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08 23:42: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篇1

一、落实专责,力促支部党建人人有责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牛鼻子”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副书记具体抓、其他支委分头抓的党建责任体系。明确专人抓支部日常工作,着力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见成效。二是把党建任务细化为项目。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总体谋划,201X年我们确定了X项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举措,被机关党委评为“A+”等次。实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党建任务落到实处。三是把党建要求落实在日常。坚持周一例行的室务会前支部会制度,坚持在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推行支委述职述责和业绩登记制度,通过集中晾、晒、评、议,倒逼支委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支委委员的表率作用,形成支委委员带头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二、发挥专长,力促支部党建、业务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发挥X职能优势,发挥党员专长,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实现党建、业务“两促进”“两提高”。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实行“三分三合”实战型文稿点评工作法,对重要文稿实行分头思考集中讨论、分头写作集中统稿、分头总结集中点评的工作模式,帮助党员尽快提升文字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文稿点评X次。制定《X干部应知应会手册》,并进行测试,促进入脑入心。创建《每周摘要》电子简报,明确专人对每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压缩提炼,供党员学习借鉴。开通支部微信学xxx台,推荐优秀文章,随时互动交流。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坚持每周例行学习制度,对中央的新精神第一时间学习,对省委、省纪委的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对新党规和重要文件第一时间研读。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效果。去年以来,支部集中学习X次。同时,督促支部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三是坚持以学促用与以知促行相融合。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领导讲话和决策服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去年以来,累计起草了各类重要文稿X多篇,在《X》《X》发表X署名文章X篇。

篇2

一、化远为近,让学生在平等中练说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当学生处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时,就能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能善于思维,善于表达,这一点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为突出。学生从幼儿园升到低年级,环境发生改变,学习任务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也随着加重了,如果教师没有沉下去与学生融在一起,没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不可能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例如,新学年我校李老师在一年级的第一节课,师生见面时,李老师和风细雨,笑容满面的走近学生,热情洋溢地向学生介绍自己:"小朋友,我姓李,木子'李',(板书'李'),和你们在一起,老师真开心。孩子们,你们能叫老师一声吗?"同学们甜甜地大声叫"李老师,您好!","多有礼貌的孩子啊!你们能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吗?""李老师,我叫林雨,双木林,下雨的雨"; "我叫谢晨,是谢谢您的谢,早晨的晨";"我叫章宇辉" ……短短的几句话拉近了孩子们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一种与老师交流的欲望,为今后口语交际教学敢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消除障碍,让学生在合作中练说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点燃敢说的火花。当学生说话出差错时,教师要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他们敢于发表意见的优点。同时一步步引导学生怎样把一句话说完整,尤其对平时不肯发言的同学,要分析其原因,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障碍,鼓励他们大胆说,积极说。例如二年级的张同学,课间时说说笑笑,性格开朗,一旦上课,就不肯举手发言。我找他交谈,发现他挺爱面子,怕说错了,同学会笑他。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国庆前夕,我布置一道作业,让同学利用国庆长假去找秋天。口语交际时,我发现张同学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得特别好:"国庆黄金周在妈妈带我去外婆家的路上,我看到了金黄的稻谷,飘落的树叶……"我便让他在班级中与全班同学交流,同学们给他热烈的掌声,我微笑着请他坐下,他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三、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发现中练说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或者是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同桌同学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在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一节语文综合课上,黄老师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小宇说:"我发现学校建了新校门,漂亮极了。"小明说:"我发现今年学校荷花长得特别美,在一片片绿叶丛中长出一朵朵粉红的花。"冬冬说:"我发现学校操场上的树叶长了许多毛毛虫,一条条毛毛虫从树上飘下来,像降落伞似的。"黄老师总结说:"同学们发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冬冬发现的树叶长毛毛虫一事,老师也看到了,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来消灭这些毛毛虫?看看谁的主意好。"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小红说:"小虫落下来时,请保安叔叔及时清理。"凯凯说"请许许多多的小鸟来吃虫子。"最后立立说:"我听奶奶说,菜园里的菜长虫时,可用农药杀虫,学校树叶长虫,也可以用农药灭虫。"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同学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说出了自己的发现。

四、情动辞发,让学生在感慨中练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的场面,学生看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许多人被埋在废墟中,许多孩子失去亲人……,让学生感受到天灾无情。看完录相我让学生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为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做些什么?同学们倡议将零用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这次倡议收到学生捐款四百多元,被分成四个爱心包全部捐献给灾区的小朋友。学生不仅学会交流,还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练说

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口语交际应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的课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在《我们的小制作》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出示用易拉罐制成的花篮,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老师借此导入新课:"同学们,橡皮泥可以捏出一个猪八戒,纸片可以叠成一只天鹅……请你们找到合适的材料,再认真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下节口语交际课,请大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然后请同学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得清楚,明白。"

篇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5-01

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切实地“动”起来,勇敢地“站”起来。

一、让学困生“说”出来

1、语言诱导 模仿开始

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对学困生来说非常重要。如:“刚才这位同学讲得真好,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同时给学困生送去充满期待的眼神。“像他这样说一说”是一个模仿发言的要求,并不难,对不敢发言的学困生是表达的最好机会。教师可以分别请几个学困生说说,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如:“你说得也很棒!”、“说得好,声音很好听,下次发言能让最后一个同学也听清楚,就更好了!”鼓励中隐含着期望,令学困生感到振奋。

二年级,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先请学生自己分析,同桌相互听一听。交流时,请说得好的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分析,再请学困生站起来说给大家听,一次又一次感受老师同学的鼓励,一次又一次得到认可,逐步激发学困生发言的积极性。

2、享受机会 暴露思维

学困生经历几次模仿发言,享受多次被认可的体验,会慢慢适应班级学习环境,逐渐像其他学生那样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困生第一次跟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管想法对不对,教师都应该非常珍惜,给予肯定。可以这样说:“你有自己的想法了,真不错。”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对智力学困生的“宠爱”是明显的。只要学困生举手了,就让他们先说,答对了老师和同学给以肯定,答错了,老师和同学善意的进行纠正、补充。我在课堂上总是问学生:还有谁没听懂?学困生会在课堂里主动说出:“老师,这里我不懂”的话语,他们完全抛开“面子”的问题,形成“不懂就问”的学习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困生“动”起来

1、变抽象为直观

我从三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学困生看线段图列式的能力,并能组织语言描述线段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碰到不知如何解决的应用题时,教会学困生把文字转换成线段图或其他图形的形式,通过画一画图理解,再列式。

2、从直观到抽象

在上《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做一做模型,课上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由于有直观的材料作依托,学困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了,他们在课上显得更自信和开心。在教学《移多补少问题》时,让学生准备材料自己摆一摆,移一移,想一想,帮助理解应用题。

3、鼓励学困生走上讲台展示

如果学困生能自如走上讲台板演,面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对他来说是一次跨越。

四年级一次数学课上,班级中一位学困生害羞地走上讲台,在同学老师的注视下围绕她写的板书说了想法。第一次上台发言她满脸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地。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她后来到台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如。数学课上她也听得越来越专注,成绩也一天比一天进步。由60几分到80几分。在五下年级的期末考试中考了83分。

总之,课堂中,给足机会鼓励学困生“动”起来,是促进学困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让学困生“站”起来

人的最高需要为被尊重的需要。学困生渴望成功,渴望被同学尊重,渴望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应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进步的喜悦,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进步成长。

1、小练习,快反馈

教学中,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小练笔。教师适当把握题量,使学困生能和其他学生一起做完,控制难度或分层布置,使学困生能做对一定量的题目,并保障反馈能在课堂里进行。小练习,快反馈,让学困生体会竞争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以少积多,逐步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重计算,促成绩

从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入手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是一个见成效的办法。平时踏踏实实把好学困生计算关,让他们熟练掌握各种计算。进行混合计算教学时,多设计开放性习题,重视课堂经验交流,让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经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培养、发展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

3.6 × 1.3 + 3.2 × 3.6 + 4.5 × 6.4

=3.6×(1. 3 + 3.2) + 4.5 × 6.4

=3.6×4.5 + 4.5 × 6.4

=4.5×(3. 6+ 6. 4)

=4.5×10

=45

五下年级,学生第一次做这样一道课外习题。此题第一步局部进行简算,第三步二次进行简算。教师没有任何提示,学生独立尝试。小杰(曾经是学困生)第五个做好交给我批阅,方法合理(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做题前先观察的习惯会慢慢养成,并促进思维发展。纵观这几年学困生的数学试卷,数学成绩明显提高的学困生或已经转优的学困生计算得分率都非常高。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学生自学是教师为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之后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独立阅读数学课本,进行学具操作,实验,演算,演示等。这个过程是学生在独立思考下探索、尝试,不只是原来“先教后学”教学顺序的改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而是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加强。他们必须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去自学,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内容更广,强度更大,促使小组交流更充实、丰富。

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是保证学生合作探究和自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设计自学提纲,一要容量要适当。根据学生的自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自学一般一个例题,有时高年级比较简单、易学的可以两个例题。如果难、易不同的两个例题一起自学,效果反而不好,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情绪和信心。二是要求要适当。教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自学要求不能偏高或偏低,要正确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等行为动词的含义,确定恰当的自学目标。三要抓住重点、关键处。让学生把思考的精力花在刀刃上。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自学提纲:+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必要的迂回曲折。四要富有启发性。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便于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对于有些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联系不够紧密,设计的问题指向要明确。例如,在教学“认识倒数”时,可以明示学生计算几组两个乘数的积,发现了什么?从而去探究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五要有自学检测题。自学检测题是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及时掌握学情的手段。检测的内容是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的题,一般是书本上的“做一做”“试一试”。如果“试一试”是例题的延伸,要求高于例题,就不作为检测题。总之,自学提纲的设计,必须能让绝大多数同学能学、会学。如果多数学生经过自学达不到自学要求,反而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情绪与兴趣。

二、小组交流求理解

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是展示自学成果、进行互帮互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有效形式。这个过程有时与全班展示合并在一起进行。

合作小组一般为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组成,这是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就考虑了小组合作的因素,其中学习水平较高一点的学生为组长。小组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打破自学提纲的顺序,谈自学中的感受、想法,谈自学检测题的思路、方法,谈自己的疑惑。小组成员在按序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表达有序、有条理、有层次,让同伴听清楚想表达的内容。听者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轮到自己发言时,有雷同的内容不再重复,以节省时间。对同伴交流的内容要进行分析、比较:一是在同一问题上进行正误分析比较,如果有错要查出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并予以纠正;二是对同一问题看法的完整度、深度的分析比较;三是学习方法、策略上优劣的分析比较,促进自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交流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或有疑难是常有的事,需要通过同伴的释疑或争辩得到解决。这是将自学与小组合作引向深入的契机,是不可缺少的过程,应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达到心服口服、真正理解为止。如果小组里的不同意见没有得到统一,疑惑没有完全明白,由组长提交全班展示,在互动中解决。

三、全班展示互动找提升

学生的个人自学、小组交流,从数学知识理解的层面上来说,是初步的、浅层次的。全班展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完善认知结构的关键性环节。

全班展示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各小组汇报本组在自学中的收获和疑难问题,二是展示学生自学中的检测题。这些题是教师在巡视中选择出来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让学生说清思路和方法,说清每一步的意义,以弄清算理、算法。对其中的一题多解或有独特见解的给予鼓励,为同伴起示范、引领的作用。对其中的错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纠正,这是补差的绝好机会。各小组展示的成果或疑问注意三个突出,即突出学习方法和经验,突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突出疑难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学生释疑争辩的过程中,要以理服人,讲清“为什么”。例如,三年级“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的横线上是否有必要引起了学生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大家认为开始学习时为了保证正确有必要,熟练后应逐步放弃,培养快速记忆力。这种争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彰显了数学的理性精神。教师讲评时则应在“精”字上下工夫,精在学生会的、理解的不讲,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说得不清楚、不完整、遗漏的甚至错的,教师一定要讲,而且要讲好、讲透;精在对学习内容、方法的疏理、总结、归纳和提升;精在引导学生看到数学材料和事实的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看到数学知识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精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提升,变“教会”为“会学”。

篇5

一、充分准备,激发兴趣

教师要巧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好小组,选出组长。明确探究的目的,准备哪些材料;鼓励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活动前,教师进行检查,对准备工作做得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或奖励,准备欠佳的指出其改进的措施。这样,学生就会激情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明确分工,体验乐趣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三、活化教材,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对各种生物是繁殖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活动,亲历探究

与传统教学明显不同的是: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当然,在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他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71-02

由于小组内的角色可以轮换,所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积极学习争取当小组长、当检查员。实行小组合作探究还有一个原因,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未必都能听懂,而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探究讨论完成的题目会比单纯听老师讲记忆深得多,并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交流,他们的思维非常接近,更容易理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组讨论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

如果教师一出示思考题,就要求学生立刻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做会使讨论流于形式。一方面使得讨论因学生思考不够成熟而流于肤浅;另一方面,那些思维迟缓、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只能充当听众。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问题,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自主合作学习的真谛,还会助长较差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思考为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一做、想一想,或者把想法写一写,然后再到小组交流。当然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鼓励。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短文,又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做阅读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在恰当时机组织

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不仅教师布置的讨论问题要科学、有意义,还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比如教师布置的一道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难,不能独立完成。这时,教师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甲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乙同学再做补充,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总结这道难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学得的知识,要比听教师讲得到的知识效果好得多。

2.当意见不同且有争辩必要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不加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争议,最后这个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我在遇到学生有不同答案时,不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同学们说说各自的理由,然后再小组讨论。最后他们自己就找到了正确答案。不要低估我们的学生,其实他们都很聪明,只要我们教师引导有方,他们都可以出色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3.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许多学生举手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其倾诉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学习。

三、小组合作,应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合作学习小组是异质混合小组。虽然这种组合有助于小组成员的互相合作、以好帮差,但也极易导致一两个优秀学生“独霸讲坛”的现象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生无形中失去了表现的机会,被变向剥夺了学习的权力。这样就使得小组学习存在参与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加强监控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首先,要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如连索式――小组成员依次发言;补充式――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补充或提问;归纳式――把几个成员的意见归纳表述。这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正确恰当的方式,才能保证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其次,还要教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二是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同学将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同学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三是小组合作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分工。组员的构成要下一番功夫。最好四人中,基础好差搭配均匀,克服“两极分化”。班主任在排位时也要倾向于小组合作目的的进行。组长选择:小组长的选择是必要的,这样讨论问题才更有组织性,小组长有效的组织能更能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采用轮流组长制,而不是采取成绩好坏作为标准。因为大家都是小组成员,是平等协作的关系,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样能够体现合作的民主性,培养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小组合作教师必要采用相应的制约手段进行调控。如通过使用表现卡,保证每个成员的参与机会。办法是每个学生分到三张卡片,在小组中每表现(发言或表演)一次,交出一张,用完三张就暂不能表现了,等到每个人都用完了表现卡,再重新发三张卡。这样,就既没有垄断小组讨论,也没有人保持沉默了。

篇7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   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由来

(4)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歌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本次活动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活动班级:四(2)班

活动时间:3月~5月

活动过程:

活动一:开题课 确定研究主题

师生谈话

师: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你们想了解吗?

生:(大声:想)课件欣赏相关中秋节的图片

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大家有什么话想说?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从今天起,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关于中秋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之后确定研究主题

如: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的习俗。

     c、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d、中秋月饼的来源

    ……

活动二:分组,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各组选择研究主题。分析讨论定下研究计划并完成表格。

活动三、开展调查研究

1.习俗调查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全国各地普遍的风俗习惯,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自己家乡过中秋节还有哪些风俗习惯,把了解到的记录下来,回到班里进行交流。

2.月饼调查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居住地域或自由组合,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制订一份简单的调查计划,深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超市、百货商店、食品厂等地,针对月饼的品牌、产地、生产厂家、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查采访,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分别购买一些不同种类的月饼,品尝口味,比较优劣,做好调查情况的汇总。

3.巧手作坊

(1)写一写

在了解了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后,请学生计划一下“今年的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制订一份简单的节日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一句的祝福的话语,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4.携手共享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

(2)“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阖家团聚的时刻,大家一定也会想到远在台湾的小伙伴,期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上网,通过发email的形式给远方的小伙伴捎去节日的祝福。

 

活动四、综合成果展示

      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此我们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交流。

活动五  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标准应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或由辅导老师(包括校外辅导员)进行评价。

 

活动内容

参与态度

人际关系

合作精神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综合评价

习俗调查

月饼调查

制订方案

制作贺卡

诗词朗诵会

认识和感受

   总之,综合实践的开放式学习,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附:学生活动评价表、采访表等活动表格

《快乐的中秋节》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之一

课题名称

研究主题共2页,当前第1页1

组长

组员

研究方法

在活动中你们组将采取那些方法(具体写写):

                      

日期:

 

        《快乐的中秋节》

综合实践活动访谈表

课题名称:《快乐的中秋节》

研究主题:

访问者:

被访问者:

访问地点:

访问时间:

方式(电话、面谈、其它):

访问主题:

篇8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一、构建合作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一是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二是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三是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四是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五是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二、让学生明确合作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认识角》这一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教师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边,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角” 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通过这样的活动,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因 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理解掌握新知,提高技能。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活动内容、形式、结果进行优劣、是非评判表现出来的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从思维的个体差异来阐述批判性思维,叫它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是非,不仅能评价别人的观点、思想方法和行为,也能严格地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它的反面是盲目崇拜,主要表现为轻易相信结论,不善于反思、总结经验、提出问题等。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有五个: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正确性。有了这种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就能获得独特的方法和答案。因此,批判性思维应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篇9

趣味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诱发和陶冶"乐学"情感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趣味因素,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能在这种轻松愉快、主动热情的学习活动中不断陶冶"乐学"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得具有一颗爱生的心,把真挚的爱、强烈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用饱满的精神,艺术的语言,优美的教态,传情的眼神,丰富的表情,甜美的微笑,诱人的手势去感染学生,以情激情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把课堂变成吸引学生向知识海洋探索的活动,以充分发挥情感的效能,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师生共鸣,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学效率的提高,即意味着一个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技能,更多地发挥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用电教手段可以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情景、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课堂练习等,用幻灯片投影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和做,并及时反馈,变系统分析为随机点拨,优化课堂教学。

三、关键之处要多练。

多练能起到巩固作用,多练能达到熟练,而熟能生巧。因此通过多练,不但在解题时不会束手无策,反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要提高练习效率,练习就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练在关键处。例如,小数乘法计算的教学中,关键是处理小数点的问题,比如:

根据125×8=1000很快说出下列算式的积:

12.5×8125×0.8 1.25×80

0.125×800125×0.081.25×0.8

这样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练在刀口上,即节省了时间,又到达了效果,提高了练习效率。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选择题、判断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的练习,都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四、要讲究方法,讲究实效。

同样的一个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课堂提问,先提出问题再指名回答或先指名回答再提出问题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属于整体思维,能调动全班学生去思考问题,效率高;后者属于局部思维,只限于部分学生去思考问题,效率低。再如课堂回答,教师提问,如果让学生集体回答,表面轰轰烈烈,实质效果较差。因此许多学生可以不去认真思考问题,只是随口呼应。

在课堂练习中,老师指导得好,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老师指导得不好,只是让少数学生在黑板上面做题,多数学生在下面看,一节课不可能每人轮一次,从表面上来看练得很好,其实效率不高。没有轮到的学生没有任务,就在下面玩耍。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实效。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的娇宠,使现在有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盲目惧怕,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不多见。在绝不迁就姑息的基础上,教师也调整自身,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优雅自如的风度,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因为厌烦而形成的冷漠的师生关系,是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也无从保证课堂的效率。

六、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新教材编排有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课中或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内容,结合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较差,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纱线等身边熟知的材料,通过摆一摆,或制作一些简易的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利用"想一想",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编排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发散思维等有极大的帮助。

七、注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对小学生来说,"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倾听"都是必要的前提。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1、专心致志地听

教师要求学生倾听时应该全神贯注,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听人讲话,一边玩东西或想别的事情、写作业等等,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可具体指导学生:在听同学的发言时,注意听同学会说些什么?找找他们有没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最后再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跟自己的想法一不一样。在倾听同学发言时,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2、轻松自如地听有的学生在课堂倾听时往往神情紧张,只关注教师,结果同学的发言一点没听进去。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使自己发言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已能先认真听取别人的讲话,而后再进行思考,这样就不会重复别人的观点或错误,更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篇10

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重在和谐、愉悦、活泼,是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课堂;是彰显知识价值、思想引领、文化内涵的课堂;是富有情趣、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民主、开放、融洽的课堂。

和谐课堂的核心是建立主动学习的“学习共同体”,全体学习者以对主动学习的“认同”和“归属”为基础,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主人翁姿态、勤奋好学的学习品质和进取向上的目标追求。教师的身份和角色,首先是共同体的一员,必须主动融入到学生之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其次,是共同体的“向导”,必须创造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问题学习的帮助者。通过思想引领让学生主动起来:愿动、能动、互动、乐动,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创造民主、开放、和谐、生动的课堂景观。

二、教学策略

“和谐课堂”建设贵在实践,把上述基本精神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

(一)课前准备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学业基础、认知水平,正确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学重点。每堂课、每次作业练习的设计,要在贴近学生的前提下,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实在、重点突出。

2.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要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对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等主要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学情分析基础上的系统设计,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适度提升的教学一体化过程。

3.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材料。教学中引用的背景材料、现实事例、课堂练习、辅知识,必须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必须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广泛收集,合理取舍,切实增强教学材料的典型性、思想性和现实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拓展视野、思考人生。

4.进行课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活动。课堂教学内容多的学科、学生课外学习时间较为集中指向的学科,必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活动。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灵活多样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熟悉教材,生成一些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教学

1.实施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各学科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践行“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导学结合”等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上应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领悟知识、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2.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坚持少讲多学,学导结合。课堂上呈现情境和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议论、发言交流,进而引领学生归纳知识,提炼方法。课堂上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听、说、读、写、做等活动,每堂课至少要让学生认真、规范地做一道主观性题目,进行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严密性和规范性训练。

3.引领课堂探究过程。课堂上要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须改变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只重视“学生答”,不注意“学生问”的局面。要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以递交小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课堂教学中的例题分析、练习讲评要注重让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和方法,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发散迁移。

4.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评析课,结课前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回顾探究的问题,以及时巩固消化有意义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情趣,引领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要加强情感沟通,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以自身的亲和力感染学生。要适时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议论、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耐心倾听同伴的发言。要培养学生举手发言、高声发言的习惯,对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学生经常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作业练习

1.精心设计和布置作业。课后作业要难易适中,少而精,使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有兴趣深入思考。要加强作业的针对性、系统性,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课前预习、课堂练习相衔接相协调。要增强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把巩固训练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要体现作业的层次性、选择性,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类型和分层次的作业要求,适切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需求,使作业练习成为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学活动。

2.改进作业批改和评价。作业批改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评”,不仅要批阅学生作业的对错,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和规范。要通过作批注、写评话、划提示符号等,对学生作业情况作点评、提建议。特别倡导作业面批,对学生进行个别具体的学习诊断和指导。

(四)学习评价

1.优化学习成效的检测评价。要切实提高学习检测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在内容上,着重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的检测评价,适当增加旨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拓展性检测评价。在方法上,采用课堂即时检测、阶段限时检测等形式进行检测评价,快速反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

2.加强学习过程的观察评价。要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情感、学习方式、思想方法、学习水平的观察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优化学习行为。

3.实施激励性评价。课堂上要面对全体学生,特别关注后进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肯定每一位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把握好最佳作用时间和作用点,适度表扬,激发学生的学生动力,真正使学业激励评价机制成为助推每一位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机制。

(五)辅导工作

1.认真做好辅导工作。要采取个别辅导、分组辅导、开设辅导讲座等形式,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帮助和支持。对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绝不放弃,绝不抛弃。对学得相对较快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开展一些拓展性学习活动。

2.扎实推进导师制。导师制是弥补班级授课制“批量教育”不足的“个性化教育”和“个别教育”。导师制工作突出“手把手”、主动辅导,要求教师主动找学生,通过面批作业、谈心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把爱心和责任送到学生身边,切实提高优秀学生的竞争力,缓解后进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重要意义

“和谐课堂”的建设过程,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过程,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篇11

拆一拆,看一看 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成品,看看桌面垃圾桶的结构和材料,确定谁的东西多。每小组填写《观察记录表》,汇总:出示图片进行讲解,并填写黑板上的大型《观察记录表》。

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刚才的观察和讲解,说一说为什么用到了两个纸杯?桌面垃圾桶会“开盖”的原因?(各部分功能的讲解)

做一做 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个桌面垃圾桶。作品要求:翻盖灵活、连接牢固、剪切平整。

再构课堂片段

创意设计 要把一个创意垃圾桶完成,首先要做好设计。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桌面垃圾桶创意设计表”。简单介绍:给你们独一无二的垃圾桶设计一个有趣的名字,说说他们的独特性在哪里?在设计图纸上注明它所需要的材料。请你们通过小组讨论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垃圾桶类型进行设计。

温馨提示:组长组织纪律,有序发言;记录员记录好《创意表》;规定时间七分钟。(选两组结合美观、实用、创意进行展示)同学们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否符合要求?

动手实践 教师问:同学们创意无限,有信心将创意变成现实吗?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你把纸杯作为你所涉及垃圾桶的最主要部件,小组分工合作,让纸杯大变身,变成一个创意垃圾桶。温馨提示:组长有序组织,组员分工合作;在十五分钟内完成,并且能够用你们的垃圾桶把桌面收拾干净;制作完成汇报员进行创意展示。

反思与收获

成功转型 第一节课周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模型发现杠杆原理再动手制作,首先在目标的定位上就有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劳技课,没有“研”味,只是单纯的模仿制作,再加上一个深度探究杠杆原理的环节,不属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经过大家的商讨,决定把目标定位在桌面垃圾桶的创意设计上,让劳技课转型成研究性学习课。从美观、实用、创意三方面进行设计,在规定的七分钟内完成“桌面垃圾桶创意设计表”,完成后老师提供材料,让学生把纸杯作为所涉及垃圾桶的最主要部件,小组分工合作把纸杯变成一个创意垃圾桶。

篇12

学生合作学习的小组类型有很多,概括来说可分为大组和小组两类。具体的操作由教师根据具体的班的人数、实际的座位布局、具体的学情等进行确定。如下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指标

对合作学习小组最好进行一定的训练,使其成为一个有队名、有口号、有分工、有约定、有合作、有组织的团队,而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

1 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角色的一般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小组的分工和约定。小组分工只有具体化,约定明确,小组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角色的一般分工有组长(主持人)、观察监督员、记录员、发言人等。组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主持、管理全组的工作,召集本组成员迅速各就各位形成学习小组。观察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迅速进入角色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活动中如有边缘人、开思想小差的进行及时纠正。记录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记录小组活动所需的数据、结果等。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把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在班上呈现出来,供全班同学评判、分享等。角色分工这实际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是他们学会做人,锻炼融入社会能力的好机会,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

2 合作学习小组的约定。

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约定,教师才能自如地驾驭整个课堂,做到散而不乱,形散而神聚,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才能显现出来,最终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约定有形体的约定、手势的约定、语言的约定、物理特征的约定等。如手势的约定:“明白”用拇指向上表示;

“不明白”用拇指向下表示;“准备就绪”大家说“OK”表示;“正确”用两只手指形成“V”型表示;“错误”用两只手指形成“×”型表示……约定落实了,学生才有事可做,无事可做的要有人管,做到既有自律又有他律。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1)亲和力。小组成员之间真心诚意地互相关心照顾,互相之间容易看得到,方便听与说,不干扰其他组学习活动,主动关照弱势和边缘人等。

(2)关注。小组关注每一个成员,关注表情,关注神态,关注形态,关注分工协作等。

(3)关照。小组成员之间位置上关照,空间上关照。时间上关照,真心诚意,微笑服务,关照弱势人员,关照边缘人员,关照弱智人员等。

(4)倾听与表达。小组成员之间要认真听,听中关注,听中记录,听中思考记忆,不东张西望,三心二意;礼貌地插话,礼貌地结束谈话;大胆表,达。吐字要清晰,在小组中交流音量要适中,在班上发言声音要响亮,面向大多数同学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各要素的梯度、广度和深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要素组合方式”最为常用,就是把“看”“听”“讲”“想”“做”“动”“静”等七要素整合在一起运用到小组学习中。科学研究表明,只让学生自己“看”,教师不指导、学生不交流,学习的优秀内化率只能达到20%;整个课堂上,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学习的优秀内化率只能达到30%;如果听教师“讲一讲”,两位同学相互“讲一讲”“看一看”(二人组),学生自己再找一找问题(即想、做),师生一起再相互“讲一讲”“看一看”“做一做”(4~6人组)……教师或学生代表再点讲、精讲(动静转换),这样学习的优秀内化率能达到50%,有80%左右的学生跟上来了。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注意“三性”“三动”。所谓“三性”即知识性、个性、创造性。所谓“三动”即主动、互动、能动。那么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才能充分的把七要素和“三性”“三动”整合起来呢?

1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交往有艺术》,进入“与陌生人打招呼”的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材料“称呼他人有学问”――个人看,二人交流(看、听、讲),发言(讲、听)。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当地习俗还有哪些常用的称呼语呢?――小组合作探究,鼓励提出或发现或创设问题(想、讲、听、做、动、静);学习了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后,设计当地习俗必须掌握的技巧:我们本地端茶、倒酒、盛饭等应该怎样做才是文明礼貌的呢?――想、做、讲、听。通过这样探索性的问题设计,步步深入,梯度出来了;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使当地风俗习惯的一些招呼语、文明礼貌行为得到运用,广度出来了。

2 注重“双基”的落实,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无论是针对当前的应试教育还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注重“双基”的落实,要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在知识性方面,教师必须明确要掌握的知识,设计哪几个环节让学生去理解(即梯度)。在创造性方面,首先,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既要利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其次,学生在生成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见解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激励。在个性方面,学生表达呈现的多样性,在没有犯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应当肯定好的,并进行必要的激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