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1:1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疗工作要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加强宣传。增大影响力。宣传工作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首要环节,
注重从多方面、多层次做好宣传工作。一是通过传媒宣传报道,只有让广大农民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真正弄懂了才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实际工作开展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力。今年,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今日》等新闻媒介,以专版、专题等多种形式先后报道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二是利用受理弥补中的实例,进行广泛宣传。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弥补过程中,窗口工作人员积极、耐心、细致地向每一位农民宣传、解释《管理方法》条款和各项管理规定,认真解答参合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不让一位农民带着满意和疑惑离开,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不但是受理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之所,更是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重要阵地。三是通过新闻媒体、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外公布全市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弥补信息和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实行阳光操作,让广大参合农民及时了解全市弥补情况,看到发生在身边的弥补实例,真正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体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对外宣传。今年上半年,共接待全国各地观赏考察交流团余次,这些考察交流团观赏我市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解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对我市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不时改进工作、完善管理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这些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扩大了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也为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发明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经办机构工作效率好坏、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强化管理。始终把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坚持努力提高经办机构服务管理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中,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医疗费用弥补兑现问题。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把“中心”便民、高效、廉洁、规范”服务宗旨作为行为准则,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政策,严格把关,有情操作,实行一站式服务,运用自主开发符合我市《管理方法》计算机软件,当场兑现医疗弥补费用。截至月日,全市共补偿人次其中住院弥补人次,门诊弥补人次,慢病补偿人次)弥补金额共计元(其中住院弥补总额元,门诊弥补总额元,慢病补偿元)通过近两年运转,以户为单位受益面达%左右,得到元以上弥补金人次,得到万元以上弥补金人次,最高弥补金达元。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之不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确实提高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局组织开展了监督检查工作针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收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相关情况展开督察,发现问题,及时书面反馈,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同时,利用乡医培训契机,加大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行为、合理用药、因病施治等培训力度,受训医生达余人,为参合农民就医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氛围,让广大参合群众真正得到优质、高效、便利、价廉的医疗服务。今年上半年,局开展定点医疗机构督察共达余次。同时,为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特别是参合农民对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设立了监督、举报、投诉电话的同时,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人民医院设立了意见箱,广泛了解参合农民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和建议。截止目前,服务对象投诉率为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用一流的服务发明了一流的效益。
(二)加快发展优质社会资本办医。贯彻落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省十部门《社会办医促进工程实施意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重点支持优质社会资本举办康复、老年病、护理院等专科特色医疗机构,提高老年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三)科学编纂“十三五”卫生规划。巩固“十二五”卫生规划发展成果,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统筹做好区卫生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施卫生强区战略。
(四)扎实推进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分级诊疗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市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区卫生局关于规范分级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强化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进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严控大型公立医院发展规模、限量提质,健全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分级诊疗服务,全面推行门诊患者基层首诊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与县(区)和市、省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通过强化监督考评,开展重点监测评估,将病人就医流向、医院收治病种构成、双向转诊率等内容与医院等级评审复查有机结合,一并纳入目标考核及各类专项考核中,确保县域内就诊率达90%左右。
(五)探索医师多点执业。待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重点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促进优质资源在本区域内合理流动。实施医师执业信息化管理。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等规定,提升院感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院内感染防控长效机制。各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消毒供应室、治疗室、换药室、手术室、口腔科室等关键部位的感染预防和控制。
(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推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控制指标,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激素类药物的管理。
(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服务内涵建设,加强护理管理及专科护理培训,推进护士岗位管理,稳定护士队伍,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
(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开展医务人员“三基”训练考核,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能力。
(五)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核报核销管理办法,按照省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支付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六)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并配合市中心血站组织好无偿献血工作,组织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督导检查,保证临床用血100%来自专业供血机构供应,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三、强化医疗服务要素监管
(一)加强医疗机构准入。落实行政审批许可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变更登记管理。
(二)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增强依法执业意识,规范执业行为。联合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范围、人员资质、医疗广告等进行日常监督。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建立医疗机构长效管理机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三)加强医师、护士准入管理。做好医师、护士的注册管理工作。开展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四)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严格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严肃查处未经批准开展技术项目的违规行为。
(五)开展医疗机构校验工作。按期保质完成医疗机构校验工作。由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对达不到标准的医疗机构给予暂缓校验,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医疗机构依法立案查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单位进行通报和记分管理。
四、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保持依法惩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医闹、伤医、杀医事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加大多部门联合处置重大医疗纠纷力度,推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分担机制。各医疗机构要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建立统一投诉渠道,避免多头管理,提高效率。强化医疗缺陷管理,夯实医疗安全工作基础。重视关键环节医疗质量,从严要求,把医疗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妥善处理医患纠纷。
五、深入推进医疗行风建设
持续抓好行业纠风工作,开展整治卫生计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专项行动。推进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继续强化院务公开执行力度,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对服务效率、服务价格、医药费用、便民惠民等信息进行公示。进一步完善社会评价制度,加强对行风工作的舆情监测。
六、做好其它医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 R4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084-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analgesia effect of bioelectricity resonance o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LIU Fangling1, GENG Yinxun2, DUAN Feng1, GUO Xiaojiao1, LING Lang4, WANG Yuling3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Beijing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125, China;2.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herapy, the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3.Department of Research, the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4.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uhan Command General Hospital,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algesia effect of bioelectricity resonance o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in Beijing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and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were randomized to treatment group (n=40) which treated with the bioelectricity resonanc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n=40) which treated with intermediate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The pain intensity and local painful pressure were evaluat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by using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and painful pressure index (PPI).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S and PPI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VS t=14.358, P
[Key words]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Electrotherapy; Analgesia
非特异性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是以腰骶部疼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伴有或不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的症状,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腰椎滑脱症、椎弓崩裂、腰椎小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骶部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综合征等[1]。该组疾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伴随年龄增长腰痛的发病率增高,很多中老年患者因腰腿痛而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能力,约占疼痛门诊就诊人数的1/3[2]。来诊患者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各种电疗、激光、传统医学针灸、按摩等。这些方法有的疗效持续时间较短,有的效果不够理想[3]。
本研究采用的生物电共振治疗是一种低频电共振疗法,是针对机体内生物电紊乱部位进行导通治疗的一种新方法。通过调整、平衡、纠正病变局部的生物电紊乱达到治疗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中频电疗仪也是常用的有效电疗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局部的疼痛。为此,本研究中,笔者分别观察了生物电共振仪与中频电疗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镇痛疗效,旨在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寻找一种更有效的镇痛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病例为2008年7~10月在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理疗科门诊就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生物电共振仪组(治疗组)与中频电疗仪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入选前经医生寻问病史与查体,以下腰痛为主要或唯一的症状,可伴有下肢疼痛或麻木,但无下肢肌肉无力及萎缩,腰椎X线或CT或MRI检查,排除肿瘤、感染和骨折的患者。
治疗组40例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70岁,平均52岁;病程最长32年,最短2 d,其中病史小于3个月(含3个月)18例,3个月以上22例,平均病程54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1.5岁;病程最长19年,最短5 d,其中病史小于3个月(含3个月)17例,3个月以上23例,平均病程3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在年龄、性别、病程、VAS分级与压痛指数及主要病种病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北京神康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KY-30Y型生物电共振仪(YZB/京0094-2009)治疗,选择4个电极,两个放置于双脚的涌泉穴,另两个放置于腰部痛点或脊椎两侧或并置法压揉,每日1次,时间自动设置为20 min,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北京益康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频电疗仪治疗,选择1或2对电极,置于腰部痛点或腰骶部痛点并置法,每日一次,时间自动设置为2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自觉疼痛改善的程度:采用VAS方法在治疗前后让患者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将疼痛程度分为10级。②局部压痛强度改善程度:由专科医生对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检查,结果判定分为四个等级,压痛强度记录:Ⅰ级为无痛;Ⅱ级为轻微疼痛(+);Ⅲ级为中等程度压痛(++);Ⅳ级为重度压痛(+++)。
临床综合疗效的判断标准:痊愈、显效、好转与无效。痊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VAS疼痛度降低4级以上(含4级),同时局部压痛强度降低到Ⅰ级(记录4分)。显效:VAS疼痛度降低3级,局部压痛降低到Ⅱ度(记录+,3分);好转:VAS疼痛度降低2级,局部压痛降低到Ⅲ级(记录++,2分);无效:VAS疼痛度降低1级以下(含1级),局部压痛强度无改善、Ⅳ级(记录+++,1分)。愈显率计算如下:愈显率=[(显效+痊愈)/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级、压痛强度指数(PPI)的比较分析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级与PPI压痛指数比较,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级,PPI压痛指数比较,差异显著,表明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都有显著降低。见表2。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综合分析
显示治疗组的愈显率为67.5%,对照组愈显率6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生物电共振仪和中频电疗仪对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骶疼痛进行了镇痛治疗,结果表明生物电共振仪与中频电疗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都有显著的镇痛疗效。两组的愈显率治疗组为67.5%,对照组为65.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生物电共振仪组为患者仅治疗5次,而予中频电疗组仪治疗10次,两组所达到的疗效基本相同,经临床验证可以说明生物电共振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
生物电共振的治疗作用依据于人体生物电循环系统,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依赖于生物电流动的传导,在分子水平上带电荷离子在细胞内外流动、传递,产生生物电活动基础,在细胞水平上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是细胞电生理活动的基础,细胞与细胞之间也存在生物电的传导,实现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如脑电波反映了脑功能活动,各类神经纤维传导由生物电的活动实现,通过电传导产生了心脏的跳动等[4],可以说生命的本质就是生物电的流动和传导,当一个生命没有了生物电,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而当机体发生病变时,生物电活动也发生紊乱,生物电流的不均衡、紊乱、阻滞可能是产生疼痛的机制之一。
生物电共振治疗是一种低频电的共振与传导,是针对机体内生物电紊乱部位进行导通治疗的一种新方法。通过疏通,调整局部组织中失衡的分子电荷,矫正异常生物电流动,它采用沿肢体长距离的低频电传导,并对痛疼局部加强电共振作用而产生治疗作用。经临床实践证实生物电共振治疗有明显的解除肌痉挛及镇痛的作用。
非特异性下腰痛这组疾病既有脊椎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小关节紊乱等;又涉及神经、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等软组织病变,还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疼痛的调控[6],因多种功能性与病理性变化共同造成腰骶痛,所以其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据文献报道,对非特异性下腰痛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好[7]。笔者体会,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依据不同患者、病变性质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镇痛治疗的同时采用美式脊椎矫正术、关节松动术、运动训练疗法等,将能使非特异性下腰的康复治疗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本临床验证表明,生物电技术将给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开拓一种新的镇痛方法,也观察到其有明显解除肌痉挛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翼,李章华,郭桂荣.顽固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综合治疗[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26-27.
[2] 刘延青.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断治疗原则[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 11(2):66-69.
[3] Poitras S, Blais R, Swaine B,et al. Management of work-related low back pain:a pipulation-based survey of physiocal therapists[J]. Phys Ther, 2005,85(11):1168-1181.
[4] 刘玲爱,白波,张敏,等.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5, 47,191.
[5] 王玉玲.生物电医学与中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关键词】医院;安全保卫工作;工作要点
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公安机关正确指导下,根据相应法律法规或其他相应规范,利用一定手段与方法对医院内部治安秩序加以维持,为患者与医院职工提供安全、稳定的医疗及工作环境。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质量对于医疗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直接影响,在现代医院管理工作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是诊治病人,救死扶伤的特殊场所,在人们医疗保健理念不断进步及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医院现代化建设工作需要创建稳定而安全的优良环境。然而,由于医院具有较强开放性,弱势群体较多且人员流动性大,在临床医护中需应用大量易燃物品及生物生化制剂,同时有很多贵重设备,因此医院中不安定因素大幅增加,给医院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对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要点予以准确把握,有针对性、计划性展开工作,确保优良就医秩序,对医院安全性与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2.现阶段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对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
医院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促使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是医院管理核心内容,因此,医院所有工作都是以医疗活动为中心展开。然而目前,诸多医院对内部潜在安全隐患缺乏准确估计,对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致使安保工作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2.2患者与医院职工防范意识较差
在医院规模逐渐扩大背景下,医院内临时工、合同工及护工人数逐渐增多,内部人员结构更为复杂。同时,医院固定资产逐渐增加、贵重药品与医疗设备不断购置,这些对医院的消防与治安工作要求日益增高。然而,医院职工与患者往往对病情更为关注,缺乏防范意识,对各种医疗陷阱缺乏应有警惕性,促使医院常规安全保卫工作常处于被动之中。
2.3技防手段相对落后
在医院法治建设及组织机构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下,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技防投入不足,致使技防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报警器等在使用与保管中缺乏公安机关有效指导。虽然医院在业务发展方面努力颇多,甚至不惜重金打造自身品牌,但很多医院对交通、消防与治安监控等方面投入较少。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则很可能因为预警系统缺乏造成严重财产损失与生命损失。
2.4医疗纠纷发生率不断增高
近年来,医疗纠纷隐蔽性逐渐增强,很多医疗纠纷在发生前往往没有任何征兆,且在发生后患者及其家属用纠缠、吵闹等解决问题,甚至会向医务人员发动人身攻击或给予人身威胁。在这一状况下,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预见性大幅降低,同时面临更大挑战。
3.新时期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要点
3.1对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加强认识
各医院应对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加强认识,将其作为议事日程中重要工程。医院领导应提高自身认识,对安全保卫工作加强领导,以强有力措施促使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对安全责任制予以完善并加以层层落实。同时,应对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对组织机构予以健全,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发现安全隐患时应及时予以整改。
3.2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在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应加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展开经常性安全知识宣传,促使全院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对治安事件与各类案件发生予以严密防范。安全宣传教育是长期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完成的,应不断展开、反复展开相关宣传与教育。同时,应保证安全宣传教育的广泛性,对在医院内活动的所有人员如实习生、探视人员、患者家属等均需展开宣传教育。另外,应确保安全宣传教育具有多种形式,对宣传栏、电子屏、网站等加以充分利用,展开角度广、层次深的宣传教育,促使全员安全意识得到整体提高。
3.3 对各项操作规程与制度严格执行
在医院内开展安全保卫工作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制度。因此,各医院应对安全保卫管理制度予以不断完善,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安监、公安与消防等部门展开积极、有效协作,通过安全保卫责任制促使安全保卫职责在各类人员、各部门中真正落实。同时,应制定周密而科学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展开定期演练并予以不断完善。医院应形成管理小组,对安全保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突击检查与经常性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则应限期整改。
3.4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在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主”指导方针,在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对先进手段予以充分利用,对治安防范工作予以强化,促使现代科技为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安保工作中,应对人防、技防加强重视,在重要部位进行报警设备与电子门锁安装,同时需进行监控装置安装。
3.5对医疗纠纷事件予以妥善处理
在出现医疗纠纷后,不管责任在于何方,医院都应给予积极处理,对患者进行安抚并将事实查清,将给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首先,应采取有效、迅速医疗措施,避免不良医疗事件进一步扩大。之后应尽快联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不良事件加以通报。同时,应展开深入调查,从中立角度出发对纠纷程度与性质进行判定,明确医疗纠纷责任。最后,医院应展开自我检讨,若有错应勇于承担相应责任,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适当处理。若医院无错,则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解释,争取其理解。当患者及其家属有无理要求时,应严词拒绝,避免给不法人员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