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01:3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接发列车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接发车作业为《车站信号及维修》课程中实操项目之一。本设计内容重点为熟练地接发列车作业,难点在于严谨规范的操作,同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操作性课程需要演练环境;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③学生间需要交流经验;④评价要客观;⑤课后需要巩固练习。传统教学中教师针对书上内容满堂灌,让学生凭空想象操作过程;学生间没有交流,只有无操作性的小组;评价采用理论课评价方式:考勤、表现、作业等,流于形式;课后练习更是空白。对此,本设计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作为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结合实训室设备、录播系统、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难题。
1.2 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接发车作业操作标准;②掌握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标准完成接发车作业,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的学习作风;②学后自测,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③小组互评环节,培养客观公正的态度。
2 教学过程的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模拟实践为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利用行车调度综合实训室、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将2课时的教学任务设计为8个过程环节。
2.1 课题引入
在有山有水的实训室中,人操作,车能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动车如何跑起来,围绕这个主题,借助实训室软件及沙盘系统,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一台计算机操作一个车站,以“玩”的形式开展探究的学习,解决学生面对学习的心理负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
2.2 知识构建
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次课的知识点,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也有利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3 视频观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操作规范吗?现场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操作的呢?为学生播放接发车标准规范视频,引导学生模拟操作。
2.4 操作训练
规范的接发车作业是本次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解决演练环境的问题。同时利用实训室内录播系统对学生操作进行记录,便于教师了解整个实训室学生的操作情况。另外通过录播系统学生可随时观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2.5 评价环节
评价在操作型的课堂中,往往流于形式,而借助实训室录播系统,学生观看各车站小组的操作视频,以此为依据结合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使过程性评价更合理,让学生“听得见,看得见”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观看录播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取长补短;通过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态度。
2.6 知识测试
传统教学中采用纸质测试题,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自测,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7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有两方面内容:交流体会、布置作业
2.7.1 交流体会
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开设交流讨论区,便于学生交流收获、体会、经验等。同时可将交流内容进行本地保存,为课后学习奠定基础。
2.7.2 布置作业
采用分层作业,拓展引申的思路布置作业。①应用型作业:a.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课下开展复习;b.举例总结列车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方法;c.本次课掌握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本题的设计提高学生接发车作业的熟练程度。②思维拓展型作业:思考通过进路的排列方法及亮灯情况,为下节课研究通过进路作准备。
2.8 整理上传
课后训练环节一直是教学的薄弱之处,但课后的训练又是巩固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针对本设计操作性课程,所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录播系统中的典型案例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在没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远程学习。
3 教学设计的创新
(1)玩―看―学―练―评,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网络、视频、数字化资源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操作、无交流、无课后等教学难题。
(3)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
4 教学反思
信息化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使专业课充满意境之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使我们的课堂不再静止,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受到了教师、学生的好评。但是,信息化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它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催化剂。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北京 102202)
参考文献:
1.前言
铁路企业以行车指挥和信号设备为先行。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是行车安全的关键,常占运输事故比重的首位;电务职工要练就精湛的故障处理能力,才能保证行车设备的正常使用。
但由于场地、性质特殊和经费所限,职工技能的培训演练和学生的实践教学不易找到理想的场所。以至于在故障设置方面,多采用临时搭接和简单模拟,且各系统各自为阵、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再就业工程”的进程,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很多已有条件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车站。本论文研究的,即是在这样的车站设备基础上,增设一台能囊括运输和信号专业技能演练和实验实训项目故障设置内容的,便捷灵活的综合性故障设置台。除日常实践教学之用外,还可长期承担站段级、局级甚至更大规模的运输系统正常和非正常接发列车以及电务系统的故障处理技能培训和演练大赛,还有相关专业的技能鉴定,为铁路企业解决长期之忧。
2.现状分析
目前在故障设置方法上,如果是真实设备,则需要专人配合来回忙碌于控制台和机械室之间,还要爬上爬下,造成往往抓不准设置和取消时机,出现配合脱节的现象。高投低效临时搭线设点零乱、简单奏合,技术演练受到很大制约。也有的在设置中损坏设备,造成安全事故和隐患。某校就曾经出现长期插接挤坏继电器插接座金属片,造成接触不良经常发生的事。如果是模拟设备,一是逼真性有遗憾,二是故障种类单一固定,不便于灵活选择运用,三因故障设置和站场属同一界面,隐蔽性差。
在故障种类数量上,真实设备因设置麻烦和安全性问题,模拟设备是预制的,且都受站场和场地条件限制,因此不易应变性的设置多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或同性质不同现象的故障,不利于拓展受训者的见识。现场行车设备的非正常情况发生时机、、性质、影响范围等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只用一些固定的套法去应对是显得较为被动的。
因此,寻求一个设备齐全、规模理想、功能完善、科学规范的技能演练实训之地,是运输、电务、学校的共同愿望,亟待解决。
3.原理与方法
故障设置台主要根据成铁局《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1](该标准故障也体现在铁路行车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理操作手册中)涉及的故障中,反映在设备方面出现的各种故障现象,再补充进根据自己工作经验掌握的自动闭塞常见故障现象,以及信号设备使用中出现的常见和典型故障现象进行实况再现,便于相关人员认识故障并按相应的作业程序“对症”处理。采用在信号电路中按故障性质、分类设置故障点,设计控制电路用控件开关分专业区域集中布置在设置台上,安装于控制台旁边,老师可一人根据需要边讲边适时设置故障,而不需要专人配合。平时对柜门严格加锁,以防学生误动造成设备状态混乱,需用时打开相应故障现象的开关,需增加故障种类和深度时只需再打开相应复合开关即可。开关不多但故障数量可多达几百种,实现故障库的功能。设置方法主要考虑符合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程序中故障现象出现时机、涉及内容、影响范围、安全重点以及电务设备故障的代表性、典型性、技能层次性诸多因素综合起来选最适合的设置点。
4.设计方案
设计时依照先分析继而确定故障点,后画出设计图,再搭建临时电路进行试验,确定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后定案的逻辑程序展开。
对非正常接发列车故障现象的设置分析。本分析主要针对17种需要进行故障设置的非正常情况,将其故障属性、出现时机、安全重点等关键要素进行剖析归纳,从而形成最佳的设计思路,确定对应的设置点。举例见表1。
对电务设备故障现象的设置分析。本分析主要针对电务设备维护中出现的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故障,再考虑故障的深度层次、测试的侧重点等因素,分别确定对应的故障点,其灵活性较强。
故障设置台总设计图。故障设置台机械设计图:主要包括故障控制盘面布置图(图1),台体结构正面和侧面示意图(图2)。其中(图1)布置为(从左向右数)三个区域,运输一般用一区;电务用一+二区;三区为公共预留,需要时再命名。
故障设置台电路设计图:设计图是将所有故障点的设置电路全部画出(因篇幅所限,整体图另成册)
可行性有效性分析。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柜体,中间安装控制开关的部分用高强度绝缘酚醛板,开关、芯线等均采用大功率高绝缘材料。
对电路设计部分的试验,采用多途径、多层次的验证方法,主要有:根据设计搭接试验电路,
对照故障现象,进行对应性、符合性、有效性试验;根据平时自己在工作中处理故障的经验积累,进行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分析总结;根据对沙盘沿用至今的10处简单构通的设置点使用情况的掌握进行可靠性、安全性分析;根据对重庆技校针对信号专业的部分设置运用情况的了解进行可行性分析验证。本设计立足安全、可靠第一,可行有效第二的基点,在连接设计上采用了独立电路和安全连接法,使本故障设置台不干扰原电路系统。
通过上述验证,得知本课题设计方案是可行、有效、安全的。
5.故障设置台的创新特色
本故障设置台特有的创新在于:综合了运输和信号专业的共同需求;故障量大,具备库的性质;故障性质有层次梯度和同类异象的选择;使用简单灵活;隐蔽性好,情景再现及时逼真,避就了脱节现象;规范安全。上述特色多项都填补了现有再用设施的空白。
专业适应性强。完全针对行车非正常情况所要求的故障现象、时机、作业内容、设备状态、安全要点;以及电务故障的代表性、典型性、处理方法的检验需求来量身订做的,适用两专业不同层次的演练。
故障内容丰富。只要运输沙盘各种类型设备齐全,故障设置也配合不同制式的电路,具有强大的规模性,可设置出几百种故障,具备了故障库的功能。其中包括了区段站、中间站、坡道车站和延续进路的,及半自动、自动闭塞制式站的各类故障,通过复合处理,则将会复合出更多更复杂的故障。这对于开展大型的或内容丰富的岗位技术培训演练,不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平台,还因为故障现象的直观多样性和深度层次各异增长故障见识,提高演练人员的识别和应变能力,掌握对应处理方法。这在繁忙的运输现场和个体的经历中是很难实现的。
设计科学灵活。在考虑故障内容尽量丰富的同时,又要求不能重复,还要尽量节约台面空间压缩布线和设置点,即充分挖掘必要设置点的潜力来扩大容量,因此本方案采用了复合故障的方法来实现,不占容量空间。
备用区作为公用资源预留,以备非正常接发车作业内容的变更和电务设备的更新扩展或故障内容的补充。
制作成台式集中操纵,可安装于控制台或显示屏旁,一人便讲边设,设完立即关上柜门,隐蔽性好;还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效率,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电路设计和用料安全,各个故障点开关独立既互不干扰也不干扰原电路系统,因此安全程度较高。
整体规范性好。将不同专业,不同制式的设备故障设置综合于一柜,不但解决于了长期以来临时搭线设点零乱、简单奏合,演练受限问题,还有利于设备良好状态的保持。
本方案故障设置台兼顾了运输、电务、学生的演练实习及技能鉴定需求,故障内容丰富,设备类型齐全,并预留台面、控件、接口、线路、可随时增减故障点,以适应标准的变更和今后专业的扩展。其专业的综合性、功能的实用性、故障的选择性、扩容的灵活性、规模的完整性、可靠的安全性配合先进的运输沙盘设备规模,必将成为全局培训点乃至全路中的姣姣者。无疑是部、局职工业务培训演练的理想基地,是职业学校培养运输和信号专业技能型合格人才的可靠保证。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显而易见,可以预期。
[1]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标准Q/CDP088~093-1997.成都铁路局,1997.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10-01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工学结合的效果:是大学但又像企业,是教师但又像师傅,是学生但又像员工,是课堂但又像车间。
铁路行车组织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是建立在相关铁路规章规范基础上,再融入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法的一门课程。因此,它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时候,不可能生搬硬套其他课程的方法,而是要探寻符合本门课程的方法。
1.课程的特点
1.1 课程内容抽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的内容学生以前接触的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接触过,而不像其他有些课程的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容易理解。除此之外,课程内容大多数是用文字描述的规章规范和硬性规定,很难具体操作,学生理解起来也会乏味,容易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教学组织难度大。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几乎涉及到行车岗位的各个工种,而且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个工种共同合作完成,所以,在教学组织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组织的思路
针对课程上述特点,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时候,必须探寻符合本门课程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原则,尽量使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实际的生产过程,教师不再单纯的讲解知识,而是要带领学生做事,学生在自己动手做事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对于规章规范和硬性规定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它的枯燥和难懂,最好结合实际的案例,借助于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车站作业计划,由于它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所以建议先由真实的车站班计划、车站技术作业图表及调车作业计划引入,引起学生兴趣,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何来编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但应以学生为主。
对于接发列车,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不仅符合车站实际练习接发列车的情况,也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
3.对每一次课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要对每一次课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里是,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教师要从直观的实例入手,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下面以车站作业计划这部分内容的一次课来具体说明:
阶段计划1
(1)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作用
(2)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内容
(3)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填记方法
(4) 给学生举例子
(5) 给学生展示车站技术作业表实物
(6)布置作业
课程教学设计点评:课程的这种讲法,正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以知识(技术作业表的填记方法)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这里所说的 “练”不是概念提问,不是知识巩固,也不是做习题,而是训练运用知识做事(学了之后能做什么)的能力。
同样的内容,如果我们按照下面的方法做,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阶段计划2
能力目标:能根据车站实际正确的填记《车站技术作业图表》及合理的安排调车机车的运用。
课程的引入:从直观的棋盘站《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实物开始,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中心,提出填记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任务。
完成本次课程任务:查阅课本和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工学任务、分组设计、结果讨论。课程的实质性内容从技术作业图表的实物引入。为了指挥车站的日常生产,必须编制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怎么编,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系统的知识(编制方法、符号表示等)。
系统知识的引出,归纳上升(内容、编制原则、符号表示、方法)、总结熟记。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完成或由教师自己完成。
提出新任务,进行设计讨论。对细节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课程教学设计点评:课程实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直观的实例引入,以具体工学任务(来源于实际)为载体,以编制方法为中心,学生有实际操作。学生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有能力训练,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另外,知识的引入不是有知识体系引出的,而是由实际需要引起的。
4.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在进行分组讨论或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督促;
4.2 把课程评价从以“老师讲过”、“老师讲得好”、“老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
参考文献
(一)课程体系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在教学计划中表现为:课程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在这些课程中,前三样课程课时比例约为80%,该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不得低于40%。
(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仍未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了实训课程,却因为缺少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时间,而无法达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条件,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无法衔接。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还不够合理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仅有少数教师有在铁路一线工作过的经历。而且由于规章、设备、技术的更新,理论知识与现场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会存在现场岗位工作知识无法及时告知学生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铁路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相冲突,从而无法来学校兼职。还有些铁路单位,限制本单位职工去学校兼职上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于有很强实践能力和一线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引进。
目前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比例仍不合理。
(四)教材质量不高,偏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教材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出版了些适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的教材,但新出版的教材多数仍未跳出偏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仍有
定难度。虽然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有部分教师自编或合编教材,但连年的扩招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教材,很少有时间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线,其编写的教材也就很难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
(五)实践教学条件还不完善
随着铁路高速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完全适应高速铁路高技能运营人才的需要,需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实践实训设备不足,大多数的实践实训都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完成的,到校外的实训基地,一般也以客运顶岗实习为主,对于其它的几门专业核心课实践机会较少。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铁路行车所涉及的岗位,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无法到铁路现场进行顶岗实践。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铁道交通运营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需求特点,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所谓“循岗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遵照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按岗位能力需求实施教学并依次递进,以满足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如下表所示: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基本工作过程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成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按照以下步骤开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团队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调研,以工作岗位为主线,了解企业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情况,确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定位。
分析工作任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专家小组认可、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业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工作任务的共性,总结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提炼,将其转化为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织等核心学习领域,并详细描述每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认知规律和各岗位工作过程规律,针对本专业课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与企业合作,将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按照分阶段、分学时设计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
2 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进程。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排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由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顾问委员会牵头,通过集中讨论,对本专业的任职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完成职业能力的归纳总结,按职业能力归纳总结内容开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其课程模块包括基础理论模块、专门化模块、行业技能模块、素质模块。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规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推进。
3 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后,还没有相应的教材与之相配套,因此,就有必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的开发。高职教材开发通过分析铁道运输行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按照行动导向,开发独具特色的高职教材。
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应加大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开发建设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二是在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
在教材开发中,应增加“双师素质型”编者的比例,另一方面应采取邀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审稿的措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技术性。在确定‘双师’型编者时,要特别挑选有定教学经验、懂得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的编写者。
(三)加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
每年需选派本专业教师到铁路运输现场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熟练掌握铁路行车、铁路货运、铁路客运领域各工种的作业程序、作业组织方法、高速铁路先进的运输组织方法和新设备的操作
方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应参加国内外教学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双师型”的教学骨干。
从铁路局、站段选聘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以达到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并且从铁路运输一线引进高级技师充实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任实训教师队伍,使学生校内实训技能与铁路现场需要技能更趋致。
兼职教师、引进的技师和学校原有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带动学校原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对列车调度指挥实训室、接发列车实训室、技术站工作组织实训室、票务工作实训室、车站客运服务实训室、货运实训室的投入,尽可能构建真实或仿真的岗位情境。在该情境下,学生能够进行岗位实际训练或仿真训练,有效地学习现场作业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以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的标准。
此外,规范地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也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选择若干个在铁路运输生产经营方面有代表性、有适当规模、生产技术先进、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的铁路有关站段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如武昌车站,汉阳车站,武汉车站等。可以使学生到服务、管理第一线中去,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与真实环境下,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群)、解决生产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学分不足
当前实施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4年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总学分仅31-32学分(2014年培养计划),占培养总学分的18.6%,距离学校要求的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应提升至25%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然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动手能力及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多种形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可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早日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该校交通运输专业创办较新,专业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运作体制。目前,实验室才初具一个较为简单的“设备模型陈列室”,缺乏核心的列车接发系统、CASD站场辅助设计软件等实验条件,这些实验现阶段只能借助母体“同济大学”的实验室完成。同时,实践环节内容较少,实践环节开发不足,导致学生的课外动手、实践锻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用2-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方案设计与试运行,为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实践课程的完善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三、“创新创业”实践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多种形式。本次研究的目标: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遵循“懂规划、善管理、会操作”特色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入调研我国主要交通运输院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可能争取的条件,探索提出“课内与课外实践环节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建立适应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培养的“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五大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新的四年不断线实践培养模式。
1.梳理主要专业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该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除核心专业课程(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等)有配套的课程设计相辅助外,其他专业类课程如运输规划、线路工程、运输项目管理与评估、货运组织技术等,仍多采用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内容,缺乏教与学的互动的机会。因此,调整这类课程的教授模式,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设计主题的大型实践作业,甚至增设课程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改变教条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动手训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建立以仿真教学为主的校内实践平台
该校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技术人才。由于真实的实验环境系统耗资巨大,目前全国同类高校都以建立校内的仿真实验平台为依托,开展多类专业实验教学活动。在借鉴相近高校交通运输实验系统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该校实际和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一整套适应该校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单元,为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专业认知—仿真实训”,提高自身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理顺实验、实习项目,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及多媒体课件等
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仅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验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内实验、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课内实验、校外列车接发仿真实验。实习学时相对偏少,学校应探索更多途径的实习形式,而且实习实验虽已开展过,但未形成正式完整的指导书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考核标准等。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外实验室模型设备来开展实验实习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在校内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外联,争取与行业相关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道路、物流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前进入现场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提供合适的场所,使学生提前对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生产运营组织管理及相关设备等有切实的了解、体会,同时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要求,提前弥补自身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5.组建课外专业兴趣小组,拓展学生课外研学途径
大学生初进校往往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减少和对未来职业定位的偏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重要。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认为在实践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对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的挖掘,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设计组建若干课外专业兴趣小组。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专业所在系部拟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委会,由专业教师拟定专业课题和大致方向,从大一学生中报名筛选合适的人选参加兴趣小组,从事课题的自主研究。这样从大一至大四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学生会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所研究的专业知识会有更扎实的基础,建立更强的自信心。
6.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学生钻研精神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新常态,省市各级层面均已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加强与嘉兴青年创业中心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培训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青创中心,感受青年企业家的风采,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立足本专业特色,深入思考研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条件成熟的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