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范文

时间:2022-03-05 11:22: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阅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阅读

篇1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多种思潮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也许是为了出“新”,为此出现了许多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阅读教学出现种种问题。

一、课件滥用充场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错又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地方赛课,不用课件就评不上奖。在课件热闹的氛围下,无论哪一级别的公开课,只要有条件的就一定会用课件,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复习课文中的词语,一位教师利用课件将其做成各种各样的鱼,教师点击之后就出现一个词语,然后请学生读词语。请问教师如此兴师动众有必要吗?不就是读词语吗?直接读不就行了吗?简单问题又何必如此复杂化?在平常阅读教学中,不用课件或少用课件就能达到同样效果的,还是应该不用或少用课件。毕竟制作课件成本较高,既费时又费力。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重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的阅读、品味、理解、感悟产生独特体验。课件使用不当,反而有碍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课件只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课件只有有利于解决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显出它的价值。

二、活动花俏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的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可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提高吗?

如理解“高耸、低陷”“山峰、山谷”这几个词时,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画一画,再在图上标一标,无需多言,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像这样省时又高效的学科间的整合才是必要的。学科间的整合也应注意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开展和语文无关的活动,阅读教学将失去自我,成为表演的舞台。语文教学是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花架子、和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不应充斥我们的课堂。

三、不甘冷场放声读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朗读之风盛行。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为了表现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放声读。尤其是公开课,教师生怕课堂静下来出现冷场,于是读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书声琅琅”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理解。”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课文,放声朗读一般来说放声朗读应出现在刚接触课文或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再放声朗读是为了通过有胜于言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要想真正进入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对高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课堂暂时“冷场”吧!

可以说,默读能力对于生活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来说比朗读更重要。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呼唤默读教学的回归,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学生成为富有文化底气的读书人。

四、作业被挤出课堂

虽然上级三令五申要为学生减负,但小学生仍普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定关系。有的教师唯恐学生这里不懂那儿不能理解,于是一些自认为是精华的句子左分析右讲解,放弃了让学生背诵积累的时间,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导致一些孩子的字间架结构不正确,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开始布置作业。这作业便成了孩子可见娱乐的“死对头”,它占去了孩子玩耍放松的大好时光。虽然孩子人在教室写作业,可心早已飞到了教室外。学生的作业由此造成了字迹潦草、正确率低下等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几分钟做作业的时间,或在课堂上留几分钟写作业的时间,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作业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在教师的行间巡视下完成,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课后就留给孩子们多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吧!

五、教师无视学生阅读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牢记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我们肩负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亮丽的底色,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回归本质吧!

【参考文献】

篇2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教学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识记能力等重要课程教育形式之一。通过借鉴中外语文的教育经验,拓展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为课堂教学和习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升华,通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因为相对于教材来说,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其次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考试的硬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态较放松。再次,拓展阅读的阅读范围广,许多阅读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阅读,而阅读虽然在未对语法结构、词汇表达、中心思想提炼等做明显的要求,但拓展阅读通过阅读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小学生的拓展阅读,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比较强,对于一些如生字等问题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拓展阅读的一些经典语言的模仿和学习,能够让学生的语言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拓展阅读的呈现形式多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阅读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拓展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语言的积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习作素材,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增加习作的亮点。

篇3

兴趣是促进有效阅读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李永宁情境来实现。当前,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其文本的内核相对抽象和理性,为了让学生理解感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白时间的珍贵,懂得惜时的可贵,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是空白的画面,“嘀嗒、嘀哒……”,画面上响着令人心悸的钟表走动的声音。老师说:听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孩子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把对时间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次感受到时间的严峻,同时也在练笔中锻炼了书写能力,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又如在《四个太阳》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寒冷的冬天,你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场上做广播操,这时候一阵寒风吹来(播放寒风声音),你感觉怎么样?(生A:我感到身上很冷。生B:我觉得腿也不能动了,脸上非常冷,都已经冻红了。师:是呀,你的这种感觉就叫做——(出示词语“冻僵”)师:小朋友,冬天,我们的手——(指词卡),我们的脚——,我们的脸也——。就在你的手、脚、脸都冻僵了,冷得发抖时,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示课件),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生A:我感觉很暖和。生B:我觉得身上热起来了,很舒服。师:这时候我们感到——温暖。)

借助情境,老师利用语言渲染,让学生感到“冷”,也让学生看到温暖,也许这里的“冷”不是真冷,这里的“温暖”不是真温暖,是“仿佛感受”,但却是动态的、是亲身感受的,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获得积极内心体验的,这样的语言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当然是有效的,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文本多是充满情感的载体,它以具体可感的感性形象、生动逼真的意象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创造。要能在阅读中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还得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分析和阅读体会,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篇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好好的去品读。现代的语文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课文内容本身以及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

在小学的课本中,有许多的课文是节选自一些名家名著的,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原著中的精彩章节都无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如《鲁滨逊漂流记》,在语文课本中,只是介绍了一些故事梗概,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展开陈述其中的一些细节发展。这时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契机,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讲述鲁滨逊是如何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把他具体是建造房子,找食物,以及发明出的一些东西直至后来是如何离开荒岛的都可以介绍一下,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而尝试去阅读整本书。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所谓的探究阅读就是指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的方式通过质疑、探究与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的生平,事件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既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内容时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使他们通过查阅,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如果在课文中有出现成语典故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这样他们不仅对这个成语有一个更好的掌握,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并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介绍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对他们的语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让他们领略阅读的魅力,从而找到阅读的兴趣,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导学生领悟阅读的真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语文教学是为了什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太过在意书本的一字一句,而忽视了语言描述的意境与口语表达的意境。叶圣陶老师曾经解释过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何为“语”何为“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思想意识去引导学生领悟阅读的真意,把教育的观念转向对学生的语言培养,而不是单一的课文读写。

二、让学生感悟到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是喜欢讲话的,性格也很活泼。作为老师,让自己的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我们的义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一堂课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喜欢的人物与事件,并且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个月也可以单独预备一节课的时间,用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者故事,来让他们互相阅读交流。在这种时候,对于话题的选择一定是开放的,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你更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教师在这种问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是可以分享的,有利用于培养学生喜爱阅读以及自觉进行阅读。特别是在阅读故事和交流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认识世界,或者是发现世界的各种不同,然后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阅读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翅膀的。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曾经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让我的学生尝试去读,故事内容是一只小鸡与一只小鸭是好朋友,小鸭约小鸡去自己的家里玩,小鸡在去的过程中发现小鸭的门前有一条河,小鸡不会游泳,如果你是小鸡怎么办?如果你是小鸭,你该怎么办?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告诉我让小鸡去找其他门前没有河的小鸭玩,有的孩子告诉我小鸭应该帮助小鸡游过去,小鸡以后就会游泳了。在形形的答案中,小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老师只需要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一下,继续想象,让他们自己慢慢去琢磨方法是不是正确。

三、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注重儿童的表达方式

在一些课本教程中,应试教育的目的太明显,个别老师甚至特意挑出难度比较大的词语,然后专门抄写或默写,对于课文还要求强制背诵。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且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时,以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认知的读物为最佳。2001年,我国对课本的阅读课程提出,要内容比较浅的童话、寓言与故事,要向往美好的生活情境,要关心自然与环境,要多一些诗歌朗诵和童谣。我觉得这个标准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只有符合学生的理解,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与想象,以考试为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学习一些成语、短句,其实是拔苗助长的表现。

四、在教学方法上,把“读”这个字贯穿始终

阅读教学的意义,就是教会小孩子看,教会小孩子读。离开“读”这个字,就不算是阅读教学了,当然也搞不好阅读教学。在修订版的小语大纲里,就明确提出了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情感,接受正确情感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播放录音带,让学生跟着录音带慢慢地读,或者是老师自己带领着学生去读。在这个过程中,从模仿语速,到模仿音的高低,到多次阅读之后,学生可以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深意,也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很多老师每天都有布置阅读任务,然后家长签字,但是这没有一个牵引与引导的作用。课堂上,一定要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小孩子读。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争取每天上课之前,让我的学生跟着录音带一起读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然后间接性地重复。我并不会要求他们去背,然后我划分一些重点词语,要求默写。在这个放录音带以及跟着课本和录音带朗诵的过程中,我始终是潜移默化、坚持不懈的。我的学生还自己学会了很多词语,普通话非常标准,在后来的写作和写日记中也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五、巧妙设置思维情境,更好地引领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要很好地掌握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他们不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形成阅读能力,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小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很好地去认知他们读过的内容,有些阅读内容是非常抽象的,老师不应该去强塞给学生。在学习《乡下人家》的时候,我在教导小孩子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时,首先要让他们知道笋子长的是什么样的,春天的季节为什么会让笋子长得那么快,然后为什么要用那个“探”字。在这个讨论过程中,我也会发问:如果你们去野外,看到自己最爱的东西,你们会是什么心情?那么,我们在读这一段的过程中,我们就用这样的心情去读这一段话。如果你不喜欢“探”这个字,不认同这种拟人说法,那么你喜欢用什么字。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忌讳让学生想象作者的心情的。可能很多的学生并不知道乡村的风景,或者是笋子长什么样的,为什么是春天的代表。这个时候,我们多用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和引导他们想象,则更合适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爱上阅读,喜欢上阅读。时间久了,就自然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习惯与方法。老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上可能比较辛苦,课堂也容易有些混乱。但是只要愿意去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会看到回报。另外,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老师也要清除文字上的障碍。在这方面,我的感受是自己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在阅读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可能会有不认识的生字,做好猜想的准备,然后做上记号,边读边想。阅读完以后,先跟同学交流一下想法是否正确,使用工具书或者是课本来进行求证。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领悟力以及更加深刻形象地去认识生字。

六、总结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1. 创造阅读条件。

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为此,我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图书角,由学生专门管理。这里的书,有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每月更换一次;更多的是学生你捐3本我捐5本而组成的。图书角成立后,学生做完作业后经常聚在这里看书,看完后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开放式阅览室,那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阅读各种信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2. 及时表扬鼓励。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我都会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表现好的,立刻大力对他进行表扬,请他交流为什么表达得那么好,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学生在获得表扬后,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而其他学生也会学有榜样。

3. 用好课本资源,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理解课本的需要,必要时就需要进行课外资源的有机链接,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如《狼和鹿》课文,小学生要理解它,仅靠这篇文章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阅读。在教学的开头,从寓言故事《蛇与庄稼》入手,激发学生理解狼、鹿、森林、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引入科普文章《南大洋的食物链》,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生物链”。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激发起对大自然的兴趣;另一方面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书内引向书外,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实施课内课外的有效“链接”,应该从课本出发,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避免弱化课本资源的现象。

4. 广泛开展读书竞赛。

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读书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一次,我组织学生们参加学校读书节活动,一时之间,读书蔚然成风,学生们一有时间就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读《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等名著。

二、帮助选择,推荐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环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我在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1. 教会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标准可以概括成三个字:趣、广、适。“趣”是有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书他们会更感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并能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广”是广泛。鲁迅先生在他的一封信里,曾这样告诉青年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适”是合适。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弱。而如今的课外读物是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小学生阅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有利他们身心健康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使心灵也得到润泽。

2. 教师推荐阅读材料。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又不是孤立的,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学习《赤壁之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鲸》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学习了《少年润土》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其它著作等。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书,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无聊,甚至不健康的书刊,使学生真正在课外阅读中受益。

三、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把好的阅读材料推荐给了学生,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学会读书,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篇7

阅读理解是语文的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实质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归类、运用。对学生的这种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的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拓展阅读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与阅读教学素材相关的一些主题,搜寻材料信息,进而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理解、认识,更进一步地理解素材。相关专家已经研究并发现,当一个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因此说,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语文资源,将语文的环境进行优化构建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校内以及校外的沟通以及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语文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出主动性、能动性,更好地学习。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策略

(一)课前搜集信息,感知课文

认识事物的前提就是要先感知,有一种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我们对一件客观的事情产生认识的基础,如果让学生阅读同一个主题的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这种伟大的品格,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一些事迹,以便更好地从深层理解这个伟人。在对这一课进行教学之前就应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事迹、名言、故事等,当这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个人物时,学生就对这个伟人有了一个具体、生动、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就有可能对人物产生一种更具个性化的理解,就可能会更进一步地走近人物,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一个伟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并不是神。另外,还可以围绕一个事件进行搜集,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节,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这个事件的相关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学得比较轻松。再比如《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写的是何其芳设身处地地目睹了总理忙碌了整整一夜,进而产生了对的由衷敬佩之意。语文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搜集关于总理的一些资料,深入了解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们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进而较好地把握课文。

(二)课中整合信息,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一种意义。如果将某一个阅读对象进行还原,还原到社会背景或者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阅读的对象。例如在《草船借箭》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就在课文信息之外提供了一个课外信息,即《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东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两篇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事件时,就不知不觉地将两篇进行了对比、整合,这样就总结出了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著名教师李吉林在讲授《海底世界》时,就运用了两篇阅读材料:《海底的冷灯》以及《人类的秘密仓库》以课文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这就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相互渗透,用不同的角度的信息形成一种合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比如在讲《鲸》这一课时,文中并没有详细具体地介绍鲸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方法准备好较详细的资料并整合好所搜集的信息;教学时,对于与课文某些次要内容联系较紧密但又不影响到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内容,我只要求学生能作一般的了解就行。比如鼓励一些学生将所搜集的关于抹香鲸的相关资料以图片和录像的形式进行展示,便于更多的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抹香鲸的特点;对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能起补充作用的信息,上课的时候就有必要好好加以运用。比如班级有某位学生搜集到了“为什么虎鲸不同于一般鲸类?虎鲸居然会对同类发起攻击”等信息资料,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千万不宜照本宣科地读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应该先自行理解把握,用两三句概括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三)课后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

篇8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48-01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属于学习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下面就加强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训练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再如二年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和《的扁担》,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很快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反映的主人翁、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并且两篇文章的主题内容都是写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事。

二、求解性阅读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92

1 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是新形势下发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是素质教育改革中对主体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提倡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小学语文阅读应当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实施“对话式”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必然要求;实施“对话式”语文阅读,能够按照素质教育提出的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当用自己的思想来左右学生的阅读实践。开展“对话式”语文阅读,可以在尊重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尊重小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力,利用阅读机会,更好地进行反思和批评,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高自己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运用综合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 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途径

第一,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需要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更加强调的是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使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接纳对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任意践踏。“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要教师在课堂上真正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情感需要、态度变化等,体会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年少不懂事而被迫让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主张,接受自身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更加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独特性格特点的、期望受到尊重的主体与教师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教师还需要在开展“对话式”语文阅读中不断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亲近学生的精神,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是一种互动、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进行自我重构。开展对话阅读教学是打开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窗口,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要想激发学生在对话式阅读中的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和阅读真正的主人,让学生、教师以及阅读文本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流,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阅读的理念重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阅读课堂上没有主次,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进而让学生的语文阅读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在阅读中学习的智慧也得到充分的启迪。

3 结语

“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突出和强调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这一时代特征,是对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刻改革。在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每一次新发现、对学生的每一次新想象、对学生的每一次新发言等都要予以充分尊重。教师要立足学生特点、立足小学教学规律,对学生在开展“对话式”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认识都要予以完善和丰富,让学生的整个学生过程成为学生个性的呈现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要充分认识到“对话式”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其根本宗旨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活学活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培养了理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启发式、探索式的学习兴趣。开展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也是充分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在课堂上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尊重和自主;这种方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了学生学习热情的最大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潜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兴森.富于“张力”的对话――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浅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24):36.

[2]姬秀红.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7X):64-65.

[3]高小玉.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1,(6):52-54.

篇10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小学受农村经济的影响,无法像城市小学那样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即使有其馆却无图书,这就造成了小学生阅读资源的匮乏,阅读内容单一、阅读方法单一,很多小学生只有一本甚至除语文教材外根本没有一本课外读物,造成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这也就制约了小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农村小学生的书包里,往往只有教材和练习册。课堂上,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课下,学生就拿着练习册巩固知识。

2.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单调

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的影响,社会不够重视,教学经费通常严重不足,致使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原始的“说教式教学”,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智能教育”。教师的教学资源有限,其教学方式也很单调,在课堂上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这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很枯燥,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教师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当今社会,国家需要一批高素质、高知识化的人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低下,间接地影响了小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制约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方向灯,是学生航海的掌舵手,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的态度,教师要积极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用自身的行为举止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

4.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拘谨

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其教学方式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课桌上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拘谨、呆板,让小学生觉得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不敢提问,压制着小学生的想象力。此外,这种传统的教学范式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小学生天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在阅读的海洋中展翅翱翔。

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创设生活情境,最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与体验,流露真实的情感。例如:《揠苗助长》一课,插秧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可以让学生回家讲给长辈听,问一问他们“揠苗”这一举动会带来什么后果,那么要理解这则寓言的含义一点也不难。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提升,而生活化的阅读教学,只是把文本当作一个剧本,阅读教学应该还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师生共同在这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知识、技能。

2.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就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

4.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或赞美草原的歌曲,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佳句,读出感受,读出感情,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领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也有很大裨益。

总之,改善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不懈地努力。通过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质量。

篇11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得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体,从而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一个引导、参与的地位,与学生共同阅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去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要想得到更好地培养,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从心里去接受这门课,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兴趣的持久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的引导,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认真听的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认真去听读书、听讲解,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分清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另外,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对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尤其是对于一些启迪性强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先初读,再品读,带着问题去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文章进入到一个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地养成。

三、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循序渐进教学方针的运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的阅读要求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情况来制定阅读要求,阅读难度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要尽可能地低一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着学生年纪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增长,来加强对阅读要求的提高。这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要加强对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阅读来实践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等。由于课堂数量的有限,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可以为阅读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尽量加强对课堂阅读所学知识的涉及,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而且还对所学过的知识是一种巩固。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贯穿,从而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篇12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而语文阅读课是发展孩子天性的地方,通过对书本人物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总结学习人生最初阶段的关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和想象力,而现行的传统教学方式下,局限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等因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课效果差强人意,通常学生的阅读课要么被老师占课,或者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语文阅读课,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的贯彻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创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1 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不同于教育,成功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意志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崇敬,语文文化极具丰富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权力享受生活,而珍爱生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珍爱生命才能做到热爱生活才能爱护他人,小学生还缺乏对生命的直观认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的投入,带领学生阅读这类文字,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在文字中得到洗礼,而学生自身也会受益终生。其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让学生从小领悟到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对人类自身有了深刻清醒的认识,在文字中间感受自然的馈赠与温情,获得美的享受到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2 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阅读课也是偏重于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进行剖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度提升,但是缺乏了自身的理解,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学创新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更加开放,老师的干预减小,学生的主动权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应该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比如阅读的方向或者阅读的话题,可以确定一个阅读的话题,让学生集中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获取信息进而进行读后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想象力的自由空间,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另外,语文阅读课堂是最富生命力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由的挖掘埋藏在文字中的信息,探究文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具有开放的意识,在重视阅读话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质疑,敢于有不同于老师的不同文学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3 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首先,教师在选定阅读话题之后,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直观具体的展现文学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其理解文字也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有人物传记或者任何描写人物外形的作品时,可以展示几张有关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进行鉴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阅读课的最佳效果;其次,老师要“ 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比如区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过程中详略得当,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文字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最后,老师要将课内和课外的素材联系起来,有新思路新方法,在立足课内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之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素材,学会评析并学会举一反三,对课本文章进行鉴赏。

4 结语

阅读教学关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在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有着指导推动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通过学生的广泛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问题的思索,为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交际能力夯实基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过程和手段。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小学阅读课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