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10:11: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销售心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有人说,一个人成功15%是依靠专业知识,而85%则是依靠有效的说话,可见说话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说话技巧,善于抓住顾客的心理,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让自己的话语合乎人心,给人以如坐春风的感觉,那么不仅使彼此的交流轻松愉快,也会使销售水稻渠成。我们做销售的要学会洞察人心,说话时注意对象,注意方法,既要说明白自己的意思,又要让顾客听得舒服,才是有效的说话。
销售员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善于说话的智者,用最巧妙的语言,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去,为自己顺利开凿一条成功的销售通道。学会说话的技巧能够,能够深深地吸引顾客,满足顾客倾听的心理,这样才能吸引顾客的兴趣和注意,从而促使销售活动顺利进行。
一、家庭生活因素
其中家庭原因可分为“家庭变故”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学生家庭生活的不健全,单亲家庭、组合家庭逐渐增多。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会有自卑感,感到孤独无助,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尚未成熟,家长的行为影响,使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女孩多表现为孤僻、胆小、不爱说话。男孩则表现为贪玩、打架,对任何人任何事漠不关心满不在乎。对于受到这种感情挫折的学生。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两个字“关爱”,关爱要从生活之处入手,面对父母婚姻的变故他们年龄小对事情的认知能力差不能够理解,教师就应多给他们父母的关爱,感情上的关爱。多开展一些“父母在我心中”“爸爸、妈妈的爱”等主题活动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原因父母对自己的爱没有减少。让孩子逐渐走出这种挫折的困境。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沉浸在家庭“爱”的包围中。是在家长的宠爱下长大的,是“在蜜罐中泡大的”。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有些家长的爱只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在生活上一帆风顺,生活中没有经过任何风浪,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因有父母的呵护平安无事。当这样的学生在校学习时,要面对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自我约束能力、和同学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验,而这种考验是父母不能代替的。学生在家庭中享有的优越心理在考验中消失,学生会出现情绪低落、做事烦躁,造成心理上的不安,进而产生受挫感。对这类学生我们要创设挫折环境,磨炼坚强意志。开展“创设挫折情境”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失败”的心理感受,以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尤其对那些学习成绩好、体育能力差的学生,强迫他们参加,让他们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召开“从失败中站起来”的主题班会,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要让学生体验挫折,磨炼意志。不经过挫折的磨炼,就像温室里的花儿一样,没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学校生活因素
学校原因主要是学习,学生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目标,如果达不到目标,就容易对自己产生不满,而导致心理上的挫折。特别在当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学生学习失败后往往遭受歧视、责骂,使学生处于焦虑状态。小学生当自己学习受到挫折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可以向父母、老师倾诉苦恼。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达不到,受到挫折时,可以适当地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其他方面获得成功来弥补,减轻心理上的挫折感。
手机短信服务是一种基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移动网络上储存和传递简短信息的传播手段。自1992年,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SMS凭借其快捷性、私密性、互动性、时尚性、趣味性、非即时性、非现场性等特点迅速进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①当前,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了人际交流的重要纽带和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而手机短信不知不觉中也在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大学生是一个最具代表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也是使用手机频率最高的群体,在人际交往中对手机短信的倚重程度已经丝毫不逊于书信、电话、网络等媒介。②然而,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消费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大学生在手机短信的消费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对手机短信消费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的大背景下,心理学专家开始对手机消费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心理学专家认为,对手机短信消费的依赖程度与个性特征及情绪稳定性都存在密切的关系,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程度与大学生的手机短信消费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手机短信消费的自我认知上与更大群体的孤独程度有关,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过度依赖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
以往大量的研究或是针对心理状况本身或者单从大学生手机消费角度来进行的分析其心理状况,如大学生过分注重手机品牌,存在攀比虚荣心理等等,少有从大学生角度以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心理的。本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为例,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探讨湖南省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的现状,分析湖南省大学生在手机短信消费问题上存在的心理状况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以湖南理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作为被试,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包含纸质档和电子档),回收问卷283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6%。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调查问卷,该问卷的题型为选择题共17个问题,都是封闭式问题。主要测查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的基本现状以及其在心理方面的状况问题。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多选题采用排序计分的方式,排序越靠前得分越高,排在最前面的选项积分与该选项数量数字相等的分数。
采用小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由本研究者担任主试。
本研究采用Excel软件录入并处理数据,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纳,剔除掉不合要求的问卷(例如:问卷未完成等),得到有效问卷245份,再运用交叉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现状
在手机短信的消费市场上,大学生无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手机短信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时日,在与亲朋好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候,大学生们都会首先想到手机短信,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在消费方面主要依靠父母,相对于电话交流方面,手机短信消费呈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和特性,廉价性、即时性、快捷性。
1、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频度、数量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手机短信是否是手机使用的主要方式时,有43.08%的同学认为只是其中之一。34.57%的同学认为是,只有22.35%的同学认为不是。以上数据足可以证明手机短信确实是同学们使用手机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短信的有40人,占71.4%;较多使用的14人,占25%;几乎不使用的2人,占3.5%。
调查表明,大学生每月短信的发送多为200-400条,占到39.68%;其次为400-600条,占31.94。另外,每月发送100-200条的大学生占到10.15%,7.35%的大学生每月会发送600-800条的短信,100条以内的占到6.54%。从每月发送的短信数量来看,多在200到400条之间。3.23%的大学生会发送800-1000条左右的短信;而发送短信量在1000条以上的大学生也是存在的,达到1.11%,但是这部分大学生是较少的。从以上数据得知,大学生们使用短信功能还是比较多的。
2、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
至于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多选),费用低(41.67%)和方便(48.44%)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有同学认为有独特的乐趣 (21.88%)和适于在特殊场合使用(17.7%)。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排序依次是:方便,费用低,有独特的乐趣和适于特殊场合使用。
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梦想,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然而他们却没有经济能力,而手机短信又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便宜廉价,方便快捷等等,因此博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和喜爱。其次,手机短信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的特点,在任何场所几乎都能使用。再者,使用手机短信便可以避免直接言语交流的尴尬,并且可以充分发挥使用者的智慧和想象,运用各种文采修辞,使感情和想法的表达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③特别是对于含蓄腼腆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最后,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手机短信是一种联络朋友亲人,沟通感情的一种最好的途径。
3、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内容
在短信的内容方面,同学们发送的短信中最多的是情感交流(48.9%)和聊天(54.17%)以及信息联系(59.90%),谈恋爱的占到14.65%(可多选)。对于手机散布不良信息方面,有(13.72%)的同学表示曾经这样做过,多数同学(61.8%)选择了“我不会这么做,但不想管别人”,坚决反对的只有24.49%。在手机短信的使用方面,有66.14%的同学表示偶尔在上课时发短信,15.22%的同学则经常这样做。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对象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很不相同。35.33%的大学生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是他们的好朋友;而手机短信发送对象经常集中在老同学的占24.23%;其次是发送给身边的大学同学,占11.34%;发给恋人的占14.65%;10.46%的大学生会集中在父母和亲人的交流上;3.99%的大学生会给普通朋友发送短信。因此,根据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依次是:好朋友,老同学,恋人,大学同学,父母亲人和普通朋友。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场所
当问到经常在什么场所发送手机短信时,在寝室的占19.38%,在课堂上发送的占到35.63%;按照数据所占比例,依次是:在路上发送短信的占到15.32%,在厕所发送的占到12.56%,在车上发送的占9.78%,其他的占到7.33%。可见在寝室和课堂上发送手机短信的人数很多。
四、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及状况分析
1、大学生对丢落手机的反应
当被问到要是手机丢落在宿舍时,大学生们的反应各不相同。37.42%的大学生说会做完事情后再回去取手机;而21.94%的大学生则会叫室友或者其他同学带过来;而表示自己会立即回去拿的大学生占到了17.74%,剩下的22.9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觉得这样不会影响到他们。
2、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
有多数同学认为经常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内心孤独寂寞(58.33%),有某种情绪,如:高兴、难过或者遇到苦难的,占到16.32%,感觉平时无聊才发的占25.35%。可见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一般是因为遇到了某种心理上的问题或者遭遇挫折和困难,想找人倾诉或者发泄。
3、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短信消费带来的困扰
从调查显示,过度频繁的使用手机短信,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如有自闭的感觉(13.33%),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18.66%),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占到12.57%,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的占到9.56%。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仅对手机短信消费过度依赖,而且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频繁使用,折射出大学生的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导致了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问题。
结语
本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手机丢落在寝室的反应是,75%以上的大学生是尽快采取行动取回手机,说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比较严重。
调查发现,大学生高频度地使用手机,折射出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如:内心孤独寂寞,无限空虚。而且过分地毫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短信消费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如:有自闭的感觉;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等。有的研究者指出,编发短信是简单文字的罗列,全凭条件反射按键,与玩电脑游戏非常相似,主要依靠短信和外界联系很容易变成“游戏脑”。④
另外,大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习时,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占到15.22%。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和正常生活,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前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并且浪费了大学生的大好青春和精力,给大学生的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手机短信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的途径中非常普遍,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消费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由于这种过分依赖对大学生的行为方面也产生不好的影响,如:大学生越来越缺乏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语言交流能力,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能力下降;大学生过于频繁且在错误的时间和地使用手机短信消费,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大学生过度的手机短信消费带来了心理困扰和问题,如内心更加空虚、寂寞、自闭等等;而且对他们的性格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有自闭的感觉;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①刘伟,《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J].《新闻爱好者》,2004(5):15-16
②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17-19
③陈丽晶,《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4):32-35
一、课前收集信息,初步感知
受课本的局限,教材中提供课堂教学的素材是有限的,而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无限的,是丰富多彩的。 有些课文的内容背景性很强,诸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作者背景等,在新授课文之前,让学生通过上网、读报纸、看电视、看课外书等渠道搜集、了解并在课堂上交流这些背景,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在课前,让学生相互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认知表象,又能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收集渠道的广阔性、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是读,语文教材中课后思考练习提出了许多诸如“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把含义深刻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再抄下来”的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都需要去细读。但获取信息的方法不仅仅是阅读,此外还可通过访问、讨论、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感知等获取信息。信息的来源也不仅是书本,电视、网络、自然环境等都是信息媒介。所以,要想获取更多的信息依赖于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组歌》,同学们对、对、对、对周副主席是陌生的朦胧的,为了使大家对战士的形象丰满、高大,需要搜集一些有关介绍方面的文章。起初学生很为难,我启发他们:大家想想看,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找这些资料呢?第二天,有两个同学带来了一些资料,他们告诉同学是从学校图书室和网络上查阅到的。顿时,大家眼前一亮。后来他们摘录的有关的笔记就有十几页。
课外阅读信息,巩固发展。受学生年龄、阅历、能力和信息来源的影响,学生所搜集到的信息不可能全面地了解或反映某一主题。同时,在了解和探索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课后补充搜集。课后的补充搜集应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具体去调查某一内容、走访或咨询某个部门或个人,查找某一书刊、核对某一数据等。这种补充搜集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课中处理信息,理解掌握
课堂教学要取得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往教师主要是通过讲解、板书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在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的了解,我要求学生先仔细阅读课文,再搜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文章和资料,并要求学生想一想“宇宙里有哪些物质组成?” “为什么说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宇宙有哪些特点?”很多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科普读物或上网“百度”,基本了解了宇宙里有些什么以及宇宙是物质的无穷无尽的是运动的等基本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热情,有的学生表示长大后要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贡献,从而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意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从一开始的幻灯片,只能播放图片到今天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能播放声音和动画,还能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字。省去了粉笔,教室里也少了灰尘。学生不用再吸粉笔末了。最主要的是声音和动画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信息技术是如何为小学语文课堂助力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爱闹,还没有一定的自制力。上课打闹不听老师讲课是常有的事。这个阶段的孩子最让老师头疼。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老师的难题。小学生最喜欢声音和动画,把课程内容在声音和动画中呈现出来,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识字阶段,单凭枯燥的文字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它们更是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师不妨一边教学生识字,一边播放动画。例如,在学习“草”字时,可以在屏幕上播放一望无际的草原的景象。学习“象”字时,可以播放小象在水中洗澡的画面。不仅是简单的动画,还可以有故事情节。比如《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它们别用稻草、木头和砖盖房子。有一天大灰狼来了,它轻而易举地进入了草房和木房,却进不去砖房,想从砖房的烟筒进去把三只小猪吃掉,最后却被烧死在烟筒中。学生既可以从字幕中认识文字,又可以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汉字的读音。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让他们练习发音。信息技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中有很多相近的字如“日”“目”“田”,小学生很容易弄混。“日”代表太阳,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日”子里面只有一横。“目”字代表眼睛,让小学生在屏幕上观察人的眼睛,人的两只眼睛是对称的,所以“目”字里面有两横,而且是上下对称的。“田”字虽然也有两笔,但它的两笔是纵横交错的。学生可以从航拍的纵横交错的田野视频中明白“田”字的由来。每个字的写法都有它的道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把这些信息呈现出来。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再把字搞混了。
读文章最主要的就是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才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存储许多主持人的声音,他们饱含深情、发音准确的朗读,会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备课时,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书要一本本地找,一页页地翻,况且书籍是有限的。教师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网络中的资源是无穷的,它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条捷径。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黑板上把要学的内容一笔一画地写出来。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字写满了之后还要擦掉重写。这就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只要事先把要讲的内容存入电脑,在上课时调出来就可以了。只要轻轻一点,要讲的东西都会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远程教育逐渐建立,它给教师创建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互联网上有很多的专家,教师也可以向专家取经,不断提升自己。现代媒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储量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它的灵活性帮助学生认知。有验的教师会时刻观察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况。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考试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解放了教师的“手”和“脑”,教师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业务能力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教学法,不断探索,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要熟悉网络管理和网页制作,网页的制作越精美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掌握必要的编程知识,构建供学生浏览用的资料库。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才能全方位感知,为学生呈现精彩的信息技术教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因素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密根据历史课程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尊重学习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培养历史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历史素养为追求,勇于实践、奋力拓新、善于总结,全力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成功打造出一种优质高效的历史教学模式。
一、认真搞好课前预习,奠定课堂学习基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努力“向45分钟要质量”,而缺少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其实,学生如果能够坚持“功夫在课前”,一旦形成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那么课堂学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轻松自如。一是指导制定预习提纲。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比较科学的预习提纲,这是开展预习活动乃至课堂学习的纲要性计划。提纲中要体现预习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体现简明扼要的预习流程,还要体现问题的提出和见疑过程,能否释疑和结果却并不重要。提纲形成后,整个预习过程即可有序进行。二是指导如何有效预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方法,就是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或是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进行自学,或是同学之间合作探讨,同时要搞好预习笔录,将一些重难点内容记录下来,便于课堂上集中对付、攻克消除和巩固强化。要培养学生“眼到、手到、心到”的综合预习能力,让预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知识梳理的过程,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指导开展成效自测。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在预习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适当进行预习成效的自我检验,形式由学生自行选择,可从学习资料上选题自测,也可同学之间互测,以强化课前预习效果。
二、注重探究学习引导,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程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对学生探究指导上,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对此,教师应当抓住这样三个着力点:一是做好探究思考题的拟定。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教学内容,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内容的编排上要逐层深入,努力体现对学习思维的引领作用,让其成为促进学生探究活动不断深入的有力线索。二是做好重难点内容的点拨。虽说教学活动应当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更多的学习空间尽量留给学生,但是光靠学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尤其是对一些重点内容的消化和难点问题的突破上,学生受到学识、阅历与思维方式的限制,无法做出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此时教师应当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以保证探究学习得以畅通顺行。三是做好探究学习的总结和分析。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罗列和归纳,也是培养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当在探究活动的最后环节上予以强化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进一步地总结和提炼,在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提高和扩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系统归纳能力。
三、开展课外深化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辆车,后来又来了它的2倍。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动画表示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产生立体效应,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3 自主探究,探究信息技术与
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之路
教师所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尊重教材,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用Flash制作几个课件,然后又做了几个有关圆的知识的超文本链接,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中先用屏幕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近似的小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随后将圆分成32、64等份,还拼成长方形,寻找圆和长方形的相互转换化,并用动态演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然后让学生应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而然地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动画学习新知、探究新知,并在自主探究中根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要了解的部分,将学习的形式更加自主化。
4 利用信息技术设趣激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形、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掌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教与学活动达到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图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展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又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教师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经(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由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兴趣盎然,他们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使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5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nly and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ducated emotional, cognitive level, ability and the will to adapt to such behavior is likely to be recognized by students, internalization, deposition of ideas, and vice versa is hard to attract students of the psychological resonance, it is inevitable formality. Students study the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cause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a reasonable respect for students from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relevance of moral education, help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moral; psychological;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02-02
一、大学生德育接受心理的类型
接受一词在汉语字典当中通常被解释为“接纳、承受”,从字面上看,含有主动积极、自觉自愿的意思。所谓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及外化和践行的过程。德育的接受心理是指发生在道德教育接受领域内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道德教育接受主体(大学生)与道德教育接受客体(德育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道德教育不仅受环境影响,而且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紧密联系。由于道德教育接受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其接受的类型也呈现多样性,具体的接受活动是不胜枚举的。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结果和程度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划分,可以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接受心理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接受心理两大类型。大学生积极的接受心里主要有执著心理和认同心理,而消极的接受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等。
(一)大学生对德育的积极接受心理。
1、执着心理。执着心理是指接受者对道德教育中的理论、学说无比的坚定和信服,并将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制约和规定着自身实践活动的心理过程。执着心理是实现新目标的动力,接受者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能将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主动地将接受到的教育理念内化成自己执着的人生追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形成坚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
2、认同心理。认同心理是指接受者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道德教育者的影响,在态度和行为上与教育者相接近的心理。具体表现为教育者所教授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追求目标相一致,代表了他们的利益,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对道德教育内容“心服口服”,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一致,做到知行统一。
(二)大学生对德育的消极接受心理。
1、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接受者受到群体的影响而自觉不自觉地跟从多数人的认识和行为,以保持自身的认识或行动与大多数人一致,从而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有的大学生对道德教育无所谓“服”还是“不服”,“接受”还是“不接受”,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盲目听从,希望被多数人所接受,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值得信赖,在道德教育接受行为上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倾向,对问题没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别人接受我也接受,别人不接受我也不接受,这种心理也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
2、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主要指接受者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者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表现出与教育者的意志、愿望、要求相排斥的情绪和行为,并伴有冷漠、厌倦、抵触、对立、反感等情绪和态度,阻碍了接受者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道德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对道德教育不听、不信、不服,常具有明显的“对抗”、“对立”和“反控制”情绪及行为表现。如对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人反感;
对道德教育观点的抗拒;对集体和教育者的不信任,甚至对立;对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否定;对批评教育的不接受等等,完全没有认清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从以上几种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类型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道德教育,在不同的接受主体身上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逆反的、有从众的、有认同的、有执着的,尤其是道德教育接受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高校大学生对德育的消极接受心理形成的原因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学生对高校的道德教育还是持认同心理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在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道德教育消极的接受心理,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些消极接受心理出现的原因:
1、社会改革带给了大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社会改革带给大学生的思想冲击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一些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也使大学生的视野和生活感受变得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但同时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也使他们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自身发展,而缺乏对中国现实,特别是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缺乏对国家、民族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和困惑不容忽视。一旦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要求不相符合,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就很容易引起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接受心理。
从大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看,青年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异欲和求知欲,因此他们往往对传统的东西缺乏认同感,喜欢新奇的思想、行为和谈话,处事总想显得与众不同,对外界刺激常有抗衡倾向,这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今后学生的思想会更加独立,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更善于用自己的眼光看待生活、思考生活。而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存在着脱离生活实际、脱离青年学生心理等弊端,这就又会引起学生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当他们经过思考却又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德育本身的抵触情绪。
3、高校道德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
道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就要使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遇到的应对挫折、发展人格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出发,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当前道德教育的某些内容和教育方法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某些内容过度理想化,不能满足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多采用传统灌输的方法传授道德教育的知识,忽视了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结果使教育脱离了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缺乏心灵共鸣。
(四)德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性。
社会的发展给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很多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专业性不强,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刻,知识不够广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够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二是在教育时有的教育者也缺少说理艺术、缺少灵活性,对学生缺乏爱心和感情投入,使一些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缺乏信任,不愿讲心理话,也不愿意接受教育。加之一些教育者的不良作风在学生们中间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学生的反感,阻碍了教育作用的发挥。
三、克服大学生消极德育接受心理的影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要克服高校大学生对德育的消极接受心理,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主要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坚持接受心理原则。
1、坚持心理共振原则。心理共振原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思想上、感情上、心理上的一致和共鸣。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要多与学生接触,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感情投资,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朋友,从双方的共同经历、爱好及共同关心的问题等方面找到共同的话题,让学生有亲近感。
2、坚持心理互换原则。心理互换也称角色互换,是指双方互换角色而引起的角色心理的变化,即置身于对方的地位来考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心理互换有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性,从感情上信任对方,从心理上接纳对方,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让学生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兴奋的情绪,对外界的信息采取接纳的态度。
(二)尊重大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
1、重视大学生接受的个体差异。
每个大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在心理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都要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知识素养、社会生活经历等情况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学生,掌握不同个体的思想特点,灵活选定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但坚持层次原则并不是消极适应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水平,而是应该真正做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促使不同层次和起点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达到不同的道德教育接受目标,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不仅是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由于情感因素的参与,接受者在接受教育时就会产生共鸣效应、冷漠效应或者逆反效应等,直接影响接受效果。大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会产生和教育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如封闭的、开放的、固执的、随和的、敏锐的、迟钝的都会直接影响其接受活动。因此,教育者要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就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争取接受者的情绪配合。
(三)改进道德教育中的不足。
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有必要以生活为本,改革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所谓以生活为本,就是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和源泉。高校培养的应是综合性的人才,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有优良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如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集体生活、 交往生活、情感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有针对地设置相应的教育内容,使其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并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应该大胆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教学法”、“师生对话研讨式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还可以多利用网络教学,这些方法的应用是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这样才便于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产生感召力和向心力。尤其是对学生要有爱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与学生真诚沟通,作他们心灵的倾诉者,减少他们对教育者的排斥心理。当然,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不能对学生听之任之,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正确地进行引导和解惑。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要锻炼自己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42-02
“留守儿童”的含义为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广义泛指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因为它是新事物,史无前例,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手段解决,而它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1]。
(二)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性格较内向,少发言,常常不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持久等等。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三)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2]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纪律涣散,没有时间观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性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养成了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
(四)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五)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 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3]
二、健康心理矫正的策略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从近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爱字当头,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我们老师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正面引导,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三)注重方法,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总之,在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中,深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又一挑战,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归纳和总结,不断大胆创新,才能将这块骨头啃下来,才会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推动时代文明与进步而尽心竭力。
【参考文献】
一、实施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中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由部属院校逐渐扩展省属院校。实施和完善学分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分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现代教育理念。学分制不仅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需要,而且还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围绕学分制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务与教学管理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配置、收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何改革以往的学年制收费模式,按照学分进行收费成为国内高校收费管理工作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学分制收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费标准问题
从目前实施学分制收费管理的学校来看,大多采取了把原来的学年收费额直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数量折算出每个学分收费标准的办法进行学分制收费管理。由于高校之间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学业总学分要求差异很大,导致不同学校单位学分收费标准的差距较大。从单个学校来看,其收费标准比原来的按照学年收费,其收费标准基本没有增加,似乎是可取的策略。而从整体来看,由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其单位学分的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会使高校收费的标准缺乏公信力,进而影响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和发展。
(二)收费结构问题
从国内外的学分制实施的经验来看,学分制收费一般包括专业注册费、课时学分费等。从目前来看,各学校设置的专业注册费存在差异较大。如果专业注册费所占比例过高,对同一学年少选课或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有失公平,也会淡化学分费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如果专业注册费所占比例过小,就难以调节学生在各专业间的合理分流,造成某些专业或课程学生“扎堆”,同样不利于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同时,在课程内部的学分结构及其收费标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实习实验课程的学分比例、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学分设置、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结构安排等,在不同高校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明显差异。
(三)收费流程问题
以往的学年制收费是先交费后上课。学生在新学年开始时,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收费标准,在统一时间段内缴纳一学年学费,之后学生开始完成新一年的学业。在实施学分制以后,学生要经过预选、试听之后,一般至每学期开学后两三周后才确定其最终所选修的课程。教学管理和财务部门,根据每位学生的选课情况计算学分,确定收费额,下达收费通知,收缴学费。学生等于先上课,后收费。由于财务紧张,办学经费不足,一些学校采取了先预收选课学分费,然后根据个人选课情况进行核算,通过“多退少补”完成学费收缴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又回到了原来按照学年收费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学分制实施的积极意义。
(四)收费管理平台问题
我国高校收费管理是基于学年制收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的。特别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宏观背景下形成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给学分制收费管理带来很大障碍。目前,许多高校缺少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与学费管理之间进行有效衔接的综合管理平台。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等都会影响收费工作的开展。
四、建立健全高校学分制下收费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强化制度创新
尽管我国针对高校收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到学分制收费管理问题,但总体上来看这些收费政策和法规大都是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难以适应学分制实施的要求。建议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发改、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针对学分制实施制定收费管理的政策法规,出台相关学分制收费管理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形势的收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试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明确收费标准
学分制收费管理的核心是学分收费标准的确定,而确定收费标准又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核算。我国地域辽阔,省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较大,要想寻找和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体系是不太现实的。建议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对省(市、区)内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进行培养成本核算,并以此作为相关高校收费标准制定的参考。各学校制定的学分制收费标准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要遵循市场原则,优质优价,允许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课程特点和师资配备等情况有所浮动。
(三)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由于我国学分制实施时间较短,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学校内部来看,人才培养计划、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配置和学费管理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学分制实施的要求。围绕学分制实施,应该全面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围绕学分制下学费管理的个体化、弹性化等特点,提升高校收费管理水平,积极发挥收费管理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加快技术创新,推进高校管理信息化
学分制给高校收费管理和学校综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收费管理的要求来看,必须建立收费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以便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随时查询自己的学费信息。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发达国家的企业创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地位,综合国力明显上升,企业必须依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对于改善企业创新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具体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进行了探讨。
一、企业销售管理创新绩效分析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等相关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程序,通过定量或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估。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受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因素的影响,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既是企业创新活动的理由,又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
二、国家对企业创新的政策
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中国尽早立于强国之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的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上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创新型企业。党的十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企业创新的三大方面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目前每一个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也是企业创新的亮点。日本的好多企业,如神户理化、日立化成、大日大油墨、冈崎矿产、科隆等都在创新上下了功夫。日本这些企业基本的原则是,三分之一的人员搞科研,三分之一的人员做营销,三分之一的人员负责生产,10%的管理人员。美国的条件优越,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更是大,俄国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工厂都引进先进的设备,还有自己国家创新的设施设备,不惜物力财力。全球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技术不会超过2%。大多的技术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把生产化学的、生产化肥的、生产石油的、生产其他产品的每项技术中借鉴其有价值的技术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技术。比如圣泉现在呋喃树脂全球第一,当之无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应该分以下几步:第一步,模仿与跟随战略永远是第一战略。第二步,借脑发展。企业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条件和资源,我们要借脑发展,聘请工程师、顾问。国外有很多的咨询公司,有很多的服务公司,有很多的行业人员,需要时就要把他们聘来,聘是一般(不代表有价值)、最快的方法。第三步,寻求国外合作,建立实验室,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2)营销创新。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创新也可以说是市场创新的一部分,是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实际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市场部;一部分是销售部。二者是共同体,不是矛盾体,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营销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贴近市场与客户,贴近市场与客户是做好营销工作的首要前提。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用户也很多,但是如何贴近用户并利用起这部分资源,是很值得仔细研究和考虑的事情。有一家全球性跨国公司,微博做得非常好,有十几亿用户,微博的评估价为70多亿美元,公司就想利用这些客户资源,从客户身上赚钱,但是他们一利用,客户都跑了,都跑到别的网站、别的公司了,价值也一下降到了十几亿美元,这么大的客户资源不敢用了。贴近市场与客户,就要做到与客户用心交流。现在日本的产品在全球又开始走向下滑了,因为日本的产品能够做得让人相信,但是做得不能让人感到自豪、不能让人感到仰慕,不像欧美的大品牌,能够做到以此为自豪,不仅让人痴迷,而且仰慕、敬仰。第二步,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跟随大公司学习发展之路、向竞争对手学习至关重要、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我们应该有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用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接的办法,来设立营销激励机制。第三步,建立营销管理中心。(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难点,因为只有把管理创新做好,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果没有管理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可能出现夭折,因为缺少了推动这两个创新前进的力量。采取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于现有人才的开发,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实施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的策略。积极从外部引进人才,加大对内部人才的相关培训及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保障、保护机制与组织机构,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要有相应的战略谋划作为指导,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分析问题的本质,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创新。
四、国内外创新理论的研究
国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还有其他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如E·曼斯菲尔德、施瓦茨、P·戴维、Z·格里列希斯等,他们以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构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
五、企业绩效评估
(1)设计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要突出建设创新性企业、构建和谐企业环境的需要,重视企业资源的利用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尝试建立一套个性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正指标与负指标相结合的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2)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研究。在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涉及多个在逻辑上具有不同的阶段,但是各个阶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进行清晰的划分,创新型企业通过建立科学、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加强技术在创新型企业环境中的转移、创造等活动,从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地位。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也是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目前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法、杜邦财务评价法、平衡计分卡法、主成分分析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运用因素分析法、内涵解析法、模糊综合测评法、聚类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逼近理想的排序法、功效系数法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六、研究结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社会、国家和经济的发展都要以创新能力为内在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加强创新型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对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剖析创新型企业发展态势,探索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创新路径选择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对提升创新型企业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陈复强.管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9(2)
[2]黎明光.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持续的方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8(4)
[3]王阳.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课本、黑板的三点一线,授课模式基本上都是回顾旧知识点―引入新知识点―学生讨论―老师讲解、评价,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有视觉疲劳、听觉疲劳,难以高度集中注意力,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这样的课堂大都以老师为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信息化手段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丰富多彩的知识途径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充满趣味。以下便是我从事教育事业以来关于信息化教育的几点浅见。
一、把握现状,认清传统教学的弊端
1.传统教学手段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应是充满趣味、充满欢声笑语的,而不仅仅是老师的独角戏。传统教学模式则与这一观点完全相悖,课堂教学紧紧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使素质教育空为一谈,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学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强制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统教学手段使学习效率低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主探索的动力,才能更好的、更加积极的找出问题的答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使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具体、抽象化的知识难以更好的记忆,因此,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只有反复多次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增加,滋生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3.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习变的毫无兴趣可言,那么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4.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僵化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开发和锻炼,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本堂课充满探索的欲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上,老师们都花费了大量的功夫。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精美的演示文稿,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点,通过演示文稿、视屏、音频等多种手段代替老师的讲解,将抽象问题简单、具体化,通过课程设计,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你所设计的教学氛围中来,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师生关系得以强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
三、通过观察,教师学会对信息技术的“巧用”
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说是各类学习的有机组成,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使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能够更好的完成,但教师也应注意不能用信息技术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注意把握好两者之间结合的度,在利用信息技术前,教师应清楚教学内容的需求,准确、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巧用,突出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对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点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理解。
四、通过改革,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老师应借助合理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的知识,如何使信息技术成为师生间学习的互动手段,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来,体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使学生的见世面得到开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既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让信息技术成为师生间互动学习的一种学习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教学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这一教学工具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虽说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使信息技术更加便于服务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