化严重”、“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和“自身表率作用欠缺”分别达到38.44%、26.43%、18.62%和16.52%;从教师自身角度来分析目前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功利化严重”、“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不强” 、“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分别列前三位,分别达到34.5 %、27.6%、24.1%,而“育人意识淡漠”仅为3.4%。学生和教师对“育人意识淡漠”这一点认识还是由很大的差异,学生认为教师育人意识还比较淡漠,而教师则认为育人意识方面都做得还不错;教师可能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确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此外,学术功利化现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是目前影响着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很负面的因素,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引起一定的重视,加强学术评价方面的引导工作。
4、在加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式的选取上,选择“加强氛围建设,培养教师道德自觉”的比例高达62.1%,“加强制度建设”和“奖惩结合,以奖为主”都为17.2%。这足以说明,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要适应时代要求努力进行创新,以高度自觉的精神,同时辅以必要的制度建设和奖惩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形成师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系主任、学科负责人、教学督导组、辅导员等组成。学院党委书记作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主体是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实验室人员、办公室人员与辅导员。建立健全“师风师德信息员”制度,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沟通学院师德师风情况。
2、坚持严格的教师准入制
要进一步规范新进教师的选拔鉴定,坚持用严格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业务标准选拔新教师。每学年举办一次“新教师谈心”活动,开展学院领导一对一联系与指导。加强青年教师上岗前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3、强化师德教育与培训
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专题研讨与培训,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开展辅导员工作技能培训和专家化培训,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4、开展模范教师表彰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师德高尚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教师的表彰力度。通过学院优秀教师、“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评选等,对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依据之一。对有失教师形象的言行,领导小组要对有关教师及时劝诫、警示或给予处分,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年终考核中评为不合格。每年举办一次“新老教师话师德”座谈会,邀请学院领导、新老教师参加。
5、加大师德师风宣传力度
学院领导小组要善于营造氛围、发现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的思想和事迹,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公告栏、校报等媒体加以宣传推广,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76-03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体系和分配机制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对高校和教师的评价也体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同时,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人们的信仰、观念、价值追求出现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处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其劳动价值体现在对学生心智的开启和人格的塑造上,因此,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则会直接影响对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会影响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一、师德的内容和内涵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包括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体现在职业上的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承担并履行其教书育人职责所应当具备的职业意识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情感、职业原则与规范等,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爱国爱校爱学生;守岗敬业肯奉献;治学严谨有耐心;因材施教甘为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概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由此可见,教师要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前提,立足本职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并要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崇高的追求。
二、高校师德现状的调研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与教师、学生座谈两种方式,对部分高校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从教学、职业态度、对教学以外事物的关注、对师德问题的理解等方面做了调研。简单总结如下:
1.教学方面。同学们普遍认为老师能够做到为人师表,课堂教学质量总体较满意,学生比较认可。备课: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见过老师的备课教案。任课老师在授课时能讲解熟练、重点突出;50%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面貌:教师比较注重自身的言行和仪表;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时精神面貌良好。教学态度:93%的学生对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认可的,上课认真、不少老师多次主动安排答疑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十分关心。但也有的学生反映“少数老师只上课不育人,有的一门课结束,任课教师能叫得出名字的学生数不超过10个”。80%的同学提到了上机等试验课程时,老师的态度不太认真。不少学生提出,好教师应该是学识渊博、容易亲近、关心学生、讲课生动、热爱工作,能教书更能育人的人。
2.职业态度。调查到的教师,普遍对教师职业有感情,珍惜教师工作的岗位,表示自己有敬业精神。100%的教师能对自己的职业认识有明确的定位;当问及如果有重新选择职业机会时,选择“大学教师”占大部分80%,另20%的选择依次为:国家公务员、大公司、经商及其他;当问及若有机会让你在校内选择工作岗位时,选择“教学”占75%,其它依次为科研、行政、其他;当问及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自我评价时,选择热爱教育事业,做好教学工作的占95%,另外的5%表示因为生活各方面压力,有时不能百分百的投入工作,但至少不会耽误工作。总体来说,高校教师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对教学以外事物的关注。时政方面:问及是否了解科学发展观?大多数人表示只知道基本内容,只有20%的人表示认真学习过。学校发展:当问及是否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多数人表示并不是十分清楚。学生工作:当问及是否知道自己学校每年度的学生工作要点或共青团工作要点时,多数人表示不知道。学生培养上:当问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时,教师认为依次是:忧患意识、具抗打击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认为依次是: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学科发展的建议:当问及你认为学科或者专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依次建议为:有科学合理的学科规划、有良好的管理体制、争取社会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对师德问题的理解。高校教师认为师德在传授知识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中都比较重要。当问及“您认为当前最需要倡导的师德是什么”时,52%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倡导的师德是“严谨治学,勤以敬业”;27%的教师选择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1%的教师选择了“关爱学生”;另外10%的教师选择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理想”,“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学生普遍认为师德建设对于学风校风建设、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对于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他们认为当前最需要倡导的师德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和“关爱学生”,然后是治学严谨和乐于奉献。当问及您认为当前改如何做好高校师德建设,教师认为目前的师德建设工作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确保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居第一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居第二位;尊重学生,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排第三位。
三、高校师德现状的分析
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总体来说,教师在职业领域内有较高的道德,但是对于个人的道德素质的作用认识并不深刻。师德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社会对大学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道德建设疲软和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心一下可以发现,近年来各种教育刊物几乎期期刊登有关师德的内容,在说明对师德重视程度加大的同时,也说明目前的师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2.高校对师德师德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从校领导到学院领导到教职工,虽然意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必要性,但是如何加强师德建设、保证师德建设的效果、具体实施师德建设的途径等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开展。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使得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地位产生了困惑与失落感,从而使其在职业观念产生一定偏差。
4.对“高等教育”理解不深刻。大学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高层次道德素质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与大多数学生的接触多数限于课堂的短暂接触,课下接触交流交往的比较少。这使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情都减少了,期望也降低了。另外,评职和晋升等各种压力,使得老师把教学看成软任务,科研视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状况。
5.对教师精神层面关心不够。高校对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关注,生活上的关心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对深层次的教师职业精神和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深入的不够;高校工会在维护教职工权益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教学管理长期以来一直以校院各级教务管理部门主观控制,忽视了直接创造教学质量的教师的职业心态、意识、观念对教学过程控制的作用。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我认为推进师德建设可以考虑从以前几个方面入手:
1.大环境的支持和投入。要想做好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需要社会、国家、学校都高度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和各项师德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营造倡导弘扬师德的良好氛围。
2.提高思想认识。师德师风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师是把从教作为一种求生存的活计还是看作自己的事业,会在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不同。调查得知,教职工思想状况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针对这些,做好思想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一要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上来,提倡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意识。二要把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的目标上来,树立大局意识。三要把思想统一到教学科研上,教师思教学、钻研学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带动师德的建设。
3.建立协调机制。高校师德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可以考虑从领导、评价、激励和监督四个方面来健全协调机制。首先,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可以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也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引导,让高校教职工既重视业务,又重视师德。其次,根据师德建设的目标,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只要有教师滑落了底线就该受到相应的惩处。对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应用,可以建立计入师德档案,作为晋升、进修和长期考核的依据。再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力度,努力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风气。最后,发挥校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可以借鉴教学督导组的工作经验,也可以建立师德监督网页和师德意见箱等,督促高校教师完善道德形象。
4.全员参与。师德建设的对象不仅是授课的教师,包括专兼职学生工作者、团的工作者、行政教工以及后勤工作人员,他们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与学生接触较多。这部分人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整个高校的师德建设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5.师德和学生德育建设相结合。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在准备德育评估,我们的师德建设可以结合学生德育评估体系开展和完善,积极探索师生德育协调发展的递进程序。根据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养成内容的结构特点,按照“基本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价值观理想道德”的思路协调德育内容,设计德育协调发展的进程。在教学相长的同时,师生道德素质共同提升。
6.开展师德培训和实践教育。可以采用日常考核、定期的方式,加强高校教师在政治理论、理想信念、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学习。我校组织青年教职工实践活动,让处于象牙塔中的老师走进社会,认识到社会对教师职业赋予的期望,会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
7.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师作为一名社会人,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学校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大家的实际困难,帮助教师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掌握一些缓解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如我校开展的请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老师为全校教职工做如何缓解压力的讲座,就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职工了解了心理学常识和排解压力的小技巧。
8.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学管理上,变表层形式管理为深层质量管理,变“终端”控制为“源头”管理,变领导、专家管理为教师全员参与管理,变单纯的制度管理为教师职业精神保障管理,保证教学制度切实有效地转化成具体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教师的职业行为,从而加强师德建设。
综上所述,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件非常重要和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只有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高尚的师德师风视为承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坚强基石,才会使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发挥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BD/OL].(2007-08-31).
http://news.省略/newscenter/2007-08/31/content_6638495.htm.
第一,大部分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几乎是科研指标一统天下,缺失了最重要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导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都仅限于完成教学工作量,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于科学研究,忙于申请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第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这部分工作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严重影响了教师主动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目前各高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基本上都是依靠各级各类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来开展,并且都是在小范围内实践,大范围推广难以得到教师普遍的积极响应。
2.教学评估机制不完善
第一,目前大部分高校数学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制订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的,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审核,缺乏外界专家的客观评估,尤其缺乏了解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能力的专家的评估和意见反馈。正因为如此,各学校数学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没有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完善、优化和更新,背离了因需施教的教学原则。第二,缺乏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反馈机制,考核的指导功能难以发挥。数学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及时地把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者、学生管理者,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协调解决,是保障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第三,对教材选用、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缺乏评估和意见反馈,导致教材得不到及时更新,课程建设水平低下,教研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流于形式,难以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高质量运行。
3.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近几年,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引进了大量数学基础课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博士或硕士刚刚毕业,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教学任务多,他们一入校就得走上讲台,承担起课程的主讲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是普通高校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影响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学生意见反馈机制不完善
“教与学”系统的协调运转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决定的,教师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无疑是事倍功半。而学生的需求不能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学生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而要落实这个理念,教师必须知道“学生的一切”,这就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意见反馈机制。而目前各高校并没有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意见都是通过各学院召开的学生代表座谈会和教学督导检查性听课的形式反馈上来的。这些意见一般都是首先反馈给学院,再由学院反馈给教研室,共性问题由教研室研究解决,个性问题再由教研室反馈给教师。这种学生意见的反馈是单方向的,缺乏任课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学生不了解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无法把他们的需求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种意见的反馈对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每年都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意见:老师每节课讲的内容太多,速度太快,希望老师能少讲点内容,速度慢一点;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讲一些习题,最好能领着我们多做一些练习等意见。显然这都是还没有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的学生提出来的,如果采用任课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教师当场就会对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而如果学生的意见是在学院学生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来的,经过层层的意见反馈,任课教师可能都不知道是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因此提意见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就得不到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抱怨情绪,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影响师生的和谐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也有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问题;既有基础知识的欠缺问题,也有所学知识的外延拓展问题;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都是大班上课,少则100多名学生,多则将近200名学生,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定期开展任课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意见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机制。
5.学习困难生帮扶机制缺失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使普通高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滑,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显著,小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比较差,课程学习困难重重。而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科学、可行的帮扶机制,解决这些学生的课程学习问题,导致考试作弊、自暴自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普通高校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数学基础课程“教与学”系统运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科学、可行的保障机制,以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1.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考核的内容
第一,建立科学、可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定量评价方法,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等方面对教师开展学年教学质量评价和聘期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优秀者在职称晋升时予以优先推荐,在岗位聘任时可作为低职高聘的重要条件;对于教学质量不合格者在职称晋升时不予推荐,在岗位聘任时可作为高职低聘的重要依据。引导和激励教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二,数学基础课程教师的学年教学工作量分为课程教学工作量和课程外教学工作量两部分。课程教学工作量由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工作量组成,课程外教学工作量由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量组成。课程教学工作量、课程外教学工作量都设学年最低标准学时,达到或超过最低标准学时者为考核合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教师全员参加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整体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建立科学、可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评估机制
第一,建立数学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专家评估机制。组建由校内外专家,尤其是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专家构成的专家组,定期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进行评估,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二,建立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反馈机制,使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个学院的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管理者、任课教师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考核的指导功能。第三,建立教材选用、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的评估和意见反馈机制,选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避免教研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流于形式,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高质量运行。
3.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队伍建设机制
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队伍建设机制,落实教学队伍培训制度,提高教学队伍培训效果,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对于近几年引进的新教师,要通过传、帮、带的手段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本文来自于《中国轻工教育》杂志。《中国轻工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建立科学、可行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可行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任课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应及时把信息反馈给教研室,由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解决;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个性问题,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建立科学、可行的学习困难生帮扶机制
建立科学、可行的学习困难生帮扶机制,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又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兴趣不高或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鼓励和指导他们学习,并把情况反馈给学生辅导员,与辅导员共同制定帮扶策略和方法。在帮扶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习“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来帮扶学习困难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