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05:07: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健康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新问题占中学生心理新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摘要: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摘要:“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生气布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预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惧怕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新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摘要:“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经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摘要:“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新问题。
二、人际关系新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新问题之一,主要包括摘要:
1、和教师的关系新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和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摘要: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新问题.
2、和同学的关系新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和甲交往怕乙不兴奋,和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和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和父母关系的新问题。主要是因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天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新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布满了好奇和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和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和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二、是和成年人的畸恋新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和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和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新问题并不简单。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把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摘要: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新问题答疑,焦点新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熟悉、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摘要: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和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把握一些诸如摘要: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布置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和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和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具体实施摘要:
1、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碰到情感挫折时发泄经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征,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摘要: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美丽、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靠性较强,因此,辅导和咨询时应非凡注重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新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策略。
近年来,国内高校关于学生自杀或其他心理疾患而造成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加,社会各界深为忧虑和震惊。大学生是传承科学文化的主要载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状况、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然而近几年来,我们痛心地看到,这个本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高素质群体却出现了种种自杀现象,而且自杀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大学生自杀原因的探讨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知识群体,自杀死亡的人数近年来也不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做的统计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有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伴随着矛盾、冲突、缺失父亲或母亲关爱的环境中长大,逐渐让自己“自卑”起来,总感觉低人一等,也感觉自己是社会可有可无的人,形成孤僻、冷漠、缺乏爱心、无责任感的扭曲人格。
第二,社会因素。目前,就业难带给大学生压力巨大,求职过程中屡战屡败,无法接受自己比其他同学“差”,无法面对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无法接受自己未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做法进行“回避”。
第三,个人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些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独自面对高校生活,无法适应。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类似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最近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健康心理建设起到初步的成果。那么,作为教辅单位的图书馆,在此过程又应该如何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继承前人文化遗产、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场所,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这种特有的文化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特有的职能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等整体素质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除此之外,图书馆当中的馆藏以及相关文化拓展活动,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乃至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深远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图书馆比教室更重要。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追求成长的知识环境,就应该肩负起充当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课外教育辅导角色,通过与课堂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文化讲座、摄影展览、书目导读、主题讨论等形式来开展多种有声有色的文化教育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途经与方法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有些大学生由于工作、人际、情感等方面引起抑郁、苦恼、愤恨等负面情绪时,由于自卑、胆怯、害羞等各方面因素,他们不懂得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以至他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危险状态,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即让学生懂得相关的知识,学会察觉个人情绪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途经,这就需要图书馆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为同学们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图书馆如果能够围绕高校心理健康建设的安排来做好导读工作,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明辨优劣,择优而用。因此,图书馆要对学生的外借、内阅书刊情况随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并针对情况正确引导,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鉴赏能力、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在具体工作中,可设立岗位导读员、咨询员,或向学生口头推荐书刊,或编写“导读书目”“推荐书目”“好书评介”等,向学生宣传介绍内容好、价值高的好书、好作品。按专题从大量的书、刊、报等各类文献资料中筛选出优秀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编辑成册,印发给学生,以此作为导读的一种有力措施,指导学生阅读。
在做好导读工作的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馆舍和文献资源优势,经常组织一些如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专题系列讲座、智力竞赛、音乐欣赏、文化沙龙、中外名著书评、书画展览等活动。通过这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不但对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潜能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高雅的文化环境下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既是高校图书馆的崇高职责,也是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
另外,将图书馆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结合起来,将会带来巨大的帮助。由于团组织、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巨大,其下属各部门在学生中相当有影响,号召力也强。图书馆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到这些学生组织中,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当他们组织各种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知识讲座等活动时,图书馆要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以提高他们的竞技、表演水平。而且,图书馆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也必须有学生组织的积极配合。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其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素质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虽然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从根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学习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处理在学习、交友、生活、择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发挥教辅角色的作用,改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今日的主动传播,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尽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曾鸣,彭瑶.浅谈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指标控制
按照心血管及高血压治疗指南,将指标血脂控制于,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腰围<100cm,戒烟,饮酒<30ml/d,每日运动,散步30~60min/d[1]。各项指标符合此范围属于达标。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零危险性零危险组为11291例(19.81%)即静息心电图检查所见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心电图,其中包括以下诊断:窦性心动过缓(40~60bpm)、窦性心动过速(100~150bpm)、窦房结内游走节律、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QRS低电压、逆钟向转位或顺钟向转位等,专家共识均为正常范围心电图及其正常心电图26743例(46.92%),基本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为66.73%。需进行保健养身常识和心电图知识的认知,了解心电图正常不一定就没有心脏疾病的理念,要强化人们对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幸福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健康与疾病是有动态变化的,要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才能长久保持心身健康,尽享健康人生,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促进人们心身健康理念。
2.2潜在危险性本组心电图常见有窦性心律失常(窦停、窦房阻滞)、短P-R间期、局限性右束支阻滞、心前区R波增高、偶发各种早搏、ST下降<0.05mV、STV1、V2抬高<2.5mm、T波直立切迹各种偶发早搏伴有临床症状的或老年人、过早复极、T波轻度异常、心脏传导延迟等。传统认为过早复极多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需特别处置,常被人们所忽略,但近年来临床证据显示过早复极并不总是良性的,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因子的新理念;心脏各类传导延迟即包括房内、房室、右室内及室内传导延迟等;轻度T波异常常显示Tv5v6<Tv1v2,年轻人多为亚健康或自主神经紊乱,中老年人可能是冠心病早期表现,胸前R波增高,中老年人一般以左室负荷过重高及高血压早期表现之一。本组潜在危险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8023例(14.08%),提示定期检查心电图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制定对心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措施,可延缓心血管病的进展。
2.3低危险性本组体检常见心电图异常有心律失常(各类早搏频发性呈二联、三联)、房室传导阻滞Ⅱ度、室内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左、左前分支,间隔支阻滞)、房颤、房室肥大、ST-T轻度改变,本资料低危险组5803例(10.18%),一般认为年轻人ST-T轻度异常发生机制可能与心脏各部位迷走交感神经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心脏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中、老年人是心肌缺血及左室功能减退早期表现,也常伴有相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社会因子,生活不良方式,膳食不科学等,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等;其次精神应激可因外界或内在因素对患者情绪上、心理上、行为上的一种过度刺激,使其正常功能发生障碍、紊乱而导致的各种表现,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焦虑和情绪紧张可引起ST-T异常,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以导致交感神经紧张型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通过心理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及适当的行为训练,可以减少并控制心律失常,提示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是可以延缓心血管病的进展。
2.4中危险性本组心电图异常常见复杂严重心律失常,各类频发早搏,特别是频发、多形、成对、多源性的早搏、短阵各种室速;Ⅱ度~Ⅲ度各类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伴有ST-T中度异常,中危险组4653例(8.16%),左束支阻滞是心血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血管风险有所增加,伴室内或左束支阻滞时,总死亡率将更为增加,也是预测心血管风险患者可靠指标;左束支阻滞是SCD的独立预测因素,一年内SCD的风险增加35%,伴室内或左束支阻滞时,总死亡率将增加50%,也是预测ICD患者获益的一个指标;心肌病、缺血性扩心病的患者,QRS波宽度的预警心血管风险的能力优于对特发性扩心病的患者,一定数量的资料表明QRS波增宽时,心血管风险的风险增高。缺血性扩心病的患者,QRS波宽度的预警SCD的能力优于对特发性扩心病的患者。发生SCD的人群及高危人群很多,而本专家共识讨论的是缺血性、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的人群。
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一位学者在2007年10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对4400个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心理障碍疾病或问题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9%:其中有12%的同学感到心理是空虚的;15%的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没有信心;10%的同学完全的从众行为;6%同学恋爱动机不明确;16%的同学感到社会压力大,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除此外全国有许多高校都对本校内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做过调查。例如浙江林学院采用SCL-90对该校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102名经困生、101名经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困生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显著高于经富生和全国常模;经富生在恐怖、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因子显著低于常模;经富女生心理最健康,经困女生心理最不健康。有学者使用UPI对大连工业大学2007级32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大部分新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稳定性差等入学适应问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逐渐的成为弱势群体,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有:来自学习的问题;来自生活的问题;就业的压力;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存在于本科在校大学生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其心理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3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力度不够
在全国有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开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时举办一两次心理健康讲座,有的学校在校内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休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的行列中。使得许多的大学生自大一之后就不能在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习虽然开始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事先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家庭的重要责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校合作这一项重要途径。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方面。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还要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还应该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3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提高精神科护士待遇水平,适当降低工作强度
①从护士专业学院引进年轻专业型人才,在提高医院护理水平的同时,增加护士数量,减少夜班次数,以达到降低护士工作强度的目的;②定期组织在岗护士进行医学护理知识的培训与进修,使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③有条件的医院应增加护理人员旅游次数,减少其长期工作形成的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④建立医护人员的奖励机制,对在平时工作中积极肯干、爱岗敬业的护士进行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适当提高夜班补助标准,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⑤通过改善食堂伙食、提高值班住宿条件等手段,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使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无形中产生归属感;⑥医院应根据每名护士的专业特点、家庭、性格等情况合理安排值班时间,充分保证护士的年假、学习、探亲等时间,并耐心听取护士的建议,使其拥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2.医院内部成立心理疏导科,引导护理人员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
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强制精神疾病医院成立心理疏导科室,聘请心理学专业医生及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对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使其充分认识到精神科工作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使护理人员逐步恢复对自身的工作信心,找到人生的价值,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护士对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具备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心理疏导使护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娱乐时间,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医院提供护理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
我们之所以这样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因为学校的两项教育任务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德育,最现实的是要把社会的需要变成学生的需要,也就是把学生由个体人培养成社会人,最基本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校期间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公德意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效率,这就是以德促教;好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不然的话学习困难生也就不会出现考试做弊,改卷子,改分数的情况了。我们教师往往错就错在以为学习差的学生没有这种需要,所以教师不理解学生为什么在考试时做弊,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抄袭作业,为什么会改写教师发给他们的家长通知书。总是习惯于把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去塑造。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他们的需要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可人的积极性无一不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产生的。在需要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哪来的动力呢?所以现代教育要解决的是承认差异,共同起步,而不是齐步。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都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提高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以教辅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实现实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心理内化过程。既是心理内化过程,就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心理知识和运用心理知识调整自我的能力,所以在实施学校办学思路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必然性是它产生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的重要措施。
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是多年的话题,也一直是个难题,难就难在教师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师角色的转变,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法。
我校的德育工作思路是落实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自我管理为途径,以实现自主管理为目标的管理理念。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达到了以下目的。
(1)、克服了以往德育工作目的是为了服务上级下达的任务,换句话说就是为完成任务而搞德育活动,这样的活动教师面上服从,内心抵触,不实际参与,这可能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通病。以德促教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有了明显增强,实效性必然会有所体现。
(2)、克服了问题德育的束缚。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除了针对性差,还存在前瞻性差的问题。德育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都忙着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弊端是德育工作以压邪气为主攻目标,以树正气为辅助手段,这样的德育不会成功,因为这种思路不符合学生心理要求。
(3)、这一思路的确定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服从性德育,也就是学生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注意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德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灌输过程而不是一个心理内化过程。事实上没有经过心理内化的教育就是实效性差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载体是学生参与活动,参与了就必定要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教育过程),感性认识的积累必然产生理性的思考(这就是提高过程)。
(4)、这样的德育思路为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奠定了基础。因为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回避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和谐,学生从内心愿意参与活动。学生的参与使得活动实效性提高了,教师又会从实效性中体验成功,积极配合,配合程度的提高又会使教育更具实效性,这样,德育教育进入了良性循环。
德育目的的达成,使学生产生了参与成功的心理体验,心理内化过程促进了德育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使教师看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效率,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过程的实施,使教师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法,又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的进程。至此,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改进都不再是单一的行政干预过程,而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德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过程的落实,带动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观念的转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朝着以学生为本的方向迈进。
三、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的重要目的是对师生的心理产生愉悦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达到一种教育作用,根据这一思想,在实施校园环境硬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坚持了整体规划、一步到位、分层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完成了红绿灯园、爱心园、体育园、数学园、化学园、玉兰园、樱花园的建设,建设中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对师生的视觉产生了愉悦的刺激,学校还更新了乒乓球台、购置了校园广播系统。现在进入校门,可以说是移步异景,景相连,构建了集音乐、体育、美育为一体的立体式校园环境建设构想。
四、通过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2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
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影响实际上,有许多基层的领导还是忽视了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这些领导都意识到了铁路安全的重要性,却没有理清职工的心理健康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内在影响。从根本上来说,铁路安全的管理还是由铁路施工企业人员来完成的,因此,加强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实际上就是在提升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方面的管理质量。对于铁路施工企业人员来说,一旦其心理过度紧张或者过于疲劳,直接就会导致其注意力的不集中,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这就对铁路安全造成了威胁。铁路施工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岗位来说更是需要职工在工作时保持专注和稳定性。同时,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铁路安全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的心理健康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况下,那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个注意力相对集中的状态,对于工作相关事宜的发展判断也会较为准确。而对于铁路施工建设来说,要求铁路施工企业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来完成。因此,加强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对于铁路的安全性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3铁路施工人员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途径
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管理既能够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营造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对于铁路工作来说,除了要推动自身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创造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是保障铁路安全。因此,加强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3.1把握职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方向铁路施工企业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整体,因此,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包括了多个方面,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作为铁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健康工作不能是盲目的,也不能是一概而论的。由于心理健康工作本身具有各异性的特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并不是指针对某个职工,而是针对某一种不良现象或是一种普遍的不良心理倾向。因此,要求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自身必须正面、积极,能够与时俱进。这样的领导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方向,更好地在工作岗位发挥其作用。另外,在工作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人们心中是十分刻板的,并且,铁路企业施工人员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紧张的氛围可能反而使铁路施工人员心理上出现抵触情绪。新时代下,对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要进行改革、创新,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趣味性的、生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让这种心理辅导成为铁路施工人员繁重的工作之余一种休闲、放松的渠道,从而乐于接受这种心理健康教育。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可行性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专业知识保障2005年教社政1号文件及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这种要求反映了高校扩招的实际和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质量和声誉将受到影响。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这为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专业知识保障。
(二)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为心理档案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得到开发应用。目前出现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一般分为单机型和网络型两种:单机型仍然依赖纸笔测试,将所得的团体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网络型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实现个人及团体的心理测验、分析统计与评估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1.扩大师资规模一定的专职师资规模是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服务人员一般都占一个较高的比例。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日本国立大学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的比例是1:5000—1:10000,而私立大学则为1:30O0~1:50O0。我国高校一般只有1~2名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0,但是高校为数不少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当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强大后备军,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要求,经过近l0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已形成规模,而且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容易与学生建立友谊和加强沟通,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强化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档案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统计归档、跟踪服务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强化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美国,心理辅导人员必须符合美国人事指导协会制定的标准,一般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要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
(二)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开发
199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发出单机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2000年王建中开发了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4年开发出的金海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这些都是单机版的大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档案的统计与分析,但建档和管理不方便。北京心知章文化交流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发行“心海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和北京安人测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发行的“京湘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安人软件)”都是网络版,但这些系统重点在心理测试上,不便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归档、管理和操作,且在同时段测试人数过多时,容易出现瘫痪。2008年南昌大学硕士罗亮亮采用Application+XML缓存机制,以XML作为数据的传输格式,开发了一套网页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但这套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开发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三)深入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应用价值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而目前许多数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仍停留在诊断和筛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层面,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大致经历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四个阶段。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肇始,详尽、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能够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危机事件,有助于及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微杜渐。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档案还有更多使用价值。如法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利用更趋于综合化,把实践的重心放在三个方面:定向、预防、综合。心理健康专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帮助教师和管理者确定未来的教学方向,给家庭提出建议,帮助学生ca我评价。德国学校心理档案除用于特殊教育、行为矫治和学业指导外,还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定向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经过长期摸索,逐渐成熟,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2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以健康管理师为主体的核心胜任力的研究甚少,但对卫生领域其他职业,如:医生、护士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胜任力的研究较为广泛。如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和美国医学专科学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确定了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后需要具备的6项核心胜任力,包括:医学知识,患者诊治,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基于卫生大系统的实践[9]。Palsson等[10]提出欧洲内科医生的6项核心胜任力:患者护理,医学知识,沟通技巧,敬业精神、伦理和法律问题,组织策划与服务管理技能,教育与研究。学术与公共卫生实践联系委员会在2010年提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分析、评估技能,政策发展、方案规划能力,沟通技巧,文化能力,实践技能,公共卫生科学技能,财务规划和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8个方面的核心能力。Leung[11]经过20年的研究确定了8项护士执业的核心胜任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教学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近年,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提出我国初级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结构由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态度、有效沟通、关爱品质、操作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6个维度构成[12]。健康管理师是一门新兴的职业,仅我国的《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健康管理师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1]。但《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这些评价手段均侧重于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没有明确提出“核心胜任力”的概念,更没有从内隐和外显两个方面来陈述健康管理师的核心胜任力。行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对健康管理师的核心胜任力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我国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的初级架构探讨
本文以McClelland的“冰山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师职业标准》中健康管理师的能力要求,回顾国内外文献对医疗卫生行业人员核心胜任力的研究现状[1,11-15],提炼出健康管理师的核心胜任力由以下6个维度构成。
3.1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冰山胜任力模型”中个体的自我形象、价值观、动机,以及社会角色等内隐特征综合作用外化的结果,是在职业教育中逐步形成、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是健康管理师从业的前提条件和内驱力。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产业,职业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需要健康管理师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高昂的工作热情,敬业主动、认真负责、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职业态度。
3.2人际交往能力
健康管理师工作的对象是广泛的人群,其工作性质本身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分析,而且包含了诸多与人交流的环节,要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以及社区动员组织协调能力,它是健康管理师开展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健康管理师需要利用良好的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社会网络、媒体、博客等多种途径传播健康信息,定期跟踪和回访,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健康管理师需要灵活运用沟通交流的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有价值的健康信息,细心解释诊疗结果,清晰描述干预措施,尽可能地让服务对象参与决策过程,并为他们提供合理选择,以达到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行为实施干预,促进健康的目的[10];同时,健康管理师需要与团队其他成员及部门协调合作,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互补互助,资源共享,以达到最优工作效率。
3.3知识综合能力
健康管理体制是一种综合的服务模式,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亚临床)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提供的是一种临床预防服务,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健康管理师是知识型技能人才,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基础,掌握学科所涉及的系统知识体系是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健康管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保健、流行病学,以及医学统计学、健康教育学、中医养生学等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学伦理学、医学信息学、健康保险和相关法律法规等[1]。
3.4专业实践能力
健康管理实践主要是围绕这3个基本步骤来开展活动:(1)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开展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2)评价服务对象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3)改善和促进服务对象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周而复始,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7]。具体的操作技能主要体现在:健康调查表的设计,信息的检索、分类、查询和更新,健康档案的建立,信息分析报告的撰写,健康和疾病史采集方案的制订,体检方案和动态健康指标监测方案的制订,重要的或可优先改善的健康危险因素的鉴别,个体或群体健康风险程度的评估、分析、解释,流行病学方法的运用,行为干预及健康管理效果评估等方面[7,13]。
3.5专业发展能力
主要表现在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几个方面。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专业理论的发展,技术和方法的创新,都需要每一位健康管理师主动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了解有关医疗卫生系统的新动态,积极寻求和把握个人及专业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提升个人能力,并利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和创新。同时,健康管理师需具备对低年资或下级健康管理师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和理论技术培训的能力,以保证健康管理师队伍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6管理能力
管理贯穿在健康管理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健康管理师需学会应用管理的知识实现对人、财、物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监控,了解医疗卫生的成本-效益分析,进行高效的运作,加强领导团队建设,充分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2基于云和大数据的新型健康管理系统的研究
2.1目的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健康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新型健康管理系统为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发挥健康管理的优势,满足“治未病”需要,将医学中“治未病”的有关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简、便、廉”的对普通人群健康状况进行监控、评估预测,根据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引导人们采用必要的健康管理方案确保实现预定的健康目标。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新型健康管理系统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健康状态变化的信息,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居民健康的目的。
2.2系统架构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新型健康管理系统是建立“以人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服务结合物联网实现手段,借助于网络信息传输形式,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健康状态监测、辩识与调控技术,对人的健康(包括疾病)进行动态网络式的管理,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消除病痛的应用网络”。并将“健康云”平台与“健康物联网”形成一个互为关联的大系统,完成前端健康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后台的智能处理、管控、服务。“健康云”是“健康物联网”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一个大系统将健康传感器、物联网、互联网、有(无)线通讯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完美组合,不仅将彻底颠覆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智能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服务,而且让人能够随时随地监护自己的身体状况,实现“我的健康我做主”的新型健康管理。新型健康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多种传感器嵌入至健康管理设备及医疗设备中,把度量化诊断仪器、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四诊辨证、西医检测以及健康教育养生方案有机的结合用于健康管理之中,应用于健康管理、医疗救助、移动医护等服务领域,实现各种健康、医学数据的交换和无缝连接,为基于健康医学的预防、康复、调养、保健方案制定提供支撑。新型健康管理系统的研制从结构上将采取“纵向分层”(按照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和“横向跨域”(按照云计算架构实现公有云、私有云、行业云、机构云、地区云、部门云等的跨领域互联)。“纵向分层”中感知层利用各类健康医疗检测设备采集应用人群的实时健康数据,网络层实现信息传输,平台层完成对前端设备采集数据的收集、建档、存储、计算、处理、安全,应用层实现对数据和信息形成各类应用方案和用户报告的转化,以最终实现健康的管理服务。“横向跨域”时实现与各类云的互联、共享、协同处理,真正实现对国民健康档案的全生命周期动态多维管理。该系统从功能上将围绕建立以“监测(S)、辨识(I)、调控(R)”一SIR模式的新型健康管理系统,是集健康监护、安全监护、健康咨询与教育3大功能于一体的系统。
2.3研制方法该系统将以往由不同中西医分别进行的四诊、辨证、化验室及影像等专项检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中国人体质状况和生活方式,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的系统。该系统将是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设计和实施。临床使用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人群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是一个所有资源围绕人的健康来配置的真正“以人为本”的系统。在社区健康档案特点:①异构系统数据采集;②统一数据存储管理;③完备内容资源管理;④严格数据安全控制;⑤高效全文检索服务。健康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其内容管理流程包括数据创作、获取、存储、索引、管理、部署、、搜索和保留销毁,有利于建立数据仓库支撑上层健康档案业务,实现健康档案、医疗影像和电子病历数据的集中管控,构建全局性医疗数据质量跟踪和管理机制。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一位大学毕业生已23岁的女孩子问医生:"我现在该不该谈男朋友呢?"交谈得知,她的父母亲一直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学习好,自然就有人来找你,用不着发愁找不到对象。这位姑娘在大学四年之中,几乎从来不跟男同学交往,参加工作近一年来,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谈,她就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感到无话可说,十分尴尬。这位姑娘虽然年龄早已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还不如一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
前面提到了幼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鼓励孩子在家庭外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在家中,如果有个苹果或一块蛋糕父母照例让给孩子吃,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特权观念,似乎一切好东西理应由他一个人独享。倒是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幼儿园的老师是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吃饼干,每人四片,谁也不多谁也不小;分苹果,每人一个,大小一个样。正是这种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渐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家平等。其实,父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进行同样的教育,产生同样的效果。母亲可以有意选购一个大苹果,回家与孩子分享,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特权观念,还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亲密感。这样,孩子从小便会有"独乐乐不若与人"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而不会成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其实,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例如,父母二人在谈论机关里分奖金评级别时流露出来的自私心理,无意中却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来客,父母用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较好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孩子会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道理"么?父母亲本人庸俗不堪,买架钢琴就想培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般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来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即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
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边去玩去!"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也比较温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没有沟通。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需要,也肯定他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父母亲甚至可以表达自己也喜欢吃巧克力(如果确实如此),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共识。
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