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19 14:3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17

The Course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IN Xupeng, JI Zhongka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36)

Abstract Building engineering knowledg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map,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content understanding,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ill GMT civil modeling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students knowledge map and field knowledge of organic combine based on,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 age recognition ability; software modeling; cognition practice

1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方式

1.1 建筑工程认识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建筑制图(画法几何)和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的基础上,在即将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其它专业知识时所进行的为期两周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识读工程建筑施工图纸、结构施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以及在教室里看图纸图集。

1.2 当前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时间短、安全问题突出、识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具体操作起来有诸多的不足:

(1)安全问题突出是认识实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每届120人的规模,实习之前往往认真讲解施工现场安全知识,但是学生数量过多,安全问题始终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建筑企业不情愿接纳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的理由。

(2)联系施工现场是学生认识实习中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困难,虽然我院与诸多建筑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但是协议企业施工现场距离学校较远,学校附近施工现场较少,给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3)缺少现场指导教师也是建筑工程认识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指导老师数量少,120名学生只拥有5个指导教师,致使指导教师的压力较大;二是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更少,现在学校通过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对学生识图能力无考核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实现途径

2.1 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主要分三个内容:识读施工图纸、建模软件绘制土建模型及参观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各类建筑工程。各部分安排的情况如下:

(1)指导教师下达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任务书,并安排发放图纸,讲解实习的方案、目的、意义和任务,共2个学时;

(2)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并将图纸中工程概况信息、梁板柱、墙、过梁、圈梁、构造柱、基础、楼梯、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制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识读图纸,共10学时;

(3)采用GMT三维土建建模软件完成所识读图纸的土建建模部分,用先期培养的六名同学分别指导两个小组学生学习软件建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成果发送到指导老师信箱完成成果提交,共12个学时;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软件建模和图纸的识读,对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房屋建筑学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指导老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同时为学生到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打下理论基础,共4个学时;

(5)指导教师安排现场认识实习工作,主要针对学生在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和现场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讲解,采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安全教育内容和关注点,共2个学时;

(6)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选择现场时,要考虑住宅、工业厂房、教学楼、酒店、市政设施等,丰富教学内容,一般上午安排去现场、下午安排学生写实习日记并加以总结,共30学时。

2.2 课程改革的成效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安排内容较多,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始至终都很高;其次,通过将识图、软件建模、现场实习的有机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改革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是种挑战,但改革效果明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回顾整个过程,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有几点可以借鉴:

(1)考核形式多样,学生收获很大。改革后学生要提交的资料除以往要求提交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外,还应提交识读施工图过程中识读的梁、板、柱、雨棚、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表,还要提交由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建立的项目三维模型。整个过程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每个阶段都要提交成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收获很大,实习过程很充实。

(2)基于GMT软件的BIM技术得到应用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一个创新。以往学生在识读施工图过程中对二维图纸到三维实体的理解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GMT土建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模型,学生在识图后根据图纸内容建模能加深对图纸的理解,看到自己建立的三维模型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将三维模型与在现场中看到的实体建筑相比较时,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表明这是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基于GMT的BIM应用是建筑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需要。

(3)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采用全班同学一套图纸,识图和软件建模一套图纸,目的也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就这样一套图纸,在大二时作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在大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在大四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安装算量。另外,GMT土建建模软件是BIM土建算量软件的建模部分,教师在讲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机部分时,可直接讲解套做法部分就可以,也为工程管理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奠定基础。

3 课程改革的优化

3.1 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尽管这次改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收获都比较大,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需要改进。在内容上,图纸既要有公共建筑、住宅,还要有工业建筑、道路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一套图纸(一个项目)的任务量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套不同用途的图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在形式上,如在提交软件建模成果过程中可以分两次提交,可以在第一次定时提交后,让学生在经过软件的学习,将自己最好的成果以指导教师为单位提交刻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软件。在建模软件的使用上,除采用现有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GMT外,还应该采用Revit、ARCHICAD等建模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3.2 积极参加专业比赛,以赛促学

针对目前以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为代表主办,由软件企业联合高等学校承办的各类BIM应用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学、以学利改”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BIM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次改革以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为校内选拔依据,再由老师针对比赛内容进行专业培训练习,学生在第一届识图建模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专业比赛,以“以老带新”的形式促进学生团队的建设,以赛促学,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是我们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深切体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对指导教师的识图能力、钢筋平法、BIM软件操作及相关理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钢筋混凝土等的知识要求较高,特别在软件操作、施工现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鲜活的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目前,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岗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

3.4 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做好校企合作

学生BIM团队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中起到很大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也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需要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团队,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主办的BIM应用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BIM团队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为企业“量身打造”BIM专业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41-02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学院秉承西南科技大学“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是以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特色的教学型学院。学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创新,积极探索特色专科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优化培养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及管理的创新模式

1.1 根据社会需求,适时修订培养方案

经常性地开展学生就业单位及校友回访,及时了解社会对学生的培养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实时优化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方案。比如,对于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原则,减少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学时,删减学生相对选修较少的课程,如艺术鉴赏等。

1.2 凸出和强调实践教学

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改变原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1]。最终形成的教学计划相较于原教学计划,具有基础理论学习相对紧缩,实训实践进一步强化,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特色。

1.3 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打破原有学科方向结构,构建新的学科方向,将原来的专业方向由施工管理方向和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改为施工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方向。

2 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模式实现过程

改变传统重视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采取课堂教学——课后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完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过程,实现知识教学的循序渐进效果。

2.2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与综合练习、课程实训、工种训练及专业顶岗实习)学分达到专业总学分的34.8%。同时在实践教学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考虑建筑工作的特殊性,延长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考虑到建筑工地地点、使用单位固定,不同建筑工程受地区、施工条件的影响,需不同的施工方法、组织方案,相应地开设暑期实践课程[2]。开设时间分别为第一学年暑期和第二学年暑期,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周延长为2周。

2)顶岗实习形式多样化,以施工现场实践为主。所谓顶岗实习,就是把学生安排到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从事相关实践工作。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在前2.5年学生已经完成相应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根据自己的兴趣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很好的统筹规划,因此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就相应地有所偏重。根据近年来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每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意向有建筑设计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招投标公司从事造价及招投标工作、监理公司从事监理工作,以及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员、资料员等工作,其中每年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员工作的学生基本上占当年的80%。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方传授模式,学生很难对相关专业有相应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建议。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实施,学生自己参与了工程实践,对建筑工程技术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初步了解了专业知识在相关岗位的应用,顺利完成与就业单位的磨合,对毕业后的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实践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由于建筑工程的固定性以及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决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及不同的施工现场[3],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②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待遇等都不相同,会导致部分学生相互攀比,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达不到实习目的。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相应措施。①学生辅导员、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可广泛应用QQ、飞信、短信、电话等通信方式,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经常走访和巡视学生实习单位,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采取双指导教师模式。采取校内和实习单位各配备一名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双指导教师模式。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报告的指导,加强与实习单位及校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外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技术指导,避免让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3 小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工程第一线,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单一的课程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专业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12-03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顶岗实习不同于教学实习,其实习内容和过程决定了它的复杂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加大了对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的难度,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管理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以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实习学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三方面的调查,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以有效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和提高实习质量。

一、研究方法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文献法、调查与分析、访谈、考察、分析总结。

1.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主要是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研究成果。

2.调查分析阶段:主要是利用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正在实习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设计、问卷凋查、走访企业、实习学生座谈、数据整理、汇总和分析反馈意见。

3.借鉴成功经验:考察一些示范院校相同专业顶岗实习的成果。

二、顶岗实习情况调查及现状

本人以2009级建筑专业86名和畜牧兽医专业32名顶岗实习学生得相关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118份,收回116份;指导教师建筑专业5人,收回5份,畜牧兽医指导教师4人,收回4份。实习单位问卷调查64份(其中畜牧兽医11份,建筑工程技术53份)。

三、顶岗实习主要内容分析

1.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性分析。从图1看出,2009级建筑专业和畜牧专业顶岗实习与专业的符合度很高,建筑专业达到98%,畜牧兽医达到96%。这说明本届学生绝大多数已经认识到顶岗实习对就业的重要性。

2.“2+1”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和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有的学校把半年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个学期,也有的学校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实行“2+1”模式,并取得成功经验,如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3]、广东白云学院[4]、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原延安农校园艺专业等。从图2调查数据分析看出,我校建筑工程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试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学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校内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他们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从图3分析得出,学生实习的地域、单位分散,指导教师见面指导难度大,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

四、影响顶岗实习质量主要因素分析

虽然两专业在“2+1”教学改革取得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对顶岗实习指导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学管理干部没有高度重视,缺乏过程监控。

1.落实实习渠道单一,导致实习分布广、管理难度大。从调查分析得知,2009级建筑专业只有7%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地域分布广,导致现场指导难。而畜牧兽医专业87%由学校统一安排。

2.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为了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为顶岗实习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要求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全程跟踪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任务交代下去,需要完成和真正落到实处的几乎没有。部分指导教师责任感不强,不能指导和管理学生,导致顶岗实习任务完成不到位。目前又缺少实习过程监管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处于“放羊”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质量。

3.顶岗实习考核体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不科学,考核要求不严格。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阶段安排得井然有序,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和总结[5]。在调查往届及本届毕业生时,能够完成全过程实习日志的内容也是几句,只要材料齐全,教学科、指导教师都会开绿灯。毕业设计(论文),出现不规范,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现象,论文答辩时,会因学生就业难而降低要求,学生浑水摸鱼,侥幸过关。

4.实习基地缺乏,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够。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基地比较充足。而建筑专业原本校外基地少之甚少,再加之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不愿意接收大量学生去实习,93%是学生自找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不能现场指导,与企业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企业需要,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冬学,陈莹,杨勇,等.土建类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2):4-6.

[2]娄开伦.职建筑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55-58.

篇4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05-0074-01

建筑工程专业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学生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一节[1]。

一、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一般说来,按照教学特点来划分,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大体可分为:演示与验证型、工艺操作型、设计型和综合型[2]。

1、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演示与验证型教学实践包括力学试验、结构试验、房屋建筑学认识实习。

2、工艺操作型实践教学。工艺操作型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建筑制图识图、建筑材料试验、建筑CAD、测量实习、生产实践实习。

3、设计型实践教学。设计型实践教学主要是各种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预算、施工组织等各种课程设计。

4、综合型实践教学.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工艺操作型实践教学偏重于学生的动手、接受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创新等能力;设计型实践教学则偏重于培养学生使用文献检索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最后,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一次大检验。

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如果依照以上几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虽然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一部分内容,但问题依然存在。下面就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在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中,一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课本太过于依赖,离开课本就不知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设计型实践教学。在设计型实践教学中,画图任务一般学生基本能够完成,但总体来说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设计过程、细部构造处理等部分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不能很好地达到此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

3、综合型实践教学。在综合型实践教学中,管理人员对学生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有些学生只是写写实习日记,日记内容缺乏个人的真实感觉和独到见解,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样就达不到综合型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进建议

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能力:

1)适用性。也就是说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快的转业能力,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实工作岗位要求[3]。

2)实用性。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还应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一来,等到毕业之后,用人单位就可不用培训或者对其略加培训即能上岗,大大地增加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3)灵活性。学生应具备准备迎接市场的不同需求的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牢固,知识面比较宽广,可以随时迎接市场的挑战。

1、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应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可以把具体的工程施工图纸引入课堂教学,使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提前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工程形象。

2、结合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改进课程内容。结合工程现场施工的要求,增加具体岗位实际操作内容,删减那些理论性过强或已过时的内容,编写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教材,让学生更多更早的熟悉实际工程中的岗位需求。

3、综合型实践教学内容再置。对综合型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开发,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再造,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各项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心理素质,这些素质对在校学生来说将是受益终生的[4]。

4、开展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