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15 20:4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案例分析报告

篇1

       1.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 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2.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人 包括作者,其他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我国著作权法保 护对象包括以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形成创作的作品。

             3.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法 人) 、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 人民事活动。

            4.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 法律制度。

            5.监护的职责是被监护人进行民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 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分其财产,被监护人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 向其交付财产并汇报账目。

            6.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有密切关系。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作为义务要 求人们必须依法做出一定行为。

分析: 1.黄花学画三年,参加全国幼儿园绘画比赛,获奖金 5000 元,符合知识产权法,黄花的 画属于艺术作品,所以属于著作权范畴,黄花的奖金 5000 元属于依法享有财产权。 2.黄花 6 岁,属于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黄花的父母是她的 监护人,可以对黄花的财产及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但是黄花的父母没有处分其 财产的权利,在黄花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应像黄花交付这 5000 元奖金。 3.奖金是对黄花作品的一种肯定,是奖励作者本人的,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老师 作为一个教育者,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义务,所以幼儿园及张老师均无权要奖金。

分析结论: 奖金应归黄花所有,幼儿园、张老师及黄花父母均不应当得到奖金。

法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拓展:案例分析报告及其范本

(1)案例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

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案例分析结果的书面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一方面它是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必须反映案例分析的逻辑关系和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学术体的正式书面文书,它又具有一定的规范格式要求和语言文字要求。这种格式的要求反映了案例分析的特点和逻辑分析线索;因此,案例分析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标题、摘要、关键词、案例概述、案例分析,其案例分析包括:背景理解、问题诊断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按照案例分析论文体的要求,其基本格式如下:

①标题

一般案例分析报告的标题可以沿用案例正文的标题,采取中性的写法,以案例正文中的组织名称作为主标题,以案例分析的主题内容为副标题,使读者能够从标题中看出案例发生在哪里,主要研究的内容。

②摘要。作为案例分析报告,要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结论及案例分析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③关键词。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与惯例,摘要后面需要提供3-5个关键词。 ④案例概述。案例正文的编写请对你选择的案例进行简要的概述(大约300-500字)。

⑤案例分析。这是案例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按照案例分析的逻辑线索,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背景理解、问题诊断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在案例分析中,各部分的内容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案例分析部分要与案例正文部分相互呼应,首先在背景理解部分对案例正文的基本内容、组织背景和特点、案例的事件及人物关系等信息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在问题诊断部分,针对案例正文内容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对策与建议部分,根据问题的诊断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铺垫、递进的关系,并相互包含了因果因素。整个案例分析部分需要对你的理解、问题诊断、对策与建议做出支持性解释、理论支持及经验借鉴等理由说明。

(2)案例分析报告书写的准备与计划

案例分析包括的书写准备与计划工作可以与案例正文编写的准备和计划同步进行。与案例正文编写不同的是,案例分析报告是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讨论交流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案例分析报告的资料和素材多数来自案例分析讨论的原始记录、原始资料查证、理论和经验参考等。在案例分析报告撰写计划中,应该按照案例分析学习的基本步骤和过程,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同时在每个阶段要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小结,并安排下一步工作。

(3)案例分析报告的起草与修改

篇2

一、一般资料

欧某,女,汉族,18岁,我校大一在读学生,身高1.57米左右,体态端庄,眉心略显惆怅。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陈述

据欧某的诉说,在这之前,也有过一次类似的情况。当时是自己正在读初三,在快要临近初三毕业考试的时候,一天在无意中听到母亲和邻居在谈论有人因为读书而变为“神经病”,当时的具体谈话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神经病”这三个字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并且感到莫名的恐惧害怕,心跳明显加速,紧张不安,大脑一片模糊,胸口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压着,完全喘不过气来。随后,在学校学习中不断觉得恐惧不安,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怕什么,情绪波动很大,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只想待在家里,只想和母亲在一起,只有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才觉得很有安全感。

奇怪的是,只要在家里,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就会消失,但是一到学校,这种强烈的害怕不安的感觉就会再次出现。因此只能一直在家休息。在这期间,一直是母亲在身边照顾自己、安慰自己,就这样过完了初中生活。

高中的时候,因为母亲要南下打工,自己没有办法一同前往,只能回到学校寄宿,不能住在家里,为此苦恼了很久。可是,后来高中生活过得很愉快很开心,这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且,在高中的三年生活中,自己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直到来到大学,这次不知道是怎么了,自己感觉是“病”发了,又出现这样的感觉了。现在,就想回家。

平时自己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只和那些看得顺眼的同学聊天,对于其他人,自己从来不主动说话。并且认为,在自己家里最舒服,因为自己的母亲会无条件地关注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有什么困难都会帮助自己。高中同学和老师很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希望大学的同学和老师也能够和高中的一样。只要能够有人和她做朋友,她的这种感觉就会缓解很多,甚至不会出现。

欧某在叙述中身体一直保持着较僵硬状态,情绪激动、紧张、不安,手不断在沙发上滑动,语速过快,想法表达模糊、思绪较混乱,有求助意识。

三、分析处理

1.问题提出。

(1)为什么会在初中时(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高中就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为什么在大学又会引起这种感觉的发生?

据了解,该生在初中读书期间和同学的关系不亲密,基本上没有任何同性或者异性的朋友,自述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在初中毕业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的姓名都不知道。感觉同学和老师对待自己比较冷漠,在学校根本就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没有人懂她,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在高中期间,她交到了生平的第一个朋友,因为她的父母都不在家里,同学和老师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对她特别照顾,在班级里感觉到温暖,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自己,高中三年过得很开心,也是第一次觉得原来学校可以是很美好的一个地方,觉得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来读大学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没有亲人陪伴。同时,她是寝室里面第一个到的人,当天晚上,她一个人在陌生的寝室哭了整整一晚。后来,慢慢地同学们都来了,孤独的感觉就消除很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开学到现在,没有同学和自己特别亲密,没有真正关心她的人,老师和班上同学的交流也很少,觉得这个学校到处都冷冰冰的。她举了一个例子:有几次她去在其他寝室的同班同学那里玩,明明寝室有人,她也敲门了,她们就是当作没有听见,好像挺不欢迎她的,让她觉得很委屈,感觉自己就是没有人喜欢,没有人愿意和自己做朋友。本来觉得大学生活应该和高中一样,甚至要比高中还要好,可是现实完全相反。现在很讨厌这个学校,只想离开这个校园环境,只想回家,只有在母亲身边才觉得有安全感,才不会觉得恐惧、害怕。

(2)为什么会和“神经病”、精神分裂症联系在一起?

该生初三时觉得学校很冷漠,同学和老师对自己不关心的时候,刚好听到了“神经病”的一个事件,并且由这个情况掩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用恐惧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她自己只知道怕,但怕什么却不知道,只觉得莫名的害怕恐惧。“神经病”为她找了一个突破口,让她把自己内心的空虚全部转移到这方面来。该生平时比较要强,最怕被人看不起,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错,若承认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失败的话,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打击。大一时,该生再次感到学校很冷漠,并看了一部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影片,觉得紧张不安,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出现了心悸、头晕、口干的躯体症状,觉得胸口好像压了一块石头,不能呼吸,以至于要把头趴在桌子上,精神高度紧张,感到莫名的害怕和焦虑,甚至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自己的身体,无法进行任何思考,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行动。因此,她选择用“神经病”、精神分裂症的方式内隐地把自己的社会交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出来。

2.鉴别诊断。

(1)排除躯体疾病。

未发现有器质性躯体疾病和家族疾病史。

(2)与精神病鉴别。

根据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根据判断心理异常与正常的三原则,欧某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欧某有自知力,希望解决心理问题,有主动求医行为,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对照症状学标准,欧某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欧某的反应不太强烈,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严重,未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从病程标准看,也只有半个多月,病程不足3个月,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4)从心理测验结果看。

心理测验结果支持了本诊断。

SAS:60,说明焦虑症状为中度。

SDS:35,说明抑郁症状不明显。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应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反馈的结果表明:该生在焦虑症状上的得分偏高,包括一些通常与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症状和体验。一般指那些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可能有一些类似严重心理障碍的感受或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测评显示:该生常常失眠,感到自身健康有问题。其心理问题属于第一类学生,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诊断:一般性的焦虑心理问题。

3.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欧某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善现存的焦虑恐惧情绪,改变“没有人会关心自己”的看法,看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

(2)长期目标与最终目标。

完善自身的个性,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4.咨询时间。

根据症状并考虑到她个性的特点,为她安排每次咨询时间为一小时,时间为每周四的下午五点至六点。

5.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共十次,历时三个半月。

(1)心理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与欧某交谈,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SDS、SAS心理诊断测验,调整求助动机,探求其心理状态及改变意愿,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2)心理治疗阶段。

根据心理测验结果的反馈,作出初步分析,让了解原因。同时加深咨询关系,寻找调整认知的策略。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认知、情绪和行为。

(3)结束巩固阶段。

这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咨询效果,探讨人际交往深层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从而提高欧某的人际交流的自信心。

6.咨询方案――认知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是企图通过改变求治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矫正欧某错误的自我认知,才能真正改善其行为上的社交障碍。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只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就会使其茅塞顿开。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引导欧某认识到: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要想得到他人的友谊、关心、温暖,首先就要给他人关心、温暖,使其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非理性信念等错误认知。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你做朋友,要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但更多的是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欧某认为社交障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使自身的原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系统被激活,使其作出极端的、绝对的判断,认为没有朋友,那就会使自己没脸见人,被人瞧不起,使整个思维失于意志的控制,从而出现病态推理判断,引起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知合理了,行为的改善也就有了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咨询继续朝着卓有成效的方向发展。最后督促她改变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新的看法或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本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由于看了电影导致高强度的痛苦、紧张、焦虑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本人对人际关系的一些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的信念而导致的焦虑、恐惧、不安情绪,可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欧某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7.治疗效果评估。

三个月后,欧某明显感到轻松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也反应,欧某没有那么内向了,能够比较主动地和人进行交流,话也明显地多了,感觉整个人开朗了不少。欧某自己评价认为,那种恐惧、不安、焦虑的情绪现在已经感觉不到了,而且觉察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并不是对自己漠不关心的,原来朋友是需要自己去找的。其实以前身边也有朋友的,只是自己全部都忽视了,一味地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先付出,才会有收获,有时候一个微笑就可以认识一个朋友。

通过咨询治疗,欧某的各种心理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心情愉快,和同学的关系有所改善,情绪也基本稳定,促使了她的人际关系得以良性发展,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林秉贤.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

篇3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李某,男,22岁,独生子,性格内向,某普通高校大四学生,汉族,未婚,中等个头,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出生于一个乡镇家庭,家庭成员还有父母。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关于学习方面的支出父母对李某从不吝啬,因此李某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更多的是学业的压力和父母对他的期望。学习成绩是李某和父母交流最多的话题,这无形也给李某很大的压力,李某也知道父母赚钱也不容易,这也是李某一直很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一直以来成绩都不错,这成绩的背后都是李某努力的结果,而且李某也相信天道酬勤,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但是在复习考研以来,总是感觉自己的复习效率不高,该记的知识点,总是背了很快就忘记了,心里没底。最近觉得自己对考试产生焦虑,而且感觉越来越强烈,也害怕考试的到来。

(三)精神状态

情绪焦虑低落、精神不振,思维清晰,人格较为稳定。

(四)心理测验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 57,提示有轻度焦虑;(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一个多月来情绪越发低落,倍感紧张焦虑,害怕面对考试,并伴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等表现。

(二)个人陈述:我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城镇,独生子。父亲是建筑技术员,母亲在家开零食店,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家人很重视我的学习成绩,且期望也挺高的。我自幼学习勤奋上进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记忆力较强,学习成绩在班上较为靠前。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都较为顺利,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到了大学发现,随着学习的内容难度逐渐增加,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成绩不如从前,而且一遇到重要的考试就容易紧张和焦虑,虽然我凭借自身的勤奋刻苦还能勉强应对。现今到大四,经过考虑和父母的同意决定考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开始准备时,还是信心满满的,但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心静不下来也看不进去书,感觉脑子不好使了和记忆力下降了,比如昨天背过的内容今天就不记得了。开始的时候自己认为这是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的原因导致疲劳的产生,以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就可以恢复的。常常明明感到很困,躺下来却睡不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总想着考试的事,担心自己考不上。可又担心自己休息不够,会影响明天的学习效率,害怕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于是又强迫自己能尽快睡着,可结果就是失眠。特别是最近一个月,焦虑感更加严重了,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总是担心自己在答题时脑子一下子空白了。因此影响食欲,而以前的胃口一直很好,饭量一般,现在饭都吃不下了,加上失眠的问题也很严重了。我以前每次重要的考试前都比其他同学更为紧张,比如期末考试,但都能通过。而现在无法很好地复习,睡觉也睡不着,对此非常懊恼。室友建议我放松一段时间试试看,完全放空自己,不想任何关于考试的事情,但效果不佳,所以来求助心理咨询中心。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一)心理咨询师观察:衣着整齐干净,符合大学生身份。眼圈发黑,满脸愁容和倦态,情绪低落,语调较为低沉,语速较慢。身体和智力方面均发育正常,思维意识正常、清晰,语言表达正常。情感反应稳定,但在谈到考研的事情时,情绪明显担忧和焦虑。

(二)他人反映:其同学描述的情况与李某主诉的基本一致,但认为李某是面对考试太过于紧张和看重结果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状态。

四、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曾经到医院检测过,无器质性病变,因而并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二)社会原因

在李某的生活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的期望高,这无形的压力加到李某的身上,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加上近来的考研复习效果不好,因此心理感到非常焦虑,随着考试时间的越来越近,和复习的效率下降加重了这次的焦虑。

(三)心理原因

1. 认知方面:错误认知,认为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对应的回报的,考研复习的效果不好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担心考试的成绩不好;

2. 行为方面:遇到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进而加重了问题时焦虑的倾向。

3. 性格方面:性格内向,不爱交往。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依据

依据李某的症状和测试结果诊断李某的问题为焦虑情绪。理由有三:首先,该情绪是近期发生的,其反应的强度在可理解范围内;其次,时间上,该情绪持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焦虑的情绪还未泛化;最后,对其他的社会功能也并未造成影响。因此诊断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有强烈的反应,且已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的特征,时间上严重心理问题的病程大于2个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亦可排除。

3.与神经病症相鉴别:在病症上,神经症的特征是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问题也出现了回避和泛化,且已经是充分泛化,神经症的反应与初始事件的本身是不相关的,在时间上,神经症持续的时间为大于三个月或三年。根据求助者的病症,可以排除神经症。

六、制定咨询的目标

(一)具体目标:缓解求助者的关于考试的焦虑症状,使其的生活和学习恢复正常,改善睡眠质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研究生考试。

(二)最终目标:通过咨询,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最终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1.主要咨询方法:系统脱敏疗法。

2.适用原理

学习理论是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假设是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不适应行为,也可经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系统脱敏法”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即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按照刺激的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忍耐力、承受力,增强求助者的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的反应,保持身心正常的状态。

(二)咨询过程中,双方履行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积极配合咨询师的咨询工作的进行,一起梳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

权利:对咨询师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了解;有权利选择或选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职业教育背景;有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协商和选择的权利。

义务:对双方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有遵守和执行的义务;作为求助者应当尊重咨询师并且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帮助求助者认清和解决心理问题;恪守保密原则。并向求助者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的权利;本着对求助者负责任的态度,有向求助者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

义务:有遵守和执行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全面的内容的义务;作为咨询师应当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职业教育背景且尊重求助者,遵守咨询行业的行业规定和职业操守,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特殊情形可提前通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45―60分钟,共7次。

咨询收费:免费。

八、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彼此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进行心理测试;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首先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并向其介绍咨询过程中有关的规则和事项;采用摄入性会谈法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谈话,引导求助者描述自己的烦恼,以及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并让其做相关的心理测试,如焦虑自评量表(SAS)

(二)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初步学会放松技巧。

过程:首先简单明了地向求助者说明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及过程:其次教授求助者放松技巧;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其放学后坚持放松技巧的练习,尽力做到熟练。

第三次咨询

目的:设计焦虑等级表。

过程:检查求助者放松训练的效果,看其是否已经掌握了放松训练技巧,再一次和求助者一起学习放松技巧: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传授构建焦虑等级表的制作方法,接着让求助者说出引起焦虑的情形,并要求其把这些情境进行排序,从最小到最大的焦虑;最后布置作业,继续练习放松技巧。

序列事件焦虑程度(0―100):

1. 考前一个月想到考试时 10

2. 考前两周想到考试时 20

3. 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 30

4. 考前三天想到考试时 40

5. 考前一天想到考试时 50

6. 考试当天早晨 60

7. 考试即将开始 70

8. 坐在考场开始答题 80

第四次咨询

目的: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缓解焦虑症状。

过程:首先向求助者说明脱敏训练的具体操作程序;接着按照在第三次咨询做好的划分焦虑等级表,病进行逐级脱敏(由小到大),反复的次数依据求助者在想象到每一等级时不再感到紧张和焦虑时来设计,如果焦虑的分数超过25分,则需继续做放松训练;最后布置家庭作业,依照本次介绍的方法,作为本次咨询内容之一,家庭作业布置(4级),用放松对抗焦虑。

第五次咨询

目的:继续进行脱敏的训练,减轻焦虑症状。

过程: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此判断求助者是否已经掌握运用放松技巧来对抗4级焦虑事件:接着进行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到此情景不再感到焦虑时为止:继续布置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去后继续坚持系统脱敏训练。

第六次咨询

目的:进行最后两级焦虑事件的脱敏,使求助者在应对考试时不会再有过度的焦虑情绪。

过程:回想4、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进行7、8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此情境不再焦虑时为止。

第七次咨询

目的:结束咨询,检查与强化咨询效果

过程:总结整个咨询心得,并强化、检查咨询效果;已经基本达到咨询目标,可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坚持运用放松技巧克服焦虑,树立起信心去面对以后的考试。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主观体验:求助者认为焦虑情绪明显缓解了,能和同学探讨有关考研的事情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二) 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48分,与首次测评相比,焦虑症状明显下降,说明此次咨询效果较好。[注:首次测评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7分]

(三) 求助者生活改善: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四) 求助者周围人的评定:同学反映求助者情绪好转了,不再愁眉苦脸,睡眠、饮食状况改善,人也开朗多了。

(五)咨询师的评定:根据咨询师的回访了解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自我评价更为积极,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考研,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也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篇4

小萱,女孩,7岁,小学二年级,独生女。长相乖巧可爱,无重大躯体疾病及家族精神病史。核心家庭完整,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均有正式工作,工作较忙,外公与他们一家三口长期生活在一起,帮助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成绩中等,智力、记忆力、注意力均正常。

小萱自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在校门口迟疑、哭泣,不愿独立进校门,不愿进教室,不愿跟母亲分开的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己在学校正常的学习以及与教师、同学的关系,也给母亲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二、案例分析

(一)观察与他人反映

母亲反映:小萱以前是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上学也很积极,自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不想上学,说在学校会想妈妈,说教师会批评她,同学们会笑话她。她不愿意独立上学,如果强行送她进教室,她会不愿意走路、会哭,妈妈离开的时候会跟着跑出来,有时候在校门口还会说她肚子痛、腿痛之类的,希望不上学。为此,我多次请假在学校陪她,已经耽误了我的工作,小萱也耽误了学习。跟她说妈妈要上班,不能再请假陪她了,她听得懂,但行为上还是做不到。我要是走了,她会在教室一直哭,会影响教师和同学们上课,我也放心不下,有时候会请假陪她。

班主任反映:小萱以前很活泼开朗,现在经常不高兴,经常趴在座位上哭,要不就站在教室门口不进教室,教师劝说也不起作用,经不起一丁点儿批评。同学们很关心她,经常会在她哭的时候问候她,想帮她,她却很不领情,不理同学,觉得同学都是来笑话她的。

咨询师观察:小萱身体健康,意识清楚,习惯低着头,说话声音小,很依赖妈妈,较敏感。妈妈在身边时,她愿意进入校园和教室,也愿意学习、读书、写字,喜欢绘画。除了好朋友,排斥其他同学的关注和问候,认为其他同学只有在其妈妈在时才会关心自己,妈妈不在时会嘲笑自己。不愿意进校门时会迟疑着不挪脚,做出委屈、难过的表情,甚至哭泣,但并无发抖等无法控制的躯体症状。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进行判断,小萱无器质性病变,对世界的知觉正常,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严重,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典型症状出现的时间超过三个月,不足半年,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本个案的症状虽集中表现为“厌学”,不愿进校门和教室,然而实际上是由于不愿跟母亲分离的内在因素导致的,并非讨厌学校和学习,因而要注意与“厌学”相区分,属于焦虑心理问题中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一般常见于婴幼儿时期,刚入托或刚入小学的儿童也较常出现。小萱在幼儿园及一年级上学期均适应良好,并无分离焦虑症状,在一年级下学期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而出现这一心理问题,与孩子本身的安全感不足、依赖性较强有关;而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这一较为严重的状况,跟妈妈对她的不放心和妥协也很有关系。

因此,要做好小萱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着力:第一,秉持人本主义理念,相信小萱自身成长的力量,培养她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式,耐心坚持;第三,运用行为主义方法,塑造良好行为。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辅导目标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及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目标。

短期目标:能减少其在校门口及教室门口犹豫、哭泣的时间;能与母亲分开,独立在学校学习及活动。

长期目标:提升来访者的安全感,增强其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咨询方法与原理

1.人本主义疗法

相信来访者自身有“疗愈”的力量,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关注的氛围,陪伴来访者找到自身成长的力量,从而能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2.行为疗法

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正强化,对来访者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强化和塑造来访者的良好行为,提高来访者对自己的信心。

了解和观察发现,小萱的认知能力一般(受年龄限制),能认识到自己目前不良行为的坏处,但受自身焦虑情绪的影响大,不能独自克服而改善行为;十分敏感,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人的“催促”(如“不要哭,你赶快进去”之类的言语)会加重小萱的焦虑,引起她的回避。因此,本咨询辅导中,咨询师选择以人本主义疗法为主,等待、依靠来访者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并使用行为疗法辅助塑造来访者的良好行为。

四、咨询辅导实施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减轻小萱的分离焦虑症状(第一周)

对于分离焦虑的儿童及家长来说,这一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辅导能够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本阶段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小萱及其母亲的信任;其二,减少小萱“不进校门”“不进教室”和“长时间哭泣”等影响其社会功能的症状表现。

我坚持人本主义疗法的原则,通过理解、共情和无条件的接纳,耐心地陪伴着她,成功取得了小萱与其母亲对我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第一天小萱就愿意今后由我替代妈妈在学校给她支持和陪伴,而让妈妈去上班。通过跟妈妈的会谈,了解到小萱的焦虑情绪在早上跟妈妈分开时是最强烈的,上学路上并没有强烈表现;班主任反映,她只要早上能顺利进教室上课,接下来的时间是可以独立顺利度过的。因此,我把分离的焦点放在了早上。我、小萱和她妈妈约定,第二天由我到校门口接她进校和进教室。第二天小萱坚持要求妈妈陪同进校,后在妈妈的坚持下同意妈妈离开,转而不让我离开,我离开则会哭泣。我给予了一节课的陪伴与鼓励后,她勉强同意我离开,但要求我要来班上看她,放学送她。

接下来的这一周里,小萱转而开始依赖我,虽有迟疑与不舍,但每天上学时能让我挽着她走进校门和教室;依然要求我的陪伴,同时,我在不引发她强烈焦虑情绪的前提下,有意地一点点减少着支持与陪伴的时间。她不进校门与教室的紧急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对此,母亲觉得轻松了很多,小萱也通过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二)耐心坚持辅导,正确看待“反复”,培养小萱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至七周)

本阶段咨询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重点是耐心坚持并辅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主要需要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耐心坚持辅导,指导母亲进行家庭配合教育,强化小萱的良好行为;其二,正确对待反复,培养小萱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二周,小萱的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反复,早上在校门口跟妈妈分离困难,进校以后情绪持续低落,哭泣,送入教室以后不让我离开,我出教室她会跟着跑出来。陪伴、鼓励和共情后,小萱整个上午依然不能独自在教室学习,甚至上课期间独自待在教室外。出于教学安全考虑,我只能让爸爸中午来学校接她回家学习。晚上跟家长电话沟通,对她妈妈进行了共情与鼓励,告诉她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并让她做好可能要在家学习一段时间的心理准备,让她耐心坚持。另外提醒家长做好跟各科教师与好朋友家长的沟通,让她们继续对小萱耐心和宽容一点。跟妈妈一起就小萱在家学习的安排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致,告诉小萱她可以选择在家学习,同时强调,在家也要让小萱的作息与学习完全与学校一致,以免小萱的退缩行为得到强化。

第二天,正好是教师节,小萱自己选择来上学,给我和班主任准备了礼物,并回归到了第一周结束时的状态,有一点迟疑,需要一些陪伴,其他时间能独立学习和活动。这一周接下来的几天,小萱都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也在一点点减少陪伴她的时间。

从第二周出现反复后开始,我指导妈妈运用行为疗法对小萱的“进步”进行“奖励星星”的强化,并每周积累一次,给予精神奖励(口头表扬、奖状)与物质奖励(专用行李箱)。在咨询辅导过程中,这一方法一直在坚持使用,对于强化小萱的良好行为十分有效。

第三周和第四周小萱的状态都比较稳定,我给予的支持和陪伴里面,基本上已经不包括上课时间了,放学也不再送她,只有早上校门口接她和课间她来找我的有限时间。

第五周和第六周上学的第一天,小萱又分别出现了两次反复,但反复的程度一次比一次轻,其他时间都是出于较好的进步状态。这两次反复的原因都跟她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有关,一次是因为被教师批评,另一次是跟同学闹了矛盾。由此可见,仅仅在短期内降低了她的分离焦虑和依赖性还不够,还要培养她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再次出现反复。

小萱在第六周结束的时候如约拿到了自己专属的行李箱,并跟家人外出旅行了。第七周心情大好的她,迎来了又一次转变。她能够提前跟妈妈说再见,跟我一起从大门跨进校门,后来,还能跟校门口的教师和同学问好敬礼,而且到了教室门口能主动跟我告别,自己独立过好在学校的一天。辅导至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以及最后的“放手”――不再需要我接。

(三)巩固辅导效果(第八周至十周)

本阶段主要是巩固已经取得的辅导效果,继续陪伴来访者成长,坚持对来访者良好行为的塑造,完全消除分离焦虑症状,培养其独立面对困难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第八周开始,小萱对我的依赖已经很轻了,她又有了新的进步:能让我在校门里面等着她,她自己进校门了!她只需要跟我讲讲话,一起走到教室门口,自己就高高兴兴地进教室了。接下来的一整天她都会很顺利地学习和活动,课间基本上只会来我办公室看我一次。

第九周,早上吃完饭正准备去接她时,她跟另一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很高兴地告诉我她自己进来的,敬礼了,作业也都交了,还说明天也要自己进来,后天希望我还能接她最后一次,以后也都是自己进来。我很高兴,她终于有足够的勇气独自面对了,只是对我的依恋让她还不能完全放开我的手。

小萱主动说不用我到校门口接她了,实际上她也做到了,但课间还是会来我办公室找我一两次。到了第十周,小萱早上已经完全不用我接,更不要妈妈陪伴,课间也基本不来找我了。遇到困难,她已经能自己面对了,还开始主动帮助有烦恼的同学,并交了几个新的好朋友来带给我认识。

我也提醒妈妈继续坚持现在对小萱的教育方式,并希望能加强对她的学习辅导和培养她的独立性。

四、辅导效果

经过十周,近一学期的干预辅导,小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已经回复正常水平。据我自己的观察,以及班主任与母亲的反馈,小萱不愿独立进校门与教室的情况完全消失,能在校门口轻松地跟母亲告别,独立、微笑地进校门,进教室上课,也不再需要我的陪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定的困难,能自己勇敢面对,并且新交了几位好朋友。本次较好地实现了短期与长期辅导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篇5

二、案例分析理论基础

(一)存货的含义

存货是一个财务概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表述,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将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二)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可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过多的存货或存货不足,都会相应地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企业面临发展的困境,因此,企业需要对存货进行管理,确保存货量的适度,发挥其优势。

三、兰州民百股份有限公司存货管理分析

(一)兰州民百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兰州民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系1992年4月14日经兰州市人民政府兰政发[1992]第60号文批准,于1992年8月9日在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注册号为620000000013473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1996年8月2日,本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时的注册资本为5,015万元,是甘肃省唯一一家百货零售上市公司。本公司经营范围:日用百货、建筑装饰材料的批发零售、彩色扩印等。

(二)兰州民百股份有限公司对存货的确认和计量

兰州民百存货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发出存货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低值易耗品采用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包装物、其他周转材料采用一次转销法进行摊销。资产负债表日,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三)兰州民百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

2012年,受益于宏观经济稳步增长的影响,零售行业全年保持较上年的增长态势。存货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在市场需求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兰州民百必须保持一定的存货,现就其存货情况予以简要分析。

1.存货占资产比例分析

公司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决定着存货的库存水平,体现在资产结构的分布上。如表1所示,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2009年较2008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2009年到2010年表现为突增,2010年较2009年增长了12668.75万元,同比增长360.30%,主要是由于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货币资金充足,及时采购货物以备市场需求,并及时结算了货款。从2010年到2012年逐年下降,主要是随着流动资产的增加,货币资金增加的幅度比存货增加的幅度大,则显得存货所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在下降,说明公司能适应市场需求经营状态良好。

2. 存货周转率分析

存货周转率对于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关键指标,存货周转率越大,说明资金使用效率越高,存货管理工作越有效率。兰州民百存货周转情况如下图:

图1存货周转率图

(2)通过图1分析可知,兰州民百2008―2012年存货周转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且每年四季度的周转率总体上高于二季度,呈现周期性和季节性。存货周转天数的增加和周转率的下降,表明公司存货的变现速度、实现周转的能力差,影响公司的应收账款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反映了公司存货的营运能力较差,长期如此则会影响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通过之前分析,存货占资产的比例在下降,说明公司管理人员对存货周转率分析之后,开始重视对存货的管理,近而加强存货的营运管理,减少营运资金占用在存货上的金额,在2012年年底存货周转率有上升趋势。

四、存货管理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对兰州民百股份有限公司存货的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8―2009年存货管理较良好,2009―2012年存货的运转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公司的存货管理: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Case Analysis Report of One Case of College

Student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LI Kuimin

(Humanities Department,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

Abstract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s a group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cluding obsessions and compulsions) a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urosis. In this case, the main use of Morita therapy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method (shaping law, punitive law), so that visitors gradually overcome compulsive behavior, successful escape forced bathing problems.

Key word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orita therapy; behavior modification

1 求助者一般资料

李明(化名),女,20岁,汉族,大学二年级学生,家中长女,身高158cm,无重大既往精神病史也无家族精神病史。父亲是企业管理人员,母亲赋闲在家,父母均是大学文化。

2 求助者自述

主诉:反复的洗手,洗澡时间一般为90分钟。症状从高中持续。上大学之前,在家住宿,内心冲突不大,上大学后,住集体宿舍,宿舍矛盾凸显。

个人陈述:我是家中长女,有个妹妹。母亲非常爱干净,不允许家里脏乱,对我比较好也很关心我。父亲是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比较大,对我期望很大,要求也很高。我妹妹和我相差10岁,有了妹妹,自觉父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妹妹,而我又很要强,想引起父亲的关注。初中之前,我学习一直很好,然后初中考高中,发挥失常,分数达不到普通高中标准,父亲托人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从高中开始,我只要有压力,在家里就会反复的洗。自己洗的时间很长,无法控制,持续到来做心理咨询。高中时,去心理咨询机构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有强迫倾向。来大学后,希望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矫正这一问题。我知道没有必要洗那么长时间,但仍要反复洗几遍。内心很痛苦,有一个好朋友(隔壁宿舍)内心痛苦会告诉该朋友或者母亲,他们能够理解。我不敢让室友知道,害怕他们歧视我,因此,一回到宿舍压力特别大。

3 咨询师了解和观察的情况

来访者电话预约心理咨询,按时进行咨询。因自己的症状引发宿舍问题,因此,来访者很痛苦,谈到伤感时,忍不住流泪,但来访者语言表述严谨有序,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有很好的自控力,人格完整自知力良好。来访者希望症状有所好转。

4 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

4.1 评估诊断

来访者存在强迫行为,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的“三原则”以及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可以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疑似或者早期病例),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

4.2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来访者未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好,知情意行可以协调一致,可排除精神病性疾病。(2)与抑郁症的鉴别:来访者有压抑、苦闷、内心冲突矛盾等负性情绪表现,但并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思维敏捷,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厌世、自杀念头,主动求治的愿望迫切,自知力完好,且自己情绪低落完全是因强迫症状而起,属于继发现象,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焦虑症的鉴别:来访者诉说自己有担心、不安、紧张等症状,但是随着外在压力的减小,症状会消除,非持续,症状不典型,不占主要临床相,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5 咨询目标

根据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进行协商达成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逐渐改善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逐步缩短其洗澡时间;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使其强迫行为有所改变,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通过咨询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在认识、个性(多疑、敏感)等方面的不足,学会沟通的技巧和方式,学会自我心理调试的基本技能,追求心理健康的全面和谐发展。

6 咨询方案

(1)咨询方法:森田疗法和行为矫正法(塑造法、惩罚法);(2)明确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持续3个月。

7 咨询过程

7.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3次咨询面谈)

7.1.1 来访者基本信息的收集

通过前3次面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掌握来访者的真实情况。第一次面谈,咨询师采用观察、摄入性谈话等方法,充分利用共情、尊重和真诚、温暖等心理咨询的特质和开放性询问、内容反应等参与技巧,取得来访者的充分信任。

7.1.2 评估阶段

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充分交流,重点了解对来访者影响较大的事件,鼓励引导来访者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及时分析来访者所诉说的事件与来访心理问题间的联系。分析来访者成长的家庭环境,了解来访者症状产生的根源。

来访者自诉,从高中开始出现该症状,且强迫洗澡行为总是发生在压力出现时。参看该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强迫症状因子分数较高。结合来访者在心理咨询机构的诊断结果、量表结果及自我陈述进行判断,咨询师判断为强迫症。经过三次面谈,初步掌握来访者强迫行为产生的原因。来访者回忆,高中时,添了小妹妹,来访者自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了(尤其是父亲),因此,来访者想要做些事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7.1.3 制定咨询方案

经过前3次的面谈分析,综合评估来访者的信息,与来访者共同制定了咨询方案。

7.2 咨询帮助阶段(4-12次咨询)

强迫洗澡严重影响了来访者的学习、生活,来访者最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希望尽快缩短洗澡时间。因此,与来访者共同确定主要采取行为疗法来矫正其行为。

7.2.1 第4次咨询

首先采用森田疗法,让来访者接受目前的状态,带着症状来生活。来访者同意,但信心不足,害怕室友看待自己的眼光。鼓励来访者进一步敞开心扉。结合前3次的交谈和本次进一步交流发现,来访者洗澡时间和压力相关。利用开放式询问引导来访者诉说最近发生的事情,帮助来访者分析压力源。来访者害怕室友知道自己有强迫症,对室友特别敏感,害怕室友说三道四。军训后,来访者故意拉开和室友的关系,但是,看到室友一起出入时,自己又很不舒服,想室友来主动关心自己、询问自己。然而,室友没有主动询问来访者。因此,来访者怀疑室友是否在背后议论。因此,本次咨询,除了让来访者学会带着症状生活之外,还要矫正来访者的认知偏差,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来访者思考:为什么室友不主动提出呢?我们为什么不主动找室友沟通,主动融入到宿舍,让室友帮助成长呢?来访者思考后,豁然开朗,自诉有点自我中心,希望室友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同时,来访者自诉,室友不主动询问,是在保护自己、关心自己。本次咨询,来访者积极配合,咨询完成情况较好。最后,给来访者布置一个作业,要求来访者约个时间和室友讲述自己的症状。

7.2.2 第5-12咨询

第五次咨询,首先,来访者分享一周的成长过程。来访者自诉现在能够带着症状学习生活,且来访者主动把症状解释给室友。室友都很理解,来访者感到很开心。因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内心冲突消失,故来访者在本次咨询中心情很好。本次咨询的第二个任务是利用惩罚法和塑造法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矫正来访者的行为。目前,来访者洗澡时间为90分钟,和来访者沟通确定本周行为矫正的目标――本周洗澡时间控制在75分钟,若超时,让室友关浴室灯,连带物质惩罚(若超时,请室友20元零食)。让来访者写下保证协议。坚持一周。

第六次咨询,引导来访者分享一周的成长体验和感受,分享行为改变中的成功和失败。希望来访者继续坚持。

第7-8次咨询,来访者自诉和室友关系正常,洗澡时间控制在75分钟。本次咨询向来访者提出更高要求,洗澡时间继续减少15分钟,控制在60分钟。同样需要室友监督,若超时,仍要关闭浴室灯及物质惩罚加重(请室友30元零食)。

第9-10次咨询,洗澡时间继续缩短15分钟,控制在45分钟。惩罚继续加重(若超时,请室友40元零食)。

第11-12次咨询,洗澡时间继续缩短15分钟,控制在30分钟。惩罚继续加重(若超时,请室友50元零食)。

7.3 结束巩固阶段

为了巩固咨询成果,来访者的状况有明显改善后,让来访者分析自己成长的心理历程,引导来访者继续坚持下去,坚定信心,学会主动调整心态,积极主动的调整行为,逐步提高生活和学习效率。来访者很开心,并希望下个星期继续预约。但是,下个星期的同一时间,来访者并未来咨询室,辅导员老师告知,该生目前较能接受现状,学习生活正常。

8 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我评估:洗澡时间缩短,节省大量的时间,很开心。但是偶尔内心冲突还是很强烈,但是想到自己要被惩罚,所以,自己还是打败内心冲突,自我感觉进步很大。(2)咨询师评估:从来访者外部表情和交谈中,明显感觉到来访者的压力感逐步消失,强迫洗澡的症状逐步好转,来访者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恢复正常,身心愉悦。

9 咨询体会

在本咨询案例中,因来访者特别希望消除其强迫症状,故主要利用行为疗法(惩罚法和塑造法)来矫正来访者的强迫行为,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c:是的。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c:可以。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c:非常着急、沮丧。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求助者张某、汉族、男性、19岁、某高校在校大二男生,性格偏内向。身高1.72米,体重130斤,家庭关系和谐,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父母身体健康,家庭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姥姥上周已去世,外婆又查出患有癌症,家庭经济一般,生源地贷款上学,成绩中等不突出,在校与同学相处融洽,近半个月来因初恋女友跟另外一个男生在一起而分手,导致心情低落,烦闷,失眠,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对其他事情也提不起兴趣,觉得自己很无能,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求助者迫切改变现状,自己独自来咨询。

目前状态: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去想那些无意义的事情;

2.生理功能:食欲降低和失眠多梦;

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低、上课容易走神;不愿意与人交流,影响了人际关系

心理测验结果:1.SCL-90测验结果:总分173,抑郁分数2.7分,说明该同学生活兴趣减退,代表症状是情绪情感苦闷,对于某些方面感觉到失望、烦躁和不安,甚至包括自杀的观念;焦虑分数2.7分,说明该同学容易焦虑、烦躁;强迫症状2.4,说明该同学自身无法摆脱某些无意义的行为和思想。其余因子分与常模相比属正常。2.SAS得分为68分,SAS标准分为50分。结果提示该求助者存在中度焦虑、抑郁情绪,但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度焦虑。3.SDS得分为65分,标准分为53分,结果提示该求助者为中度抑郁。4.EPQ:N65,E38,P50,L25。

结果提示该求助者性格比较内向,安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对除了关系好的朋友之外的其他人都比较冷淡,生活有规律,N分数大于61,说明该求助者焦虑,担忧,郁郁寡欢,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二、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病因分析:1.生物学因素:求助者处在青春期,第一次谈恋爱,女朋友跟其他男生在一起了,不能接受,所以比较较真;家庭观念很强,亲人离世对他打击不小,觉得自己很没用。2.社会性因素:家庭经济困难、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失恋觉得没面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际关系。3.心理因素:(1)认知错误:“女朋友和其他男生好上了,说明我这个人太失败了、太无能了,家庭条件又不好,以后未来的路更是难走”的错误观念。(2)行为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求助者迫切想摆脱这种思想但是摆脱不了。(3)个性因素:内向、缺乏自信。

(二)诊断及依据

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该同学家族没有精神病史,也没有器质性病史;该同学主动求助,说明其有自知力;符合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统一的原则;人格相对稳定,没有巨大变化,所以可以排除精神病。该同学目前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的,属于常形冲突;心理冲突的持续时间为半个月;对社会功能只造成轻微影响,能学习、能工作、能人际交往、只是效率有所下降,尚未泛化;情绪很低落,但是还在其理智控制范围之内,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心理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分为:

1.心理诊断阶段;2.领悟阶段;3.修通阶段;4.再教育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咨询:心理诊断阶段,时间:2016年3月9日

目的与过程:

1.详细进一步对该同学进行了解,登记相关填写咨询表,并向其说明相关咨询中涉及到的一些事宜及相关规定。

2.与该同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求助者性格内向,不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身边的同学听,所以咨询师为其提供一个安全安静的场所,让求助者通过向人倾吐,讲出自己的伤心、失落、自责自怨、委屈、愤愤不平等感受,有助于消除心中郁结。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理解和真诚关心,使当事人感到温暖和支持。

3.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一般资料。说明测验的目的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验。

4.探寻改变的意愿,找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5.反馈测验结果并进行专业的解释。

6.与该同学共同确定咨询目标。

7.布置家庭作业,通过放松疗法缓解求助者焦虑情绪。

第2次咨询:领悟和修通阶段,时间:2016年3月18日

目的:

1.进一步加强沟通,加深与该同学的咨询关系。

2.共同讨论,帮助该同学明确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修正或放弃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

过程:

1.讨论上次咨询后布置的家庭作业,张某通过放松训练感觉“失眠多梦状况有所改善,心情比上次咨询之前要轻松了一些”。

2.领悟阶段,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其真正理解并认识到:1)引起他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失恋和亲人离世这两件事,而是他对这两件事的态度、看法和评价;2)要改变情绪困扰并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想走出失恋和亲人离世的阴影,并不是通过挽留女朋友和让亲人起死回生就行的,而是要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变情绪;3)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摆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情绪困扰:我对她这么好,她也应该对我好(绝对化要求、反黄金法则);亲人突然离世,自己也失恋了,都是因为我自己太无能(以偏概全);我真是太失败了,我以后毕业了肯定也是无路可走,太糟糕了(糟糕至极)。

3.布置家庭作业:1)合理自我分析报告;2)正强化,把自己的优点、人生总经历的快乐的事情、自豪的事情记录下来;3)对自己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做一个系统的规划;

第3次咨询:再教育阶段,时间:2016年3月22日

目的: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巩固咨询效果,咨询结束。

1.反馈家庭作业:分析家庭作业,让该同学明确是不合理信念让他产生不良情绪。张某的焦虑症状已经基本消失,通过正强化,让他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还是有很多的,让求助者重新找回了自信,让他从这次事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未来主动的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SCL-90、SAS/SDS测验发现该同学的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咨询的效果比较显著。

3.结束咨询。

四、咨询评估

(一)该求助者自身评价

该同学表示自己的情绪明显改善,他说“焦虑情绪基本消失,睡眠状况良好。” “我上课已经可以集中精力了,不像之前那样喜欢胡思乱想了,情绪也比较稳定,又可以和同学开心的交流了。”

(二)咨询师评估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74-02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何某,男,21岁,河北迁安人,大一学生,身高1.70左右,体型偏胖,无重大疾病史,无家族性精神病史。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一)主述

何某感觉压力很大,很多事都不像以前那么有效率了,经常心烦、紧张、心慌、食欲不振,失眠,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易怒,一个多月。

(二)个人陈述

我自小就是老师、父母、长辈看重的好学生。来到大学,我表现积极,在班级担任班委,在学院举办的才艺展示中崭露头角,后来学院推荐我参加阳光剧社、校合唱团等组织。周六、日我联系了一个家教,要给学生辅导,可社团那边活动也很多,我觉得别人找到我,我就要争取好好表现,争取做到最好。虽然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忙不过来了,但是有活动邀请我还是接受了。

三、咨询师观察印象

该求助者由同学陪同前来,面色苍白,戴近视镜,体型偏胖,衣着干净、合体,语速较快,说话时不停搓手,思维清晰、懂礼貌。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依据:

内心冲突是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引起的,冲突是常形的;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事件,情绪反应未泛化;

病程不超过两个月;

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下,能够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没有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依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纠正凡事都必须做到最好的错误认知;

2.减轻焦虑情绪。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通过同求助者商,决定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求助者的焦虑症状。

合理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八、咨询过程

具体过程运用产婆术式辩论

咨询内容摘要:

求助者:我高考发挥失常来到这个学校,可是我没泄气,虽然我考取的学校不如我的同学们,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证明我也不比她们差!所以所有的活动我都积极参加,我是班里文艺委员,我是校阳光剧社成员,我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曾经获得了第一名,可是最近我却什么都做不下去了,我不知怎么办才好。

咨询师:看得出你很有文学和表演的才能,也很有上进心(鼓励技术),可你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重复技术)。能具体说说你现在面临的困难吗?

求助者:我上学期英语考试不及格,我想这学期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英语,可是合唱团每周晚上排练两次,阳光剧社最近也邀请我去排演话剧,晚上也要排练,周末还要去做家教,这学期的课也很多,作业也不少。我很想高效率的利用我的时间,可是我越是着急越不能投入,经常做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好像哪件事都不能做好。

咨询师:你刚才谈到你现在承担着家教、学习、合唱团还有话剧排演的多个任务,你很想做好却力不从心感觉不能做好。(内容反应技术)

求助者:是的。我很想每个都做好,可是现在却都一团糟!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什么都一团糟,因此,你英语考试继续不及格、话剧排练、合唱团受到老师批评、家教的兼职也被人家辞退了,是这样吗?

求助者:不是的,以上的都没有。英语还没考试,我也没有受到老师批评,家教也在坚持。

咨询师:你前面说你都一团糟,现在又说都在进行中,你的话前后存在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嗯(沉默),我好像不能说一团糟,还没有到那种程度。(求助者存在糟糕至极的想法,现在能意识到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焦虑减轻了一些)但是,我现在真的不能把每件事都兼顾做好,出现一团糟的结果是迟早的。

咨询师:你想把每件事都做好,你肯定就一定会出现一团糟的情况吗?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你为什么不能选择只把其中一两件事做好呢?

求助者:把所有事都做好不是更好吗?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想把所有事都做好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是:你所从事的每件事都必须做好。

求助者:嗯,可以这么说。

咨询师:因此,如果现在星光大道来挑选选手,你肯定会被选中而且一举夺魁?

求助者:(笑了)当然不是

咨询师:你前面说了你所做从事的每件事都必须做好,而现在你也承认有些事你会做不好,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求助者发现自己过于追求完美的错误认知,焦虑有所降低。)

咨询师:你的悟性很好,你确实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你能自己举一个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例子吗?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高考的时候就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可是又担心考不好,结果过于紧张,才致使高考发挥失常的。

咨询师:你的领悟力真的很强。是的,人没有完美的。你现在试着告诉自己人无完人,并不是我所从事的每件事都必须做好,好吗?

求助者:我会有重点的做出选择了,实在兼顾不过来,我会放弃一些的。很感谢你!

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取舍,并帮助他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

经过这段时间的帮助,我觉得已经不那么紧张焦虑了,睡眠状况也好多了。我和话剧团的同学讲了我现在的情况,他们同意我暂停这次的比赛活动,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也不再旷课了。

(二)求助者同学

何某最近心情好多了,情绪也很稳定,上课不再缺勤,与同学相处也很融洽,又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村小组长权 法律的社会效果和社会成本 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治理

案情简介:

原告成都市某村第一村民小组。

被告陈某,男,1973年1月16日出生,汉族,住成都市。

2007年7月28日,一份名为《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下简称《土地流转合同》)的协议,将成都市双流县某村第一村民小组土地共计154.6亩,其中田95亩、地45.6亩、河滩14亩,出租给陈某,租期为2007年9月30日至2028年8月31日,共21年;租金为每年68,000元固定不变。

而早在2000年9月1日,二原告原与案外人李某签订承租该土地的合同书,由于李某经营不善,不能支付相应的租金。2007年,李某找来陈某接手其承包的土地,但是村小组长张某未经村民小组成员或小组议事会的同意或授权,擅自与陈某签订了本案发生纠纷的土地流转合同。

原告诉求为变更合同显失公平条款,以市场的粮食价格为标准;同时返还前五年的不当得利共计人民币20万元。

截止目前,该纠纷案已获一审判决,一审法院部分支持的村民的诉求,将原来显失公平的租金条款进行了变更,驳回了不当得利返还的诉求。但是判决的标准依然低于村民要求的最低市场标准,本案正在二审上诉过程中。

一、争议焦点

笔者亲历该案的整个过程,作为该集团诉讼案人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选取了感受最深的三点争议做讨论。

1、村小组长是否具有村小组土地承包权,该份合同属于无权还是表见?

2、该份合同是显失公平还是合同无效?法律的实施是否该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效果。

3、农村基层的行政组织如何自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二、争议分歧和分析

1、针对第一个焦点,一说村小组长是村组的法定代表人,在不需要出具村民大会或议事会委托的情况下有权村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另说,村组长只是整个村小组事务的执行者,并不能村民做出重大利益的处分行为,如土地的承包。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每个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该权益属于农民的基本权益。

若同意前者,小组长私自签订流转合同行为应属于表现,由于该份合同已经实际履行超过1年,该合同责任应该有村民承担,而损失应该为村民向村小组长的进行追究;若是后者,合同应该属于无权,该合同对村民不产生效力,合同应属无效,责任的承担也应是无权人。

但是关于村民小组长的权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根据农村基层的组织法律法规以及探求法定人制度的原理,笔者主张村民小组长仅仅为村小组的行政事务执行人,而村小组事务的决议应该由村民大会或村民议事会决定。因而该村小组长擅自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行为属于无权的法律行为。

因农村基层组织的不完善,现实中存在非常多的农村基层的村小组长许多不当的行为产生的纠纷,但是我国的法律法规未对此做明确的规定,而专家学者也未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和辨析,但这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针对第二个焦点,根据《合同法》第54条,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若以该合同签订时的租金条款看,68,000元固定租金21年不变的条款从常识上判断便可知为不合理,并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的趋势,2007年物价比2012年的今天上涨了50%,显失公平是毋庸争辩的。但如果该份合同同时存在主体无权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应该主张该份合同无效还是变更或撤销呢?

从法社会学和法经济学的角度,村民初始选择合同无效的诉求,但无数次被法院退回,并暗示更改诉讼请求。法律实践中必须考虑法律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成本,如果合同被认定无效,将会产生巨大的法律成本,同时原告和被告方都不能获得益处,这份判决书最终应该很难被执行。法律的社会效果,是实务中法律是否可以被执行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笔者在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学习的重大差异。

3、针对第三个焦点,这是行政法领域的问题,且农村基层村小组长身份颇具争议。而此争议的身份所做的错误决策导致的损失,责任应该如何承担的问题。该案中由于村小组长私自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导致村民在5年间共计损失20万元。并且在长达5年的流转合同执行过程中,不停有村民反映反映该土地承包存在的问题,但都未得到解决。这同时涉及到农村的基层组织决策问题,经笔者实证调研双流县近10个村,几乎都形式上设置了村民议事会和村小组议事会,但该议事会名单都仅为村委内定,议事会代表没有选举,而议事会也未按照村民议事会规则运行。这使得农村基层的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农民的权益仍旧得不到切实的维护。

三、结语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分散性、农村基层组织制度的不完善、农村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的落后等原因,近几年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不断。这是这类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纠纷案例大多都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当然,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还有待深入和优化,这是关系农民生存利益的大问题,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目光能关注这个领域问题的解决。

注释:

[1]汝信,陆学艺等主编,《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页2.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修改意见[J].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6)。

[2]马新彦,李国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物权法思考[J].法商研究, 2005,(05)。

[3]胡吕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新探[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01) .

篇11

个人陈述:从小对自己要求很严,嫉妒心也强,但对学习生活影响不大。后来就想得第一,但得不到也能忍受。近来眼看考试临近,其他同学都用心学习,自己心里很不舒服,甚至出现一些不好的念头,比如希望某个成绩优秀的同学发生什么意外。晚上睡觉也睡不安稳,觉得自己这样恨别人很卑鄙,内心十分痛苦无法自控,为此前来咨询。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一致,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家庭中无精神病史,可以排除精神病。从小娟内心冲突性质来看,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又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的可能。小娟目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和她的成长史有关,症状持续存在一个月内,内容又没有泛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也不很严重,而且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1、烦躁痛苦。2、失眠。3、学习效率下降。

三、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原则,与小娟共同协商,达成口头协议,初步确定:近期目标: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并非只要认真学习就该得第一名;改善焦虑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改善学习状态和睡眠状态;长远目标(终极目标):促进小娟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学会自我心理调控。

四、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1)认识领悟疗法。咨询原理:该理论是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人的观念、作风和行为,受幼年经历的影响。其治疗法则是直接和求助者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的性质,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感情和行为的幼稚性。

(2)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原理:通过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求助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3)引起小娟心理问题的原因:生物因素不明显;社会因素:与成长中的负性事件有关;认知因素:错误的认知观念。

五、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方法:会谈法。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初步了解成长史。家庭作业:整理自己成长经历,尤其是父亲故去之后的感受。

2.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探讨症状原因,寻找不合理观念。方法:认识领悟疗法。

过程:1、作业反馈:求助者认真地整理了自己成长经历,以及父亲去世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和妹妹的关心。2、探讨症状成因:与求助者一起讨论、分析其表现的性质。如只要努力学习了,就一定能得第一,这是一种儿童意识,在成人的意识里,我们非常清楚,永远当第一似乎不可能,努力学习了也未必能得第一,认真考虑自己的思维逻辑规律带有一定的幼稚性。并与求助者共同分析,这是由于她主动承担了她并不能承担的责任,在自己努力达不到的情况下,把希望外射,投射到别人身上,如果成绩好的同学发生什么意外,自己得第一的可能性就提高了。这种联想又和自己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盼望别人倒霉是不应该的,这种成熟与幼稚的冲突导致自己痛苦。

经过一番讨论,求助者似乎豁然开朗。

求助者:我明白了,其实母亲不需要我用第一来为家里做贡献,妈妈看到我能愉快地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况且,正如您所说,应该寻找过程中的快乐,如果只想着别人怎么样,我好像是为别人活,那样我就会很被动。我要把对别人的想象转化为给自己的动力,我不管别人怎么样,只要我自己好好学我该学的东西,这才叫努力学习。

家庭作业:认真思考自身的不成熟的思维模式。

第三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领悟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作业反馈:求助者认识到自身思维的幼稚性,但想得不到第一心里仍然不是滋味。{2}简单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寻找自己不合理的观念,如努力了就该得第一,别人成绩下降我就能得第一。与求助者共同探讨,这个第一其实不是学习上的第一,是要突出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来帮助妈妈,因为她想不出更好的帮妈妈的办法,(求助者反复强调得第一妈妈会开心)。

求助者认同这种讨论结果。

求助者:我懂了,努力了就得第一这个结论如果成立的话,那所有努力的人都能得第一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如果我心里没有希望别人倒霉这种念头,我的自责就会降低,学起来更轻松。我也明白,让妈妈开心的办法不止是得第一,我会努力尝试着换个活法。谢谢老师!

家庭作业:认真思考,摆脱痛苦需要放弃不合理的观念。

3.巩固结束阶段

第四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

过程:对前面的过程进行总结,让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她的成长。家庭作业:坚持记心理日记。

六、咨询效果评估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1)求助者症状改善:不再盼望别人倒霉,而且能与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情绪困扰减轻。(2)老师同学的评价:小娟比以前开朗、活泼、大度了。(3)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放弃自己的错误观念,改善了学习和睡眠状态,改善了焦虑情绪,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总结

篇12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36-01

1 总体情况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西安市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首次突破三万件,达到 36983件,创历史新高。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029件,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专利授权量共计11862件,增幅为27.9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475件,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五。发明专利有效量为9686件,同比增长37.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38件,是全国平均值的3.5倍(如图1)。

2 特点分析

2.1 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12年,西安专利申请量达到36983件,较上年增幅达到33.4%,连续八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占陕西省专利申请量的84.8%,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六。

2.2 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

2012年,西安发明专利申请量15029件,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同比增长28.57%。2012年,西安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5029件、13717件和8237件,占比分别为40.6%、37.1%和22.3%,充分体现了我市创新的高质量,也体现了我市创新资源的潜力和原始性创新的能力较强(如图2)。

2.3 发明专利有效量稳步增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38件

截止2012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为9686件,同比增长37.2%。近年来,我市发明专利有效量逐年提高,连续5年增幅在37%以上,专利技术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发明专利的稳定性逐年提高,进一步说明我市的创新能力逐年提高。大专院校的发明专利有效量为5519件,在职务发明有效量中所占比例最高,体现出西安高校的专利质量较高,科技研发实力较强。此外,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38件,同比增加了3.05件。

2.4 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两万件,仍然保持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

2012年,西安企业专利申请量为23694件,同比增长40.1%,占全市申请量的64.1%,持续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企业专利申请量占职务申请量的70.8%。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558件,比上年增长31.1%,占发明类职务申请量的59.6%。企业的专利有效量达到16502件,在职务申请中的比例最高。说明近年来,我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注重专利的申请和维护,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通过我市近年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以及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企业的创造活力日益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前10名的企业全部是西安的企业。

2.5 西安市PCT专利申请量数量偏小

PCT专利申请量是指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专利申请人可以通过PCT途径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2012年,我市PCT专利申请量为109件,同2011年133件相比,出现小幅下滑,反映了我市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有待提高。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垄断势力的影响,十五个副省级城市PCT专利申请中有5个出现下滑。PCT申请费用和维持费用较高,而申请国内专利的政策和资助力度较大,大部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以申请国内专利为主。

3 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