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02:28: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政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1内容的形式化使高校思政工作脱离现实
在高校中,思政建设的工作主要分为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课堂外的学生党团组织活动两个方面。在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对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了解不多,倾向于单方面灌输政治理论思想,在上课的过程中讲述教学内容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在课堂外的学生党团组织活动方面,部分高校的学生活动开展形式化较严重,一些系部和班级党团活动的开展仅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真正从活动中受益的较少。
1.2机械的教育方式导致了思政教育实效的弱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大学的政治理论学习都存在着教育方式上的陈旧和落后,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而未能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也违背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中学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背和记,对这些理论的内化做得不够甚至完全没有,忽视了教育对象精神层面的需要,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想水平脱节较严重,也不符合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1.3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导致思政教育知行脱节
当前高校的思政工作缺乏一个明晰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匹配。说到底目前大学生思政高低与否的评价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作为一门非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目前不少高校还只是以最终的考试论结果来衡定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显然这是不太科学的一个考核方式,这样的评价体系也是学生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1.4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思政教育面临考验
当前我国整体社会环境良好,然而在道德层面,由于一些个案的影响导致了民众对社会道德普遍不看好,如“扶老人”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冲击着我国社会道德的底线,这些个案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复杂也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考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大学生了解社会和世界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对于高校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网络的善与恶,如何形成正确的三观是高校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2.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作为处在高校思政教育前沿阵地的思政教师来说,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在思想方面一定要切实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观念。在方法上要灵活多变,不能拘泥于一味的讲解和灌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该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学分,而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好地做人做事而开设。另外,在相关活动的召开上应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人群,尽量避免活动形式化和官僚化。
2.2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
教育说到底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更多的时候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扶来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从目前来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仍有不少家庭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孩子在学校的话,学校就有义务全方位教育和管理好他们的孩子,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观念形成也有重大的作用,个别家长甚至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向自己的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钱是万能的”等不正观念。另一方面,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所看到的种种现象也对他们的价值观起到了强烈的冲击,所谓的残酷社会现实也反衬出社会在对学生的后续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负责任。所以,在建立这一体系这方面,作为学校这方面来说,有责任也有义务结合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实习单位来共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工作。
2.3构建科学的思政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思政目标、思政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也使广大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大学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正确分辨善恶,区别美丑。与此同时,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作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被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2.4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的路径方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传递正能量
一是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做好各项治黄业务工作的同时,都必须宣传贯彻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必须把各项业务工作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进行宣传说明,以便于统一思想和行动,齐心协力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工作开展,保证治黄工作康健有序和谐发展。
二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政工干部队伍,既包括专兼职的政工干部,也包括其他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工队伍结构已发生了变化,职工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人员年轻化,工作激情有了,但工作经验不足;思想比较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了,但自我约束力较差;知识层次高了,但理想信念、集体荣誉感不强等。为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强化质量、安全教育,要进行为单位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教育。主动性就是要善于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和规律,能动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正确的位置上,紧紧围绕单位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冶工作,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脱节的现象,掌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要健全完善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以科学高效为核心的勤政制度,在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形成规范化管理体系,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具体方式规范化、制度化,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机制。
四是要紧密结合单位职工思想实际,贴近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职工的思想动态,根据职工的思想动态,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对本单位职工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疑点问题,不能回避,更不能做强词夺理的解释,而应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疏导。否则,对职工关心的问题不讲,或不实事求是地讲,而对单位职工不感兴趣的大话、空话,则大讲特讲,只能引起单位职工的反感,决不会有真正积极的效果。
五是要大力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通过建设道德讲堂进一步树立思想政治工作者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理念,牢固确立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正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通过“机关道德讲堂”的引导,使遵守社会公德、践行家庭美德和修养个人品德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使“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追求,树立治黄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36
1前言
思想政治作风工作关系着目前社会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医院作为我国目前社会居民寻求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我国道德的建设、社会和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我国医院政工思想政治作风的建设工作。有助于改善医疗行业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我国民众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水平。
2目前医院政工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
2.1工作模式比较单一,且现代化程度低
目前工作模式的单一化是医院政工队伍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很多的医院政工部门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然无法满足于目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要保持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的问题,没有有效的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信息的快捷性,因而影响到了医院政工具体工作的开展。例如有关思政建设内容的网站,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内容,因而没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医院政工队伍与工作内容的宣传。
2.2政工队伍的价值观念不正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接受到更多的思想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价值观与思想的改变。因而导致了医院的基层工作人员出现了对工作热情不高、抱怨与怠惰等现象,从而对医院政工队伍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恶劣的影响。
2.3对工作缺乏正确的定位与职能发挥
由于医院政工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出现怠惰、应付工作的情况,对于自己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往往对于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并且还缺乏一定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总是具有明哲保身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院政工队伍的凝聚力,制约着医院政工部门工作的开展。
2.4基层的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医院政工相关工作人员的需求量急增,而导致了很多基层的人员在入职时,并没有完成相关业务与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影响到基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思想政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了这些基层工作人员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工作所提出的这种要求,除此之外,医院还缺乏对政工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系统化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因而与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团队能力相脱节,无法满足于时展过程中对医院政工部门工作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影响到其思政作风的建设。
3加强医院政工思想作风建筑的有效措施
3.1医院政工干部深入基层
3.1.1深入的了解基层的思想与心理状况
首先医院政工干部要深入的了解基层的思想,医院的政工部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针对医院内工作态度有问题或者是思想道德有问题的职工进行教育与纠正,因此,根据工作内容的需求,需要医院政工干部深入到整个医院的基层了解职工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需要教育的职工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交流,从而有助于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工作。医院政工干部深入到患者中,并根据他们对医疗过程中所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的分析与改进,从而让医院对患者的服务更加满意。
3.1.2积极听取职工的意见
由医院政工部门工作内容的性质,决定了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听取采纳医院多方面的意见。由于医院每天的工作强度都非常的大,而且在时间与工作量的安排上也非常的紧凑,几乎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医院政工部门的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且医院这种特殊的场合也不适合于谈话,因此,这就需要基层的科室员工能够积极的提出,在t院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意见,不仅能够节省医院政工部门工作的时间,而且也不会占用基层的科室工作人员太多的时间,有助于达到很好的工作效果。除此之外,医院政工部门还要多组织活动,由于医院政工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平衡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关系,通过医院政工部门,通过让医院的患者得到非常满意的治疗、基层的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踏实的工作。针对医院日常工作过程中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要向上级的部门进行积极的反映,同时经常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让基层的工作人员勇于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意见。并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而医院政工部门则要听取基层工作人员的不同建议,并采取其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的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行效果。
3.2对持严格的作风处理原则
即坚持快、准、狠的作风处理原则,同时也是医院政工部门作风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只有坚持这种作风的处理原则,方能够有效的处理好医院内部的作风问题,并彻底的解决因问题而引起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医院政工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作为治理医院作风的人员,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起公正的政工人员形象,从而促进医院政工部门相关工作的执行。
3.3创建求真务实的作风
3.3.1用人机制
医院政工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完善医院的用人机制时,需要把医院职工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医院的目标相结合。例如在进行选拔与使用机制时,对于医院中岗位的设置与分配,要有效的与聘用机制相结合起来,并且与用人的机制相融合,根据这个医疗行业中人才的进出,建立起符合医院自身特点的用人机制,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分配机制,从而有助于建立起优化人才的结构。
3.3.2教育机制
即对医院的全体职工的思想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规范与教学。并通过建立起科学家化的管理组织与职工管理、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对基层职工思想方面的分析与调查,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过程中的态度与思想表现,根据医院的调动对基层的员工工作环境进行调整,并对他们所存在的心理变化与工作难处进行及时的了解,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树立良好的医疗风气。
3.3.3良好的工作环境
医院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指对医院员工的调动、工作的分配以及后勤的社会化等相关的问题,以及各个不同部门之间所存在的利益冲突,为医院职工所造成的思想压力与矛盾等,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医院政工部门要有效的协调好职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让整个的医疗环境更加的健康与和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4结语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社会的背景下,传统的党建措施已然无法满足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医院的党建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加强医院政工的思政作风工作,有助于推动医院的思想改革。
参考文献
大会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卫同志主讲,全体教职工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
会上,杨校长对这次思政课的全部内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剖析。要求全体教师以“立德树人、敬业爱生”为核心,以“教书育人、规范从教”为重点,以“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正教风、强素质、提师能”为抓手,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四有好老师,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强有力保障。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4-02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活动。与新媒体红人“微博”相比,由于不再受140个字的篇幅限制,且可以实现群发、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等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已逐渐成为微博的深度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如火如荼的新媒体浪潮中,高校思政教育要打破“走过场”局面,引起学生兴趣,实现与学生的多维互动,必须“贴地气”,主动使用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建设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不失是一种有效地“打入学生内部”的方法。
一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依然使用传统模式,即以思政课教学为主,以学生工作部、学校团委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部、宣传部的党校教育为辅。在思政课教学中,由于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形成了“满堂灌”的被动教育模式,师生间沟通甚少,学生的“不以为然”和“抵触性”甚大。尤其是个性鲜明的体育专业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又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教师往往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纪律。加上学生对自身理论水平信心不足,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发表观点,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近几年,新媒体已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体专)为例,2004年创办思政网。2008年学校对网页进行改版,除开设了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子页面,还开设了校园文化和各时段党建专栏。2011年,思政网更名改版为健行网。同年,开设了学校、校团委、校学生会等多个微博账号。2015年,又开设了学校微信号和广西体专青年圈、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等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尽管如此,由于学校、职能部门和思政部重视和投入略为不足,需要提升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二 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缺失
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新媒介的产生就是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自微信诞生起,就逐渐力压微博,迅速占领大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备品”。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一个热门项目,以其丰富性和便捷性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而这种知识传递的即时性和碎片性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占领微信公众平台来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还是以广西体专为例,2015年,该校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旨,建设了广西体专青年圈和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2个微信公众平台。然而经笔者关注和查阅,两个平台关注度都不高,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自创办以来有近400个关注,而广西体专青年圈从创办后频频“掉粉”,截至2015年度12月30日,关注人数不过百人。
1 实用性差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上应该注意与校园文化、校园安稳、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反观广西体专青年圈,2015年首期4篇均为转载,虽然内容主要围绕总理提出的“创新、创业”,但仅与大三的毕业生关系紧密,无法吸引大一、大二的学生。最后导致整个平台没有体现广泛性和服务性而失去关注。
2 吸引力低
这里所指的吸引力,包括内容的吸引力、手段的吸引力和语言的吸引力等。以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微信公众平台为例,2015年12月的3期,内容除了思政教育还选放了街舞、动漫、足球,标题语言上也运用了如“学生证又多一项新功能,你造吗?”、“什么是感,什么是恩?”等网络用语,符合大学生的“胃口”。但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未能保持统一水准,说白了,还是缺少足够专业的“网络”,也未使用视频、动画等高吸引度手段。
3 互动性少
微信广受欢迎与其高度互动性是密切相关的。人们不但想第一时间知晓“圈子”里的新闻,而且也希望予以评述和表达,甚至参与。即:互动越强,越有;交流越多,越无法离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要想获得活力和影响力,必须在互动性上下功夫。但很多高校都没能做好,进而无法通过平台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
三 关于高校思政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思考
2015年9月,清华大学“原理”在线课程引起了关注,其使用轻快的音乐、“萌哒哒”的动画和好玩的网络用语打造的预告片一下子吸引了一批粉丝。虽然该课程并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但是对我们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 唱好思政课主旋律
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首先应与思政课紧密联系起来。清华大学“原理”慕课在“学堂在线”开课起,校内就有1000名大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得这门课的必修学分,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课程的潜质。
当然,将思政课“微信化”,就需要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浓缩与碎片,精心设置更富有启发性的课程组织形式,搭配视频、动画、PPT、字幕和教学拓展资源。同时,还要设计更多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讨论环节,如推送学习建议书单,促使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进而开拓视野;又如定期确定讨论主题,学生可以自行将想法和心得发到后台,避免了上课不自信、不敢发言的尴尬等。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思政课,任意时空都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且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都能满足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和选择更自由。
2 符合年轻化
被分享是提高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度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应该考虑:“我们的文章会不会让学生觉得有趣、实用、有价值?会不会去分享?”
根据笔者研究,官方用语、心灵鸡汤、纯理论文字、新闻转载等这些无任何感官素材的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具有娱乐性、草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学习攻略、生活趣事、经验分享、学生原创等。同时,要有吸引眼球的标题,避免主观拔高文章的思想内涵,更贴近学生的心声。在形式上,要使用符合大学生习惯的网络语言对原文章进行简化和提炼,控制篇幅;广泛运用图片、动画、漫画、音频、短视频、微课等,使其与文字交互,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目前数据可视化技术也越来越受欢迎,将文字变成信息图表,搭配动漫与特殊符号,不但系统完整,也独特简明。此外,MAKA图文编辑创作软件也是突破传统图文格式好手段。因此,精心优化内容与形式,使内容体现年轻化十分重要。
3 增加互动环节
研究显示,在信息传播中增加激励因素是促进受众关注的有效途径。因此,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要重视推出线上线下交互式活动产品,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和参与,提高传播效果。
如运用到思政课中,可以推出签到功能。学生到教室后可向后台回复相应数字,不但可以签到还可以看有多少人签到,自己排在第几。同时还可以推出评论功能,将课程案例图文或社会热点问题视频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反馈评论,并有一定的分数累加。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推出学校领导、名师、校友或优秀学生的感悟视频,每期不超过30秒,或推出我为学校建言献策等。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如开通投票功能,对校园不文明行为投票,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学生干部投票,对各项学生比赛作品进行投票,为征集各项核心价值主题活动投票等。还可以开通报名功能,如报名志愿服务、学生活动等。此外,也可以适度开设一些抢票、积攒、送祝福、限量小礼品等活动,激发学生热心参与。当然,所有互动,微信公众平台负责教师都要认真查阅和回复,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使学生获得存在感和参与感。
总之,在新媒体不断影响的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定要紧扣新时代要求和“90后”学生要求,主动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多维度和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思政教师也要强化网络思维,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育人方法和手段,真正实现启迪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精神成长。目前,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还是一种新尝试。对于体育大专院校,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向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也要区别出体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同时留心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性,进而不断地深入学生当中,获得学生认可,同时也积极地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勐,徐娟.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王英红.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
[3]李楠,高嘉敏,马丽娟.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5(03).
PLC是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控制设备,加快培养掌握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与实际工程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源于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1]。因此,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PLC控制编程与实践”课程为例,分析传统教学现状,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施。
1传统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学情差异大,难以实施有针对性教学
本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升大专和五年专的学生、以及小部分高中生源[2]。生源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学情差异较大: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计算分析能力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偏弱;五年专和中专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较为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路组装调试,但电路自主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统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答疑解惑,学生结合自身学情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控制学习进度的需求。
1.2学生思维过程未得到有效训练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个环节,教师讲授任务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缺乏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工作流程意识、制定工作计划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能掌握PLC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硬件电路设计能力较弱、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整体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困惑较多、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现象。
1.3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单一
传统考核评价由教师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单一。虽然有设定明确的考核标准,但分数评定主要依靠教师课堂巡视检查小组的操作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给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学生只能了解到得分分数,未能获取到具体的得分构成,未能对学生行为改进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且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中操作行为规范、课后任务拓展情况难以实施有效评价,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2教学总体设计
2.1坚持“课程思政、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理念
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PLC工程师岗位实际需求、融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与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标准,构建以PLC工程师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2对接就业岗位,重构教学内容
基于PLC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内容、标准与工作过程,归纳PLC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的内容与要求,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智能化电工实训平台、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包含四大项目:PLC应用体验、智能路灯系统设计、智能小车送料系统设计、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每个项目又根据实现的功能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性的子任务。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制定工作计划、加强交流沟通,有效提升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内涵、拓展评价维度;采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1)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学情差异大的难题。选择真实的企业工作案例、在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借助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结合自身学情有针对性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自主控制学习、任务实施进度。2)信息技术助力“三阶段、五环节”落地实施。云班课平台在线学习资源、知识测试、在线交流互动等功能,将教学过程从课中进行延伸,使得“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落地实施。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记录“探、导、践、评、升”五个层层递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操作行为规范与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PLC工程师工作过程中进行方案选型、硬件接线、程序设计与系统联调,实现任务目标,思维与技能得到有效训练。3)全过程多元“四维度”评价体系,拓展评价维度。结合“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竞赛规程和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科学设计四维度评价体系,从“自主学习参与度、任务实施规范度、系统功能完成度、职业能力提升度”四个维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通过云班课平台的知识测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的操作任务,形成自主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对操作规范行为进行监督记录,形成任务实施规范度的评价。在成果分享、成果展示中借助云班课平台实现师生共评、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形成多元主体的系统功能完成度的评价。通过课后拓展任务和课前课中结果评价的比较,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形成职业能力提升度的评价。
3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环节分为“探、导、践、评、升”五环节。1)探:课前自主学习,在线操作体验。在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在线互动平台,使得“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成为可能。学生在云班课平台上完成任务相关的知识点学习和测试,进行问题研讨,老师参与解答。各小组根据学习情况,通过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课前竞赛任务,体验PLC工程师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对操作规范行为进行监督记录,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2)导:工作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目标。通过在线视频资源让学生直观观察PLC系统工作过程,实现工作情境导入,并与学生一起分析PLC系统功能要求,明确任务目标、工作流程。3)践:小组分工、虚拟仿真与实物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参与小组讨论并给予指导。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PLC硬件接线、程序设计、编译与仿真运行,验证计划可行性,及时调整计划;在线平台实时反馈学生操作情况,针对不规范行为自动扣分并给出正确操作提示,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仿真验证后,接着小组在智能化电工实训平台进行操作实践。小组记录并讨论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评:小组展示、检查评价。小组展示PLC控制系统的实现成果,在成果分享中提升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分享,既有助于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又能促进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5)升:课后拓展,提升职业能力。拓展任务与职业技能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的竞赛内容、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内容有效结合,教师在云班课平台拓展任务,学生根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拓展任务,以赛促学、以证促学,提升实践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学习效果
4.1全面提升学生能力,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的在线资源、在线交互式仿真平台营造仿真情境下的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探、导、践、评、升”梯度教学、“自主学习参与度、任务实施规范度、系统功能完成度、职业能力提升度”四维度促进学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硬件接线、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增强职业认同感,达成课程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硬件接线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劳动精神、在程序设计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任务实施中培养安全操作意识,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技能,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5结论
本课程对接就业岗位,进行教学内容重构,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达成课程育人目标。后续将持续完善课程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势,提升教学质量[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真实工作场景下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苗秋华,管志光,闫勇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1(16):151-152,154.
[2]彭胜敏.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高职电子CAD教学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5):22-25.
[3]赵志群,黄方慧.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73-79.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各高校都有了较大发展,教育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便利。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思政教师并不具备较好的师德,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都不强,而且自身价值观和思想都存在一定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政学习出现了较大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准确分析各高校实际,加强思政教师师德长效机制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水平。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意义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师德存在缺陷,无疑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造成重大影响。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思想行为在思政教育中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责任心,与学生之间能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让学生陶冶情操,自觉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以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基于思政教育特性,教师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让学生朝着社会人才的需求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保障思政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师德在思政教育中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更好承担思政教育的责任,帮助学生有效接受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并非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也并非只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基于思政自身特性,教师必须将思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进行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自主遵循科学理论,严格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完善道德体系,并养成良好习惯,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以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极易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的师德则显得分外重要,因此,只有加强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规范教师行为,让其树立良好的爱岗敬业意识,能够明确自身的教学责任,才能从心灵深处对学生进行感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形成尊师敬亲的良好意识,并能严格规范自身的语言行为,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由于社会环境中各种文化思想不断交织,而相应的制约机制又不健全,很多教师的师德逐渐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理论所替代,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制定长期的构建方案,从根本上对教师进行引导,让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提高教师的师德,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思政知识。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事业进步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所以面对师德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情况,加快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现状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思政教师的师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虽然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许多思政教师的师德情况难以较好适应时展的需求,也不能有效满足学生思政学习的需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类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并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很多教师自身抵制力不强,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较大,进而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意识,价值观也出现较大偏差。当师德不高的教师教授学生思政课时,由于他们的爱岗敬业意识不强,教学责任心差,所以往往在对待学生方面缺乏一定的人道主义意识,致使学生的思政学习遇到了较大困难。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很多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没有较好的认知度,对思政教育目标没有明确,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随意性,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循规蹈矩的进行讲解,没有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贴合,也不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从思政教学中学以致用,也无法较好受到课程内容的感染,致使学生的不良文化抵制力依然没有完全形成,而多种文化思想的侵蚀都有较大的危害性,致使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的发展形势脱轨。在某些个别情况中,有些教师甚至打骂学生,严重侮辱学生人格,致使学生的心理情况出现了较大问题,并产生多种负面情绪,最终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不利。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如果教师缺乏职业理想,没有上进心,将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学生思政内容的学习。在实际情况中,随着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不断入侵,很多教师的职业理想逐渐弱化,职业道德逐渐丢失,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都追崇个人利益,注重个人荣辱,忽视了教学工作中的无私奉献以及教书育人的自身职责,对思政教学的认知度不足,仅作谋生之用。职业理想是教师能够长期坚守教学阵地的重要基础及动力,只有在职业理想的驱使下,教师才能积极向上、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自身的教育职责,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在功利主义等思想的鼓动下,教师的职业理想逐渐被埋没,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严重脱轨,致使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缺乏,爱岗敬业意识不足,对自身业务工作没有较好的钻研意识,职业规划及自身发展缺乏一定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内容都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并不能对学生产生较好的感染效果,致使思政教学质量较差。基于思政课自身特性,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经验有着较高要求,如果教师职业素养不足,将难以较好保障思政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思政教学者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形势及现实道德情况不够了解,而且有些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进入思政教学岗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素养都存在缺陷,对学生的思政水平没有较好了解,而且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且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偏差,致使学生所学内容在社会实际中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最终出现多种问题。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方法
(一)优化师德评价方法
在对高校师德长效机制进行构建时,对师德评价方法进行构建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在对师德评价方法进行优化时,高校必须对思政教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评价标准,确保评价合理性、公正性,通过师德评价促进自身责任意识的觉醒,从而更好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在评价方法方面,高校可以选择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操作,包括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等。在学生评价方面,高校可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投票方式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投票;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演讲等活动,从客观角度对教师进行感染,促进教师的教学规范。在自我评价方面,教师可依据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反思,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能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在社会评价方面,可通过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在学校评价方面,学校需对各种评价机制进行完善,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从而更好实现对教师师德的有效评价,促使其进行自我完善。
(二)完善师德激励机制
师德激励机制是师德长效机制顺利构建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思政教师完善自我的关键途径,因此,完善师德激励机制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评选优秀教师、先进个人标兵,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高校可以设置师德奖励基金,当教师的师德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时,即可获取奖金;高校需对各师德制度的实操环节进行优化,将师德情况纳入思政教师的评选标准中,并加强考核;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道德模范的学习活动,激励教师提高自我素养,从而更好提升教师师德水平。
(三)健全师德监督体系
由于教师的思想行为极易受到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健全师德监督体系,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对教师进行监督,通过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等形式提高教师师德透明度,约束教师的师德行为,促进教师严格自律。在良好的监督环境下,高校需对教师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其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及爱岗敬业精神,从而有效提高思政教师师德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进步,但是师德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很多教师往往缺乏一定的爱岗敬业意识,对自身职业没有较好的认知,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名利和地位,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致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存在较大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必须加强与各校之间的联系,加快师德长效机制的构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参考文献:
就目前高校教育理念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来看,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体系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因此,我国在进行高效思政教育理念的发展当中,已经开始了很多探索,关于建设更加合理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通过对思政教育理念框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帮助。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无疑是重中之重,关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该从当前高校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出发,从思政教育、教育工作体制等关键点来分析,发现了多达数万条文献,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集中在当前时念的革新当中,主要通过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例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就可以研究出更加全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发展更为广阔的教育模式。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得到更加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体系框架。将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改变以往饱受争议的教育模式,并进行深入探索,得到更加具有建设性的理论。
从以往的教育理念体系发展来看,从当前教育工作的领域发展和具有多样化个性的理念体系,都能够在教育理论朝着多种形式发展的今天站稳脚跟。某学者曾经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章中指出,将思政教育和我国高校高等建设理念融为一体,就能够摆脱以往知识和行为体系不搭调的场景,从高校教育的根本出发,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应用和针对性关系来看,对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以往陈旧的理念的教育体制来看,无疑是当前高校发展,并给我国投入更多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做出贡献。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就必须要落实党和中央的要求,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教育理念的长久发展。
从以上经验不难发现,高校思政工作主要通过对相关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着重于高校政治理念工作的培养,迎合国家发展的战略体系,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时代相结合,对以后建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长期发展无疑具有促进作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结合传统教育理念共同发展,进行一次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理念体系改革。进行有实际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有创造性的措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久安排和建设理念探究
从以上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以教育工作者的团队为基础,改革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系,结合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工作严格要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发展。
1.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队伍构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从根本上来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能够有一个具有丰富教学理念的团队,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解答疑问,传播更加深入的教学思想,给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提供动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2.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研究的方式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长期建设的铺垫
简单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面向广大的具有丰富自主意识和进行思维变革阶段的青少年,主要目的为给大学生培养更为广大的人生观,全面的思维方式,优秀的价值理念体系,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析,来完善思政教育理念体系,进行更加广阔的思维模式探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准确把握,尤其是关于思政教育理念的看法,更应该注重,所以才能够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最终完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建设性的人才。
3.创建思政教育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
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主要是对考核制度进行探究,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是衡量高校能否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很多教育工作机构都通过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对工作制度进行评定,分析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对思政教育工作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良好的思政教育绩效考核制度,是当前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而建立良好的思政教育绩效考核制度,应该始终按照客观、平等、公平、公正的评判标准来进行考量,用以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准确完善,并且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创新的思政教育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
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是当前涵盖多学科的思政教育体系工作发展的核心所在,应该受到高校教育发展工作的大力支持。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我们大多也能够看出,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在进行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并且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例如,某些高校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结合,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大学生在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看法以及追求,并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整合,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帮助,促进大学生思政情况平稳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当中,首先要有一支强力的教学队伍,然后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监管,以创新的理念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国家推动的新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模式,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下,加强对教育理念的分析,建立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工作框架,给实际思政教育工作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孙波.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培训,2016,18:230.
[2]张婷.通识教育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之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2:99-103.
[3]郭宏岩.构建校本思政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2:127-128.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十分有必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从小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面对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思政建设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心理学课程教育目标和思政任务目标相统一。心理学课程关注于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旨在教会学生管理情绪,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相统一,同样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心理学课程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不仅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强调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误区,正确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最后,心理学课程具备隐性课程功能。相较于心理学课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体系化,其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多属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态度较为消极。而心理学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其并没有精确的系统化内容,充分体现了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可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1]。
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
2.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在于以心理课程内容为依据,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防止过于生硬地嫁接而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消极对待心理课程学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意识,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形成独立个性,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2]。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要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主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来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二是要遵循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在实施小学心理课程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从正面予以学生积极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获得更多的正能量[3];三是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融入其中,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本质,不仅仅着眼于课程内容或是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而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体现,简而言之指的是在实际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并予以其更多的信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彼此之间通过和谐的沟通交流、分享互动,来形成健康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成长[4]。在实施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出示范,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也来介绍自己,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学生互相熟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或是提出一个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或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2开展主题体验式教育
从构建主义理论知识来说,其认为所谓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理解的过程。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过程中,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予以学生更多的鼓舞和激励。可实施主题体验式教育活动,围绕某一中心,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题。比如说,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与失去”为主题来进行探讨,让学生学会面对困境,并从中发现真善美[5]。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拿出学生最喜欢的物品,然后学生通过参与比赛的方式来获取奖品,获胜者可得到此物品,其他学生则无法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并且在失败后保持积极雷管的态度,并去体会比赛过程中的收获,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又如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或是分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通过这种合作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对方、尊重伙伴、包容朋友。
3.3重视本土文化导入
在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这是因为当前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类文化思潮涌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本土化教育。例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些,但同样需要引导其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基于这种情况则可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统一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通过运动、唱歌、调节呼吸等方式来进行放松。
3.4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作用,其需要贯彻落实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纲要,明确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有效融合心理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水平,完成思政建设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全面了解心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全方位、全面化、全过程地开展育人工作。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思政建设认知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心理课程思政目标;第二,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于心理教师来说,其不仅仅是为学生解答疑惑,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作为心理教师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扎实的心理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升华心理课程,满足思政建设要求;三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培训。指的是心理教师应当坚定政治立场,以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融入于小学心理课程教育中,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挖掘更多的思政因素,开创全新的协同式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Main Teaching Activ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XU Zhe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error of body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the teaching of "lazy" behavior, the "simplified" of teaching subject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weak"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eachers, the passive involvement for students on teaching methods. We should emancipate the mi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main location and functions, ideological teaching behavior,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the ability to structure the teaching to innovative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in initiative construction
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和班杜拉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尚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实效的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问题,理应引起我们重视。
1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重要性认识
(1)是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更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生命线”。因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将会产生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它提高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并对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科建设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
(2)是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反正。教育者不顾或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以及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和吸引学生从思维到行为都全身心参与和介入教学过程。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容器,教师只管讲自己的,不管学生听不听,能不能接受,学生只是为了学分才被迫选修,这样的思政课不可能有好效果。
(3)是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反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限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导致“教师中心论”,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是在进行“独角戏”表演,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囫囵吞枣,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现象。
2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存在问题
(1)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的错误。“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相互沟通、积极配合,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在实际中存在一些影响实效性的因素:一是一些高校领导对它缺乏应有重视,没有真正把思政课放在首位,真抓实做,在教师配备、课时安排、经费投入、设备购置、学术科研等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二是一些非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学校非政工职能部门的教师、职工不太关心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没有形成合力。
(2)教学中教师的“惰化”行为模式。主要是指教学行为及其过程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教学上“以不变应万变”,长期使用旧教案,不研究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动态性特征和个体意义上的差别性特征,以及时政形势和“思想环境”的变化发展。
(3)思政课教学主体知识结构上的“简单化”。主要是空间和时间层面的“简单化”。前者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缺乏深度,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由于学科发展的不足和教师对学科领域的研究不多、了解不深,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导致不少问题在教学中“讲不深”、“讲不透”。二是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教师对理工科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不了解,同时由于教师知识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折旧和损耗,知识结构又没能及时得到更新和完善,一味地“吃老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
(4)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结构的“薄弱”。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还延续着“经验型”的教学模式,遵循着“浅入浅出”观念,即从生活常识或一般经验开始,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证明,得出常识性结论。教学中引用很多事例但是论证少,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教化,重知识讲解而轻能力培养,教学缺乏应有深度。有些教师常用过多的事例和故事堆垒课堂,使逻辑推理变得软弱无力,甚至被淹没。这种讲课方式,虽也能把课堂气氛弄得热热闹闹,满足学生的“感性本能”,但是课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供思考的内容,学生没有多大收获。创新能力偏弱的教师首先表现为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由于缺乏科研支撑,教学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不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成果,教学不能融入自己感悟性成果,难以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亦不能很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5)教学方法功能上学生的被动介入。一是方法功能上不能实现学生介入,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不够。在教学中,常常发生学生隐性逃课问题(针对“显性逃课”),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或搞小动作。二是虽能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偏离“应然范围”。传授理论,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以科学思想武装头脑,道德升华,志存高远。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上自主选择权的滥用和“选择”合理性的缺失,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偏离教学对象需要。三是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是消极、被动的。首先是观念和思维消极、被动。有的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不明确,观念上是“要我学”不是“我要学”,其动机是应付考试,对接受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被动;其次是教学和学习参与上的消极、被动。四是实现学生积极介入,但介入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但调动的只是少数或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没能调动起来。调动的只是学生在某个时间和过程中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学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3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应在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在主体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全员的。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大型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将教育和学生部门管理以及班主任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必须在校内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合力。通过以上方式,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层次性、渗透性、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及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对解决学生思想政治上的问题和促进他们思想政治上成长,应予以主动关注、积极介入,尤其应当注重为人师表,用良好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在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切实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信念培育和养成的重要使命,重视知识及其体系的传授,轻视思政课的教化功能和自己所扮演的教化角色。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明确自己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
(2)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行为模式上解放思想。思政课不仅要能解决老问题、老情况,而且必须能够解决新问题、新情况,这是思政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思政教育获取吸引力、感染力的源头活水。所以,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克服惰性,要结合具体的、变化的情况和问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动态工程,经常要面对理论的不断创新和教材的适时修订等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行为模式上必须要解放思想,摒弃“惰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变化了的思想情况,依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抓住时代脉搏,注入新内容。
(3)应在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知识结构上解放思想。就是要克服教师知识结构的“简单化”问题。即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师“高学历”、“宽阅历”、“专家化”的成长路径。“高学历”这一点无需过多解释;所谓“专家化”,就是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理论家和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既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广博的学识,还要学风正派,品德高尚,热爱并精于本课程教学;“宽阅历”,就在于思政课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近现代史等多个学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道德修养法律和心理发展。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有广博知识,更要有较宽的社会阅历。思政课教师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关联思政教育的大学课程范围内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充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快自我成长历程,争取自己变成专家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思政课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必需具有较高素质,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应主动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寻学生认识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另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调控能力,调控好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总结,使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在思政课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知识、敏捷应变能力以及科学管理能力,才能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4)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能力结构上走向创新型教师。主要是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一是要走出“经验型”教师的围囿,走向创新型教师,走“深入浅出”的成长路径。“所谓‘深入浅出’,即是从复杂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或者有深刻理论寓意的典故开始,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或者运用典故、典型案例、比喻等方式,得出深刻的理论结论,并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不断增强解决思政课问题的创新能力。”二是结合新形势下的思政学科和思政课教改,加大科研和教研力度,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教学。有的教师觉得思政课既然是党和国家要求开设的,那么“照本宣科”就可以了,科研搞不搞不重要。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是搞好教学,但是如果不搞科研,顶多只是一个教书匠。其实,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学也不可能搞好。有人说,中学学知识、大学学理论、研究生学方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科学可以讨论,但是它从一个侧面说明知识和学习的层次性。思政课有的课程在中学时代学生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和接触。如《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里的思政理论课之一,中学也有一门相关的课程《政治常识》,其中一些内容学生肯定已学过,如果教师只是“炒冷饭”般把相关内容重复,学生必然兴味索然。实际上,大学已从中学“知其然”进到“知其所以然”阶段。
(5)应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效果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既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讲一些新话,多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学的效果。”根据文件精神,要在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功能上实现学生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首先,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对大学生的一些传统认识:他们不只是一群“无我”、“无心”、“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发展主体。其次,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要尽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所谓的“答案”塞进学生头脑;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顾学校、专业、学生的差别;注意避免单纯理论讲授而不联系实际或者只有故事情节而不作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孔子说:“有教无类”。思政课教学要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应恰当地结合学校、专业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选择、设计,运用专题式和案例式,演讲辩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加强双边活动,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感悟和提高,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实现学生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并始终坚持用学生“介入有效性”标准检验思政课教学的得失成败。
参考文献
[1].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66-02
一、 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员工,因此,文化建设更是一项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的活动,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好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企业文化建设一个坚实稳定的思想基础,可以增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共同的思想观,为企业的发展积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呈现。
(二)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意义就在于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理念的水平,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职业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搭建一个企业与企业职工不断进行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让企业更了解员工,也可以让员工更贴近企业。然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企业的理念和氛围,先进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经济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具有生产经营实力,更要具有文化软实力。企业凝聚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可以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增进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联系,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性变革
一个企业进步的关键在于不断与时俱进,迎合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创新性的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企业的创新性变革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成果提供保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创新性的理念,还可以为企业员工做通企业改革的思想工作,让企业创新性变革更加科学顺利地进行。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为企业进步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企业与企业员工共同进步的重要前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搭建一个优良的平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可以有助于企业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理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从而可以在企业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为企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过于形式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的构建需要在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有利于企业与企业职工共同进步的企业精神。当下,我国很多企业精神的凝结过于形式化,没有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多停留在一些口号式的标语,无法起到激励企业员工、促进企业进步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企业的形式主义作为,对企业精神的构建是一种反作用。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中应该立足本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特点,制定科学实用的发展计划。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缺乏创新性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照搬先前已经存在的发展方案,没有与时俱进,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完全复制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发展方案,脱离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甚至只是运用一些不符合时展需求的老旧的理论成果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更不利于企业的综合发展。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两极分化
国内存在一部分企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发展的平衡点,甚至存在严重的两极观念,有的企业过于注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存在错误的思想,认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为企业带来直接性的经济收益。还有一些企业忽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只需要注重提高生产水平,只有生产才能促进企业发展。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也不能为企业实力的提升注入活力和动力。
四、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需要制定统一的目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而服务。因此,两者都需要在目标上立足于企业的发展,不能偏离企业发展的原则,从不同的方面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过程中应该借助优秀文化的引导作用,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目标,坚持我党的文化方针,不断融入到企业文化的体系中去,并得以贯彻落实,真正地将理念深入到企业职工的观念中,形成一个有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体系。
(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保障,有利于企业各项文化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完善权威的法律制度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来说也是一种监督与制约,假如在两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违背原则的行为,可以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制止和处理,有助于不断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向,可以为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思政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专业是其发展的品牌,因此对专业课建设高度重视,而人文基础课则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思政课。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学生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思政课和将来找工作关系不大,这是形成思政课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相对接。而实质上二者本就一致,学生希望未来在社会中能发挥所能,有好的发展;而思政课是以育人为目的,求的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那么,二者的对接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根基,即就业。本文就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专业谋发展,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更新理念,正确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是坚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思政课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高职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真正结合起来。思政课如何能摆脱目前的不利因素,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形成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中来。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对思政工作全方位、立体式的主动占领。要与一切与学生培养相关的课程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要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增加思政研究厚度;要将思政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结合,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文教育大系统中;要将思政教育与企业、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等等。只有将思政课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才能提升其影响力,达到效果最优化。
“大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与相关课程、部门、团队、企业、社会相结合的主线就是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有效对接。无论结合的对象是谁,只有将思政课、专业、企业、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进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才能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本着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思政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就必须把握住这一关键点,立足专业,将高职职业性的典型特点在思政课中突显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建设之间融合度不深,甚至脱节。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自己教授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将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也就很正常了。
而事实上,思政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共同发展的基础,二者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体现出职业要求。思政课只有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在思政课中所需要的东西。思政课如何能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深入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群
既然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和灵魂,专业的设置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思政课教师对学校设置的各大专业群就要先有总体性的认识,再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进行具体对接。对学校主要专业群的了解可从三个层面:社会和行业、专业课教师和学生。
1.结合社会和行业深入了解。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针对行业、为服务社会而设置的,而社会和行业又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从宏观上了解本学校各大专业群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引入思政课相关内容中。
2.结合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教师无疑是对所教授专业最为了解的,对各大专业群深入了解的直接途径就是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学习。专业课教师会对各专业有具体的了解,将从微观上给思政课教师了解各个专业进行指导。
3.结合学生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相对浅显和具体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了解的只是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率高不高,将来会从事什么岗位,多注重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待遇,而忽略该职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程度后,才能有的放矢,结合社会或行业需求、专业课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结合模式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能体现出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的结合,但在实践效果上不尽如意,所以在有宏观架构的基础上要对具体的结合方式进行创新探讨与实践。目前思政课基本上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融入专业课建设,将会真正显示出思政课的生命力。
1.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教学互动制度化,共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作为基础课中的分支与专业建设间相对独立,教师间交流甚少,即使有交流,也未形成制度化。思政课侧重德育,专业课侧重技能,各展所长,但是,在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上却存在欠缺。现在的用人单位既看重学生“知识、技能”这样的硬实力,也越来越看重“沟通能力、性格”等软实力。如何让这一硬一软相得益彰,首先就要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互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形成制度化固定下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的互动都需制度化。其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共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内容可相互融入彼此的教学设计中。
2.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补充,进行模块教学,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再将每一模块的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对接,以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为选取、补充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安排实践教学模块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突出职业性。活动方案的设计以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尽可能地把服务、学习、教学结合起来。只有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能为他们适应企业、立足社会提供强劲动力。也只有学生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对专业课建设起到服务和支撑作用。
3.结合专业引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情景化。一般专业课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多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思政课的大力推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课堂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贴近企业生活。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常使用的,如果选择的案例是发生在企业中或与企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则会被吸引其中,产生共鸣。其次,教学课件中引入的图片、视频展示企业文化。现在一般学校的教学都会借助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能生动展示出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实训前能接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最后,实践教学组织的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以调研、讲座、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够以企业文化为主题,将企业生活的情景模拟再现,这样能够大大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总之,只有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相融合,立足专业谋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觉得思政课有用、实用、好用,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才能如春风化雨,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Z].2010-03-19.
[2]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