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16:28: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学生自评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生活事件
Researches on psychoproblem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 Mental health stat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and the Adolescence Life Event Scale(ALES ) in 370 grade 2 students of 2 middle school of Tongxiang city. Results Except that phobia score was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emale than in the male students(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ach factor sco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or male and female ones(P>0.05). 5.67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had obviuos psychoproblems which were mainly compulsive symptom, interpersonal relatiuonship sensitiveness, paranoia, hosti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ALES, punishability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and deprivation and healthy adap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or very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or 0.01) in the urban than in the rural students. Punishability score was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P<0.01)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o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students. The SCL90 total scor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ALES stress total and each factor score.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poor and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and supported.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SCL90;life events
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为探讨家庭、社会等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笔者对桐乡市两所中学初二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并对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桐乡市同福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80名和求是中学初二年级学生19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6名,女生194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测查前由专门培训的医师按统一指导语予以说明,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对两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施测。由学生不记名集体完成测试。
1.2.2 调查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入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分析。SCL90包括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按1~5分5级记分法统计。判定标准:因子分≥2分提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定学生6 min内的应激量,共27项,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每项按5级评分;评定标准: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累积各事件评分为总应激量。并进一步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6个因子进行综合分析。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 结果
2.1 SCL90测评结果 370名初中生SCL90测评总分为(130.59±37.50)分,阳性项目数为28.33±19.28,阳性项目均分为(2.26±0.55)分;阳性项目均分≥3分者21(5.67%)。其他各因子分测评结果见表1。
表1 SCL90测评结果(略)
【关键词】 中学生;网络成瘾;SDS;SCL90
网络成瘾(Interner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造成身心损害的一种现象。据CNNIC最新的第15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内地网民达9400万。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成瘾就是最为明显的一类新的心理疾病。国内在各专业领域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与报道颇多,但有关网络成瘾的各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检验报道尚少。据此作者对某市3所城区中学网络成瘾的现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一步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7年1月某市3所中学在校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共抽取1080名学生参加调查,被试年龄13 a~18 a,平均15.2 a。排除严重躯体疾病、重型精神疾病和药物成瘾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采用随机整体抽样,以班(30名)为单位的团体测试方法。初中、高中各三个年级,每年级抽6个班,共抽出36个班作为被试。在学校教务处的协助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取得被试人知情同意,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宣布指导语,发卷开始作答,时间控制在1 h内且答卷当场收回。调查问卷中资料不完整或不真实的答卷(如全选相同答案、测题漏答、背景材料填写不完整)均判为无效问卷。由2名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对被试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评估。
1.2.2 调查工具
(1)网络成瘾量表(IAS)[1]:该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每个题目有5个等级,得分在1~5分,每个题目的各等级分数相加得总分,总分代表网络成瘾的程度,总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性越高。总分在20~49分为正常上网行为,50~79分为有问题的上网行为,即有网络成瘾倾向,总分80~100分为有严重问题的上网行为。(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2]。(3)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esion scale,SDS)[3]:有20个项目,正向评分题、负向评分题各10项。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四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1、2、3、4;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自评后标准分>53分有抑郁症状,≤53分为正常,最终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确诊。(4)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单双亲家庭等。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t 检验及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情况
调查中应答率为95%,其中有3名未接触过网络。经核实后有效人数1026名。其中初中生512名,高中生514名;男521名,女505名;均衡性好。成瘾者(internet addictions,IAs)10名(0.97%),成瘾倾向者(possible iternet addicts, PAs)56名(5.41%),正常使用者(nonaddicts,NAs)960名(93.62%),3所中学之间的成瘾程度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层次网络成瘾率的比较,见表1。表1 各层次网络成瘾率比较项目因子成瘾或倾向者(略)注:男女生间比较P>0.05,初中与高中间比较**P<0.01,双亲与单亲及其他家庭比较P<0.01。
表1显示,成瘾及成瘾倾向学生的发生率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χ2=2.79,P>0.05);初中学生发生率为2.33%,高中为4.0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17,P<0.05);单亲及其他家庭学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差异有极显著性
(χ2=35.77,P<0.01)。
2.2 不同网络使用水平学生网络成瘾量表、SCL90、SDS评分比较,见表2。表2 不同网络使用水平学生各量表评分(略)
表2显示,不同网络使用水平学生网络成瘾量表、SCL90、SDS评分为网络正常使用者、成瘾倾向者、成瘾者依次逐渐增高,各组内进行多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F值分别为894.05、235.71、73.58,P均<0.01)。
转贴于
2.3 男女生网络成瘾量表、SCL90、SDS评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性别各量表评分(略)
表3显示,SCL90、SDS评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成瘾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不同网络使用水平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与SCL90、SDS总分的相关性分析,见表4。表4 不同网络使用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略)
表4显示,网络正常使用学生网络成瘾总分与SDS总分高低无明显相关性,但与SCL90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134,P<0.05);成瘾倾向学生总分与SCL90及SDS总分均成正相关(r=0.150,0129,P<0.05);成瘾学生总分与SCL90及SDS总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443,0.30,P<0.05)。
3 讨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认为某些心理特征及其障碍等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其中病态心理素质是互联网成瘾症(IAD)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显示,成瘾倾向学生占5.41%,成瘾学生占0.97%,正常使用学生占93.62%,成瘾倾向及成瘾率低于国外Lee[4]等应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所做的类似研究,而与国内黄少南[5]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国内外文化及经济等的差异性有关。成瘾及成瘾倾向率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可能与随着成长导致的心理特征的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多因素不同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单亲及其他不完整的家庭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其中孤独、退缩、抑郁的心理特征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之一。网络成瘾与心理特征及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与SCL90及SDS总分成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是正常使用者的3倍以上,提示SCL90的强迫、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高可能是促成网络成瘾的可疑心理危险因素,也可能是网络成瘾导致的病态结果,但国内有关文献仅仅把SCL90的因子分高看作是网络成瘾的病态结果的观点是片面的。另外,女生SCL90及SDS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6]。本研究未发现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者发生率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其他的报道如Brenner[7]、Kim[8]等应用类似的测量工具进行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网络应用率近年迅速增长,而男女成瘾及成瘾倾向者构成比却没有很大的变化,可能是网络服务的性质和提供的便利消除了男女上网的差异[9]。但Anderson[10]和Lee[4]等却曾得出男性更容易走向网络成瘾的结论,该方面结论有待于从游戏、聊天、购物、信息检索及邮件等方面分层研究网络成瘾者男女的差异。
总之,网络成瘾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对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社交均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内吴芳[11]等诸多研究提示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测量工具对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进行测查以早期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者,并结合其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中由于样本的搜集和应用的不便利,以及网络成瘾者样本量太小,网络成瘾倾向和成瘾者的总体心理特征尚不能完全反映全部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成瘾医学[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2~20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39
[4]MS Lee, EY Oh, SM Cho, et al. An assessment of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related to depression, social anxiety and peer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the Korean Neuropsychiatry Association,2001,40(4):616
[5]黄少南,胡武昌,周先华,等.九江市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1):35
[6]魏霖,杨勇超.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1,7(4):216
[7]V Brenner. Pat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7,80(3):879
[8]WJ Kim, JC Yang , Y Choi.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and family environment[J]. Chonnam Medical Journal,2002,38(3):235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angfangYANG Danwei, XU Zhenlei, HAN Xiaoyuan.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regarding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exu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Methods: l410 students from 3 middle schools were selected to fill in 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RBQ-A),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MASC), Self-Esteem Scale(SES),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 Social Support Scale for Adolescents(SSSA) and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 risk factors for unprotected sex were identifi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s.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4.1%,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
【Key words】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Risk factor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志码】A
中学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个体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随着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性问题成为他们在走向成人过程中所必需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性成熟年龄下降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行为就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The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和WHO的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HIV)约达78万人[1],其中由青少年无保护导致的风险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生殖健康疾病、少女怀孕等问题显著增多,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无保护的调查,从多方面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无保护是指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其他避孕方法、有多个和性活动前/中服用酒精或药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廊坊地区中等教学水平中学中抽取三所中学为总被试群体,分层随机抽取1410名学生进行施测,发放问卷1410份,有效问卷1320份,有效率93.6%。其中男生640人占48.5%,女生677人占51.3%,未报告者3人;年龄范围11~20岁,平均年龄15.53岁;独生子女726人占55%,非独生子女583人占44.2%,未报告者11人。
1.2方法
1.2.1自制一般情况量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等。
1.2.2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 RBQ- A)是用于评估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危险行为的问卷,由姚树桥教授等人编制,共计50个条目, 主要评估常见的6类危险行为:攻击与/或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与/或违法行为、自杀与/或自残行为、吸烟与/或过度饮酒行为、不健康饮食行为与/或缺乏体力活动、无保护。采用5级计分,1=从不到5=经常。问卷总分表示危险行为的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说明此行为的危险程度越高。本研究主要通过此问卷的无保护部分了解中学生无保护的现状及特点,重测信度为0.047(P
1.2.3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为FES量表的简化版,包括家庭凝聚力、家庭矛盾、家庭和睦3个因子。
1.2.4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是用来筛查抑郁症患者的量表,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CES-D着重于个体的情绪体验。我国常模研究数据表明,此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8周)为0.49,说明CES-D同样适用于我国[3]。
1.2.5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是用于评估个体过去一周的焦虑情况,共39个条目,由4个分量表构成:躯体症状、社会焦虑、分离性焦虑、伤害逃避。采用4级计分,问卷总分表示焦虑程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焦虑水平越高。
1.2.6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在国内外较为广泛的用于评估个体的自尊水平,包括10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1=很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1.2.7Barratt冲动量表(BIS)由30个条目组成,根据每个条目出现的频度按1~4级评分。问卷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冲动水平越高。
1.2.8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是国内最常使用的评估青少年生活应激事件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的强度。
1.2.9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共18个条目,用于评估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和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
1.3质量控制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回收问卷;调查采取实名制方式;问卷录入严格按照真实情况,同时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检查,不一致的数据,按照编号查找原始问卷重新录入;数据分析时剔除无效问卷。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等方法。
2结果
2.1中学生无保护发生情况
有4.1%的被试报告曾有过无保护。从性别看,男生报告率为6.7%,女生报告率为1.8%。从年级高低看,初中生报告率为4.9%,高中生报告率为3.5%,高二学生报告率最高(4.3%)。从是否独生子女看,独生子女报告率为4.8%,非独生子女报告率为4.7%。从父母婚姻状况看,单亲及离婚的报告率最高(7%)。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报告率最高(5%)。
2.2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差异比较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均存在差异,在年级方面差异不显著。男生无保护评分显著高于女生(P=0.00),独生子女无保护评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见表1。
表1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差异比较(±s)无保护tP男6.66±1.902.970.00女6.37±1.34独生子女6.57±1.781.320.01非独生子女6.43±1.18
2.3中学生无保护的多因素分析
以无保护作为因变量,以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家庭环境、抑郁总分、焦虑总分、自尊、冲动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10个变量进入方程,分别为抑郁、生活事件-其他、社会支持-父母、社会支持-同学、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性别、焦虑及自尊,多元相关系数为0.387,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50,即10个变量能联合预测无保护15%的变异量。而且,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自尊是中学生出现无保护的危险因素。见表2。
3讨论
3.1中学生无保护特点
本研究中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率为4.1%,与国内28个省级单位高中生5.9%[4]的发生率接近。发生率之所以稍低于之前的研究,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只统计无保护的发生率,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学生的中无保护占大多数。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初中生无保护的发生率高于高中生,表明无保护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远低于美国47.8%[5]的发生率,虽然我国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但仍然不可掉以轻心。第一,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的态度较为保守,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谈性色变,中学生在性意识萌发的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性健康知识,从而为无保护发生埋下隐患。第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性观念遭受多种信息的巨大影响,为无保护发生埋下另一隐患。第三,中学生无保护的低检出率可能也和中学生受社会期许效应影响而做出的隐瞒有关。
对曾有过无保护的中学生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人群特征和规律:第一,男生的无保护高于女生。这一点与国内很多研究结果一致[4,6],说明中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易发生性冲动,可以对男生进行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以帮助降低整体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第二,独生子女的无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缺乏纪律性等特点有关。第三,在所有年级中,高二学生无保护报告率最高,说明在制定性教育方案时,把握好进行预防无保护教育的关键期至关重要,从根源上防止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第四,生活在单亲及离异家庭的中学生无保护报告率最高,这也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7,8];生活在核心家庭或大家庭的学生不容易发生无保护,说明来自父母的约束和情感支持是降低中学生无保护的重要保护因子。
3.2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研究
本研究通过多种心理社会因素为因变量对无保护总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生活事件-其他、社会支持-父母、社会支持-同学、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性别、焦虑及自尊10个变量对无保护具有预测作用。其中,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及自尊是中学生出现无保护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抑郁[9]及焦虑情绪都与无保护有相关性。对中学生来说,抑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会成为无保护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从而在产生负面情绪时把无保护作为一种缓解负性情绪的非适应性手段。
生活压力一直是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热点[10],生活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负性生活事件,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的预测因素之一[11]。本研究结果也说明这一点,家庭意外、学习压力等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会促使无保护的发生。
冲动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计划和行为等方面缺乏管理和控制[12]。本研究结果表明,冲动性是无保护的危险因素。冲动性高的人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行为,同时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增加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发生无保护的倾向。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能力等各方面[13]。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是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高自尊会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14],本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可能和我国中学生无保护性的报告率较低,难以揭示其潜在关系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导致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学校和家长作为中学生重要的监管机构和监护人,可以重点关注负性情绪、承受重大压力、高冲动性等特点的学生,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
3.3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从研究对象看,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城区中学生为主,没有涉及乡下或偏远地区的中学生。第二,从研究设计看,本研究仅横向了解了中学生无保护的特点,后续没有进行追踪研究,不能纵向了解中学生无保护的发展特点。第三,本研究仅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了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没有涉及生物因素。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以扩大取样范围,涵盖发达地区及不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同时对其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建立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为我国中学生无保护制定更完善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2]Daboer JC,Ogbonna C,Jamda MA.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sexual risk behaviou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Jos,Niger.Niger J Med,2008,17(3):324-329.
[3]章婕,吴振云,方格,等.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200-202.
[4]宋逸,季成叶,胡佩瑾,等.我国城、乡高中生发生的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76-381.
[5]Danice K.Eaton,Laura Kann,Steve Kinchen,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7.MMWR CDC,2008:6.
[6]黄艺娜,张铭清,江剑平.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12,21(1):19-21.
[7]Manlove J,Ikramullah E,Mincieli L,et al.Trends in sexual experience,contraceptive use,and teenage childbearing:1992-2002.J Adol Health,2009, 44(5):413-423.
[8]Marchand E,Smolkowski K.Forced intercourse,individual and family context,and risky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Adol Health,2013,52(1):89-95.
[9]Goldberg AD,Chiappetta L,Gold M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in female adolescents.NASPAG 21st Annual Clinical Meeting:131.
[10]Goodyer I,Kolvin I,Gatzanis S.Recent undesirable life event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Br J Psychiatry,1985(147):517-523.
[11]Auerbacha RP’Abelaa JRZ,Zhu XZ,et al.A diathesis-stress model of engagement in risky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2850-2860.
[12]Moeller FG,Barratt ES,Dougherty DM,et al.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Am J Psychiatry,2001(158):1783-1793.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and intervention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uwan District
Jin Qiu-lian Li De-minLuwan district mental health center hospital, Shanghai,China 20002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tak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In Luwan District, there were two key middle schools, including two junior classes and three high school classes, two conversion secondary schools, including four junior classes and two high school classes and a general secondary school, including one junior class, took part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587 people, including 281 males and 306 females, had been unify grouping and screening by mental teacher and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with Cornell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then proceed to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evaluation.Results: After bolting by Cornell Health Questionnaire, 68 students who had problems were tested by SCL-90. There were 46 students got different levels of factor scores of high, including 17 students with mild high, 20 students with moderate high, 9 students with severe high. Conclusion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y should be given attention more.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近年来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许多研究都报告有5~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2]。青少年的社会环境和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度时期,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去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本文在做这方面的调查并对因子分重度偏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部分学校学生578人经康奈尔健康问卷测试M-R总分≥15分或总分≥35分的男女学生68人为调查对象,有效问卷68份占调查人数的100%。其中初二44人占64.70%,高二24人占35.29%,女性32人占47.05%,男性36人占52.94%。
学校名称:私立永昌(男14女11) 永兴中学(男6女7)
兴业中学(男5女2) 五爱中学(男3女3)
卢湾中学(男8女9)
1.2方法分班分组有统一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督促测评,筛选后再组织有问题的重测SCL90,将SCL90量表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测试室完成,资料归纳成文,提交专家组讨论审评。
2 结 果
2.1各因子不同程度分布见表一.
表一提示敌对因子分重度偏高有6位,强迫、抑郁因子分重度偏高有各4位,强迫因子分中度偏高有17位.
2.3 因子分重度偏高学校分布见表三.
2.4 因子分重度偏高年级组分布见表四
干预措施
学校心理老师
市心理咨询医师
卢湾区心理咨询
家庭指导
随访
3讨论
因子分重度偏高主要是敌对、其次是强迫、抑郁,调查结果说明中学生之间不信任感、嫉妒、相互敌对这些情况不容忽视,学校要多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友和诚信教育,及时解决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对防止学生之间出现的暴力凶杀行为很有必要。私立永昌学校因子分重度偏高有6位,明显高于公立学校,说明该校学生大都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比较大,在家大都受到父母的溺爱,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等更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表四提示初二年级组因子分重度偏高者明显高于高二年级组,说明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比初中学生成熟不少,初中学生相对来说自身调节比较差。在私立学校重视升学率时更应重视学生心理卫生的教育,特别是有那些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设置区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站
每年定期辅导学校心理老师
建立校―学生―家庭联络卡
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