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20:01: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继续教育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教育界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本文所称的继续教育“主要指除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之外,针对成年人的各类教育服务”。[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30岁以上的人口中,在校率接近于零。同年,全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4.83岁,这意味着人生大部分时间的教育活动需要由继续教育来提供。[2]可见,继续教育应有的体量相当庞大。然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定位模糊,市场适应性差,特色不明,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等。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必然随之转型。教育界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以下简称“三种取向”)的轨迹发展,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那么,沿着上述轨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高校又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呢?
一、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向的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从创收型转向质量型
高校继续教育经历了学历补偿阶段,其时,招生规模大,主要复制或浓缩全日制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质量并未成为高校与学员的重要教学目标,经济效益则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今高校继续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更青睐重点、名牌高校,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就业、岗位关系密切,学员非常关注学习实效;作为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学员关心的是文化品位与文化享受,更需要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已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亟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从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在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中,应用型人才培训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学员也越来越需要培训岗位能力。在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中,高校组织学历继续教育显得轻车熟路,也应有良好的资源满足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要求;而职业取向凸显应用性,须与市场、岗位紧密结合,这是高校的短板。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小,只占整个培训市场的10%左右,[4]与学历继续教育差距较大,这说明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差。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关键是面向市场转向应用型。虽然理论学习很重要,但高校继续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学不能满足于“从教材到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用性。
(三)高校继续教育从单一封闭型转向灵活开放型
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的愿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种学习需求,要向全社会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彰显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方式、效果认定等灵活多样,将学员需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使学习方式与手段逐渐满足学员随时随处的学习要求,更加便利地接受继续教育。同时,需要具备强大的网络在线学习技术条件,还需要政府、社会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持。如此,高校继续教育必然改变单一、封闭的培训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都越来越关注“质量”、“应用”与“灵活开放”,连学历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只有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才能助推“三种取向”的继续教育有序递进,健康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
(一)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进一步促使高校
继续教育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期望还有明显差距,高校继续教育更是如此,且非一日之寒。其次,高校产学研结合与应用型转向正在推进,然而,继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再者,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计划经济色彩仍很浓厚,严重影响了办学的自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最后,高校没有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继续教育观念滞后。思想观念源于实践,更需见于实践。进一步提高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需要贯穿继续教育实践全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引导、践行,艰辛而漫长。
(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第一,师资队伍。高校继续教育师资一般来自于全日制专业,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继续教育被看做高校的创收渠道与附属领域,因此,高校的优质师资一般很少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另外,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更是如此,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转向的瓶颈。第二,课程内容。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总体上没有针对成人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缺乏成人特点和实效性,能力培训与技能训练不够。第三,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继续教育有时与全日制专业共同使用实践教学基地,但并不重视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极少根据继续教育特点与需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第四,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我国远程教育学专家丁兴富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指“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5]这里主要探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让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通过互联网能够便利、有效地学习。事实上,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内在学习需求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高校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够、管理不够严格等因素,进一步促使学员在高校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归结为获得文凭,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动因主要来自外界硬性要求或安排。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在“培训”、“成效”与“岗位业绩”之间形成稳定的相关性链接,也就是说,高校继续教育对学员的岗位工作的指导价值不明显。虽然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较大,但是,学员的学习氛围与动力不够。另外,广大社会民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与生俱来,学习的需求总是存在的,但社会民众的学习内在需要的方向、内容、强度等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这给高校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根除高校继续教育观念滞后的顽疾。第一,创新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本来就是创新,同时,创新又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第一动力。面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特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实体应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训基地,并从现实需要中获得创新发展的源泉。第二,协调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要稳步做好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努力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份额,协调好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发展关系。通过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开放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以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高校资源能否对社会开放?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对社会变化与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否与政府、企业、基础教育密切合作?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高校继续教育的开放程度与水平。开放发展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首先,职前教育由于时限较长等原因,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将重新思考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从而加快消解高校继续教育依附于职前培养的局面,使之更具独立性,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项目)培训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评价管理体系等。第四,共享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之与全社会共享。比如,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在校园的街道旁建立一个科学廊,运用声、光、电子等各种手段阐释一些科学现象,附近的市民可以随时前往参观,在两年内吸引了50万参观者。2010年10月,圣三一学院宣布将所有的学术著作及研究报告等上网并免费与民众共享。[6]可见,共享不只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一种境界。面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应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
(二)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我国不缺少一般的劳动力,缺少的是符合社会多层次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此,一方面社会缺乏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又难以培训社会适用的人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第一,树立“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重在培训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情境中从事岗位实践是培训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这就犹如要在水中学游泳,要在田里学插秧一样。根据“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区分学科专业,可在师资队伍、教育模式、实践内容、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重构高校继续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第二,构建“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高校为政府做强继续教育,同时,政府也要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中,政府要为高校与行业实体的联姻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这里,政府的支持不容忽视,如此,才能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行业实体形成合作机制。行业实体包括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原有单位,更包括精心选择的行业代表,而后者中的一部分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回归到职业情境中实施继续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高校继续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保障。第三,推进多重跟师制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岗位实践出人才。跟师的关键是在职业岗位与情境中学习,这种学习并不局限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情感与信念的形成,是一种全息性的学习。多重跟师不只包括继续教育的学员到实践教学基地拜师学习,还包括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骨干之间的互为跟师学习,其中,实习基地骨干需要到高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而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需要到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教师职业之外的职业能力。上述多重师徒关系构成了多重跟师制。多重跟师制需要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深度合作,其中,高校应建立聘用社会人才的机制,让社会岗位专才受用于高校继续教育。这种多重跟师局面不仅助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且促进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与双赢。
(三)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构造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等途径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并切实履行区域文化的引领责任。第一,凝练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高校既成的办学成果与特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但是继续教育不要抱住这些不放,市场需求才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不断增加新的积累,甚至以此更新高校既有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并直接反映、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当前,社会民众普遍对国学、养生、美容等比较有兴趣,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与学习内容连接着当地居民的血脉,深受人们喜爱。高校应调查、明晰地方居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结合高校优势,挖掘、建设区域学习资源。高校将区域学习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本土化”、“大众化”,做到雅俗共赏,让民众“喜欢学”。第二,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匹配的制度与氛围。在政府支持与社会配合下,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实施学分制与建设“学分制银行”,构建学分积累与互换的标准与机制,这既有利于当下的继续教育,也为学习型社会奠定制度基础。此外,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指导适用的学习方法,不断扩大学习活动参与面。通过学分制制度建设与学习氛围营造,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与成就感,让民众感到“值得学”。第三,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广大民众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不仅要让高校内部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资源整体化,而且要让高校与校外办学资源相互融通,从而使高校成为继续教育内外部资源整合、利用的平台与枢纽。此外,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走近民众,并与政府、社会一道,努力搭建学习平台,使之现代化、便利化,让民众“便于学”。既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高校继续教育成功转型的标准就是看能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促进其发展,其直接标志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这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旨归所在。
作者:丁晓东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张勇,赵刚.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兼谈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
[2]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7.
[3]编者按.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
2.合作办学,开放办学,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命运与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要积极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多渠道、开放式办学。我国的各类企业、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是我国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生力军。企业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更多情况下讲求办学的直接效益;高等院校办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系统深入、理论性较强,有利于各类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科研院所办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团体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发挥科技前沿与专家聚集的优势。开放式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借鉴一切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应对策
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要按照中国的国情,遵照我国的法律和法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以一种崭新的继续教育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教育,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教育事业能否深入持久地发展和壮大,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经济回报率,这是个综合指标,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尤其是继续教育更应该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因为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其受教育面,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通过继续教育使受教育者确实尝到接受教育的甜头,这样才能达到使社会各界都逐步重视继续教育的局面,滋生继续教育持久而旺盛发展的“生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应加重点抓好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各个教育环节围绕着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进行设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增新、补缺和拓宽为办学宗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的选聘上要根据课题内容和研修要求而定,教学形式上要结合所选课题性质和学员组成的专业、层次和结构类型等,采取自学、面授、函授及脱产等形式进行,并创造条件,借助现代化通讯设施举办开路和闭路继续教育电视教学。
2.完善教育法中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在法律的保护之中。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继续教育法,国家也没有制定更系统的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来进一步明确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就目前而言要严格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全国全面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结合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求,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自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相关政策,要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把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要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关键词:
改革;继续教育;发展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获得了诸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使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快速和谐地发展,是当今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中国教育梦,继续教育不可或缺。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应从办学模式、教学机制、教学特色、品牌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符合学校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
一、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新环境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需要跟进时代步伐,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继续教育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在经济、社会、环境、资本等方面领先,谁就会在竞争中抢得先机。高校应完善继续教育的发展机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促进全社会终身教育的普及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继续教育是创造人才红利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继续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深化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二、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机制都由扩大规模转变为提升教学质量,但各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只重视各专业的教学规划,忽视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对继续教育投入的人力、资金数量相对较少。从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看,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由于对继续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且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普通高校教育改革与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式大同小异。各高校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发展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出现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低且队伍不稳定的局面。高等学校要建立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构建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环境和服务体系,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使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继续教育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主题,全面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三、抓住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
继续教育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继续教育要为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服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国家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改革释放人力资源结构红利,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体制构建与完善是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需要利用现阶段的优势来对这两方面进行合理建设。高校继续教育相关部门应以科教兴国战略为宗旨,构建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完善体制使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继续教育的教学层次需要提高,接收范围需要扩大,高校应提升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使高等继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终身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高校继续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潮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符合的发展目标,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努力为各类人群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学习者、行业企业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理念,从而形成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继续教育体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当前,关于大数据的界定主要有三种,即分别从数据体量方面、复杂性方面、价值方面对大数据进行界定。在数据体量方面的界定最早由麦肯锡公司提出。2011年,麦肯锡公司发表了《大数据:创意、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领域》一文,文中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无法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数据集。然而,麦肯锡公司并没有明确说出所谓的“规模大”具体是多大,他们将“大”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数据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复杂性方面,从复杂性程度来对大数据进行界定是由罗伯特·福来提出的。2012年,罗伯特·福来指出,排列数量巨大的有用数据源使得有效查询变得异常困难,言外之意即是大数据的复杂性程度极高,因此,可以将复杂性视为大数据的第一属性,“大”在这里不仅仅是指数量大,还指其复杂性大。在价值方面,美国人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从价值角度对大数据进行界定。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的数据上能够完成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上是没有办法完成的,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及分析,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价值。
2.教育领域中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
在教育领域,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存在区别,分别体现在教育信息采集方法、采集过程、采集效果以及人才挖掘四个方面。
3.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深化发展的方向
①继续教育的科学决策需要依据大数据资源。在大数据环境下,继续教育决策信息的把握,不仅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还具有可利用性的特点,其中,及时性与全面性主要体现在数据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加广阔、丰富,能够自动追踪和留存教育学习行为,可利用性主要体现在大数据不会出现折旧和贬值,其可以不断的更新,不断的释放自身隐藏的价值。教育决策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整个继续教育进行检测和分析,寻找继续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1]。通过将教育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形式展现教育结果,使教育决策者进一步了解继续教育系统特征,评估继续教育发展进程,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做出更科学、更具有价值的决策。②继续教育的实践方式需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挖掘不同成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有用信息,可以进一步揭示成人学生的行为模式,帮助教育研究者重新审视继续教育的需求,采用高新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找到符合成人学生实际的教育课程、专业教师,指导继续教育的实践方向,进而实现个性化教育。③继续教育的评价思路需要根据大数据时代进行拓展。大数据通过以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为获取数据信息的载体,关注着每一位继续教育对象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微观表现,包括学生重复审题和修正答案的次数、学生实现停留在教师身上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频率等内容,大数据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实地反映出来,数据更为真实、自然。同时,大数据的数据储备与技术理念可以实现继续教育评价模式的多样化,评价对象不仅局限于学生,还涵盖了继续教育课程、教师、高校等方面。
二、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深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1.高新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升级为继续教育带来机遇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端人才的急切需求,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等因素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科研数据、网络数据和感知数据日渐丰富的今天,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比任何时期要快,传统的“一次学习”的思想已经被社会摒弃,“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更具有发展优势,可以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界与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大数据使“数据-教育”逐步走向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也动与转换的空间也在逐步扩大,而全球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产业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广大劳动者及各类专业人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造力,而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更要适应时展的潮流,把握大数据时代下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巨大需求。
2.大数据时代使继续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由于互联网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也因大数据时代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发表动态信息,便会有相应的功能提示“猜你喜欢”“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等方面的内容;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站浏览购物信息,便会有相应的功能提示“为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等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提示,是因为大数据能够及时、快捷的捕捉到人们在日常网络生活所感兴趣的信息,包括人们在网站上的动态信息、浏览过的网页、购买过或关注过的商品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数据集的方式被收集、汇总起来,再通过归类、分析,最后可以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推荐、个性化预测以及个性化建议。大数据的这一项功能也能够运用于继续教育中,例如,在教师完成课堂授课后,可以按照不同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专业技能水平等差异,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成人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兴趣点、关注强度及关注时段、与教师互动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动态的捕捉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成人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在成人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时,大数据能够充分发挥信息跟踪与信息预测功能,对成人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对不能完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重新学习或重复练习,对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巩固加深,并且将这些数据统一起来形成个人数据档案,可以让成人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方便其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还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3]。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大数据了解每一位成人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技能、职业岗位等内容,随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育,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3.大数据时代下教育资源的扩充为继续教育深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近几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成人自学考试以及电视大学等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蓬勃发展。一方面,我国各大高等教育学府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专任教师的数量、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教师的学历结构等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继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4]。伴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的继续教育演进,受教育者的专业选择变得丰富多样化,而我国人口结构改变也会使一些高等学校陷入生源危机,在现有的高校扩展形势下,扩充高校教育资源,可能会使得高校教育资源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高校教育增量会由继续教育的学生来填补,这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机遇。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得到很大的改善,远程网络教育、电视大学等继续教育形式的产生,使得线上教育得到普及,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了继续接受知识、接收技能教育的平台。远程网络教育、电视大学等教育平台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传统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群众接收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不再是学校课堂,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或媒体接收继续教育。
三、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继续教育的地位面临转变
世界各国纷纷看准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继续教育能给各国的教育竞争力带来的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常把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继续教育能对活跃在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分子及高技能人才产生巨大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把知识转变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且时间短、效率高、见效快[5]。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还处在效率低、见效慢的发展阶段,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爆炸的形势下,尽可能的缩小我国继续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2.继续教育的学习效率需要提高
在大数据时代下,知识信息的增长及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对如何提升继续教育的学习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数据信息总量的迅猛增长,在此情况下,知识信息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传统学校的一次性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科学技术对普通大众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与现代高新技术之间的互动在不断的增强,数据信息的发展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短”、“频”、“快”的特点,提升大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继续教育需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下,现代生活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对如何创新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及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下,科技水平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外语能力的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掌握逐渐成为大众的基本生活技能。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大众素质的提高,继续教育面临着更现实的问题,党的十提出了有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而继续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梦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实现“中国梦”人才的摇篮。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样需要以继续教育为依托。由此可见,优化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才有可能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中国教育梦想[6]。
四、继续教育适应大数据时代挑战的发展策略
1.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
国家需要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尽可能的收集、整合、分析数据信息,从我国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为立足点,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道路[7]。由于继续教育是一项非生活必须性的事业,因此需要具备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详尽的发展规划作为持续发展的条件,在制定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时,国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充分分析特定地区的教育发展潜力,结合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超前发展。
2.全面树立开放型的继续教育发展观念
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平台,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实用、更快捷、更有效的知识技能,才能吸引和调动更多的群众参与终身教育的积极性,让更多群众接收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研究者需要通过网络或移动网络平台,实时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动态,并且了解社会各界群众的真实需求,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优秀的继续教育办学经验,不断改革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在继续教育上的深度发展,最终让继续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发。
3.推动继续教育项目的特色化发展
由于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的对象不同,因此,继续教育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选取富有教学特色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专业优势,为成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继续教育规划。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必须将本校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从本校的已有学科和专业特色为出发点,在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教育师资的配备方面、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体现本校继续教育的特色,为高校打造一个继续教育项目特色化品牌[8]。
继续教育业已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并贯彻“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与框架布局,促进并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企业与职工继续教育。本文以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自身继续教育机构的主体作用及在岗位应用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教育和企业专才培养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以高校继续教育联合共建校企合作联盟为依托,就如何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继续教育新发展、新要求
(一)继续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家和地方继续教育政策与法规也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将通过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来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各类高校、科技协会、社会团体等也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制定相关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与创新举措,使我国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发展轨道。十以来,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和全面综合改革新举措,以“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继续教育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促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既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职责,更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需求
当前,继续教育向品牌化、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已成为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求特色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同时,大力开展以服务就业和人才升级等职业技能为主培训正逐步成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新亮点、新风景。高校与企业共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我国继续教育创新与经济转型提出的新要求与新趋势。大力发展应用技能培训、职业能力鉴定、高层管理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中应对综合立交桥式人才培养需求的新路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换代已经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重点课题和实践难题,也是实现人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重组、培训模式等必须与行业企业人才培训需求相一致,打造校企联合课程和培养体系。高校在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等方面,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二、构建两个“基地”,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渠道
(一)管理培训催生继续教育基地
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社会优质办学资源,打造“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盟体,建立人力资源持续开发机制,特别是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力强、容量大、市场广、渠道宽的行业企业联合成立“国家卓越管理培训生继续教育基地”。培养紧贴国家经济金融、社会服务、影视文化、电子商务等产业领域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签定《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意向书》,共建国家卓越管理培训生继续教育基地联盟。按照行业、企业委托培养管理岗位标准,以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制订课程模块。对符合企业委培要求的准、应届毕业生,社会转岗就业人员,经专业的人才测评和选拔程序通过后,参加继续教育的定向定制课程的培训和学习,培训结业,颁发核心职业技能培训合格结业证书,并由委托企业按《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意向书》约定录用受训学员。1.管理培训催生继续教育基地的目的与意义一是通过建设就业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高校准、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城市社区发展、行业特色建设能力,拓宽高校继续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多元化合作渠道,推进创新型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制与机制建设。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度与广度,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共担教育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通过提升和优化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效能,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机制。四是促进校企在行业用人标准、培养体系等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对话交流,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对接,提升高校与企业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保证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效果。五是探索继续教育促进城市发展的方式渠道,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开展区域产业调研与分析、产业人才结构诊断与规划,促进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多方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六是建立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化学习平台,推进课程、师资、人才、科研、资讯等教育与需求资源的共享交流,探索分享渠道和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和开发的效益。2.管理培训催生继续教育基地的运营与实施卓越管理培训生培养项目包括两大模块,即核心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①借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学员实行半封闭式集中管理。学员工作采用辅导员制,培养学员的日常规范和道德修养。组织学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技能、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竞争,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开设《国际礼仪》《演讲与口才》《有效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课程体系等应用型课程,培养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②由专业职业测评师对学员进行职业兴趣及相关能力的测评,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助学员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方向,开发潜能。③教练技术,塑造人格与职业化素质。技能培训主要包括:①职业资格鉴定,名师面授,赢在起跑线。②课程订制,学以至用。③企业家讲堂,学员与总裁零距离。④ERP沙盘实战模拟,让学员真枪实弹驰骋职场。
(二)与企业共建“企业大学模式”的继续教育基地
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按照综合立交桥式培训模式设立的网络化或现场教学的企业学习基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与行业、企业共建“企业学院”,通过企业文化、学习习惯培育,搭建企业应用管理、人才再造、升级增效的智力创新平台。1.基本特征一是从组织结构方面看,企业学院具有完整的学院结构,与社会性的普通学院一样,如:课程内容、课程对象、师资、教学方式、教学机制等模块。二是从架构理念方面看,主要通过以企业员工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来设计和运营,让员工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企业员工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思想,以此增强企业创新力和职工向心力。三是从教学模式方面看,主要以在线学习(E-Learning)方式为主导,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科技创新手段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四是从机构存在方式方面看,企业学院既可以是实物存在的,也可以是网络化的,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网络化也越来越多。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日益发展,企业学院向以虚拟化存在方式转化。五是从运作核心方面看,企业学院以科学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设计创新企业知识资源体系、重构知识管理体系;以企业自身的人才生产线创新企业人队伍建设。2.基本结构主要内容:一是包括通用课程、定制课程、自开发课程等;及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能参考或实用性的资料等,师资队伍包括高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培训师等内容资源;二是包括以采购、引入、存储、分类、更新、维护等为学习内容的管理机制、包括学习资源分配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角色权限管理、教务考务管理等管理资源;三是以IT技术为核心包括卫星、传感等技术资源。
三、践行三个“五位一体”工程,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
(一)“五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模式主要是坚持在实践中创新体制机制、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根本,以构建精细化的服务体系、拓宽优质资源为主渠道,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以提升继续教育办学质量为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以优化发展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为手段,进一步拓宽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搭建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社会力量继续教育联盟。借鉴国际继续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与基地建设新经验,搭建和设计资源建设体系与平台,建立优化的市场化资源建设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信息化新技术,按照学习者和学习需求组建全国或地方继续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联盟,探索并建立健全多元化资源开放与资源共享机制,以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需要。
(二)“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一是利用现代网络远程技术手段,以线上导学或线下面授相结合,“线上”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线下”以采集需求为导向,量身定制精品课程,送教上门。编织立体化培训网格,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通,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型的教育模式,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让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从“草根”到“将军”的梦想。二是通过对行业企业等进行诊断咨询服务,对行业背景及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培训产品,做到培训前的系统规划,培训中的无缝对接,培训后的跟进转化。三是对“骨干队伍”提供教练式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是人才的梯队建设与优质人力资源的储备,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培养定义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实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形式。高校与企业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要实现培训体系的立体覆盖。一是要保障根基,设计与基层班组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学历+职业双提升的继续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企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及从业者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渴望。二是针对管理者队伍的管理创新与胜任力、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培养体系。三是教练式管理培训体系和企业家修炼等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鲁昕.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人人成才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2014-01-06(1).
[2]徐朔.德国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3(2):61-6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在刚结束的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委员也强调指出,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发挥学校作用,加快发展网络与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有专家指出,继续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值此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继续教育战线的一分子,我认为,适用――建立适用学习对象的学习环境、建设适用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出台适用继续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才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一,对学习对象而言,采用适用的教育形式或者多种形式相互融合才能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通过自考、网络、函授或者夜大的方式进行。虽然这些教育形式各有优势,网络教育又以其灵活、开放、便捷等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成长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类型,但是这些教育形式都是针对成人在职学生这同一个学习群体,这个群体很庞大、也很复杂,其学习习惯、学习风格以及学习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所以,从长远来看,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其他教育类型,谁能适应最广泛群体的学习需求,谁就会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不应固守陈规,将几种教育形式割裂开来,轻言哪种教育形式就是百分百最好的。应针对学习者的需求和几种教育形式的特点,建立适应绝大多数成人教育对象的学习环境。
第二,加强适用的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效益。目前,各高校以及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都建设有丰富的多媒体网络教育资源,那么全国叠加起来资源总量是巨大的。但是一方面,适用学生学习、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专门针对学习需求的网络资源仍然存在不足和缺失现象。在很多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尤其是高校的网络教育兼职主讲教师,还没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上完全针对在职学生这个群体做好充分准备和设计,在资源的适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共享缺乏。因此,我们一是要提倡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建设百花齐放、彰显特色;二是要本着适用的原则建设优质的资源;三是加强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共享,提升使用效益,使学生真正受益。
第三,适用的政策措施才能有力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促进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亟待法规、制度的保障,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适用可行的具体措施,把“加快继续教育发展”落到实处。一方面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其纳入学校主流业务,视作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扶持网络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更要给予具体的政策措施支持,比如对于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是依靠自身“造血”,也可以对一些这类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这对我国继续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东盟贸易区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
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到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历了:历史性突破(1992年),建立持续趋同机制(2005年),实质性趋同(2006年),全面趋同(2011年)的不平凡历程,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全面趋同,表明我国会计行业已逐步迈向国际舞台,会计服务市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在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博弈中具有抗衡实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表现的是跨国贸易和投资额不断增大,跨国资本流动加速,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增加,这将使会计信息运用范围扩大,对会计信息通用性程度要求不断提高。会计国际化在协调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优化市场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云南省处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2009年7月主席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就作出了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指示,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标志着“桥头堡”战略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云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机遇,对于进一步提升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层次,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培养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云南省注册在岗会计人员总数已达20多万人,如何使这支队伍尽快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发挥会计行业在服务资本市场发展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是解决问题的及时和关键。会计继续教育是保持和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手段,面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人才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把会计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为一项迫切任务来完成。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设计之前,对云南全省注册在岗会计人员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7月,调查结果如表1。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专业技术结构严重失衡,高级会计人才凤毛麟角,中级、初级会计人才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职称人数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主要原因是云南省职称资格考试合格率偏低,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说明会计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评聘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学历结构表明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这一结构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要达到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目标,即会计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10年内将达到80%,还需要努力。此外据统计,截至2011年7月,全省会计从业资格持证人员39 2076人,注册从事会计工作人员230 548人,占从业资格持证人员的比例为58.8%。数据表明,会计从业资格准入有待提高。
二、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构想
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要把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11)》,在上述两个规划的总体部署下,针对具体情况,结合“桥头堡”建设,突出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特色化”,在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上作如下构想。
(一)总体思路
1.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云南省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精通业务,掌握经济贸易、法律、金融、物流、东南亚语言等专业知识,熟悉东盟文化和市场规则,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2.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服务市场,创新模式;提高素质,国际认证;高端引领,优化结构。
――服务市场,创新模式。把服务云南省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解决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并用经济发展成果检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提高素质,国际认证。树立会计教育的国际化理念,以增强综合素质为基础,提升专业水平,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云南省积极推广国际认证的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制度,推动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互免与资格互认。
――高端引领,优化结构。以财政部着力推进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为契机,在云南省培养一批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以此带动全省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使人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上趋于合理。
(二)主要项目
1.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云南省各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会计国际化教育,加强与泛亚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共建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制度。
2.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领军人才
加快完善云南省会计行业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为会计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培养出在国际会计界长袖善舞的高水平会计人才(王军 2007),引领广大财务人员不断提高素质,担当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信心的重要职责。
3.整体提高云南省会计执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整体提高云南省会计执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不仅熟知我国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法规,也熟知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南亚各国语言,对市场风险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4.构建会计人才的市场化国际化配置机制
面向东盟各国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在确立长期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改革用人机制,加快会计人才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发展会计人才合作开发产业、中介服务产业,实现会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时间安排
2010―2015年,是实现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10年规划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将全面启动各个规划项目,有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云南省会计人员国际化水平的普及和提高。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跨越发展,在规模上人才资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0%;在质量上严格准入制度,提高会计队伍整体学历水平,使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70%,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达到1 300人,培养和造就2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在2015年使云南省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4:36:60。
2015―2020年: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10年规划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将形成稳定、长效发展机制。到2020年,在规模上使人才资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40%;在质量上使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80%,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1 500人。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70人,力争使云南省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①
三、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会计继续教育体制,促进会计职业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会计继续教育是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按照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要不断修改和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南,研究制定分层次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据此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纲和培训计划,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形成逐级递进的会计人员能力培养体系和科学的职称定级考核评价机制。会计是承担着社会公众责任的行业,会计师精于业务,恪守诚信等职业标准是与社会公众的一种契约,该契约在委托会计师履行其职能的同时也约定了他们所应具备的资质。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会计师执业能力和培养体制的问题,如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了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从教育背景、资格准入、继续教育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制。而我国还存在会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严、后续教育随意性大、不规范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继续教育制度和体制需要改革和完善,如改革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积极推动中国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互免,资格互认。为保证会计后续教育质量,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可定期组织专家对教育机构和培训质量进行评估认证。
(二)整合云南省教育资源,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基地
云南于地缘优势,可立足东盟、面向世界,依托省内各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打造云南国际教育产业。云南省在与东盟各国开展人才共建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制度等方面,已有一些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与东盟十国的大学及认证机构紧密合作,在培训方式上通过模块教学,进行对等交流、互认资格,在教育培训质量上取得国际认同。要积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国产学研战略联盟,这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云南省一些高校已经着手实施与用人单位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为东南亚各国定向培养经济建设人才,与云南省财政厅合作共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加快领军人才工程建设,优化结构提高会计人才队伍素质
目前,财政部已全面启动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对全国1 200多家上市与非上市公司的调查,对比发达国家CFO的发展趋势,组织研究制定了《中国CFO能力框架》、《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这两项纲领性文件为云南省实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和开展会计国际化继续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的重要任务是着力在云南省会计行业中选拔优秀人才,实施科学培训,通过10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会计领军人才,以担当云南省会计行业领军重任。其中包括:着眼于提高大中型企业管理水平,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加快云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并以此带动全省各级各类会计执业人员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尽快改变云南省会计人才队伍职业类型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布局不平衡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现状,使会计从业人员在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上趋于合理。
(四)发展和改革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日益向国际化发展,我国会计职业标准与发达国家职业标准逐步趋于一致,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亟待发展和改革。ACCA课程全面、完善及先进兼备,已被联合国采用作为全球会计课程的蓝本,从一些发达国家对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要求来看,示范课程所涵盖的范围都比较广,包括基础素质教育、管理课程教育和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三大类,培训内容既体现了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体现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强调的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云南省的情况来看,与东盟多国毗邻,居于东盟各国多元文化差异,信仰不同,语言多样,币种不一,金融法规参差不齐,贸易结算繁复的执业环境,在组织专家开发和编写培训计划和教材时,要体现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国际化、特色化”,内容除了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外语(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东南亚文化、少数民族学、区域发展史、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法、国际会计准则导读、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在教学手段和模式上也要有所创新,要积极引入远程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培训方式,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参与授课,学员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来实现人才与国际接轨,如与一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合作,开展境外实习工作项目,交流经验,切身领悟会计国际化的影响和作用,以尽快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熟悉东南亚国情和文化,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会计人才。要打开国门,加强与泛亚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科技文化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在确立长期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与东盟各国会计人才合作开发产业、中介服务产业,通过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会计行业通用执业标准,实现会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可以采取“走出去”,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培训领域。2006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久负盛誉、享誉国际会计界的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启动了“ACA”(英国特许会计师)联合培训项目,为中国会计师取得“ACA”资格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国际教育培训合作范例。云南省一些高校和注册会计师培训机构也已经实施ACCA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向境外开放的会计市场的人才需求。随着教育培训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多,这一事业将会做大做强,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一)市场化内涵
市场化指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非强制性教育体制,交易行为取决于交易主体自身衡量利弊的决断,而非受外力因素强制产生交易行为,即以市场方式解决产品供需问题,发挥市场调节社会资源的作用,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企业自身和市场整体的发展。因此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手段,调配市场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
(二)继续教育市场特征与属性
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属性,其基本内涵是在大学继续教育中要树立市场意识,研究继续教育市场变化,服务继续教育市场发展需求,为办学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大学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属性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办学理念的市场化,继续教育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定位发展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变化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调整,积极开发继续教育市场,对市场需求进行引导;②发展思路的市场化,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路需要重视经营性和办学效益,在创造社会效益同时追求高校效益最大化,强化继续教育经营性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③办学方式的市场化,继续教育要注意提高办学方式的竞争能力,政府监管部门需建立和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校要注意提高办学质量和经营管理能力,开放化办学,建立和发展竞争优势;④办学环境的市场化,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发展需要健全法制的保障,政府相关部门需尽快完善继续教育有关法律规范,高校需强化与市场对接的机制;⑤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还包括学习需求、就业、办学经费等的市场化,继续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特点,学员就业与办学经费通过市场化机制落实,可以说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要求继续教育必须在适者生存的教育生态环境中,迎接市场挑战适应市场需求,将市场化作为发展基点。
二、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的建立
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培训质量和成本为核心,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规则和手段来组织各类继续教育工作,以满足社会各类各层次人群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建立和运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继续教育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继续教育办学调控和监督,以保障市场化机制正常运行,发挥继续教育管理职能作用。
(一)管理机制的市场化
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可以参考借鉴企业的体制框架,建立起市场化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首先,高校继续教育需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化的组织结构,借鉴现代企业的组织框架奠定市场化机制的基础;其次,继续教育需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捕捉信息抓住机遇,为学员招生、市场营销等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第三,继续教育的项目开发到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工作需采用市场化管理,落实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第四,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人是第一要素,需要采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确保用人的公平、合理;第五,继续教育要受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需借助会计报告制度等实现监督机制的市场化。
(二)办学机制的市场化
高校继续教育应丰富拓宽办学方式,实现办学机制的市场化。首先,需坚持“走出去”,着手校外的函授站、办学点建设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和覆盖范围;其次,需强化、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师资的优势作用,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等服务,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最后,需进一步拓展社区教育,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将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使其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
资源配置是继续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需要围绕市场化对高校办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整合社会办学资源。这要求高校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按市场化要求来配置资源,同时整合社会上的教育平台、基础设施等资源,善于运用外部资源,实现办学资源的最大化、最优配置。
三、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体系的建立
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本质所决定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相比缺少公共性、计划性和严肃性,教育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办学经费多数自筹,操作灵活性大,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体系。
(一)优化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继续教育的对象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层次齐全,政府无法包办继续教育,难以全面满足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变管理体制为市场运作,由集中统一管理变为宏观调控、协调指导,赋予高校办学自,为市场运作体系提供前提条件。
(二)转变继续教育办学理念
继续教育市场运作体系的建立需要先转变自身观念,只有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才能为市场运作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应清醒的认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树立危机意识,具有开拓精神;其次,高校应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企业思维进行市场化办学,要有成本效益意识,有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体系建设;再次,高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员提供围绕学习、培训的多方面服务,同时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品牌形象建设;最后,高校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着眼全球教育市场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教育机构的挑战。
(三)市场化运作的途径
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市场化运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市场化趋势大发展的今天,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转换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之路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高校可以推行项目运作制,使办学实体企业化,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通过项目运作制发挥师资团队的能力和潜力。在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要求专业设置、项目营销、学员招生、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都坚持市场导向,确保实施过程走市场化之路。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化团队,形成标准化流程,积极进行品牌营销,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四、以企业化推进继续教育市场化
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实施企业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人的管理,重视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继续教育管理进行企业化管理创新。第一,需明确办学管理主体,界定继续教育办学实体资产的产权,明确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使各方关系、责任、权利明晰;第二,需精简组织机构,建立科学的岗位构架,明确岗位职责,由主管机构协调监督,办学单位独立核算,构建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第三,需引入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方法,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第四,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行聘用合同制,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制度,确保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明确,坚持因事设岗、竞争激励的原则,加强聘用管理和聘后管理,建立考核制度、用人机制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调配;第五,需完善分配激励制度,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劳分配等原则,合理拉开薪酬待遇差距,可建立岗位定年薪、业绩定奖惩、贡献定奖金的分配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保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办学,以自身发展为目标,构建投入产出机制,协调好教育办学方、投资方、受益方等多方关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提供多方面保障。
(一)形成市场化的监管体制
高校继续教育应理顺政府与办学主体关系,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同时还要赋予办学主体更多的自,注意激发和保持办学主体的主动性,使其能够灵活应对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的变化。政府管理部门要转变自身职能定位,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宏观管理,成立多部门联合的协调领导机构,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的完善,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市场规则和规划,建立公平、统一、开放、动态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对继续教育市场竞争进行合理引导。同时,还需要加强继续教育监督机制建设,调动社会资源加强第三方评价监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作用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进行多元化评价与监督,从而建立完善而全面的市场化监督体制。
(二)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思路
伴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高校继续教育的经营管理既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还要重视资本经营规律,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社会效益,还要关注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在保障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办学资本的积累和发展,使办学机构精简高效,实现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在继续教育经营管理中兼顾质量和效益。
(三)形成市场化的服务理念
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服务理念,政府有关部门要把管理重心放到为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与环境保障上来,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对办学主体的指导约束作用,为继续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力源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重视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全面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学员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以满足学习需求为办学目标,最大程度为学员提供教育服务。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应注意考察学员的兴趣、能力等情况来因材施教,坚持为学员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将办学和管理重心放到学员身上,为学员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使其处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只有树立竞争意识,形成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竞争机制,才能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体系提供保障。竞争机制的构建首先要求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这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公平、开放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使继续教育各方主体能够在平等、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和进步,增强其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全面提高其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其次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主体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师资团队,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形成竞争性的管理机制,所有人员按能力、业绩上下进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合理、高效灵活,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高效的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才能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
(五)形成市场化的法制环境
继续教育市场化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制环境的支持,只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才能不断推进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教育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教育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法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既要在国内面对众多国内外继续教育机构的竞争,还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国内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规范,熟悉国际教育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凭仗,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保证竞争的公平、合理。目前国内继续教育市场相关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未来还需要加大教育立法力度,形成法制化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坚持依法管理,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提供法律保障。
(一)认识层面。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对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必须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一流人才不断涌现,让人才发挥更大的生产力。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强化继续教育理念,在继续教育和创造实践中落实“人才强国”的各项任务。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补偿教育,也是造就高端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现在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多样化发展的社会,继续教育也是一种多样化的教育,社会要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它包括在对继续教育专业、技能等各种各样的投资上、选择上,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一定的行业技能,把衡量人才的标准单纯从文凭转向技能、素质等各种因素上。目前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定位认识不到位,市场属性认识不明确,教学质量没有把控,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正是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式微的重要原因,要先从认识层面系统梳理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路和模式,才能制定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划与策略。继续教育是人追求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一种进取的行为,是着眼于人不断自身发展的渴求。
(二)制度层面。大力宣传继续教育对国家、个人发展的重要,同时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继续教育培训事业的投资,尤其是学历层次比较低的在职人员,他们渴望获得继续深造培训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但一些企业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反应冷淡,有的甚至明确反对,缺少制度、法律法规层面的继续教育是难以保障很好的实施的,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出台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继续教育的制度,使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并提升到法律的高度,真正做到继续教育从理念到具体的实行上。各行各业也要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职称评聘、个人收入等人事管理与薪酬制度衔接起来。鼓励个人通过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同时为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在全社会,要营造出对继续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环境,形成有利于发展各类继续教育的社会氛围,解决阻碍人才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发展的认识问题、制度机制问题,只有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才能保障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形式层面。现代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启迪,这一思想日渐成熟并被社会广泛接受,但这一理念转化为内在于人的知识体系却远远没有达到,知识的传授要有物质载体,继续教育正是在这一点填补了终身教育的不足,各种各样的职业院校,技能考试认证班,个人修养培训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机构不断出现。尤其是网络、视听信息手段的发展,能够快速形成新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的继续教育网络,为继续教育多类别办学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继续教育的办学可以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或结合课题学习和研究等不同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是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迅速,成人中等、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累计近7000万人,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累计700万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超过800万人。职业培训的规模也持续增大,近几年全国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每年都达9000万人次左右。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本文的“转型时期”是指我国继续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转变时期;而科学发展是指这一时期的继续教育的发展既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面对世界潮流、民族振兴与教育自身发展三大挑战,冷静思考制约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从教育规律的层面上寻求解决办法,用科学发展来赢得继续教育应有的活力、信誉和地位。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成绩及化解不利因素的“四个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一个面向全体人民,从初等教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系统的教育体系,我国的继续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创造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当然,在肯定上述成绩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那些制约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化解不利因素的突破口就在于认清并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四个需要”。
(一)认识提升的需要。一是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集中表现为树立大教育的理念并深化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认识从教育界到社会各界;从一部分人到全体民众都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对继续教育科学性的认识,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继续教育特点,总结继续教育规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继续教育之路,提高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水平。
(二)结构优化的需要。由于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习类别、学习层次、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决定了它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但是,其内部关系和整体结构的复杂性,也是一柄“双刃剑”。为了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对继续教育事业进行总体设计,开展宏观调控,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各个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三)模式创新的需要。从继续教育产生到现在,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经历了几次的发展变化,从单纯的黑板式教学到教室内的电视多媒体式教学、再到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的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也相继产生了普通全日制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教育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更为先进快捷。因此,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了各种教育教学技术的优势互补以及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不断应用,为那些处于各种不利条件下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方便条件,这既是继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长远大计。
(四)质量提高的需要。衡量当前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如何,一定又会引起一番争论,但对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判断不在于对标准怎么看(因为继续教育本身是多规格,多标准的),而在于看实际效果怎么样,在于继续教育学习者除了文凭之外,还有哪些可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学习者无论是在思想方法上、思维方式上、行为规范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广大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同仁们应该思考的大问题。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管理,端正教风和学风,严格继续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二、推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策略
要推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处于转型时期的继续教育,其发展状态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想在未知的领域准确把握未来,形成一大批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必须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一是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用科学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继续教育事业,正确把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勤于思考善于开拓。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准确把握方向性问题;三是开展实践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互动,目标与问题碰撞中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式和新办法,用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把继续教育引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以“创新”服务“重点”。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就是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纲要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可以概括为“坚持两个创新”,“突出两教重点”。坚持两个创新,即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把握重点,创新发展方式和办学模式,在把握发展方式的趋势下赢得办学的主动权。“突出两教重点”方面:一是突出农村继续教育重点,二是突出社区教育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和教育模式,同时,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理念将成为致胜的关键。
(三)以创新促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因此,用改革推动转型,用创新实现发展,是继续教育的时代特征。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创新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各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教学媒介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媒体开放灵活的优势,构建适合各种条件下学员学习的教学模式。2.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他们的年龄阶段和个人素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学分制管理,为学员创造一个“学其所需,解其所难,尽其所能,学有所成”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四)用质量铸造品牌。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品牌,人才培养的生命在于质量。因此,用人才培养质量铸造继续教育的品牌是新时期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努力方向。目前,影响我国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一些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二是相当数量的学员学习动机不纯,重学历轻能力;三是国家对继续教育宏观调控不力,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三、结语
要彻底解决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学员对社会的使命感,对继续教育的荣誉感,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统领,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动力,制定出适合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宽领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流程,让继续教育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用时代的机遇,国家的支持和我们的努力,用一流的教育质量和社会信誉,铸造一批中国现代继续教育的优质品牌。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07―04―04
作者简介:刘慧(1982―),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一、继续教育基本概念的研究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旨在抓住同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关于继续教育的概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4年在其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对继续教育的概念作了界定:一是继续教育的对象,指已脱离正规教育的、已参加工作的、能负起社会责任的成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二是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某些人(或某个人)在某阶段接受的正规教育(如攻读学位);在某个新领域进行知识的更新、知识的补充和知识的探究;在某方面或特殊领域对知识、技能的探究、创新和学习:“为了适应职业的转换和提高能力而学习”。(关世雄,1991)这个界定规定了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和目的。该定义在世界范围内虽具有共性,但它的含义很少得到一致赞同,因为“继续教育”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术语。因此,不同国家,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理解、说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英国,继续教育泛指成人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在停顿一段时间后再接着继续开始的职业的或综合的教育。在美国,继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为更新,即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的学习,是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使成人不断获得有关自己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增长对别的职业的了解。在德国,把继续教育置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之后,理解为人的第四阶段的教育。在俄罗斯,视继续教育为完善人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作为连续教育制度的个组成部分。在法国,继续教育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人适应不断转换的能力和适应新职业的要求。(吴智泉,2006)在日本,把继续教育叫做研修,即研究、进修,“主要形式有三种:在职培训、业余培训、自学和自我发展,自学可以与业余培训的课程结合起来,由政府举办内大学或大公司进行证书考试。”我国《教育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和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诸如此类对继续教育的定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各国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理解和侧重点的把握,体现了一国的国情。虽然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在我国的正式法规(如《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等)却比较一致地认定“继续教育”是指“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所进行的延续性教育。
二、对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
1.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模式”在学术界的使用频率极高,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它是由模型转化而来,属于外来词。英语表达为“model”。其本意为尺度、样式和标准。我国学者在具体的研究中,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已赋予“模式”新的内涵。如《现代汉语辞典》将“模式”定义为: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研究认为模式的本质:一是用简化的方式,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对复杂的研究对象进行清晰而简略的解释;二是来源于实践,是经验的升华,通过一定的条件又反馈到实践中,用以指导实践;三是规范的系统结构,是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四是标准范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可效仿性;五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动态平衡模型。
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一词,在国内不少研究论文提到,且有部分文章还以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为题。由于各专家学者对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解不一致,因而在论文中阐述的角度不同,对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是以办学体制为主线索,如刘长平的《我国继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中所提出的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有的是以办学形式为切入点,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者王爱义在《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一文中谈到以培训项目为核心作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及王华峰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岗位培训是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三大组成部分;有的则是从组织发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探讨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如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杨永星与张素江《中国大学发展继续教育的模式及未来趋势》。此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什么是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对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构成因素缺乏深入综合的研究。结合学术界的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发展模式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和标准样式,发展模式是由发展的理念和原则,目标和战略、途径和机制等方面的统一体。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是以继续教育的未来为基点,在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为寻求持久竞争优势,实现主要发展目标而主动地、系统地的谋划发展方向、实施路径、工作策略以及步骤方法等。发展模式应是实现继续教育发展的路径,这种目标不仅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引导资源的配置,而且有助于协调不同部门。
2.构成要素
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主要由战略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要素构成。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个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
(1)战略定位:是指继续教育长远的或一个阶段内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等。
(2)管理体制:是有关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管理组织制度的总称。任何一个管理组织都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管理。即:一是有合理的管理机构设置;二是管理权限要明确、有权威;三是要有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流通;四是要有高昂的士气、氛围和工作满足感。管理体制对管理效能状况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管理体制是管理效能正常发挥的保证。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应是适应继续教育客观规律,并为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服务的一系列的管理机构及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管理系统.
(3)运行机制: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事物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的总和。运行机制必须合乎继续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4)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是继续教育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环节。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办学状况的评估、办学条件评估、办学机构工作评估、办学质量评估、办学机构效益评估五个方面。
三、国外实施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
本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重视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综观世界著名大学办学成功的经验,都强调了教学、科研与应用科技服务的办学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继续教育内容。
在美国,高等院校一般都附设“继续教育学院”,有的增设“继续教育系”,有的设置一个中心,为本区提供学分课程和各种进修机会。据统计,美国有320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三分之二设立继续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中心。它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流行的教育思潮,对美国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美国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每个人。在美国,参加继续教育是不分阶层、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区域和职业。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二是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在入学形式上,学生入学不用参加各州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只需经过学校必要的测试后就可进入学校学习;在时间上有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在内容上既有职业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生活、娱乐方面的知识;在类型上有研讨型、进修型、座谈型、专题型等;教学方式可以是面授,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录音、录像带或卫星;三是实用的教育目标。美国人深受实用思想的影响,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是为了用,学的东西必须有用,否则就不学。因此,继续教育的目标往往是针对其工作部门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并要把它们立即应用于生产。从政府办学的角度来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发展的状况要求怎样,就设立什么样的继续教育机构,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四是丰富的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在继续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大学利用现代化手段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英国素有世界继续教育之乡之称,其成人教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比较发达完善。英国继续教育学院历来由地方教育当局举办和管理,按英国政府教育白皮书,从1993年起,继续教育学院不再属于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作为法人代表,学院只有以下权力,向16岁以上的人提供教育和培训、聘用学院员工、自主与其他单位签订协议、管理学院财产和经费、扩展教育培训范围、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与当地政府联合办企业等。继续学院办学管理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的成员一般10~20人,由企业界代表、地方企业与培训理事会代表、教师代表、地方社团代表和院长组成。学院董事会确定学院的办学方针并监督其实行,确保学院的办学质量。
在英国继续教育发展史上,政府主要通过研究和分析问题、制订法律和政策、财政资助、鼓励和引导组织及个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领导和组织实施继续教育的各种行动计划和活动等各种手段来发挥积极作用。在继续教育体系上,英国1944年和1963年法案,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和1992年《继续和高等教育法案》颁布改变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管理体制,中央收回管理权利,削弱了地方当局的权利,建立了由教育部、就业部、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地方咨询委员会、地方教育当局、培训和企业委员会共同决策管理的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英国于70年代后开始继续教育的课程改革。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和1992年《继续和高等教育法案》颁布之后,英国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取决于主要的考试和审核结构,继续教育学院提供学术和非职业课程,课程包括学术课程(开设普通国家教育证书A水平和LessCommonAS考试)、特定课程(提供在工作中学习的课程)和一般职业和娱乐课程(开设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三部分。(李斌,2003)
英国政府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总是注意调动各种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关心和参与继续教育,强调继续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所以例如在20世纪80―90年代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该制度使全英分散的部门或地方自行的职业教育(岗位)证书统一起来。该框架共包括三类证书:一类证书是普通教育范畴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和教育普通证书;另一类证书是完全针对就业岗位需要的国家级职业证书;还有一类是介于前两者之间,兼有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特点的、为适合16岁以上学生的升学或就业需要的国家级普通职业证书。并且,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制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资格体系,该体系共分11个类别、五个资格等级,五个资格等级分别对应于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高级技术员及专业人员。(陈礼,1999)与此同时,英国通过拨款、国家考试和宏观规划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的调节效应,并成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以维护统一的学术标准,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静.论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