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2-05-26 12:57: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1

《要点》确定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具体包括:

一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重点,完成8.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国8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是形成资源开发应用新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学校、教师的作用,探索建立系统推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初步形成教育资源云服务框架,国家平台形成为全国330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是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总结推广“一校带多点” “一校带多校”的应用模式,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教学点和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中小学。

四是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到1800万,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五是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篇2

罗方述做了题为《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专题报告,阐述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宣传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重要性,并介绍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

篇3

二、核心目标

紧紧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以“通榆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深入应用为抓手,促进信息化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

1.将2017年信息办人员分工进一步细化,由一把校长亲自负责,分管副校长统筹管理。

2.深入探索利用 “电子备课系统”进行有效备课。加强信息化专业学习指导、培训。

(二)稳步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

1.加强文字及视频信息报送,提高数量,注重质量。及时更新维护网络数据平台。

2.力争实现网络资源“班班通”,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参加或开展“班班通”优质资源有效应用培训活动。

3.参加2017年度通榆县校园优秀门户网站评选,加快推进学校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门户网站。

4.组织参加第一届通榆县教育云平台“人人通”大赛,促进空间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适时开展“通榆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应用的专题培训。

6.以科研课题研究规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好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

7.重新装配电子备课室,指导有效利用,加强过程管理。

(三)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

篇4

1教育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俨然成为时代赋予的主流,在信息化唱主角的当下,作为育人工程的教育也必须跟紧时代的步调。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宗旨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广泛地应用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各类教育资源,如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得到高效的整合。在教育领域应用上信息化能实现组织和管理方式的高效运转。

1.1教育信息化的6个目标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6个目标涉及到学校互联网和网络教学覆盖情况、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框架、教学资源免费播放使用、“人人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相关教师培训任务。

1.2教育信息化的8项任务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8项任务涉及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协同服务、数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培训、校园建设、推广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人人通”学习空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典型。

2初中计算机教学在初中阶段开展

计算机教学的工作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从长远教育意义考虑,初中计算机教学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能的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一定程度上讲,初中计算机教育是加快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

2.1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教学

在初中阶段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促进计算机教学设计的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在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得以尝试自主式探究性的学习。

2.2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客观条件、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情况的改变。2.2.1对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改进教学条件。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完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环境。从直观上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2.2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实际任务的分配工作;在初中计算机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育软件,通过教学终端的途径对学生展开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演示的过程,操作演示的结果也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出来。总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师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实现科学化系统化。2.2.3对教学主体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与学的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分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自身学习能力也有所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师教授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思考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

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开展也是步履维艰。主要体现在,教育工作者对初中计算机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因为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教师对计算机学科投入的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的表现是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度不高。

3.1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下,初级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方面得以提升。针对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既要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也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前瞻性,把培养学生对与信息有关联的素养视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学校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没有严格的教学目标的,可以理解为,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缺乏指向性的。

3.2提升初中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针对计算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导致初中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实操能力的要求是比较突出的。开展初中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即是希望为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多数中学生都以在上初中前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可以说他们对计算机是不陌生的。学校在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要把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技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学生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具备与时俱进的基础。

3.3产生及时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育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及时教学模式。及时教学模式既体现在教师知识传授上,也凸显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及时教学模式是师生双向沟通的。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及时检测到学生对新原理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消化度不清楚的困惑。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通过操作也能做到心知肚明,为他们接下来学习的起点做好准备。同时,及时教学模式还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及时教学模式能把学生课内与课外有关联的知识统筹在一起。

4结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提升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引用:

篇5

4.单列教育信息化科目

教育信息化正在从教育边缘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重要的支撑环境和引领发展的引擎。教育信息化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一些学校已经成为重要的支出内容。建议在教育经费中设立教育信息化经费科目,明确科目支持范围,从而使教育信息化经费可统计、可操作、可保证。这样也有利于从法律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来源与筹措、分配与使用、管理与审计、违法责任追究等问题予以明确,形成较为完善的财政投入决策、实施和监督机制。

结束语

从财政学角度来看,教育财政的充足指的是达成一定教育目标所需的最低投入,因此其代表的是教育投入的一个底线标准,若要满足教育发展的发展性需要,必须在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标准。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面对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考验,面对这种挑战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从感性上去讨论教育信息化如何能使学习成本降低、促进教育公平,而应该尽快厘清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区、政府的责权利所在,打破不同群体之间的体制藩篱,消灭制度性歧视,摒弃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陈旧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前期巨大的投入和不断追加的投入到底怎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筹资渠道,为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提供制度保障。相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将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勤华,张玄,陈丽.中国MOOCs发展评论与支撑制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

[2]姚继军,马林琳.“后4%时代”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与结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5).

[3]周洪宇,雷万鹏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2013年:进一步优化教育财政投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4]段宝霞.教育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5]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北京:教育部..

篇6

从20__年开始,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连续五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全区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1000多万元,在51所中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48个,配备微机2200多台,在部分学校建成教育卫星宽带网站,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小学生达到总人数的80。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更新,也促使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步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二、20__年主要工作

1、积极争取、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一是在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20__年在梧宅小学、就南中学顺利实施了20__年经济欠发达农村中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为二所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各一间,计算机教室各一间,配备计算机100多台,为就南中学配备多媒体教室一间。该项目的实施,使就南中学、梧宅小学可以按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全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组织实施泉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于20__年4月由__区教育局、经济贸易发展局、财政局联合印发《__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至各中小学。现我区已确定48所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校,计划再投入资金约60万,用于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所需设备。三是组织建设泉州市第十一中学课堂教学观摩暨考试网上巡视系统、和高考听音系统,项目投入资金总额60多万。通过争取和实施这些项目,较大地大加快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克服资金困难,努力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在各级财政和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又把重心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20__年,区教育局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学校及早动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拓宽投入渠道,采取学校自筹、企业垫付、个人出资、教育局补贴等多种办法,全年共新建计算机教室10间,新配备微机400多台,多媒体专用教室7间。一年来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约100多万元,加强配备,较大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配备水平。

3、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管理工作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环节。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我们把建章立制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常规工作。一是统一汇编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上传至__教育信息网仪器站网页。二是要求学校必须参考制度汇编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等功能教室的规定、条例、守则、职责等规章制度。并做到平时有检查、制度有上墙、使用有记录,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三是在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积极预防、确保安全"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组织、安全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安全防范机制。四是结合平时常规工作检查,组织对各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加强了管理工作。

4、加强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在使用。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空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一是抓紧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素质。目前,我区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据统计,我区已有20__多人次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并有60的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师中级信息统一考试。现在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二是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区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及70的完小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按要求将信息技术列入初中考查、高中会考科目。三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探究面向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我们要求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较多的教师能根

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入欠帐较大,有的学校未付清建设欠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投资贷款、合同欠款偿还困难。

2、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差距大。目前我区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应用水平和层次较低,影响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3、学校计算机教学和网络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4、管理不够科学、规范。部分学校领导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管理不够科学,致使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应用水平不高。

四、20__年工作要点

20__年,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继续按照"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一个重点"的总体思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1、抓项目,促建设。积极争取各种信息化项目,力争"农村中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区全面实施。要制定项目具体实施办法,落实配套资金,精心安排项目学校,做到项目到校,责任到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要通过项目支持和自建,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力争使全区中学、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小建成按要求配备的计算机室,并使机生比达1:9以上。

2、抓管理,促发展。一是区局、学校要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各类学校信息化设备、软件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严格要求学校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卫星资源、网上资源、项目配套光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安排适当时间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课程开设、教师培训、教学应用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抓培训,促应用。一是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标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二是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校本培训,达到有条件的学校校长100会使用,教师85以上会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目标。三是配合省、市有关活动,开展区、校两级教学课件评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应用。鼓励有微机室学校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4、抓典型,促整体。一是争取培育一至二个教育信息化工作建得好、用得好的典型,在全区推广。二是区局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底进行一次专项评估,对教育信息化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篇7

从2001年开始,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连续五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全区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1000多万元,在51所中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48个,配备微机2200多台,在部分学校建成教育卫星宽带网站,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小学生达到总人数的80%。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展,促进了我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更新,也促使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步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二、2005年主要工作

1、积极争取、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一是在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2005年在梧宅小学、就南中学顺利实施了2005年经济欠发达农村中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为二所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各一间,计算机教室各一间,配备计算机100多台,为就南中学配备多媒体教室一间。该项目的实施,使就南中学、梧宅小学可以按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全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组织实施泉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于2006年4月由××区教育局、经济贸易发展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至各中小学。现我区已确定48所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校,计划再投入资金约60万,用于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所需设备。三是组织建设泉州市第十一中学课堂教学观摩暨考试网上巡视系统、和高考听音系统,项目投入资金总额60多万。通过争取和实施这些项目,较大地大加快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克服资金困难,努力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在各级财政和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又把重心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2005年,区教育局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学校及早动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拓宽投入渠道,采取学校自筹、企业垫付、个人出资、教育局补贴等多种办法,全年共新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建计算机教室10间,新配备微机400多台,多媒体专用教室7间。一年来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约100多万元,加强配备,较大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配备水平。

3、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管理工作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环节。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我们把建章立制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常规工作。一是统一汇编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上传至××教育信息网仪器站网页。二是要求学校必须参考制度汇编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等功能教室的规定、条例、守则、职责等规章制度。并做到平时有检查、制度有上墙、使用有记录,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三是在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积极预防、确保安全"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组织、安全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安全防范机制。四是结合平时常规工作检查,组织对各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加强了管理工作。

4、加强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在使用。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空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一是抓紧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素质。目前,我区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据统计,我区已有2000多人次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并有60%的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师中级信息统一考试。现在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二是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区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及70%的完小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按要求将信息技术列入初中考查、高中会考科目。三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探究面向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我们要求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较多的教师能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入欠帐较大,有的学校未付清建设欠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投资贷款、合同欠款偿还困难。

2、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差距大。目前我区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应用水平和层次较低,影响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3、学校计算机教学和网络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4、管理不够科学、规范。部分学校领导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管理不够科学,致使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应用水平不高。

四、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继续按照"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一个重点"的总体思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1、抓项目,促建设。积极争取各种信息化项目,力争"农村中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区全面实施。要制定项目具体实施办法,落实配套资金,精心安排项目学校,做到项目到校,责任到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要通过项目支持和自建,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力争使全区中学、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小建成按要求配备的计算机室,并使机生比达1:9以上。

2、抓管理,促发展。一是区局、学校要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各类学校信息化设备、软件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严格要求学校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卫星资源、网上资源、项目配套光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安排适当时间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课程开设、教师培训、教学应用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抓培训,促应用。一是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标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二是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校本培训,达到有条件的学校校长100%会使用,教师85%以上会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目标。三是配合省、市有关活动,开展区、校两级教学课件评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应用。鼓励有微机室学校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4、抓典型,促整体。一是争取培育一至二个教育信息化工作建得好、用得好的典型,在全区推广。二是区局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底进行一次专项评估,对教育信息化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篇8

一、相关理论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根据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新一代教育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空间教学是指通过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平台,让网络空间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二、具体分析思路。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部分高职院校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根据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我院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以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空间建设研究为切入点,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研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与学空间的互动功能,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研究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动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书记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当前,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是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其中,“三通工程”中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湖南不到两年建设了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现在,除了湖南以外,新疆、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市已陆续启动建设与应用。可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应用、促进教与学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2013年国家教育部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三通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重庆市教委也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三通两平台”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战略部署,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强化软实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院于2012年11月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论坛,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代表、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公司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12月,应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邀请,学院到湖南省考察学习了湖南化工职业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基于云计算以用户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网络平台的应用与实践。目前,学院已成功加入教育部力推的深度支撑“三通工程”的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并在2013年3月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目前我院成为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建设也是重庆市第一个成功加入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的高校。同时,为做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制定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并于4月举行了“三通工程”建设启动仪式,我院“三通工程”建设的正式启动,预示着重庆第一所高校踏上了迈向世界大学城的新征程。

在国家及学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加快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作为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院校,将通过研究为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最终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对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进行研究,旨在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自主互动学习平台,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助的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研究成果推进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鸿俊,论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的六大功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篇10

何为“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途径”,如何做到将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重在“借助途径,深度融合”。一方面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掌握好一个“度”,使两者做到有机结合,应用好,才是真正的“深度融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4〕6号)的部署,研究制定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同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4年3月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旨在“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信息科技打造智慧校园,推动区域及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办学能力与特色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挖掘和提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及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优秀的研究案例、实践成果及理论总结”。

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下,深入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议并促进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师生能够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使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从当前发展情势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国家层面上,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等国家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紧密相联,给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战略定位,并通过国家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各类学程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诉求及其发展方向给出明确的计划,并落实到重大工程项目中,如在“十二五”期间以“三通两平台”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开展全国性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企业参与的深度和规模,如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单位合作推动网络接入、教师培训、应用模式创新实践等工作。同时,各地区也都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以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和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为基本架构,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验打造百所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系统化应用的学校, 通过凝聚和共享跨区县、跨学校的优质资源,推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变迁,推动教育均衡,加速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实践;广东省以实施“粤教云”项目为依托,推动云端结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运行和服务体系的建构,推动云端课堂、交互式课堂的试点,为教师提供“名师伴我行”和网络化研修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基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由人教社数字公司出版)的自主学习服务;上海市以虹口、闵行等区县为代表,推动电子书包项目的探索实践。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正在从以前的仅仅作为教学或管理手段,逐渐向将信息技术更高层次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发展。

我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各个专业、各个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及我院所具有的软硬件资源,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途径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针对重点、难点制作大量“微课”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教学资源库中,方便了课程组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也为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等便利条件,开发相关、相近课程的慕课资源,与兄弟院校互通有无,为师生提供便利条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参考大量的相同、相近的课程资源,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集百家之长,吸收好的教学成果为己所用。

4.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课堂形式,将师生人手一机(每人手中必定有一安卓或者是苹果手机)充分利用起来。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提供相关的APP应用,将移动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到课堂,引导同学们课下利用手机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充分利用了时间,解决了一部分同学每天拿着手机除了刷微博、看空间、玩游戏、聊天等便不知道做点什么的问题。

通过上述各种途径来解决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扩展了教学手段,使我们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同时延伸到课外、课余时间上,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蕾 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第9期

[2]任剑岚 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教育与职业》/2015(2)43-44

篇11

2012年,河南财专先后入选河南省教育部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资源,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扎实准备。经过将近一年的精心调研,起草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草案)》,邀请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高校教育信息化专家进行论证,形成《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年)》。

2013年,河南财专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载体,以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为契机,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在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下,以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强化学校财经教育特色优势,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学校统一信息系统,建成一个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高速、开放、可靠、智能的校园数字化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数字化服务,为学校教育向信息化转型和提高办学层次提供坚实的数字化支撑平台。

加大“硬件”投入

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物质保证。河南财专抓住新校区建设有利时机,率先完成了教学实验楼、办公楼的校园网高标准建设。2013年以来,在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校园网二期工程,实现了学生宿舍楼、后勤服务楼、校医院、学术交流中心等新建楼宇的校园网全覆盖,使全校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学校先后投入专项资金,更新换代服务器、信息存储等设备,增加设备数量,扩大存储空间,大幅提升了网络数据中心的网络存储能力。在校园网原有两个网络出口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网络出口,总带宽达到2.5Gbps,校园网速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网速的大幅度提升是全校师生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最为直观的感受,大大提高了师生们的办公和学习效率。

学校同时加大公共教学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力度,新建6个公共教学机房、52间多媒体教室、225个标准化考场,改造49个电子白板教室,使公共教学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分别达到20个和201间,实现了全部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的预期目标,改善了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条件。

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扩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更为方便、快速、高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网络信息交流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河南财专多媒体教学课程达到100%,所有的课程都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加强“软件”建设

学校通过周密论证,制定了统一信息标准,为全校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建设了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共享数据中心平台,为业务系统信息展示、身份管理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学校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迎新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等应用系统,集成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车辆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电子邮件系统等业务系统,使师生们通过一个账号、一个密码就可以登录以上诸多系统,实现了教务、学生、人事、网络等管理服务的一体化,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2014年9月,在新生报到中首次启用了数字迎新系统。以往的新生报到需要提前打印出学生信息,报到时再人工查找比对核实,费时费力。运用该系统后,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快速调取新生入学信息,缩短了学生等候时间,实现了20秒的数字化快速迎新,保障了新生入学报到的高效有序。

2015年3月,河南财专的师生们拿到了全新的印有自己照片及个人信息的校园一卡通。这小小的一张卡片看似和以前的餐卡并无区别,却集财务、后勤管理、图书馆使用等功能于一身,省却了携带餐卡、图书借阅卡、学生证、工作证等等的不便。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门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倡导教师和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

2014年6月,学校入选河南省教育部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学校。学校成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领导小组,建设专题网站,搭建Sakai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强大的“教”与“学”的网络虚拟环境,倡导教师建立运用信息化教育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平台,老师们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教案、习题、作业等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独有的账号密码登录平台,下载课程学习资料,与老师实时交流,与同学讨论学习内容、上交作业。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建设,使教学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去。

篇1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94-03

一、建设研究背景

1.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最终实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在名校、偏远山区多家学校之间建立云录播系统,实现同步课程“专递课堂”、一校带多校,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难题!

《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普及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新增参与活动中小学教师200万名,新增“晒课”200万堂,评选年度“优课”2万堂。明确以“专递课堂”形式推动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共享优质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淮安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淮安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市九个县区均通过了江苏省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验收,硬件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各县区均建成主干达万兆、互联网出口达千兆的教育城域网,全市中小学实现光纤连通,建成校园网络管理中心以及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备课、教研及日常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建成符合省规定标准的网络教室;实现“班班通”,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班班建成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然而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名师与农村教师之间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或者改成其它科目。如何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他们的教学观念,改进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如何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全市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2015年底,淮安市电教馆开展了一系了调研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录播教室,构建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拟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远程评课、教研活动”等模块功能,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远程教研,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二、建设四大原则:多、快、好、省

多:即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可同时支撑师生在线数量多!可同时超万人在线。

快:即学校应用部署方便快捷,教师上手操作快,网速好,直播传频传输快。

好:融合教学工具多,高拍仪、微课笔等,无限接近实际教学环境,师生体验好。

省:后台管理省事,家长省心,投资成本节省。

三、教学系统架构

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建设是为教育局、学校提供备课、录课、晒课、评课等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帮助教育局、学校深入推进 “三个课堂”建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沉淀本地名校名师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帮助建设网络教研系统,做到远程评课。给教师制作精品课程或微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环境,使得教师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反复学习和研究,提升教研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提出三级搭建模式:一在全市层面建立淮安市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心(见图1),二在城市名校建立智慧云录播系统及在线授课、资源上传等平台(见图2),三在乡镇学校、教学点建立网络直播、点播、远程教研平台(见图3)。

四、应用研究

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是依托互联网和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与公司合作,整合全市中小学云录播硬件、教学硬件、教学软件,搭建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平台。它包括资源共享模块和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

1.资源共享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资源共享模块主要包括三种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功能。

(1)三种课堂

三种课堂是利用网络直播或点播的方式,通过精品课程或微课程,向农村中小学师生,特别是边远的“开不起课、开不齐课”的教学点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在淮安市电教馆的组织下,淮阴师范第一附小、淮安市实验小学、淮安小学、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学校、淮阴中学、清江中学、淮安中学等名校先后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校网络课程课题组,利用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录制名师、骨干教师的精品课程、微课程,每年有近14000名教师进行网上注册晒课,建设“特色教学模式”系列数字资源近100G,供全市中小学广大师生共享。2015年,在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淮安市遴选精品课例经省市逐级推荐、网络投票和专家在线评审,共有79位教师获得部级“优课”。其中,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共有17位教师的精品课例获得部级“优课”,优课数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六。

(2)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

资源共享还加载了淮安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教师提供备课、授课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解决了教师查找资源困难、资源分类不清晰等问题,方便教师快速完成素材查找、课件制作、教案编写等备课工作。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教学软件,点击课件页面“微课录制”可以随时启动、停止课程的录制,所录制的视频文件作为校本资源自动上传到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共享平台上,如图4所示。

2.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的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是为了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研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在线教研”网络平台,构建市、县(区)、校教研共同体而搭建的,其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淮安市电教馆通过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系列在线观摩研讨活动,每年有近200位教师上了观摩课,8000多名教师参加在线观摩研讨。2016年1月5日,由淮安市电教馆主办的“互联网+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分教学展示、互动研讨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淮安小学朱海英老师执教了一节六年级英语课,全市近千名教师远程观看网络直播,部分教师利用云平台在线进行文字点评和提问,并重点与车桥小学、马坝小学和长江西路小学教师网络视频互动与教研,还邀请淮阴师院朱风云教授和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丁海英老师分别进行了远程视频点评和现场研讨,取得较好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