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2-06-03 09:19: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产业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产业管理

篇1

文化产业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大众传播、影视、出版、娱乐休闲、体育、信息服务等,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综合国力增强的推动力量。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缺乏活力的现状日益明显,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当前的文化产业难以适应时代对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要求。为了适应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并规范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加强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层次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同时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却日显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设;(2)精心打造文化产业交易平台;(3)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4)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5)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以上这些措施都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新时期下的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它既强调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只有通过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才能树立适应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需求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才能实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

三、我国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很多文化产业单位观念落后,对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依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流于形式,明显与业务管理脱节。

(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虚高的状态

事实上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其价值都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尤其就固定资产而言,其在使用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耗,而一些文化产业单位仍习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使得资产和净资产出现虚增,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对其净值进行科学有效地反映。

(三)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文化产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无视预算,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甚至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还有一些单位虽然执行预算管理,但其年终决算与预算严重脱节,使预算的作用流于形式。

(四)集约化程度低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并未形成规模。即使有一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受限于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从而难以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

(五)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例如每部影视作品在策划、创作、摄制、发行等环节中都会请一些领导、专家、新闻记者、购片单位来审读、研讨剧本等,并向各方来宾滥发“审稿费”和研讨费。又例如为了争取所制作的电视剧能在电视台播出,向电视台负责节目收购的人员以各种名目行贿等。这些不规范不仅形成一笔很大的“灰色开支”,也危害了文化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加强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财务观念

文化产业单位如果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那么在引进投资时,将无法对产权关系进行界定。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在文化产业中引入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

(二)加强预算管理

虽然现代文化产业要求在追求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主要活动经费仍需靠国家财政支持,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文化产业单位就必须加强预算管理。这就要求在预算编制时,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对计划年度内各业务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充分评定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勤俭节约,使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此外,对文化产业的财政专项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使国家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应每年都进行财产清查和价值重估,做到账实相符。具体而言,文化产业单位可以增加“累计折旧”的科目,对固定资产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从而得以真实地反映单位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四)健全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对会计人员的上岗资格进行检查,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其次是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和对职业道德的宣讲;最后,应建立竞争机制和内部稽核制,逐步淘汰低水平的会计人员和违法会计人员,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

(五)健全财务制度,建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要改善当前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就必须健全财务制度,建立一整套与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做到有章可依,执行必严,以保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岩.浅谈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的财务管理职能问题[J]. 理论学刊, 2006, (10) :54-55

篇2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篇3

1文化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分析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全面加强文化艺术的管理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自古以来,只有进行管理活动才能够保证各项事情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本身对于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文化艺术管理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文化艺术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但是其他的管理活动往往是以获利为目标。当然,文化艺术产品要想营利就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在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进行管理才能够保证对设备资金等进行有效的运用,保证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效果。为了实现文化艺术产品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加强管理,尤其是要采取科学的途径,借助一些资本的力量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艺术管理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理念。艺术管理的关键是,管理者如何把一个很好的艺术品介绍给观众。“它不是一般管理问题,管理者首先要对艺术品创作、生产传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2文化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篇4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96年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确定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等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使得愈来愈从尖端部门走向日常生活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黄健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产品的品质方面,在市场融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效应,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将看到文化产业的运作理念与其它产业运作理念的不同。因为随着科技与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审美要求也将愈来愈高标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其运作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产、服务上,而是必须要实现产业的管理重心由常规的生产管理向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方向转变,整个产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由以往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向转变,以保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活力。柳士发(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在文化上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数字文化鸿沟。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照顾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国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传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篇5

[中图分类号]G1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24-02

一、课程设置的框架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五大类别。公共基础课包括“两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体育和军事理论。这几门课程是大学本科学生任何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和课时占本科生毕业所需学分和课时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识课是为了使大学生广泛地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限选课。一般学分设置在10学分左右,课时数在150~200课时左右。实践课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通识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学分占总学时学分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本科课程设置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不同本科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不同知识的重要体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学分一定会占到总学时学分的一半以上。在一些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区分的比较明显,专业基础课是指专业所在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或者所在学院的平台课;专业课是指本专业所特有的,明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专业课。而有些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区分并不明显,而统称为专业课。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杂乱无章,在专业课方面需要开什么课、开多少门课、每门课教授多少学时,课程之间的层次和先后顺序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更缺乏严密的论证。大多数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是仓促上马,课程的设置多是依据所在院系原有的师资情况而定。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一定需要全国一致的课程设置,可以从开办高校自身的特色出发,通过实践得到不同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的经验,这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目前,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艺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政法类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其中,艺术类院校多以经纪人、艺术管理和院团管理为其特色;财经类院校多以文化产业经济、金融管理为其特色;政法类院校多以政策与法律问题和版权法为其特色。后三类院校的情况较为近似,特色不足的问题也比较一致。但总的看来,如果课程设置差异性太大是不利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如果课程设置完全不同,无论科研项目的涵盖范围,学术评价的标准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如果所学内容没有共通性,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同度会大为下降,学生就业也就成了问题,跨学校考研升学也会有障碍。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必须有几门必开的核心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文化市场营销和传播学。无论哪一类的院校都应该在这八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二、课程设置实例

如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安排。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被分为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三个部分。

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国文学经典、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经典、世界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经典、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经典、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这是同济大学以文化批评为基础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体现,着重加强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的基础知识,强调对哲学史、思想史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包括文化产业学、创意学概论、文化研究导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品与营销、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产业投融资与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案例分析、知识产权专题、市场调查与策划。除了传播学的相关课程开设在专业特色课中,基本上涵盖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开的核心课程。

专业特色课包括文化发展规划专题、创意设计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文化概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专题、文化创意项目管理、新媒体策划与写作、城市文化专题、艺术市场与文化消费、文化艺术策展实务、互联网传播专题、新媒体广告。体现其开创性的办学思路,着重于文化产业的创意性、新媒体和城市文化三个角度。

再如长春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安排。其专业课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包括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文化市场营销、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文化产业理论专题、文艺学 、美学、大众传播学。已经包括了专业必开的核心课程。

专业必修课包括文化经纪人概论、中国古代美学、民俗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公共关系、实用文体写作等课程。这种侧重于文学课的设置并不是因为其专业开办于文学班底的院系,而是因为文学修养给予人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对于内容的敏感性,使其成为了文化产业从业者必备的基础能力。文学成为了进入“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的一个路径,给出了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个特色化办学的思路。

专业选修课包括艺术品鉴赏与拍卖、会展产业实务、广告创意与文案、出版产业实务、旅游产业实务、影视艺术概论、通俗文学专题、知识产权法、文化品牌研究等课程。可以看出其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多是产业实务课程,这也符合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地方,培养文化产业项目执行层面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层次。

三、课程设置的思路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实践环节中的社会调查、社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置。其核心内容在于上哪几门专业课、每门专业课讲授多少学时、课程的先后顺序,使其成为有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对于文化产业管理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科研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够从事相应的社会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文化基础课、文化产业基础课、文化产业实务课。每个层次的学时学分数量应该是相近的。

文化基础课就如同济大学的学科基础课,长春大学的文学类课程,是教授学生必要的文化素养,在其学习文化产业专业课程之前,对文史哲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必要、基础性的积累。有了文化底蕴才可能产生文化创意,才能不违背文化规律做事情,才能避免用产业来危害文化。文化基础课可以选择历史、文学、文化史或者哲学思想史等角度来进行教授。如果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就要包含其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应碎片化。

文化产业基础课应该包含文化产业概论、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文化市场营销和传播学八门必修课,这八门课程组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目前,我国招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所出的专业科目,也基本没有超出这八门课范围的。

文化产业实务课如同济大学的专业特色课,长春大学的专业选修课,是在八门文化产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文化产业管理的产业实际或者细分的知识体系。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划文化产业实务课的内容,最好是形成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一个方向有三至五门成体系的课程打包选修,防止学生盲目选课而使知识体系不完整。

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应该首先教授文化基础课,之后教授文化产业基础课,在高年级再教授文化产业实务课,使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学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洪叶.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定位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一、项目背景

第一,旧城改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开封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需要对旧城进行持续的改造,这也是程式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旧城改造能够重新规划定位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开封市的城市格局早已形成,有着浓厚的古城风貌,并且有着悠久历史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不过古城区当中的居民住宅主要是五六十年的建筑,危房以及旧房数量众多,乱搭乱建的问题非常突出。当前在开封老城当中,仍然有数百万平方米棚户区等待改造。因此开封市决定彻底拆迁老城区当中的棚户区,同时改建老城区为休闲旅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重现北宋的“汴京风采”。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开封市的老城区改造工作吗,并将其称之为“千亿豪赌”。

第二,文化资源丰富。开封有着悠久的立时,是有名的“六朝古都”,尤其是宋文化的内容多姿多彩,宋代历史遗存非常丰富,国家级保护单位包括铁塔、东京城遗址以及繁塔。省级的保护单位包括相国寺以及宗公祠等,市级的保护单位包括古州桥遗址以及午门石狮等。地下历史遗址包括古州桥遗址以及新郑门遗址,同时还有珍贵的馆藏宋代文物。除此之外,各个朝代的文化遗存还包括开封城墙、刘青霞故居、开封东大寺、延庆观以及龙亭等。开封城拥有的宋代的文化名人数量众多,例如赵匡胤以及包青天等。开封市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14类共80项。

二、项目目标

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的开发目标主要分为土地以及文化两部分。第一,土地开发目标。开封市的文化产业资源集中分布在老城区,规模比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政府批准,从而实现统一规划并且审批获得土地,然后进行一级开发。因为土地所有者属于开封市政府,所以在建设园区的过程当中,政府通常会通过二级开发从同企业进行合作。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二级开发的过程当中主要目标是商业地产以及旅游地产。

第二,文化资源开发目标。开发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资源再生产,也就是将文化资源当作原料,借助于一系列的建设开发操作,让文化产品面向市场,通过这样途径获取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开封市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过程当中,将宋文化当作出发点,在已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塑造有着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从而拓展文化产业的内涵,并且具体文化产品的重要也比较多元化,例如宋宫廷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当中转换文化资源成为资本,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在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当中,从总体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开发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文化旅游业。将宋文化当作园区旅游的支撑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景点。第二,文艺演出业。这也是园区当中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文化产业,并且品牌产品以及演艺资源比较丰富,优则会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书画工艺业。这也是园区重点开发的文化产业,比较典型的包括书画、宋绣以及朱仙镇年画等,这部分工艺美术品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艺术品牌。第四,饮食文化。开封的小吃全国文明,尤其是夜市受到游客的普遍赞扬。除此之外还包括会展、收藏以及休闲娱乐等,都是在宋文化为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

三、基本流程

第一,管理运营流程。园区管委会在管理组织的过程当中,转变过去政府办文化以及政府管文化的模式,实现了“管办分离”。具体而言就是在园区管理的过程当中,政府抓哟负责出台政策、做好规划以及后期的监督监管,其中的实务则由企业来具体负责。鉴于此,古城文化园区成立开封市旅游投资公司以及宋都古城投资公司,由两个公司来当作管理运营的机构,具体负责园区文化产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建设管理。园区当中的管理组织借鉴一套人马以及两块牌子的模式,形成园区管委会以及城投、文投工作人员根据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通过独立干礼的机制,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园区项目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融资流程。资金可以说是策划管理文化产业园项目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属于战略性的园区,因此在开发的早期阶段,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不过因为整个园区需要的投资金额规模庞大,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无法满足要求。为了确保园区能够正常完成开发建设,开封市政府借助于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融资社会资本。在此过程当中,开封市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投资融资扶植政策,并同时借助于市场机制实现项目策划以及融资渠道之间的衔接对接,从而力求能够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园区项目的建设当中。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满足文化产I的信贷需求、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信贷门槛、完善金融支持的奖励机制。在具体运营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的重点项目同社会资本进行深度的合作。例如清明上河园同海南置地公司联合成立股份公司,御河水系则由宋都水系公司同建业集团联合开发。这些项目在开发以及管理的过程当中都搭理吸收民营资本。

四、商业模式

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商业模式放,首先由政府进行规划,然后进行开发建设,有着典型的行政特色。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的范围是古城墙当中的所有区域以及古城外部清明上河城基地、生态度假区、大宋博物馆、朱仙镇文化旅游区。园区将宋文化当作买点,将全城一景作为特色,以两环以及八区当作布局,建立起一城两环八区的商业模式。第一,一城。将古城区建成成为宋文化公园,将宋代的建筑当作主题,修缮保护当前的各种文物古迹,根据内在时尚以及外在古典的要求,来兴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成为全城一景的主题公园。第二,两环。将城墙当作主体开发环城风光带,同时将六河五湖当作文化景观带。城墙为主的环城风光带通过整治附近的环境,改造护城河并且复建四个角楼以及豁口,来实现墙体的贯通。通过治理疏浚护城河,达到城外河以及城内水系的疏通,这样一拉就实现了健全的城墙规划格局。

第三,八区。开封古城文化产业园共包括宫廷文化区、府衙文化区、开封府、大相国寺、铁塔文化区、延庆观、鼓楼商业文化区以及清明上河城影视基地区等。依托种类丰富的文化资源,古城文化在产业园区当中将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区,一方面明显丰富宋文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类型。根据这一布局理念,并且借鉴其他文化产业园区的经验,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选取了“园中园”的商业开发模式。宋都古城产业园区在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企业来参与运营或者是投资建设,从而推进了大批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取得非常理想的收益。2016年春节黄金周当中,开封市一共接待接待游客将近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3.6亿元。

五、风险及对策

第一,旧城改造方面的风险及对策。开封市的宋都古城产业园区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同旧城改造实现了合二为一,因此同普通意层面的城市建设规划存在这一定的区别,最为关键的是思路是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实现产业化的运作。从开发的主体而言,是由政府来从整体上负责项目的规划以及管理,并且分步实施。在此过程当中根据不同项目的条件实施不同的政策,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来招商。重要的园区文化产业项目则由文司进行策划,在必要情况下需要控股管理。从开发对象而言,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当中将宋文化当作核心,从而打造文艺演出、文化旅游、饮食文化以及书画工艺美术等产业,实现土地开发过程当中旅游地产以及商业地产之间的结合。从开发的机制而言,管理运营以企业作为主题,融资的机制是通过出台投资融资的优惠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宏观层面的文化产业园区能够概括为政府规划、项目包装以及企业运营。这一模式在开封文化产业园区策划管理过程当中的效果令人满意。

第二,开发模式方面的风险及对策。清明上河园属于国家级的主题公园,是由开封市政府以及海南置地公司联合开发的一个项目,在此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地你给的风险。从开发的主体而言,海南置地公司在参与之前,清明上河园是由开封市政府负责开发。在海南置地公司参与之后,开发的主体就是企业以及政府联合成立的股份公司。政府仅仅是指导性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管理支持。从开发对象而言,开发文化资源是对宋文化中当中的各种民俗文化实现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土地开发则主要是开发旅游地产。从开发机制而言,管理机制是将市场作为导向,由企业来管理运营,其中融资机制是政府使用土地入股同海南置地公司展开合作。在后期运营当中,融资模式是滚动开发。

第三,古城保护方面的风险及对策。为了充分保护古城风貌,并且有效改善古城区的景观,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开封市政府先后组织水系工程开发。其中大宋御河属于二期工程,开发过程是政府主导的资本运作以及资源整合。水系工程开发以及旧城区改造是同步进行的,因为涉及棚户区的拆迁,所以只能通过政府主导将展开。除此之外,作为市政工程的一部分,规划设计同城市发展战略需要相互融合,有政府审批通过。从开发主体的角度而言,御河开发是由政府成立的公司当作主体,社会企业t能够参与协助。从开发对象的而言,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是营造北方地区的水城特色。从开发机制而言,运营管理是将宋都水系公司当作主体,融资途径是政府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从而政企合资进行开发。水系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宋文化内涵,连通城区的主要景点,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过开发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水质差以及水系边商品化过度的问题。

开封市借助于大手笔的资源整合以及旧城改造实现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同时借此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模式的选择,应当结合地区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经济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项目的目标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理念也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赵汐.风险控制视域下的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及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3(1):451-452.

[2]侯方园.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4):163-164.

[3]陈璐.从项目策划看湘潭红色资源如何多元开发[J].中国商论,2015,5(30):106-108.

[4]王华.“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策划的运营分析[J].当代青年月刊,2015,3(9):150.

[5]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研究--以蓬莱市八仙过海旅游公司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16,33(4):125-129.

篇7

(一)交叉学科处境尴尬

交叉学科处境尴尬,培养的人才往往全能之无能。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就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来说,其对于文化产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各有不同。我国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领域,也在一直调整和补充中。具体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尽管不同的高校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文化产业培养的是既要懂文化,又要懂经营和管理,甚至还要有一定艺术才能以及创意策划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者费振华也曾撰文指出,纷繁的文化产业,让部分高校难以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他们针对这些主干产业,开设了涉及多个行业的多门相关课程,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培养具有宽广知识覆盖面的综合性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现实误区

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很多专业都非常强调个体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是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人人都是英雄却是一个很大的现实误区。道理非常简单:一个文化创意项目、一套演出策划方案、一条旅游线路规划等,都不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许多高校都采取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方式,只是这样的“合作”,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学科背景完全相同的不同成员的“集体劳动”,离真正的合作还有一些距离。

(三)有产业无文化的普遍现状

除了以上提及的问题之外,目前在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着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极大忽视和缺失的现象。赖声川先生在自己的著作《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提到“其实不只是创意教育,综观现代教育体系,似乎都从明信片的右边出发,令人讶异地遗忘了左边。现代教育体系并不负责左边‘智慧’教育,在这‘不负责’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很多高校深谙文化知识对于整个产业的源头作用,表面上也会在课程设置上做出强调和倾斜,开设一些诸如《文化史》《艺术史》《艺术鉴赏》之类的课程,但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外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巩固和强化,领导不重视,导致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轻视和排斥,多米诺骨牌的最末端,就是学生作品中核心要素的缺失。

二、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艺术管理”以及相关专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管是在学科建设、理论构建以及高校招生、人才培养方面,这些先进的国家都积累了大量经验,有非常多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高迎刚在《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中对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特点,做了系统归纳。从师资构成来说,欧美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艺术管理从业经历;从对学生的入学要求来说,欧美国家的学校提供的主要是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一部分学校提供学士学位,很少有学校提供博士学位;从专业培养目标来说,艺术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却是按照具体的就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专业化、细分化培养,满足不同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从课程设置来说,本科生主要偏向经营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类的学习,而研究生阶段,则需要学生在入学前有艺术学习经历的基础上,专注于将艺术和管理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培养。

三、国外人才培养经验对当下中国的启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管是从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还是课程体系调整,都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方面又与人才培养和最终成型关系深远。笔者非常赞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研究生培养,只有在有了一定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之后,文化产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而就本科生的培养来说,则更需要调整思路,转变现有的培养模式,从学生个体的能力和需求出发,不强求成为各个专业的通才,有意识地将专业细分,侧重学生纯粹能力的培养,然后再自上而下进行资源整合,强调不同专业背景人才的共同协调协作能力,方能在目前混沌的状态中找寻到一条清晰的思路。

四、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之路

(一)系统论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思想来源已久,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于系统论的研究以及该理论给其他各个领域带来的观照,从没有中断过。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其核心观点即在于强调万事万物的整体性,并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整体,而部分也是整体的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能独立存在,并且自身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文化产业管理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具备个体与整体的特点。诚如上文分析,不论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传播公司,能胜任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专业人才,都不可能是单个的个体而应该是集体合力。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经验,笔者认为都违背了系统论的观点,人才培养的策略不是过于注重个体能力的伸展,就是面面俱到式的整齐划一,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展个人、实现个人专才的同时,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的牵引,将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个体融入到整体中来,各自在具体的领域发挥优势,同时齐力实现整体的最大化目标。从现实经验出发,一个优秀的创意项目,从前期的构思阶段开始,就应该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出点子者”“分析点子者”“点子推广者”,乃至于“点子执笔者”和“包装包装者”等共同合力打造。比如“出点子者”,应该是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对社会、对人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能够准确判断出什么有价值而什么没有价值的“文化型”人才;“分析点子者”,则是具有比较扎实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种调查方式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对前者的“点子”进行科学验证的“科学型”人才;“点子推广者”,则是具备熟练的市场学、经济学、营销学等相关知识,对经过评估的“点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推广的“操作型”人才;“点子执笔者”,是具有较厚实的写作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作家型”人才;而“包装包装者”的不可或缺,是因为一份完美的策划案,离不开会熟练使用各种文档编辑、图片美化,甚至于视频包装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重合,但绝不可能只由一个人、或者一种人完全胜任。

2.文化产业管理系统化人才培养思路。从学生个体的能力以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需要将个性化培养以及整体性协作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个体专业特长的塑造和养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个体的“专业”和整体的“复合”,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队伍。首先在个体培养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一致的,在专业课程类别上,也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对于此,笔者建议可以在课程类别中将“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限选课”。此类课程不同于专业课和选修课,一方面不具有专业课程的强制性,同时也缺少选修课程的自由性。为了多渠道培养专业型人才,学校可以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归类,提炼出诸如“文化素养”“科学分析”“传播推广”“文案写作”以及“艺术技能”“多媒体设计”等方面的培养方向,同时在限选课中分模块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诸种能力养成的课程,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以期在共同的专业背景下,学习形成不同的专业特长,从一般的“通才”向具体的“专才”转化。从整体“复合”方面,要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对于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可以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辅以课外实践的方式;但是对于专业限选类课程来说,则需要在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脱离课堂,进行大量的训练和实践。对于这部分的授课和学习,可以参考研究生导师培养的制度,为每个模块配备一位专职导师,除课堂授课外,主要负责下达任务给学生,同时做好指导、督促、评价等工作,通过大规模的实战经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每个模块的具体专业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不同的专业特长的同时,可以以学院或系所为单位、成立工作室制度,制订工作计划,并按照项目化培养的方式,将具体任务细分,由不同专业素养的学生分别完成“出点子”“分析点子”“点子推广”,乃至于“点子执笔”和“点子包装”等全部流程的工作,每类学生只负责单项流程的任务,但是在各自的流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充分发挥特长,合力完成最后的工作目标。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使得文化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引擎[1]。但要实现文化产业能够保持良好态势发展需要对文化艺术管理加以重视。

一、文化艺术管理简述

人们在进行一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时候会预先设立理想的目标和最佳的效果,然后根据预设的目标使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活动的实行。与物质化的商品来说,文化艺术产品的意义更显深刻。营利性的艺术产品依旧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尽管具有盈利的目的,但是文化产品在生产、销售及管理等方面与物质化商品都具有区别。文化产品还可以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涵养,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意义。因此文化产业管理具有切实意义,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化艺术管理地位

1.文化产业的特性

由我国文化部在2003年出台的规定文化产业的具体范畴。将之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根据这一规定,让文化产业更加清晰明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发展。根据这一规定,可以积极推行文化艺术管理,大力推发具有产业特性的文化艺术产品。当前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拥有的产业类型比较丰富,还包含了文化服务等行业。如果没有实现有效的文化艺术管理,在资本等各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需要对文化行业加以规范,才能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重视文化艺术管理要素

文化产业的产品与工业商品的营销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工业产品可以凭借薄利多销的方式来获得利润,但这种方式在文化产品的销售中却无法行得通,低劣的文化产品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无法进行销售。在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要想获得成功,推出文化产品,需要有质量优良的文化产品,策划可行的销售方案,借助新媒体进行产品宣传,使文化艺术产品可以为大众所知并吸引他们进行消费。以《阿凡达》为例,这部作品以新技术作为噱头,未来科幻等富含想象力的内容牢牢抓住了大众的眼球。因此,文化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一方面内容还涵盖了管理的要点,二者在文化产品的创造和推广中发挥作用。

三、提高对文化艺术管理重视度

1.形成重视管理要素观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历史都非常久远,但是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开始加大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视度,并且由于他们的前瞻性发展推动了他们文化产业的兴旺,有些国家的文化产业甚至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在我国周边的日韩两国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产业之繁荣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需要从观念上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性,从战略高度对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进行思考分析,在文化产业管理中使生产要素的能量得到释放,运用先进管理推动产业的良性长久发展。

2.逐步落实专业科学的管理

我们国家不缺乏高水平的创造团队,但是和国外同类型的团队相比较起来,却拥有更低的收入,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为艺术寻求资金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好的管理。要想扭转这个不良局面需要落实专业科学的文化艺术管理。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制度转变后遗留下来的人员安排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解决,对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加以改革,采用任命市场职业经理人的方法,以这些人才为核心进行专业的集资、规划、宣传、销售,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重要因素。

3.民营企业需要进行管理改革

美国的百老汇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案例。他们的文化产业全部由市场进行调控,所有文化产品都是具有营利性的商品。他们在进行剧本主题的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市场运作模式。由制作人通过对受众群体的审美趋势、票房走向分割市场要素进行调查后确定主题,以此提出策划方案吸引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资金落实后再聘请作家完成剧本或聘请作曲家完成曲目的制作。一个完善的文化产业链是多方面力量的合作,与市场密不可分。市场调研、专家评估、资金准备、聘请艺术创作者、销售、售后统计等具体节点的筹备依靠一个普通企业是不能完成的,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统筹规划。这将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精的发展。民营企业应当舍弃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先进管理团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

4.创造引进先进管理要素环境

国家需要出台更多积极有效的法规政策来激发文化艺术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和执行力。美国的文化管理力量不仅是自身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利用而且还调动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如迪士尼电影中不仅运用了欧美文化,还运用了中东的文化已经我国的文化。根据电影衍生的各类周边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获取了超高的效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足,这暴露了我国文化管理层面的漏洞。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的竞争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护好自身文化产业资源,创造多种条件发挥文化艺术管理优势。

四、结语

我们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不难遗忘社会效益,应当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将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对于国外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取其精华,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不可轻视,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晚,规模还不够大,但是我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科学管理,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篇9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2004年7月16日,在美国大片《特洛伊》草草放映完毕,留了一个星期左右的空档期后,《十面埋伏》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在长达几周的时间里在所有影院独揽放映全的电影……

7月16日至8月2日,短短18天,国产大片《十面埋伏》在国内(不含港、台)狂卷1.503亿元票房,超过进口大片《后天》、《特洛伊》的票房总和。这似乎说明《十面埋伏》无论从商业宣传还是影片本身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另有权威人士认为,《十面埋伏》的票房高涨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观众被之前媒体的四面炒作勾起了兴趣,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张艺谋的名气和观众们被一波狂胜一波的宣传轰炸吊起的胃口。从网上和媒体的反应看来,现在对《十面埋伏》总体上来说是贬大于褒的。《十面埋伏》一面继续享受着成功宣传炒作后的票房奇迹,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骂声震天”,不少观众由高期望陷入巨大失望之后,开始对张艺谋产生了“炒作信任危机”。在《十面埋伏》之后,张艺谋和张伟平的这种“轰炸是宣传”是否还能让观众乖乖买帐?

对这些,制片人张伟平一直坚持《十面埋伏》既然是个商业片,就应该运用商业化的宣传手段,在商场上怎么宣传都是天经地义。然而,他忽略了一点,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不但具有商业属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公益性尤其不能受到半点挑衅和质疑。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指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群。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二,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在现代经济学中,企业被界定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因此,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这一特点,也使文化产业与以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的公益性文化(如学术研究、学术性书刊、图书馆、博物馆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

柏拉图阐明,客观地、内在地不真实的东西也不可能在主观上对人类是好的和真实的。即使是文化产业的商业维护者们也很难公开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左。虽然说文化产业的编造物并不是什么幸福生活的向导,也不是富有道德责任的新艺术,而是被商业鼓吹者们抬的高高在上的经济利益。它所大肆宣传的"一致同意"强化了这种盲目的、不透明的权威。正因为如此,它的社会角色,它的质量,关于它的真实性或非真实性,关于文化产业所表现的美学水准等核心问题没有被突出出来,或者说至少被排除在所谓的传播社会学之外了。即使它触击了无数人民的生活,某种东西的功能也不能保证它的特殊品质。美学与它残存的交流性的若干方面的混合,并不导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艺术走向与所谓艺术家的势力相对的公正的位置,而是导致艺术以多种方式维护它的有害的社会后果。文化产业在大众的精神构造中的重要性,并非绝对不是由认为它自己注重实效的科学赋予的,这种赋予是对它的客观的合法性的反映,是对它的存在本质的反映。正相反,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反映变得必不可少了。像它的无可质疑的角色所要求的那样严肃地对待文化产业,意味着批评性地严肃对待它,而不是在它的垄断性格面前当懦夫。社会公益性和美学艺术本身应该占据文化产业的主导,商业利益虽然是文化产业的车轮得以转动的驱动器,但它也仅仅应该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而已。

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无疑同西方一样,也具有“消费社会”逐渐形成这一宏观的社会背景。在詹明信看来,文化消费乃是消费社会的孪生儿,是“消费社会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他社会像这个社会这样,为记号和影像和影响所充斥”。与消费社会相适应,在中国文化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人们不但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而且消费品作为符号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也构成消费的对象。在匮乏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消费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温饱,精神文化的消费的空间无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教育的普及,至少在中国当代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有中国相当一批人的消费已经超出了维持“生活水准”的标准并潜入了文化的精神的因素,不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交流活动和表现活动。符号消费因此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一种基本的生活风格和生存体验。这正是当代中国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益智性大众文化产品需求急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在当代中国,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受众,呈现出了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它既可能是对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等人们无须支付价格就可满足的非商品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的娱乐性文化产品的需求;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等通俗文学和科普读物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无疑需要社会“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技术的增长”因此,像西方一样,消费社会的来临及其所导致的大众对于娱乐性、消费性、益智性、消遣性文化产品的需求,在中国也催生出了一种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即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而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社会,特别是成人提供教育和培训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项内容。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1994年就指出:“持续学习”将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需求,这种需求必将支撑起一个日益庞大的产业。根据需求分类,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唱片业、影视业、出版业、教育培训业、电子游戏等,由于多媒体及互联网的发展,各行业在载体和内容上的交融日益增强,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领域,如电子图书、MP3、在线点播等,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由于各种行业大都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便成为取胜的关键。

然而,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是一只锋利的双刃剑,过分商业化将扼杀文化的高雅与魅力;没有商业成分,不进行产业运作,纯粹的文化将难以续存。

前两年冯小刚的《大腕》,应该说也是这样一部身份模糊的泛中国电影。这部影片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刚刚在全球成功发行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据报道,影片的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哥伦比亚为主要投资方。虽然对于好莱坞来说,300万美元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制作,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它已经超过了国产电影一般投资规模接近10倍。正是这样一种跨国生产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大腕》的文化定位:首先,它与目前大多数国产电影不同,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政府资金注入,因而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保证政治底线的前提下、在中国国情许可的情况下,争取市场风险的最小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为投资方换回成本和获得利润;其次,它的操作方式是市场化的,从成本核算到制作方式、从演职员阵营到市场营销方式,都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设计的,例如影片将市场划分为中国本土和其他亚太地区、欧美地区不同市场,还计划了电视、录像等市场,并将中国大陆本土票房指标确定为3000万以上,由中国合作方负责发行,同时则通过哥伦比亚的国际营销资源开发中国本土以外的市场,来获得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本回收和利润创造;第三,为了适应这样的市场规则,影片将放行档期定位在贺岁片档期,邀请中国最近几年来票房记录最好的导演冯小刚、既具有本土影响力也曾经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头衔的葛优及其长期组合的班子为主创,同时邀请来自好莱坞的名演员DonaldSutherland和来自香港的女明星关之琳为男女主要演员,对中国化的贺岁片进行国际包装,一方面既通过这种包装使电影有一种西化的符号意义诱惑中国观众消费,同时也使中国以外的观众能够容易地与这部具有国际包装的华语电影更好地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腕》是全球化的结晶,其投资方式、制作方式和发行方式都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所谓中国电影、国产电影,它只能说是一部华语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部具有地域重点的世界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棋子。好莱坞跨国电影生产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将来可能会让人们所谓的与狼共舞、所谓的对抗好莱坞、所谓的民族电影事业繁荣都面临一种困惑,狼就在羊的血液中了,狼的基因也许最终将改变羊的属性,此羊早就非彼羊了,民族电影、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一种跨国电影或者泛中国电影的概念所冲击,中国电影文化也将改变它原来的面貌。

篇10

在发达国家里,文化产业早已在国民经济这台“大戏”中担任主角多年。从本质上说,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2004年1月,在各界“破解文化产业人才荒”的呼声下,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获得教育部抛出的“绣球”,成为首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2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术又懂市场的人才。学生既要学习带有“文化烙印”的课程,如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语言文学学、文化产业概论、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学等,还得学习必要的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培养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高校还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文化经纪、创意与产品开发、制片管理、文化经济等。当你学习了诸如文物鉴定与拍卖、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音乐鉴赏这些有趣的课程之后,就会发现它确实是个内涵很丰富的专业。

当然,这个专业尤其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和具体实践。如果高校只是搬弄理论教育,根本没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眼高手低,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甚远。

就业:忧喜参半

随着“文化产业热”的到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各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该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那部分人,很多都面临就业的压力。而一些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篇11

1、资金来源。市财政预算内专项拨款;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赞助或捐赠;其他合法收入。

2、资金用途。专项资金适用于文化、体育,以及教育、卫生领域,主要扶持市级文化单位和在*市税务部门登记、税收缴入市级国库的文化单位的文化产业发展。对财政体制直接与省结算的区、县(市)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奖代拨"为主要方式给予适当扶持。

3、扶持方式。资金主要扶持方式为奖励、资助和贴息。

二、资金扶持的条件、重点

1、申请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1)符合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市大文化产业投资指南》,能提升我市文化水平,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除市文产委确定扶持的重大文化项目外,其他项目原则要求为部门、单位自筹资金兴办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3)项目已经审批单位批准并投入资金,申报单位经营管理完善,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无违规违法经营记录,申请贴息的项目还贷及时。

2、专项资金扶持重点:(1)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发展;(2)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3)文化艺术内容生产和文化品牌的打造;(4)社会力量兴办或社会化运作的重大活动、赛事和展览;(5)公益事业产业化运作项目;(6)社会力量兴办或单位自筹资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及设备更新;(7)市文产委研究确定的其他全市重大文化项目等。

三、资金扶持的标准

1、奖励:每年从专项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对*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单位的奖励,具体按《*市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评选奖励办法》(试行)(市宣通[*]38号、杭财教[*]591号)文件操作。

2、资助:实际完成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项目按定额补助办法进行资助,资助额度根据项目重要性、影响力确定,扶持额度一般不超过4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额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3-6%资助(其中公益性文化项目除享受上述资助外,可再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以内增加资助)。

3、贴息:根据申请单位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参照当年人民银行同类同期基准利率核定该项目的利息补贴率和贴息金额,当年最高贴息金额不超过该单位同年支付该项目的贷款利息额。具体贴息标准是:

(1)对非营利性公益性文化项目按贷款利息全额贴息;

(2)对准公益性文化项目可按贷款利息的50%-100%贴息;

(3)对经营性文化项目的贴息额不超过项目贷款利息额的50%。

对区、县(市)上报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以奖代拨"或资助一般不超过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3%,贴息项目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对各区、县(市)上报的项目,各区、县(市)委宣传部和财政局应签署意见,并承诺进行配套支持,配套比例不少于1:1。

申请资助或贴息的项目,只能适用其中一种扶持方式。专项资金对同一项目的扶持最长时限一般不超过三年,确需要超过此期限扶持的,由市文产委分年核准。部分对*文化建设具有突出影响和意义的重大项目,其扶持方式和额度可由市文产委另行议定。

四、资金扶持的办法、程序

专项资金管理遵循科学决策、公正透明、分类管理的原则,对重点项目、公开征集立项项目和专项项目实施不同的办法。

1、重点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市文产委列为当年度重点扶持的项目,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内单列。扶持额度和办法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制订完善相关办法和程序,并经市文产委研究后拨付。

2、公开征集立项项目。按照《*市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立项管理暂行办法》(杭文产办[*]2号)规定,实行专家评审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审批制度,经过公开征集、项目受理、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联合审查等程序并经市文产委研究决定后,由市文产办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后拨付。

3、专项项目。按照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和工作进度安排,由各项目承办单位的主管部门专项上报市发展文化产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文产办,设在市委宣传部)经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审核并提交市文产委研究同意后拨付。

部分项目也可采用招投标等形式确定。

五、资金审批

1、组织领导。专项资金管理和审批工作在市文产委领导下,由市文产办和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市文产办每年编制预算计划,报市文产委审核后,列入市财政预算。

2、时间安排。重点项目在年初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预算中明确;专项项目可根据实际需要分批申请;公开征集项目一般每年1次,在当年6月底前通过新闻媒体公告,在9月底前完成审批工作。在当年11月底前,提出次年资金预算。

3、资金拨付。市文产委研究确定扶持项目后,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市财政局根据文件规定拨付扶持款。除重要项目、专项项目及奖励项目按扶持款和奖励额100%一次性拨付外,其它项目一般先拨付扶持额的70%,其余30%部分待项目考核(可以跨年度)合格后再拨付。符合国库直接拨付条件的资金,一般实行国库直接拨付。

六、资金监管

1、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对扶持项目实行跟踪检查,各受助的企事业单位应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核算,规范办法,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及时向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报送资金使用情况。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将视情节轻重,除追回已拨付资金外,将取消两年内享受财政扶持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1)申报内容不真实骗取专项资金;

(2)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

(3)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4)无故拖延拨付专项资金;

(5)不按规定上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6)因管理不善,造成专项资金损失的。

篇12

河湟“花儿”概述

(一)河湟“花儿”的历史渊源

“花儿”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它属于民谣的范畴。民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当中即兴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河湟“花儿”也称青海“花儿”,是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花儿”的起源。学术界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认可,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花儿”起源于元明清时代的民族融合时期。在以后的各民族交流过程中。汉族将自己的民间歌谣和当时青海地区原有的民族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这种歌谣形式――“花儿”。

(二)河湟“花儿”的特征

“花儿”虽然是一种民间歌谣,是一种即兴创作的艺术形式,但它却有着相对严格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花儿”的曲令,简称令。奥妙之处是同一曲令不同的演唱又有不同的风格,虽然曲令相同却往往是“十唱九不同”。“花儿”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张亚雄先生曾经就将“花儿”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汉语”、“回调”、“番(藏)风”。“汉语”就是用青海方言来演唱,“回调”即演唱的曲令和调以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曲调为主:“番(藏)风”则是指演唱的风格高亢、激昂、嘹亮,具有藏民族的风格。

河湟的“花儿”的发展现状

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接轨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花儿”作为河湟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无法脱离这个过程。目前,河湟“花儿”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花儿”的学术研究理论与方法较为落后。导致音像传媒和口头传唱缺乏有力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理论指导

学术界对“花儿”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目前,市场上公开出版的有关“花儿”的文献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就是在这些少得可怜的文献中,也很难看到一些关于“花儿”前景的思考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足的设想。这对“花儿”的理论指导来说是一片空白。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影响了“花儿”成为青海品牌文化的速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

学术研究比较落后,也没有和“花儿”的传播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花儿”的学术研究和传播实践各自为阵,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种境况使本来就有着狭隘意识形态的“花儿”得不到适合时代特征的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引导,因而“花儿”传播很难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长久地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二)“花儿”界缺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问世,大多数“花儿”演唱者的受教育水平很低。“花儿”研究和演唱实践两方面的人才培养得不到保证,“花儿”事业的传承出现断代危机

虽然河湟“花儿”的曲令繁多,风格迥异,但好多由目往往重复,虽“十唱九不同”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缺少具有代表性和煽动性的作品,诸如《花儿与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之类的优秀作品寥寥无几。优秀的“花儿”剧本罕见。陈词滥调很难再适应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要。演喝者个人的知识和文化水平非常有限,阻碍了“花儿”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受教育程度低使“花儿”演唱者本身对“花儿”的产业化问题缺乏战略性眼光,在演唱和填词上很难有所突破。

在都市文化的强大冲击下,“花儿”的这种传统文化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这种文化艺术的了解更少了。“花儿”反映的内容多为朴实的田园生活,“洋文化”始终排挤和嫌弃着“土文化”的土气。意识形态的差距使“花儿”这种“土文化”失去了一些青年人们的青睐,群众基础正在减弱。

(三)“花儿”的文化品牌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人们对“花儿”的认识和理解的层次还比较浅薄。“花儿”事业的发展得不到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花儿”的文化品牌问题最早是由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套长、青海民问文艺家协套副主席藤晓天先生提出来的。“花儿”文化品牌问题的提出得到了社会的赞同,但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这种文化的研究没有列入政府的科研规划。新闻、宣传、文化部门尚未形成共识。

关于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研究的层次,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使学术研究和“花儿”的传播发展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协调发展

理论研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花儿”的发展方向,要以战略的眼光看清“花儿”未来的命运,要让“花儿”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散式地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理论研究要向宣传青海的各种文化资源做贡献,“花儿”本身就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花儿”采宣传河湟地区的文化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理论研究要为“花儿”演唱者实践搭建平台,开拓空间,提供机遇和机会,要让这种传统文化走出去。然而,走出去的根本前提是理论研究要过关,既要把这种文化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做到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所谓文化心理就是指客观世界的文化底反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所以理论研究还要重视人们的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分析和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动态,关注市场动向,扬长避短,使“花儿”在文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地位。

(二)要加快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尽快包装出几个优秀的、能够在外界打出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物出来,为“花儿”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在事物的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

“信天游”等,它们同样是属于民间艺术文化体系,若干年前的社会知名度和产业化水平也不是很乐观,但是随着像赵本山、潘长江、阿宝等一些优秀人物的出现和精彩演绎。使这两种民间文化很快走上了一个巅峰。河湟“花儿”的发展何不“东施效颦”。也学学别人的发展思路呢?当然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旧体制和老观念始终是新思路面前的绊脚石,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要不能说一两个已经成名的“花儿”歌手带出来的学徒就是人才的培养,这里所指的人才培养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结构体系的、比较规范和科学的“花儿”艺术人才的开发。这种开发要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要在大众中形成一种保护和开发民族艺术文化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要把政府、社套以及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所培养出的人才也才有可能为“花儿”事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文化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花儿”的文化品牌建设意识,进一步提高“花儿”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层次。挖掘深度,认清市场,把握人们的文化需求心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花儿”的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展现河湟地区的风土人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