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2-09-03 23:17: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篇1

挑战性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都是对自己已有水平的挑战和跨越,其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教师应根据挑战性学习目标,精选精编一些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系统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习题。

如:在教学五上《小数加减法》的新授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题型:

尝试型――算理巩固型――算法巩固型

尝试型:为什么要将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本节课的算理要点,怎么能很容易将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学生列竖式时的关键点,也是新旧知识的矛盾点。这三点学生能一一攻破,知识目标就能达成。但这三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点,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加减法有相似之处,学生有能力将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于是,新课开始,就设计了小数加法的尝试性的挑战练习,学生计算兴致高涨,尝试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计算准确,在对尝试型习题是否做对的讨论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不同高度的算理,取得不同的收获。

算理巩固型:算理清晰了,但只是了解,并未真正掌握,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来夯实。因此我引导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竖式中对位最关键,接下来学生很乐意接受老师设计的对位强化训练,因为这是他们需要的。通过三道题的对位训练,夯实了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

算法巩固型:紧接着再进行三道完整的竖式计算,巩固小数加法的算法。完成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小数加法的知识目标就已达成。

在小数加减法的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整合性强、趣味性浓的竖式改错练习。不至于让枯燥的计算课练得沉闷,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

二、作业要及时反馈,动态生成和矫正作业

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

篇2

引言

教师课上讲,课下布置作业这已经成为了多少年来一直延续的教学模式。所以说作业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们通过做作业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且加深理解,但是目前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太重,反倒不利于学生们顺利的学习,所以说改变以往的作业模式迫在眉睫。

1.改革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如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学生的作业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优化作业训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就目前状况而言,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安排许多的作业,作业量太大,教师意在让学生们反复练习进而掌握知识。但是这样一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1]。从某一角度上来看,作业练习时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起到了延伸和补充课上所学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考虑巩固知识这一方面,再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不太重视对于作业的设计,作业布置的比较简单,一味的让学生重复性地练习,不仅增大了课业的负担,而且使得学生性格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们也逐渐开始厌烦作业。作业练习既然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布置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练习,学生们对此有兴趣的话才会愿意去做,而且也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2.1 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升作业质量

其中要想把握好作业的质,那么就需要联系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对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进行筛选,从而保证作业题目的典型性以及示范性。对于一些书本上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内容多安排几种题型让学生练习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在选择作业的时候不仅要从注意从易到难让学生们循序渐进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要注意如何让学生们从题目中受到启发,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保证质的前提下还要控制好作业的量,切忌题海战术,让学生们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对题目进行精选,避免重复性地练习,最好达到练一道题能通一类题的效果。比如学生们在解方程x2-3x-4=0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进行观察,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方程的左边是可以分解因式的,这样一来解题就容易多了,我们也不用去考虑其他的方法了。还有当求解方程x2-5x-1=0时,经过对方程的观察,我们发现方程的左边并不能够分解因式,并且也不能够直接开平方,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考虑用公式法进行求解,把相关的系数带入公式求出方程的根。所以说如果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这样的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

2.2 作业要关注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想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并且把学生们的潜力激发出来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而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易到难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这样一来学生们都能够获得尝试,更容易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选择题目时要多加思考尽量选择那些合学生胃口的题目,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生们也看到题目就非常有解答的欲望。如果教师出了一道题目,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并且激烈的进行讨论,专注的进行研究,那么一定会获得非常好的结果。但是相反而言,如果学生们看到题目之后,各个愁眉不展,没有求解的欲望,只顾苦思冥想,那么最终收获的结果页肯定是不理想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科以加以改变,比如以前都是老师给学生出题目,那么现在可以教师与学生们商量,师生共同命题,甚至可以让学生们独立命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3 举一反三,作业要富有启发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是很重要的,启发性的数学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做作业与完成作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养成一种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避免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复习以及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也要训练学生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解题之前先把题目审清楚,仔细的对题意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到解题的方法,思路清楚了以后再去解题,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正确率。比如有一个机械制造厂一月份的产值大概是800万元,工厂计划在三月份的时候产值达到1200万元,如果这个工厂每个月产值的增长率是一样的话,那么这个增长率是多少啊?学生们每次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比较胆触,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就需要从题目中的数字出发对题目进行耐心的讲解,帮助同学们理清楚题目中每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学生们知道每个月份的产值是在前一个月的基础上进行增长的,并且增长的百分率是一样的,然后我们把这个增长率设成x,那么可以得到二月份的产值是800(1+x),而三月份的产值就是800(1+x)(1+x),这样同学们就可以根据题目列出一个方程,然后对方称进行求解得出增长率的值。

3.结语

篇3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1]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实践与审美行为息息相关。作为审美教学的前沿,艺术设计专业本该将美育理论自然融入教学实践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内不少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美育缺失与美育偏差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题组成员的美育教学实践经验,研究如何将美育渗透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力求走出一条美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探索之路。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脱节的问题

(1)教学思想的认知错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和美育的关系不甚清晰,存在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美育意识。他们将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分数、就业率挂钩,简单地将高分、好的就业岗位当作衡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审美人格的培养,直接反映在专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即过分夸大技能的作用,作业的评分标准主要是看手绘表现、电脑制图或模型制作的效果等技能表现,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传达着“只要技术好就是学得好”、“只要技能高毕业就不愁没个好工作”的观点。二是美育概念模糊。有些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把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混为一谈,忽略两者的区别,认为艺术教育即美育。他们的误解影响到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审美观的生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存在审美偏差,分不清美丑,误将流行当成美,指丑为美;有些学生设计作品非原创,到处都是拼贴别人作品的痕迹,却自认为是后现代的美;有些学生作品低俗无趣,却自以为是先锋前卫。三是美育层次偏低。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虽然对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人格的培养无任何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看,尚属于浅层次的审美教育。

(2)美育理论背离教学实践。20世纪初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育人的目的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此一致,教学实践应贯彻以情动人、陶冶学生性情的培养方式,但很多时候却是美育理论却背离教学实践,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是照本宣科,硬邦邦地讲理论讲概念,教师讲得很疲惫,学生却没兴趣听,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是变成一种煎熬。有些教师情感培养不到位,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虽顾及学生的情绪,但教学成效依然不理想。有些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某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什么,沉醉在作品的美感世界不可自拔,台下学生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看下老师,眼神迷茫,讲台好像一道鸿沟横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眼中美的事物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美感效应并未发生。从根本上说,以上各种情况都是漠视情感教育,忽视个体人格健全、情感和谐培养的表现。可见,教学实践若脱离了人的需求与发展,脱离了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便难以做到入情、入理、入心,离开情感的教育无从谈起。

(3)美育偏离德育。著名的美学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必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2]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倡导“大善大美”、“寓善于美 ”,美与善是联系在一起的,偏离德育的美育是有缺憾的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美育应该“与智育相辅而行”,互为补充,通过审美教育传播正能量,进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直接影响到人生追求。但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些教师纯粹地谈美感,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极少涉及伦理道德。例如,土豪金流行之时,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中都充斥着亮眼的金色,很多学生视其为美,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高频率地使用。教师讲评学生作品时,一般会强调单一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丑,重要的是看如何搭配,甚少提及土豪金背后隐喻的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有些教师打着尊重学生个性自由的幌子,对学生消极的价值取向和扭曲的人生追求视而不见,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心理尚不成熟的学生错误的信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推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变教师顽固的认知,增强他们的美育意识,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自身的发展和创新,真正达成“教书育人”的目的。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举措

(1)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美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时代、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个性突出,有自己的主张,喜欢表现自我,喜欢被人关注,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高科技较为敏感,推崇时尚流行另类的美,思想不成熟,容易冲动,讨厌被人说教,讨厌被约束,不喜欢按部就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比较排斥。此外,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偏低,不喜欢思考,依赖性强。我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不读书?”学生回答:“因为老师会讲。”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分析,掌握了学生脑海里在想什么,他们寻找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根据这些特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模式,从审美方面入手,借美育突破师生之间的壁垒,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2)重构教学内容,进行美育渗透。教学内容源自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主要以教材知识的输出和技能的培养为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材的很多知识像是设计案例已过时,而苦心训练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电脑制图也由于辅助设计软件的升级换代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对此,教师需要重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同时转变教学思路,将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符合审美规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受教育者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性情,升华人格”。[3]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情绪变化,以学生为主,教材为辅,注重学生的眼光和心灵的培养。课程可以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或国内外与本专业相关高新技术和理念,还可以加入经典案例重新解读的环节。此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同一门课,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应相同,美育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例如,同样是《设计素描》这门课程,若授课对象是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课程应偏重结构素描的训练,通过展现产品构造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授课对象是视觉传达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程应偏重创意素描的训练,通过想象力的练习。为学生打开一个直觉的意象美感世界,拓宽学生的眼界,激活他们创作的热情,对学生之后专业课的学习和美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基础,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有趣、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在《建筑设计史》这门课程某一章节的设计中,我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调研了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在调研现场,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美的体验与震撼,之后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调研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在网络和书籍中查阅到相关的资料,小组成员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对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最终完成了课题,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授自己的课题。讲完后,我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细节部分进行补充,对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后来又围绕这些古代建筑在当今社会再生的问题做了专题讲座,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在自己的调研基础做一个古为今用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依赖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了他们对民族艺术的热情,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科技发展到今天,单一的教学方法愈显陈旧,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显示了它的生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寓美于教,将审美情感融入其中,进行美的体验和熏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场地丰富,不仅有多媒体教室、机房、画室、模拟实验室、校内实践工作室,还有校外实践基地和写生基地等场所。因此,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元素,以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营造了鸟语花香、诗意盎然的审美氛围。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周边的景观环境中,现场讲授每种入眼的植物名称、特点久搭配,该景观设计的要点、特色等,真实场景的再现,直观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作业环节,学生先在机房电脑上绘制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来到了校内实践工作室,利用其中的工具设备,制作出微缩的园林景观模型,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情境,唤醒了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升华,提升了他们的审美人格。

(5)完善评测机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完善现有的评测机制,教学成效不应以分数多少、就业率高低、技法的好坏作为衡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将美育纳入评测中。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美育的实现与否应作为评测的依据。在教学质量评测中,我们应该多问问这些问题。教学的所有环节,美育是否一直渗透其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认识美、感受美、辨别美、鉴赏美、创造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了学生的审美人格,树立了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单一的评测机制不适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善评测机制才有可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实践进行研究,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戎.美学概论[M].齐鲁书社,1992:423.

篇4

艺术设计学科融汇了科学、艺术、技术、市场、生态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随着设计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对象及方法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强调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讨如何去进行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艺术设计教育缺乏市场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有很大的断层。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马上就面临适应市场的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对毕业生进行培训,这样造成了社会效率低下和重复再教育的时间、经济以及精力的浪费,如果把艺术设计的毕业生看作是社会的一种人力资源的话,这是很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是利用率很低的严重现象。

2.教学相长的互动性不够

随着中国步入市场经济的社会模式之后,学生是消费者,教师成为服务者,因而就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首先是先进的,适应市场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教育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匀质化,学生与教师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区别,教师的知识结构所受到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对信息的利用、引导和再创造方向转移。

3.课程设置学科界限过于分明,缺乏交叉缘合

在综合性院校中由于学科体系建设丰富,门类繁多,对于开设艺术设计门类学科更多的也是强调不同学科的“综合性”,但是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内在特点,往往把课程设置学科界限过于分明,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缘合。例如,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教育时容易强调设计的功能性,而在形态训练与表达方面就显得较弱。

4.艺术设计教育缺乏原创性

由于现在网络的发达,对于设计信息的摄取已经不再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网络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反映在当前资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艺术设计面临的尴尬不在于设计信息的匮乏,而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加工和再利用。另一方面,当前设计教育过分依赖电脑,而忽略对造型能力的训练。学生利用现存的电脑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连草图都不会画,将现存的图形拼揍在符合一般形式法则的框架中,就完成了一件中规中矩却没有个性的设计作品。由于过分依赖于电脑设计,学生甚至没有连最基本的造型能力都很薄弱。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特别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也采取了相应的学分制,并由实践单位做出评定把实践成绩算入综合成绩中。但实践课一般都被安排在假期,很多都缺乏学校的组织和专业指导监督。这种实践课“使原有的课题渐渐转变为假想课题,分析问题的实际情境和处理信息都是纸上谈兵,设计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失去了实践意义。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都没有做出实际调查,就算有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都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研究引用的大量数据不再是原有数据。”

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同时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发展自己的特色,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一是在设计教学方面,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电脑辅助设计教学。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使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二是在实践技术方面,以动手技能培养为基础。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再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设计的本质就是要求创新。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教学和改革的重要任务。综合性院校具有学科门类丰富的特点,可以以此作为开展多种多样的交叉学科之间创意性思维的训练,具体方法是根据设计课题和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或课下,让学生从不同设计方向和不同定位角度,大量、快速的进行创意草图练习,同时不断地组织学生反复多次地对草图进行自我评定、同学之间相互评定、教师分析讲评的形式相互启发。使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质疑、横向和逆向思维来产生思维上的联动和互动,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同时可分段选择优秀的创意草图让学生进行正稿制作,正稿制作的规格和数量不宜过大过多。对于成绩的评定,创意草图阶段应占30%左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艺术设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研讨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对于综合性院校开展的艺术设计教育活动来说,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动性,通过实际的选题、项目、竞赛等,学生可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依托综合性院校的特点,把相关的交叉学科的项目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使学生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急迫的任务。要求高,时间紧。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要圆满完成该项任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革命,大力改革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此,笔者就所从事的中职美术设计专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

一、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一)中职设计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加大,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得到空前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的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中职学校学生大多存在文化课学习成绩低、日常行为习惯有偏颇,学习兴趣受到挫伤而泯灭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理想泯灭、目标丧失、行为乖僻、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从专业角度来看,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还要不理想。他们中的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的甚至把精力转移到与学业无关的方面上去。而且这种倾向仍在加强和蔓延。

更为严重的是,当代职校生多为独生子女,彼此往往缺乏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较为扭曲,利己行为较为突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个人努力奋斗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决定于人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对于美术设计者来说,团队的协作更为重要。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除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教师更应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认真探索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教书育人,切实矫正学生中存在的不利于走向社会、不利于为社会服务的种种弊端。毫无疑问,自主合作势必成为未来人类生活和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支点。

(二)国内外教改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众所周知,德国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课堂教学就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均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成效十分显著。

与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教学”这种人类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也是依据其内在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有趣的是,人类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似乎走了一个圆圈,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小组合作学习型的教学方法开始,中间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读书脱离实际、教师一言堂教学的弯路,现在又慢慢回到原来的起点上。《论语・先进篇・侍坐章》记载了孔子进行教学的具体过程,从中可知他采用的就是启发式、“小组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方式。当然,现在的社会比那时复杂多了,学习的内容也大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到,从孔夫子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再到我国的普通教育,采用相同或相类似的教学方法,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教育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变化及教育对象的实际相结合。据此,笔者以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是最需要、也是最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对于这一点,笔者在下文中还要做具体论述。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们所说的科学,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讲科学的理论,就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按照内在规律办事。古人不懈追求的“格物致知”的要求,正是一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精神境界。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于美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此模式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性别、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组成多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了只有小组成功成员才能成功完成目标的情境。此模式将学生个体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师生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中职美术设计专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美术设计成为一个横向的多层面的新兴行业。社会需要一批有文化艺术素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设计行业倡导教育要实行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美术教学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如此高标准的要求,结合如今低素质的学生专业选择,美术设计专业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若不改革、探索适应当前中职校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中职的美术设计教学势必难以完成国家的重托和时代的使命,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因此,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培养企事业单位欢迎的实用型、创新型的设计人才,在当今和以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都是非常重要且急迫的。具体来说,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意义 。

第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美术技能的自然习得。

总之,对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来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十分有利。

四、中职美术设计专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中职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必要的学习和探索,把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分组、操作及评价三个前后连贯的阶段。以下对此进行论述。

(一)分组

分组,在整个活动中是很关键的一步。按什么标准分,具体怎么分,都很有讲究,很有艺术性。但总体原则是:要有利于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一般来说,分组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采取按角色分组,也可采取按学生学习基础程度分组。考虑到学生层次及作品效果,笔者常采取按其学习基础程度分组。每组一般分A、B、C(或善学、乐学、勤学)三个基础程度。按此种方式分组时,要特别注意事先做好第三基础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甚至误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操作过程

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之前,首先必须学会使用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训练。其引导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接受严格的训练观。而“形象存在的方式”又是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与重点,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其与后期的图形创意、标志设计等专业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大多平面构成教材都忽略了这部分知识,教材内容既简单又抽象,与实际联系甚少。大多教材对“分离”“接触”“减缺”“透叠”等组合方式只用抽象图片作为范例,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将这些构成方式与实际设计联系在一起。笔者以此节内容为例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课前,教师布置小组进行自学,鼓励小组成员主动探究,引导小组成员利用网络资源、图书材料等寻找符合“分离”“接触”“减缺”“透叠”等形象组合方式的标志。同时,请学生事先分析并找到图案在“标志中运用的图形元素”及“标志中元素的组合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这部分构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理解。另外,根据原先分成的小组,请各组分别制作2块50厘米×50厘米大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纸板,用于接下来的课堂演示。

课堂上,伴随着慢节奏的音乐声,请各小组派2名成员,拿着制作好的各式图形的纸板做“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8种形象存在的方式。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顺利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其思维,明确了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接下来,可自然地提出本节课的问题或学习任务:

1.利用课前寻找的“分离”“透叠”“减缺”等形象组合方式的标志,分析这些图案在“标志中运用的图形元素”及“标志中元素的组合方式”;

2.分析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形象、形象存在的方式及创造形象――班级标志设计。

具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课前小组长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就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进行探讨。同时,就各自的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吸收他人的意见,最终形成共识,设计出小组成员均认同又极具特色的班级标志。在设计过程中,气氛相当热烈,定稿绘制,各小组均推选了表现力最强的成员,其他成员调颜料的调颜料,量尺寸的量尺寸,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思考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各小组设计定稿的时候巡回指导,整个过程高效而不枯燥。最后,教师请各小组展示“班级标志”设计成果,各小组派代表讲述设计理念,互相评比各组设计的优缺点,民主评选名次。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应对每节课的学习成效进行及时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中应重视合作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特别要避免少数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进程。一般来说,除对学生每堂课中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激励外,还应对其有一周、一个月、一学期的学习阶段性评价。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如定性评价可针对被评者做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改进与提高。定量评价可按3分、2分、1分三个等级评分。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展现的表现,如“抢答”“板演”“生生评价”等各类形式。

以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以往授课方式相比,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路径,以评价激励为方式,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优化了课堂的学习“生态”。改变了以往在班集体中,成功只属于少数几个人,大多数学生只能是失败者的现状,达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境界。而此种教学境界,正适合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良莠不齐的素质,达到了学生整体进步的要求。

五、探索将“合作的小组”升格为“学生工作室”的路子

当“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推广,学生会学、乐学,其参与意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成员配合度也达到了默契。这时,笔者认为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合作的小组”升格为“学生工作室”。学生工作室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实习条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可以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校可选派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精湛的设计技术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辅助学生创立工作室。学生工作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其作用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样的,能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小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吻合、叠加的。

2013年,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在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情况下,重点关注美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力度,支持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工作室入驻学校中职生校外创业孵化园。而此工作室的前身亦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优胜的合作小组。如今,室内设计学生工作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已能面向市场承接业务,真正实现了作品商业化、人才社会化的美好前景。

当然,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例如如何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和教学模式;如何融“小组合作学习”与“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一体,科学推进课程改革等。但从总体而言,“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全面增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新型的美术设计创意人才,接轨美术设计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臣.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实施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张文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3]王永春.平面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7.004

本文著录格式:[1]朱翠苗.校企联盟建设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途径和方式[J].软件,2013,34(7):9-10

0 引言

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发达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链,尤其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达,每年需要大量的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苏州太仓作为全国发达县级市,建有软件园、国际服务外包园、科技信息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工业设计园等省部级园区,同时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型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位于苏州太仓的健雄职业技术院,跻身于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紧跟产业人才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努力打造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新高地,自2008年以来,“校企合作”工作深度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校企联盟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教学提供行业化、标准化、生产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新途径,实践新方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在校企联盟模式下探讨校企共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的途径和方式,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真实性强、生产性高、标准规范的教学资源保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1 校企联盟

校企联盟是一种校企合作的融合模式,实现了学校融入企业生产和研发,企业生产项目和工程师融入课堂和教学的一种合作模式,主要表现在企业入驻学校、教师进入企业、校企共建专业、共同研发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形式,学校目的是共享企业优质生产性资源和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师,企业的目的是共享学校良好的合作平台、教师的研发能力和“产学并行”的低成本资源。地处苏州太仓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和实践了全国知名的“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完全实现了校企联盟的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本文将结合本校现有校企联盟基础,进一步探讨校企联盟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途径和方式。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育人竞争力,必须拥有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相关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微课、项目、案例、课标等各类资源,将它们整理、分类、加工,并以库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共享,为专业教学服务。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应重点针对软件编码、软件测试、手机程序开发、物联网软件设计等最新的产业技术领域,建立标准化、生产性、真实性、典型性的教学资源库[2],本文主要讨论如何通过校企联盟来建成一个层次结构明显、实战性强、标准化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3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面向长三角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开展“校企联盟”合作,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合作培训、校企合作生产研发、企业工程师进课堂、“产学并行”承接企业订单等形式,不断引入、消化、吸收、优化加工企业化优质教学资源,建立起生产性高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4 高职“校企联盟”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和方式

4.1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

与北大青鸟、微软和知名大中型软件企业合作,签约共建专业,将企业培训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企业化内训资源引入教学一线。例如: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北大青鸟合作,共同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签约约定,北大青鸟提供教材、项目、课程体系、师资等资源,经过3年合作,北大青鸟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材资源、项目资源等不断被学校专业教师吸收、掌握、消化和加工,形成了一批典型、完善、科学的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并逐步建成软件技术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库,丰富了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资源内涵建设。该种方式可以获得企业项目、课件、教材、课程标准、视频等教学资源[3]。

4.2通过校企联盟开展培训获取企业一手资源

可以与知名培训企业进行合作,学校提供平台,引起入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实现企业培训资源在学校共享共用。例如: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与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菲优雀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企业在学院基地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专兼结对子开展教学和训练,企业将优质的培训资源共享给基地,经过对企业资源的加工和利用,不断丰富了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该种方式可以获得企业项目、课件、视频、教材等资源。

4.3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指派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结对子,服务企业研发和生产,在企业实践和挂职,经过体验和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提高了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教师更学会了在企业研发项目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典型、实战性强的教学项目,并能够进行标准化的加工,按照企业流程进行项目整体设计和加工,逐步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更为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该种方式可以获得生产性项目资源。

4.4通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吸收优质资源

与联盟企业签约,将实践性强的课程交给企业工程师全程授课,企业工程会将企业化、标准化的项目和训练模式带到课堂,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企业的生产性项目资源也同时分享给学校,学校教师教注意及时进行消化加工,将其转化为服务专业教学的教学资源,该种模式可以获得生产性项目资源和工作流程化教学模式。

4.5通过“产学并行”承接企业订单积累教学资源

在校企合作工程中,专业技能和生产应用能力强的教师,要勇于带头承接企业小型项目,带领学生团队进行项目生产,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将真正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可以体验“产学并行”的训练,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可以将项目加工成典型的教学项目。例如: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承接太仓软件园、太仓科技创业园等企业的项目订单,开展了“产学并行”的实训模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项目资源更加典型、丰富[4]。

4.6通过转化教师产研项目丰富教学资源

专业教师在教学同时,结合专业技术开展了各种软件项目、服务项目和研发项目,通过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愿意将产研项目共享给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

4.7通过加工大学生竞赛和创新项目丰富教学资源

每年都有各种实践性强、水平高的软件技术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专业特长生通过刻苦训练、积极创新,获得了各项成果,这些成果更是一种教学财富,更贴近学生学习需要,要通过优秀作品评比、优秀项目展示等形式进行项目资源整理,并统一加工成为教学资源项目。

5 校企联盟共建教学资源库平台

以往的教学资源库平台都是学校建立的,校企联盟模式下,企业有义务配合建设教学资源库平台,学校有义务服务企业生产,建立一个校企互动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将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所谓校企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丰富教学资源库资源,共同享有平台资源,相互服务和配合下做好教学资源库的细心化管理,平台不仅只有课程教学资源,还要有社会服务技术资源、培训资源和企业需求的研发服务资源等。

6 总结

对应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要求,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探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和方式,从校企共建专业、校企联盟培训、参与企业生产研发、企业工程师带项目进课堂、“产学并行”完成项目订单、教师产研项目转化、积累专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等途径和方式,系统探讨了校企联盟建设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的库的方式,进一步指出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必须建立校企互动模式,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证明,校企联盟建设教学资源库是有效和科学的。

参考文献

[1] 葛建中. 关于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若干思考[J].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2010,(11).

篇7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6-0667-02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硬化或(和)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基础上,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sup】[1]【/sup】,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尤其是UA因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大约10%会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要求尽快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积极探讨UA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疏血通注射液以水蛭、地龙为组方,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文观察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不同剂量的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药物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A组30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67岁~85岁,平均79.5岁;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11例。B组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68岁~84岁,平均80.1岁;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5例。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心绞痛诊断符合WHO制定的UA诊断标准【sup】[2]【/sup】。排除标准:有心肌酶谱或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收缩压>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Hg;肝肾功能异常;出血、凝血功能异常;1周内有溶栓治疗;严重过敏体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测血压,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出凝血功能、肌钙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均给予正规基础药物治疗(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调脂药等)。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10 mL/d,B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疗程14 d。疏血通注射液由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每支2 mL。

1.3 观察指标 记录用药后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过敏等,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治疗结束后复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出凝血时间。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心绞痛症状疗效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79%;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或比用药前发作次数增多和时间延长。

1.4.2 心电图疗效 显效:用药后随机心电图ST段压低或T波恢复正常;有效:ST段改善≥50%或倒置T波变浅≥50%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或ST段较用药前下降,倒置T波加深或由直立变为平坦或倒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均有1例患者在输注第1天出现皮肤瘙痒,调整输液速度后自行缓解,后续疗程完成,无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未出现异常。

3 讨 论

不稳定心绞痛为内科临床常见急症,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病理状态,尤高龄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冠状动脉搭桥不能耐受手术,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更容易发生猝死。目前冠心病经常规治疗后效果肯定,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减少,仍有相当部分患者症状不能缓解。

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由水蛭、地龙构成,水蛭能破血逐瘀通络,地龙可活血化瘀通络。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和抗血栓素等,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其中水蛭素是极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不仅能阻止纤维蛋白的凝固,也能阻止凝血酶催化的血瘀反应,具有促进纤溶作用,通过调节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在抑制凝血酶同时并不干扰体液和细胞因子,其抑制作用也不需要其他凝血因子或血浆成分参与,目前认为水蛭的活性成分可以保护血管内皮,保护心肌【sup】[3]【/sup】。地龙主要含蚓激酶,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又可激活纤溶酶原,抑制血小板聚集【sup】[4]【/sup】,溶解清除新鲜血栓及其有机物,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sup】[5]【/sup】。而纤维蛋白原升高能引起血浆黏度升高,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sup】[6]【/sup】,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疏血通具有抗凝、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血循环、抗自由基及保护内皮功能等作用,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作用明确,且缓解症状及改善劳动耐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sup】[7]【/sup】。

本研究中发现,A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P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临床效果可靠,安全性高,且较大剂量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2-27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 韩正雪.现代医学对水蛭功效认识的概况(综述)[J].黑龙江中医药,2000(6):61.

[4] 盛爱珍,王新德,徐中宝,等.蚓激酶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实验室效果[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82-84.

[5] 张艳霞.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凝血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0):45.

[6] Bots ML,Elwood PC,Salonen JT,et al.Level of fibrinogen and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stroke EUROSTROKE:A collaborative study among research centres in Europe[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02,56:114-118.

篇8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何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贸,2006(07).

[2]来景辉,张堂田.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

[3]张耀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4]王春娜,霍新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

[5]王凤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8(02).

[6]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7]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篇9

《品德与生活》教材图文并茂,呈现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是学生感兴趣、喜欢看的。原本以为,这样的教材,设计到了我们指导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起来是容易的,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困难重重。有时甚至只是“就图论图”,将教学内容与图片完全等同起来了,以至于把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结果只是让学生干巴巴地表述图意,然后再说些无关痛痒的体会、认识。这样,离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完成相之甚远。因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品德与生活》课搞成看图说话课,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读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这方面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用心观察画面,与图文“对话”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突出以图为主,而图片又多呈现学生身边的事件,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教学中要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因此,可以设计多种对话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1 . 从图入手,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材中的图片贴近儿童生活,是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也

是儿童最有兴趣、最喜欢看的内容。教室必须抓住这一特征,从图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

“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笔者经常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

(1)表演中强化行为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

《当好小主人》一课中,如仅按课文图片一一说教,显得乏味,而且也使教育显得留于表面,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生活。于是,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怎样接、打电话,怎样做个好客人(好主人)?请五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和我,表演结束后,让同学们谈一谈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表演,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做个好客人(好主人),怎样接、打电话才有礼貌。之后,再让学生来看看“小评判”中的图片,对图片内容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最终,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2)游戏中学习各种知识。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春天的喜爱,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寻找春天大比拼。先看看“找一找,春天在哪里”中的图片,读读图片下相应的文字,再请学生用画笔画画美丽的春天。同学们在画画过程中,非常开心,他们自愿组合,一个人独立画、两个人合作或小组合作。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孩子们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春天的美丽。

(3)活动中强化情感体验。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发展道德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更能得到真实的道德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欢庆六一节》一课时,让学生看看“巧手美化教室”中的图片,自己动手剪窗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小礼品等,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看看“有趣的游园会”中的游戏,来设计我们自己的游园活动,欢庆六一,体现了活动的效果,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对六一的到来充满喜悦和憧憬。

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当然,对于这么丰富多彩的素材,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会“活”起来。

2. 从图入手,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充满了升级和活力的情境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

气象,我们“读”图对话,我们“读”图感受是否就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讨论图,交流图中的事例、人物来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我们知道,这些图片只不过是范本,“照葫芦画瓢”地仿照、原封不动地照搬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使教学失去活力,道德也就变成了教条。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情境图作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是情境图中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从而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获得新的生命力。

如一年级下册“快乐的春游”话题,图片中画到“春游去”、“春游的新发现”、“‘把春天留住’作品展”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我了解的现实生活中,一年级的小朋友想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春游活动,机会是很小的(出于安全、交通、责任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地将教材中的事例移植到教室里,那么,学生只会干巴巴地表述,说些应景的话儿。我的体会是编者这里是希望学生感受季节的更替和大自然的变化,能产生好奇心,愿意亲近大自然。道理明白了,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将这次春游定为在家人的陪同下外出游玩。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一家人去了哪里,在春游中都玩了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新发现了什么,展示一下再春游中拍摄的照片,画画自己看到得春天的景色。这样,虽然活动的内容换了,但觉得编者的意图,我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了。学生经历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感觉真实可信、切实可行,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

使用教材时,笔者总是不断地追问,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瑟是这个而不是别的?换别的又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追问中,编者的意图在笔者的脑海中渐渐明晰,也使笔者跳出了就事论事、就范例思考范例的圈子,从而避免了解读教材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

3. 从图入手,让学生全过程“动”起来

充分利用图片,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体验的过程,意志有历练的过程,行为有实践的过程,学生一定能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和小树一起长大”时,先请学生观察“我们一起来种树”画面,了解植树时都要干些什么,植树的一般步骤之后,再来读读诗园中“小青蛙去种树”的儿歌,最后,再真正地拿着小树苗和工具,来到操场或田埂边,和同学一起种树。种好树,再“和自己种的小树苗拍张照片作为纪念”。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作好“小树的成长记录”,写写“我为小树做了什么”,“小树的变化”。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而且通过写成长记录,使学生知道了小树的成长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只有这样,才可能“今年小树像娃娃,明年小树像爸爸”。

二、用心感悟画面,让学生学会生活

画面中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就会失去她夺目的光彩。儿童的生活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生活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地运用画面,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

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儿童在交流中感悟,在思考中追问,在行动中探询,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1.交流——用心感悟生活

画面与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德育话题,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同学之间的

友情,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心等。

例如在教《有人生病时》这课时,“我来照顾您”这个版块看似简单的图片,我挖掘了图片中隐含的感恩教育。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生病时的感觉以及家人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由于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就有话可说。“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发现我感冒发烧,赶紧带我去医院,连晚饭也顾不得吃。在医院里,妈妈一直陪着我,直到我挂完盐水才回家吃饭。”“有一个雨夜,我忽然肚子疼得厉害,就又哭又叫吧奶奶吵醒了。爸爸正好出差去了,奶奶只好叫醒妈妈,妈妈一手抱着我一手撑着雨伞坐在三轮车里,奶奶冒着雨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吧我送进了人民医院。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又吃药又打吊针,知道第二天早上我们才回家。”……面对学生们的一个个事例,可以因势利导:我们生病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蹬家里人这样关心照顾我们,那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没有生病的时候呢?他们生病时你有没有照顾他们呢?我们该怎样做呢?不妨先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四张图片,再来讨论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使学生们懂得大人也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我们不是小皇帝,而是小主人,要懂得感恩,懂得为家人考虑。课堂的生活化,将德育教育与生活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真实的生活事件,唤起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倾听儿童的心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爱去体会人生,这对儿童内在的品质形成无疑是有好处的。

2.反思——用脑思考生活

教材中的画面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引导他们理性地反思、帮助他们建立正确

的价值观,这需要儿童在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整理中,自主建构、生成的。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生活好。如教材中的“小诊所”、“小讨论”、“小评判”中的诸多画面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3.实践——行动创造生活

根据教材画面感悟,内化到实际行动中去。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

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如在教学《上超市》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看“游戏场——学学买东西”中的一系列的图片,明白在超市要注意些什么,了解超市的一些利民设施。再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有哪些需求?然后,我创设情境:让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到老师这儿领取20元购物券,模拟生活场景,当一回“小小采购员”,跟老师一起走进“零点超市”去消费。并通过录像定格现实超市中每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选购。再让小组代表交流自己都用20元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东西你非常想买却没有买?老师适当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明白花钱买东西,要考虑真实需要和条件是否允许之间的矛盾,当我们的需要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时,我们就要有所放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交流: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你知道父母都有哪些需求?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又是什么?你家里又准备添置哪些东西?这些需求哪些已经得到满足了,哪些需求还没有实现?并说说为什么?

这样,通过把现实的生活场景搬上课堂,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链接,和学生的每个家庭成员联系起来,学生就从内心题为到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学会了为家庭分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认知水平在与生活链接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得到了陶冶。最后,再让学生在课后去真正的超市中实践一番,“请爸爸妈妈评一评”,谈谈“我的感想”,想想“我可以得 奖”。着也充分体现了品德课源于生活的观点和指导学生生活的实践性特点。

三、与画面结合,开发资源

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没有资源的教和学,必定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学生索然无味地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画面来开发资源,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与成长。

1.利用校园措施,扩大教育空间

学校的设施时无声的教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

施作用,争取让每一幅壁画、每一个教室环境、同学之间表演进行沟通、感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领悟就更深。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为教育服务

音乐、美术、手工课等课程资源中蕴藏着大量图片,学生在学习同时,可以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利用家庭、社会资源促进教育

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中的某一场景,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想一

想、议一议,亲身感受一下,领悟生活的概念。

四、挖掘自身潜能,实施创新教学

(1)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学习其他教师号的教学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还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同时利用其他教师资源进行教学。

(2)积极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

(3)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钻研教学,并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反思】

1.《品德与生活》课,从看图说话走向读图说话,从图入手,读图对话,结合在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依据课程的特征、理念和教学实施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计、实践和分析总结,最终,提高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情趣、合作意识、动手能力,达到了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真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真正引导学生生活。

2.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很多时候都是由语文老师兼任,由于语文课务的关系,普遍思想上不够重视,钻研时间较少,给《品德与生活》课目标的达成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笔者以为:无论是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都应重视起这一指导学生生活的课程,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国勇《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9期

[2] 杨秀菱 《图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时代教师 2012年08期

篇10

低年级的孩子爱动、爱表演、爱画画。所以,根据课堂适当的内容,多让孩子们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设计童趣课堂学习效果倍增。例如,《春雨色彩》一课,让学生说说四季不同的季节特点导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齐声回答:春季。师:那么,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学生有的说喜欢夏天,夏天可以去河边玩;有的说喜欢冬天,冬天天空下起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师:老师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的色彩最美丽,春天万物生长,是最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听,小动物们也在夸春天呢!这时,学生被这形象的比喻吸引,再学习课文内容,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设计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参与的劲头更足了。向学生提问:你都听到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黄莺都是怎么说春雨的色彩的吗?小朋友们说:小燕子说是绿色的,因为树叶绿了;小麻雀说是红色的,因为杜鹃花开了红色的花;小黄莺说是黄色的,因为蒲公英花开了。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春天里还有哪些色彩?让学生拿起画笔画彩色的春天,并将他们的作品展览。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图画讲讲画中的内容,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找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小雨沙沙》《小燕子》让学生聆听,多方面感知春天。从歌曲内容中知道,种子是在春雨的滋润下发芽,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粮食。3月12日是植树节,春天是植物成长的最佳时节。给学生讲小燕子为什么春天飞回来,简单了解候鸟的迁徙生活习性。而在学习《柳树醒了》时,则设计各种角色扮演完成课文的学习。比如,教师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的内容,做动作表演小柳树醒了(生表演揉眼睛、伸懒腰)、小柳枝软了(表演双手左右摇摆)、柳梢绿了(表演手张开晃动)、柳絮飞了(表演飞翔动作)。再给学生分派角色扮演表演,选出扮演春雷、春雨、春风、春燕、柳树的学生,按角色再去练读。学生分成小组扮演朗读,很快便能将课文背诵下来。这时,引导学生讲讲春天里自己走到大自然亲身体验春天的经历,谈谈自己的发现和观察。学生说起:和爸爸妈妈去户外山林里野餐烤肉,小河水十分清澈,小草、小树的枝叶很小很嫩。还有的说起去桃花岛观光,看到大片的粉红色桃花,香气扑鼻。有的说在广场上看到一片粉色的花海,像地毯一样软软的。有的说去农民伯伯的梨树园,看到许多洁白的梨花漫山遍野,微风一吹花瓣轻轻飘落像花雨。这时,教师再教育学生这么美丽的环境能破坏吗?我们能践踏草地,折损树枝随便摘花吗?整组课的设计,有读、有演、有画、有说,孩子们的参与面十分广泛,从中受到的教育也深刻自然。

低年级的孩子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住宿生的孩子们,不在父母的监护培养下,为了学习过早进入集体住宿生活,那么,班主任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对孩子多生活上的关心指导外,要多结合课本内容延伸到生活自理的教育和引导中去。如,学习《失物招领》一课,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课堂上先播放电子录音“大大的邮包”,里面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小猴和小熊是邻居,但小熊总爱往楼下扔垃圾的故事。学生听得很起劲,也听懂了故事内容,这时,开始学习课文,说说失物招领里的失物是什么,分析一下书中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共同分析出:他们乱丢垃圾的行为是错误的,但通过认领张爷爷捡回的物品时脸红了,说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认识到错误的做法是正确的。让学生说说文章的内容,说说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平时自己有没有乱扔垃圾的时候?学生都表示知道不能乱扔垃圾、保护环境是大家的事情。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时,让学生想想垃圾都是怎样来的?我们学校的卫生什么时候最不好?学生说:有的学生把一些废旧的塑料袋整理完衣服扔在地上不管,有的学生在家L的带领下买零食吃,包装袋随手乱扔。教师总结说:同学们认识和分析得很对,那么你想怎样改变这种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呢?大家住在学校,寝室就像你的家,寝室卫生一定要搞好,想想自己平时在寝室是不是有好的卫生习惯呢?经过这样的教育,家长们也都反馈说孩子懂事了,卫生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而且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阳的,设计学生喜爱参与的教学课堂,设计多让学生受益的教学课堂。注重课堂的教育性、知识性、互动性,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得才会更快。

篇11

2. 割裂教学,独立呈现。教师把每个“金钥匙”独立断开,没有贯穿运用到整个学段,也没有考虑到前后的承接关系,如我们上期教材中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做到三个一;写字用具摆放整齐、姿势正确,按照笔顺正确书写;写字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要把这个字每一笔都看清楚了再完整地写出来。这三把“金钥匙”循序渐进地给学生写字习惯的指导,而教师往往忽略了把它们连贯使用,如果教师割裂开来,不重视持续培养,那么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不具备整体性。

那如何让每一个单元中的“金钥匙”都体现出生动性、可读性、导向性,成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之旅的引路人和好帮手呢?下面就我们一年级下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金钥匙”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运用“金钥匙”,在朗读中学会识字

1. 巩固使用――拼音识字。孩子们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拼音识字的方法,在下册,我们要继续利用拼音识字,并且不断巩固这个方法。

2. 学习运用――偏旁识字。在下册教材的第六单元中出现了“金钥匙”――“偏旁可帮助我们了解字义,记住字形”。旨在通过对偏旁部首的掌握让学生以此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虽然是在第六单元中才出现这把“金钥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在这个单元才开始用。例如:在第三单元《春天的手》一课中,我们这样设计偏旁“提手旁”教学环节:

师:春天的手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呢?(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孩子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吧――抚摸,聪明的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

师:对,这个偏旁叫做“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哦。孩子们来猜猜什么是“抚摸”?

生:就是用手摸一摸。

师:举起你的小手,轻轻地、温柔地从上到下摸一摸,这样就叫做“抚摸”。一起来轻轻地,温柔地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抚摸。

师:你还知道哪些和手有关,带有提手旁的字呢?

生:掠、扶、拉、拍、打……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老师充分的运用了我们偏旁识字的金钥匙,让孩子们通过理解偏旁意思,理解词语。

3. 帮助理解――动作识字。在第四单元中出现这样一把“金钥匙”:背诵课文的时候我会加上动作,读起课文来特别有意思。其实这把“金钥匙”不仅仅是在指导孩子们背诵的时候可以做动作,在阅读学习中同样可以运用。例如:《春天的手》一课中,“掠过”“拂过”两个词语意思相近,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们不能生硬的将词语做一个书面的解释就行了,此时教师设计运用动作区别理解:

师: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语吧。

生:掠过、拂过。

生:老师,我发现这两个字都有“提手旁”,它们都和手有关。

师:对啊,它们都是手上的动作,可是又各有不同呢。看着老师的手,这桌面就是小河,(教师轻动手指略微快速地划过“河面”)这就是“掠过”。

师:(教师手掌横着,温柔地、轻轻地划过)这就是“拂过”,特别的温柔,特别的轻哦。

生:(轻轻的读)“拂过”。

我们看到通过动作的生动演绎,学生区别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二、 运用“金钥匙”,在想象中感悟课文

我们在低段的理解过程中大量采用的是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进入情境,帮助理解。梳理教材中关于想象能力培养的“金钥匙”,主要有这些:在第二单元中出现“我会看课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三单元中出现“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想象”;四单元”背诵课文的时候我能加上自己的动作”。结合低段孩子特点,我们将这三把“金钥匙”进行梯队式的训练。

1. 学会观察,建立表象。我们运用第一把“金钥匙”:“我会看课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图画,以建立直观表象。低年级的孩子往往都是多注意表象的东西,我们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可以充分的运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片资源建立孩子的直观形象,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如何指导孩子观察图画呢?我们将这一把“金钥匙”具体分解出了更为细化的目标:

(1) 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图画。①观察有顺序。低段的孩子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想看哪儿就看哪儿,对哪儿感兴趣就看哪儿,对事物的了解支离破碎,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在观察看图画的时候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从一下册教材第二单元《小山村》开始,我们梳理出了这些课文《插秧》《纪念》《春天的手》《水乡歌》……可以在观察有序这点上给予孩子们训练,让孩子们学会:从远到近、由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等有序观察。②学会看整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图画时能够抓住图画中的主要事物、人物进行概括,以加深对文章或者课文的整体感知。例如《我的名字》一课中我们让孩子首先整体观察,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快乐的小公鸡》图画中都画了谁在干什么?让孩子从整体把握图画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③学会看静态和动态。这里不仅仅是要孩子们只管插图画中画了什么一类的静态的东西,还要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到事物的变化、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动态的东西。

(2) 运用四要素学会看图。教材第七单元语文天地中通过“观察图画,说一说”一题,开始要求孩子们要学会运用四要素进行观察。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能知道四要素就是指: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孩子在仔细观察图画时,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去想:这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呢?这是培养孩子对图画或者事件进行整体性的观察。

例如:在学习《纪念》《特别的作业》《燕子妈妈笑了》等课文时,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在什么地方、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呢。然后再让孩子们去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有重点进行观察,理解课文内容。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插图,仔细观察细微之处、重点之处(人物的表情、神态,人物的具体动作),来帮助孩子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老树的故事》一课中,我们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老树的神态:为什么这是一棵老树?孩子们能够找到图画中老树头上有很多皱纹,以此理解了为什么是“老树”。

2. 调动感官,展开想象。“读课文的时候我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里的想象是充分地调动学生感官拓展想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在意于眼前“有什么”“是什么”的想象,很大原因是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停留于视觉,不擅予利用感官去想象。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将这把“金钥匙”的要求又做了细化:

(1) 读课文的时候我能一边读一边想:我看到了什么。这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以培养学生能将看到的文字转化成画面的能力。在《春天的手》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第一自然段学习“新绿”一词时,告诉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我看到了什么?此时孩子们说仿佛看到了小草发芽了,绿绿的;小树发芽了,嫩嫩的绿色……

(2) 读课文的时候我能一边读一边想:我听到了什么。读文字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有画面,还要教会孩子们调动听觉去想象声音,使得我们的画面有声有色。也是在《春天的手》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教学中,老师又引导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边读一边想:我听到了什么?孩子们想到小河唱起的歌曲哗啦啦、叮叮咚咚……

(3) 要让我们的画面如活生生的一般,那还需要引导孩子们调动自己的嗅觉去想象:我闻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

3. 动作演绎,内化形象。当学生对图画、课文都有了很深入的理解后,我们根据低段儿童特点,要求他们能用自己肢体动作、体态语言、丰富的表情等将建立的形象通过自己的内化,对文字的再造,进行充分的、个性的演绎。第四单元中的“金钥匙”:“背诵诗歌时,我按照自己的想象作了一些动作,大家都夸我背诵得好。”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在指导孩子背诵的环节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师: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向老树爷爷提问吧。

生:老树,老树,你怎么这么大!你有一百岁了吗?

师:老师发现,刚才有的孩子们在向老树爷爷提问题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动作,这样背诵起课文来特别有意思哦!(出示“金钥匙”,生读金钥匙内容。)

师:孩子们,快用上这把金钥匙来背诵课文吧!

(生加上动作进行背诵)

篇12

我,一个草根教师,且行且思二十余载,不倦,不累。因为,一路走来,总有不一样的风景,给我同样的勇气与动力,虽偶有无奈,却也愈觉淡定与从容。

李吉林——教学灵性的启蒙导师

难忘,1989年暑期,南通纺博小园,我参加了江苏省教委组织的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动员大会,有幸成为全省首批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50个试点班之一的实验者,那年我19岁,工作才仅仅一年。

会议内容早已淡忘,一个细节却记忆犹新。会议当晚,我和同行的高晓丽老师,在入住的宾馆打开电视,刚好播放白天推广会议的新闻,又恰好是对准我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女孩,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自己,那份惊诧可想而知。诧异那似乎被磁铁吸引着的,充满渴求的眼神属于我自己!身边的高老师鼓励我,教学改革的明天属于你们年轻人。我信以为真。那一凝神的渴望,注定了我一生追寻的方向。

1989年的暑期,我聆听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的实验报告,认真研读了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内容烂熟于心。情境教学的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这些内容,我像虔诚的信徒一样,日日念诵默想,期待用它们指导实践。

秋季开学,蒋忠校长采纳我的建议,按常规招生,随机编班,抽取一个做情境教学实验,鼓励我大胆地试、大胆地做,并给我制定了特殊政策——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免评,直接定为优秀。接下来的五度寒暑,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用学到的情境教学的理念指导实践。

从一招一式学起,我逐步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是情境教学实验的主要观点。在入学半学期后,实验班就开始了“每日一句”的观察写话练习。实验班开设了野外观察课,我按照李吉林老师指导的提示语,提示儿童课内外观察时动用多种感官,在观察过程中,贯穿语言实践: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样子(大小、颜色、形状、多少……),像什么,还像什么,好像对我说什么……通过实验,儿童的写话兴趣浓,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乐于表达。不到两年,骆可小朋友就写下了十几本(软皮面日记本),在当时低语教学中,堪称奇迹。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小四十年校庆时,实验班学生的日记还在校史陈列室中展出。孩子的写话内容丰富有趣,我忍不住选寄了两篇给《百家作文指导》,后来发表出来了。我和学生都很激动,我写信给李吉林老师,汇报我们实验的成功,并表示想替孩子们出一本优秀习作集。很快收到了李老师的回信,信是铅笔写的,不长,还有一两处修改。李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并鼓励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做到的。

1991年的整个秋季,实验班按常规做了系列读写观察活动,我带学生阅读补充教材《秋叶飘飘》等儿歌,到丰收的田野假想照相,到附近的小树林观察秋天、捡秋叶……随后,我在市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上,上了一节二年级的观察说话课——《捡回秋姑娘的影子》。在上课的现场不仅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还有一幅巨大的秋景图(一位衣袂飘飘的秋姑娘随纷飞的落叶翩然起舞)架在黑板旁边。

师:同学们,前两天立冬了,但我们身边还有秋姑娘的身影,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礼物,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

(小黑板先后出示以下句式,变式练习。)

1.秋姑娘给我们留下了 。(说一种)

2.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有 ,有 ,

还有 。

3.(加在2的后面)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真多呀!

4.把2和3倒过来说。

5.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6. 、 、 和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7.把6和3连起来说。

师:(指着图画)同学们,秋姑娘留下的礼物真多呀!回想一下,整个秋天我们跟她一起游玩的情景吧,我们曾经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

(小黑板出示以下句式)

8.我们来到 。

9.我们看到 。

10.(将以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我们来到

,看到 。

11.(说到“来到树林,看到树叶”的时候相机出示)一阵风吹过来 。(练习说打比方的话。)

(背诵儿歌《秋叶飘飘》: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蝴蝶在舞蹈。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飞翔的小鸟。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丰收的喜报。)

师:秋姑娘伴着飘飘的落叶飞走了,我们唱一支《歌声与微笑》送送她。(课中操,音乐课上学习的歌舞《歌声与微笑》)

师:送走了秋姑娘,我们拿出她留给我们的礼物——秋叶,准备做一个纪念品,我们先来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叶子。

12.我有一片 叶子。

(拼拼贴贴再展示说说)

13.我用捡回来的秋叶拼成 。

(阅读补充教材《秋天留在窗前》)

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连成一段话说说。

(学生说得精彩纷呈。)

师:秋姑娘悄悄飞走了,冬爷爷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和你要好的朋友到公园里、花园边、田野上、树林间、校园中寻找冬爷爷的足迹,捕捉冬爷爷的身影,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到时候我们再来说说冬爷爷。

这堂课,体现了情境教学的诸多特点。课后,与会的领导与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教研室主任潘煦源先生对我说:“好好努力,期待有一天江苏教坛传出——南有李吉林,北有柏安芹。”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我用从南通借鉴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获得了小小的成功,带来了一片赞誉。但我知道,自己的教学还很欠火候。李吉林老师一心为儿童,一生为儿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后来,我自行设计的《小马过河》《跟着春姑娘去游玩》等公开课,虽有精彩之处,但大多反响平平。1992年,江苏省第三次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我校举办,在观摩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找到了差距。

活动化——教学探索的蹒跚起步

五年的实验,为我的教学撒下了灵性的种子,打下了勤奋执着的精神底色。学吉林老师的创新精神,本着“着手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原则,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招式解决一点教学中的问题。我申报了市级十五规划课题“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化实验研究”。我带领课题组近20名年轻教师,在摸索中实践,碰撞出了难能可贵的智慧火花。这是在我工作的10年之后。

课题组针对幼儿园到小学的文化突变(即从游戏活动为主向上课学习为主的改变)给儿童带来的不适,造成的幼小衔接脱节现象,试图探索一套以优化的“活动”为载体的低语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低语教学内容单调、组织形式枯燥、管教方式强制、评价激励滞后等扼杀儿童灵性的现状。

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儿童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体主动发展,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之目的。语文学科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活动的特点之外,主要指学科教学之中外显和内隐的活动,外显的活动包括儿童的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感知活动,通过团体、小组、个别活动,为儿童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的局面,促进内外活动的及时转化。内隐活动指由外显活动转化而来的观念活动,主要指通过各种外显活动,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儿童的智力活动,形成主动探索知识的目的。在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儿童看重的是外显的活动,教师则同时看重活动内隐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共识,课题组创造了系列活动化的典型案例,拼音教学与复习课也变得有滋有味,就连考试都变成了令学生期待的“财富统计”。

拼音教学,我们以童话故事“漫游汉语拼音王国”为主题,贯穿始终。在拼音王国里,学生以“记住臣民的名字”“合影留念”“交朋友”等活动化的形式,学习汉语拼音的读音、写法以及拼读的方法。学生对拼音学习乐此不疲,对语文课充满期待。拼音教学结束后,年级组织了“漫游拼音王国”活动化检测,教室黑板画上拼音王国城堡,布置出声母庄园、韵母庄园……儿童手拿游览券,打招呼赢积分。原本的考试,玩得跟过节似的。

复习课,我们把闯关、捉迷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改装成智力挑战活动,学生果然积极投入,屡试不爽。2004年,市教研室杨献荣老师来我校指导交流新课改工作,听了我们的实验介绍,表示第二天来听听家常课。因时间紧,又值期末复习,课题组一致推我这个主持人亲自上。晚上,我稍作准备,第二天上了主题为“勇闯智慧园,寻找乐乐猴”的活动化复习课。课后,杨老师夸我的复习课量大、趣味足、效率高,让我到市电教馆制成录像课,做暑期市级新课程培训班教材,并约我做相关的讲座。

这节复习课,是系列复习课之一。整堂课在一个活动情境之中进行:乐乐猴藏在智慧园里,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学生闯过乐乐猴留下的智慧关,才能找到它和它一起游戏。教师将有关字词句篇理解运用的复习内容,巧妙地串联在故事中。闯过六关:呼唤智慧果(认字)、对开智慧锁(选读音、填字词)、抢猜智慧画、快搭智慧桥(连线)、巧排智慧阵(乱词成句、乱句成段)、比读智慧文。这六关动静、长短结合。最后,屏幕上出现四季图画,儿童认出了夏季图,打开它,乐乐猴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出现在大家面前,并预告下次活动内容。

2004年底,这项实验在丁永真校长的支持下,如期结题。现场结题会结束,专家组鉴定,课题成果显著,同意结题,并建议在全市范围推广。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为人师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一批年轻教师的友谊。这比任何显性成果更让人珍惜,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一根草的风景是有限的,只有扎根于一片草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互相依赖,彼此支持,才能形成蔚为壮观的草原风景!

班传写作——走进儿童的最佳路径

接下来,是连续多年的高年级段教学。起初,我试图把低年级活动化的理念引进来。但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向。班级一个非常优秀的小男孩,把英语老师奖励给他的面具悄悄放进了教室垃圾篓,恰巧又被英语老师发现了,老师有些不理解,以为这是对他的不敬,还找男孩谈了话。男孩很委屈地告诉我,他很喜欢英语课,但并不需要这些小玩具。

怎样走进儿童的内心,了解儿童的需求,根据儿童的需求调整教学?这成了我新的思考与探索的方向。我试着按儿童设计的课堂样式去教,从宏观与微观上综合理解“顺学而导”。根据实践,2008年,我写成了《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获江苏省“杏坛杯”素质教育案例征文一等奖,并摘要刊登在《江苏教育》上。此时,我工作已整整20年。

小小的尝试,我感受到儿童潜能的巨大,也深知自己离真正理解儿童还很远。我进一步开放心态,学期初总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我需要的语文老师、语文课、语文学习”等内容,并承诺只要有可能,老师就照着办!事实上,我真的照着办了,并且获益匪浅。

2011年春天,学期初,梳理六(2)班学生按照惯例给我提的建议和意见,发现孩子们很有创意。如,好多学生希望将大家的优秀作品,除了像往常一样,结成个人的作品集外,最好有集体的书,这样可以通过同学的作品,记住班级,记住童年,留作永久的纪念。杜昌浩则建议老师每周将同学的“每日读写”“课堂作文”“小小文学社接力创作”等各种形式的优秀作品,进行统计评比,评出周冠军,并公布每周排行榜,以调动大家坚持写作并努力写好的积极性。

经过讨论,我和孩子们综合了以上两条建议,确定班级学期写作总目标——编写一本“班传”。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入选“班传”呢?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叙写班级的人和事,描绘身边的景和物,以及同学们的阅读感悟、奇思妙想、献策建言,只要是当下发生的,能体现大家在这一时段的真实见闻与感受的文字,都可以入选。全班总动员,师生一个不能少!

按照大家的建议做,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起商量,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学期,全班上传佳作30余万字,按个人专栏、品读经典、故事连载、群星荟萃、母校记忆5个栏目,遴选编辑了22万字的初稿,分发给学生修改校对后汇总,同期向学生征集书名,以及封面设计方案,最后,交付印刷厂排版印刷,在毕业典礼上班传《紫藤花下》如期发到了学生手中。看着孩子们喜不自禁的样子,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紫藤花下》记下了儿童的流年岁月,是儿童的精神家园,饱含老师的包容、爱意与期待。班传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拨动儿童的情弦,慰藉儿童的心灵,滋养儿童的精神。我在班传序言中写道:大家笔下的文字是真诚的、鲜活的。也许“我”在你的笔下有点“脏”,但难掩“我”智慧的光芒,这叫不拘小节;也许“你”在“我”的笔下有些“疯”,但谁又不说这是童年的活力在迸发;也许“我”在你的眼中有些“差”,大器往往会晚成……不要介意“你”写过“我”什么,要永远心存感激——我曾是你笔下的“宠儿”。

亲朋好友的孩子来我家做客,捧起班传《紫藤花下》不肯放下,读着笑着,任你怎么叫他也充耳不闻。到了新的班级,我把《紫藤花下》给同学们看,他们竞相传阅,争抢不休(因只有一本)。他们表示,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玩的“书”。我知道,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2011年秋,我响应均衡教育的号召,交流调动到了淮安市实验小学,在实小执教的五年级、四年级分别尝试了这样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友情链接