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20:4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 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2.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人 包括作者,其他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我国著作权法保 护对象包括以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形成创作的作品。
3.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法 人) 、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 人民事活动。
4.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 法律制度。
5.监护的职责是被监护人进行民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 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分其财产,被监护人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 向其交付财产并汇报账目。
6.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有密切关系。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作为义务要 求人们必须依法做出一定行为。
分析: 1.黄花学画三年,参加全国幼儿园绘画比赛,获奖金 5000 元,符合知识产权法,黄花的 画属于艺术作品,所以属于著作权范畴,黄花的奖金 5000 元属于依法享有财产权。 2.黄花 6 岁,属于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黄花的父母是她的 监护人,可以对黄花的财产及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但是黄花的父母没有处分其 财产的权利,在黄花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应像黄花交付这 5000 元奖金。 3.奖金是对黄花作品的一种肯定,是奖励作者本人的,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老师 作为一个教育者,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义务,所以幼儿园及张老师均无权要奖金。
分析结论: 奖金应归黄花所有,幼儿园、张老师及黄花父母均不应当得到奖金。
(1)案例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
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案例分析结果的书面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一方面它是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必须反映案例分析的逻辑关系和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学术体的正式书面文书,它又具有一定的规范格式要求和语言文字要求。这种格式的要求反映了案例分析的特点和逻辑分析线索;因此,案例分析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标题、摘要、关键词、案例概述、案例分析,其案例分析包括:背景理解、问题诊断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按照案例分析论文体的要求,其基本格式如下:
①标题
一般案例分析报告的标题可以沿用案例正文的标题,采取中性的写法,以案例正文中的组织名称作为主标题,以案例分析的主题内容为副标题,使读者能够从标题中看出案例发生在哪里,主要研究的内容。
②摘要。作为案例分析报告,要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结论及案例分析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③关键词。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与惯例,摘要后面需要提供3-5个关键词。 ④案例概述。案例正文的编写请对你选择的案例进行简要的概述(大约300-500字)。
⑤案例分析。这是案例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按照案例分析的逻辑线索,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背景理解、问题诊断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在案例分析中,各部分的内容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案例分析部分要与案例正文部分相互呼应,首先在背景理解部分对案例正文的基本内容、组织背景和特点、案例的事件及人物关系等信息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在问题诊断部分,针对案例正文内容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对策与建议部分,根据问题的诊断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铺垫、递进的关系,并相互包含了因果因素。整个案例分析部分需要对你的理解、问题诊断、对策与建议做出支持性解释、理论支持及经验借鉴等理由说明。
(2)案例分析报告书写的准备与计划
案例分析包括的书写准备与计划工作可以与案例正文编写的准备和计划同步进行。与案例正文编写不同的是,案例分析报告是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讨论交流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案例分析报告的资料和素材多数来自案例分析讨论的原始记录、原始资料查证、理论和经验参考等。在案例分析报告撰写计划中,应该按照案例分析学习的基本步骤和过程,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同时在每个阶段要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小结,并安排下一步工作。
(3)案例分析报告的起草与修改
一、一般资料
欧某,女,汉族,18岁,我校大一在读学生,身高1.57米左右,体态端庄,眉心略显惆怅。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陈述
据欧某的诉说,在这之前,也有过一次类似的情况。当时是自己正在读初三,在快要临近初三毕业考试的时候,一天在无意中听到母亲和邻居在谈论有人因为读书而变为“神经病”,当时的具体谈话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神经病”这三个字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并且感到莫名的恐惧害怕,心跳明显加速,紧张不安,大脑一片模糊,胸口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压着,完全喘不过气来。随后,在学校学习中不断觉得恐惧不安,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怕什么,情绪波动很大,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只想待在家里,只想和母亲在一起,只有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才觉得很有安全感。
奇怪的是,只要在家里,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就会消失,但是一到学校,这种强烈的害怕不安的感觉就会再次出现。因此只能一直在家休息。在这期间,一直是母亲在身边照顾自己、安慰自己,就这样过完了初中生活。
高中的时候,因为母亲要南下打工,自己没有办法一同前往,只能回到学校寄宿,不能住在家里,为此苦恼了很久。可是,后来高中生活过得很愉快很开心,这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且,在高中的三年生活中,自己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直到来到大学,这次不知道是怎么了,自己感觉是“病”发了,又出现这样的感觉了。现在,就想回家。
平时自己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只和那些看得顺眼的同学聊天,对于其他人,自己从来不主动说话。并且认为,在自己家里最舒服,因为自己的母亲会无条件地关注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有什么困难都会帮助自己。高中同学和老师很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希望大学的同学和老师也能够和高中的一样。只要能够有人和她做朋友,她的这种感觉就会缓解很多,甚至不会出现。
欧某在叙述中身体一直保持着较僵硬状态,情绪激动、紧张、不安,手不断在沙发上滑动,语速过快,想法表达模糊、思绪较混乱,有求助意识。
三、分析处理
1.问题提出。
(1)为什么会在初中时(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高中就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为什么在大学又会引起这种感觉的发生?
据了解,该生在初中读书期间和同学的关系不亲密,基本上没有任何同性或者异性的朋友,自述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在初中毕业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的姓名都不知道。感觉同学和老师对待自己比较冷漠,在学校根本就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没有人懂她,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在高中期间,她交到了生平的第一个朋友,因为她的父母都不在家里,同学和老师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对她特别照顾,在班级里感觉到温暖,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自己,高中三年过得很开心,也是第一次觉得原来学校可以是很美好的一个地方,觉得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来读大学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没有亲人陪伴。同时,她是寝室里面第一个到的人,当天晚上,她一个人在陌生的寝室哭了整整一晚。后来,慢慢地同学们都来了,孤独的感觉就消除很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开学到现在,没有同学和自己特别亲密,没有真正关心她的人,老师和班上同学的交流也很少,觉得这个学校到处都冷冰冰的。她举了一个例子:有几次她去在其他寝室的同班同学那里玩,明明寝室有人,她也敲门了,她们就是当作没有听见,好像挺不欢迎她的,让她觉得很委屈,感觉自己就是没有人喜欢,没有人愿意和自己做朋友。本来觉得大学生活应该和高中一样,甚至要比高中还要好,可是现实完全相反。现在很讨厌这个学校,只想离开这个校园环境,只想回家,只有在母亲身边才觉得有安全感,才不会觉得恐惧、害怕。
(2)为什么会和“神经病”、精神分裂症联系在一起?
该生初三时觉得学校很冷漠,同学和老师对自己不关心的时候,刚好听到了“神经病”的一个事件,并且由这个情况掩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用恐惧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她自己只知道怕,但怕什么却不知道,只觉得莫名的害怕恐惧。“神经病”为她找了一个突破口,让她把自己内心的空虚全部转移到这方面来。该生平时比较要强,最怕被人看不起,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错,若承认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失败的话,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打击。大一时,该生再次感到学校很冷漠,并看了一部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影片,觉得紧张不安,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出现了心悸、头晕、口干的躯体症状,觉得胸口好像压了一块石头,不能呼吸,以至于要把头趴在桌子上,精神高度紧张,感到莫名的害怕和焦虑,甚至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自己的身体,无法进行任何思考,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行动。因此,她选择用“神经病”、精神分裂症的方式内隐地把自己的社会交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出来。
2.鉴别诊断。
(1)排除躯体疾病。
未发现有器质性躯体疾病和家族疾病史。
(2)与精神病鉴别。
根据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根据判断心理异常与正常的三原则,欧某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欧某有自知力,希望解决心理问题,有主动求医行为,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对照症状学标准,欧某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欧某的反应不太强烈,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严重,未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从病程标准看,也只有半个多月,病程不足3个月,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4)从心理测验结果看。
心理测验结果支持了本诊断。
SAS:60,说明焦虑症状为中度。
SDS:35,说明抑郁症状不明显。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应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反馈的结果表明:该生在焦虑症状上的得分偏高,包括一些通常与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症状和体验。一般指那些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可能有一些类似严重心理障碍的感受或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测评显示:该生常常失眠,感到自身健康有问题。其心理问题属于第一类学生,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诊断:一般性的焦虑心理问题。
3.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欧某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善现存的焦虑恐惧情绪,改变“没有人会关心自己”的看法,看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
(2)长期目标与最终目标。
完善自身的个性,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4.咨询时间。
根据症状并考虑到她个性的特点,为她安排每次咨询时间为一小时,时间为每周四的下午五点至六点。
5.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共十次,历时三个半月。
(1)心理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与欧某交谈,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SDS、SAS心理诊断测验,调整求助动机,探求其心理状态及改变意愿,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2)心理治疗阶段。
根据心理测验结果的反馈,作出初步分析,让了解原因。同时加深咨询关系,寻找调整认知的策略。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认知、情绪和行为。
(3)结束巩固阶段。
这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咨询效果,探讨人际交往深层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从而提高欧某的人际交流的自信心。
6.咨询方案――认知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是企图通过改变求治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矫正欧某错误的自我认知,才能真正改善其行为上的社交障碍。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只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就会使其茅塞顿开。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引导欧某认识到: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要想得到他人的友谊、关心、温暖,首先就要给他人关心、温暖,使其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非理性信念等错误认知。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你做朋友,要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但更多的是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欧某认为社交障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使自身的原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系统被激活,使其作出极端的、绝对的判断,认为没有朋友,那就会使自己没脸见人,被人瞧不起,使整个思维失于意志的控制,从而出现病态推理判断,引起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知合理了,行为的改善也就有了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咨询继续朝着卓有成效的方向发展。最后督促她改变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新的看法或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本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由于看了电影导致高强度的痛苦、紧张、焦虑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本人对人际关系的一些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的信念而导致的焦虑、恐惧、不安情绪,可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欧某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7.治疗效果评估。
三个月后,欧某明显感到轻松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也反应,欧某没有那么内向了,能够比较主动地和人进行交流,话也明显地多了,感觉整个人开朗了不少。欧某自己评价认为,那种恐惧、不安、焦虑的情绪现在已经感觉不到了,而且觉察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并不是对自己漠不关心的,原来朋友是需要自己去找的。其实以前身边也有朋友的,只是自己全部都忽视了,一味地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先付出,才会有收获,有时候一个微笑就可以认识一个朋友。
通过咨询治疗,欧某的各种心理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心情愉快,和同学的关系有所改善,情绪也基本稳定,促使了她的人际关系得以良性发展,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林秉贤.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李某,男,22岁,独生子,性格内向,某普通高校大四学生,汉族,未婚,中等个头,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出生于一个乡镇家庭,家庭成员还有父母。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关于学习方面的支出父母对李某从不吝啬,因此李某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更多的是学业的压力和父母对他的期望。学习成绩是李某和父母交流最多的话题,这无形也给李某很大的压力,李某也知道父母赚钱也不容易,这也是李某一直很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一直以来成绩都不错,这成绩的背后都是李某努力的结果,而且李某也相信天道酬勤,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但是在复习考研以来,总是感觉自己的复习效率不高,该记的知识点,总是背了很快就忘记了,心里没底。最近觉得自己对考试产生焦虑,而且感觉越来越强烈,也害怕考试的到来。
(三)精神状态
情绪焦虑低落、精神不振,思维清晰,人格较为稳定。
(四)心理测验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 57,提示有轻度焦虑;(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一个多月来情绪越发低落,倍感紧张焦虑,害怕面对考试,并伴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等表现。
(二)个人陈述:我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城镇,独生子。父亲是建筑技术员,母亲在家开零食店,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家人很重视我的学习成绩,且期望也挺高的。我自幼学习勤奋上进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记忆力较强,学习成绩在班上较为靠前。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都较为顺利,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到了大学发现,随着学习的内容难度逐渐增加,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成绩不如从前,而且一遇到重要的考试就容易紧张和焦虑,虽然我凭借自身的勤奋刻苦还能勉强应对。现今到大四,经过考虑和父母的同意决定考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开始准备时,还是信心满满的,但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心静不下来也看不进去书,感觉脑子不好使了和记忆力下降了,比如昨天背过的内容今天就不记得了。开始的时候自己认为这是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的原因导致疲劳的产生,以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就可以恢复的。常常明明感到很困,躺下来却睡不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总想着考试的事,担心自己考不上。可又担心自己休息不够,会影响明天的学习效率,害怕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于是又强迫自己能尽快睡着,可结果就是失眠。特别是最近一个月,焦虑感更加严重了,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总是担心自己在答题时脑子一下子空白了。因此影响食欲,而以前的胃口一直很好,饭量一般,现在饭都吃不下了,加上失眠的问题也很严重了。我以前每次重要的考试前都比其他同学更为紧张,比如期末考试,但都能通过。而现在无法很好地复习,睡觉也睡不着,对此非常懊恼。室友建议我放松一段时间试试看,完全放空自己,不想任何关于考试的事情,但效果不佳,所以来求助心理咨询中心。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一)心理咨询师观察:衣着整齐干净,符合大学生身份。眼圈发黑,满脸愁容和倦态,情绪低落,语调较为低沉,语速较慢。身体和智力方面均发育正常,思维意识正常、清晰,语言表达正常。情感反应稳定,但在谈到考研的事情时,情绪明显担忧和焦虑。
(二)他人反映:其同学描述的情况与李某主诉的基本一致,但认为李某是面对考试太过于紧张和看重结果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状态。
四、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曾经到医院检测过,无器质性病变,因而并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二)社会原因
在李某的生活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的期望高,这无形的压力加到李某的身上,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加上近来的考研复习效果不好,因此心理感到非常焦虑,随着考试时间的越来越近,和复习的效率下降加重了这次的焦虑。
(三)心理原因
1. 认知方面:错误认知,认为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对应的回报的,考研复习的效果不好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担心考试的成绩不好;
2. 行为方面:遇到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进而加重了问题时焦虑的倾向。
3. 性格方面:性格内向,不爱交往。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依据
依据李某的症状和测试结果诊断李某的问题为焦虑情绪。理由有三:首先,该情绪是近期发生的,其反应的强度在可理解范围内;其次,时间上,该情绪持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焦虑的情绪还未泛化;最后,对其他的社会功能也并未造成影响。因此诊断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有强烈的反应,且已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的特征,时间上严重心理问题的病程大于2个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亦可排除。
3.与神经病症相鉴别:在病症上,神经症的特征是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问题也出现了回避和泛化,且已经是充分泛化,神经症的反应与初始事件的本身是不相关的,在时间上,神经症持续的时间为大于三个月或三年。根据求助者的病症,可以排除神经症。
六、制定咨询的目标
(一)具体目标:缓解求助者的关于考试的焦虑症状,使其的生活和学习恢复正常,改善睡眠质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研究生考试。
(二)最终目标:通过咨询,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最终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1.主要咨询方法:系统脱敏疗法。
2.适用原理
学习理论是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假设是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不适应行为,也可经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系统脱敏法”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即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按照刺激的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忍耐力、承受力,增强求助者的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的反应,保持身心正常的状态。
(二)咨询过程中,双方履行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积极配合咨询师的咨询工作的进行,一起梳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
权利:对咨询师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了解;有权利选择或选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职业教育背景;有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协商和选择的权利。
义务:对双方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有遵守和执行的义务;作为求助者应当尊重咨询师并且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帮助求助者认清和解决心理问题;恪守保密原则。并向求助者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的权利;本着对求助者负责任的态度,有向求助者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
义务:有遵守和执行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全面的内容的义务;作为咨询师应当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职业教育背景且尊重求助者,遵守咨询行业的行业规定和职业操守,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特殊情形可提前通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45―60分钟,共7次。
咨询收费:免费。
八、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彼此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进行心理测试;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首先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并向其介绍咨询过程中有关的规则和事项;采用摄入性会谈法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谈话,引导求助者描述自己的烦恼,以及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并让其做相关的心理测试,如焦虑自评量表(SAS)
(二)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初步学会放松技巧。
过程:首先简单明了地向求助者说明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及过程:其次教授求助者放松技巧;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其放学后坚持放松技巧的练习,尽力做到熟练。
第三次咨询
目的:设计焦虑等级表。
过程:检查求助者放松训练的效果,看其是否已经掌握了放松训练技巧,再一次和求助者一起学习放松技巧: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传授构建焦虑等级表的制作方法,接着让求助者说出引起焦虑的情形,并要求其把这些情境进行排序,从最小到最大的焦虑;最后布置作业,继续练习放松技巧。
序列事件焦虑程度(0―100):
1. 考前一个月想到考试时 10
2. 考前两周想到考试时 20
3. 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 30
4. 考前三天想到考试时 40
5. 考前一天想到考试时 50
6. 考试当天早晨 60
7. 考试即将开始 70
8. 坐在考场开始答题 80
第四次咨询
目的: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缓解焦虑症状。
过程:首先向求助者说明脱敏训练的具体操作程序;接着按照在第三次咨询做好的划分焦虑等级表,病进行逐级脱敏(由小到大),反复的次数依据求助者在想象到每一等级时不再感到紧张和焦虑时来设计,如果焦虑的分数超过25分,则需继续做放松训练;最后布置家庭作业,依照本次介绍的方法,作为本次咨询内容之一,家庭作业布置(4级),用放松对抗焦虑。
第五次咨询
目的:继续进行脱敏的训练,减轻焦虑症状。
过程: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此判断求助者是否已经掌握运用放松技巧来对抗4级焦虑事件:接着进行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到此情景不再感到焦虑时为止:继续布置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去后继续坚持系统脱敏训练。
第六次咨询
目的:进行最后两级焦虑事件的脱敏,使求助者在应对考试时不会再有过度的焦虑情绪。
过程:回想4、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进行7、8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此情境不再焦虑时为止。
第七次咨询
目的:结束咨询,检查与强化咨询效果
过程:总结整个咨询心得,并强化、检查咨询效果;已经基本达到咨询目标,可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坚持运用放松技巧克服焦虑,树立起信心去面对以后的考试。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主观体验:求助者认为焦虑情绪明显缓解了,能和同学探讨有关考研的事情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二) 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48分,与首次测评相比,焦虑症状明显下降,说明此次咨询效果较好。[注:首次测评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7分]
(三) 求助者生活改善: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四) 求助者周围人的评定:同学反映求助者情绪好转了,不再愁眉苦脸,睡眠、饮食状况改善,人也开朗多了。
(五)咨询师的评定:根据咨询师的回访了解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自我评价更为积极,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考研,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也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小萱,女孩,7岁,小学二年级,独生女。长相乖巧可爱,无重大躯体疾病及家族精神病史。核心家庭完整,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均有正式工作,工作较忙,外公与他们一家三口长期生活在一起,帮助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成绩中等,智力、记忆力、注意力均正常。
小萱自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在校门口迟疑、哭泣,不愿独立进校门,不愿进教室,不愿跟母亲分开的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己在学校正常的学习以及与教师、同学的关系,也给母亲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二、案例分析
(一)观察与他人反映
母亲反映:小萱以前是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上学也很积极,自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不想上学,说在学校会想妈妈,说教师会批评她,同学们会笑话她。她不愿意独立上学,如果强行送她进教室,她会不愿意走路、会哭,妈妈离开的时候会跟着跑出来,有时候在校门口还会说她肚子痛、腿痛之类的,希望不上学。为此,我多次请假在学校陪她,已经耽误了我的工作,小萱也耽误了学习。跟她说妈妈要上班,不能再请假陪她了,她听得懂,但行为上还是做不到。我要是走了,她会在教室一直哭,会影响教师和同学们上课,我也放心不下,有时候会请假陪她。
班主任反映:小萱以前很活泼开朗,现在经常不高兴,经常趴在座位上哭,要不就站在教室门口不进教室,教师劝说也不起作用,经不起一丁点儿批评。同学们很关心她,经常会在她哭的时候问候她,想帮她,她却很不领情,不理同学,觉得同学都是来笑话她的。
咨询师观察:小萱身体健康,意识清楚,习惯低着头,说话声音小,很依赖妈妈,较敏感。妈妈在身边时,她愿意进入校园和教室,也愿意学习、读书、写字,喜欢绘画。除了好朋友,排斥其他同学的关注和问候,认为其他同学只有在其妈妈在时才会关心自己,妈妈不在时会嘲笑自己。不愿意进校门时会迟疑着不挪脚,做出委屈、难过的表情,甚至哭泣,但并无发抖等无法控制的躯体症状。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进行判断,小萱无器质性病变,对世界的知觉正常,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严重,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典型症状出现的时间超过三个月,不足半年,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本个案的症状虽集中表现为“厌学”,不愿进校门和教室,然而实际上是由于不愿跟母亲分离的内在因素导致的,并非讨厌学校和学习,因而要注意与“厌学”相区分,属于焦虑心理问题中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一般常见于婴幼儿时期,刚入托或刚入小学的儿童也较常出现。小萱在幼儿园及一年级上学期均适应良好,并无分离焦虑症状,在一年级下学期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而出现这一心理问题,与孩子本身的安全感不足、依赖性较强有关;而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这一较为严重的状况,跟妈妈对她的不放心和妥协也很有关系。
因此,要做好小萱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着力:第一,秉持人本主义理念,相信小萱自身成长的力量,培养她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式,耐心坚持;第三,运用行为主义方法,塑造良好行为。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辅导目标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及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目标。
短期目标:能减少其在校门口及教室门口犹豫、哭泣的时间;能与母亲分开,独立在学校学习及活动。
长期目标:提升来访者的安全感,增强其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咨询方法与原理
1.人本主义疗法
相信来访者自身有“疗愈”的力量,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关注的氛围,陪伴来访者找到自身成长的力量,从而能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2.行为疗法
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正强化,对来访者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强化和塑造来访者的良好行为,提高来访者对自己的信心。
了解和观察发现,小萱的认知能力一般(受年龄限制),能认识到自己目前不良行为的坏处,但受自身焦虑情绪的影响大,不能独自克服而改善行为;十分敏感,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人的“催促”(如“不要哭,你赶快进去”之类的言语)会加重小萱的焦虑,引起她的回避。因此,本咨询辅导中,咨询师选择以人本主义疗法为主,等待、依靠来访者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并使用行为疗法辅助塑造来访者的良好行为。
四、咨询辅导实施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减轻小萱的分离焦虑症状(第一周)
对于分离焦虑的儿童及家长来说,这一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辅导能够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本阶段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小萱及其母亲的信任;其二,减少小萱“不进校门”“不进教室”和“长时间哭泣”等影响其社会功能的症状表现。
我坚持人本主义疗法的原则,通过理解、共情和无条件的接纳,耐心地陪伴着她,成功取得了小萱与其母亲对我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第一天小萱就愿意今后由我替代妈妈在学校给她支持和陪伴,而让妈妈去上班。通过跟妈妈的会谈,了解到小萱的焦虑情绪在早上跟妈妈分开时是最强烈的,上学路上并没有强烈表现;班主任反映,她只要早上能顺利进教室上课,接下来的时间是可以独立顺利度过的。因此,我把分离的焦点放在了早上。我、小萱和她妈妈约定,第二天由我到校门口接她进校和进教室。第二天小萱坚持要求妈妈陪同进校,后在妈妈的坚持下同意妈妈离开,转而不让我离开,我离开则会哭泣。我给予了一节课的陪伴与鼓励后,她勉强同意我离开,但要求我要来班上看她,放学送她。
接下来的这一周里,小萱转而开始依赖我,虽有迟疑与不舍,但每天上学时能让我挽着她走进校门和教室;依然要求我的陪伴,同时,我在不引发她强烈焦虑情绪的前提下,有意地一点点减少着支持与陪伴的时间。她不进校门与教室的紧急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对此,母亲觉得轻松了很多,小萱也通过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二)耐心坚持辅导,正确看待“反复”,培养小萱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至七周)
本阶段咨询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重点是耐心坚持并辅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主要需要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耐心坚持辅导,指导母亲进行家庭配合教育,强化小萱的良好行为;其二,正确对待反复,培养小萱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二周,小萱的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反复,早上在校门口跟妈妈分离困难,进校以后情绪持续低落,哭泣,送入教室以后不让我离开,我出教室她会跟着跑出来。陪伴、鼓励和共情后,小萱整个上午依然不能独自在教室学习,甚至上课期间独自待在教室外。出于教学安全考虑,我只能让爸爸中午来学校接她回家学习。晚上跟家长电话沟通,对她妈妈进行了共情与鼓励,告诉她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并让她做好可能要在家学习一段时间的心理准备,让她耐心坚持。另外提醒家长做好跟各科教师与好朋友家长的沟通,让她们继续对小萱耐心和宽容一点。跟妈妈一起就小萱在家学习的安排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致,告诉小萱她可以选择在家学习,同时强调,在家也要让小萱的作息与学习完全与学校一致,以免小萱的退缩行为得到强化。
第二天,正好是教师节,小萱自己选择来上学,给我和班主任准备了礼物,并回归到了第一周结束时的状态,有一点迟疑,需要一些陪伴,其他时间能独立学习和活动。这一周接下来的几天,小萱都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也在一点点减少陪伴她的时间。
从第二周出现反复后开始,我指导妈妈运用行为疗法对小萱的“进步”进行“奖励星星”的强化,并每周积累一次,给予精神奖励(口头表扬、奖状)与物质奖励(专用行李箱)。在咨询辅导过程中,这一方法一直在坚持使用,对于强化小萱的良好行为十分有效。
第三周和第四周小萱的状态都比较稳定,我给予的支持和陪伴里面,基本上已经不包括上课时间了,放学也不再送她,只有早上校门口接她和课间她来找我的有限时间。
第五周和第六周上学的第一天,小萱又分别出现了两次反复,但反复的程度一次比一次轻,其他时间都是出于较好的进步状态。这两次反复的原因都跟她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有关,一次是因为被教师批评,另一次是跟同学闹了矛盾。由此可见,仅仅在短期内降低了她的分离焦虑和依赖性还不够,还要培养她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再次出现反复。
小萱在第六周结束的时候如约拿到了自己专属的行李箱,并跟家人外出旅行了。第七周心情大好的她,迎来了又一次转变。她能够提前跟妈妈说再见,跟我一起从大门跨进校门,后来,还能跟校门口的教师和同学问好敬礼,而且到了教室门口能主动跟我告别,自己独立过好在学校的一天。辅导至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以及最后的“放手”――不再需要我接。
(三)巩固辅导效果(第八周至十周)
本阶段主要是巩固已经取得的辅导效果,继续陪伴来访者成长,坚持对来访者良好行为的塑造,完全消除分离焦虑症状,培养其独立面对困难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第八周开始,小萱对我的依赖已经很轻了,她又有了新的进步:能让我在校门里面等着她,她自己进校门了!她只需要跟我讲讲话,一起走到教室门口,自己就高高兴兴地进教室了。接下来的一整天她都会很顺利地学习和活动,课间基本上只会来我办公室看我一次。
第九周,早上吃完饭正准备去接她时,她跟另一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很高兴地告诉我她自己进来的,敬礼了,作业也都交了,还说明天也要自己进来,后天希望我还能接她最后一次,以后也都是自己进来。我很高兴,她终于有足够的勇气独自面对了,只是对我的依恋让她还不能完全放开我的手。
小萱主动说不用我到校门口接她了,实际上她也做到了,但课间还是会来我办公室找我一两次。到了第十周,小萱早上已经完全不用我接,更不要妈妈陪伴,课间也基本不来找我了。遇到困难,她已经能自己面对了,还开始主动帮助有烦恼的同学,并交了几个新的好朋友来带给我认识。
我也提醒妈妈继续坚持现在对小萱的教育方式,并希望能加强对她的学习辅导和培养她的独立性。
四、辅导效果
经过十周,近一学期的干预辅导,小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已经回复正常水平。据我自己的观察,以及班主任与母亲的反馈,小萱不愿独立进校门与教室的情况完全消失,能在校门口轻松地跟母亲告别,独立、微笑地进校门,进教室上课,也不再需要我的陪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定的困难,能自己勇敢面对,并且新交了几位好朋友。本次较好地实现了短期与长期辅导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