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技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03 22:2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学技能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学技能论文

篇1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篇2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篇3

就业前景分析方面,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预计,未来即将出现一类新型的专业人才和职业岗位——数据科学家,当然数据智能分析师也会应运而生。现下时代是数据时代,甚至称之为大数据时代,企事业单位面临大量数据如互联网数据、医疗数据、能源数据、交通数据等,实际应用中普遍遇到分析能力弱、噪声数据多、缺少分析方法、分析软件能力差、模型可信度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不能满足需要,而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知识发现等智能技术可以为数据智能分析方法与工具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4月24日,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在第4届“技术开放日”上正式宣布推出“大数据引擎”,数据智能概念由此产生。数据智能分析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分析、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隐藏在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寻求有效解决方案及决策支持预测。目前社会急需懂得智能技术的各层次数据智能分析人才,可以预计,熟练掌握智能技术的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人员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培养手段探索方面:①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横向纵向设置课程群,面向数据智能分析,以案例为导向贯穿“线”上的各关节点课程,比如以数学基础课(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大类专业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智能分析专业课(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多维数据分析)为主线,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②立足培养“计算技术+智能信息+知识技术”的高级数据分析师,理论学习—随课实验—集中实践—科技活动—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协调配合,“资格认证—竞赛获奖—奖学资助”激励培养;③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契机,积极培养本科生的大数据计算思维和认知能力,使其掌握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工具和开发环境。政策导向分析方面:建议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紧密协调合作,设立适应新时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数据智能分析师”认证[6],当然将大数据智能分析纳入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可选项也是当前的一种解决方案,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认可度,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归属感,更好地培养各层次的数据智能分析人才。

2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几乎同时起步,但其进展比计算机技术要慢许多,根本问题在于高级智能的载体——“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通过智能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有了长足进步,国内已相继有20多所高校面向市场变化和未来需求,自2004年以来陆续开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尽管大多数智能技术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备,但实际应用的强劲需求与问题解决能力超越了薄弱理论基础的约束。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都适合教师与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1)研究型教学。蓬勃发展中的智能技术需要教师启发式、创造式、批判式地“教”,学生也要创造式、批判式地“学”。教与学要能够从研究思维、问题探索、模型改进、算法优化、脑认知和自然智能指导的角度推进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半监督式学习与自监督学习为主导,鼓励引导深度学习,经典案例、前沿讲座、讨论探索贯穿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注重创新科技实践、问题探索、课程内容探索、课程研究性专题报告、以课程为基础的作品开发等创新效果和教学效果。2)“研究型分组”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不长,成熟教材不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做出调整,又加上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本身的发展探索与实际应用现在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决定了专业老师大力推进“研究型班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大班基础讲授”+“小班研究型讨论”+“小组探索型课题实施与报告”的教学体系,同时来自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作为助教协助专业老师对小班(组)课题讨论进行引导。3)科研训练提高学习积极性。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引导学习,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的数学基础课,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支撑,很多学生会怀疑这些知识在将来本专业学习中的用处,课堂课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别学生还会由于认识滞后,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基础知识学习,以致于专业分流后表现为学习能力严重不足。通过吸收本科生参加科学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使他们发现数学知识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发现部分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潜力和研究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攻读相关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一步强化其科学创新能力,势必会使其获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大类培养模式下强化专业教育与实践,专业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地等待学生选专业转变为吸引优质学生,以大二上学期为主要时间点,引导大类专业学生对特色专业的兴趣,通过科学研究和学生科技活动吸引选拔学生进科研团队,同时实施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活动。专业教师、班导师可宣讲专业特色和就业前景,指导本科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加科技竞赛、开发智能技术特色作品。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计划,需要本科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大类下各子专业的特点和特色,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大类培养结束时分流到各特色专业。因此,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和专业科技活动的时间点很重要,从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一直延续到本科毕业,同时实施“泛毕业设计”(即大二选方向并实施课题基础储备,大三实施课题,大四结合专业实习完善毕业设计)[3],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本科生大二大三充裕的课后时间,也缓解了大四本科生面临就业、考研、出国等问题的突出矛盾。

3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

智能技术已成为当前技术革命创新的源泉,智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比如2014年11月2日开始处女航的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海洋量子号”邮轮也因为大规模运用了高科技智能系统而号称“世界上第一艘智能邮轮”。智能系统是建立在“智能技术+计算技术”基础上,结合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系统。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运营、服务及相关的技术指导。为了适应智能系统开发人才的培养,应该建设智能终端实验平台、计算智能实验平台、脑认知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等人才培养基地与实训基地,推进实施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技术、智能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智能系统与工程课程设计、智能游戏开发与设计、人机交互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教学实践活动。

4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智能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电子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管理、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众多领域,需要大量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笔者认为,以下4条措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①充分发挥大类培养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优势,开放“全校特色专业选修课”,跨专业、跨学院科教团队,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复合性、应用性;②引导并严格要求B学分课程学习,特别是设计规划实施好“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企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计划;③交叉融合办好本科生二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对知识的渴求,允许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另一个专业,并提供配套措施,保证二专业学生能获得优质教育,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使本科生形成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复合人才;④通过与企业横向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紧跟企业和市场需求,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应用人才。

篇4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篇5

1.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5页,这幅图把10个方块分成二部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摆出10个正方体分成两堆,这时我们就可以边观察,边摆,边讨论。10的分与合有几组情况,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律把10的几种分法摆出来(如图),让学生观察,这样做,还可以从上到下数出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又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18页,比大小,我们可以把比较的四个数,竖着排列,数位对齐后,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发现两位数小于三位数。而两位数之间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2.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个部分,数与总数,大小数与相差数,每份数与总数。一倍数、倍数与几倍数、等数量间的四则运算关系。开始时,学生一般只会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数量间的一种运算关系,以后就要逐步培养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幅图中的数量,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8页试一试中第一题图,它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7+2=9,所以9-2=7,9-7=2。

又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8页例1的小鸡直观图,可清楚地看出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2×4=88÷2=48÷4=2

在“倍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如2只羊和6只兔子,在比较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兔子的只数中有3个2只,接着让学生摆学具,摆出3个2只,在观察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倍的概念。

二、观察顺序的引导

小学低年级数学要求学生掌握的观察顺序,可以有以下三种。

表示5,就表示15,这样学生就很方便的看出表示25。

1.横着看,从左往右看,或者从右往左看,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32页,看图统计,用实物图来表示一个数,它是从左到右:

2.竖着看。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9页,2的乘法口决,从上往下,借助直观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2的乘法口决的规律。

3.从中心向周围扩展。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43页加减混合。它是用汽车停车场车辆进出的情景来说明的。原来有4辆汽车,先开出1辆,再开进2辆,现在停车场里有几辆车?算式是4-1+2,这样就比较形象,让学生观察,再列式计算。

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也要加强有序观察的训练,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的方法,就低年级而言,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体地说,主要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图内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学生按图意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学生必须先回忆以下两个问题

(1)要求图内一共有几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几部分?

(2)这些五角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成两部分?回忆这些知识,就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编出以下三道题。

A.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B.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

C.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例如,给出9的乘法口决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

(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3.培养对比,设问,寻根究底的习惯

观察对比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找出规律的同时,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时能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39页有余数的除法和没余数的除法,要引导学生作对比。

(1)小英有20颗珠子,第5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

20÷5=4(串)答:可以穿4串。

(2)小英有20颗珠子,每6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还剩多少颗?

篇6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在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用讲题和做题的方式来追求数学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真正内涵。因此笔者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首先要关注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要打好数学基础,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掌握计算方法,其中,学生计算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例如:有一根3.7厘米的木条,要将这根木条做成0.7厘米。问学生可以做成多少根?最后还能剩多少米?经过计算学生大多都算对了能做5根,但是最后一空有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计算,他们填的2,有很多学生对算理不能正确掌握,0.7米做成一根,剩下几米,算式就是3.7-(3.7÷0.7)=?很多学生认为只要知道问题条件就能明确算出计算方法。他们通过列竖式计算知道第一空是5,余数是2,学生对余数和被除数并没有概念,对余数的数位更是不知道怎样理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当除数和被除数发生不同的变化时,数位就能决定余数的大小。所以正确答案是0.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使学生们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平等原则,不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要主动进行沟通,找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阻力和问题,并努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老师进行分享,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专业知识并进行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对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论,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必要时还应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最终策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学习具有实效性的数学知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习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巧妙的结合。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每个同学不同的性格特点、智力情况及学习能力方面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认识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然后进行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将物体分成一半利用数学符号应当怎样表示?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的分数符号,然后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合作,通过探究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1/2。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可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图画的形式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直接操作可以实现学生的思维拓展,帮助他们举一反三,从而提升了抽象思维能力,还建立起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理念。

四、加强学生的算理能力,加强公式推导

学生掌握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们自主地解决问题。运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关系的调节,只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才能保障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是怎么计算的,教师把自己的疑问和教学设想与大家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识。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课程的章节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棒球队”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新的认识。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的人数不是固定的,让学生从中看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同,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说明每个小组应该是多少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节课堂氛围,在同学和教师的鼓励和建议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习惯

篇7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锻炼的重要性

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发展,离不开思维活动的支持。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因此,应从早抓起,在小学教育中就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可以说,数学教学在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更注重于学生发散思维和灵活运用,更着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逻辑思维能力锻炼的方法

(一)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训练活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的教学内容很重要,教学练习作业的布置也至关重要。如果练习作业的类型、方法大致都一样,那就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种固定模式中,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此,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应注意题型的甄选,根据题型的难易程度、解题方法的不同,进行作业的分类布置。通过专题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①小明有铅笔10支,小红有铅笔5支,小明比小红多几支?②小明有铅笔10支,比小红多8支,小红有几支铅笔?这两个问题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学生在求解这两个问题的过程,积极地对这类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生活中的人鲜明例子巧妙地运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记忆,帮助他们较快地消化、吸收教学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自己。因此,许多生活经验和事例,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范例。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例如,一共有50斤鸡蛋,第一次卖了20斤鸡蛋,第二次卖了15斤鸡蛋,两次总共卖了35斤鸡蛋,其实跟一次性卖了35斤鸡蛋的结果是一样的。都还剩了15斤鸡蛋,也就是50-20-15=50-35.通过生活中买卖鸡蛋这种常见事例,把“死”的数学题变成“活”的生活例子,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式进行教学。这几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对判断与推理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学会合乎逻辑的判断与推理。例如,苹果比梨少3个,谁多?梨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个关于多少的问题,学生直接判断即可,第二个问题就无法直接判断,需要学生稍加推理才能想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个问题虽然答案是确定的,但是做题方法不仅有一种,教师不应仅局限于一种做题方法,应积极发散思维,带领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多种解决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始终坚持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持续性地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锻炼,不能只在某一节课或某一部分内容进行短暂的思维能力锻炼,应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中,如此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活动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带领同学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关联知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和巩固。再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只针对一些思维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注重对那些思维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的培养和锻炼,这样学校整体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水平才有所提高。例如,因为课上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在符合大部分同学听课能力的情况下,难免无法同时兼顾所有同学。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辅导。

篇8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到有效的培养。

1.2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自课改以来,课堂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已经改变。目前,教学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此,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1.3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坚持符合我国教育的原则。为此,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贯彻这一原则。

1.4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诱导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诱导性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的推进,采取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积极的学习。诱导性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诱导性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认真贯彻的重要原则之一。

2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的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要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新时代之下,对学生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践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等比较重要的公共性的基础知识。可是,如今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其他的知识,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此,对于职业技术学校而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调整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特征相结合,增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健全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

2.2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以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学习当中,并能够积极的思考,用于实践,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欢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下,其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2.3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知识引导,开阔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情况,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质。同时,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庞大的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进行合理的学习评价,适当的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能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问题的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结合所学教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根据总结的自身问题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篇9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变量操作性定义和测量

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测量量表,采用Likerts 5点计分,让受访者根据测量题项的表述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之间进行选择,对应分值为1~5。1)因变量为技术创新绩效。根据蔡启通(1997)[23]、林义屏(2001)[24]、谢洪明(2007)[25]的衡量量表,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在产品、工艺和设备方面的创新,将技术创新绩效视为3个构面:①产品创新绩效。②工艺创新绩效。③设备创新绩效。设计17个题项,其中产品创新绩效包含4个题项,工艺创新绩效包含8个题项,设备创新绩效包含5个题项。2)自变量为差错学习能力。衡量指标以Rybowiak(1999)的Error Orientation Questionnaire(EOQ)为基础,参考王重鸣等的研究,差错学习能力由3个指标衡量:①差错掌握能力;②差错预测能力;③差错抗压能力。设计16个题项,其中差错掌握能力5个题项,差错预测能力4个题项,差错抗压能力7个题项。3)中介变量为差错知识能量。差错知识能量包括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流通3个维度,设计14个题项,其中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的测量题项主要源于Huber(1991)[26]和Teece(1997)[19],分别为3个题项和5个题项;差错知识消化的测量题项主要源于谢洪明(2007)[26]和韩子天(2008)[27]等的研究,为6个题项。

(二)样本的获取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创新相对活跃的地区的企业,如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华中地区等,一方面利用亲友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业等行业的人脉,另一方面利用天津大学和安徽大学MBA班学员,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2种方式。首先,对初步设计的调查题项的维度指标进行讨论,分析其适用性与有效性,确定指标范围并进行查缺补漏工作,消除初始指标问项的不明确和歧义之处,形成初始的问卷草案。其次,选取上海、武汉、安徽、广东的12家企业展开小样本预调查,对被调查人员和专家的反馈意见加以整理,并对问卷填写情况和统计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修正优化初始问卷,相应调整题项与题量设置、问卷结构和问题表述,这些可以保障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正式问卷发放和回收时间是2014年8月3日到8月19日,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37份,回收率67.71%;其中填答不全的无效问卷39份,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83.5%。利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检核、预处理与分析,样本情况如表1.

三、实证分析

(一)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1、差错学习能力参照张正堂(2006)测量量表结构效度的方法[28],使用SPSS19.0对差错学习能量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系数0.881>0.8,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说明研究样本数据具有高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对16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的方法抽取公因子,按照因子载荷大于0.5的原则,删去EHA5题项,共萃取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0.238%,分析结果与王重鸣(2000)[1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命名3个公因子分别为差错掌握能力、差错预测能力、差错抗压能力。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764、0.719、0.890,问卷信度较好;各题项载荷因子均大于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技术创新绩效使用SPSS19.0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系数0.915>0.8,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小于0.01,说明研究样本数据具有高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对17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的方法抽取公因子,共萃取3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0.723%,分析结果与蔡启通(1997)[2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命名3个公因子分别为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设备创新绩效。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881、0.833、0.822,问卷信度较好;各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5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3、差错知识能量使用SPSS19.0软件对差错知识能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883>0.8,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小于0.01,说明研究样本数据具有高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对14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的方法抽取公因子,共萃取出3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2.206%,命名3个公因子分别为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消化。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796、0.794、0.872,问卷信度较好;所有题项因子载荷大于0.50,说明差错知识能量量表符合要求。整体上,各量表的信度水平均超过Nunnally(1978)建议可接受的0.7[29](P35-56)。

(二)假设检验

1、相关性分析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可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如以差错掌握能力、预测能力、抗压能力题项得分的均值衡量差错学习能力指标。表3显示,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流通有显著正向影响。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流通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见,研究结果支持假设H1,假设H2a,H2b,H2c,假设H3a,H3b,H3c。

2、企业成立年限、企业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分析为了解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对企业成立年限和性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趋势检验,并以LSD多重比较法探索差异性。表4表明,成立年限变量的离差平方和为80.438,趋势检验分解组内方差:技术创新绩效可被成立年限线性解释的变差值为9.767,不可被成立年限线性解释的变差值为1.540。若只考虑成立年限单个因素的影响,则技术创新绩效总变差中,成立年限可解释的变差为11.308,抽样调查引起的变差为69.131,方差分别为2.827和0.358,获得的F统计量为7.892,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企业成立年限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成立年限为5年、4年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优于成立1年、2年、3年,这可能是由于较成熟的企业更有实力进行深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路径和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不易出现常规性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企业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变量显著性概率P值大于0.05。

3、层次式多元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企业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差错知识能量对企业差错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来检验差错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强度。Baron&Kenny(1986)认为以回归模式验证中介效果时,中介效果成立的3项条件包括:一是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均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关系;二是自变量与中介变量间存在显著关系;三是将中介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或回归系数显著降低。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下降至零,是完全中介(full mediation);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系数降低但不为零,是部分中介(partial mediation)[30]。以一般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控制变量,每个回归方程自变量采取强制进入的方式,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1)从表5差错学习能力与3类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①模型二中判定系数调整后的R2为0.360,回归方程的解释力度为36%,即技术创新绩效的变动36%可以由差错学习能力解释(R2值不是太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未考虑到的其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模型的F统计量为56.305,显著性水平为0.000,具有显著解释力,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同时,差错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0.666,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说明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②差错学习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设备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分别为0.691、0.687、0.620;模型的F统计量分别为39.998、42.790、29.877,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差错学习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设备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a,H1b,H1c均得到验证。此外,比较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差错学习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强于对工艺创新绩效和设备创新绩效的影响。(2)从表5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的回归系数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789、0.679、0.656。模型的F统计量为45.764、27.306、39.998,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显著水平小于0.001,说明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均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其中,差错学习能力对差错知识解读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H2a,H2b,H2c得到验证。(3)从表5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消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314、0.621、0.478,表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对技术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差错知识获取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H3a,H3b,H3c得到验证。(4)模型6、模型7、模型8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分别以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为自变量,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置入方程。与模型2相比,在其新增解释变异的能力上达显著水平(调整后的R2增加量=0.009、0.182、0.132,P<0.01),显示新加入的3项差错知识能量变量对于“技术创新绩效”变异的解释能力显著地增加0.9%、18.2%、13.2%。此外,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的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性,差错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当它们之间分别加入中介变量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后,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但是差错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偏回归系数由0.666分别降为0.586、0.350、0.449),可见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在差错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分别为0.1197、0.4748、0.3253,直接效应与总效应之比分别为0.8803、0.5252、0.6747,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依次为13.60%、90.40%、48.21%。因此,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在差错学习能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均起着不完全中介作用,H3d成立。由此,本研究所有假设均得到了验证。

篇10

2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同样

对学生形成有理论基础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在校生虽然形成的是初级技能,但是应该是学生一生中与其技能相关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地,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他日后自学的基础,因此如何传授知识,如何使理论知识与其技能相衔接至关重要。合理处理教材内容,讲清楚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有理论基础的技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技能,这也是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这种理论的来源一定是准确、可理解并能有一定的文本材料(如教材)以供查阅,这就要求在实训室上课时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讲清楚书本上的知识点,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要指导学生在书中做好标注,便于学生日后复习巩固,加深理解。这样才能在很短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很多,在本门课程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小范围对比与大范围对比两种方法。对比法能清晰地使学生对教材编排有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的实践操作也有指导意义。举例如下。数控机床的控制主要是针对主轴和进给轴,要从它们的驱动要求,驱动器的类别,驱动器的接线及参数设置、常规操作方面加以介绍。要从它们与数控装置的连接,包括控制指令信号的种类与性质、反馈原件与反馈信号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介绍。这些内容贯穿整个教材,要从全局角度进行大范围对比讲授。教学中大量运用了循环渗透教学法,循环渗透教学法不是简单地重复,要有不同的去反复提醒学生,使学生对它们的异同有深入的认识。

(1)第一次课就介绍数控系统的组成,明确开环、半闭环、闭环的含义、组成形式和对数控机床控制作用的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确数控机床的分类和发展的方向。

(2)第四章介绍进给伺服时,对开环、半闭环、闭环三种控制形式进一步说明,对三个环是否采用检测元件、检测元件的安装位置要求,检测元件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三种控制环应用场合、调试的难易程度、控制精度的对比做进一步讲解。可见前面的铺垫不但能完善教学过程,而且启下。同时对伺服驱动器的内部有位置环、速度环、电流环三个控制环路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自控原理在数控机床控制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理解,这样的适时比较,可使学生明确这两个三环的本质区别。使知识结构在递进和加强。

(3)第四章中步进驱动器与伺服驱动器之间对比,如接口数量,电源性质:包括电源的电压高低;电源是交流还是直流;电源接入的数量,除强电电源外,是否需控制电源,是否有先上控制电的要求等;第五章中有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要求、主轴驱动系统的要求、主轴传动的要求。应明确三者之间的包容关系,明确它们之间的侧重与联系。显然这里应用小范围对比讲授为好。这里不但要对比讲授,还要指导学生看书,以便学生理清头绪、读懂教材,学会看书。这也对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有很重要的影响。

3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理解

所学知识,为技能培养做好理论铺垫教材中内容与实际设备上有很多可以相联系的地方,举例如下。

(1)导线的颜色线缆的种类,中间继电器的结构与作用,断路器的型号选择。

(2)开关电源变压器的结构与作用,变频器的恒压频比控制。

(3)步进驱动器细分后运行的噪声、平稳性。

篇1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出,课程体系应是“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围绕工科学生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为理论主导,全面构建适合工科学生的信息类网络课程体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促进,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网络知识的需求和水平,推动层次化网络工程能力培养。从网络理论、网络编程、网络协议仿真、网络规划等方面设计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课程;设置多个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将所学网络理论运用到实际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理论层是其他课程的基础,需要具备的先修课程较少,是学生起步学习网络技术的开端。实践层中的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开发、组网技术、网络编程、网络规划和设计、分析和解决网络问题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工程层中的课程以科研项目研究和实践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网络协议分析和创新开发的工程能力。

1.2网络工程技术的重点

不同专业的网络工程能力培养要求侧重不同,因此设置了不同的网络课程和实践环节。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可以具有4种不同的培养侧重目标。培养目标不同,除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主干课程相同,其他的网络课程设置有所区别,所对应的网络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要求也有所不同。表2中不同培养目标对应的网络工程能力培养要求分4个等级,其中等级1为低要求,等级4为最高要求。

2网络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2.1网络仿真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工科信息类网络课程体系中包含多门实践性课程,如果增加对重点、难点的实际演示和实验,将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工程能力。使用仿真软件可以部分替代实际设备的需求,具有低成本、易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网络仿真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1)针对课程体系的难点和重点,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仿真软件,通过仿真演示和实验,增强理论指导工程实践的效果。(2)增强仿真软件的实践环节,网络课程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演示环节的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3)对仿真软件提供操作指南,使授课教师方便对重点、难点进行演示选取和操作。包括VmWare、Wireshark(Ethereal)、Sniffer、数据包生成器、PacketTracer、BosonNetsim、NS-2等仿真软件对学生网络工程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4)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学习和实践网络知识。仿真软件对实际硬件要求低、成本低,学习效果明显。

2.2网络编程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很多IT企业非常重视网络软件的开发经验,在工科学习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网络编程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1)以最小化的资源需求实现网络编程的能力培养。网络编程需要搭建网络环境才能测试程序的可行性和执行性能。利用虚拟技术将一台物理上的计算机变成逻辑上的实验网络环境,从而满足编程环境的测试要求。(2)网络编程实践将复杂的网络编程知识分解为相关的单元训练,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零起步进行网络编程,模块化地进行设计和实现,在短时间内实现网络编程的基本要求。(3)网络编程的教学过程以网络层的核心协议IP为中心,涉及从链路层的地址解析协议,网络层的多播协议和控制协议,传输层的两大协议以及应用层的各种应用协议的综合。(4)设计大量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技巧,从而培养分析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包括网络流量统计与分析、网络扫描、网络拓扑发现、网络攻击与防范、网络服务等。

2.3网络配置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学生在实际中接触网络都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比如电子邮件、FTP、WWW等网络提供的服务,这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讲授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作为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掌握和应用这些方面的网络应用实践。(1)学生最为熟悉的是网络应用,所以首先指导学生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构建服务器,包括DNS、DHCP、WWW、FTP、e-Mail、VoIP等服务器的构建和服务配置,实现服务器集群的网络规划培养。(2)网络配置必须依赖具体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操作系统对应的网络服务配置方法也有所差别,需要对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及网络配置进行实践,从操作系统的底层开始掌握网络配置的工程能力。(3)网络层和链路层的路由和交换设备在网络实验室中也是可以配置的,学习路由器的初步配置,实现报文正确转发及基本的防火墙功能。对于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命令的熟悉,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配置网络设备的能力,所以这里可以采用网络仿真软件的方式,以便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2.4网络规划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

网络规划工程能力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布线方面的工作。综合掌握网络规划技术,将提升所培养学生远期的职业潜能。(1)设计实际的网络规划案例,指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部署实施、评测、运行维护等阶段的具体实践操作。(2)研究网络规划所涉及的高级网络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资源设备、下一代网络技术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对网络规划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3)对网络规划中的网络优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故障分析、网络扩展与升级、网络测试及评估等问题进行实践练习。(4)网络布线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是网络规划中很重要的部分。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学生只能在认知实习中参观校园网中心的布线,感性认知网络布线的规范,也可以让学生分析学校宿舍、教学楼等综合布线的规划和不足。

3工程能力培养效果评估

网络工程能力的培养效果,需要建立客观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评估学生掌握的网络工程能力,另一方面便于改进网络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法。

3.1网络工程能力评估指标

首先应当建立一套客观的网络工程能力评估指标,采用合适的评估技术衡量学生的网络工程能力掌握情况,最终给出合理的评价结果。根据工程能力培养涉及的四个方面内容,将工程能力评估指标细化。网络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网络工程能力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工程能力的评价由5个部分组成。每部分所占比例可根据工科不同专业对网络工程能力的要求而定,比例高的工程能力需要重点训练。对每个工程能力实践的方面,细化成多个量化等级指标。例如网络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以根据成绩的区间划分成A~D4个等级,而对于网络仿真的工程能力,从“C”等级能够理解仿真演示的原理与内容,到“B”等级能够对网络传输的报文进行抓包并分析其有意义的字段含义,达到“A”等级能够熟练使用高级的网络仿真软件,或者能够熟练运用路由协议配置仿真软件的能力。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工程能力锻炼,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相应的网络工程能力。

3.2工程能力效果评估技术

网络工程能力的评估转换成量化评估指标后,定量评估学生的网络工程能力。根据学生对每个指标中A~D4个等级量化分值的掌握情况取最高等级,再结合指标间的权重变化,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工程能力掌握情况。因为每个评估指标中的高级别均覆盖了低级别的工程能力,所以每个评估指标取学生掌握程度最高值,每个评估指标根据模板可以转换成相应的百分制数值。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考虑学生培养目标侧重“计算机工程”,可以将各指标间的权重X1~X5设置为均等,如果培养目标侧重“计算机科学”,可以选择指标间的权重,如果培养目标侧重“软件工程”或“信息技术”,可以选择指标间的权重。

3.3工程能力效果评估结果

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网络工程能力。如果需要衡量简单快速,则适合选择方案1;如果强调理论深度,则适合选择方案2;强调软件工程或者信息技术能力,则适合选择方案3。每种方案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学生1,在评估方案2中是良好成绩,而在方案1和方案3中则可能为中等成绩,从指标等级可知,该学生网络理论知识掌握较好,需要加强对网络配置能力的实践。再如学生3在方案1和方案2的评估结果为不合格,而在方案3的评估结果中为合格,从指标等级可知,该学生的网络理论知识不足,但具有较强的网络编程能力,所以该学生的编程能力较强,需要加强网络理论学习。

篇12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十一五”期间,54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开发70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形成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教材开发项目。根据项目开发的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则是在整个项目当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故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发这一标准,以促进整个培训包项目的开发与推进。

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美术设计作为物质和文化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百工巧艺”,其显著的特点是美术设计与生产、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广为世界称誉的成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美术设计的外延远远超过了过去以手工工艺为核心的产业圈,而涵盖了从手工到电脑的所有技术产品。

作为培养美术设计相关产业的初、中级专业人才基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美术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乃当务之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也迫在眉睫。

制定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为指导,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为目标,广泛吸收其他师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构建一个以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休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程式。

二、相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完全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现今只有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较有参考意义的主要是:

(一)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年12月。这是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而开发的一个标准,教育部将以此为依据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这个“标准”把相关人员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三类,其中“教学人员”的能力区分为4项: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试行)))[2]02007年7月的《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国家报告》称之为中国的首个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它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鉴定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9项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能力表现水平”等4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三)《教师能力标准》[3],这是一本介绍“IBSTPI教师能力标准”的书。2004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Board‘StandardsforTrainingPerformanceandInstruction,简称IB-STPI)了修订的教师能力标准,包括5个维度、18项能力以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这5个维度是专业基础、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估与评价和教学管理。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较为权威、最为全面的国际教师能力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成果,2001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颁发。它的内容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等,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指导方案从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需要的角度制定了能力标准,即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业务范围、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三、对美术设计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调研

为了给制定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美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二是各地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学校,三是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

(一)调研的内容

1.对行业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美术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物质文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规范、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构成,上述用人单位对中职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职业技能、知识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制定培训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的标准时,如何处理地域分布广泛、门类繁多所形成的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差异性与普适性的协调问题。

2.对职业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在一些不同地区的大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对培养美术设计从业者的适用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学习动机、就业展望,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基本状况以及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具体要求。

3.对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充分收集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有关信息,重点是借鉴他们所确立的培训目标。

(二)调研的基本结论

1.行业、企业的调研结论。“美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企业或商业活动中与美术有关的设计工作,这一庞大的行业从照应职业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细分,可以大致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艺术设计四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美术设计行业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政策扶持,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同时,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观念、工具、技能等更新换代快,地域差异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对从业人员的观点大致如下: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员工,大多数的基本职业能力较低,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技能不强,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差,而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关键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更是巫待加强。

企业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评价是中职师资已经具备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知识,是美术设计流程中的上游,他们缺乏的是处于动态中千差万别、不断更新的中下游的技能知识。重点要加强实践运用和技能培养.丰富行业的实践经验.培养美术设计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行业实际要求相联系的主动性等。他们在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接受的行业应用流程和技能训练愈多,其所培养的美术设计人员就愈能适应高度细分的行业市场。

2.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结论。资料显示,近20多年来,美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国内美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我国的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未完全成熟;教材存在信息滞后、内容空疏化的问题;由于资金投人不足、企业参与不积极、实训基地缺失等诸多原因,该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的安排仍不够理想。

从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的现状来看,总体数量尚有不足,美术设计专业教师课时任务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都巫需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些刘美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开始设置新兴专业方向。然而,美术设计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创作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从事图形图像处理教学的美术设计教师无法胜任,即使是包装、广告、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商业插画等传统美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表现也因人而异。另外,相当一部分美术设计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不规范,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术设计专业教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能够承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工作的人才更是稀有。

目前,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难以做到统一,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中则表现为对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掌握不足,不具备应付多元多变要求的实际设计能力,也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承担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所确立培训目标的分析。2008年,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河南技术师范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五所院校承担。综合分析其培训目标的要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形势、任务和政策,掌握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掌握若干种类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技术,具备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与需求,进行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