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16:26: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自动化学科概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1-0231-02
The Discuss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of Automation
YAO Jian-ru1, XIONG Xiao-ping2
(1.Hunan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Changsha 410217, China; 2. MCC Chenggong Shanghai Five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Shanghai 2019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of automation.It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n course of automation profess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utomation specialty;profession; reform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拓展,许多行业已直接参加国际间的竞争,教育也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外办学机构的冲击,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各种技术教育,受到的冲击更大。许多国外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已经伸入到我们国内,他们以各种形式来争夺生源,国内有的高校也打起与国外联合办学的旗帜吸引学生,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宁可多交若干学费而到国外教育机构办的学校去读书。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更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面对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我国的各类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培养市场急需的各类适用人才。因此,我国应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让职业教育真正为国家培养切实可需的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自动化学科的教育,因为自动化学科涉及到其他的学科,有的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先行学科,这样为我们进一步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中自动化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1]。
同时自动化学科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批能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也不能一成不变。针对数据驱动的控制技术及实现的需求,朝着培养有用人才的方向制定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交叉结合的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规划定位为掌握多种现代化技术的综合型自动化人才[2]。
2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呢?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无外乎以下三个主要目标:(1)经济目标: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2)社会目标: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发展“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3)教育目标: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传统通道的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另一个教育目标,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3]。
3 自动化学科的定位思考
自动化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涉及到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全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基于信息的建模、分析、控制、优化等方面,其研究的对象各异,涉及几乎所有的行业,自动化学科是信息学科与许多传统学科的“接口”。因此,自动化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建设世界一流自动化学科的双重需求,完成双重任务。这同目前的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的目标不完全相同。目前国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评价体制,同建设世界一流自动化学科的目标也不完全一致。
根据自动化学科的发展趋势、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们对自动化学科的定位和发展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新成果,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的新理论和方法;
2)针对不同行业出现的新问题和对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新需求,深入研究新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针对“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需求,解决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系统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做好“接口”;
4)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领域和新的学科增长点,例如网络化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新型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网络化制造、智能交通、量子控制、网络信息安全等;
5)针对新需求、新问题,特别是国家在国防现代化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例如航天、航空、航海器先进控制与决策,复杂系统的先进控制、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先进制造与制造信息化等[4]。
4 教学改革情况
我国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有如下几个需要关注的方面:(1)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训练需要提高;(2)引用国外先进教材比例偏低,国内具有高水平和突出特色的教材偏少,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各自的特点和多样化风格;(3)由于选修课程开出率低,课程选择灵活性差,学生接受反应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课程内容机会偏少。
针对近几年本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实践,力求在思想作风和实际操作中主动出击,适应新的形势。从而寻求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道路,以自动化学科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
4.1 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受计划经济时期办学模式的影响,将学生放在受支配和管理的位置上,学生对学校所设的课程,没有选择的权力。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学习和参加课程考核。提供满意的服务,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社会需要为动力的管理机制,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改革过去“我开课办学,你来求学”的机制;而树立“学生需要,我开设”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社会需要为动力的管理机制就是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求职的需要来进行的教育。就目前各类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生源情况来看,从学习动机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愿望:首先是工作(求职)需要,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个人在服务领域的价值;二是看好新的行业,通过学习充电,竞争新的岗位,体现个人的竞争实力;三是满足后续持久发展的需要,为今后积蓄动能。因此过去成人学习侧重于获得学历文凭,而今更侧重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社会的这一变化,遵循这一规律,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这一需要,才能获得发展,满足社会所需。
4.2 调整教学计划
学校的教学计划是办学的指导文件,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基本一个模式,不允许突破。因此各类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也就仿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复制出来,而没有体现技术应用的特点,更投有考虑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没有考虑该地区(或某企业集团)的岗位要求来调整专业课程。尽管国家曾多次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如对基础理论提出“必须、够用”的原则,而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控制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所需,结合市场需要,培养的人才也不完全符合社会所需,尽管那样,学生没办法还是选择了这类教育模式,用人单位还是从这些学生中挑选人才,这是无奈之举。
课程设置在保证自动化专业必须完成的课程外兼顾到学生继续深造研、就业等不同需求,体现出以人为本,适应市场,服务学生的思想。选修课门类多,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生自主性强,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扩大知识面。
4.3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
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要切实提高人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结合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需要大大加强。
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在于实验经费、场地条件、实验设备等多方面。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依托社会企业的力量办学实践教学。受思想观念、实践基地、实践设备等因素影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工程意识。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扎实基础,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模式开展教学。
无论是从自动化学科自身发展还是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果脱离了实际,自动化学科就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根本策略。
4.4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若干个由资深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涉及教学团队组建、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实验建设、课程网站建设、日常教学文档管理等方方面面。
4.5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关键中的关键,我们应该结合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目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但许多学校引进人才的程序不太遵守国际惯例,引起不必要误会和困扰。我们应该使新教师的选拔和引进规范化,发挥各种吸引人才的优势(成长氛围、工作条件、待遇、地域和人文环境等),形成竞聘、双向选择、协商的良性过程,加快建设一支世界一流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从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采用结对子形式教学、加强日常教学检查、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联系各种国内外培训机会提供给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深造锻炼创造条件。
4.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和工程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结合学生提出的实践技能问题,教师采取启发、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不足,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及技能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就业技能,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
5 结论和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自动化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自动化学科职业技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要不断改革创新,顺应形势的变化。尽管我们在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实践,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还有遇到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将教学规划、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办出特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学校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进一步完善自动化学科实训基地,并尝试自主开发构建控制前沿领域的有关网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全方位创新型控制人才的任务。
大力发展自动化行业,培养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是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要求自动化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开发能力。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能很好地把握自动化学科的现状和需求,针对急需人才的培养需要,开展一系列实践和培养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不断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
参考文献:
[1] 金常德. 基于职业认知教育的秘书职业概论课程开发[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2):48.
[2] 佟威,段中兴,嵇启春, 于军琪.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C].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203-205.
一、自动化
采用自动化的这项技术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恶劣的、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这样能够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魄力。所以说自动化是工业方面、农业方面、国防方面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最显著的标志。
二、机械化
机械化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运用电力或其他的动力来驱动机械设备从而代手工劳动进行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现代的机械化生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最基本的起点,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基点,使得机械化运用到生产生活中。
三、自动化、机械化要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对人类实际生产的影响是自动化技术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自动化与机械的技术研究、应用、推广主要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生产,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将产生深远而不容忽视的影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办公室的自动化能够极大地提高社会的生产率和大家的工作效率,还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加速加强社会的产业结构变革和社会的信息化的过程。自动化与机械的运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过程的自动化与机械在生产中
过程的自动化与机械在实际的生产中,表现在石油的炼制和化工等工业体系当中。在石油的炼制中,运用自动化与机械,可以提高石油的生产效率,减少人力的投入,节省了成本。在化工中自动化与机械可以减少对人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机械制造的自动化
这是机械化与自动控制相结合的结果,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加上信息化的管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于是就出现了采用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这就方便了我们的生产。
(三)管理的自动化
工厂或事业单位实现业务管理的自动化,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技术,涉及电子计算机、通信系统与控制。这种管理的自动化,使得生产更加方便,更加准确。能够准确的检查出生产过程的失误。
(四)自动化与机械在实际的生活中
无论身处何时何处,自动化的技术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中用的手机、电视、电脑等等都是自动化与机械的产物。这些自动化机械的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而且节省了我们许多时间,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在现代的生活中,人们已经离不开自动化与机械了。这些自动化的产品主要是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还有网络技术等集中在一个产品上,达到了产品的功能自动化,这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自动化产品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就充分说明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的运用,比如公交车的车门还有经常使用的电梯等等,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自动化机械化产品产品带来的便利。此外自动化产品的发展都与计算机的发展相配套,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自动化的产品发展会更加的智能化,从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力更大。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就很好的解决了节奏快的问题,有效的缓解生产的压力。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四、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自动化机械化的产品不能随着提高,就会被淘汰,所以,我国如果想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有领先的地位,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进行自动化机械化的创新,因为创新始终是立身的根本,它能给新的发展注入新的新鲜的血液,自动化机械化技术在我国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更多的自动化人才来完成这一使命。使我国真正地进入到全自动化机械的社会,并普及到每个行业、家庭中这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五、结束语
总之,自动化与机械在现代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和人们生活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人们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会运用自动化与机械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自动化与机械的工业,重视在这个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在未来,世界会变为自动化与机械领导的高速型的社会,自动化与机械使得教育、生产、工业、农业等行业节省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自动化与机械源于生产生活,同时生产生活离不开自动化。
参考文献:
[1]谭伟贤.生活中的自动化技术.自动化博览 1989,2:28
[2]张秩瑞浅谈电气自动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作用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博览2010,18:232
[3]王桂增.自动化与社会生活 南京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学科概论.2005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化学工程专业之一。1999年我国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原多个化工类专业(含电化学工程)统一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各大学中的该专业侧重方向与特色不同。我校保留了原来的“电化学工程”方向与特色,并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宽口径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既要开设核心化工课程又要保持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2008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为“化学工艺”与“电化学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对“化学工艺”专业方向的学生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构建化工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对于“电化学工程”方向,探索以满足专业规范中核心知识要求为前提,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通过以知识点为标准(不拘泥于课程名称)协调专业规范要求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012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在系统地分析总结前期实践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培养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构建与“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课程体系的一些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专业特色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首先,专业特色的定位要以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电化学工程”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累,培养了大批我国电化学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王纪三教授的“发泡镍电极”技术,带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胡信国教授的“一步法无氰电镀铜”工艺引领了电镀行业降低污染的技术革命,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当前,传统石化类资源的日趋紧张及环境污染压力,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研发新型能源与电镀清洁生产新工艺,是国家能源、环境的重大战略需求,特色专业责无旁贷要担当起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认为,特色定位不能脱离化工领域及化工学科,要根据国家对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和教学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进行定位。基于此,哈工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方向确定为化学电源和电化学表面处理,与电池及电镀行业对应。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较高的科学素养;(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的发展动态;(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6)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基于专业特色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
专业特色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优于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独特、稳定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完成特色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明确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而设置相应课程,形成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特色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满足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宽基础与专业特色的关系,注重理学基础教育,既要满足特色的要求,又要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知识和视野,使学生在科学基础、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坚持在满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前提下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以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有与专业特色要求知识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还要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与专业规范完全对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自主选修。同时注意设置反映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的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单独设置与实践教学及创新意识培养对应的课程,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与相互补充。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及时将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我校的强势科研力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设置产学结合与创新类课程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4.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保证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在通识教育阶段基础上,参照国外同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系列化专业教育双语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规范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与规定,我们不能背离专业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去追求所谓的专业特色,遵循专业规范而不拘泥于规范的专业特色才能日益彰显。专业特色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特征,而专业规范体现了统一性的特征,专业规范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核心知识领域等质量要求标准是统一的,这是专业本身具有的特征。要协调好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来彰显专业特色。我们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中要求的知识点为标准,围绕“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做法如下:
1.在通识教育方面,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类课程278学时、物理课程177学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177学时,公共外语课200学时(前两学年完成公共外语课后,大三开设双语课有“化工热力学”、“电化学测量”等,大四开设“表面工程”、“新型化学电源”、“电动车能源系统”双语课,保证四年外语不断线),还设有文化素质讲座、全校任选课等;针对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不重复介绍来压缩相应课程的学时,设置与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对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拓宽专业基础,将“工程制图基础”、“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工综合实验”、“专业导论课”、“化工安全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综合实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概论”、“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等定为学科基础课。按教学目标重组突出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10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
2.以知识点为标准,通过必修与限选课来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电镀车间设计”、“化学电源设计”为实践类必修课,同时设有“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选修课,以此涵盖化工设计的知识点;“化学反应工程”与“电化学反应工程”2门课限定为至少二选一,另外在10门专业主干课程中,包含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内容,满足了反应工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增加了选修课门数,并以知识点不重复介绍为原则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设置了“结构化学”、“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等化学、化工类课程及“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规范要求的化工知识体系,为有志于在化工行业就业及出国、考取外校研究生的学生打好基础;第二类是设置了“新型化学电源”、“固体电化学基础”、“电动车能源系统”、“绿色能源”、“电极材料结构表征”等课程,供希望从事电池行业的学生选修;第三类是设置了“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电化学加工技术”、“涂装技术”等课程,供准备从事电镀行业的学生选修。从知识点看,既满足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的要求,又构建了适合专业特色的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还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发挥学科优势,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本专业依托的哈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2年哈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评估前八名。多年来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特色。在应用电化学方向上,产学研特色突出,多项原创性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与本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教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十几家,为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化工学科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科研、教学硬件大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软硬件方面,对电化学工程的专业特色方向建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本专业正在逐步加大科研设备和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实验内容上,鼓励教师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更新为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方法类实验,与四大化学相关的实验课为132学时、与化工基础相关实验72学时,与专业方向对应的实验课100学时。特色专业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在产学结合上,设置“国内外专家讲学”学科基础课,还要求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科研思路。专业定期从合作企业中邀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本科教学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设置了“大一年度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个学分,可通过选修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
自1999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我们围绕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上,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构建了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我们今后要为实现培养具有前瞻性、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人才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祖平. 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2(3):104-106.
[2] 周嘉,蒋玉龙,任俊彦等.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特色的挖掘与拓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35-36,60.
[3] 张灵,禹奇才,张俊平. 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
[4] 徐定华,关勤,楼盛华. 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十、《国际贸易与实务》
国际贸易是涉外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 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更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尤其中国即将进入WTO,迫切需要掌握国际运行的贸易规则的应用人才。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 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常见的国际贸易方式。
涉外文秘专业介绍
一、专业介绍
涉外文秘专业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涉外文秘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涉外文秘专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敬业、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具备涉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档案管理能力,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能从事涉外文秘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的涉外秘书高级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英语语法、商务英语、外贸单证与函电、中国文化概论、文书档案学、商务礼仪、形体、茶艺、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办公自动化、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文书写作、公文写作。
实践环节: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四、校内实习实践
该专业拥有学院“圣兰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实战、实践平台,学生有大量到实训室进行实践的机会,并有专门的办公自动化机房让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练习,同时拥有专门的档案室、办公实训室作为实践场所。本专业的学生经常出席各种重要会议,从事礼宾服务、会议布置及管理、现场速记及速录等实践操作。
另外本专业在校内拥有专门的化妆实训室,化妆实训室内有专门的化妆设备及精心设计的化妆镜等供学生们进行专业化妆形象设计的演练;为了拓展本专业的就业面,我系酒店客房实训室可供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餐饮、饭店、客房服务的演习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宽度;专门的形体房,是本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进行礼仪培训的专门实训室,在这里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外在气质优雅的涉外秘书人员;茶艺实训室专门为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而设,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形成由内而外的气质美。语音室、电子计算机机房、红外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更是本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学习必备的实训操作舞台,在加上我系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实践课”构成了完善而又多样的校内实习实践平台。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未到毕业时,便有用人单位到系内提前预定学生。
五、教学成绩
学生毕业前需要考取英语类、计算机类、普通话、职业资格四类证书。
英语类证书包括全国应用英语A级、全国四六级、PETS几种,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计算机类证书包括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VF、NIT等;普通话需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职业资格证的类别比较多,本专业学生可考取秘书及涉外秘书资格证、公关员、营销师、茶艺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教师资格证等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加无尽的砝码。
计算机类考试最终学生能够达到100%的通过率;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的占该专业总人数的93.5%,一级甲等水平的占专业总人数的6.5%;英语类证书的通过率可以达到100%;职业资格类证书通过率最终可以达到100%,其中茶艺师的通过率为100%,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100%,涉外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99.6%。
在自学考试中,我系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我系07级刘艳辉同学在毕业之前已考完了自考英语专业的笔试课程,只剩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两门课程;08级刘海真同学也在毕业之前考过了自考英语十门课程,只剩下一门笔试课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