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治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17 18:2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商治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商治理论文

篇1

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所以,管理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是围绕人展开的,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科学性,只关注学生技术性实用性的知识。

(二)多种因素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

社会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关键原因,市场经济所必然导致的功利、理性、物化,个人利益的追求、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某些层面缺乏人文价值的导向,导致物欲至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流行。例如由广州的廖勇等对82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存在“人生目标茫然”“人生支柱物质化(权力、金钱)”“信仰危机”等严重的思想问题,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功利和短视培养模式造成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形式化。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转变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厚积薄发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张杰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商业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沉住气,抛弃企图“立竿见影”的办学思想,拿出“百年树人”的气魄,在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诚、信”等价值观、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管理人,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的高校,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承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篇2

一、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东大会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权力机构,没能很好地履行相应的职责。从近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东大会的召开情况看,每次股东大会一般只有半天时间,议题平均为七八个,但每次会前并未对有关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通报和披露,从而难以保证股东代表对所议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因此往往造成表决流于形式。

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中央、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的股东依然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民营、个人股本都占比极低。由于国有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因此从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股东情况来看,它们缺乏对银行重大问题的关心,基本上不参与公司治理。比如,一些银行的股东大会基本上都是通过通讯表决的方式召开,历史上没有召开过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上股东表决流于形式(均为一致通过),也没有发生过股东向股东大会提出书面提案或向董事会、监事会提出质询的情况。上述种种问题表明,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履行职能。

一些银行的股东代表尤其是中小股东代表缺乏广泛性,从而难以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而原城信社都有相当数量的自然人股东,他们现在也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自然人股东。但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来看,还大量存在银行内部员工代表自然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情况。由于股东代表尤其是中小股东代表过于集中在银行内部员工,因此有可能造成中小股东权益落空的情况。

(二)董事会职能不健全,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董事会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因素,一个独立、有效和负责的董事会能够给银行带来长期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还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一是董事会在人员和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绝大多数董事来自国有企业和财政股东,董事会的讨论往往集中在每年的分红比例上,而对影响银行发展的其他重大问题则较少讨论。

二是从董事会的功能来看,还存在很大不足,突出表现在董事会没有发挥其决策作用。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决定银行的经营方针并进行战略决策,而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工作报告的形式来对银行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另外,董事会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关联交易控制、重大资产处置和重大投资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这与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还相去甚远。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基本能够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召开董事会会议,但董事会会议数量少(大多数银行为每年两次),在议事的深度和广度上也还远远不能满足银行的客观需要。

三是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制约相对弱化。尽管银行章程都明确规定了董事会可以提名行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长和副行长基本由各级政府决定,董事会只是在形式上具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力。由于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缺乏制度保障,因此也很难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约束。

(三)监事会工作流于形式,还没有建立起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从目前各行监事会的工作来看,主要还是对银行的各项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这还远远达不到各行“监事会议事规则”和“指引”中对监事会的要求,如“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监督董事、董事长及高级管理层成员的尽职情况”;“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进行离任审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并指导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的工作”等。此外,各行目前还未建立相应制度,来保证监事会能够获得足够信息从而对银行的财务及风险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绝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监事会目前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与银行内部的稽核部门也不存在指导关系。稽核部门向行长负责,稽核报告也没有向监事会提供,监事会仅通过听取高级管理层汇报和列席董事会的方式来了解银行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责。

(四)高级管理层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决策的核心,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问题突出,对高级管理层缺乏制度上的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党委会和行长办公会(参加这两个会议的成员基本一致,一般情况下均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成员)是银行内部决策机制的核心。行长办公会、党委会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主要讨论全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人事工作安排等。高级管理层既负责制定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规划,又负责具体执行,从而使权力过分集中于高级管理层,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激励机制不够科学有效,仍需进一步改进。科学激励机制的基础在于建立公正、公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从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这一层面上来看,各行股东大会普遍没有建立对董事、监事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董事会和监事会也未对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过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处罚,从而难以对董事和监事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董事会也未建立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进行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对高级管理层年度奖金的确定和发放也主要以任务完成情况为主(任务也往往由高级管理层自己确定),缺乏系统考核。

从员工层面上看,员工收入基本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工资由“行员等级”来决定,而行员等级主要由行员的工作年限、行政级别和职务来评定,与员工的绩效无关。收人中的奖金部分虽与绩效挂钩,但从了解的情况看,这部分薪酬的激励作用在各行分支机构要好于总行机关。各行总行机关部门之间以及同一级职人员之间薪酬差距不大,年度考核结果对部门及个人收入的影响很小,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有些行干部晋升和领导职位选任的基本程序与国家机关类似。如刚毕业的研究生必须工作满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被提拔到高一级的职位,从而导致用人不注重能力,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这也是这些行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者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很多银行最近对一部分管理岗位实行了公开竞聘,但是竞聘的范围和比例还远远不能适应股份制商业银行用人的要求。

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建议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一个有竞争力的银行离不开其内部良好的公司治理。因此,为进一步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为达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基础。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的前提。为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提高广大股东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关心和重视程度,银行可以采取公开上市或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参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方法可能要优于公开上市。

首先,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产权主体已基本实现了多元化,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包括民营企业股)和个人股份,因此公开上市在促进股东多元化方面意义不大,而引进外资股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公开上市主要是通过强制信息披露等外部监管的力量来推动和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但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还比较薄弱。很多上市公司问题频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因此通过公开上市,借助外部力量来推动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外资参股后,通过进入银行的董事会甚至高级管理层,将从内部推动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可能比公开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有效。

最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很重要的一条在于能够帮助银行改进决策和管理水平。由于现行由政府决定商业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层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或参与银行内部管理,利用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战略投资者较之其他类型的股东在参与银行公司治理方面有更强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二)应按照权力的配置与制衡的原则,尽快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执行机构(高级管理层)和监督机构(监事会)三者的分离和相互制衡。可以说,权责的配置与制衡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董事会和监事会功能的弱化或缺失,权力过分集中于高级管理层。

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下一步在公司治理方面改革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考虑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人员构成和运作情况,还很难按照“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的要求,一蹴而就建立、健全各种治理机关,如董事会和监事会下的各种专门委员会。现阶段如果一味地追求治理机关的健全,不注重权力的配置和制衡,反而很难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因此,各行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董事和监事的作用,加强董事会的决策职能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同时应使董事会的构成相对独立于管理层,以足以监督、制衡高级管理层的权力。

篇3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一元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学习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双元制教育可称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既能够发挥学校在理论教育上的长处,又能够发挥企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双元制教育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用很广。双元制教育理论是以行动体系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突出能力本位,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双元制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特点,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随着社会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的转变以及技术进步导致的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的发展,势必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双元制”教育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确定课程内容和阶梯式的课程结构。阶梯式的课程结构建立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并以综合性的职业活动为核心,其包含的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元制教育的实践课程更加突出了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特点,并且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态势,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具有明显的过程属性。由于双元制的特点和优势明显,近年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领域的一个新的创新点。

二、基于双元制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确定基于双元制的实践教学目标

一个明确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导。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以企业需求人才为导向,确定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与质量标准。学校和企业应以学生为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构建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基于双元制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和所需人才要求,学校联合企业,详细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和学校共同研讨实践教学内容。基于双元制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学校根据计划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参观,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二部分的综合素质提升是在全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互融合,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专业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部分的创新能力训练是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完善和提升,在专业素质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掌握具体的专项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部分要求学生结合企业中的实际案例,解决企业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学校和企业的协同作用下,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主线,构建“基本”“专业”“综合”的“三段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逐渐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三)建立严格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严格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基于双元制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保证。校企双方应建立密切的协作机制,制定严格科学的实践教学规章和制度(包括技能训练标准体系、严格详细的经费管理制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等),将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创新,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促进产学研和谐发展。所以,学校和企业应以制度建设为手段、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校企有机协作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在实践教学中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实践教学体系高效运行,从而获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构建合理多元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衡量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全面考察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摸清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找出解决办法。通过建立校企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三方评价”,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及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对校企双方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找出不足,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进行整改,从而建立内容评价、过程评价、质量反馈、实践创新和考试考核等多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篇4

2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1)所遵循治理理论基础的特殊性。主流的公司治理观点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控制权自然属于股东所有。实践中大量遵循的也是为股东服务的原则。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在资本结构、产品以及行业方面的特殊性,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存款人远比非银行企业重要得多,因为如果出现破产风险,股东只以出资的份额承担有限责任,其余损失大部分由存款人承担。对银行而言,股东似乎是提供了资金,但如果没有存款人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者,银行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因而我们在研究银行的公司治理时,要重点关注存款人的利益问题。

(2)委托——关系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而言,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一般企业更复杂。就存款人与银行而言,由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存款人缺乏动力及能力监督银行的经营管理,对于股东来说,存款人只能索取固定的收益,这样股东就有和管理者串谋投资于大风险项目而侵害存款者利益的可能性。对银行股东和银行管理者来说,由于上述的银行产品的特殊性和银行交易的不透明性,分散的银行的股东想通过签订和执行激励合同或者通过使用投票权来约束银行管理者、影响银行的经营决策比一般公司股东的成本来得更大。

(3)外部治理的特殊性。对于银行来说,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有限。对产品市场来说,银行通常与客户形成长期固定的关系以缓解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弱化了产品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对资本市场来说,债权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依赖股权监督而导致的治理问题,但这以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前提,而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3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进程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

(1)股改上市后的股权结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股东就是银行的所有者,拥有表决权、对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选举权、对公司经营状况的知情权和监察权、剩余索取权、股份转让权及控诉权等诸多合法权利,股东的权利和利益将受治理结构的保护。股权何时能够分散化,取决于法治环境和资本市场等因素。中国是典型的大国经济,法制环境、资本市场也都不成熟,国家作为最大股东的地位需要保持一段时期,并且必须经历逐渐稀释的过程,以避免资本流动给不成熟的市场带来动荡。

(2)新的委托——关系形成后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原有的行政式委托——将不复存在。新的产权结构使委托人不再缺位:股东将会把公司法人财产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将作为银行的法人代表将日常经营管理委托给经理人。经理人的任免权转移到了真正承担风险因而有足够动力对经理人进行挑选的资本所有者手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机制将随之形成。这不仅对任期内的经理人形成一种外在激励和约束,也能够降低成本。我们应当赋予经理人剩余索取权,使经理人有为委托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并且所有权激励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

(3)从银行外部环境看。法律环境的问题:国有股权的份额必须逐渐稀释而不是立刻降到很低的程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律环境只允许我们这样做。如果将国有股权份额骤然降到一个很低的程度,在目前中国实质上缺乏证券类诉讼的法律环境下,我们难以保证现行的法律一定会解决好由此引发的新问题;金融监管的问题: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给金融监管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而并不是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了银行内部更有效的监督,金融监管的负担就会减轻。金融机构改革了,金融监管显然必须与之保持一致,否则金融市场将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因此,在立法上监管机构应发挥自身专业灵活的优势,在改革的进程中汲取各种金融教训,不断完善专业法律法规,配合好金融改革的步伐。

4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公司治理的构想

(1)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首先,严格设定内设组织机构的职责边界和议决事议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等组织机构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议决事议程,特别是要规范股东所有权的行使。其次,要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在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银行董事会要重点做好制定银行发展战略、确保银行依法审慎经营、提高银行的透明度、监督银行高管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2)充分发挥普通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对于银行业,其提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于银行员工特别是普通员工的服务态度,银行员工特别是普通员工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更是重要。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均进行了薪酬改革计划。在实践中,部分地区在薪酬、用工制度改革方面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管理层和员工的收入差距水平远远超过合理水平;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忽视基层员工的意见等。在未来改革纵深推进过程中要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3)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建设。借鉴现代银行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在规范进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更严格的风险识别和拨备提取制度;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强化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约束,实现稳健经营,防止盲目扩张。加快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信息透明度,发挥市场对经营管理的监督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王立彦,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封文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与体系构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组织机构;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它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规模和健康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条件下,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资本市场遭遇金融危机,国内证券市场也持续低迷的环境下,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行为,对保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业绩平平,有的甚至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不足原因(如发展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又存在后天缺损因素(指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措施对上市公司进行适当约束或监管工作不到位等)。加上客观环境的影响(如当前全球资本市场遭遇金融危机,国内外证券市场也持续低迷),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上市公司屡屡出现不规范运作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一个核心问题,其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是上市公司能否规范运作的关键。而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又主要通过其组织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完善来实现。那么,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完善与否就成为其能否规范运作的根本。下面拟就上市公司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一分析。

一、股东大会存在的问题

(一)控股股东操控股东大会的问题

由于控股股东的出资比例在30%以上(否则便不能成为控股股东),其在股东大会上享有绝对的话语霸权,因而其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直接操控股东大会,使之作出对其有利,但却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决议;控股股东还可以通过提名董事、监事的途径,进一步控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因为目前由控股股东提名董事、监事人数的多少与其出资比例的大小是成正比的),进而为所欲为。这样显然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和规范运作。

(二)股东大会出席比例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中没有对股东大会的出席比例作出规定,而这一缺欠无疑又为控股股东行使其话语霸权,在股东大会上大搞“一言堂”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因为没有出席比例的限制,即使没有其他股东参加,控股股东一个人仍然可以召开股东大会,使自己的意志通过股东大会的决议顺利得以实现。这样显然对其他股东非常不公平,也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

(三)中小股东出席股东大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不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东出席股东大会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前几名股东,除控股股东外,大多是国有股东。因为这些股东当初加盟上市公司,大多是政府牵线搭桥促成的,并非出于其本身的投资意愿,所以其对所投资的收益情况基本上漠不关心。正是这种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造成了其出席股东大会的积极性不高,多半不怎么出席,即使出席也是随便派个委托人到会应付一下罢了。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两种不良后果:一个是更加放纵了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另一个就是国有资产的贬值和流失。

除不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东出席股东大会的积极性不高之外,其他中小股东不出席或很少出席股东大会在目前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些股东行使表决权的方式是“用脚投票”,即一旦发现苗头不对,立即抛售股票。他们与其说是投资者不如说是投机者。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有效防止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进而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及股票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二、董事会存在的问题

(一)董事会成员选聘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由大股东提名并经选举产生的董事占相对多数(包括独立董事),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全部是控股股东董事会的董事,控股股东的董事长同时也兼任着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在一些上市公司中,还存在担任其他职务的董事同时还是控股股东的员工。上述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把上市公司董事会完全变成控股股东的代言人,从而使控股股东得以通过上市公司董事会把持上市公司,操控甚至架空股东大会。这对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无疑是非常有害的。

(二)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在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监事会”不能充分发挥法定作用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的经验而增设的。但是目前在各类媒体有关上市公司的报道中,却很少能够听到独立董事的声音,往往听到其声音之时即为其与上市公司关系破裂之日。于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即为: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种种违法、违规行为或视而不见或三缄其口,继而成为名副其实的“花瓶董事”。这样一来,独立董事的独立监督作用就得不到发挥,独立董事制度也就随之形同虚设。

既然独立董事制度已经赋予独立董事相当大而且相当多的独立监督权,那么独立董事们为何不行使呢?笔者认为,这既有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缺欠的原因,又有独立董事自身的原因。其中,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缺陷表现为:无论在证监会制定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①中,还是在证监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均没有对独立董事怠于行使独立监督权的行为作出处罚性规定。这样就意味着独立董事尽可以无所作为,而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而独立董事自身的原因则表现为:很多独立董事都是控股股东或者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熟人”,既然大家都是“熟人”,那么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况且拿了人家钱财,就只能替人家“消灾”,而不能给人家“添乱”,否则,这份毫无风险且旱涝保收的钱不就挣不着了吗?

三、监事会存在的问题

监事会成员选聘的问题与董事会成员选聘的问题相似,前一问题甚至比后一问题更加突出。因为有很多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全部由控股股东提名并经选举产生,这些监事都是控股股东的员工,而且职位、素质相对低下。试问这样的人员构成怎么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呢?于是,监事会就变成了“临事会”,即在出席股东大会的时候,到会走一下过场,念念人家事先拟好的提案或报告,甚至有时事先连提案或报告的内容都不知道。这样的监事会只是上市公司不可缺少的一个“道具”,根本发挥不了法律赋予的监督作用。

四、经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理选聘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目前,上市公司的经理大多由原来控股股东所属的人员担任,而不是由市场化运作精挑细选而来的职业经理人担任。这样的经理选聘机制,不但很难保证其具备担当上市公司实际管理人的重任,而且还会使之成为控股股东操控上市公司的“傀儡”。因此,应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经理选聘市场化程度。

(二)经理激励机制扭曲的问题

表现为:非报酬激励多于报酬激励——通常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对经理进行褒奖而不给予或很少给予物质奖励;经理的报酬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相关程度不高,干好干坏基本上一个样。这样的激励机制显然不利于发挥经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因此,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变。

五、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从根本问题入手,多管齐下,以有效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治理措施和建议:

(一)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

针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话语霸权的问题,解决途径不外乎限制上市公司股东的出资比例和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而限制上市公司股东的出资比例既无法律依据,又无现实的必要,而且还会影响到投资主体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收益,所以这一途径是不足取的。可以从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即不论控股股东的出资比例是多少,其最多只能享有20%的表决权。因为这在外国的公司法中已有规定,而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样的限制既可以有效防止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又不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合法收益,是切实可行的。

(二)限制控股股东提名董事、监视的比例

鉴于控股股东控制公司董事会和监视会问题的存在,对控股股东所提名董事会与监视会的人数进行适当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可规定:由控股股东提名并经选举产生的董事、监视人员比例不得超过全体董事会(包括独立董事)、监视会成员的20%,这与控股股东应该享有的表决权的最高比例限制也是相适应的。另外,还应在规定中明确:禁止控股股东董事会的董事兼任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董事,禁止控股股东的董事长兼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证券监管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检查监管力度,敦促其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关于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彻底分开和“监事应具有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三)限制股东大会的出席比例

针对中小股东出席股东大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借鉴《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第22条中的有关内容:“拟出席会议的股东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达到公司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二分之一的,公司可以召开股东大会”。但是,在当前控股股东的表决权需要加以限制,而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积极性又不高的背景下,二分之一的出席比例是很难达到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限制控股股东最多只能享有20%的表决权的同时,规定应有代表有表决权股份总数30%的股东出席,股东大会方可召开,是切实可行的。

(四)明确监事会职能,试行监事责任追究制度

我国《公司法》中只规定了监事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没有规定其怠于行使监督权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也没有就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这一法律空白必须予以填补,而且应该明确规定:如因监事的懈怠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该监事除了应该承当相应的赔偿责任外,还将被终身取消其担任监事的资格。

(五)培育经理人市场,促进经理人才迅速成长

篇6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和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可以提高单位的效益。丰田汽车公司采取设立“合理化建设奖”这一办法一年时间为企业带来几百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公司1年利润的18%.激励有利于吸引单位所需人才。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激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良好的单位文化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等价值观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二、影响有效激励的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就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今许多单位的激励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1)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

(2)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

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1)薪酬激励。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2)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3)智力激励。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4)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情感激励。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4.把握好有效激励的原则

(1)综合考虑单位的发展环境。在设置激励时,管理者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从小处着手,也就是说管理者既要考虑激励方法对社会的影响又要考虑它是否适应了员工的发展需要。

篇7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招聘信息统计分析

(一)统计样本来源。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国内招聘网站、用人单位网站以及现场招聘会等渠道随机收集招聘信息为分析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为保证研究样本科学性、针对性,在样本选取时考虑如下:首先,招聘的学历要求为大专。其次,招聘的岗位主要为上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考虑到银行柜员岗位主要是通过学校搭建的订单班平台就业,在其他高职院校不具普遍性,因此不对这一岗位招聘信息进行收集。最后,招聘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为一年以下的,这样考虑的原因是工作经验要求高的就业岗位,初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是难以胜任的。

(二)职业能力要求统计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收集了200条工商企业管理类招聘信息,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具体要求以及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如下: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78%)、团队协作能力(50%)、责任心(4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42%)、办公软件操作能力(40%)、学习能力(36%)、积极上进(36%)、细致认真(32%)、抗压能力(30%)、吃苦耐劳(28%)、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26%)、组织协调能力(22%)、工作适应能力(20%)、服务意识(18%)、职业特定技能(岗位特定要求)(16%)、品行端正(14%)、应变能力(12%)、亲和力(8%)、创新意识与思维(6%)、外语(2%)。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在具体指标设计过程中,本着精简性原则,剔除了以上出现频率小于10%的能力要求,包括亲和力、创新意识与思维和外语要求三项。最终构建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2。

(二)指标权重确定。(1)一级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关于层次分析法,此处不再赘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请来自相关企业的专家对评价指标框架中各指标进行重要程度判断,问卷一共发放12份,回收12份,其中有效问卷9份(经一致性检验后有3份问卷权重无效,故将其剔除)。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构建了判别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1)判断矩阵计算举例。本文仅列出其中一个专家的准则,演示计算过程。(2)对专家群体的意见进行综合。共有12名专家参加咨询,每位专家可以得到一组权重赋值及相应的一致性检验。其中,筛除CR>0.1的3组权重,将其余专家同一指标的权重进行算术平均,得出专家群体集中意见的权重。

篇8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实习的方式差异很大。理工类的许多专业,适于在实验室和工厂实习,如金工实习、化学实验等,很多高校的理工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习基地体系;但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有些专业甚至是最近几年才把实习提上议事日程,实习基础薄弱,而且需要分散实习,校企合作岗位不足。制造型企业往往认为,学生的实践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的资源,所以制造型企业对校企合作往往不会有太多的热心。如果学生实践人数较多,制造型企业非常担心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二)教师走进企业难。

一般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不重视进行管理和经营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及发展方面的规划,而有研发需求和研发实力的大中型制造型企业则往往会认为高职院校层次太低,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抱有怀疑;另一方面,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一般要求校方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去,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为担心商业秘密泄露,企业往往不会安排校方师生专职岗位,更不让触及企业的核心业务。

(三)企业走进学校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通常要求系科和教研室聘请部分企业经历的人员来上课,学生也有这样强烈的愿望,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加对未来工作的了解,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种外聘往往难以成行。学校希望聘请的一般是对企业运作了解较为全面的资深、高学历管理人员,而这些管理人员在制造型企业都具有较高职位和较高薪酬,一般会因为学校课时费太低、课程安排计划性太强以及相关教学材料准备太过繁琐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学校兼职。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企业适宜的校企合作岗位。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导向”是校企合作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经验表明,凡是与当地市场结合紧密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基本上“零距离”,办学方向就明确,人才特色就突出,企业包括制造型企业与之的合作就紧密,校企合作呈现良性互动。要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而导致不很受制造型企业欢迎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联系学生实习实训,对实践中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挖掘,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进行校企合作适宜岗位挖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就制造型企业而言,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人员,典型岗位有:生产督导员、采购员/采购计划员、库存分析师、生产控制员、生产分析师、质量管理员。与制造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可以重点在以上岗位中开展。企业每学期可以对表中的岗位预留一定的顶岗实习人数,以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进入企业实训。

(二)搭建枢纽,通过枢纽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从本意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愿意同包括各类大、中、小型的制造型企业开展以上岗位的合作,然而由于单一企业同一岗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数非常有限,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适量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要寻求一个合作的枢纽,搭建一个平台,将零散的制造型企业管理岗位需求进行集中管理,扩大校企合作的宽度。枢纽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的影响,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台。平台作用从宏观上体现为:第一,通过多个平台,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岗位需求集中化,为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平台,企业将参与学校的学生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规格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寻求枢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宽度,最终目的是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服务。适宜作为枢纽的机构可以是一些行业协会组织或者是人才招聘网站,尤其是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协会已经或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四大组成部分(即行政、企业、事业、民间组织)之一。

(三)三导师协调,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

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恰当的合作企业难寻、实习地点相对分散、较长时间的基层实习岗位过程、需要通过多个岗位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特点,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经常会出现。这可以通过实施三导师协调制来解决。三导师协调制是指给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配备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由这三类老师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外实习过程中会出现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问题,能找到负责管理的人,有人去关心、管理学生;从学校的角度看,则是通过“三导师”协调管理制度把学校的管理延伸到校外,使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及监控都有效开展起来。从制造型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四)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把企业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引企入校”共建校内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是由职业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与行业及企业进行联合,在校内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学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掌握生存的真本领,实现教学与企业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引企人校”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象”问题,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统筹基地功能发挥,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来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篇9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构。其中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利机构,是股东之间沟通的有效渠道,以确保所有股东享有平等地位和对银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董事会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机构,又股东大会负责。包括独立董事,非独立董事以及执行董事等。主要职责包括制订商业银行的战略方针和经营等;监事会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财务事宜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行为行监督之权,对股东大会负责;高级管理层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执行机构,对董事会负责。高级管理层以行长为代表,副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协助行长工作。行长的主要职责包括主持银行的日常行政、业务、财务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拟订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基本管理制度及具体规章,提名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人选,拟汀薪酬福利和奖惩方案等,如图1所示。

商业银行除了这些主要常设的机构外,还下设部委员会包括公司金融委员会,金融委员会,金融市场委员会,内剖对空制委员会,资产处置委员会,反洗钱工作委员会,稽核委员会,证券投资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等部门,协调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

本文主要选取股权制度、董事会特征和银行风险方面选取相关数据,通过并运用线胜回归模型的分析力.法来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和变量定义

在股权特征方面,本文选取我国上市部分商业银行的第1大股东到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以考察股权集中度对公司风险的影响作用。在董事会特征方面,选取了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执行董事占董事会规模的比例,董事会每年召开的会议次数等数据;银行风险方面选取Z一得分作为衡量银行风险的指标。Z一得分越高,说明银行越稳定,Z一得分定义为(ROA十CAR)。(ROA),其中ROA表示资产回报率,CAR表示资本一资产比率。因为上市银行受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及政策的影响,其市值波动较大,面临的风险也较大。被解释变量就是得分,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见表1)数据来源于各个银行2009年第三季度季报和巨潮资讯网。

二、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从样本上市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分析可以得出第1大股东持股持股最大为67.53%,最小为16.76%,平均值为32.091%,标准差达到19.772;而前5大股东持股最大为96.931%,最小为27.64%,均值为67.568%,标准差为28.974。根据该表中的数据,说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大。而从样本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统计特性分析中可以得出董事会规模人数最多有19人,最少12人,符合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均值为14.875,标准差为2.232.同样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最大占比为0.429,最小也为0.286,均值为0.368,标准差为0.053;而非执行董事所占比例比独立董事的高,分别为0.5,0.4,0.467,0.036。执行董事却较独立查事和非执行董事所占董事会规模比例低,分别为0.231,0.083,0.166,0.0480这表明样本银行中,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大部分席位,其次是独立董事,再次为执行董事。

表2列出了样本银行解释变量的数据。该表集中反应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组成结构以及第1控股股东的性质。

三、实证分析

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考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假设:1)银行组织结构年内保持稳定,即董事会和股东在一年内不变动;2)银行的风险来自外部,即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3)公司决策层是理性的,都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4)不存在信息下对称问题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委托关系清晰,权责明确。

根据上面所选取的部分公司治理变量作为研究的解释变量,以一得分的自然对数值代表银行风险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Eviews5.0软件首先考察变量的相关关系,下表3显示了各个变量的两两相关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得分和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及独立董事规模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达到0.6031,0.4327,而与执行董事和董事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也较小。股东持股结构和董事会结构之间大多呈负相关关系。

模型结构如下:

其中,ao>al,a2......p7分别为常数项和回归变量系数,u为随机误差项。我们通过大量的回归结果,选择具有可解释意义的模型,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关系,第(3)个模型回归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系数是显著的,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也较高,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而从第(1),(2)模型来看,虽然ss系数在的水平下是显著的,但s1不显著,说明这两个变量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大,表3已经知道,其相关系数ss大于S1,而此处模型中S5显著,足以说明股东一定的持股比例又寸银行风险的影响不是很大(排除股东受重大的经济及政策冲击而减持股份)股东性质也不影响银行风险。相反公司治理结构却对银行风险影响很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对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董事会结构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比较大,第1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股东性质对银行风险影响不大。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少,而且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存在争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不断深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金融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冲击更加不确定,风险胜因素加大。因此要求我们既要治理风险还要把公司治理好,这就要不断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具体有以下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公司制衡体制。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董事会,监事会,股东,经理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加强内部监管,建立健全公司的制衡机制是有必要的。

篇10

1.2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开拓发展务实认识在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上,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有人认为我们支持国企改革搞了多年,制定了若干个支持政策措施,做了许多实际工作,过去该做的基本都做了,现在也没有更好的招法,因而一段时间内对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工作停滞在一般水平上,主动采取实际步骤介入不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多。我们要改革这种思想状态,认真落实《决定》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情况变化,完善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的多做实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2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重点搞好三个方面工作

2.1关于市场主体准入资格。主要是支持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增长点,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对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条件及程序、名称、经营资格、出资方式、投资比例等一些具体问题,从扶持培育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不搞机械的死扣条款。

2.2关于市场行为监管。主要是运用工商综合职能规范国企市场行为,推进国企健康有序发展。如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国企商品的专用权;运用广告监管职能推进国企占领和开拓市场;运用合同监管职能维护国企正当合法权益;运用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运用个私经济监管职能开辟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等。

2.3关于市场交易(竞争)违法行为查处。主要是健全投诉举报网络,发挥专群结合的力量,加大公平交易,消费保护和市场监察的力度;强化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以及区域同行间的共管、协管、群管、联管作用。发挥整体办案力量,严厉查处各类违章违法行为,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3把握工商管理原则

随着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原有的支持发展政策措施有些已不适应,有必要重新进行修改补充,但在修改补充时要注重把握好三条原则。

3.1把握从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在执法中遇到复杂的新问题,不要推托回避矛盾,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形势,拿老办法套新事物。处理每项事务,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实践探索,寻找解决新途径。要采取有原则的放宽政策、有条件的灵活掌握、有把握的机动处置、有范围的变通处理的办法,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对待。

3.2把握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企业改革发展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事项,我们任何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去协调。能办的要认真办好,有规定不能办的耐心解释。对企业不要讲空话,也不要办虚事,更不要随便许愿。在支持国企改革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深入程度,加大抓实程度,切实解决问题。

3.3把握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工作各执法窗口单位和辖区执法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法规宣传,引导企业自觉守法、护法。努力做到事前教育防范,事中监管规范,事后查处引导,做到防堵打治结合。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整治市场秩序,矫正不法行为,查处违章违法,保护正当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对执法人员违犯执法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处理好管理与引导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生产经营者所从事的商品经济活动受着国家方针、政策、计划、法规的制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经济主体所从事的商品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使商品生产经营者服从国家计划、方针、政策、法规,而不能把眼前的、局部的、集体的、个人的利益置于长远的、整体的、国家的利益之上。另一方面,商品生产经营者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有时也不顾国家计划、政策、法规。

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一是积极引导他们向基础产业及与其相关的产业发展,如农业、能源、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原材料、公用事业等。对那些设备简陋、生产方式落后、严重浪费资源、销路不好、效益极差或与国营、集体骨千企业争能探、争原材料的产业一律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应引导其转产,并主动争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妥善做好这类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

二是在大量掌握市场信息和经济动向的基础上,把好登记注册关。①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但本地区此类行业又确实饱和的,应引导、动员他们到外地开办;②本地区确实需要,产业政策也允许发展的行业,但基本条件不具备,特别是资金、技术力量达不到要论文求的,要在坚决限制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做到“优化登记”;③产业政策限制,市场又饱和的行业,无论如何要顶住不批,引导他们着眼全局,尽量开办其它企业。通过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既保证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又兼顾了集体和个人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5改善工商管理作风

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必须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5.1真心实意地为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我们要为企业当好公仆,承担法律问瓿,做好经济卫士,塑造新的形象。主要是旗帜鲜明的政治形象,促经济发展的服务形象,公开公正执法的权威形象,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敬业奉献的廉政形象。我们要忠诚的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做到便捷服务企业,接待热情周到,咨询耐心细致,办事认真高效,处罚公开公正等,使企业高兴满意,感受到我们“接待热心,服务称心,办事放心,处罚顺心(服气)”。

篇11

很多企业虽然顺应潮流开展了相关的工商管理课程,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有着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尤其是一些发展中的企业,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培训表示不理解。这样一来,在这些企业开展工商管理课程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员工在进行培训时也只把培训当做任务,没有认真的去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

(二)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落后

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的落后,是很多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国内很多的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培训方法,使得学员在进行学习时不能充分理解理论意味较强的工商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每年的工商管理培训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将与时俱进的工商管理知识更新到培训中,使得工商管理培训难以引起学员的兴趣,并且也难以达成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培训考核制度滞后

考核是督促学员认真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的良好手段,所以也是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一些企业的考核内容非常简单,以便使员工顺利通过考核。这使得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本身对学习也不甚重视。因此,培训考核制度的滞后,也是影响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重要问题。

(四)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因为想要长期聘用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培训教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资助教师到国外进行进修。这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没有认真的选择工商管理培训教师。而教师存在的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将会影响培训的效果,从而使企业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工商管理培训。

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途径

(一)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

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就可以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从而用端正的态度来进行工商管理培训,自觉的完成工商管理学习,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为了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首先要对企业领导阶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知识普及,使企业自上而下的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视起来。其次,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企业员工了解到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从而使员工将工商管理培训当成自己的责任,进而认真进行工商管理学习。

(二)对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进行改革

企业要积极的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改革,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首先,要采用“大脑激荡法”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对学员进行培训,从学员的需求角度出发,来进行培训方法的选择,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不时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一些最新的案例加入到培训内容中,从而贴近学员的生活,使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三)完善培训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培训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为学员创造一个好的考核环境,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其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员进行考核,从而真正了解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者,要适当增加考核内容的难度,不以学员通过考核为考核目的。总之,只有使学员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考核,才能真正的督促学员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四)注重培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企业要注重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建立严格的师资认证体系。其次,要从国外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培训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再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投资,保证教师的培训水平定期得到提升。另外,要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队伍参与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总之,只有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为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篇1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来源于院校和企业两个层面。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院校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将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一系列设计融入院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诸多环节;企业为院校教学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反馈用人意见,不断为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双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

(二)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使得高职院校获得了优质、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准职业人”的身份真实体验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体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践,明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学校也通过搜集实践期间企业和学生两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这样,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是为企业孕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让企业全程参与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院校一起建立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选派企业高技能员工或者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相关课程的技术指导老师;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举办企业产品技术及信息专题讲座;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和教学规律,工学交替式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出来的学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紧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是促进校企双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企业是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专门从事生产与服务的经济主体,其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应该成为相应的社会责任主体。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现为: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互利共赢,积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最基本的两项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培养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二是为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的能力。

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思路

分析现状,创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对比省内外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校企合作的依存关系和社会功能,总结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思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企业提供的融实践教学和企业经营于一体的实战性实训基地和学校拥有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为基础。校企双方整合资源,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或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同时也从企业中聘请若干兼职教师,负责承担课程嵌入式教学任务和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探索路径,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一起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达到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学生受益的共赢的目标。

三、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策略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研究的总体目标是:融教学、实训、生产、培训、职业技能提高于一体,探索具有仿真教学环境、体现工学结合特点、拥有先进教学条件,并对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具有共享和示范作用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一)联合建立实践性实训中心,创新教学环境,变零星式实训为系统式实训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商科类,不同于工科类的人才培养模式,故该专业实践性教学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目前办学中难以落实和实施的教学环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规律与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不一定能很好地吻合,同时,企业的职能部门有限,难以同时接纳大批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训,导致学校在安排学生实训时,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被分散到多家企业,学校集中管理和指导的难度加大。校企联合建立实践性实训中心,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能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还能一次性接纳大量学生,便于学校开展实训教学与管理。同时,学生在实践性实训中心工作时,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能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进行课程嵌入式生产实训,体现工学结合,变学生为“准职业人”

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岗位知识培训、企业文化培训、企业管理大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一方面,企业需要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专门安排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亦有可能已经对相关内容进行过学习,但与具体企业的结合度不够。另外,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作息时间安排一般都会以企业生产需要为主,比如会安排“三班倒”等。为了让受训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要进行悉心的指导,校企之间要有更多的沟通,才能最终达到学校实训教学和企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校方可以利用优质的师资力量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相关课程嵌入生产实训,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培训合二为一,既满足企业培训需要,又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的情景下,既充当学生的角色,又充当企业工作人员的角色;既有企业工作人员的现场指导,又有学校老师的理论补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