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9:0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一)从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属性角度来看
1、规划布局的秩序和建筑群的院落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和建筑群布局都是如此。我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如故宫、孔庙、寺院、道观便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构图方式。
2、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
构件、符号、装饰与色彩,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因素。坡屋顶,木构架,斗拱等,由受力形式与结构形式而产生并受其制约。随着技术、结构及材料的更新发展,传统的构件、符号及装饰,在提炼与简化形式当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
(二)从传统建筑的精神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三方面。
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建筑则应与环境协调溶合,成为所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这与当前人们所关心的环境生态、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高妙,无论何种建筑类型均注重意境,讲求人伦,礼乐并行,情理有度,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整个建筑体系善于把握功能空间与观赏空间、功能尺度与观赏尺度、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的一致,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如帝王宫殿的威严”民居的亲切,园林建筑的恬静。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实用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及构件运用上注意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建筑形象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内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
(三)从传统建筑的艺术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观照对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传统儒道文化培育下,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凡人工环境,集中体现在中国园林艺术,但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此外,中国建筑艺术最高的美学理想是对“诗意美”,“意境美”的追求,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达到“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二、立足当代,继承传统,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同时,对我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对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1、可以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形状、色调、质感、线条、纹样等,运用于现代建筑中,或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抽象为符号,局部运用于创作中。因人们熟悉而引起亲切感,易为社会理解与接受,减少传统与现代多面的矛盾,亦可引起新老建筑对话,但应与现代方法结合,要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违背建筑创作的基本准则。
2、现代中国建筑要更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应当面向现代化,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其有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因此,现代中国建筑必须最大限度的追求建筑物的功能、外在形式、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组合。在要求建筑伤口现代化的同时,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
(二)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还需要解放思想,进行跨文化交流。
1、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文化的源流不应限定,要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对待外来文化,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设计中应遵循建筑创作的基本准则,要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我们许多城市都热衷于搞高层建筑,把摩天大楼看作现代化的标志。于是形形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观其效果就像是“八十岁老太太穿上泳装一样,极不协调,毫无美感可言。不但没有为城市增添多少现代气质,反而大大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风貌特征。
2、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历史上就曾有过很好的范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唐宋的寺塔,均非我国固有,而是从印度传入,经融合发展而具有中国的特色。这对我们也是很好的启发。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中,日本建筑师逐渐走向成熟。如今,他们成功地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表达是自然的流露,再无需模仿传统,也无需模仿西方。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借鉴外来建筑理论和优秀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处理好本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将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内在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日本现代建筑。
结束语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从哲学的深度来研究传统文化的起源、变化和发展,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运用
2.1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出来的建筑是不同的,建筑设计师的思想观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价大,因此,在设计建筑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及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在布局方式和人文风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传统文化理念和自然环境,将现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效果。
2.2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效果对建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人们有很深的的影响,对建筑设计师而言,传统文化对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影响很大。如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经常会看见龙的存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龙逐渐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不单纯追求建筑的商业价值,更是要求传统文化和建筑整体的和谐统一,在这种情况下,龙的形象就会引入建设规划设计中,这样建筑就会以传统文化质感和现代审美内涵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建筑的整体性很容易受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不仅要有创新的思路,还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将当地的人文背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情怀,从而使得建筑得到人们的认可,例如浙江美术馆和西湖相对望,形成一幅江南水墨画。
2.3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含有丰富的创新精神,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防止建筑规划设计出现相似的现象,就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时,不能单纯的依靠奇思妙想,还要对创新思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建筑美学和历史文化,遵循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进行建筑设计,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设计效果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还能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符号,如果将建筑物看成某种文化符号,那么设计师使用的文化符合则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设计师不仅要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展现出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将文化符号运用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表现出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不仅能避免出现建筑设计雷同的现象,还能通过传统文化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这样就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建筑物的社会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关注对内涵的理解,因此,设计师不仅要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建筑设计目标。设计师在进行创新时,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扩展,通过保护、修复文化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不仅能提高建筑设计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为设计师提供良好的设计思路。
2.官式建筑方面
19世纪29年代,我国建筑设计师在官式建筑设计上主要是模仿我国传统古建筑,例如:大屋顶、拱形设计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在官式建筑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建筑文化运用其中,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成本,而且能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并与周围环境相呼应,是建筑成功的典范,诚然,也存在一部分失败的案例,例如:北京西站的设计,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建筑造价高、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合理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内涵十分重要[2]。
3.复原、重建性建筑方面
由于我国一部分传统建筑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许多建筑需要复原或者重建,建筑遗迹或者残留部分的复原或者重建工作,大多数主要采取的是在原有建筑上恢复原来建筑风格的方法,然而,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利用原有风格进行创新建筑的做法,在保持原汁原味古建筑风格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并进行创新,作为一种建筑方式受到大众的认可。对群体性的建筑进行复原时,主要是结合资料记载,进行恢复性建筑,例如:寺庙建筑复原,而天津鼓楼的建筑复原并没有完全照搬资料,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修建商业街,扩大建筑范围,并为城市带来更好地经济效益;另外,单体型复原建筑更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参考原有建筑基础,还可以增添许多创新元素。
4.模仿性建筑方面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多,历史文化遗城较多,一些城市为了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会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并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中,一些人文景观或者富有神话性质的景观就会由此崭露头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还能够增加更多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