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00:06: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药用部位的质量、产量的构成因子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研究制定优质高产、高效低耗之栽培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育一批工匠,大力研究地道药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1.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中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文化与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下,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转向了中药,研究中和使用中药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且中药材在保健食品领域也在广泛应用,促使野生中药资源目前严重短缺,中药材原料供不应求,故药用植物的栽培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本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别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整个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吃透这门学科,在基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贵州省是中国四大地道药材产区之一,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植在贵州历史悠久,为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省内一批制药龙头企业开展了多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规范化基地建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型人才更加紧缺。
2.我院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现状
2.1未开设专业基础课程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涉及的课程有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态学、养护学、气象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等。我院没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专业,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仅仅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所以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开设,造成学生对基本的基础知识、专业术语,交叉学科知识不能理解,很简单的大田作业问题解决不了,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2.2 课程内容不能体现职业特点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而我院教师选用的教学材料基本是以高职院校专用的教材为主,参考本科教材为辅进行备课,而这些教材内容广泛,对岗位需求的知识点不够详细,学习抓不住重点,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给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岗位需求,也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4 学生缺乏实践
目前我们学校中药专业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学计划中,因为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
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其一,必须有相应的课程奠定基础。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学生需要先学习《养护学》,在了解到病虫害发生与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到昆虫的种类及病害的种类等知识后,才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其二,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简化基础课程内容并合并相似课程,达到弥补学生基础知识差的短板,也解决职业院校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通过改革,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程内容、掌握专业技能。
3.2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再将课程内容重构进行序化,形成以工作过程顺序为主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特点。一般的授课方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开,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集中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内容,就是依工作岗位操作过程为标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形成过程性知识体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课程学时,也让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给学生传授中药材生产基地的选择、栽培制度、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繁殖技术、田间管理等知识技能时,必须先了解工作岗位,序化罗列知识点,再结合相关参考资料,选取内容并整理形成课程内容。
3.3 丰富教学方法
一是结合信息技术,虚实融合教学。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的支撑下,各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通过开发APP软件或借助相关课程资源平台、慕课平台等方式,获取教材数字化资源,方便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学习,课堂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消化、巩固知识并融会贯通。达到课内课外,虚实融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即可学习的目的。
二是解决问题教学。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2]。教师可以在讲授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知识时, 尤其对于部分理论知识比较强的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学中,种植的当归如果抽薹开花,为什么质量下降,不能药用?此时教师可用学生最熟悉的萝卜为例,提出萝卜抽薹开花以后为什么不能吃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通过老师的引导,解决该问题后,举一反三当归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是学生分组讲授法。新教育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甘当“配角”,从旁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如何教,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采取学生分组,自制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授,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3]。通过调查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开展大学生上台讲课有意义,认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内容以各论药材为主,还可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中药材市场的行情并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上讲台的机会来介绍他所讲述的中药材新的研究进展或栽培新技术,教师作为最后的点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组织能力及提高思维能力。
3.4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对实践条件要求比较高,不能在实验室完成所有实训,必须要有生产情景的载体来完成实训项目,如繁殖技术、土壤耕作技术等内容都需要在生产基地完成,又如药用植物栽培产地的环境质量控制,包括大气的检测、土壤的检测、水的检测等内容,而学校在设备等方面也不具备开设这些实验的条件。故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掌握栽培技术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俗语说“黔地无闲草 药香满贵州”,说明贵州非常适宜草药的生长和中药材的种植,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和以中药企业带头下,中药材的种植基地迅速增长,如贵州黔东南信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何首乌、太子参、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头花蓼、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的太子参等多家制药企业的药材种植基地。这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实习实训资源。学生可自行设计试验,在这些校外种植基地实验和观察,记录相关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a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
3.5单独建立实验室,完善实训设备
单独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也更加体现出学校领导对本门学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实验室设备的完善也决定了实训项目的开设能否齐全,比如购置解剖镜、千分尺、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培养皿等实验器具以及相关试剂,可便于学生能进行药用植物种子形态观察、种子净度、种子水分、种子活力的测定,种子催芽实验以及药用植物形态观察等基础实验[4]。
3.6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园
药用植物栽培园为教学服务,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及生药学等多种学科的实践,安排学生在药用植物栽培园进行一周的见习[4],让每位学生亲手种下一株药材,掌握种植技术,然后观察药材的生长情况,进行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等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同时可以研究每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发育的特性,等到采收季节,学生对药材进行采收,学习采收加工及贮藏知识。采收的药材可作为标本,为中药鉴定学及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践材料。学期结束后可在园内组织现场种植、识别植物等实训考试,并将其作为实训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因为药材的种植、生长也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及大国工匠,紧贴需求,大力大胆的对其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良.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
中图分类号 G712;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34-01
园林植物栽培学在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重在学生动手实验、实训和实习操作,而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主要以学期结束前某个实践技能操作为主要依据得出成绩,这样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同时造成学生在平时实践性操作过程中存在得过且过、重视不够的现象。
“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自评、小组测评、项目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的“四位”,学生整个实训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体”。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对每个实训项目要求的理解,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课程任课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实践动手能力[1-3]。
园林植物栽培学是天津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中职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通过项目研究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1 “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4∶6,重点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课程总教学时数为72个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各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公司进行1个月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其中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校外实习时间为1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全方面覆盖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个表现,再现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使教学评价从单一的考试考核转变成为整个学习阶段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1.1 学生自评
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每个实训项目都要求学生个人撰写实训实习报告,把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技能要求、动手训练、个人体会进行叙述,重点阐述个人的体会和感想,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得失。在学期结束之前把所有实训报告进行汇总,由学生个人进行自评得出成绩。
1.2 小组测评
在实训过程中每5个学生分成1组,让每个小组组员之间进行测评,即从服从安排、团队协作、吃苦耐劳、主动参与、态度认真等方面进行打分,按照小组其他成员实际打分情况进行平均,即得出测评成绩。
1.3 项目指导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以学生平时出勤率、上课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实训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操作过程是否细心、动作是否规范、是否遵守实验场所纪律规定以及实验过程自我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总体上把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都包含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打分作为教师评价成绩。
1.4 企业师傅评价
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园林绿化、园林苗木种植、园林植物养护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业教学实习,让学生实地了解园林绿化相关的知识,体验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操作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实习企业会安排实习师傅进行传授和帮带,指导学生完成这1个月的专业实习。通过对实习学生的敬业精神、学习的自主性或求知欲、团队协作、纪律意识、文明礼仪、个人操守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即为企业师傅评价成绩。
2 采用“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势
在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让学生从始至终都注重自己的学习态度,不会出现松懈或懈怠的现象,使其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改变了以往学期结束前考试考核的方式,彻底扭转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强化技能操作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平时用功学、认真练以获得较好学习成绩的习惯。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真正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模式[4-5]。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夯实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同时强化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学生今后就业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参考文献
[1] 朱益湘.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性研究[J].教师,2013(17):101.
[2] 张建玲,姬彦红.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现状调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9):22-26.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环境问题也逐渐明显,因此,进行城市园林植物栽培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栽培占有重要地位,其栽培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景观的整体效果和经济效益。以下将克拉玛依市园林植物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进行总结。
1 克拉玛依园林植物栽培管理中的问题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地区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城市中的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较脆弱。笔者调查时发现,市区中道路两旁的树木的生长状况较差,其中5~10m发生倒伏情况的树木根系深度在50~60cm。树木出现倒伏情况的原因除了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有在进行树木的种植和养护的过程中未能进行正确的养护和管理。主要表现:
(1)在树木种植前不能对土壤进行及时的检测和处理,忽视了种植穴内存在大量的石块和砾石,造成植物的根系不能够深层次的分布。在含有红胶泥层的土壤中种植树木时,不能够采用有效的方法对生长的土壤进行改良,使得植物的根系分布较浅。
(2)灌溉植物时,不能够采用清洁的水源,长期使用污水进行灌溉,并且不能够定期施肥,使得土壤中盐碱成分含量较高、养分严重缺乏。通过对克拉玛依市的园林植物栽培的土壤进行检测发现:土壤中含盐量已经达到了重盐碱的程度,碱化较严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极低,这种土壤对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十分不利。
(3)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采用的管理方法不合理也是造成园林植物栽培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克拉玛依市的园林灌溉多采用漫灌方式,然而市区中的地势坡度较大,进行漫灌不仅不能使土壤进行有效的储水,还会在水流的过程中将植物根部的土壤冲刷掉,造成树木根系不稳,遇到大风天气时,很容易产生树木倾倒的危险。对于道路两旁的树木,采用的管理方法过于粗放,定期浇水、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到位,使得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树木生长速度不一,长势不好。
2 园林植物科学栽培技术
2.1 栽种
挖掘植物树穴时,要保证其树穴的面积够大,因此需进行土壤筛选。树穴的形状通常为正方体,乔木树穴面积一般为1m×lm×lm,灌木树穴面积一般为0.6m×0.6m×0.6m,只有保证充分的树穴空间,才能保证植物根部的正常生长,为根系的扩展提供有利条件。,对挖掘出的土壤要进行筛选,将含有的石块去除,保证回填的土壤能够满足完全覆盖根部的要求。
2.2 施肥
种植前要进行充分施肥。乔木树每穴施肥量为1~2kg,灌木类和藤本类植物每穴施肥量为0.5~1kg,加入有机肥时一定要保证其腐熟并均匀布施。在种植的过程中,要对植物进行加固,保持根部土壤疏松,保证其能够吸收到空气。栽种完成后要连续浇水,并在一周后进行补水。
2.3 加固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风力较大,在多风季节植树时要采用木桩等形式对树木进行加固,对于新栽植的树木要进行支撑,提高树木的稳固性。
3 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
3.1 适时追肥
定期追肥,以保证植物能够获得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一般每两年追肥1次,每棵树中施加2kg肥料,在植物未展叶和未落叶前都要及时施肥,在植物的生长旺盛期可以施加化肥。
3.2 及时修剪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修剪,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姿态和整体形状。乔木的修剪主要是针对生长出的新芽和根蘖,藤本植物的修剪主要是针对老枝、死枝和病虫枝。
3.3 改变灌溉方式
园林植物的灌溉可以采用和绿地同样的灌溉方法——滴灌。这样不仅能节约水源,还能使植物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根部的生长。
3.4冬季保养
克拉玛依地区冬季持续时间较长,平均气温较低,因此,在冬季来临前需要对植物进行保温养护,以提高其在冬季的生长能力。
(1)进入冬季前要进行控水,减少浇灌的水量,保证植物能在冬季来临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木质化,以提高自身的耐寒能力,避免因气温骤降而造成的死亡。
(2)克拉玛依地区冬季的降水量较少,因此就需要进行冬灌,时间一般在10月~11月份,这个时间段灌水能够保证冬灌的效果。
(3)克拉玛依地区春节降水量较少,大风天气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干旱。此时,进行及时补水能够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项目来源: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J40:园林专业“一体两翼三结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前言
园林专业是生态、植物、建筑、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发展起来的复合性学科,高职园林专业培养服务园林工程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被列为高职示范性院校国家级建设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为陕西乃至西北园林事业输出了大量专业人才。
经过多年的实践,专业已经走出规模发展的阶段,逐步进入内涵式发展,即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专业的内涵与质量,形成品牌与特色,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专业将“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实践教学建设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模块体系为主体开展技能培养
1.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模块,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
根据“突出实用、服务当地、满足需求”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夯实基础、拓宽就业口径为导向,探索形成 “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把教育教学、企业经营和学生培养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三方合作共赢。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一线进行调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与学科专家进行园林生产建设过程分析,提出行业就业岗位,列出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技能,进行课程开发。通过研究确定了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四大职业岗位:园林工程施工岗位、园林规划设计岗位、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岗位、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参照国家执业资格和行业工种设置,确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四项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毕业生要求适应职业岗位群,具有较强的转岗能力。将四项岗位技能作为实践教学一级模块,细化出实践教学二级模块,再分解二级模块列出单项技能训练,制定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使得教学有递进性,整体有系统性。以目标倒推法进行课程开发,整合项目课程,形成知识、技能和素质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2.开展三段式实践教学
初期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了园林植物识别、园林制图、材料识别等单项技能。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认识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结合园林艺术课程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园林有深切全面的认识。近些年专业开发了昆明园林线、江南私家园林线、北京皇家园林线、岭南园林线四条线路,让学生以艺术欣赏的眼光认识园林专业的建设成果和涉及范围,明确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习欲望和热情。教师从专业分析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专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中期开展课程模块综合训练,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园林专业的课程综合训练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实训、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综合实训模块。通过设置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的生产任务,开创工学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以任务驱动、小模块向大模块推进、项目轮训为模式的实战训练,使学生体验了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整体连贯的工作过程。
毕业前通过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是在三年级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全面有效的检验方式,也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落实具体岗位,参与实际生产,学习企业运作、技术实施、设备运行,领悟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形成全面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在就业时达到技能强、上岗快、留得住、受欢迎。
以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教材建设为两翼,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和助推力
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院级项目支持,从师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多方面加强建设,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1.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室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场所,主要满足单门课程实验实训需要,培养学生单项实践技能。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已经建成的有园林绘图室、园林手绘室、园林测量仪器室、园林植物标本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园林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造价实训室及录播教室,并制定了配套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
(2)园林工程综合大厅
园林工程综合大厅是使用率较高的园林专业综合实训大厅,其面积大、功能全、设备先进。大厅长30米,宽16米,对外进行专业教学成果展示,接待上级视察指导及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对内主要满足专业多门课程实践教学及部分课程实训。内设假山模型、园路结构模型、地形地貌模型、著名微缩园林建筑结构模型、颐和园沙盘、现代园林景观沙盘、园林喷灌模型等,有立体构成、园林插花实训区,还有园林手绘、园林制图 、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设计等优秀作品展示区。
(3)农林综合实训基地
农林综合实训基地是2005年由中央财政资助建设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面积最大的农林类综合实训基地,占地4万平方米,集生产、实训、培训功能为一体,是陕西省重点实训基地。基地建有全智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露地苗圃,开展园林花卉、苗木的栽植繁育并对外销售、租赁,将生产与教学有效结合。室外建造了自然式小游园,划分有园林工程材料及施工场地,开展施工放线、微景观施工等。东北角建有一座五开间梁架式二层大厅,底层分为现场教学区、操作实训区、学生作品展示区、园林机械区四个功能区。二层钢制观展台为廊道式,挂有历届学生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展板。基地主要满足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测量、园林艺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沙盘制作、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机械等课程现场教学及实训操作。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与园林企业联合建立的教学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先进成熟的工艺流程、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是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联合办学的重要举措。[1]结合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园林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园林规划和施工公司的基础上,新增园林绿化苗木生产销售公司、室内花卉租赁养护公司、园林养护管理公司、生态旅游开发公司等。并进一步拓展地域范围,由陕西扩大至北京、浙江、青岛等地,结合工程项目提供教学参观、暑期学生实践锻炼、毕业生顶岗实习等。
2.实践教学师资及教材建设
通过实施“锻炼、进修、培训、引进”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青年教师暑期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案例;专职教师通过申请可到相关大学、企业进行1―2年的脱岗进修,或暑期到德国、香港等国外合作学校和企业进修;引进专业导师到校进行教学手段及方法、心理学等供需课程培训,举办德国、澳大利亚教育教学技术培训。聘请有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组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院校同行合作成立教材开发项目小组,紧密结合专业生产实际,完成了国内首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指导教材,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与企业发展、技能证书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使实践教学成果更丰硕
1.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共赢
以学院“百县千企”工程为平台,选择大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参与园林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团队教师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在职员工的职业培训,提供人才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充分享受到学校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势,为实现真正的人才共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与技能证书相结合,提升双证率
依托学院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各项技能训练与园林行业特有工种训练相结合,技能考核与岗位工种测试相结合。开展高、中级风景园林施工员、风景园林设计员、花卉园艺师、绿化工等5个工种的校内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毕业生的双证书率达96%以上。校内开展花卉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微景园施工、手绘表现技法等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及地区举办的园林景观小品设计大赛。通过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也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检验和肯定。
3.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提升就业竞争力
园林企业关于毕业生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排在第五位,而更看重毕业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团队、比武、竞标等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实践创新等社会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善于钻研、分析解决等方法能力,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修养与扎实的专业技能相结合才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更多优秀的园林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群:《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第18期,第174-175页。
高职园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目前的一道难题。笔者从高职院校园艺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改革指导思想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要以就业为指导思想,创新教学理念,把握园艺教学特点,将培养学生生产应用能力为本位,与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将教学重心转向社会实践,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应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同时,要注意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和教学基地的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生产、管理、营销等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结构,建设核心课程
传统教学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园艺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让教学课程特色鲜明,面向社会需求。例如可将《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这几门专业课程与《植物学》《花卉分类学》《园林树木学》等三门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将其合并为《栽培基础》与《园林植物》两门课程。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可给学生提供有关园艺专业知识的网站和电子版教材,指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搜集有关课程资料,总结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应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如通过进行实物观察训练导入《观赏植物栽培》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四、开展实训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现代园艺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活动改革,注重园艺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面,全方位实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让职业技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活动中穿插生产实践内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本专业相关知识以外,还需要结合实训教学方案,实现生产过程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加强合作互助,组建专业社团。积极开展“准职业活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学生从事本职业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实习活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岗业培训和技能实习,让学生自主操作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学生步入岗位工作打下基础,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建设“生产性”教学基地
提供生产性实训平台、技能训练平台、基础实验平台以及科技开发平台,科学整合教学基地,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和丰富学生生产经验上面,将教学基地打造成集教学、技能培训、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依托园艺专业与苏农园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教师根据企业生产效益目标优化教学结构,改变“实验型”实习活动为“生产型”实习,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给企业技术方面的支撑,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从事科研生产工作,提高师生生产技能水平和专业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27-03
园林专业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通过4a的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建设并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对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1]。目前国内高校关于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也非常多,但是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具备普遍性[2]。宿迁学院作为成立不久的三本地方高校,园林专业的原有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沿用了联建院校扬州大学的模式,而2校的生源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已凸显出一些问题,如某些实验项目偏研究型而实践性不强,这与宿迁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矛盾。为贯彻落实宿迁学院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提升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必须抓住技能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这根主线,对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构架、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1 现时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国内其他同类高校的比较和实践教学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宿迁学院园林专业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总结。
1.1 公共基础课程课时量过大,实践类教学学时不足 宿迁学院园林专业学生大学四年课内总学时为2 813学时,期中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为1 061学时,占37.72%,实验、上机、毕业实习等实践类教学为836总学时,仅占29.7%。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比实践类教学多225学时,这与宿迁学院“应用型” 人才培养的定位不符,实践类教学学时过少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2 某些基础课程的针对性不强,与专业课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 如园林绘画、测量学、园林建筑制图这些基础课程,目前主要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宽泛,课程实验也往往是一些基础实验,没有侧重于园林景观,未体现出园林专业的特点。
1.3 同类课程间教学知识点划分不够明晰,实验项目有重复和交叉现象 如植物学、花卉学、树木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培学等植物类课程,各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不够独立,彼此间的衔接又缺乏循序渐进,在植物识别和植物栽培和养护等实验项目中有重复和交叉现象。
1.4 综合类实践课程实习教学少,且不当 学生在40多门课程学习中,仅有园林绘画、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几门课程安排了综合实习,而且实习地点多选择在苏州、扬州、上海等南方城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修订中应增加北方一些地方的综合实习,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不同地方的造园艺术。
1.5 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学生的能动性较差 当前的实践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对实践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和创新灵感,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6 考核方式单一,效果差 旧有的“一考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园林植物生长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实践效果就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而且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因此实验结果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专业素养。
2 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要根据目前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明确了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的3个主方向:即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园林绿化施工管理。
2.1.1 园林景观设计类 包括园林绘画、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能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在此基础上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等方法。
2.1.2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类 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园林昆虫学、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园林昆虫学等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植物基本生活习性,掌握园林植物栽培、生产及管理的关键技术,能够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栽培养护计划,初步具备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的实际操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园林工程、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等课程,要求学生能正确识读园林工程施工图纸,能根据园林设计方案绘制工程施工图,学会园林土方工程量计算方法,且具备一定的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建筑施工及园林道路广场铺装施工等技术。
2.1.4 明确相关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类结果,再对每个方向内部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如植物类课程内部的植物学、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3门课程,其中植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就已开设,是为后续专业必修课程( 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实践教学应侧重于植物的分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等基本技能,同时为了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应偏重于园林植物。而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的主要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前者以草本植物为主,后者是木本植物为主,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上要综合调配,避免开出实验技能训练相一致的内容。
2.2 实验项目的设计 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设计思想[3],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以完成1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每个任务步骤又细分为若干项目。教师进行项目设定时,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项目设计时还应着重加强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如在安排教学实习中可以由原来的1门课程实习改为几门课的综合实习,统一安排各项实验项目,这样不仅可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实习时间和实习经费,而且便于加强课程和课程间的联系和渗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性教学模式,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法”[4]、“现场教学法”[5]和“研讨式教学法”[6]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安排实习场地和教学方法。
2.3.1 设计类课程实习 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专业教师利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对外承接项目,带领学生进行项目运作,教师为主导对项目的基本要求、预期目标和各项完成时间进行总体把握和安排,学生为主体协作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2.3.2 工程类课程实习 以“现场体验”教学为主。可选择在建和现有的园林景观绿地,结合项目施工实践,让学生熟知景观施工过程,通过实景效果把握设计作品与建成景观的关系。
2.3.3 植物类课程实习 可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进行,采用“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围绕苗木繁殖、移栽、后期养护管理一系列项目进行。采用组长负责小组包干的管理模式,制定全年养护工作计划,项目结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和养护管理质量等,纳入成绩考核。
2.4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目前任课教师在评定学生实验、实习成绩时多是根据上交的实验报告、实习小结或课程设计作业,而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参与度、动手能力、独立完成课程作业的情况往往被忽视,而这些恰恰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实践课程考核应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学生在实践课堂上的出勤率、工作态度、项目参与度等。终结性考核以实验项目完成质量为主。同时在学生大学4a中至少要举行1次专业技能考核。此考核应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实践目标体系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制定园林专业技能规范,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技能考核成绩可与学生专业学位挂钩。
3 结语
实践教学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构架立足于学校特色、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7]。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着重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实现宿迁学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关于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革,而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也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补充完善,确保其能够适应园林学科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鲁敏,王胜永,李成.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05):529-533.
[2]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01):1-5.
[3]罗丽娜.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讨――以《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4-46+50.
[4]马杰,金典生.项目教学法在园林专业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4):118-121.
随着近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培养了很多我国国内比较先进的园林技术人才,园林技术掌握的是以工程技术、艺术手段为基础的,还要通过地方因素而进行改造、管理水系统的同时还要对植物进行栽种,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园林区域,对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就目前状况来说,园林技术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下文是笔者对园林技术专业改革的探索:
1 园林技术的特性
1.1 园林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相关人员,已经完全忽略掉了园林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重要性,更可以让我们完全了解园林技术的根本理念,掌握其中的要领。
园林技术是和文化、生态、科学以及艺术一体化的专业学科,这不但可以对环境进行改善,还可以让人类心理健康得到发展,有效率提高了人文素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非常重视人们生活的水平,在城市内建立一些关于园林绿化相关的部门,可以全面塑造城市的形象,这些园林建设方案可以在农村大山中进行,也可以在城市路边实施,这不但可以进行美化,还可以优化空气,改善空气的质量。
1.2 园林技术专业多样性
园林技术所针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知识也比较多,不管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抓住园林技术的重点,园林技术专业涉及到了数学,这在改革前后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是园林技术只是内容整体顺序出现了变化,在学习园林技术的时候,主要从具有多元化性质,以植物学、植物种植设计、园林艺术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作为核心,从环境、艺术等角度掌握该专业,同时改革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却支撑了整个园林技术专业。
2 举出园林技术专业—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分析
自从园林技术改革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已经慢慢的取代了园林技术专业其他所有的项目,而且可以说它在该专业里已经是独树一帜了,各大城市都在运用园林绿化工程技术。
2.1 对园林绿化工程技术要选择适宜的起挖地点
在改革之后,园林技术的基本方法主要是针对实践,而之前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可以进行实地的观察,分析相应的地理形势,发现光和土地之间酸碱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会对一些植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选择一些水多,而且有利于环境的地点,这样大树生活的概率更多一些。
2.2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选择适宜移植季节
一棵大树如果下边带着整体球,在精心照顾下,不管是春夏秋冬什么季节都可以进行移植,早夏季的时候,采取大树根本大土球方法比较适合,还可以对根本进行修剪。但在北方的雨季和南方的梅雨期,由于连阴雨日较长,光照强度较弱,空气湿度较高,如把握得当,也不失为移植适期。在实际当中,我们想要移植植物,必须要选择最加的时间,这样一来,还可以降低成本,对以后管理也有很大的好处。刚到春季移植是最好的时间,从春天到秋天这段时间是最佳生长时期,这也给大树在过冬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园林技术专业在改革后生态化趋势
上世纪末年,园林技术专业一直处于比较低调阶段,尤其是在绿化方面植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少,在园林实业发展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园林工作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只寻找一些比较大尺度的方法,而忽视了路边那些小树木的栽培,路边上有一些草坪图案,这些图案可以飞机上观赏,远远违背了园林技术应用的价值性,这也不是园林技术发展的方法。
而最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之后,现代园林技术专业一直在发展道路中,尤其是园林绿化、在工程技术中起到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这一环节完全带动了园林专业其他项目的发展,而在这其中,我们趁机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应该应该在教学改革之后,在园林技术专业中最有优势的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的依据,来发挥地区园林技术的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化园林建设的目的。
4 针对上述园林技术总结的改革方案
4.1 内容改革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根本,依附于社会的需求,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行业科技、设施以及新方法等。比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无土栽培技术以及园林工程的大树移植技术等。而且要在哪找学生的特性以及行业特性,深化实效,完善园林技术相关的改革内容。比如园林植物一反按科属种分型的理念,抓住侧重点,让学生对于此专业可以有的放矢。要把园林美术变更成园林绘画,主要训练园林景观绘画方法,挣脱传统专业理念的束缚。
4.2 深化实践
实践利用专项训练的实训、与生产项目所融合,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好的基础,深化实践,构成一整套有组织,有体系的职业技能。要全面构建实践环境,大力开设设计性,全面性、实际性强的实训项目,和生产进行有机的结合。
4.3 构建校企结合、产学研多层次递进的途径
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理念,全面进行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多层次模式的构建。设立有一定联系性的校企结合基地,要切实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标,从而变成一体化实训基地。可在此基地中掌握一些生产任务以及科研项目。构建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从而通过生产实践深入的了解此专业的全新技术以及内容。
参考文献: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既不能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又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对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劳动者的专业需求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的认证结合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规范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保证从业人员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项重要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这是职业定向性的重要标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行业所制定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课程的设置要针对学生未来的某一职业岗位来选择特定化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性很强的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农业高职课程按常规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这两类课程的优化、相互协调和互补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某些部分,如掌握主体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应的操作技能,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保证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岗位提供充足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互补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互补上。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而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普通课程则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发展的共同性和一般潜能。现代社会包括许多方面: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伦理的和科学的等。学生要在现代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有赖于普通课程为其提供文化素养的形成。
普通课程涵盖了文化基础课、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等课程门类。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学历发展与职业发展做双重准备;人文课程能丰富个体精神,使学生能理解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获取人生智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课程能培植学生的科学理性,使其能在一般的原理上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社会运用与价值因素。普通课程类型和内容之间整合的功能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是构建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所以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课程的门类和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整体的优化、整合与拓展,以形成适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以农药、肥料、种子的经营为主,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就要打破常规,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植物种子的生产与经营、植物生产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的主要课程,这样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岗位相符和,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普通课程的设置,除了与专业课程关系密切的文化课程外,人文课程、科学课程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另外,还要设置一定量的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选择相关课程,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以适应就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程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三、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
(一)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基本思路
课程门类的设置只是完成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中心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和工艺学日益渗透到了各项职业活动中,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充满着科学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劳动,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根底,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的职业能力。普通的文化知识、单项的、狭窄的职业操作技能和思维训练,将导致毕业生的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本专业深层次的需要。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从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综合,使内容与岗位实际融合,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使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终身教育衔接,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方法
课程的优化和拓展,可以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改变现有课程以学科为单位的现状,将与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的几门课程进行分解,按照职业应用的需要,进行横向的课程内容组合,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结构。
1.理论课程向应用技术延伸
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向应用性技术延伸,形成一门既有基本理论概述,又有一定应用技术内容的新课程。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农业生物技术》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形成的,将生物遗传学抽象的理论与先进的生物工程应用技术———DNA重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发酵技术、酶的生产技术等结合,降低了理论深度,增加了实践性较强的生物科学领域的前沿应用性新技术,使抽象的理论课程更具有实践意义。新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值得种植类专业推广应用。
2.相关课程的优化综合
像《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课程是种植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都与植物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占的学时数都不少。如果理论课压缩课时数,学生就感到理论深,难懂,并容易与实践脱节;专业课增加课时数,有的时候会显得空洞,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以植物的生产技术为主线,将这几门课程分解后进行重新综合,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形成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更贴近就业岗位的一门新课程,可以叫做《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优化综合后既能减少课程门类,又可以减少课程之间由于分科过细而引起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新的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分为几个部分,难度由浅渐深,专业知识贯穿始终。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栽培技术,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术,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至于由于专业基础课脱离实际而难懂,专业课由于与专业基础课脱节而显得枯燥,这样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
将实践性比较强的系列课程,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将各课程的一部分抽取出来,通过知识的加工和整合形成一门涵盖面比较广的新课程,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这门课程,就是根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种子检验》、《种子的贮藏与加工》、《种子管理》、《种子营销》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抽取出来整合形成的一门涵盖面较广的新课程,该课程既降低了理论深度,减少了课程门类,缩短了教学时数,又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植物育种和种子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就业岗位的需要基本一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要注意的是课程的优化综合并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而是要真正的、实质性的融合在一起,在结构上要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删除陈旧的、繁琐的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增加先进的、与就业市场、专业技能关系密切的科学理论知识。
4.打破学科界限,拓展课程门类
在专业课程门类的设置上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增加与就业市场关系密切的新课程。像《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与农业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市场的发展关系密切的课程,以及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利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像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说话艺术、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横向拓展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克服学生在一个方向、一种技术、一个水平上发展的弊端,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横向拓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设置选修课,增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范围
选修课是实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目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择业能力不可缺少的课程。选修课程可以分为专业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修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型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选修课程的建立与完善,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增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专业知识拓展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选修课程的结构不一定要求系统、完整,但课程的内容要有先进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达到学生选修的目的。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专业课程的确定要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2.要以职业市场需求状况来构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以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连接。3.增加选修课程,给学生一个根据市场需要的选择空间。
(二)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建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学校一直沿用学科教育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虽然在多次教学改革中有所改进,但始终没有打破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的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过分地强调分阶段。在这种模式下,分成一、二、三学期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四、五、六学期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实践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和支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可以尝试打破分段式教学模式,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可以每学期都开设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操作技术实践课程,不同的学期有所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像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的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普通化学、计算机应用、英语、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礼仪等课程,既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可以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在增加专业课时数,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如前者的课程优化方法。可以将专业技术实践课分散,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地、扎扎实实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
2.建立模块课程结构,适应职业教育特点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园信息管理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以植物与园区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植物园园地与物种保育、资源开发、公众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求,国内外的一些知名植物园在互联网上推出了各种集信息收集、处理、交流与展示为一体的数字平台(网站)。虚拟植物园已成为国际植物园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虚拟现实与植物园结合完全可行性。人们可用虚拟感知系统来虚拟植物园的环境,在虚拟环境中获取视觉、听觉、力觉和触觉这样的感官认知。在虚拟植物园的环境中,大部分具有一定形状的植物,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户产生真实感很强的视觉感知。CRT显示器、大屏幕投影、多方位电子墙、立体眼镜、头盔显示器HMD等是虚拟现实系统中常见的显示设备。这些显示设备能在不同程度的视觉感知层面上表现视觉沉浸效果。可根据需求与成本来选择合适的显示设备。[1]
虚拟植物园不再受到地点、气候、交通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有着传统宣传媒介无法比拟的技术制高点、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植物园,是当前植物园面临的新机遇,具有现实可行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植物园场景,将成为低碳旅游信息服务的特色发展方向,必将在植物园得到普遍的应用。[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植物园开始用计算机记录植物的信息,这是数字植物园的最初发展形式。中国部分植物园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数字植物园的研究。经过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数字植物园已从最初的电子文档管理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植物园管理信息系统。国内植物园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字植物园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个植物园开始探讨植物园数据库管理的研究。到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90年代,国内大部分植物园都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将植物园内资源以图文形式在网络上,进行植物园介绍或信息等。进入21世纪,各大植物园纷纷独立研制数字植物园管理系统或专为植物园活植物收集与管理的软件。北京植物园将BG一Recorder2000与MaphifoProfessinnal4.5结合,以GPS精确定位植物位置,开发出植物登记信息数据库和定植植物信息电子地图。海南热带植物园2002年用VisualFoxPro开发出单机应用的海南热带植物园数据库系统;华南植物园利用ASP技术开发出基于WEB的数据查询、管理与的植物园管理系统。[3]
而纵观全国各大高校,建设校园植物园的不多,建设校园虚拟植物园的就更少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骨干院校,以园林园艺专业为依托,结合校园绿化改造,建设虚拟植物园,将走在全国高校的前端,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项目主要内容
虚拟现实又称虚拟环境,是指由计算机生成的,具有临场感觉到的环境,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综合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运用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仿真,创建与现实社会类似的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的直接自然交互。虚拟现实本质上就是一种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生活中视觉、听觉、动作等行为的交互技术[4]。虚拟现实应用领域极广,包括城市规划、军事、航天、教育、培训、医疗、艺术、游戏娱乐、古迹复原、主题公园、虚拟旅游等领域。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已经走入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虚拟植物园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建立在互联网上,模拟现实中的植物园,通过公众的访问与互动活动,介绍植物园的景观风貌,多角度多方位展示植物形象,普及和推广植物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字平台[4]。
虚拟植物园作为公众科普教育的数字平台(科普网站),其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科技普及政策的贯彻,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利用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上虚拟展现现实中的一个或多个植物园,为了达到科普教育目的,可对现实中的植物园进行夸张、润饰、重组、浓缩和虚构;在表现形式方面,则强调获取视觉、听觉、力觉和触觉这样的感官认知,形式活泼,突出重点。
建设虚拟植物园,即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的开放系统,使现实植物园的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并为公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交互或访问平台。并通过动画模拟现实植物园,为植物园科普教育现代化服务。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2002年1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50余年来,学院为浙江省建设系统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已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院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列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融天下建设与心、担建设天下于肩”。学院遵循“为浙江建设行业创新发展作贡献,打造浙江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摇篮,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建设人才,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为办学目标,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不断探索,稳步实现学院跨越式的发展,学院拟将校园作为园林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可以持续拓展延伸的三维虚拟植物园,让老师和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网络或手机平台进行趣味性教学和学习;并将系统挂载在学校官网,提供给兄弟院校和外界一个仿如身临其境般体验继而全方位了解本校的互动平台。
鉴于校园的特殊性,建设校园虚拟植物园应包含以下内容:
1.虚拟漫游
建立学院植物、建筑、小品等的虚拟三维场景,让人通过电脑端或者手机端,身临其境般在校园中漫游,认识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植物和小品。
2.浏览和学习校园植物
校园现有园林植物232种,在虚拟植物园众建立基本数据信息资源库(包含植物拉丁学名/植物科属/植物识别特征/生态习性/植物适应地区/园林用途/植物图片/植物三维图例),通过点击植物,就可以浏览到植物的具体信息,方便学生学习。除了校园现有的植物,还将结合校园绿化改造项目,引入校园中没有的植物种类约70种,以丰富校园景观。
对所有植物进行二维码设计,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以进入到植物基本数据信息资源库,学习到植物的详细知识。
3.虚拟实训
在虚拟植物园中开辟一块场地,学生在这块场地中,通过布置园林构成要素,可以将设计图纸转变成为三维景观效果,更直观。在学校温室开辟植物栽培养护的实训场地,通过虚拟三维的栽培养护,更直观得观察到植物进行栽培养护的方法和变化。
4.体感漫游
在一定的硬件支持下,能够使人真正身临其境般漫游校园。
四、建设方法
在建设虚拟植物园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1.调研法
到各地植物园、已经建立了虚拟植物园或数字植物园的园林学习参观,调研他们的建设方法。
2.调查法
对学校所有的植物进行普查,并就每种植物的拉丁学名、科属、识别特征、生态习性、适应地区、园林用途等进行调查,拍摄相关植物细部图片。
3.开发软件
和相关公司合作开发相关软件,实现虚拟植物园漫游、虚拟实训、学习的功能。
五、总结
校园虚拟植物园建设,将给园林园艺专业建设带来崭新的阶段和实质的飞跃,预示着三维时代的真正来临。虚拟植物园的建设,我们在摸索中前行,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却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林国忠.深圳市仙湖数字植物园系统(GGIS)的研究[D].2004年
【中图分类号】G712.4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科目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主要授课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其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本门课程具体实施的依据和准则。高职课程标准要切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并取得整体效果。本文以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园林树木课程标准制定为实例,探讨了课程标准制订的具体内容,为同类课程标准的开发及规范化教学提供参考。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园林树木是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园林树木基础知识,熟悉各种常见园林树木的特征、习性、应用和养护要点,能够独立进行园林树木的运用、配置和日常养护管理。该课程涵盖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土壤肥料等的主要内容,为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门课程定位完全是根据园艺技术岗位对技能型人才在树木识别方面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的,旨在培养学生在园林植物应用方面的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达到掌握常见园林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和园林植物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对小面积的园林工程施工项目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二、课程设计思路
园林树木课程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性质与定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园林绿化施工员、苗木生产技术员、草坪建植工和景观设计员的岗位需求为导向,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常见园林树木,了解其对温、光、水、土、肥的要求,掌握其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等习性,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立进行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配植、栽培养护、繁育等一系列专业技能。
本课程的目标是完成园林植物识别、掌握生态习性、栽植管理、繁育及园林中植物配置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内容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定安排,打破以往以理论知识为逻辑课程顺序,将所需知识渗透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及职业环境的真实性。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园林植物的杆、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和识别要点。
2.掌握园林树木的分类、植物资源特点以及其在绿化建设中的作用。
3.掌握园林植物选择配置的原则与方法。
4.掌握根据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营造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
5.熟知江苏地区园林中常见树木的特性及其应用特点。
(二)技能目标
1.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具有较强园林树木识别、应用、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在园林树木识别应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凝练重点的能力,能正确识别并能合理运用和养护园林植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园林树木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共60学时。全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园林树木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子植物识别、第三部分被子植物识别、第四部分常见园林树木配置应用与调查。
五、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以任务为驱动使课程设计项目化,针对项目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模块、学习情境,并组织实施,采用“课堂―实践场地”互替的教学模式,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最终达到项目的实现。为提高学生适应岗位能力,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形式来设计技能模块和学习情境。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在老师指导下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情境相融合,对具体的绿化项目选择适宜的植物,独立进行园林树木的选择与配置,并能够独立完成植物配置图。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点的复习和传授,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在一起。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今后学生岗位发展要求,本课程主要采用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根据每班情况,分成6-8个小组,每组4-5人,老师根据每个任务项目限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以PPT形式汇报,每小组间互评打分,老师做最后的点评和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互动,边学边做,教师在实践实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实习,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课程考核评价
根据园林树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结果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过程评价以学习态度、课堂考勤、作业、实践操作能力、合作精神为等进行总体考核评价。
六、课程教学资源
(一)《园林树木》主要参考的教材有: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1.
2.邱国金.《园林树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
3.邱国金,石朝进.《园林树木》,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12.
(二)课程资源库网站。将课程相关教学资料在网络上公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实训实习项目、在线测试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资源,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园林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识别分类的依据。
(三)课程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构建一个由课程负责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结合,形成一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高学历、强业务、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队伍。
课程负责人主要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按照“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课内教学、课外练习与课程设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补充,启发引导、精讲多练,培养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提高创新和创造力,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辅助的角色。
专职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授课和校内外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定期深入企业参与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生产管理和定岗实践,与企业一起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国内外园林行业的动向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掌握市场新的育苗技术和新品种苗木,并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从园林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本专业既能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主要负责生产实习和定岗实习,制定生产实习和定岗实习计划、内容,并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考核。
园林企业行业专家主要负责课程总体评价和教学点评。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删设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旅游、林业等部门从事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植物培育、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管理等相关工作。
1、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
学习中西方园林史,汲取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动向,掌握素描、水彩、钢笔画、国画等绘画基础理论和技法,具备景物比例、结构、透视、明暗和色彩渲染等基本表现技能,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观赏植物合理配置,掌握园林设计图、透视图、工程建筑结构图的绘制技能,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计算机软件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2、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技能
掌握园林造景及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技能,了解园林建筑类型、结构及建筑工程力学,掌握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及工程测量技术,掌握园林用地的整理、假山堆叠、水景建造、给排水布置、园路铺装、植物栽植等园林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掌握园林绿化工程经费预决算和工程监理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的施工、监理及养护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园林植物的分类、形态特点,熟悉本地区花卉、观赏树木的栽培习性,掌握优良品种培育及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大力开发及引进优良观赏植物品种,学会有效地控制各种花卉植物的开花结果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综合治理方法原理以及本地区主要园林植物虫害的种类和发生发展规律,并掌握综合防治技术。
4、具有室内外植物装饰的基本技能
掌握美学、大众心理学、艺术欣赏等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学会花卉、观赏树木在不同场合的装饰等技巧,具备切花保鲜、插花艺术及盆景制作的基本技能。
二、高职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在开设有园林专业的院校中,课程设置因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专业的理解而有明显差异。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是在建筑专业基础上向园林专业的适当偏移;农林院校侧重于园林植物;综合性大学侧重于区域规划;艺术院校侧重于视觉的感受,这种现象导致了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综合性园林工程建设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上各类院校设置课程的拼盘,没有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往往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造成课程理论过多,实践锻炼偏少,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应进行以下改革:
1、根据需要调整课程,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
与其它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包括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个课程类,公共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2年级,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课程类、外语课程类、理化基础课程类、应用技术课程类、体育军事课程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3年级,主要包括美术课程类、测量制图课程类(含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态学课程类、植物课程类、艺术原理课程类;专业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园林工程课程类、园林建筑课程类、规划设计课程类、植物应用课程类;选修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课程类、应用研究课程类、资源环境课程类;专业实践课程群安排在14年级,主要包括测量学课程实践、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实践、园林专业综合实践等。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应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此外,实用性课程的课时量也应加大,应比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课时量增加20%〜30%。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存在着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课程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践工作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在以下两类课程中提高教学实践课时的比重。一是设计类课程体系。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园林工程类课程体系,该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学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教学过程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并进行现场教学。
三、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单向封闭的“三中心”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会与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是21世纪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满足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宜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特别适合于园林专业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现场教学
园林专业中的很多课程,如花丼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性很强。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余部分应大量采取现场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树木园、施工现场,开展现场直观教学。教学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质量将会明显提高。
3、案例教学
在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预算等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对典型园林建设项目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熟悉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工程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4、互动式教学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授、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善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条件
1、加强实验室建设
要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改善教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就园林专业来讲,应该建设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如园林专业机房、园林规划设计室、植物保护实验实训室、园林植物标本展示室、土壤实验室、插花艺术室、植物组织培养室、观赏植物保鲜实验室、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室等,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为提高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除加强实验室建设外,还应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有条件的校区,可建设校内树木园、温室,由学生亲自参加管理和建设,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此外,还应与相关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参加公园的生产和管理、园林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环节,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加强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