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2-08-07 15:36: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篇1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篇2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分布广泛且稳定、便于开发、相对地表水不易受到污染等优点,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随着人们的生活用水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导致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当前保护地下水资源,仅仅控制需求量还是不够的,寻找新的水源和节水方法,成为当前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基于此,以下就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现状及保护措施进行探讨。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

1、地下水的开采与补给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多,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不足,给地区的地质条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据资料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很多地区地下水相隔几年后相对的下降了2~3米。有的区域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没有统一规划,不经过专业部门的研究与论证,随意开采,造成了出水难及地下水补给困难的双重损失。

2、存储量丰富,但南北地区开发有差异。我国地下水资源丰富,占我国水资源的30%。其中山区地下水总量要远远的高于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存储量。根据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地下水水质良好,可以提取出来供人们直接引用的。但是,我国南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是北方地区的地下水开发量却远远的高于南方地区。据调查显示,北方地区的地下水开发量即将占到国家总开发量的80%。如果还是这样不合理的开发下去,那么北方面临的可能就是连喝的水都不能自己自给自足。

3、地下水资源的集中开发引发地质问题。由于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所以在很多工业区集中的地段,出现了严重的地面塌陷、漏斗区和沉降。过度的对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进行开发,导致地下含水成出现断层和下降,从而导致地表的下降和塌陷,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漏斗区。我国很多城市的工业集中区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4、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的总储备量是丰富的,如果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也是可以的,但是目前地下水存在着很多的污染情况,这就导致很多的地下水无法被人们使用。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就会深入地下和地下水混合,污染地下水,同时,开发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也会造成污水的回流。据调查显示,武汉、天津、沈阳等城市的地下水硬度严重超标。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地下水中也检测出了很多有害的化学成分。

5、大量的资金投入,造成财政负担。很多地区对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和污染,使得很多地下浅层水资源已经出现了匮乏的情况,水井中的水资源迅速减少。有统计显示,北京市每年购买和更新抽水机就会花去上亿元。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那么这些投入都是不必要的。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的保护措施

1、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科学论证与合理开发为前提。在地下水开发之前,要经过专家的实地勘察,对地下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水位、含水量、水质等要素进行仔细研究,根据地下水勘察与评价及长短期动态观测等基础数据,根据不同的开发利用阶段编制开发利用规划,进行允许开发区、控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规划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科学地开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计划。

2、健全国家水资源保护法。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贯彻执行水资源保护法和其他相关的水资源法律法规,对保护水资源的部门单位或者是个人给予奖励。对于不遵循法律,过度开发和破坏水资源的现象要给与严厉的制裁。通过法律手段,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的、有规划的开发和利用,使地下水能够得到循环持续的利用。

3、国家对水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我国南北方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北方的地下水开发量占到了总量的80%,说明南北方的水资源开发严重的不合理。所以,国家应该对整个国家的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针对水资源南多北少的情况,将南北方的水资源按一定合理的比例进行开发,这样就不会导致北方水少开发多的情况,最终才能够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均衡开发和可持续使用。

4、控制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工业用水占了人们总用水量的一大部分,所以,想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首先就要从控制需求做起。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积极的建设节水工业,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工业用水。我国的很多城市也意识到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采取铺设循环管道等方法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连、太远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我国的平均工业的循环用水整体水平还是很低,需要进一步努力。

5、加大节水技术的投入力度 。很多工业不能够积极的进行地下水保护措施,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节水技术的限制以及不能够对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在工业上采取了冷却池、风冷却等高科技方法,将使用过的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还有很多的国家都建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和净化池等,将污水进行技术上的处理之后,将污水净化为农业或者是工业,也甚至是人们可以直接引用的水。虽然在我国也有这方面技术的研发,但是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研发出各种能过节水的技术和措施。同时,每个工厂也应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节水技术的研发机构,保障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

6、用其他的水代替地下水资源。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水资源,不仅仅只是地下水资源这一种,北冰洋就有大面积的淡水资源。从长远来看,国家可以寻找一种新的办法,就是获取北冰洋的冰块来供人类使用,但是这项办法短期之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除了北冰洋大面积的淡水资源,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海水,但是海水是盐水,并不能够供我们直接使用,这就要使用淡化技术,目前世界整体的淡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只有少数国家的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在世界上是拔尖的,面对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重视,将海水作为我们的后备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结束语: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资源,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短缺不仅仅直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而且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会产生制约性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日趋严重,针对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的采取行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钱易等.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闫忠.苏尼特右旗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水利. 2009(04)

篇3

目前,我国相应的在不同地方建立了各种大中型的水库,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对水库库区的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各个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各个行业在进行工程施工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力度保护水资源。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虽然谁是可循环的资源,但能够满足人类引饮用的水资源却被污染、浪费所剩不多。这也是人们不太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提高警惕来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一、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现代工业中,没有一个部门是不用水的,也没有一项工业不和水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早就被人类关注,能够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随着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被污染的很大一部分,所剩无几。我们都知道,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是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水在不停地运动,在人体里、农业、工业,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它的价值在于,水资源是地球生命需要,为人类服务包括水所具有的发电、航运、养殖、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尽管地球上的水平铺在地球表面,那将会变成一颗平均水深达2700多米的水球,但地球上97%的水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的海水。因此,水资源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法来保护水资源。

二、工程施工中对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及方法

1、国家出台法律法规,限制工程施工中对水资源的破坏

一项措施的实施,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根本,因为只有依靠法律法规才能让一些工程企业对水资源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要加强立法,将水资源的污染和治理写入法律。要强化监督和执法,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终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项目部加强排水工程的建设,确保水资源的循环。

工程的施工中各个环节都要紧密相连,同时各个环节都显得尤为的重要,特别是排水工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以“天乐二级公路向阳段工程的施工”为实例来分析工程施工中排水工程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说就是排水工程竣工以后对水资源保护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1)天乐二级公路向阳段工程。天峨至乐业二级公路龙滩大坝至向阳段工程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天峨县境内,是省道S317连接广西、贵州两省区的百色、河池、黔南州的天峨、乐业、罗甸、望漠等四县的重要路段。工程建设前,天峨到乐业公路大部分路段为泥结碎石路面的等外公路,公路等级低、行车困难,成为贵阳经罗甸至百色省际公路的瓶颈路段,制约了两省四县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建设天峨至乐业二级公路,能够缩短贵阳至百色的行车时间,加强贵阳与百色、河池两市的经济联系,促进沿线各县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2)项目概况。路线起于天峨县麻村附近省道317线K77+950处,经龙滩电站、向阳镇新址,终于和平大桥,接三期工程燕来至和平段,设计路线长41.427公里,考虑龙滩大坝二期工程(即远期蓄水400米)实施时间没有确定,同时K17+776~K18+266龙滩隧道施工与龙滩公司的拌和系统存在冲突。因此本工程分两期设计,即第一期为K19+000~K54+262.254段(35.326252公里),同步建设向阳镇连接2.061636公里,建设总里程长37.450888公里,批复预算3.34亿元。第二期待龙滩大坝二期工程确定后进行施工,资金来源由国家拨款、自治区交通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全部资金已落实。项目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路基宽8.5米,满铺水泥混凝土路面。向阳镇连接线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路基宽8.5米,满铺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II级。其余技术指标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执行。

(3)排水工程的意义。该工程在施工时,同各个系统做合理的安排,特别是排水工程的进行,强调了整个工程中对水资源的保护,排水工程的意义体现在:首先,项目部考虑到水资源的问题,明确提出如何来保护库区的水资源以及施工对库区会产的影响,标段土石方量大,这对水资源的污染会不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其次,排水工程的实施对施工地点周边的自然循环不会造成伤害,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有机循环,维持生态平衡。

3、提高工人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1)开展水资源知识讲座,提高工人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公司或者项目部聘请水资源保护专家定期的举行水资源知识讲座,因为有的工人不是不想保护水资源,而是他们没有形成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的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2)制定奖罚制度,深化工人的保护理念

项目部制定奖罚制度,对那些在工程施工中对水资源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人进行奖励,相反对故意造成水资源破坏的工人则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且公示出来。这样不但能够激励工人保护水资源,而且能够起到非同寻常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进行水污染控制,要注意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对各行业进行污染监督,预防新的污染产生。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目标的全新的发展道路来。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国内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本是一种自然过程,但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下,现代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土壤自然形成过程,使土壤这种可再生资源变为实际上的不可再生。大量研究表明:风景区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十分可贵的水土资源流失、河道淤积引发洪水泛滥、干旱缺水、粮食低产和地区贫困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还将成为影响食物安全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大量的封闭式的护岸结构完全隔断了地下水与土壤的联系,隔断了水中生物、微生物和植物的联系,使水域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了水域的自净能力。同时造成水生植物无法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切断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饮用水源中微量有机毒物的大量增加,降低了饮用水的安全性,在局部会导致水质型缺水,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3.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也是导致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目前国内水资源尚未能实现优水优用、合理配置,优质水资源浪费严重。

二、解决国内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措施

1.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保护意识。要在发挥工程防洪灌溉效益的前提下,充分依托工程水域,开发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岸绿、景美”的场所,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充分挖掘水资源可利用潜力,打造水利旅游品牌,招商引资,实现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建立起保护的意识,把握合理开发利用的尺度,转变过去那种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给自然生态系统安排适当的用水。通过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转变为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也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建立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模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共赢。

2.保护应纳入开发目标,开发应考虑综合利用。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势必会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应该对当地原始背景和后期干扰变化机理与程度经过分析与相互对比,来进行理论探讨和变化趋势的正确预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健康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针对水利风景资源的特点,将生态环境保护纳人开发目标十分必要,且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中认真落实,切实保护好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综合利用的需要,使流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水利部门可以把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作为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和竣工验收的环境评价参考标准。在兴建水利项目的同时,应尽量考虑水利工程设施的绿化、美化、亮化、硬化问题。努力做到建设一个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美化周边山水环境,塑造一个靓丽景点,为水利工程的后续管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开发利用程度应限制在敏感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城市规划、流域规划、资源开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制度。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努力按照生态系统方式和现行法律法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做到多要素、全系统地统一监管和综合管理生态环境,强化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在河流开发中,应考虑结合对喜急流性鱼类的保护,对具有代表其风貌的河段,暂缓开发或不开发,保留这些鱼类生存的必要生境及自然、雄浑、险峻的峡谷景观;在有洞游鱼类分布的河段,枢纽建设应设置鱼道,为这些鱼类留有徊游通道。在水电枢纽建设过程中,边坡开挖可能对植被与景观产生影响,开挖的弃渣和混凝土废料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水库蓄水会造成淹没及库区滑坡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开发水利风景资源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通过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发挥水利工程防洪灌溉效益的前提下,充分依托工程水域,开发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转变为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水和谐,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岸绿、景美”的场所,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晓惠,俞锋.基于风景资源特色的水利风景开发[J].中国水利,2009,(02).

[2]张西林.城市河流水利风景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水利,2011,(16).

[3]国家水利风景区(一)[J].中国水利,2011,(02).

篇5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在最初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的目的是保护农耕地的土地资源,而其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则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水土保持的建设工作,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开始考虑水土保持工作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的现象,这些行为对水资源水质以及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压力之下,人们逐渐开始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也逐渐看到了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水土保持建设工作的单项措施出发,然后简要探讨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资源的影响。

一、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以及耕作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几种措施为梯田、造林种草等。而对于水土保持措施所产生的效益则大都依靠水土保持试验区的观测资料来进行评估,接下来我们将简要探讨水保耕作措施、梯田措施以及林草措施对于水资源的影响。

1.水保耕作措施

水保耕作措施指的主要是通过改变坡面的微小地形或者增加坡面的植物覆盖率等方法来实现保土蓄水的目的。而探究水保耕作措施对于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从不同的耕作方式入手,主要探究的是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坡面的地表径流量以及土壤的含水量。本人认为水保耕作措施对于水资源消耗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除此之外,水保耕作措施对于土壤中水的渗入以及延缓地面径流时间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水保耕作措施对于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并不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次降雨的强度和历时对于其发挥的效用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遇到历时较长的暴雨时,水保耕作措施对于坡面的减水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并且还有可能会产生破坏作用。

2.梯田措施

梯田措施指的是通过在丘陵山坡地上修筑沿等高线方向的条状阶台式或者是波浪断面式田地来实现坡耕地水土保持。梯田主要分为反坡梯田、复式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以及梗梯田。在坡地改为梯田之后,土壤的入渗率、各种物理性状以及土壤的含水量等各种指标都显示土壤的状况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从土壤含水量上来进行分析,近地面上的土壤含水量要比土壤中部以及下部的含水量要低,阴坡上的土壤含水量要高于阳坡,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土壤含水量受到坡向、坡位以及降水和蒸散情况的影响。

3.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是一种为了达成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目的而采取造林种草以及封山育林措施的水土保持措施,林草措施也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从防护目的上来说可分为农田防护林、固沙造林等,采取林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利用树冠可以截留降雨,而林冠则可以保护地表,在叶落后在地面上可以形成吸水和透水层,渗入落叶层的水则可以进入地下,从而能够减少地面径流量。除此之外草地具有草层截雨以及土壤贮水的作用,当然不同种类的草地所产生的减水效益也是不同的。

二、水土保持整体建设工作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土保持工作建设对于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在于拦截降水和径流,那么某些河川水流以及洪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拦截,从而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流失。而这些被拦截的水资源则能够通过渗入地表等形式转化成为地下水,那么整体的汇流时长就能够得到延长,即使是枯水期也有足够的流量,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资源的循环周期,也能够为某些缺水的地区提供水源的保障和供给,减少在枯水期的农业损失。

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流量有悬殊的差异,并且很容易造成洪水期洪水泛滥而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在水土保持工作较为成功的地区,生态平衡就能够得到保持,江河水流的水流量能够保持稳定,而这种稳定的生态环境也利于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活动,降低了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几率。

同时,在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地表对水资源有拦截作用,也有地表保护层的保护作用,那么地表土壤的侵蚀作用就会大大减弱,这对于泥沙的防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少了河湖的泥沙淤积。而泥沙淤积对于水工程的寿命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很容易造成水工程的库容能力大大降低,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对于水工程的兴利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河流中上游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及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仅能够延长水资源循环的周期,丰富河流水量,还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从而能够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三、结语

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水土保持所带来的影响都在进行着仔细的研究,并且力求通过观测数据来确定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认为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更为重要和明显,但是如今我们正在通过各种工程的建设来明确其对水资源的各方面影响,并且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来解决水资源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区域水域的综合治理。总的来说,我们应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作用,既要看到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土地资源的防护作用,也要看到水土保持工作为缓解水资源紧张以及减少水资源污染所带来的明显作用。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分为许多种,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并且通过水土保持的建设措施来平衡当地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全国有很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缺水的现象。据相关部门统计发现,我国城市淡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已经很普遍。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发展,造成一些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尽管水资源缺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却认识不足。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中,也要充分考虑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性

衡量人与自然和谐有两个重要指标,即两个承载能力:一是资源承载能力,二是环境承载能力。在这两个承载能力中,水资源都是首要因素,但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真实写照。水作为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节水型社会已经刻不容缓。经济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内。相反,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关键的物质基础,必然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

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分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水资源的污染是影响承载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工业生产中对水的利用和治理及生活中对于环境保护等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致使水域污染极为严重;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使水质持续恶化。污染不仅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同时,也导致了“介水疾病”的传播。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萎缩,如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减少河、库容量;干旱导致饮用水资源 更加短缺;湿地萎缩、江河断流等水生态问题,破坏了饮用水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普遍存在,使不堪重负的饮用水资源雪上加霜,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水资源承载力持续下降的原因。

三、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一)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会严重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降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因而应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流域机构与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中的职责。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水资源工作协调机制,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衔接,尽快建立和实施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和水资源主要指标的刚性约束机制。

(二)加大污染处理力度实现生态协调。修建先进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多种形式的雨洪利用工程,力争使雨季的降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尽量采用那些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发展经济,把水污染降到最低限度。通过保护农田、森林、绿地、清洁的空气和水等措施来实现生态协调。立足于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区域,来调整城市人口,减少水资源需求。理顺城市与所依托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维护流域水资源的正常循环,开展生态恢复,是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根本途径。

(三)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水网体系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打造现代经济区域提供水资源保障。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联合调度调剂余缺,以丰补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潜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维修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因而必须转变用水观念,创新水资源发展模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用水结构,坚持以水定供、以供定需,按照当地水资源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缺水地区应对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严格把关,避免造成当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大对现有技术和工业的改造提高;水资源丰沛地区高用水行业的企业布局和生产规模要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严格禁止淘汰的高耗水工艺和设备重新进人生产领域。农业结构调整也要适应水资源的现状,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旱土作物,缺水严重的地区,水路不通走旱路,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四)增强节水意识。要抓紧抓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科学合理评价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确定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下,制定主要江河的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从取水源头抓起,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提高用水效率,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促进用水结构调整和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既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最大挑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促进水资源由用水效率低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流动。对高耗水企业,进行压缩、淘汰和并转。注重节约用水,按照建设节水的理念,通过对特殊用水行业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大力宣传推广节水技术、培育推广节水典型等措施,将节水量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篇7

1.1工程措施(1)节水工程在对项目设计排污总量和用水合理性论证基础上,分析项目各主要生产环节可采取的节水减污潜力和相应的工程措施,论证节水工程实施后,减少的污染物产生量。(2)污水资源化工程在实施有效的污染源治理基础上,论证建设项目污染物在入河前实施进一步生态处理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农业灌溉项目要根据灌区取用水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农业污染的综合性措施。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和分质供水的要求,论证项目污废水资源化的途径并对其可行性和保障程度进行分析。(3)防范地表固废淋溶和渗滤影响地下水的措施根据区域降水、地表产流特点和地下水保护要求,提出建设项目涉水固废无害化处理及淋溶与渗滤液安全处置的工程措施。例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为防止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垃圾渗沥液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4)项目取水和退水计量装置的建设根据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明确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应建设的水量与水质监测装置要求,并提出监督管理措施建议。(5)水功能恢复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对原有水域水功能和水生态的影响,提出通过工程设施建设,恢复项目影响水域水能利用、水产养殖、水源保护、纳污能力优化恢复和水生态修复的措施方案。

1.2非工程措施(1)确定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布局和运行的优化与调整提出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等设施布局、建设和运行的优化调整方案,有效减缓取水和退水对论证范围环境地质、生态及其他特定第三者产生的不利影响。(2)建设项目事故或非正常工况入河排污的监控预案根据项目特点和入河排污影响水域的水功能保护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退水事故应急处理和控制的防范预案建议,预防和控制建设项目事故与非正常工况退水对受纳水域水资源产生风险影响。(3)提出强化取水和退水方案的监督管理要求制定项目业主应遵循的取水和退水管理计划,提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的监督管理计划建议。(4)提出落实建设项目减控影响的管理方案针对取水项目的影响情况,根据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的可承受程度,提出落实建设项目减控影响而应采取的取水和退水管理方案。针对引水和水量调度工程建设运用影响情况,制定工程调度运行的优化方案。(5)制定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和退水影响的水质监测计划根据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有重大风险影响建设项目的取水和退水监测计划。

2水资源保护措施的落实

2.1案例概况寿县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1×600t/d焚烧炉+1×12MW汽轮发电机组,取用瓦埠湖地表水,取水口位于寿县窖口镇真武村瓦埠湖西岸,年取水总量33万m3。所涉及的水功能区为瓦埠湖引江济淮调水水源保护区。工程采用零排放设计,电厂运行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均回收处理达标后重复利用,无污废水外排。垃圾渗滤液采用“沉砂池+调节池+混凝沉淀+ABR厌氧反应器+一级反硝化硝化+二级硝化反硝化+膜生物反应器(MBR)+超滤+二级纳滤”的工艺处理流程,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生产。

2.2工程措施(1)加强施工期废水处理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料加工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以及修配系统含油废水,污染物主要为SS和pH,可能伴有少量的石油类;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氨氮、总磷等。施工期间应尽量减少物料流失、散落和溢流现象;施工现场应建造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其中施工废水应经沉淀后回用,不得外排,施工生活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收集处理后用作周边农田施肥,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放。(2)加强水资源监控加强取水口的水量和生产污、废水口的水量和水质监控,布置合理的监控点,确定严格实用的监控内容和监控规程,及时掌握监测区域内地表水、工业废水、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变化动态,实施有效地项目废水控制。杜绝废污水在厂区内部管网中跑、冒、滴、漏现象。(3)完善垃圾池安全处置的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区域地表产流、地质构成和地下水保护的要求,对卸料大厅和垃圾池进行防渗处理,建设项目涉水固废无害化处理及淋溶与渗滤液安全处置的工程,以减轻池内污水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垃圾池等设施要严格按照相关建筑防渗设计规范及《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采用标号的防水混凝土,并按照水压计算、设计足够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垃圾池池体内壁做防渗及防腐处理,如采用土工布膜衬垫、塑料树脂夹层等。池壁及池底用水泥及防漏水泥挂面无渗水,浇注时加螺纹钢材织网,混凝土平均厚度不低于600mm,混凝土浇注严格按照相关防渗规定防止出现混凝土裂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保证施工质量,池体竣工后,做好试水试验。

2.3非工程措施(1)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水务管理体制本项目应向有关部门申请取水许可,严格按照核定取水量取水,按计划用水,加强取、退水水量、水质管理,同时应按照取水许可管理要求,建立齐全的有关资料档案,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许可监督和管理,按期年审。项目用水过程要纳入当地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管理范围,随时接受有关管理和监察、监测部门的检查考核,并建立旬报、月报制度。(2)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监测部门项目建成运行后,电厂内应当设置专职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对厂区的水资源及用水节水进行监督管理,核定各工序水量,对各部门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水资源保护体制,并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目标体系,由专职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制定考核办法并建立健全奖励处罚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全厂的水资源保护工作。(3)监督落实节水减污方案根据本期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生产工艺对用水量及水质的要求,结合水源条件,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确保电厂长期、经济、安全运行的目标出发,工程设计应落实节水减污方案,运行技术先进的节水减污设备,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设计评审和竣工验收,主要用水工艺、环节应安装用水计量装置,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不断研究新的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用水量。(4)制定必要的水质监控计划为确保本项目在瓦埠湖取水湖区的水质稳定,要加强取水口附近水质监测,监督区域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一经发现超标现象,要及时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并立即停止从瓦埠湖取水。同时,加强厂区附近水质监测工作,防止由于项目非正常运行可能排放的废水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5)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落实“零排放”设计在加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高各类设施的完好率的基础上,对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要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回用调节池以及消防水池的容量,研究制定在出现污废水外排的情况下的预防措施和上述蓄水设施的调度运用,尤其要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确保电厂无污废水外排,保护好水资源。

篇8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优化配置作为基础和支撑,所谓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或流域内,遵循高效、公平及可持续利用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采用工程、非工程措施等技术、经济和智力手段,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水资源优化配置本质上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其配置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协调。

(2)实现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协调。

(3)实现水质和水量的统一和协调。

(4)实现水资源分配效率的提高。

(5)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6)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7)实现水环境的改善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水资源优化配置就是为了推动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在于“优化”,优化的基础在于现有的配置方式和传统的配置思路。因此,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以需定供到以供定需的思路

以需定供的思路是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忽视了环境的支撑能力,造成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供定需的思路是以水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行生产布局,其前提是可以提供的水资源数量,这里面蕴含了对水资源自身的保护性开发,体现了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在以供定需的利用思路中,要深刻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性特征,避免过低估计水资源承载力所导致的对区域经济规模的制约。

2.2 从水量配置为主到质和量并重的思路

传统的以水量为主的配置方式源于早期的水资源可以无限制索取的思路,当水污染的出现和水危机加剧以后,水质型缺水成为水资源利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满足水量配置条件的前提下水资源是否满足使用条件成为水资源使用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质与量并重的配置思路强调了水资源配置中的两个需求,一是准确把握水资源状况的需求,二是把握用户需水水质需求。质与量并重包含了水资源承载力中的水质承载力和水量承载力并重的思路,也包含了对水资源全面评价的思想。

2.3 从工程措施为主到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思路

水资源配置中水利工程是基本单元,工程措施对于水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在跨区域、跨流域配置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系统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水资源配置中运用系统化思维和综合性方法,单纯的工程措施已难以实现水资源配置的目标需求,需要运用市场规律,需要遵循环境限制,需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实现对水源地的保护,单纯的工程措施也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水资源配置思路,体现了水资源配置中思路的全面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工程措施为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非工程措施为工程措施提供实施的依据和方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用并重的思想。

2.4 从经济效益为主到三大效益并重的思路

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协调,在各用水部门进行的水资源分配到底应该以什么原则进行取舍,是水资源配置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的配置思路常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归依,忽略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环境的可持续支撑能力,导致了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粗放利用和低效保护,形成了水资源利用中的恶性循环。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并重的水资源配置思路,力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在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水资源承载力本质上反应的是一定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所能支撑的最大经济社会经济规模,是一个计算值,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质上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选择在不同区域和部门之间分配水资源的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在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但对任何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可能处于不承载条件、承载条件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水资源优化配置仅仅是针对具体需求所建立的配置机制,它会因为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所持的发展观念和需要考虑的要素的不同而不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优化模型,不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也不满足可持续发展条件,也可能是满足承载条件的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因此,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水资源优化配置可能在各种不同的承载状态下进行,要依据具体的配置目标而定,现实状况中三种情形都有可能出现。

4 结语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是一个需要逐步深入的过程,其“优化”的程度要依赖于其问题、目标和方向。本文提出的水资源配置思路,目的在于实现配置中的公平、高效和与环境的协调,强调手段的多样性、效益的统一性和目标的针对性,可以为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和具体的配置实践提供思路和指导。水资源配置中的“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准确其地域性和实效性是研究配置的基本前提,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

篇9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50-01

一、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1、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们利用,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更新的天然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空中水。

2、水资源的特性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2.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2.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2.3有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出台过许多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出现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三、水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1、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建立了很多水资源保护制度:水资源规划制度、水资源利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但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水权交易制度和水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所以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众参与的缺失也使得水资源管理缺乏监督,行政权滥用,甚至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不合理。

2、全国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2条规定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并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和监督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由水利部负责,地下水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大气水归气象局管理,水污染防治归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农林牧渔业供水归农业部和林业部管理。多部门管理往往缺乏协调与合作,造成了部门间政策不协调,甚至是矛盾或冲突,削弱了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和执行,影响了水资源保护的效果。

3、水资源保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水资源保护的效果,是水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水资源保护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中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太弱,缺乏大局观念,也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严重影响了水资源保护的效率。

四、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强化资源意识

水资源是重要的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培育节约风尚、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应是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中华民族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节约用水和取水许可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开采管理、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的原则、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使《中华民族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营造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依据《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地下水保护重点及开采现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在禁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对现有的开采井要逐年进行闭关;在限采区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对开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平均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对新打机井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审批;对地下水超采取,要按照兴业用水定额,对取水单位逐步消减取水量,逐步回复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

3、统一管理,实行水权制度改革

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有偿使用、水权交易、用水户参与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由此,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节约用水,减少人为浪费

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并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的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易污染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同时,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另外,要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坚持在节水中求发展。由于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非常大,要加强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加强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杜绝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工业用水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规定,提高用水效率,生活用水单位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篇10

一、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节约用水的规定,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1、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今后新、改、扩建项目,先向水务部门报送节水措施方案,经审查同意后,项目主管部门才批准建设,项目完工后,对节水设施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否则供水企业不予供水。

2、大力推广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在批准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时,以生产工艺达到省规定的取水定额要求为标准;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供水企业和用户承担,对新建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供水计量设施户外设置”的要求进行建设。

3、调整农业结构,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推广抗旱,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配套技术,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节奖超罚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

4、启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突出抓好水权分配,定额制定、结构调整、计量监测和制度建设,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我市已被省政府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今后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市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要于年底前全部关停;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

2、贯彻水资源论证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项目取水先期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通过后方能由项目主管部门立项。调整我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使用再生水,微咸水,汛期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优先利用浅层地下水,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

1、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档案。此后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合理设置。

2、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在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3、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已于年月日正式实施。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4、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要按照“先排水管网、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在新建设时,必须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对现有,要在城市道路建设的改造的同时,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完善,提高污水收水率。

四、深化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1、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逐步提高城市供水价格,不仅包括供水合理成本和利润,还要包括户表改造费用、居住区供水管网改造等费用。年生活用水价格为元/立方米(含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下同)。年每立方米达到元左右。

2、合理确定非传统水源的供水价格。再生水价格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原则,结合水质、用途等情况,按城市供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要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

3、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含水资源费)”电力、钢铁、石油石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水行业,从年起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水价分三级。级差为1:2:

10。工业用水的第一级含量,按《省用水定额》确定,第二、三级水量为超出基本水量10(含)和10以上的水量。

五、加强水资源费征管和使用

1、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征收水资源费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全市范围内使用自备井(农村生活和农业用水除外)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主要用于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2、加强取水的科学管理工作,全面推动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智能水表等科技含量高的计量设施安装工作,所有自备井都要安装计量设施,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水资源管理、水价改革和节约用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落实建设项目节水措施“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审批、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征收、节水工艺和节水器具的推广都需要有法律、法规做保障。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查处,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我市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合力。

水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经济发展和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水环境与水生态日益突出,成为世界范围内高度关注的共同问题。水环境恶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

国家环境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可见,维系一定区域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就是国家环境安全,即确保“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水环境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的就是供用水安全,即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可见,水环境安全首先意味着有清洁、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如果水体被污染不能饮用,则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不到维系,即导致水环境不安全;其次,水环境安全还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水污染不能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出现水环境的不安全。严重的水环境不安全将会引发经济不安全和社会不稳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

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是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水资源保护对象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

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维持水质良好状态,为此,要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国家环境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可见,维系一定区域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就是国家环境安全,即确保“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水环境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的就是供用水安全,即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

可见,水环境安全首先意味着有清洁、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如果水体被污染不能饮用,则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不到维系,即导致水环境不安全;其次,水环境安全还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水污染不能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出现水环境的不安全。严重的水环境不安全将会引发经济不安全和社会不稳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水环境安全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都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总之,最终是为了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以不断提高人类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造福人民,贻惠于子孙后代。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和水量短缺造成的水资源供不应求,造成资源型缺水。而在一些水资源数量充足的地区,水环境的污染使水体已不具有原来的功能,出现了住在江河旁却没有水喝、没有水用的现象。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导致水质性缺水。 水资源保护的任务是:以流域为单元对水环境实行统一管理,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定水功能区,制定水质控制目标,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建立和健全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定期水资源状况公报,进行水污染事故联防等,促使水资源保护基本目标的实现,使水资源更好地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篇11

一.前言

水是一种动态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转换和不断循环实现更新的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在其正常范围内更新,则能保持其动态稳定,并可维持其生态平衡,使水资源成为可供人类永续利用的资源。但如果开发利用不当,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平衡,不仅会产生水资源危机,还会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致影响人类的生存。

我国城市缺水严重,许多乡村也缺水。在我国贫困人口中,60%以上是由于缺水而贫困。全国干旱缺水地区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2%,而缺水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

我国水环境的前景也令人担忧。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主要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

1.灾情严重。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2.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

3.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4.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5.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6.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信息收集

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定点(监测站)或河段有关水量和水质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健全和改善水文站网和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完善测验标准体系,建立资料和信息传递通讯系统,建立有关水量和水质资料的数据库系统等。除水源本身外,整个水系统和其他环境要素联系,从而使水文监测数据和信息也成为环境总量的有力指标。

2.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有关机构建设

这是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法规和组织保证。国家要加强立法,将水资源的污染和治理写入法律。要强化监督和执法,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终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污染控制,要注意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对各行业进行污染监督,预防新的污染产生。通过科学的评估,积极监督水污染的发生,科学开展治理活动,加强国家的生态保护。

3.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水量和水质评价和预测工作,并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

我们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要预防污染。首先要对工业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着眼于废水浓度的达标排放。在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制定上面,由单一的浓度和污染指标的控制转向污染总量控制和各项污染指标严格控制相结合。由于我国的工业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目标的全新的发展道路来。

4.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拟定一定时期内水量和水质规划的目标及相应的技术和其他措施

我们还要大力倡导节水型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由于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国家管理机构负责建立水域安全利用指标,对水资源的使用量要加以限定,我们应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加大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循环利用,节约用水。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城市的废水要在处理的过程中实现循环利用,在缺水地区更应大力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废水拿来开展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缓解水资源的矛盾。

四.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世界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目前很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水资源从你我做起,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你我自己。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2]刘满平《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百度百科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4]《中国水问题观察》科学出版社

篇1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自然界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水资源,不仅关系到人类和自然界的生死存亡,而且也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各种不同的使用功能对水资源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在可开发利用水域内划分多种用途的水域界限,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总体控制,合理解决各方面的用水矛盾。防治水污染与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工作就是按功能的要求改善水资源的质量,保证目标水域使用功能的实现。

1.水功能区区划现状

根据《河北省水功能区划》,隆化县水功能区划分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水功能区划分和二级水功能区划分。隆化县一级水功能区6个,其中,保护区1个、保留区4个、开发利用区1个。二级水功能区有饮用水源区1个。

2.水质评价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1个保护区为劣V类;4个保留区:1个为Ⅱ类、2个为Ⅲ类, 1个为劣Ⅴ类;1个开发利用区水质为劣V类。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

3.水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二是农田灌溉带入地表水体残留的化肥农药及地表有机质。由于水资源的一体性,随着地表水体的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4.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规划原则

4.1规划协调,统筹兼顾

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建设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能源等资源利用规划相协调,要统筹当地与京津唐地区供水的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2综合防治,重点突出

水资源保护按水质、水量统一考虑,以保护水质为主;面源与点源治理结合,控制污染排放,突出点源污染治理,包括城镇垃圾处理及环境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环境整治等;兼顾面源治理和节水,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发展工业和农业节水。

4.3标本兼治、促进发展

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措施,合理调整农、林、牧用地关系,合理确定生产发展方向,推广清洁能源,合理施用化肥,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好污水处理回用,控制乱采(矿)乱排(废水、废渣等)现象。以实施水资源保护为契机,推进我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4科学治水,强化管理

以水功能区为主线部署防治措施,努力提高治水科技含量,完善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充分重视小城镇、农村生活污染的管理与治理,逐渐改善河流水质达到规划的水功能区指标。

5. 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措施

为实现水资源保护总体目标,必须对区域内面污染源和点污染源进行全面控制和治理,逐步改善水质条件,为我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下游地区提供良好的水资源保障。

5.1水资源保护工程措施

5.1.1治理水土流失

隆化县森林覆盖率约为35.8%,略高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要的30%水平,但水土流失问题仍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重建设、轻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隆化县根据省制定的《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和《首都21世纪水资源规划》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坝上生态农业工程、植树种草,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生态农业县、生态示范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5.1.2节水措施

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方针是“全面节流,多方开源,涵养保护,强化管理”。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隆化县水资源危机的战略措施来抓,建立节水型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和节水型社会。在节水措施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隆化县的节水水平与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还不适应,有的地区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节水仍具很大潜力。全面节水包括农业节水工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工业节水、城镇居民生活节水、市政设施节水、特殊用水行业节水共六个方面。

5.1.3加大工业治理力度,建立达标排放制度

根据水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要求,隆化县对所在水功能区的企业进行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实行100%达标排放,在企业内部建立潜水处理设施,提高中水利用率,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对污染严重和效益低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防止水污染。全面推进工业清洁生产,积极扶持无废、少废工节和无污染、少污染的高新技术和节水工艺、节水技术的推广。

5.1.4加强城镇水污染治理

2010年隆化县在县城建集中污水处理厂一座,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对主要污染物实行问题控制,把浓度控制和问题控制有机结合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和居民小区污水设施建设,实行清污分流,整治入河排污口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污水资源化能力建设。规划2011-2015年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5处,投资2600万元。2016-2025年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5处,投资3000万元。

5.1.5加强城市排水工程建设

目前我县城镇排水系统很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排水设施简单,管径小,排水能力不足,城市废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使我县城市水环境受到污染、水源地受到威胁,影响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主要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和雨洪资源利用工程,通过更新改造和兴建较高标准的排水设施,使市区及各县城排水设施与城区发展要求相适应,形成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

5.2水资源保护非工程措施

监督管理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措施。隆化县通过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律地位、经费保障和管理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走向良性运行轨道,实现水质水量并重,为流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

5.2.1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